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5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ck mass structural recognition from drill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underground mining using discontinuity index and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被引量:1
1
作者 Alberto Fernández JoséA.Sanchidrián +3 位作者 Pablo Segarra Santiago Gómez Enming Li Rafael Navarr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55-571,共17页
A procedure to recognize individual discontinuities in rock mass from 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MWD)technology is developed,using the binary pattern of structural rock characteristics obtained from in-hole images for... A procedure to recognize individual discontinuities in rock mass from 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MWD)technology is developed,using the binary pattern of structural rock characteristics obtained from in-hole images for calibration.Data from two underground operations with different drilling technology and different rock mass characteristics are considered,which generaliz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to different sites and ensures the full operational integration of MWD data analysis.Two approaches are followed for site-specific structural model building:a discontinuity index(DI)built from variations in MWD parameters,and a machine learning(ML)classifier as function of the drilling parameters and their variability.The prediction ability of the models is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as the rate of recognition of discontinuities observed in borehole logs.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e models for each site,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weights,highlight the site-dependence of the resulting models.The ML approach offers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classical DI,with recognition rates in the range 89%to 96%.However,the simpler DI still yields fairly accurate results,with recognition rates 70%to 90%.These results validate the adaptive MWD-based methodology as an engineering solution to predict rock structural condition in underground mining ope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ill monitoring technology rock mass characterization Underground mining Similarity metrics of binary vectors Structural rock factor Machine learning
下载PDF
Effects of foundation rocking and uplifting on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factor 被引量:4
2
作者 Mohammad Khanmohammadi Vahid Mohsenzadeh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8年第3期511-525,共15页
Prediction of displacement demand to assess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ructures is a necessary step where nonlinear static procedures are followed.While such predictions have been well established in literature for fixe... Prediction of displacement demand to assess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ructures is a necessary step where nonlinear static procedures are followed.While such predictions have been well established in literature for fixed-base structures,fewer bodies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effect of rocking and uplifting of shallow foundations supported by soil,on such prediction.This paper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on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factor C1 using the beam on nonlinear Winkler foundation concept.A practical range of natural period,force reduction factors,and wide range of anticipated behavior from rocking,uplifting and hinging are considered and using thousands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factors are evaluat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uggested equations in current rehabilitation documents underestimate displacement demands in the presence of foundation rocking and uplift.Finally,using regression analyses,new equations are proposed to estimate mean values of C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rocking and uplifting foundations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factor
下载PDF
冲击地压主控因素及孕灾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谭云亮 张修峰 +4 位作者 肖自义 范德源 尹延春 陈洋 刘学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7-379,共13页
随着我国煤矿逐步向深部开采转移,冲击地压灾害日趋严重。在冲击地压从机理认知走向防冲工程进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厘清冲击地压孕灾主控因素,并进行风险程度判识。在上百个冲击地压矿井致灾评价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导致冲击地压发生的4类... 随着我国煤矿逐步向深部开采转移,冲击地压灾害日趋严重。在冲击地压从机理认知走向防冲工程进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厘清冲击地压孕灾主控因素,并进行风险程度判识。在上百个冲击地压矿井致灾评价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导致冲击地压发生的4类客观主控因素:煤岩冲击倾向性、开采深度、坚硬顶板、地质构造,以及3类人为主控因素:煤柱、采空区及采掘卸荷,并对各主控因素对冲击地压孕灾的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在客观主控因素方面,煤岩冲击倾向性是煤岩积聚变形能进而诱发冲击破坏的自身属性;开采深度与巷道围岩内积聚的变形能呈正相关关系,是冲击地压发生的必要条件;坚硬顶板大尺度周期断裂形成的冲击动载及动能是诱发冲击地压的“导火索”;地质构造对冲击地压的影响显著,对于断层构造而言,断层两盘将在开采扰动造成的突发卸荷影响下产生相对“回弹”;煤层变薄区等效弹性模量变大,超前支承压力呈“双峰值”分布,使得冲击影响范围扩大。在人为主控因素方面,煤柱作为高应力集中区,其尺寸、倾角及相对位置等将直接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概率和强度;采空区会诱发超前支承压力集中区内围岩积聚弹性能的突然释放,尤其是在采高较大、顶板垮落不充分的情况下;采掘卸荷会导致应力集中区快速“迁移”,引发煤体内弹性应变能的大量释放,是造成冲击地压的重要外因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山东新汶、山东鲁西、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彬长、新疆和甘肃等矿区冲击地压孕灾主控因素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强调按层次对矿井、采区和工作面进行冲击地压主控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判识重要性,构建了从降能、释能、阻能到抗能的冲击地压治理工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主控因素 孕灾 风险判识 递进式防治
下载PDF
露天爆破中炸药单耗对岩石破碎块度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永辉 李永杰 +2 位作者 杨阳 熊卫国 张智宇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3-981,共9页
露天爆破中岩石破碎块度是钻爆、铲装、运输及后续工艺等综合成本的主要衡量标准,炸药单耗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而炸药单耗对破碎块度的研究一般采用爆破模型试验,但其存在成本高、试验结果误差大等缺点.为了优化炸药单耗来降低爆堆的大块... 露天爆破中岩石破碎块度是钻爆、铲装、运输及后续工艺等综合成本的主要衡量标准,炸药单耗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而炸药单耗对破碎块度的研究一般采用爆破模型试验,但其存在成本高、试验结果误差大等缺点.为了优化炸药单耗来降低爆堆的大块率、平均块度,并预测实际工程块度,在爆炸破岩理论基础上,运用基础力学测试设备对模型材料进行了单轴抗压、弹性模量、断裂韧度等测试,标定RHT本构模型参数,通过LS-DYNA数值仿真软件和粒子流算法(SPH)构建了三维露天台阶爆破数值仿真模型,首次对爆破破岩数值模拟结果实现块度精准统计,并对爆破破岩块度随炸药单耗的变化规律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炸药单耗在0.23~0.79 kg·m^(-3)范围内,岩块最大尺寸均小于240 mm,其变化区域分为240、220、140 mm三个最大块度相近区和240~220 mm、220~140 mm两个明显下降区;随单耗增加,均匀性指数n呈波浪式减小,分形维数D与n的变化趋势相反,平均块度尺寸呈现先快速下降后缓慢变化的趋势;炸药单耗的块度分布拟合曲线采用G–G–S函数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91~0.97间,其变化规律验证了通过SPH法来模拟岩石爆破和岩石破碎块度统计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对爆破破碎块度分布规律的完善及块度控制工程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块度 炸药单耗 数值模拟 SPH法 通过率
下载PDF
采动力学与岩层控制关键理论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宋振骐 文志杰 +2 位作者 蒋宇静 蒋金泉 石永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5,共20页
研究岩体采动力学响应和岩层控制技术对促进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保障能源稳定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煤炭资源科学开采的理论基础。矿山岩体灾害(围岩变形、冲击地压等)频发,其形成-演化-发生全过程与采动力演化分布、岩层运动、开采扰... 研究岩体采动力学响应和岩层控制技术对促进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保障能源稳定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煤炭资源科学开采的理论基础。矿山岩体灾害(围岩变形、冲击地压等)频发,其形成-演化-发生全过程与采动力演化分布、岩层运动、开采扰动和能量演化密切相关。基于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提出并阐述了采场岩层控制进展与控制准则,建立了定量分析的力学模型和设计方法,发展了针对性的岩体灾害控制技术,并创新研制了配套试验研究装备。采动力学与岩层控制理论将岩层控制分为采场岩层控制和巷道围岩控制;提出控制或利用采动岩层运动改变致灾条件,给出“给定变形”和“限定变形”准则;调控“3S”因素准则(围岩应力环境、围岩结构属性、围岩支护结构)改变围岩自稳能力。以岩体灾害控制为目标,提出了以“应力主控”为核心的释能主控技术;建立了岩体灾害控制大小原理和弱面判据(安全系数K、冲击危险性系数U);研发了采场矿压机械模拟试验系统、采动力试验系统和蠕变及动力扰动冲击加载试验系统,实现了实验室尺度还原采动力作用下岩体变形-破裂-运动过程,为研究采动力作用下岩体力学响应提供了试验装备;分别从采场岩层控制、地质软岩巷道控制、工程软岩巷道控制及冲击地压控制4个方向进行了工程案例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工程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力学 岩层控制 岩体灾害 “3S”因素 弱面判据 试验系统研发
下载PDF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烃源岩形成古环境及主控因素
6
作者 孙立东 杨亮 +4 位作者 李笑梅 周翔 胡博 蔡壮 杜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53-1764,共12页
【目的】明确沙河子组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为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方向优选提供地质依据。【方法】综合利用岩心、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多种资料,系统研究沙河子组沉积环境和水体环境,明确了断裂活动、沉积相和古沉积... 【目的】明确沙河子组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为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方向优选提供地质依据。【方法】综合利用岩心、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多种资料,系统研究沙河子组沉积环境和水体环境,明确了断裂活动、沉积相和古沉积环境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的控制作用。【结果】沙河子组发育暗色泥岩和煤岩两种类型烃源岩,沙Ⅰ段沉积期断裂活动强,水体相对局限、深度大,形成的“深水窄盆”盐度高、还原性好,以半深湖相泥岩为主,沙Ⅱ段时断裂活动弱,湖盆面积达到最大,形成的“浅水宽盆”盐度低、还原性变差,烃源岩以滨浅湖相煤岩为主。【结论】断裂活动在下降盘为泥岩堆积提供可容纳空间,控制了泥岩厚度;沉积环境影响有机质输入,决定了泥岩有机质类型和煤岩分布;由古盐度、古水深和氧化还原组成的古沉积环境影响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是导致现今烃源岩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古环境 烃源岩 控制因素 沙河子组
下载PDF
煤炭开采等地下工程问题的数字岩石力学解决方案
7
作者 李海涛 齐庆新 +10 位作者 杜伟升 张海宽 杨冠宇 王守光 石晓闪 李春元 崔春阳 郑伟钰 郑建伟 何团 朱维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0-161,共12页
煤炭开采等地下工程的可观测性极为有限,导致很多复杂的工程问题难以获得可靠的事前分析依据,尤其在面临深部作业和高强度开采所带来的全新工程环境时,现有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案的适用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基于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发展特点,... 煤炭开采等地下工程的可观测性极为有限,导致很多复杂的工程问题难以获得可靠的事前分析依据,尤其在面临深部作业和高强度开采所带来的全新工程环境时,现有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案的适用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基于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发展特点,提出了融合数据规律、力学逻辑和工程经验的数字岩石力学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工程数据中包含着真实工程规律的客观特点,建立了理论成果、工程经验与数据规律挖掘进行底层融合的具体模式;借助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无损推断场景,验证了上述技术路径的可行性,实现了兼具可靠性和可解释性的数据挖掘利用。进一步构建了以煤岩物性、矿井结构和空间应力为基本要素的数字岩石力学理论体系,提出了以“工程素描—物理嵌入—业务融合—决策生成”为步骤的数字岩石力学地下工程通用作业模式,并通过在复杂工程现场的应用检验了数字岩石力学解决方案的可靠性,为煤炭开采等地下工程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石力学 煤炭开采 地下工程 广义“三因素” 冲击地压
下载PDF
深井松软围岩煤巷采动增跨效应及防控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方田 刘超 +2 位作者 翟景辉 张洋 牛滕冲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6,共11页
针对深井松软煤巷围岩变形严重、巷道支护困难等问题,以城郊煤矿LW21106工作面沿空巷道为工程背景,建立了采动巷道增跨模型,揭示了采动增跨效应演化机理。通过构建巷道顶板横纵弯曲梁模型,指出顶板横向受力、巷道等效跨度、煤岩强度是... 针对深井松软煤巷围岩变形严重、巷道支护困难等问题,以城郊煤矿LW21106工作面沿空巷道为工程背景,建立了采动巷道增跨模型,揭示了采动增跨效应演化机理。通过构建巷道顶板横纵弯曲梁模型,指出顶板横向受力、巷道等效跨度、煤岩强度是巷道围岩损伤破坏的主控因素,提出了采动增跨效应防控对策并进行工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受采动影响,巷道经历“初始围岩稳定—围岩裂隙发育扩展—围岩剪切破坏加剧—等效跨度增加”过程;巷道顶板最大正应力与应力集中系数、顶板等效跨度、巷道断面尺寸及埋深成正相关关系;巷道顶板在高应力环境下易发生拉剪破坏,增加顶板锚索数量以及锚索预紧力有利于增强顶板初期完整性。基于巷道变形破坏主控因素,提出“围岩加固–卸压–强化支护”协同防控策略;针对现场条件,采用煤柱侧向切顶+注浆加固并对破碎区域补充锚索强化支护的防控技术。现场监测结果表明,煤柱帮最大移近量为18.89cm,顶板下沉量为25.86cm,两帮移近量为29.65 cm,有效控制了煤巷围岩变形,为深井松软围岩巷道变形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松软围岩 采动增跨效应 主控因素 协同防控
下载PDF
基于安全系数的挤压性围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9
作者 刘志春 赵伟康 +2 位作者 杨晨 郭小龙 李宁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2-39,54,共9页
从挤压性围岩概念出发,采用抗剪强度表达的围岩安全系数法评价围岩稳定性,推导了用应力偏张量表示的围岩安全系数表达式,通过FLAC3D二次开发,实现围岩安全系数的数值表达.探讨了变形等级和断面形状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研究了注浆... 从挤压性围岩概念出发,采用抗剪强度表达的围岩安全系数法评价围岩稳定性,推导了用应力偏张量表示的围岩安全系数表达式,通过FLAC3D二次开发,实现围岩安全系数的数值表达.探讨了变形等级和断面形状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研究了注浆加固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与塑性区评价方法相比,围岩安全系数法可以实现任何位置的围岩破坏程度定量评价;围岩破坏边界呈蝴蝶形分布;隧道断面面积越大,围岩破坏范围越大;隧道越接近圆形,围岩相对破坏范围越小,圆形为最优断面形状;超前注浆加固对围岩稳定性的改善效果优于径向注浆加固.研究结果为挤压性围岩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变形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性围岩隧道 围岩安全系数 围岩稳定性 变形分级 注浆加固
下载PDF
硬岩顶板切顶留巷围岩变形分区补强控制研究
10
作者 邵炜星 查文华 +4 位作者 杨国威 许涛 刘啸 程文博 陈登红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7-172,共16页
【目的】森达源煤矿传统的宽煤柱开采方式导致采掘接续紧张,并引发严重的围岩变形问题。切顶留巷技术可优化巷道支护条件,提高采煤效率,促进煤矿高效安全生产。【方法】以1号煤层的101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运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深入... 【目的】森达源煤矿传统的宽煤柱开采方式导致采掘接续紧张,并引发严重的围岩变形问题。切顶留巷技术可优化巷道支护条件,提高采煤效率,促进煤矿高效安全生产。【方法】以1号煤层的101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运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深入探究了切顶高度、切顶角度、注浆加固深度对巷道掘进、预裂切顶和切顶留巷过程中煤帮内部、采空区及顶板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确定出最佳切顶留巷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模拟分析工作面前后不同区域的围岩受力变形情况。提出回采工作面前方0~30 m内为超前补强区,采取“高预应力锚索+单体配合铰接顶梁”的联合支护。后方0~100 m内为滞后补强区,采用“工字钢+单体支柱”联合支护,同时对矸石帮实施注浆加固。通过工程应用验证了区分补强控制变形措施的有效性。【结果】结果显示:最佳切顶留巷方案为切顶高度6 m,切顶角度15°,矸石帮注浆深度1 m。此方案下,10101工作面的巷道顶底板的最终变形量为155 mm,两帮的为84 mm,均符合矿井使用要求,验证了切顶留巷技术具有良好效果。【结论】结果表明:切顶留巷技术能有效解决传统宽煤柱开采方式中存在的围岩变形问题。然而,该技术的实施受切顶高度、切顶角度和矸石帮注浆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需结合数值模拟和现场状况进行具体确定。总体上,切顶留巷技术和分区补强控制措施对围岩变形的控制效果显著,为类似条件下的煤矿开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岩 切顶留巷 围岩变形 分区补强 影响因素 力学性能 变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固有频率的错断式坠落危岩体稳定系数计算模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晓勇 谢谟文 +3 位作者 张磊 杜岩 高世崇 李双全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错断式坠落危岩体的安全稳定程度受后缘裂缝深度控制,基于静力学的稳定系数计算可得到后缘裂隙深度临界值,但静力学计算方法无法得到裂隙深度的实时变化。基于修正Timoshenko梁建立岩梁动力学方程,结合动力基础半空间理论对岩梁的约束... 错断式坠落危岩体的安全稳定程度受后缘裂缝深度控制,基于静力学的稳定系数计算可得到后缘裂隙深度临界值,但静力学计算方法无法得到裂隙深度的实时变化。基于修正Timoshenko梁建立岩梁动力学方程,结合动力基础半空间理论对岩梁的约束刚度及边界条件做深入分析,得到不同裂缝深度条件下危岩体固有频率理论解析。基于数值计算验证固有频率算法的正确性,并得出结论:随裂隙深度增大,固有频率不断降低,固有频率对危岩体后缘裂隙深度变化较为敏感,根据危岩体的固有频率值可反算危岩体后缘裂隙深度。基于固有频率与危岩体后缘裂隙深度之间的关系建立错断式坠落危岩体稳定系数计算模型,并采用室内试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危岩体固有频率与其后缘裂隙深度近似为负线性相关。基于固有频率的错断式坠落危岩体稳定系数计算模型可为危岩体自动化监测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断式坠落危岩体 稳定系数 修正Timoshenko梁理论 动力基础半空间理论 固有频率
下载PDF
基于总安全系数法的系统锚杆支护承载能力试验研究
12
作者 肖明清 徐晨 +4 位作者 崔岚 盛谦 陈健 谢壁婷 晏庆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3-1754,共12页
鉴于隧道现行规范缺乏系统锚杆支护的承载能力分析方法,总安全系数法提出了锚−岩承载拱的荷载结构模型与承载力计算方法,在理论上实现了锚杆的量化设计,但缺少试验验证。基于此,从结构试验角度研制了大型隧道结构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毛... 鉴于隧道现行规范缺乏系统锚杆支护的承载能力分析方法,总安全系数法提出了锚−岩承载拱的荷载结构模型与承载力计算方法,在理论上实现了锚杆的量化设计,但缺少试验验证。基于此,从结构试验角度研制了大型隧道结构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毛洞与不同间距系统锚杆支护下的锚−岩承载拱结构承载试验。通过监测围岩内部应力−应变、隧道位移与锚杆应变,分析了围岩与锚杆材料的破坏状态与破坏荷载,研究了锚−岩承载拱变形与受力特征、锚杆轴力分布。对比分析了模型试验的结构承载力与总安全系数法理论下锚−岩承载拱的计算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锚杆能有效地与围岩协同承载,显著增加围岩的侧限力,提高围岩抗压强度与承载能力;试验得到的锚−岩承载拱承载能力与理论计算结果较为吻合,表明了总安全系数法的锚−岩承载拱计算模型是合理的,并具有合适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岩承载拱 模型试验 承载能力 总安全系数法
下载PDF
汕头市礐石花岗岩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明昆 王为 +3 位作者 温小浩 陈敏 王晨 冯静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3-414,共12页
以广东汕头礐石地区景区内各类花岗岩地貌为研究对象,利用地表调查和洞穴调查,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礐石地区花岗岩的地貌特征、成因及形成年代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礐石山由燕山晚期花岗岩构成,于中更新世晚期之前就受风化作用;... 以广东汕头礐石地区景区内各类花岗岩地貌为研究对象,利用地表调查和洞穴调查,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礐石地区花岗岩的地貌特征、成因及形成年代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礐石山由燕山晚期花岗岩构成,于中更新世晚期之前就受风化作用;礐石花岗岩石节理的性质和礐石地区高温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下产生的风化作用,是形成礐石花岗岩地貌的基本因素;礐石地区花岗岩山体主要分为石蛋山、峰林山、馒头山3种类型;洞穴可划分石核洞,崩塌洞穴,裂隙洞和龛4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地貌 控制因素 形成年代 石蛋山 礐石 汕头
下载PDF
云南革香河流域嘉河五级流域岩溶发育特征
14
作者 秦凤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518-520,共3页
云南革香河流域嘉河五级流域内出露大面积泥盆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主要岩性为藻灰岩、微晶灰岩、生屑灰岩及白云岩,属强岩溶层组,流域内岩溶发育强烈。地表岩溶主要发育溶丘、洼地、槽谷、溶沟、溶槽、石芽、干谷、岩溶峡谷等。地下... 云南革香河流域嘉河五级流域内出露大面积泥盆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主要岩性为藻灰岩、微晶灰岩、生屑灰岩及白云岩,属强岩溶层组,流域内岩溶发育强烈。地表岩溶主要发育溶丘、洼地、槽谷、溶沟、溶槽、石芽、干谷、岩溶峡谷等。地下岩溶主要发育溶隙、天窗、竖井、落水洞、天坑、溶洞、地下河等。岩溶发育的主控因素一方面受到岩性控制,另一方面受到构造控制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河五级流域 碳酸盐岩 地表岩溶 地下岩溶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多因素耦合效应对层状千枚岩动力特性的影响
15
作者 许江波 孙国政 +1 位作者 侯鑫敏 余洋林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2-381,共10页
为了研究不同长径比和倾角下应变率对层状千枚岩动力特性的影响,选用4种倾角(α=0°,30°,60°,90°)两种长度(L=25,50 mm)的层状千枚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进行不同冲击气压(p=0.150,0.175,0.... 为了研究不同长径比和倾角下应变率对层状千枚岩动力特性的影响,选用4种倾角(α=0°,30°,60°,90°)两种长度(L=25,50 mm)的层状千枚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进行不同冲击气压(p=0.150,0.175,0.200,0.225和0.250 MPa)的动态压缩试验.研究了两种长径比层状千枚岩不同应变率下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层状千枚岩层理倾角、长径比和应变率之间的耦合效应对层状千枚岩强度特征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动态压缩下两种不同长径比层状千枚岩动态抗压强度随层理倾角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动态峰值强度和峰值应变均随应变率增大而增大,层状千枚岩动态抗压强度与应变率呈幂函数关系;动态峰值强度关于倾角α和长径比L/D呈二元函数关系,在α=60°时,层状千枚岩动态抗压强度的长径比效应最为显著,在L/D=1时,倾角效应最为显著;不同倾角下,峰值应变在0°倾角下长径比效应最为显著,在90°倾角下长径比效应最弱;动态冲击下层状千枚岩动态抗压强度和峰值应变的应变率效应均强于长径比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层状千枚岩 SHPB试验 动力特性 多因素耦合
下载PDF
叠前流体指示因子反演在春光探区稠油层识别中的应用
16
作者 张新超 李恒权 +4 位作者 朱颜 郭军参 谢启 王辉 蒲洪果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6期29-36,共8页
春光探区东北部白垩系油藏类型主要为发育在不整合附近的稠油岩性油藏,常用的油气预测方法难以准确刻画油藏分布特征。为提高稠油层油气预测精度,形成了一种基于叠前流体指示因子反演的技术流程。首先对叠前地震资料进行优化处理,提高... 春光探区东北部白垩系油藏类型主要为发育在不整合附近的稠油岩性油藏,常用的油气预测方法难以准确刻画油藏分布特征。为提高稠油层油气预测精度,形成了一种基于叠前流体指示因子反演的技术流程。首先对叠前地震资料进行优化处理,提高道集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然后在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目标层流体性质与弹性属性的相关关系,构建流体指示因子属性;最后在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的基础上,实现叠前流体指示因子反演,并根据稠油层特征优化反演参数,精细识别出稠油层的分布。该技术应用于春光探区东北部白垩系,预测结果与实钻井吻合度达到87.5%,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光探区 道集优化处理 岩石物理分析 叠前流体指示因子 稠油层
下载PDF
大西沟铁矿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17
作者 李有仓 胡聪 +4 位作者 王亚强 赵彦锋 尹龙 汪朝 郭进平 《黄金》 CAS 2024年第10期109-115,共7页
基于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室内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数据,对大西沟铁矿边坡岩体质量进行评价,确定了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露天矿不同开采阶段的边坡应力、位移、滑移带及安全系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安全系数随... 基于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室内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数据,对大西沟铁矿边坡岩体质量进行评价,确定了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露天矿不同开采阶段的边坡应力、位移、滑移带及安全系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安全系数随台阶高度下降不断降低;自然条件下,边坡开挖不同阶段安全系数均在1.8以上,边坡稳定性较好。降雨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显著,饱和状态下终了边坡的安全系数降至1.36,但高于GB 51016—2014《非煤露天矿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规定的安全系数(1.25~1.20),说明矿山采场边坡设计参数合理。研究结果可为矿山后续安全设施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边坡 稳定性 数值模拟 安全系数 岩体质量评价 应力
下载PDF
青藏高原源头河流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组分及其关键调控因素
18
作者 王旭 蒋浩 +2 位作者 谭香 张全发 王伟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0-1051,共12页
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及组分的变化与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以青藏高原东缘龙苍沟流域27条Strahler 1级源头河流为研究对象,采用DOM荧光特性表示组分特征,同时调查各河... 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及组分的变化与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以青藏高原东缘龙苍沟流域27条Strahler 1级源头河流为研究对象,采用DOM荧光特性表示组分特征,同时调查各河流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和水化学特征,探究源头河流DOM含量和组分的关键调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在0.35—1.50 mg/L之间,平均值为0.85 mg/L。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的均值分别为0.91和1.11,类色氨酸与类酪氨酸比值(Trypto/Tyro)的均值为0.76,新鲜度指数β/α均值为0.61,表明蛋白质的生物可利用性较差、微生物活性较低。随着海拔的降低,龙苍沟流域河流DOC浓度降低,DOM组分外源性降低,而微生物生物活性升高(P<0.05)。DOM组分受地形、流域面积和气候因素影响不显著(P>0.05)。荧光指数FI、新鲜度指数β/α与Ca^(2+)/Mg^(2+)和NO_(3)^(-)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海拔、坡降、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DOC浓度、Ca^(2+)/Mg^(2+)和NO_(3)^(-)浓度都对DOM组分起到了一定作用(P<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在Strahler 1级源头河流中Ca^(2+)/Mg^(2+)和NO_(3)^(-)浓度是驱动DOM组分海拔变异的主要环境因素。综合以上分析,随着海拔降低,岩石风化加剧,同时人类活动的增加引起NO_(3)^(-)浓度的增加改变了水化学环境,导致DOM组分品质改善。对源头河流DOM组分空间变异和调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加深对源头河流有机物代谢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河流 溶解性有机物组分 环境因素 人类活动 岩石风化
下载PDF
Measurement-while-drilling technique and its scope in design and prediction of rock blasting 被引量:1
19
作者 Rai Piyush Schunnesson Hakan +1 位作者 Lindqvist Per-Arne Kumar Ud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4期711-719,共9页
With rampant growth and improvements in drilling technology, drilling of blast holes should no longer be viewed as an arduous sub-process in any mining or excavation process. Instead, it must be viewed as an important... With rampant growth and improvements in drilling technology, drilling of blast holes should no longer be viewed as an arduous sub-process in any mining or excavation process. Instead, it must be viewed a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to quickly and accurately measure the geo-mechanical features of the rock mass on-site, much in advance of the downstream operations.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even the slightest variation in lithology, ground conditions, blast designs vis-a-vis geologic features and explosives performance, results in drastic changes in fragmentation results. Keeping in mind the importance of state-of-the-art measurement-while-drilling (MWD) technique, the current paper focuses on integrating this technique with the blasting oper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blasting designs and results. The paper presents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various blasting models, blastability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to review the state-of-the-art advancements and researches done in this area. In light of this,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future needs and implications on drill monitoring systems for improved information to enhnnrp th~ hl^tin~ r^H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blasting Drill monitoring parameters rock factor Drill rod vibrations
下载PDF
基于量化GSI系统对地下岩体力学参数的估算
20
作者 王社光 于庆磊 +3 位作者 尹爱民 贾淯斐 杨志强 马宁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3-58,共6页
地下岩体力学参数的准确获取可以为破碎岩体支护设计、采矿方法优化提供一定数据支撑,对保护井下作业人员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为准确、便捷获得地下岩体力学参数,采用岩体结构等级SR、岩体结构面等级SCR以及岩体完整性系数Kv 3个指标,通... 地下岩体力学参数的准确获取可以为破碎岩体支护设计、采矿方法优化提供一定数据支撑,对保护井下作业人员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为准确、便捷获得地下岩体力学参数,采用岩体结构等级SR、岩体结构面等级SCR以及岩体完整性系数Kv 3个指标,通过多指标交集定量化获取GSI值,并结合地质强度指标GSI与扰动参数D之间存在的数理关系,量化扰动参数D,并应用Hoek-Brown强度准则确定岩体力学参数。将实际地质调查结果与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相结合,估算某地下铁矿岩体力学性能指标,发现矿体力学性能明显弱于围岩约60%,表明需加强进路巷道以及矿岩边界处的支护强度,该估算方法对地下岩体稳定性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EK-BROWN 强度准则 地质强度指标 扰动参数 岩体完整性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