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6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echanism fo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rge-scale dunefield on the right flank of the lower reach of Laoha River,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Guang Han GuiFang Zhang +5 位作者 Li You Liang Zhou Lin Yang XueYong Zhao YuLin Li TongHui Zh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5年第1期29-39,共11页
By viewing satellite imagery, a striking large-scale dunefield can be clearly perceived, with a size of nearly 63 km long and 11 km wide, and trending NE-SW, on the right flank of the lower Laoha River, Northeast Chin... By viewing satellite imagery, a striking large-scale dunefield can be clearly perceived, with a size of nearly 63 km long and 11 km wide, and trending NE-SW, on the right flank of the lower Laoha River, Northeast China. By means of remote sensing imagery analysis and field observation as well as a comparison with a small-scale dunefield on the right flank of the lower Xiangshui River, analogous to the case of the lower Laoha River,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chanism for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large-scale dunefield bears a tile-style framework overwhelmingly composed of transverse barchanoid ridges perpendicular to the predominant winds, and inlaid diverse blowouts. (2) The small-scale dunefield, referred to as a primary structural unit of the large one, is typical of an incipient dunefield, following the same rules of evolution as the larger. (3) A succession of barchanoid ridge chains can steadily migrate downwind in much the same manner as surface wave propagation in air or water stimulated by an incised valley, and ultimately tend to bear roughly the same wavelength and amplitude under stable climate and hydrologic regimes. (4) The first ridge chain acquires its sand source substantially from the downwind escarpments exposing the loose Quaternary sandy sediments to the air, while the ensuing ridges derive their sands dominantly from in situ deflation of the underlain Quaternary loose sandy sediments in blowouts, partly from the upwind ridges through northern elongated horns. Theoretically, the sands from riparian escarpments can be transported by wind to the downwind distal end of a dunefield after sufficient long du- ration. (5) The lower Laohahe region experienced probably three significant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past,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active dune belts, suggesting that once a large-scale dunefield occurs, it is nearly impossible to be completely stabilized, at least in its central portions. At present, seasonal shrinkage and stagnation of the lower Laoha River, wide-spread farming and afforestation in the valley, and establishing windbreaks downwind of the valley as well as surrounding the dunefield, appear to have significantly modified local flow fields and sand sources, engendering significant degradation of the dune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Laoha river large-scale dunefield wavy barchanoid ridges topographic perturbation blowouts
下载PDF
A method for rapid transmission of multi-scale vector river data via the Internet 被引量:1
2
作者 Yang Weifang Jonathon L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2年第2期34-41,共8页
Due to the conflict between huge amount of map data and limited network bandwidth, rapid trans- mission of vector map data over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of spatial data delivery in web-based environment. T... Due to the conflict between huge amount of map data and limited network bandwidth, rapid trans- mission of vector map data over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of spatial data delivery in web-based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roposed an approach to organizing and transmitting multi-scale vector river network data via the Internet progressively. This approach takes account of two levels of importance, i.e. the importance of river branch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oints belonging to each river branch, and forms data packages ac- cording to these. Our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reduce 90% of original data while preserving the river structure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ctor river data MULTI-scale progressive transmission river structure
下载PDF
Scale effects of erod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Wujiang River Bas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4
3
作者 WANG Yao HOU Li-sheng CAI Yun-long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7年第2期182-192,共11页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on spatial scale and scale transformation of eroded sediment transport has become a forefront field in current soil erosion research, but there are very few studies on the scale effect proble...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on spatial scale and scale transformation of eroded sediment transport has become a forefront field in current soil erosion research, but there are very few studies on the scale effect problem in Karst regions of China. Here we quantitatively extracted fiv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soil erosion, namely rainfall erosivity, soil erodibility, vegetative cover and managemen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slope length and steepness. Regression relations were built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also the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 and drainage area, so as to initially analyze and discuss scale effects on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Wujiang River Basin(WRB). The size and extent of soil erosion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WRB were gauged from: 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Global Digital Elevation Model(ASTER GDEM), precipitation data, land use, soil type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data from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GIMMS) or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AVHRR), and observed data from hydrometric stations. We find that scaling effects exist between the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 and the drainage area. Scaling effects are expressed after logarithmic transformation by a quadratic function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where the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 increases before decreasing, alongside changes in the drainage area. Among the five factors influencing soil erosion, slope length and steepness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alongside changes in the drainage area, and are the main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 and drainage area.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scale effects on our results, we mapped the sediment yield modulus of the entire WRB, adopting a 1 000 km^2 standard area with a smaller fitting error for all sub-basins, and using the common Kriging interpola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 scale effect Soil erosion Wujiang river Basin
下载PDF
合理确定排涝泵站规模的感潮河道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中峰 黄本胜 +1 位作者 刘达 李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28,共6页
合理确定泵站规模一直是感潮河道排涝工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在选定的水文边界条件和相应工程运行要求下,对某感潮水系两座涌口泵站规模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发现,受限于河涌过流能力,泵站规模存在临界值,超过该值后,即... 合理确定泵站规模一直是感潮河道排涝工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在选定的水文边界条件和相应工程运行要求下,对某感潮水系两座涌口泵站规模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发现,受限于河涌过流能力,泵站规模存在临界值,超过该值后,即使再进一步增加泵站规模,水位也不会继续下降;泵站抽排对某位置水位的降低效应与泵站和该位置之间的距离密切相关,距离越近,水位降低越明显。基于上述认识,通过试验确定了满足水位管控要求的两座泵站规模的合理组合:距离相对较远的温涌泵站为80 m3/s,较近的金紫涌泵站为130 m~3/s。试验方法和主要成果可为工程方案比选及优化提供重要依据,对类似河涌整治工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道 排涝泵站规模 物理模型试验 水位 整治工程
下载PDF
Analysis on River Bed Changes in Weir Downstream by Real-Scale Experiment
5
作者 Dongwoo Ko Joongu Kang 《Engineering(科研)》 2018年第8期505-513,共9页
Flood damage has aggravated recently owing to artificial structures in high flow rare areas such as small rivers, which can lead to secondary damage. In this regard,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examine the conventional de... Flood damage has aggravated recently owing to artificial structures in high flow rare areas such as small rivers, which can lead to secondary damage. In this regard,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examine the conventional design criteria formulas to secure the stability of structures such as weirs and drop structures. Although studies on the stability of these structures have been conducted through small-scale experiments, few empirical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hydraulic phenomena occurring near actual artificial structures. In this study, we fabricated real-size models of weir and drop structure at the Andong River Experiment Center and investigated the flow patterns around the structures by applying the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analysis technique with a flow tracker. We also measured the scour length in the waterspout section when the structures are overflowing, and compared it with the values calculated using the formula. Consequently, as the supply flow increases, the result is different from the value calculated using the formula given in the existing design standard, and it is judged to be inappropriate for a small stream area with high flow rate.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design factors such as energy gradient and the flow amount per unit width into weir and drop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design factors in designing an apron section for a weir and drop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R Drop Structure Real-scale Experiment river BED SCOUR Characteristic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陈玉娟 王志斌 +2 位作者 周启俊 瞿建平 陈加正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9,共14页
在健康中国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目标驱使下,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能力日渐成为区域公共设施均等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辨明长三角地区医疗... 在健康中国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目标驱使下,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能力日渐成为区域公共设施均等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辨明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构建了以时间演变、空间分异与因子探究为主的分析结构,采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研究了200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增长迅速,区域均衡性提高;总体格局与长三角“Z”字形空间结构相吻合;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影响因素涵盖社会、经济与政治3个维度,且作用强度存在空间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卫生资源 区域差异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Conversion of Kinetic Energy from Synoptic Scale Disturbance to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in the Summers of 1997 and 1999
7
作者 李跃凤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91-598,共8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onversion of kinetic energy from a synoptic scale disturbance (SSD; period≤seven days) to a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 (LFF; period〉seven days), the budget equation of the LFF kinetic...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onversion of kinetic energy from a synoptic scale disturbance (SSD; period≤seven days) to a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 (LFF; period〉seven days), the budget equation of the LFF kinetic energy is derived. The energy conversion is then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for the summers of 1997 and 199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conversion from the SSD to the LFF is obviously enhanc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during the heavy rainfall, suggesting this to be one of mechanisms inducing the heavy rainfall, although the local LFF kinetic energy may not be enhan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 synoptic scale disturbance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 heavy rainfall Yangtze river valley
下载PDF
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群容量计算研究Ⅱ:多尺度嵌套容量计算模型及实例
8
作者 郭爱军 畅建霞 +2 位作者 王义民 王学斌 孙骁强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8-907,共10页
基于流域梯级水电站增建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简称混蓄电站),对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消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出基于多尺度嵌套调度模型的混蓄电站群容量计算模型,该模型嵌套含混蓄电站的梯级水电站短... 基于流域梯级水电站增建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简称混蓄电站),对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消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出基于多尺度嵌套调度模型的混蓄电站群容量计算模型,该模型嵌套含混蓄电站的梯级水电站短期调峰模型、考虑短期调峰与综合利用供水任务的梯级水电站中长期优化调度模型两大核心模块;此外,针对该容量计算模型的高维特征,提出基于代理模型思想的求解方法。以黄河上游待规划的大型混蓄电站群为实例,分别计算混蓄电站单独开发、梯级开发、整体开发三种模式下电站装机容量以及抽水调峰效益,并推导理论公式揭示混蓄电站抽发循环效率及抽水时长对电站装机容量的影响机制。实例计算取得的结果:龙羊峡-拉西瓦混蓄电站推荐采用水泵机组+可逆式抽蓄机组形式开发,单独开发模式下,推荐装机160万kW;当其与拉西瓦-尼那混蓄电站梯级开发时,推荐装机205万kW。当混蓄电站设计抽水时长减小时,其装机容量可增加,调峰能力变大,但电站抽水耗电调峰效益不变。拉西瓦-尼那、李家峡-直岗拉卡、公伯峡-苏只混蓄电站推荐装机分别为75万、16万和59万kW。4座混蓄电站整体开发模式下,可用于新能源消纳的抽水调峰电量为年均87.42亿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蓄电站群 容量计算模型 多尺度嵌套调度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小区域尺度视角下的丽江市玉河健康特征研究
9
作者 周彦辰 芮茂刚 +2 位作者 许斌 申其明 周筱妍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28,共6页
随着社会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河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且呈现更复杂的发展态势,进行河湖健康评价,开展河湖健康问题诊断,针对性地提出河湖生态系统精准治理、生态修复与保护等对策显的尤为迫切.结合丽江市典型河流玉河,以水... 随着社会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河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且呈现更复杂的发展态势,进行河湖健康评价,开展河湖健康问题诊断,针对性地提出河湖生态系统精准治理、生态修复与保护等对策显的尤为迫切.结合丽江市典型河流玉河,以水域岸线状况、水量水质状况、生物状况、社会服务功能等4个准则层为重要抓手,构建11个指标层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将玉河划分为农村段、城镇段、复合段3个小区域尺度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了小区域尺度河流健康评价差异性特征,研究表明:玉河全河段、各分段均处于亚健康状态,玉河农村段、复合段、各城镇段岸线部分指标层、准则层间健康状况差异性显著,主要存在水资源禀赋差,生态流量小,底栖动物少,局部岸线状况较差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健康评价 准则层 指标层 小区域尺度
下载PDF
闽江流域多时间尺度降雨—径流关系变化与成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耿凯利 陈兴伟 +3 位作者 郑美玲 谷梓鹏 陈莹 刘梅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为进一步揭示闽江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识别主要驱动因子,基于1960—2019年降雨和径流数据,应用TFPW—MK方法,按照年以及年内的汛期与非汛期、前汛期和后汛期、最大月和最小月等不同时间尺度,检测闽江上游三大支流、干流... 为进一步揭示闽江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识别主要驱动因子,基于1960—2019年降雨和径流数据,应用TFPW—MK方法,按照年以及年内的汛期与非汛期、前汛期和后汛期、最大月和最小月等不同时间尺度,检测闽江上游三大支流、干流及全流域等空间尺度的降雨—径流演变趋势;结合Sen trend方法,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水库工程建设3方面,分析影响降雨—径流关系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1)闽江流域及各支流年降雨—径流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变化一致;2)除支流建溪流域,闽江及其他支流非汛期降雨—径流上升趋势显著;汛期内部趋势变化分化明显,前汛期降雨—径流略减少,后汛期降雨—径流大部分显著增加;3)极端降雨—径流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主要受大型水库工程建设的影响。基于多时间尺度的分析,更深入揭示闽江流域降水、径流的演变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区域水资源管理与水土保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关系 多时间尺度 水库工程 闽江流域
下载PDF
不同类型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规模的标度律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城市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符曼 许刚 陈江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43,共10页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土地城镇化普遍快于人口城镇化.然而,不同类型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规模的增长关系尚不清楚,且缺少从复杂城市系统视角认识人地关系演化规律.该文以长江经济带县级及以上城市为例,使用城市标度律探究...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土地城镇化普遍快于人口城镇化.然而,不同类型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规模的增长关系尚不清楚,且缺少从复杂城市系统视角认识人地关系演化规律.该文以长江经济带县级及以上城市为例,使用城市标度律探究不同类型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规模非线性关系,从用地结构视角揭示城市人地关系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2012—2021年,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增速明显快于城市人口,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主因.2)城市用地与人口规模总体上呈亚线性关系,体现了规模经济效应;但工业用地与人口规模呈超线性关系,反映了大城市工业用地供给过多的系统性偏差.3)基于规模调整指数的用地效率评价结果显示:在同等规模城市中,长江中游城市人均居住用地偏少,工业用地规模调整指数“东多西少”的空间特征更加明显.复杂城市系统理论为认识城市人地关系及演化提供了新方法,未来需要从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因城施策,优化调整城市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镇化 城市用地结构 城市标度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全国水资源分区尺度水系连通性评价
12
作者 徐志成 唐贤琪 +4 位作者 王敏 刘尚武 丁兵 闫霞 柴朝晖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47,共8页
水系连通性与水资源调配、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水安全保障问题密切相关。针对当前全国范围水系连通性评价研究相对较少,区域间水系连通性横向对比不足,从水系连通基本内涵出发,在水资源分区尺度,选择数量、结构和水力... 水系连通性与水资源调配、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水安全保障问题密切相关。针对当前全国范围水系连通性评价研究相对较少,区域间水系连通性横向对比不足,从水系连通基本内涵出发,在水资源分区尺度,选择数量、结构和水力特征及对应的评价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构建了水系连通性评价体系,绘制了全国一级和三级水资源分区水系连通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水系连通性总体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按照0.07~0.38、0.39~0.50、0.51~0.78划分低、中、高三类,水系连通性低值主要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区、中值主要位于丘陵区域、高值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平原河网区。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促进流域、区域水系连通系统规划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连通性 水系连通性评价体系 水资源分区尺度 全国范围 水力特征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拓扑结构分析的渭河流域生态网络优化
13
作者 门丹 潘竟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12-221,F0003,共11页
顾及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人类活动水平差异,优化生态网络成为缓解景观破碎化、提高连通性的有效途径,更保障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定量测度渭河流域2000、2010及2020年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基础上,引入景观生态学与复杂网络理论构... 顾及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人类活动水平差异,优化生态网络成为缓解景观破碎化、提高连通性的有效途径,更保障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定量测度渭河流域2000、2010及2020年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基础上,引入景观生态学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并分析该流域生态网络的时空格局及其网络拓扑结构特征,以供需比与源地节点的拓扑结构综合重要性之间的相关性为依据优化生态网络。结果表明:1)与2000年相比,2020年食物生产、土壤保持以及产水的供需比平均值分别上升70%、7%以及215%,而碳固定与生境质量则分别下降97%与1%。2)生态源地数量与占总面积比分别为125个和36%,生态阻力呈现“南低北高”的空间特征,约有280条平均长度为15 km的生态廊道,流域生态质量有所提升。3)2000、2010及2020年生态网络在面对蓄意攻击时,结构连通鲁棒性平均值依次为0.160、0.168以及0.150,说明2010年生态网络具有更稳定的网络结构;源地拓扑结构综合重要性与各类服务供需比均呈正相关,其中与碳固定服务供需比相关性最高,为0.51(P<0.001)。4)优化后的生态网络(2020年)在面对蓄意攻击时具有更高的连通鲁棒性,同时在一定攻击节点范围内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涌现”现象,优化后的网络具备更强的恢复力和缓冲力。研究结果可为渭河流域优化生态网络结构、提高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流域生态空间规划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系统服务 网络优化 拓扑结构 流域尺度
下载PDF
“跨界合作园区热”:尺度重组与空间转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凌凡 罗小龙 +1 位作者 顾宗倪 丁子尧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0,共11页
21世纪初以来,中国城市的增长经历了从竞争到合作的转变,“跨界合作园区热”接替“开发区热”成为转型期城市空间重构过程的集中展示。(1)研究立足长三角跨界合作园区的转型发展历程,探讨跨界合作园区历经的转移工业园、跨界新城到合作... 21世纪初以来,中国城市的增长经历了从竞争到合作的转变,“跨界合作园区热”接替“开发区热”成为转型期城市空间重构过程的集中展示。(1)研究立足长三角跨界合作园区的转型发展历程,探讨跨界合作园区历经的转移工业园、跨界新城到合作创新区的政策发展历程,及其空间转型的基本趋势;(2)基于空间转型与合作主体尺度重组活动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探讨空间转型背后尺度重组的动力机制,并提出尺度上推、尺度融合与尺度多元化3个重组阶段及其所形成的托管、合署与企业式3种治理模式;(3)研究建构了跨界合作园区尺度权力重组与空间转型的逻辑框架,并从动态引导的政策支撑体系、劳酬对等的利益协调机制、省-地监管的分层管控机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合作 飞地 开发区 空间 尺度 治理 长三角
下载PDF
涪江流域日输沙率的时间尺度变化效应
15
作者 许垚涛 李鹏 +4 位作者 马方铭 赵宾华 马文涛 苏利平 王立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4,共12页
[目的]解析日输沙率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尺度依赖关系,探索有效的预测方法,以应对由于泥沙输运机制的复杂性和水文过程的非线性所带来的预测挑战。[方法]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与自适应噪声(CEEMDAN)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涪江流域4个水... [目的]解析日输沙率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尺度依赖关系,探索有效的预测方法,以应对由于泥沙输运机制的复杂性和水文过程的非线性所带来的预测挑战。[方法]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与自适应噪声(CEEMDAN)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涪江流域4个水文站点控制区域2013—2018年的日输沙率与5个潜在影响变量(流量、降水量、平均气温、潜在蒸散发量和NDVI)间多时间尺度变异特征,识别不同时间尺度下日输沙率与相关变量相互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日输沙率作出预测。[结果]CEEMDAN方法成功将日输沙率及其潜在影响变量分解为10-11本征模态函数(IMF)和残差项,揭示出日输沙率在3~730天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显著变化。分解后的日输沙率与流量、降水量在各个时间尺度上均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增强,而气温、潜在蒸散发量和NDVI主要与长时间尺度的日输沙率显著相关。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日输沙率,模型的预测性能显著,R2值在所有站点均超过0.55。[结论]CEEMDAN方法能够有效揭示输沙率及其影响变量之间的尺度依赖性,为理解河流输沙动态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过程 日输沙率 CEEMDAN 尺度变化 涪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水质提升的黄河流域城市尺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中华 井柳新 +2 位作者 洪源 王帅 续衍雪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2,共12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保护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力气进行大保护、大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均明确提出了分区分类推进流域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保护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力气进行大保护、大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均明确提出了分区分类推进流域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要求.本文以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为目标,结合统计分析、空间建模分析、地理信息可视化等手段,开展黄河流域城市尺度空间管控对策研究.以黄河流域62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通过控制单元边界与地级行政区域界线拟合,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划定的黄河流域58个控制单元进一步划分为163个城市控制子单元.分析了各城市水环境质量状况,筛选出流域内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26个城市;从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污染防控等4个方面构建了涵盖7项指标的水环境问题症结研判指标体系,通过空间建模分析,结果表明:(1)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包头市、西安市、银川市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导致环境保护压力较大.(2)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巴彦淖尔市、白银市、石嘴山市等城市水资源短缺且开发强度较大.(3)在水土保持方面榆林市、定西市、鄂尔多斯市等城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4)在污染防控方面兰州市、银川市、吴忠市、吕梁市、榆林市等工业聚集城市工业污染防控压力较大,西安市、安阳市、新乡市等中下游人口大市生活源污染防控压力较大,华北平原的安阳市、新乡市,汾渭平原的渭南市、运城市、临汾市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套灌区的吴忠市、中卫市等城市农业污染防控压力较大.同时,针对上述突出水环境问题提出了城市水环境主要管控要点及上下游、左右岸相关城市协同管控建议.研究显示,黄河流域水环境问题较突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几字弯”处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等省份,以上地区还需要在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产业绿色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推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质量 黄河流域 城市 问题分析 对策建议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渠江流域径流侵蚀功率时空规律分析
17
作者 黄幸 莫淑红 +2 位作者 李平治 乔殿新 李斌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3,共9页
探明流域径流侵蚀功率的演变规律对重点侵蚀区识别和土壤侵蚀防治至关重要。以嘉陵江右岸支流渠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模拟计算流域径流侵蚀功率,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与空间尺度效应,并通过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揭示其对流域气象... 探明流域径流侵蚀功率的演变规律对重点侵蚀区识别和土壤侵蚀防治至关重要。以嘉陵江右岸支流渠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模拟计算流域径流侵蚀功率,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与空间尺度效应,并通过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揭示其对流域气象、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渠江流域年尺度的径流侵蚀功率大于季尺度,其中第3季度为土壤侵蚀重点防治时段;全年和第3季度的多年平均径流侵蚀功率均呈现出北部大南部小、西部大东部小、上游大下游小的空间分布特征;渠江干流与其支流大通江的多年平均径流侵蚀功率和流域控制面积之间均呈幂指数关系,且其变化规律存在空间阈值,在年尺度干流和大通江的阈值面积分别为8549.4和8504.4 km^(2),在第3季度干流和大通江的阈值面积分别为4834.9和6223.5 km^(2);气象因子、地形因子和流域形态因子为渠江流域径流侵蚀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制订渠江流域土壤侵蚀治理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径流侵蚀功率 时空分布 空间尺度效应 渠江流域
下载PDF
泵站规模和起排水位对泵站开停频次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吴海春 王亚鑫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42,共4页
为科学规划建设新城区排涝系统,合理设置各项参数,避免泵站频繁开停缩短泵站使用寿命,以雄安新区截洪渠二期为例,通过构建水动力模型,确定河底宽24 m、河道坡比1∶2、泵站规模50 m^(3)/s、起排水位7 m为最终的河道规模,进而研究泵站规... 为科学规划建设新城区排涝系统,合理设置各项参数,避免泵站频繁开停缩短泵站使用寿命,以雄安新区截洪渠二期为例,通过构建水动力模型,确定河底宽24 m、河道坡比1∶2、泵站规模50 m^(3)/s、起排水位7 m为最终的河道规模,进而研究泵站规模、起排水位、河底宽、泵站开停频次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河道宽度接近的情况下,增大泵站规模,则水面线随河道里程的变化越来越陡,且泵站开停频次比小规模泵站开停频次有所提升;增加泵站起排水位,在相同泵站规模条件下,可有效降低泵站开停频次;增加泵站起排水位,为满足河道设计水面线不超过涝水位,需增加泵站规模,而这又会增加末端泵站开停频次,因此工作中需综合比较,选取合适的泵站规模和起排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规模 泵站规模 起排水位 开停频次 水动力模型
下载PDF
沿海中小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洪水资源利用研究:Ⅱ.实例应用
19
作者 王坤 王宗志 +4 位作者 王敏慎 白莹 王宇 姜会杰 张明芳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3,共9页
以山东半岛乳山河流域为例,构建了时、日、月多时间尺度嵌套的乳山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模型,通过对地表水库泄流、河道闸坝控制水位、地表-地下水库供水等调控规则的优化,提出了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洪水资源利用方案。研究结... 以山东半岛乳山河流域为例,构建了时、日、月多时间尺度嵌套的乳山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模型,通过对地表水库泄流、河道闸坝控制水位、地表-地下水库供水等调控规则的优化,提出了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洪水资源利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洪水来临之前通过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抬升河道控制水位、加大地下水库供水比例、增加河道入渗量,可将地表水库多余水量适时转移到地下水库,腾空地表水库拦洪库容,有效增加流域洪水资源利用量;联合调控方案下,乳山河流域洪水资源的丰(2007年)、平(1994年)、枯(1967年)年,洪水资源利用量分别增加了846.96万、728.77万、106.35万m^(3),验证了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资源利用 联合调控 地下水库 多时间尺度 乳山河流域
下载PDF
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转型路径与机制——基于“同质多形”视角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凌凡 罗小龙 +2 位作者 唐蜜 丁子尧 顾宗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90,共12页
合作共建园区的转型发展作为重要区域治理现象在学术界备受关注。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援引“同质多形”理论视角并构建研究框架,尝试从尺度、网络、领域等多个维度揭示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转型的内在动力及其新发展趋势... 合作共建园区的转型发展作为重要区域治理现象在学术界备受关注。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援引“同质多形”理论视角并构建研究框架,尝试从尺度、网络、领域等多个维度揭示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转型的内在动力及其新发展趋势。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多维特征处于动态演化中,资本需求与行政治理困境共同构成最为关键的演化动力。园区经历了以企业转移为目标的早期形成阶段、2010年后的波折发展阶段以及2016年后以多元伙伴议程为导向的创新转型阶段,园区的转型发展由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需求与行政治理困境共同推动。②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治理方式从政府间协同转向多元主体网络行动,使园区的尺度、网络、领域特征从早期迁出地主导的单中心治理方式向多元化发展。③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的建设从突出专业化经济优势转向囊括创新、生产、居住等要素的综合性整体系统转变,是当前区域治理日趋复杂的缩影,国家到地方、政府到市场的不同行动主体都参与其中。总之,本文揭示了合作共建园区治理的新趋势,并强调同质多形框架在认识与推动当前合作共建园区新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共建园区 “同质多形”理论 尺度 网络 领域 长三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