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PHASE CONTINUITY ON RHEOLOGY OF TWO-PHASE ROCKS: A CONTINUUM MECHANICL MODEL
1
作者 JI Shao cheng (Department des Genis Civil, Geologique et des Mines, 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 P.O. Box 6079, Station Centre Ville, Montreal (Quebec), H3C 3A7, Canada)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1年第1期51-64,共14页
Based on continuum mechanics, we have developed a model for semi quantitative estimating effects of phase continuity on flow strength of two phase rocks including partially melted or crystallized rocks. Calculations o... Based on continuum mechanics, we have developed a model for semi quantitative estimating effects of phase continuity on flow strength of two phase rocks including partially melted or crystallized rocks. Calculations of the bulk flow strength of composite rocks as functions of the volume fraction, geometrical shape and continuity of the constitutive phases involve in numerically solving two non linear equations and thus are easy to be performed. The model has been justified by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measured results on diabase (64% clinopyroxene and 36% plagioclase) in the range of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s and strain rat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resent model could provide an approximate estimate for the rheological evolution of magmatic rocks during their life cycle of melting crystallization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se CONTINUITY TWO-phase rockS RHEOLOGY CONTINUUM mechanical model
下载PDF
A composite material model for investigation of micro-fracture mechanism of brittle rock subjected to uniaxial compression 被引量:4
2
作者 CHEN Feng,SUN Zong qi,XU Ji cheng,ZHANG Jing yi (Key Laboratory of Nonferrous Metal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1年第4期258-262,共5页
A two phase model of rock was propos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brittle fracture due to uniaxial compression, in which rock was considered to be a composite material consisting of hard grains and collo... A two phase model of rock was propos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brittle fracture due to uniaxial compression, in which rock was considered to be a composite material consisting of hard grains and colloids. The stress state in colloid region near grains was calculated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The influence of the tensile stresses on the crack initiation and failure process of brittle rock subjected to uniaxial compression was investigated by numerical experiments. The FE results show that tensile stresses are induced easily in the neighboring area of hard grains with the maximum value near grain boundaries. The distribution of tensile stresses depends on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hard grains. The cracks initiated just near the boundary area of hard grains, which was governed by tensile stress. These results clearly reveal the micro fracture mechanism of brittle rock loaded by uniaxial compress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failure mode of brittle ro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is still tensile fracture from the point view of microstructure. However, since the wide colloid region is still under compressive stress state, further propagation of boundary cracks through this region obviously needs more external load, thus causing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rock much higher than its tensile strength obtained via Brazilian (spli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phase model MICRO-FRACTURE rock UNIAXIAL compression
下载PDF
复合冲击相位差对破岩效率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席岩 王皓宇 +3 位作者 齐悦 田玉栋 李军 汪伟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48,共9页
现有复合冲击破岩效率的研究均未考虑轴向冲击和扭转冲击载荷相位差对于破岩效率的影响,为此,进行了复合冲击载荷相位差对破岩效率影响的研究。建立了轴-扭复合冲击钻具PDC钻头单齿破岩数值模型,分析了轴向和扭转冲击应力波不同相位差... 现有复合冲击破岩效率的研究均未考虑轴向冲击和扭转冲击载荷相位差对于破岩效率的影响,为此,进行了复合冲击载荷相位差对破岩效率影响的研究。建立了轴-扭复合冲击钻具PDC钻头单齿破岩数值模型,分析了轴向和扭转冲击应力波不同相位差对钻齿侵彻深度、切削面下岩石损伤以及钻后形成岩屑形态及数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轴向和扭转冲击载荷等振幅条件下,当相位差为50%时,侵彻深度最佳,切削面以下岩石损伤的程度更为明显;当轴向振幅较大,相位差为75%时,对于岩体侵彻深度效果的提升最为明显,破岩效果最佳;相位差为100%时,侵彻深度较深,且钻齿波动较小,产生的岩屑颗粒较小。研究结论可为复合冲击钻具结构的优化和运动参数的调整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钻井工具 复合冲击 破岩效率 相位差 数值模型 侵彻深度
下载PDF
脆性岩石多裂纹扩展的复合型相场模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晨臣 饶秋华 +1 位作者 易威 罗三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5-575,共11页
针对现有基于拉/压、球/偏应变能分解的2种复合型相场模型间差异性及其适用范围缺乏比较研究等问题,采用交错算法,依托ABAQUS平台自编相场本构子程序UMAT和相场变量演化子程序HETVAL,建立2种复合型相场模型数值求解方法,模拟脆性岩石双... 针对现有基于拉/压、球/偏应变能分解的2种复合型相场模型间差异性及其适用范围缺乏比较研究等问题,采用交错算法,依托ABAQUS平台自编相场本构子程序UMAT和相场变量演化子程序HETVAL,建立2种复合型相场模型数值求解方法,模拟脆性岩石双裂纹渐进式扩展贯通过程并对比分析。通过开展不同中心平行间距下含双平行裂纹的红砂岩试件单轴压缩试验,比较验证2种复合型相场模型的有效性并阐明其异同性及适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心间距的增加,双平行裂纹的起裂点位置、扩展方向(I型翼裂纹起裂,扩展方向近似垂直于原裂纹面)和二次萌生裂纹(Ⅱ型裂纹)扩展方向几乎不变,但二次萌生裂纹的位置从2个内尖端变为2个外尖端,且岩桥贯通轨迹从2组裂纹尖端间扩展贯通变成1组裂纹内尖端扩展贯通;2种复合型相场模型均能有效地模拟出Ⅰ型、Ⅱ型裂纹扩展,但基于球/偏应变能分解的复合型相场模型模拟的二次萌生裂纹扩展(Ⅱ型反翼裂纹,扩展方向与翼裂纹方向相反)和岩桥贯通轨迹(裂纹尖端翼裂纹直接相向扩展贯通)与试验结果更为吻合,更适合于复杂加载条件下的脆性岩石多裂纹扩展行为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相场模型 应变能分解 交错法 脆性岩石 裂纹扩展
下载PDF
含相变低温岩体水热耦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谭贤君 陈卫忠 +1 位作者 贾善坡 吕森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55-1461,共7页
根据冻融循环条件下岩体水分运动和热量迁移的基本规律,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热力学以及分凝势理论,建立低温岩体温度场和渗流场耦合控制方程,该耦合方程不仅考虑了热传导、相变潜热和渗流速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而且分析了由分凝势引起的... 根据冻融循环条件下岩体水分运动和热量迁移的基本规律,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热力学以及分凝势理论,建立低温岩体温度场和渗流场耦合控制方程,该耦合方程不仅考虑了热传导、相变潜热和渗流速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而且分析了由分凝势引起的孔隙水流动对渗流速度以及渗透压力分布的影响,实现了温度场和渗流场的双向全耦合。并将研究成果与M.Smith等的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耦合控制方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应用此耦合模型数值仿真寒区隧道,对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和冻融圈大小进行分析,该计算结果能为寒区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冻岩 相变 水热耦合 耦合模型
下载PDF
大斜度井两层稳定模型岩屑传输规律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汪志明 张政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11,共4页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建立了考虑悬浮层颗粒扩散、岩屑床中流体压力降的大斜度井中两层稳定岩屑传输数学模型。从环空返速、井斜角、岩屑床分数以及岩屑床中流体流动的附加压力降等方面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岩屑床分数...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建立了考虑悬浮层颗粒扩散、岩屑床中流体压力降的大斜度井中两层稳定岩屑传输数学模型。从环空返速、井斜角、岩屑床分数以及岩屑床中流体流动的附加压力降等方面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岩屑床分数的增加、环空返速的提高有利于岩屑颗粒悬浮;随井斜角增加,悬浮层颗粒浓度减小;岩屑床面积较大时,进行大斜度井水力学设计时应考虑岩屑床中的流体压力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斜度井 数学模型 岩屑 传输规律 油田开发 水平钻井
下载PDF
基于双相介质理论的储层参数反演方法 被引量:16
7
作者 桂金咏 高建虎 +1 位作者 雍学善 李胜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424-3438,共15页
传统基于单相介质理论的储层参数反演方法将孔隙流体与固体骨架等效为单一固体,弱化了孔隙流体的影响,反演结果精度不高.本文提出根据双相介质理论反演储层参数的方法.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物理模型建立弹性参数与孔隙度、... 传统基于单相介质理论的储层参数反演方法将孔隙流体与固体骨架等效为单一固体,弱化了孔隙流体的影响,反演结果精度不高.本文提出根据双相介质理论反演储层参数的方法.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物理模型建立弹性参数与孔隙度、饱和度、泥质含量等储层参数间的关系,进而将双相介质反射系数推导为储层参数的函数;其次,根据贝叶斯反演理论,在高斯噪声假设的基础上,采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修正柯西分布函数描述反射系数的稀疏性,推导出储层物性参数目标反演函数;最后,应用差分进化非线性全局寻优算法来求解目标反演函数,使得反演结果与实际资料间误差最小.新方法旨在突出流体对介质反射系数的影响,以期得到较高的储层参数反演精度.模型与实际资料测试均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且反演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介质 储层参数 反演 岩石物理模型 贝叶斯框架
下载PDF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储层岩石油水两相分离数值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朱益华 陶果 方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52,共5页
针对岩石物理试验中出现的孔隙流体(油水)两相分离现象,应用格子Boltzmann(LB)方法中的两相不相溶流体的伪势模型,对油水界面动力学行为进行微观数值模拟,分析多孔介质中两相流动的微观特征,并从理论上给出两相不相溶流体界面张力因子G... 针对岩石物理试验中出现的孔隙流体(油水)两相分离现象,应用格子Boltzmann(LB)方法中的两相不相溶流体的伪势模型,对油水界面动力学行为进行微观数值模拟,分析多孔介质中两相流动的微观特征,并从理论上给出两相不相溶流体界面张力因子Gf值的确定方法。模拟由于表面张力造成的油水两相分离现象,在此基础上研究润湿性对真实储层岩心孔隙流体两相分离的影响,并实现全程动态可视化。研究表明,用LB方法进行储层岩石油水两相分离简便易行、形象直观,是研究流体分离规律和特点的重要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岩石 两相分离 格子BOLTZMANN 伪势模型 润湿性
下载PDF
麻粒岩的研究进展与方法 被引量:9
9
作者 魏春景 张媛媛 董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64,共13页
近年来,有关麻粒岩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讨论了4个相关问题:(1)麻粒岩的大地构造环境与P-T轨迹。麻粒岩可以形成于4种大地构造环境中:(a)碰撞造山带以形成高压麻粒岩为特征,为中压相系,包括曾位于地壳浅部的岩石经历构造埋深达到... 近年来,有关麻粒岩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讨论了4个相关问题:(1)麻粒岩的大地构造环境与P-T轨迹。麻粒岩可以形成于4种大地构造环境中:(a)碰撞造山带以形成高压麻粒岩为特征,为中压相系,包括曾位于地壳浅部的岩石经历构造埋深达到变质峰期后再折返的过程,为顺时针型P-T轨迹;也包括曾经历洋壳或陆壳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相岩石折返叠加变质形成的麻粒岩,P-T轨迹以减压为主。(b)地壳伸展区以形成低压麻粒岩为特征,并可达到超高温条件,其P-T轨迹为减压加热至温度峰期,随后发生等压或降压冷却。(c)岛弧或陆缘岩浆增生区的下地壳多为高压麻粒岩相,其中侵入的辉长岩首先经历等压冷却,然后再经历升温升压进变质过程。(d)太古宙克拉通麻粒岩相表壳岩呈皮筏状分布于TTG片麻岩内部,多达到超高温条件,发育逆时针型P-T轨迹,受太古宙特殊的垂直构造体制控制。(2)麻粒岩的进变质过程与流体行为。按照流体行为,麻粒岩的进变质过程分为3种型式:(a)流体饱和进变质过程,指岩石在饱水固相线之前达到流体饱和,随后发生饱水固相线熔融与含水矿物的脱水熔融,以及阶段性熔体丢失,导致岩石中水含量降低,缺流体固相线温度升高;在峰期之后的降温过程中,发生熔融反应的逆反应,或结晶反应,形成含水矿物,结晶反应终止于缺流体固相线。(b)流体不饱和或缺流体进变质过程,指岩石在进变质过程中会处于流体缺失状态,不会发生变质反应,岩石中原来的矿物组合以亚稳定状态保留至缺流体固相线后,才开始变质演化,因此经常形成一些不平衡结构。(c)流体过饱和进变质过程,指有过量水参与的熔融反应过程,也称为水化熔融,与熔体注入或局部汇聚有关;水化熔融过程中会更多地消耗斜长石、石英及辉石等无水矿物,导致残余物中富集角闪石和黑云母等含水矿物。(3)确定麻粒岩P-T条件的视剖面图方法。利用视剖面图方法分析麻粒岩的变质条件时,首先需要通过岩相学观察区分出峰期组合和最终组合;然后通过计算T-M(H2O)图解确定最终组合的含水量;最后利用所确定的水含量计算P-T视剖面图。利用P-T视剖面图分析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条件时,首先找到峰期矿物组合在视剖面图上的稳定域,然后再结合有价值的矿物成分等值线确定P-T条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岩相学观察确定的峰期组合和最终组合都可能受局部结构域控制,与滞留熔体的不均匀分布或原地分凝有关,此时不能简单地用全岩成分模拟其相平衡关系。(4)相平衡模拟时需要选择有效的全岩成分。当选择实测全岩成分进行相平衡模拟时,首先需要检验其有效性,即检验实测全岩成分是否能够代表薄片中所观察到的相平衡关系。方法是计算有效全岩成分,并与实测全岩成分进行对比。对于成分不均匀的变质岩石,需要处理局部结构域的成分。分如下3种情况:(a)宏观尺度的结构域,可以分别取样;(b)微观尺度的结构域,需要在显微薄片中进行图像分析,针对不同结构域分别进行相平衡模拟;(c)由叠加或退变质形成的结构域,需要确定相应的变质反应,通过对反应配平,确定有效全岩成分。此外,文中还介绍了计算岩石中的水含量、O含量和各种矿物相含量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大地构造环境 P-T轨迹 相平衡模拟 有效全岩成分
下载PDF
烃源岩压实渗流排油模型 被引量:5
10
作者 石广仁 张庆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4-37,共4页
提出了烃源岩油水两相系统相对渗透率计算公式 ,与逐次沉积压实排液的原理相结合 ,建立了新的排油模型 (简称压实渗流模型 )。该模型与原有纯压实模型相比 ,主要优点是 :①取消了纯压实模型中基于排液前的油水之比与排液量中的油水之比... 提出了烃源岩油水两相系统相对渗透率计算公式 ,与逐次沉积压实排液的原理相结合 ,建立了新的排油模型 (简称压实渗流模型 )。该模型与原有纯压实模型相比 ,主要优点是 :①取消了纯压实模型中基于排液前的油水之比与排液量中的油水之比相等的粗略假设 ,使排液量中的油水之比由油水两相的相对渗透率和粘度来确定 ,从本质上改善了地质模型的合理性 ;②克服了纯压实模型因前期排油过早、过大及后期偏小的缺点 ,大大提高了排油史的模拟精度 ,从而确保随后对油运、聚史的模拟真实性。两种模型在库车坳陷进行了对比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模拟 油水系统 烃源岩 相对渗透率 排油模型 压实渗流模型 库车坳陷
下载PDF
湖相泥质烃源岩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35
11
作者 母国妍 钟宁宁 +2 位作者 刘宝 于天财 刘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8-224,230,共8页
对地层层序、地震相、沉积相、地化分析实验数据以及热演化程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价泥质烃源岩的有效方法。在层序地层格架下,以重构声波时差曲线为约束,反演出各沉积相带下的烃源岩分布;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外推出无实测镜质... 对地层层序、地震相、沉积相、地化分析实验数据以及热演化程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价泥质烃源岩的有效方法。在层序地层格架下,以重构声波时差曲线为约束,反演出各沉积相带下的烃源岩分布;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外推出无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o)值井区的Ro数据,经由中子、深侧向电阻率和密度测井曲线获得的成熟度指数的校正后,得出各井的Ro数据,再通过克里金插值生成Ro数据体。烃源岩分布与Ro数据体二者结合即可预测出优质烃源岩的分布。该方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将储层预测的随机相控反演运用到有利烃源岩分布的预测中,并将Ro数据由点上升到体,实现了湖相泥质烃源岩的静态定量评价。利用该方法对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清水洼陷的泥质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取得了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烃源岩 定量评价 层序地层 相控反演 盆地模拟技术 清水洼陷 辽河坳陷
下载PDF
两相流下岩石电性的三维网络模型模拟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克文 孙建孟 关继腾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89-292,共4页
为进一步认识岩石电阻率的影响因素及非阿尔奇特征,建立具有不规则孔隙截面的三维网络模型来反映储层岩石的孔隙空间,并通过流动模拟研究了岩石孔隙的空间拓扑特性、孔隙形状、润湿性以及孔隙尺寸分布等对电阻率的影响。观察到了I-Sw曲... 为进一步认识岩石电阻率的影响因素及非阿尔奇特征,建立具有不规则孔隙截面的三维网络模型来反映储层岩石的孔隙空间,并通过流动模拟研究了岩石孔隙的空间拓扑特性、孔隙形状、润湿性以及孔隙尺寸分布等对电阻率的影响。观察到了I-Sw曲线的凹型非阿尔奇现象,分析讨论了饱和度指数n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定性关系,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阿尔奇现象 岩石电性 两相流 饱和度指数 电阻率 网络模型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7
13
作者 高长海 查明 +1 位作者 赵贤正 金凤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59,共8页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深层古潜山油气资源勘探程度较低,但仍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为此,通过综合分析成藏地质要素,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等测试结果,研究了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揭示其油气成藏过程并建立...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深层古潜山油气资源勘探程度较低,但仍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为此,通过综合分析成藏地质要素,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等测试结果,研究了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揭示其油气成藏过程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该区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的演化特征、储集体的储集性能以及异常高压等因素的共同控制;②深层古潜山主要存在2种油气成藏模式,一种是早期成藏模式,即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末期—新近系馆陶组末期生成的低熟—成熟油气在浮力和水动力驱动下,向上倾方向充注至古潜山储集体而聚集成藏,具有"侧向油源—缝洞储集—常压充注—早期成藏"的特征,而另一种则是晚期成藏模式,即新近系明化镇组以来生成的轻质油和天然气在异常高压驱动下,向下或侧向充注至古潜山储集体而聚集成藏,具有"顶侧油源—缝洞储集—高压倒灌—晚期成藏"的特征。结论认为:寻找与高成熟烃源岩接触的深层古潜山圈闭应成为该区富油气凹陷重要的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冀中坳陷 古近纪 深层古潜山 优质烃源岩 优质储集体 异常高压 成藏期次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内陆湖盆碎屑岩储层沉积模式及开发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为付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5期6-9,共4页
内陆湖盆碎屑岩沉积体系中 ,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三角洲、水下扇砂体是我国目前开采的主力油气储层。研究认为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与水流作用密切相关 ,水流作用是主要搬运动力 ,贯穿于内陆湖盆沉积始末 ,因此 ,在水流作用的湖盆碎... 内陆湖盆碎屑岩沉积体系中 ,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三角洲、水下扇砂体是我国目前开采的主力油气储层。研究认为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与水流作用密切相关 ,水流作用是主要搬运动力 ,贯穿于内陆湖盆沉积始末 ,因此 ,在水流作用的湖盆碎屑岩沉积环境中 ,其沉积模式是由水道 (主流 )相和非水道 (非主流 )相 2种基本相单元构成 ,这 2种基本相单元组成内陆湖盆碎屑岩储层沉积的骨架砂体。抽象出内陆湖盆储层沉积模式 ,概括总结组成内陆湖盆 2种基本相单元的沉积学特征和开发地质学特征。水道 (主流 )相是开发的主力油层 ,非水道 (非主流 )相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湖盆 碎屑岩 储层 沉积模式 油气开发 地质 相单元 水道相 非水道相
下载PDF
多级相控建模在B区块的应用
15
作者 卢迎波 程浩然 +3 位作者 张壮 陈军 袁瑞 胡鹏程 《石化技术》 CAS 2016年第7期79-80,共2页
随着对油藏模型精确度要求的不断提高,运用可掌控的约束条件,在常规建模流程的基础上,采用多级相控建模技术,以储层地质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沉积微相模型。在其严格约束下,采用序贯指示算法建立岩相模型,再用优选出的岩相模型约束,建立储... 随着对油藏模型精确度要求的不断提高,运用可掌控的约束条件,在常规建模流程的基础上,采用多级相控建模技术,以储层地质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沉积微相模型。在其严格约束下,采用序贯指示算法建立岩相模型,再用优选出的岩相模型约束,建立储层属性模型。多级相控建模技术,提高建模精度,减少随机建模的不确定性,较精准地刻画储层砂体内部非均质性,为油藏开发方案设计提供更好的地质模型,实现井间储层多学科一体化、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预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随机建模 沉积微相 岩相 多级相控
下载PDF
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岩性及岩相识别 被引量:8
16
作者 周萍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王府断陷火山岩岩性及岩相复杂,利用常规方法识别难度较大。为了提高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岩性及岩相识别的可靠性,文中从火石岭组不同类型火山岩储层的岩心观察出发,对岩石薄片、测井资料等进行详细分析,总结了火山岩储层的测井响应... 王府断陷火山岩岩性及岩相复杂,利用常规方法识别难度较大。为了提高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岩性及岩相识别的可靠性,文中从火石岭组不同类型火山岩储层的岩心观察出发,对岩石薄片、测井资料等进行详细分析,总结了火山岩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提出了适应本区的火山岩岩性及岩相识别方法。研究中充分利用常规测井及特殊测井资料识别火山岩岩性的结构构造,并通过测井相、地震相综合标定,建立该区典型的火山岩岩相、测井相和地震相模式,从而进一步识别火山岩岩石结构构造特征。该方法对王府断陷火山岩研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岩性识别 测井响应 岩相模式 王府断陷
下载PDF
基于分数阶导数的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其志 王芝超 +1 位作者 丁志刚 穆锐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3-168,共6页
针对组合元件模型无法描述岩石非线性蠕变加速阶段的劣势问题,将基于分数阶理论的软体元件和弹簧元件与一个由摩擦件及牛顿黏壶并联组成的非线性黏塑性组合体串联,组成一个能较好描述岩石蠕变全过程基于分数阶导数的四元件蠕变模型。分... 针对组合元件模型无法描述岩石非线性蠕变加速阶段的劣势问题,将基于分数阶理论的软体元件和弹簧元件与一个由摩擦件及牛顿黏壶并联组成的非线性黏塑性组合体串联,组成一个能较好描述岩石蠕变全过程基于分数阶导数的四元件蠕变模型。分析岩石蠕变3个过程特点,推导出四元件模型的表达式。结合锦屏水电站绿片岩、万州红层砂岩和长山盐岩的蠕变试验数据,对该分数阶模型进行拟合,发现调整分数阶模型中的分数阶数可以更好模拟岩石等速蠕变阶段的非线性渐变过程,同时该分数阶模型也能体现加速蠕变阶段岩石应变随时间发展呈现指数函数增长的特点。通过对比,认为该分数阶模型能很好模拟岩石蠕变的全过程,且模型组合简单、参数少,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数阶导数 岩石蠕变 加速阶段 非线性 本构模型
下载PDF
INFACT气测录井解释方法在北部湾盆地的应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雷 郭书生 +3 位作者 杨红君 吴木旺 陈春涌 蔡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24,共5页
针对目前北部湾盆地气测录井定量解释方法简单落后、针对性和适应性差等现状,为进一步提高气测录井资料评价油气层的准确性,实现快速评价储层流体性质,引进了INFACT气测录井解释软件。通过对北部湾盆地已钻井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建立了... 针对目前北部湾盆地气测录井定量解释方法简单落后、针对性和适应性差等现状,为进一步提高气测录井资料评价油气层的准确性,实现快速评价储层流体性质,引进了INFACT气测录井解释软件。通过对北部湾盆地已钻井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建立了该地区流体相模版,确定了渗透层含烃饱和度指标,即单位岩石地表气体体积门限值,进而实现了储层流体类型快速评价。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的解释符合率平均已达到95%,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INFACT软件 气测录井 流体相模版 单位岩石地表气体体积门限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基于相场法的花岗岩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其细观力学行为研究
19
作者 李明耀 李绍金 +2 位作者 彭磊 丁宇飞 左建平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1-622,共12页
花岗岩的细观非均质性对其损伤破坏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基于热力学原理和力与能量平衡方程,在经典相场模型框架内引入适合岩石类材料的非关联塑性本构关系,构建弹塑性相场模型,通过与解析解和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其正确性和可靠性。在此... 花岗岩的细观非均质性对其损伤破坏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基于热力学原理和力与能量平衡方程,在经典相场模型框架内引入适合岩石类材料的非关联塑性本构关系,构建弹塑性相场模型,通过与解析解和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其正确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字图像处理建立符合真实细观结构的花岗岩非均质数值模型,并对其三轴压缩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在细观尺度预测其宏观力学行为以及分析岩石裂纹扩展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与试验数据和传统弹脆性相场模拟结果对比,建立的基于花岗岩真实细观结构的弹塑性相场模型可以很好地捕捉其宏观非线性力学行为;花岗岩的内部裂纹的起裂、扩展以及局部应力场的分布会受到矿物颗粒的力学性质、几何形状及分布的影响。该研究方法为今后研究岩石多尺度损伤破坏问题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途径,对评价地下工程中围岩力学性质有着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弹塑性相场模型 数字图像处理 非关联塑性本构 三轴压缩 裂纹扩展 细观力学
原文传递
基于相场方法的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及其数值实现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世藩 王伟 +2 位作者 曹亚军 朱其志 邵建富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6-905,共10页
岩石材料损伤破坏的研究对岩体工程的稳定性评价至关重要,基于热力学原理,在经典相场损伤模型框架中引入塑性本构模型和硬化准则,借助塑性耗散能驱动下的塑性硬化阶段和峰后软化阶段损伤演化方程,建立一种岩石弹塑性相场损伤模型,并给... 岩石材料损伤破坏的研究对岩体工程的稳定性评价至关重要,基于热力学原理,在经典相场损伤模型框架中引入塑性本构模型和硬化准则,借助塑性耗散能驱动下的塑性硬化阶段和峰后软化阶段损伤演化方程,建立一种岩石弹塑性相场损伤模型,并给出其数值实现。通过对比相场损伤均质响应模拟结果和解析解,验证塑性损伤耦合条件下该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采用该模型,模拟岩石二维和三维复杂裂纹扩展,研究含预制裂纹岩石试样的塑性剪切损伤破坏过程,计算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该模型能自动、准确地跟踪岩石复杂裂纹扩展路径,有效描述岩石的损伤演化规律以及塑性变形与非局部相场损伤之间的耦合效应,可进一步应用到模拟实际工程岩石损伤破坏及稳定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相场模型 损伤演化 塑性损伤耦合 裂纹扩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