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河沉积物的石油污染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黄廷林 解岳 +4 位作者 王晓昌 王志盈 杨永哲 任勇翔 张荔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2-64,共3页
对延河干流和两条支流受石油污染河段的沉积物的取样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河段内的沉积物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石油污染。干流河段沉积物的石油污染负荷一般为 40~ 80mg/kg ,上游河段和污染支流汇入段负荷较高 ,平均为390mg/kg,最高可达 78... 对延河干流和两条支流受石油污染河段的沉积物的取样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河段内的沉积物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石油污染。干流河段沉积物的石油污染负荷一般为 40~ 80mg/kg ,上游河段和污染支流汇入段负荷较高 ,平均为390mg/kg,最高可达 784mg/kg ;支流上的坪桥川和杏子河河段沉积物污染负荷为 6 0~ 2 5 0mg/kg。干流中下游及杏子河支流河段的污染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雨期流域表层污染土壤径流入河后的沿程沉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沉积物 石油污染 径流污染 水体污染 污染源
下载PDF
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及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64
2
作者 张婧 王淑秋 +3 位作者 谢琰 王幸福 盛向军 陈吉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413-2418,共6页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Ni、Cu、Cr、Pb、Cd、As、Hg)的含量,用地累计指数法对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显示,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各重金...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Ni、Cu、Cr、Pb、Cd、As、Hg)的含量,用地累计指数法对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显示,辽河水系表层沉积物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1998年的辽河调查结果,与中国其它水系相比,重金属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大辽河各重金属含量和污染程度高于辽河.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为:Ni 26.5 mg.kg-1,Cu 37.9 mg.kg-1,Cr 90.3 mg.kg-1,Pb 32.9 mg.kg-1,Cd 0.49mg.kg-1,As 12.3 mg.kg-1,Hg 0.14 mg.kg-1.根据各重金属地累计指数,辽河水系未受Ni和As的污染,受Cu、Cr、Pb轻度污染,受Cd和Hg中度污染,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Cd>Hg>Cu>Cr>Pb>As>Ni.通过主成分分析进一步对重金属污染来源的确定,发现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8.74%和17.18%,污染来源主要有3类,即工业和生活污水、有机物降解、大气沉降和地球化学成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污染来源
下载PDF
黄土地区石油类污染物的径流污染模拟及模型预测 被引量:17
3
作者 黄廷林 任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5-348,共4页
在土壤石油污染负荷为 721-16060 mg/kg、暴雨强度为 0.5-1.70mm/min的条件下进行了室内径流污染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壤石油污染负荷的提高,产流量与释放至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均增大,但产沙量降... 在土壤石油污染负荷为 721-16060 mg/kg、暴雨强度为 0.5-1.70mm/min的条件下进行了室内径流污染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壤石油污染负荷的提高,产流量与释放至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均增大,但产沙量降低;随暴雨强度的增大,产流、产沙、产污的强度均提高.试验条件下释放于水中的石油污染物浓度可高达1.56-15.6mg/L,由此进一步表明,暴雨径流对水体造成的石油污染不可轻视.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径流污染过程的稳态产流、产沙、产污模型;应用该组模型对土壤石油污染负荷为 7050mg/kg和不同雨强下的径流污染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径流污染模型 黄土地区 土壤监测
下载PDF
黄河水体石油类污染物生物降解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夏星辉 周劲松 +1 位作者 余晖 杨志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06,共4页
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自然条件下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规律 .结果表明 ,向泥沙含量为 0g/L或 0 5 g/L的黄河水样中加入大约 10mg/L的石油类污染物 ,经过一星期左右的驯化期后 ,石油降解菌菌落水平逐步升高 ;当石油类污染物的初... 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自然条件下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规律 .结果表明 ,向泥沙含量为 0g/L或 0 5 g/L的黄河水样中加入大约 10mg/L的石油类污染物 ,经过一星期左右的驯化期后 ,石油降解菌菌落水平逐步升高 ;当石油类污染物的初始浓度为 11 6 4mg/L ,温度为 2 0℃时 ,泥沙含量为 0 5 g/L的黄河水样中大约 85 %的石油类污染物在 6 3d内能得到微生物降解 ;水体中泥沙的含量和石油类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均显著影响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速率 ,且在不同时段的影响不一 ;水体中泥沙的存在亦影响到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动力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类污染物 生物降解 水体颗粒物 黄河
下载PDF
新安江上游流域SWAT模型的构建及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泽利 吕志峰 +2 位作者 赵越 王玉秋 张震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1期25-31,共7页
以新安江上游屯溪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了SWAT模型的气象、土壤、土地利用和农作物管理等数据库,并利用2000-2010年逐月实测的径流、泥沙及非点源溶解态氮负荷数据进行了多参数、多站点的率定和验证,使用多目标(纳氏系数、线性相关系数... 以新安江上游屯溪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了SWAT模型的气象、土壤、土地利用和农作物管理等数据库,并利用2000-2010年逐月实测的径流、泥沙及非点源溶解态氮负荷数据进行了多参数、多站点的率定和验证,使用多目标(纳氏系数、线性相关系数和相对误差)对模型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径流模拟效果非常好,泥沙和营养盐模拟结果令人满意,SWAT模型在屯溪流域适用性较好,可以模拟分析该地区的非点源污染问题,研究所构建的数据库和率定的参数可为进一步研究新安江流域的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泥沙 营养盐 SWAT模型 非点源污染 适用性 新安江
下载PDF
桐庐县分水江流域面源污染评价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亦宁 毛明海 《科技通报》 2008年第5期721-726,共6页
介绍了桐庐县分水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基本状况。从面源污染对水环境影响的角度入手,在考察桐庐县分水江流域土地类型的基础上,通过SCS径流曲线方程计算各种土地类型的产流能力和产流情况,进而计算各土地类型所产生的面源污染物量和污染... 介绍了桐庐县分水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基本状况。从面源污染对水环境影响的角度入手,在考察桐庐县分水江流域土地类型的基础上,通过SCS径流曲线方程计算各种土地类型的产流能力和产流情况,进而计算各土地类型所产生的面源污染物量和污染负荷,分析了各行政区的面源污染状况。并与调查资料作了实证对比分析,结果较为吻合。最后以污染负荷为依据进行面源污染的整体评价,得出了各行政区的面源污染等级。提出若干污染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江 面源污染 SCS径流曲线法 污染负荷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石油类非点源污染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任磊 黄廷林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03年第2期38-40,共3页
石油类非点源污染基本特征为污染源分散、污染源作用周期长、暴雨时易于形成高含沙水流以及由此引发的高强度石油类污染。试验结果表明,随土壤石油污染强度的提高,径流量增大,产沙量降低,但水、固两相中的污染物径流污染强度均增大。试... 石油类非点源污染基本特征为污染源分散、污染源作用周期长、暴雨时易于形成高含沙水流以及由此引发的高强度石油类污染。试验结果表明,随土壤石油污染强度的提高,径流量增大,产沙量降低,但水、固两相中的污染物径流污染强度均增大。试验条件下,径流过程释放于水相中的石油类浓度可高达4~7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石油 非点源污染 降雨径流 土壤污染
下载PDF
邯郸市主城区滏阳河治理成效评估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慧勇 王瑶 李磊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1-150,共10页
滏阳河是海河流域重点治理河流,为了评估其治理成效,以滏阳河邯郸市主城区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8年河流径流量、工业用水量、污废水排放量等的变化过程,从河流开发利用率、污径比、河底沉积物污染与释放以及主要污染物质浓度变化... 滏阳河是海河流域重点治理河流,为了评估其治理成效,以滏阳河邯郸市主城区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8年河流径流量、工业用水量、污废水排放量等的变化过程,从河流开发利用率、污径比、河底沉积物污染与释放以及主要污染物质浓度变化等方面,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邯郸市主城区滏阳河长期治理效果显著。河流开发利用率和污径比均大幅下降,分别由2000年时的62.4%和91.9%,减小到2018年的13.7%和10.9%。滏阳河流经主城区,NH4^+-N、COD浓度增加量分别由2000年时的11.1mg/L和142 mg/L,减小到2018年的1.3 mg/L和15 mg/L,河流水质明显改善。主城区排水管网与市政污水处理设施的完善,减小了生活污水对河流的影响。而工业用水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逐年减少,是使得河流取水量和污水入河量减少、河流污染减轻的关键。另外,河流清淤疏浚后,仍然存在表层沉积物释放NH4^+-N和COD的风险。研究成果能够为与滏阳河类似的河流水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滏阳河 治理成效 开发利用率 污径比 主要污染物 表层沉积物
下载PDF
河道水体水质对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比 黄毅华 +2 位作者 马君妍 朱南文 袁海平 《净水技术》 CAS 2018年第9期132-138,共7页
底泥内源污染物的释放是河道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河道水体水质对底泥污染物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覆水体pH的升高可使底泥中COD_(Cr)和NH_4^+-N的释放受到抑制,但会促进底泥TN的释放,酸性或碱性条件都会... 底泥内源污染物的释放是河道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河道水体水质对底泥污染物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覆水体pH的升高可使底泥中COD_(Cr)和NH_4^+-N的释放受到抑制,但会促进底泥TN的释放,酸性或碱性条件都会促进底泥中TP的释放;上覆水体有机物浓度的增加可抑制底泥NH_4^+-N和TN的释放,促进TP的释放;溶解氧的增加对底泥COD_(Cr)、NH_4^+-N和TN的释放有促进作用,但会抑制底泥中TP的释放。对比分析表明,上覆水体溶解氧(<10 mg/L)对底泥COD_(Cr)、NH_4^+-N和TN的释放量影响最大,pH(4.0~10.0)对TP的释放量影响最为显著,累积释放量极差达5.89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河道 底泥污染物 释放规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汾河上游流域SWAT模型构建及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林 李金峰 +1 位作者 李泽利 赵昌亮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8-62,96,共6页
汾河流域水体质量下降、富营养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其中农业非点源污染分布范围广,监测、管理难度大。以河岔水文站以上汾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技术构建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采用SUFI-2算法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率定和验证,并基于... 汾河流域水体质量下降、富营养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其中农业非点源污染分布范围广,监测、管理难度大。以河岔水文站以上汾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技术构建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采用SUFI-2算法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率定和验证,并基于月尺度对汾河上游流域2005—2015年径流、泥沙和非点源溶解态氮负荷进行模拟。采用确定性系数R2、Nash-Sutcliffe系数(NSE)和百分比偏差(PBIAS)相结合的形式对模型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下,径流、泥沙、溶解态氮模拟和实测过程线总体拟合度较好,率定期和验证期R2和NSE均高于0.5,|PBIAS|均低于25%,所构建的SWAT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适用性,可用于模拟、分析和预测该地区水土流失和非点源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泥沙 溶解态氮 SWAT模型 非点源污染 适用性 汾河上游
下载PDF
重金属在贾鲁河表层沉积物中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祝迪迪 赵长坡 +5 位作者 张艳 张菁 洪超 付杰 朱海亮 安树青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3年第2期41-45,共5页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贾鲁河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用灼烧法测定贾鲁河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对贾鲁河流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且通过...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贾鲁河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用灼烧法测定贾鲁河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对贾鲁河流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且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贾鲁河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贾鲁河表层沉积物中As、Cu、Ni、Zn的含量比2004年淮河表层沉积物中相应重金属含量明显偏高。重金属污染程度为:As>Cu>Zn>Pb>Ni>Cr。通过主成分分析进一步对重金属来源的确定,发现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8.85%和19.74%,污染来源主要有两类,分别是工农业、生活排污的点源污染,自然变化对沉积物的影响,岩石风化与侵蚀过程和有机质降解矿化的内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鲁河 重金属污染 表层沉积物 地累积指数(Igeo) 主成分分析(PCA) 污染评价 污染来源
下载PDF
晋江市九十九溪流域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分析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郦建锋 马骏超 +4 位作者 李华斌 崔喜博 盛晟 陈奋飞 叶更强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10-1015,共6页
以晋江市九十九溪流域4条主要河道23处典型河段作为研究对象,分上、中、下3层对底泥进行检测和分析,总结其污染特征,探讨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污染程度进行风险评价,为后续底泥污染综合防治和处置工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重金... 以晋江市九十九溪流域4条主要河道23处典型河段作为研究对象,分上、中、下3层对底泥进行检测和分析,总结其污染特征,探讨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污染程度进行风险评价,为后续底泥污染综合防治和处置工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重金属污染时空分布不均,位于下游河道的底泥重金属富集较严重;除九十九溪老河道因上游来水削减导致底泥中层重金属污染最严重之外,其余3条河道重金属含量均随底泥深度增加而降低;(2)营养盐均呈重度污染态势,上、中层底泥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接近且明显高于下层,同时九十九溪干流和潘湖支流的下层底泥污染程度显著偏高;(3)重金属主要源于周边工农业废水废气;(4)九十九溪老河道和潘湖支流底泥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总体为中风险,应重视底泥处理,同时针对底栖动物存在危害的重金属(Zn和Pb),应加强河道周边废水废气排放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底泥 污染特征 时空分布特征 污染源分析 风险评价
下载PDF
基于总磷通量的清水江流域内源污染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强 陈栋为 +1 位作者 朱四喜 夏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0-55,共6页
清水江流域上游总磷浓度超标已严重影响相关水域水生态安全。为探讨总磷的来源、迁移和转化,计算了2013~2016年清水江部分断面和相关水域的总磷年通量、外源入河量和内源释放(或沉降)量,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清水江总磷内源释放... 清水江流域上游总磷浓度超标已严重影响相关水域水生态安全。为探讨总磷的来源、迁移和转化,计算了2013~2016年清水江部分断面和相关水域的总磷年通量、外源入河量和内源释放(或沉降)量,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清水江总磷内源释放(或沉降)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清水江上游兴仁桥附近水域总磷浓度较低而且稳定;中游旁海至锦屏江段总磷偏高,是由于支流重安江高磷水体的汇入;总磷内源释放量较为突出的水域为中游的革东至锦屏江段,其次为白市江段;总磷外源入河量最大的区域为支流重安江,从兴仁桥至革东断面总磷外源入河量呈逐年递减趋势,但革东至白市断面外源入河量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污染 总磷入河量 内源沉降量 污染物时段通量 清水江
下载PDF
2015—2020年黄河口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翔 李愫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9-147,共9页
[目的]监测2015—2020年开展的渤海海域水质,分析黄河口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入海泥沙径流量的相关性,为黄河口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水质污染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法,利用SPSS软件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海... [目的]监测2015—2020年开展的渤海海域水质,分析黄河口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入海泥沙径流量的相关性,为黄河口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水质污染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法,利用SPSS软件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海水各监测指标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黄河口近岸海域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其单项污染指数波动范围为0.63~1.40,超过第2类水质标准。无机氮浓度与黄河入海输沙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833(p<0.01)。夏季调查期间采集到浮游植物77种,主要位于黄河口北部海域。2018年以来浮游植物物种数呈下降趋势,从2015年的67种降至2020年的42种。采集到浮游动物52种,主要位于河口东北部离岸海域,2015年以来浮游动物种类逐步增加。多样性指数从2015年的Ⅳ级水平升至2020年的Ⅲ级水平。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92种,主要位于入海口东部离岸海域,2018年以来底栖生物种类和密度呈增加的趋势,多样性指数从2018年的2.18增至2020年的3.01。[结论] 2015年以来黄河口近岸海域水质满足《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中的工业用水区和滨海风景旅游区的水质要求,生态状况逐步好转。黄河口近岸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与黄河入海输沙量和径流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41(p<0.01)和0.918(p<0.01)。浮游植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与泥沙径流量无显著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泥沙径流 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 浮游生物 污染指数
下载PDF
抚仙湖一级支流尖山河小流域的面源污染物贡献特征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克勤 宋泽芬 +1 位作者 李太兴 李云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21-1328,共8页
对云南省抚仙湖尖山河小流域降雨量以及坡耕地、梯坪地、灌草丛、人工林和次生林5种土地类型及村庄和道路等非生产用地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和泥沙量进行了定位观测,并对地表径流和泥沙中所含面源污染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6~10月份是... 对云南省抚仙湖尖山河小流域降雨量以及坡耕地、梯坪地、灌草丛、人工林和次生林5种土地类型及村庄和道路等非生产用地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和泥沙量进行了定位观测,并对地表径流和泥沙中所含面源污染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6~10月份是该流域出现较大阵雨的主要时期,2006年6~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3.2%,这一时期是产生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的主要时期.②坡耕地和人工林是地表径流和泥沙产生的主要场所.坡耕地的地表径流和泥沙产生量分别占小流域产生总量的22.97%和62.96%,人工林的地表径流和泥沙产生量分别占小流域产生总量的34.69%和16.76%.③尖山河小流域面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坡耕地和人工林.在坡耕地和人工林,随地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物TN、TP和COD分别占流域产生总量的75.01%、51.63%和66.42%,随泥沙产生的TN、TP和有机质分别占流域产生总量的74.12%、73.18%和62.14%.④村庄和道路等非生产用地单位面积的面源污染物产生量较高,但由于总面积较小,在流域面源污染物产生总量中的比例很小,TN和TP分别只占产生总量的3.98%和1.05%.在流域中所占面积很少的坡耕地(仅占7%)却成了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泥沙 面源污染 尖山河小流域 抚仙湖
原文传递
典型电器工业区河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近 邓代永 +1 位作者 许玫英 孙国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42-1149,共8页
为评估制造业对纳污水体有机物的污染影响,了解污染河道中有机物的种类、含量及赋存特性,采用极性和非极性逐步分离的方法对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内河涌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进行了综合的物理图谱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沉积物中共检出... 为评估制造业对纳污水体有机物的污染影响,了解污染河道中有机物的种类、含量及赋存特性,采用极性和非极性逐步分离的方法对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内河涌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进行了综合的物理图谱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沉积物中共检出包括烷烃类、烯烃类、多环芳烃、苯系物、杂环类、邻苯二甲酸酯类、醛酮、极性化合物、含硅物质以及烷酸酯类等10大类有机污染物共171种.按检出污染物种类的数量分析,烷烃类>极性化合物>多环芳烃>醛酮类>杂环>苯系物、邻苯二甲酸酯类>烷酸酯类>含硅物质>烯烃.按照有机物相对丰度分析,烷烃类>极性化合物>烷酸酯类>烯烃类>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类>含硅物质>醛酮>杂环类>苯系物.在相对含量最高的烷烃类有机污染物中,十九烷在同类物质中占比高达14.83%.毒害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总有机物占比为2.33%,检测中还发现大量有机醇、酚等和涂料工业,邻苯二甲酸酯类等塑料工业以及和电子工业产业相关的有机硅类等物质.和同类研究相比,该区域检出51种、占总有机物55.5%丰度的烷烃类物质种类更丰富,含量更高.本研究对制造业纳污河涌沉积物的有机污染物分析研究,为同质污染河涌的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聚集区 河涌沉积物 有机污染物 污染物指纹图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基于黑臭河道底泥利用的生物滞留设施对雨水径流污染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10
17
作者 钟兴 张伟 +5 位作者 田笑尘 孙超逸 刘亚奇 车伍 张海龙 崔新伟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193-2201,共9页
黑臭河道疏浚底泥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副产物"之一,如何有效、安全地处理处置大量疏浚底泥是黑臭水体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生物滞留柱小试模拟实验,评价黑臭河道底泥用于生物滞留填料的可行性以及设施对雨水径流污染物... 黑臭河道疏浚底泥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副产物"之一,如何有效、安全地处理处置大量疏浚底泥是黑臭水体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生物滞留柱小试模拟实验,评价黑臭河道底泥用于生物滞留填料的可行性以及设施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在设施初期8次淋失实验(累计进水量3.6倍空床体积)后,各模拟柱出水的COD、TN和TP浓度基本趋于稳定;在模拟地表径流进水实验阶段,不同填料组成模拟柱对COD、TN和TP的去除效果在18、21和20个周期后基本趋于稳定;添加有6%的河道底泥、20%的木屑(体积比)并设有存水区的模拟柱,对COD、TN、TP去除效果相对较好,稳定阶段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52±3.02)%、(86.82±7.09)%、(96.73±2.06)%,相对仅填装田园土的模拟柱,对COD、TN、TP的去除率可提高5.74%、43.61%、9.49%。河道底泥与河口感潮河段底泥用于改良生物滞留设施的填料,尽管存在一定污染物淋失风险,但通过合理配置填料组成和设施结构,可一定程度提高设施对COD、TN、TP的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 黑臭河道底泥 改良填料 径流污染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