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s of river bed evolution to flow-sediment process changes after Three Gorges Project in middle Yangtze River:A case study of Yaojian reach 被引量:4
1
作者 Li-qin Zuo Yong-jun Lu +2 位作者 Huai-xiang Liu Fang-fang Ren Yuan-yuan Sun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24-135,共12页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TGP)has changed the flow-sediment proces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For navigation purposes,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river regime over a long-term period and the s...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TGP)has changed the flow-sediment proces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For navigation purposes,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river regime over a long-term period and the shoal-channel evolution over different seasons since the completion of the TGP.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data and the results of a two-dimensional mathematical model,the changes of the river regime and river bed evolution in the Yaojian reach downstream of the TGP were studied.Results show that a high sediment transport flux helps to keep the main flow in the North Branch,while a low sediment transport flux helps to keep the main flow in the South Branch.Thus,the main branch will not change in the near future because of the low sediment transport load.In this study,the flow-sediment process adjusted by the TGP was restored to the conditions before the TGP,and the river bed evolution under the adjusted and non-adjusted flow-sediment conditions was calculated.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GP,the reservoir storage accelerated the flood recession process and decreased the erosion by 11.9%under the flow-sediment conditions in 2010,and the deposition in the flood season decreased by 5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regime river bed evolution Flow-sediment process three gorges Project Yaojian reach Middle Yangtze river Navigation channel
下载PDF
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expanding dimensions of waterway downstream of Three Gorges Dam 被引量:6
2
作者 Tao Yan Yun-ping Yang +2 位作者 Yi-bing Li Yuan-fang Chai Xiao-bing Che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36-144,共9页
The waterwa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long been known as the Golden Waterway and has served a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Therefore,expandi... The waterwa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long been known as the Golden Waterway and has served a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Therefore,expanding its dimensions is a significant goal,particularly given the long-range cumulative erosion occurring downstream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TGD),which has been concentrated in the dry river channel.With the regulation of the volume from upstream reservoirs and the TGD,the minimum discharge and water level of the river downstream are increasing,and creat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increase of the depth of the waterway.The discharge compensation effect during the dry season offsets the decline in the water level of the river channel caused by the down-cutting of part of the riverbed,but the minimum navigable water level of the segment near the dam still shows a declining trend.In recent years,several waterway remediation project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downstream reaches of the TGD and although the waterway depth and width have been increased,the channel dimension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in the Yichang-Anqing reach (with a total length of 1026 km),as compared to the upstream reservoir area and the deep water channel in the downstream tidal reaches.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water depth and the number and length of shoals in the waterway indicates that its dimensions can be increased to 4.5 m ×200 m and 6.0 m×200 m in the Yichang-Wuhan and Wuhan-Anqing reaches,respectively.This is also feasible given the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currently available,but remediation projects need to be coordinated with those for flood preven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WAY DIMENSION Condition analysis three gorges Project Yichang-Anqing reach YANGTZE river
下载PDF
荆江陈家湾—突起洲分汊段河道演变与趋势分析
3
作者 廖宇昂 刘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6-202,共7页
三峡工程的运行极大减轻了荆江的防洪压力,同时改变了河段水沙条件,导致荆江持续发生剧烈冲淤变化。荆江陈家湾—突起洲段为典型微弯分汊河型,滩槽格局调整、主支汊易位将直接影响航道运行和防洪安排。基于三峡工程运行前后长系列水文... 三峡工程的运行极大减轻了荆江的防洪压力,同时改变了河段水沙条件,导致荆江持续发生剧烈冲淤变化。荆江陈家湾—突起洲段为典型微弯分汊河型,滩槽格局调整、主支汊易位将直接影响航道运行和防洪安排。基于三峡工程运行前后长系列水文与河道原型观测资料,揭示河段水沙变化与河床冲淤响应特征,分析河道形态尺度年际变化过程,总结河道演变规律及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行后,沙市站平均年输沙量下降85%,河床冲刷3.1亿m^(3)。以太平口—三八滩汊道段滩槽变化最为剧烈,主流走势由北转南。2011年后,三八滩与腊林洲边滩守护工程基本遏制了“太平口心滩南槽南靠、三八滩南汊北提”趋势,但该段河床随即再次调整,近期又表现出“南槽北扩、南汊南扩”的新情势。同时,由于三八滩南汊发育、北汊分流比降低,北汊长江大桥下的通航问题日益突显,如何解决碍航问题,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演变 冲淤分析 三峡工程 分汊河段 荆江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刷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许全喜 董炳江 +1 位作者 袁晶 朱玲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50-661,共12页
三峡及其上游干支流梯级水库建成运用后,大坝下游“清水下泄”引起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2001-2021年期间宜昌至长江口已累计冲刷了50.3亿m^(3),需厘清河道冲刷对河势、防洪、航运等方面产生影响。分析表明:三峡... 三峡及其上游干支流梯级水库建成运用后,大坝下游“清水下泄”引起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2001-2021年期间宜昌至长江口已累计冲刷了50.3亿m^(3),需厘清河道冲刷对河势、防洪、航运等方面产生影响。分析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势总体稳定,弯道段出现切滩撇弯、汊道段出现塞支强干等现象;河道槽蓄量的持续增加,进一步增大了河道调蓄和行洪能力,但水流顶冲点的变化和近岸河床的冲刷下切,使得河道崩岸频发,并影响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在河道冲刷、河势控制与航道工程综合作用下,长江中下游航道条件总体得到改善,但河道不均衡冲刷使得坝下游砂卵石河段出现“坡陡流急”,沙质河段出现洲滩散乱、航槽移位等现象,影响航道条件;同流量下枯水位呈下降态势,逢极枯年份影响长江中下游用水安全;江湖关系发生新变化,“三口”分流道由原淤积转为冲刷,两湖湖区水位不同程度的降低,枯水位出现时间有所提前,不利于湖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实施枯水期补水调度和“压咸潮”调度以及长江口北支淤积减缓,对于遏制长江口咸潮入侵有利,入海泥沙显著减少引起长江口近岸河床冲刷,影响沿岸码头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 水沙变化 河道冲淤 河势变化 防洪安全 江湖关系
下载PDF
涉河工程影响下长江中游河道演变及水力特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超 王福良 +1 位作者 李浩 柴元方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2期48-54,共7页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了长距离、长历时的冲刷,河道水位及形态出现显著调整,对长江中游河床的影响最为明显。以三峡大坝下游宜昌至螺山站河段为研究区域,探究了长江中游河床冲淤、深泓变化、横向调整、床面糙率变化以及岸...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了长距离、长历时的冲刷,河道水位及形态出现显著调整,对长江中游河床的影响最为明显。以三峡大坝下游宜昌至螺山站河段为研究区域,探究了长江中游河床冲淤、深泓变化、横向调整、床面糙率变化以及岸滩植被生长等在三峡水库运行前后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同流量下洪、中、枯水位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河床横向形态变化有助于岸线的展宽;2001~2009年间河床糙率显著增加,并自2009年以来河段粗化作用基本完成;而河段沿程深泓变化则与相应的中、枯水位的变化规律一致。该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中游河道治理、防洪规划及蓄滞洪区的利用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河工程 河道形态 河床演变 水位变化 三峡工程 长江中游
下载PDF
三峡大坝下游近坝段沙质河床形态调整及洲滩联动演变关系 被引量:17
6
作者 赵维阳 杨云平 +3 位作者 张华庆 张明进 袁晶 杨保岑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2-874,共13页
大型水库运行改变了坝下游水沙条件,引起河床冲淤、洲滩形态等适应性调整,尤其是近坝段沙质河床的响应最为敏感。以三峡大坝下游近坝段沙质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1955—2018年水沙数据与1975—2018年地形资料,研究了河床冲淤量及河床形态... 大型水库运行改变了坝下游水沙条件,引起河床冲淤、洲滩形态等适应性调整,尤其是近坝段沙质河床的响应最为敏感。以三峡大坝下游近坝段沙质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1955—2018年水沙数据与1975—2018年地形资料,研究了河床冲淤量及河床形态、洲滩形态演变及联动关系等。研究表明:伴随流域来沙量减少,1975—2018年河床为累积冲刷态势,枯水河槽冲刷量占总冲刷量的93.1%,同步发生洲滩面积减少、深泓下切;以2009年分界,滩槽冲淤逐渐由"低滩冲刷,高滩淤积"逐渐向"低滩、高滩均冲"转变;受来沙量锐减、河道采砂活动等影响,2013年以来河床冲刷强度显著增大,疏浚抛泥对滩槽冲淤的影响较小;航道工程实施前滩群演变关联性强,太平口心滩发育与头部下移引起腊林洲边滩上段面积减小并后退,对应腊林洲边滩尾部面积增大且淤宽,使得三八滩面积减小且右缘蚀退,金城洲逐渐由边滩演变为心滩;航道工程实施后太平口心滩与腊林洲边滩上段关联性减弱,受航道工程及疏浚抛泥等影响腊林洲边滩下段淤宽,引起三八滩维持面积持续减小、右缘后退及左移态势,促使金城洲萎缩且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形态 洲滩演变 人类活动 三峡工程 长江中游河段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沙市河段演变与治理思路 被引量:11
7
作者 朱勇辉 黄莉 +1 位作者 郭小虎 谷利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7,共7页
三峡工程运用以来,长江荆江河段水沙条件发生较大改变,河床冲淤变化剧烈。沙市河段地处上荆江中段,属弯曲分汊河型,多年来深泓左右摆动和分汊段主支汊易位频繁,是荆江河势变化频繁、防洪形势严峻的河段之一。利用多年来,特别是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运用以来,长江荆江河段水沙条件发生较大改变,河床冲淤变化剧烈。沙市河段地处上荆江中段,属弯曲分汊河型,多年来深泓左右摆动和分汊段主支汊易位频繁,是荆江河势变化频繁、防洪形势严峻的河段之一。利用多年来,特别是三峡工程蓄水后的原型实测资料,首先分析了河段控制水文站的水沙特性及太平口分流分沙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以来沙市河段的河道冲淤演变特点及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河段的防洪、航运、取水等需求,探讨了沙市河段未来的综合治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沙市河段 河道演变 河势变化 治理思路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的长江中游河段冲淤变化(1975-2017年)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少希 杨云平 +3 位作者 张华庆 朱玲玲 朱玉德 张明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20-1531,共12页
气候变化和流域人类活动等综合影响改变了河道演变的自然进程,尤其是流域大型水库的影响,深刻改变了下游的水沙通量与河道演变过程及趋势.以三峡工程为对象,研究坝下游水沙通量及河道演变过程对三峡工程运行的响应关系,可加深大型水利... 气候变化和流域人类活动等综合影响改变了河道演变的自然进程,尤其是流域大型水库的影响,深刻改变了下游的水沙通量与河道演变过程及趋势.以三峡工程为对象,研究坝下游水沙通量及河道演变过程对三峡工程运行的响应关系,可加深大型水利枢纽运行对下游河道演变影响的认识.本文以长江中游河段(宜昌湖口河段)为研究对象,分析1975-2017年河道冲淤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来,长江中游河床已发生了累积性的冲刷,近坝段砂卵石河段冲刷强度先增强后减弱,沙质河段冲刷强度呈增强态势.三峡工程运行后不同河型演变特征归纳为:分汊河段江心洲以冲刷为主,上荆江河段内实施的航道整治工程稳定了江心洲形态,但面积受清水下泄的影响呈减小态势,枯水期主汊分流比呈减小态势,部分汊道发生了主支汊交替变化;下荆江及下游分汊河段江心洲面积虽然交替变化,整体上航道整治工程控制了江心洲规模;弯曲河段凸岸侧边滩以冲刷为主,急弯段的凹岸侧深槽淤积,微弯段凸岸边滩冲刷,对应的凹岸侧深槽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冲淤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三峡工程 长江中游
下载PDF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与岸线利用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卢金友 张细兵 黄悦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76,共4页
基于长江中下游河道与岸线演变特点,结合实测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长江中下游来水来沙、河床冲淤及河势变化情况,根据宜昌至大通河段一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结果,预估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趋势。结果表明... 基于长江中下游河道与岸线演变特点,结合实测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长江中下游来水来沙、河床冲淤及河势变化情况,根据宜昌至大通河段一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结果,预估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总体河势变化不大,局部河段河势将有所调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中下游岸线开发利用的影响,并提出了减小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 河道演变 岸线开发利用
下载PDF
三峡大坝至葛洲坝两坝间河段通航水流条件 被引量:9
10
作者 姚仕明 王兴奎 张丙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3-47,共5页
采用水流数学模型对三峡大坝至葛洲坝两坝间河段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枯水期日调节条件下两坝间河段的水面比降和流速变化均不影响本河段万吨级船队的航行条件。洪水期间大流量条件下两坝间航道水流条件十分复杂,在葛洲坝... 采用水流数学模型对三峡大坝至葛洲坝两坝间河段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枯水期日调节条件下两坝间河段的水面比降和流速变化均不影响本河段万吨级船队的航行条件。洪水期间大流量条件下两坝间航道水流条件十分复杂,在葛洲坝坝前水位为66.00 m、流量大于30 000 m3/s时,两坝间的水流条件不能满足现状条件下万吨级船队的通航;随着流量的增加,通航卡口段也随之增加,主要位于水田角、喜滩上下、石牌、偏脑等局部河段。研究成果可为两坝间航线选择与航道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段 数值模拟 通航水流条件 万吨级船队 三峡大坝 葛洲坝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溶解气体过饱和演变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陈永柏 彭期冬 廖文根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共5页
为了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泄洪对长江中游溶解气体过饱和的影响,建立了长江中游溶解氧数学模型,对不同流量下长江中游的溶解氧过饱和演变进行了模拟预测。模拟结果表明,三峡和葛洲坝过坝水流的溶解氧饱和度在流量40000~50000m3/s和100000... 为了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泄洪对长江中游溶解气体过饱和的影响,建立了长江中游溶解氧数学模型,对不同流量下长江中游的溶解氧过饱和演变进行了模拟预测。模拟结果表明,三峡和葛洲坝过坝水流的溶解氧饱和度在流量40000~50000m3/s和100000m3/s附近存在2个峰值,长江中游河道天然情况下溶解氧过饱和恢复速度较为缓慢,平均每100km降低5%,洞庭湖水的汇入能显著降低长江干流的溶解氧过饱和度。当三峡出库流量超过40000m3/s时,其影响范围可达400km以上。讨论了溶解气体过饱和的不同指标间的关系,对气体过饱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对长江中游鱼类目前的影响进行了阐述,认为通过三峡水库的调度减少出库高流量次数和历时是减缓下游溶解气体过饱和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中游 气体过饱和 演变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河床调整及崩岸特点 被引量:11
12
作者 夏军强 周美蓉 +3 位作者 许全喜 孙启航 邓珊珊 姚记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7,共12页
三峡工程运用后,因入库沙量减少及上游水库群的拦沙作用,坝下游河段沙量急剧减小,长江中游河道发生沿程冲刷,2002~2015年该河段累计冲刷量已达16亿m^3,同时平滩河槽形态也发生了显著调整。为更好地掌握长江中游的河床调整特点,分析了近... 三峡工程运用后,因入库沙量减少及上游水库群的拦沙作用,坝下游河段沙量急剧减小,长江中游河道发生沿程冲刷,2002~2015年该河段累计冲刷量已达16亿m^3,同时平滩河槽形态也发生了显著调整。为更好地掌握长江中游的河床调整特点,分析了近期长江中游水沙过程及河床冲淤情况,采用基于河段尺度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的统计方法,计算了长江中游各河段平均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建立了这些参数与前5 a平均汛期水流冲刷强度之间的经验关系,用于反演各河段平滩河槽形态随水沙条件变化的调整过程。此外,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局部河段崩岸险情频发,不仅影响河势稳定,同时危及防洪安全,因此还总结了长江中游河道崩岸的时空分布及其特点,提出了水流冲刷强度增加是导致崩岸发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过程 河床调整 河道崩岸 河槽形态参数 长江中游 三峡工程
下载PDF
三峡工程与长江中游浅层承压水动态 被引量:11
13
作者 何报寅 蔡述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9年第1期94-98,共5页
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坝下枯季下泄流量增加,将使荆江水位比建坝前抬高1~2m。由于长江与两侧浅层承压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长江枯季水位升高将阻滞两岸地下水向长江排泄,从而使两岸承压水位相对抬高。观测研究表明,长江对承压... 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坝下枯季下泄流量增加,将使荆江水位比建坝前抬高1~2m。由于长江与两侧浅层承压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长江枯季水位升高将阻滞两岸地下水向长江排泄,从而使两岸承压水位相对抬高。观测研究表明,长江对承压水动态的影响程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二者成分段线性反比的关系。在龙口观测剖面,如长江水位升高1m,则在距离为0~1km地段,承压水位将抬高1~0.25m;在1~4km地段,抬高0.25~0.05m;在4~9km地段,抬高0.10~0.05m。承压水位的上升将引起农田枯季水位的升高,引起或加重该地区土壤的潜育化和沼泽化。同时,中游长江水位变幅变小,使地下区的范围缩小,可能会削弱地下区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从而影响到整个长江的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中游 地下水 承压水动态
下载PDF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潘立武 周建中 +1 位作者 江兴稳 黎育红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7-99,201,共4页
根据确定的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要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方法)分析了各影响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建立了五层递阶结构解释模型,进而确定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实现三峡生态调度、保护长... 根据确定的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要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方法)分析了各影响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建立了五层递阶结构解释模型,进而确定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实现三峡生态调度、保护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M方法 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 影响
下载PDF
水沙调节后荆江典型河道横向调整过程的响应——Ⅱ.上、下荆江调整差异初探 被引量:6
15
作者 假冬冬 邵学军 +3 位作者 蒋海峰 沈阳 张幸农 尚毅梓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5-211,共7页
三峡水库2003年6月蓄水运用后,下游河道水沙过程已发生大幅变化,对于岸滩抗冲性较弱的荆江河道来说,河道的横向调整过程势必受到影响。采用考虑岸滩崩塌的河势研究数值模型,针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所引发的水沙变异过程,初步探讨了荆... 三峡水库2003年6月蓄水运用后,下游河道水沙过程已发生大幅变化,对于岸滩抗冲性较弱的荆江河道来说,河道的横向调整过程势必受到影响。采用考虑岸滩崩塌的河势研究数值模型,针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所引发的水沙变异过程,初步探讨了荆江典型河道横向调整及河势变化对水沙条件变化的响应。对于下荆江石首河段来说,来沙减少后,冲刷加剧,局部河岸坍塌及平面变形加剧,主要发生在受弯道水流顶冲的位置,但河势演变趋势及平面变形总体上基本一致,并未发生较大变化。对于上荆江沙市—新厂河段来说,来沙量减小后,河道平面变形幅度总体上减小,局部最大减幅可达5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调节 三峡工程 河道演变 荆江 横向调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长江上游卵石推移特性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渺林 夏军 刘德春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57-666,共10页
长江上游的水沙特性变化 ,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调度运行。朱沱站和寸滩站是长江上游与三峡水库的水沙主要控制站。本文分析了朱沱、寸滩站卵石推移特性的近期变化 ,发现寸滩站从 1981年起、朱沱站从 1991年起卵石推移特性发生了明显变... 长江上游的水沙特性变化 ,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调度运行。朱沱站和寸滩站是长江上游与三峡水库的水沙主要控制站。本文分析了朱沱、寸滩站卵石推移特性的近期变化 ,发现寸滩站从 1981年起、朱沱站从 1991年起卵石推移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 ,主要体现在 :1)卵石推移量系统减小 :朱沱站 1992~ 2 0 0 1年卵石年均推移量比 1975~ 1991年减少了 4 6 9% ,寸滩站 1982~ 2 0 0 1年比 196 6~ 1981减少了 4 0 6 % ;2 )推移质粒径细化 ,中数粒径细化了约11mm ;3)流量 -输沙率关系发生明显变化 :朱沱站输沙率系数B减少 4 7 5 % ,寸滩站系数B减少 4 1 1% ;4 )输沙不平衡量增大 ,计算的磨损系数增大近 70 %。长江上游卵石推移特性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 :采取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是直接原因 ,水利工程拦沙和建筑材料开采等人类活动是主要影响因素。依据上述分析 ,本文指出 ,应当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建设 ,尽快开展长江上游和支流泥沙运移和淤积情况及规律调研。并建议以可开采沙量为依据 ,严格控制采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石推移质 三峡工程 长江上游 驱动力 泥沙
下载PDF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地下水动态和土壤潜育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毅杰 蔡述明 陆彦椿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50-354,共5页
通过对长江中游四湖地区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分析得出,长江对沿岸平原地下水影响程度随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确定了潜育化、沼泽化土壤在四湖和沿庭湖地区分布以及潜在威胁面积。并依此分析了三峡工程对土壤潜育... 通过对长江中游四湖地区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分析得出,长江对沿岸平原地下水影响程度随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确定了潜育化、沼泽化土壤在四湖和沿庭湖地区分布以及潜在威胁面积。并依此分析了三峡工程对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的影响。在大量调查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当地的潜育化沼泽化土壤改良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中游 地下水 土壤潜育化
下载PDF
长江葛洲坝下游鱼类资源量的关键水文指标识别 被引量:4
18
作者 班璇 DIPLAS Panayiotis +2 位作者 吕晓蓉 肖飞 李书娟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0,共6页
采用遗传规划法和相关系数法识别影响鱼类资源量的关键水文指标,结果显示坝下经济鱼类天然捕捞产量与年最大流量、高流量脉冲历时、10月和12月的月均流量正相关;四大家鱼鱼苗丰度与涨水率、7日最大流量、5月和6月的月均流量正相关;中华... 采用遗传规划法和相关系数法识别影响鱼类资源量的关键水文指标,结果显示坝下经济鱼类天然捕捞产量与年最大流量、高流量脉冲历时、10月和12月的月均流量正相关;四大家鱼鱼苗丰度与涨水率、7日最大流量、5月和6月的月均流量正相关;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与基流指数和涨水率呈正相关,与年最小流量、日均流量逆转次数负相关。这些水文指标分别反映了流量的量值、变化率和历时等特征对鱼类的影响。建立了关键水文指标与鱼类资源量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式,通过对比计算值与实测值发现遗传规划法的拟合效果明显优于相关系数法,表明遗传规划法更适用于识别影响鱼类资源量的关键水文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规划法 相关系数法 经济鱼类 中华鲟 四大家鱼 三峡工程 葛洲坝 长江
下载PDF
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剖析其物种保护:困境与突围 被引量:23
19
作者 危起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97-1319,共23页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3年(2017 2019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本文归纳了中华鲟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需求,指出: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3年(2017 2019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本文归纳了中华鲟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需求,指出: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的相继蓄水运行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繁殖中断的关键因素,河道冲刷、航道疏浚与挖沙、防洪及城市景观工程等人类活动使中华鲟仔稚鱼栖息地丧失,进而导致补充群体减少,造成繁殖群体持续萎缩.近40年来,对给予高度期望的补偿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实施,造成人工干预力保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的希望几近破灭.本文探讨了近40年来在中华鲟保护认识、管理、决策和机制上存在的误区与不足,提出以长江十年休渔为契机,亟需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为纲领,推进落实:1)实施"陆-海-陆"保种工程,恢复人工群体的生物学自然特性;2)大幅度提升科学有效的人工增殖放流;3)改善产卵场环境,放流人工培育亲本以恢复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4)新建旁通道仿自然产卵场,扩大自然繁殖;5)修复索饵场等关键栖息地,提高子代存活率.唯有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实施中华鲟从出生到繁殖全生活史周期(15年)的长期系统性保护,才有望延续和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中华鲟个体大、寿命长、洄游范围广,是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保护好中华鲟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濒危鱼类 长江 葛洲坝 三峡工程 保护生物学 水生态 困境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初期荆江河段调关弯道冲淤演变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峰 李发政 +1 位作者 姚仕明 朱勇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7-79,86,共4页
三峡水库修建后,由于水库调蓄作用,进入坝下游荆江河道的水沙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荆江河道产生较明显的冲刷,已引起局部河段的河势调整,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两岸堤防、已建护岸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及河道的稳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进而影... 三峡水库修建后,由于水库调蓄作用,进入坝下游荆江河道的水沙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荆江河道产生较明显的冲刷,已引起局部河段的河势调整,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两岸堤防、已建护岸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及河道的稳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进而影响该地区的防洪、航运、生态与环境,以及河流的综合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采用长江防洪实体动床模型试验,研究了三峡工程运用初期不同时期荆江重点险工段调关弯道的冲淤变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河势调整趋势。研究成果可为该段河道的治理和河势控制工程规划、设计等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防洪实体模型 三峡工程 调关弯道 冲淤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