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ies of Multi-Allelic Polymorphism of Dominant Dwarfing Genes in Wheat 被引量:2
1
作者 FU Da-xiong, RUAN Ren-wu, YIN Jia-min, ZONG Xue-feng, DAI Xiu-mei, ZHANG Jian-kui, LI Ke, QU Jie and WANG Yi-min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Life Science,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P.R.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1302-1313,共12页
Dwarfing breeding of wheat in the world is confined to the exploitation of recessive dwarfing sources. None of the dominant dwarfing sources discovered i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has found wide exploitatio... Dwarfing breeding of wheat in the world is confined to the exploitation of recessive dwarfing sources. None of the dominant dwarfing sources discovered i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has found wide exploitation in wheat breeding due to the extreme dwarfness of their plants (2055 cm). We found in our work that some stable mutant lines with their plant height enhanced to different extents could be obtained in large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the stock seeds of the dominant dwarfing sources Aibian1 carrying Rht10 on 4DS and being 2055 cm tall and Aisu2 carrying Rht3 on 4BS and being 55 cm tall, or from their descendants of induced mutation treatments, or from the segregating descendants of their crosses with mid- or tall-statured genotypes. Subsequently, we studied these mutation-derived lines differing in plant height with near isogenic lines and observed that the character of their enhanced plant height bred true, each carrying a semi-dominant dwarfing gene for a definite height and that as the plant height of the mutation-derived lines increased, the yield-contributing characters of their near isogenic lin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en test crosses with marker genes an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genetic marker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re-localize the semi-dominant dwarfing genes carried by the mutation-derived lines,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y shared common loci with Rht10 and Rht3 and that they were all mutation-derived multiple alleles. It is thus speculated that dominant dwarfing genes are of 'multi-allelic polymorphism'. In other words, dominant dwarfing genes, which are ultra-dwarfing, are liable to develop by mutation into a group of multiple alleles with plant height enhanced to different extents and some may have a height close to the ideal plant height for wheat breeding. Therefore, these results offer a fundamentally new approach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dominant dwarfing sources in wheat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Dominant dwarfing sources mutation Multiple alleles dwarfing breeding
下载PDF
玉米矮秆基因d15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长云 白光庭 +5 位作者 何少勇 余学杰 李仁飞 夏伟 许秀兰 柯永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1-1150,共10页
发掘矮秆基因并解析其调控机制,为玉米矮化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利用形态观察和石蜡切片方法,研究了玉米矮秆突变体K15d与野生型K15的矮化特征差异;通过等位性鉴定并利用PCR扩增克隆了矮秆基因d15,分析了3个时期茎节间中d15的... 发掘矮秆基因并解析其调控机制,为玉米矮化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利用形态观察和石蜡切片方法,研究了玉米矮秆突变体K15d与野生型K15的矮化特征差异;通过等位性鉴定并利用PCR扩增克隆了矮秆基因d15,分析了3个时期茎节间中d15的表达模式。与野生型K15比较,突变体K15d的株高、穗位高和穗下节间数分别降低39.22%、69.75%和38.83%,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茎秆横切面细胞大小差异不明显,纵切面细胞变短,排列不规则。矮秆基因d15与br2等位,第5外显子5485~5685 bp区间缺失200 bp,编码区全长3983 bp。d15编码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为10个,比D15编码蛋白的跨膜结构域减少2个,负责底物结合和转运功能的第2个保守功能域缺失。d15启动子较br2仅有2个SNPs差异。在拔节前、拔节期和拔节后3个时期,突变体中d15基因的表达量与野生型间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矮秆基因d15的矮化特征及表达模式均与br2相似,是1个新的br2等位基因,丰富了玉米矮秆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秆 br2基因 等位突变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材料99CDAM的发现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梅德圣 王汉中 +3 位作者 李云昌 胡琼 李英德 徐育松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51-857,共7页
随着杂种优势的利用,油菜株高增加了20 cm以上,导致油菜生长后期倒伏的风险加大,通过利用特殊矮秆基因来控制株高将是解决倒伏问题的有效方法。在甘蓝型油菜自交多代品系中发现了一个株高85 cm左右的矮秆突变株99CDAM,该突变株具有开花... 随着杂种优势的利用,油菜株高增加了20 cm以上,导致油菜生长后期倒伏的风险加大,通过利用特殊矮秆基因来控制株高将是解决倒伏问题的有效方法。在甘蓝型油菜自交多代品系中发现了一个株高85 cm左右的矮秆突变株99CDAM,该突变株具有开花早、分枝多等优良特性,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较好,并能稳定遗传,具有重要的育种利用价值。对99CDAM和高秆品系2091、7045和7350的正反交F1以及99CDAM和2091杂交的F2代、BC1代及F2:3家系的遗传分析结果:99CDAM的矮秆性状主要受3对隐性基因控制,存在母体细胞质效应,与以往的甘蓝型矮秆油菜有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矮秆突变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 Rht10“微突变”的发现 被引量:14
4
作者 傅大雄 阮仁武 +1 位作者 戴秀梅 宗学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0-505,共6页
以 4 D染色体携带 Rht10而极度矮化的小麦显性矮秆系“矮变 1号”与中、高秆的现代小麦改良品种杂交 ,选育出了一批植株较矮变 1号显著提升、以至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衍生矮秆系 ,已将其应用于杂交小麦及小麦常规育种。对半显... 以 4 D染色体携带 Rht10而极度矮化的小麦显性矮秆系“矮变 1号”与中、高秆的现代小麦改良品种杂交 ,选育出了一批植株较矮变 1号显著提升、以至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衍生矮秆系 ,已将其应用于杂交小麦及小麦常规育种。对半显性衍生矮秆系与起始矮秆系矮变 1号矮秆主基因之间的同一性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出了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微突变”的概念 ,对小麦显性矮秆基因的起源、进化及其在小麦矮化育种中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Rht10 微突变 育种 显性矮杆基因 株高 染色体定位
下载PDF
水稻空间诱变特异矮秆突变体CHA-1变异特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永柱 王慧 +2 位作者 陈志强 郭涛 张建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共4页
针对籼稻品种特华占经高空气球搭载空间诱变后产生的稳定特异矮秆突变体CHA-1,研究和考察了其主要的农艺、经济以及生理性状的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与原种特华占相比,突变体CHA-1在多个性状上同时发生了正向或负向变异,其中株高明显变矮,... 针对籼稻品种特华占经高空气球搭载空间诱变后产生的稳定特异矮秆突变体CHA-1,研究和考察了其主要的农艺、经济以及生理性状的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与原种特华占相比,突变体CHA-1在多个性状上同时发生了正向或负向变异,其中株高明显变矮,单株穗质量、穗长、第一枝梗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谷粒宽和着粒密度明显发生了负向变异,但有效穗数明显增多,谷粒长宽比增大.CHA-1在开花习性上与原种相比变化不大,但其柱头外露率有所增加,花粉育性和生活力都有所降低,花粉粒大小呈现出大、中、小3种类型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空间诱变 矮秆突变 性状变异
下载PDF
空间诱变水稻矮秆突变体CHA-1对赤霉素的反应及其遗传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慧 刘永柱 +1 位作者 张建国 陈志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1-395,共5页
应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 (GA3)溶液在苗期处理CHA 1、特华占 (原种 )、日本晴、矮脚南特等 4个材料 ,研究它们对GA3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经空间诱变的矮秆突变体在苗期对GA3的反应敏感 ,但与已知带sd 1基因的籼、粳稻代表品种矮脚南... 应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 (GA3)溶液在苗期处理CHA 1、特华占 (原种 )、日本晴、矮脚南特等 4个材料 ,研究它们对GA3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经空间诱变的矮秆突变体在苗期对GA3的反应敏感 ,但与已知带sd 1基因的籼、粳稻代表品种矮脚南特、日本晴敏感性有差异。进一步的遗传分析表明 ,控制CHA 1的一对隐性矮秆基因与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诱变 水稻 矮秆突变体CHA-1 赤霉素 遗传
下载PDF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复等位多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傅大雄 阮仁武 +5 位作者 殷家民 宗学凤 戴秀梅 张建奎 李可 曲结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251-1260,共10页
世界小麦矮化育种主要使用隐性矮源.在普通小麦中发现的显性矮源均因导致植株极度矮化(20~55cm)而未能在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笔者发现,将显性矮源矮变1号(4DS携带Rht10,25~30 cm)及矮苏3(4BS携带Rht3,55 cm)的原种大群体种植或施以诱... 世界小麦矮化育种主要使用隐性矮源.在普通小麦中发现的显性矮源均因导致植株极度矮化(20~55cm)而未能在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笔者发现,将显性矮源矮变1号(4DS携带Rht10,25~30 cm)及矮苏3(4BS携带Rht3,55 cm)的原种大群体种植或施以诱变因子并将其与中、高秆的小麦品种杂交、回交,从其分离世代的大群体中,均可选择到一些株高呈不同程度提升的稳定的突变株系.采用近等基因系法对不同株高突变衍生系的研究表明:其提升的株高真实遗传,各自均携带一个不同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基因,随突变衍生系株高的提升,近等基因系的产量性状显著优化.采用标志基因测交法以及生理生化遗传标记对突变衍生系携带的不同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基因重新进行了基因定位,确认它们分别与Rht1 0及Rht3的座位相同,因而均是其突变衍生的复等位基因.提出显性矮秆基因具有'复等位多态特性',即极度矮化的显性矮秆基因容易突变为一群株高提高程度不同的、可以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复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显性矮秆基因 复等位基因 多态特性
下载PDF
籼型矮杆突变体CHA-2的矮生性状遗传分析及基因初步定位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慧 张书涛 +3 位作者 郭涛 刘永柱 张建国 陈志强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6年第S2期1-6,共6页
本研究所用材料CHA-2是从水稻品种特籼占13的空间诱变后代中选育出来的稳定纯合矮秆突变体。为明确控制CHA-2矮生性状基因的遗传机理,利用CHA-2分别与高杆亲本特籼占13、金航丝苗、华航二号杂交,并配制了金航丝苗/CHA-2//CHA-2、华航二... 本研究所用材料CHA-2是从水稻品种特籼占13的空间诱变后代中选育出来的稳定纯合矮秆突变体。为明确控制CHA-2矮生性状基因的遗传机理,利用CHA-2分别与高杆亲本特籼占13、金航丝苗、华航二号杂交,并配制了金航丝苗/CHA-2//CHA-2、华航二号/CHA-2//CHA-2回交组合。结果表明:(1)CHA-2与所有高秆亲本杂交的F1,其株高均为高秆,且正、反交的F1株高表现一致,表明矮生性状是由隐性核基因控制的。CHA-2与特籼占13、金航丝苗杂交F2群体中,株高出现了显著的高矮分离,卡平方测验表明株高分离比例不符合1对基因3:1分离模式,推断是由2对基因共同作用。根据F2群体中矮株的平均比例为18.12%,计算出回交一代B1F1中高株:矮株的比例应该为1.35:1。两个回交群体的高矮平均分离比例为1.57:1,卡平方测验表明符合上述推断,因此可以认为CHA-2的矮生性状是由两对连锁基因控制的。(2)采用585对微卫星引物对CHA-2和特籼占13进行SSR分析,仅有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的短臂约40.3cM的标记RM3461在两个材料间表现出了多态性。用RM3461对(CHA-2/特籼占13)F2群体中的矮株进行分析,发现矮秆单株带型均与突变体CHA-2相同,表明该标记与矮秆基因连锁,因此初步确定CHA-2矮秆基因位于第3染色体短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空间诱变 矮杆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一个显性矮秆水稻突变体的获得及其遗传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歆 于恒秀 +3 位作者 唐丁 黄健 龚志云 程祝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959-3966,共8页
【目的】分析该研究组已发现的一个显性矮秆水稻突变体的遗传组成及背景。【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产生T-DNA插入群体。在筛选和鉴定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矮秆突变体。利用PCR扩增、Southern杂... 【目的】分析该研究组已发现的一个显性矮秆水稻突变体的遗传组成及背景。【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产生T-DNA插入群体。在筛选和鉴定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矮秆突变体。利用PCR扩增、South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突变体后代进行鉴定及遗传分析。【结果】突变体自交后代群体中出现矮秆和正常株高两种类型,分离比为3﹕1,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并且矮秆性状的表现与T-DNA插入共分离。利用籼稻品种龙特甫与其纯合矮秆植株进行杂交,杂交F2代的矮秆株与正常株的比例同样呈3:1分离,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规律。利用SSR等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的第4染色体上。【结论】该矮秆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由T-DNA插入引起,位于水稻第4染色体上,可作为进一步分离该基因的遗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显性矮秆基因 T-DNA插入
下载PDF
矮化杏新品种‘金矮杏’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建保 陈秋芳 +4 位作者 程恩明 刘中华 王敏 程慧 何美美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91-1591,共1页
‘金矮杏’是‘金太阳’杏的变异品种。树体矮小紧凑,枝条节间短,叶片小而厚,果实圆形,平均单果质量56.9g,果皮底色橙黄,果肉黄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多汁,酸甜可口,离核,仁苦。自花结实率高,连续结果能力强,丰产,适合山西省杏产区保... ‘金矮杏’是‘金太阳’杏的变异品种。树体矮小紧凑,枝条节间短,叶片小而厚,果实圆形,平均单果质量56.9g,果皮底色橙黄,果肉黄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多汁,酸甜可口,离核,仁苦。自花结实率高,连续结果能力强,丰产,适合山西省杏产区保护地密植栽培和制作观赏盆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矮化 株变
下载PDF
一个玉米矮秆突变体K123d的遗传鉴定 被引量:13
11
作者 徐敏 石海春 +4 位作者 余学杰 谭义川 柯永川 赵长云 柯永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5-163,共9页
矮秆已被广泛用于改良作物的抗倒伏性状,培育理想株型,从而提高作物产量。玉米矮秆突变体K123d由自交系K123自然突变产生。本研究比较该突变体与野生型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及其对赤霉素的敏感性;用K123d与株高不同的3个自交系分别构建F1、B... 矮秆已被广泛用于改良作物的抗倒伏性状,培育理想株型,从而提高作物产量。玉米矮秆突变体K123d由自交系K123自然突变产生。本研究比较该突变体与野生型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及其对赤霉素的敏感性;用K123d与株高不同的3个自交系分别构建F1、BC和F2群体,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以K169/K123d-F2为定位群体,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运用SSR标记定位矮秆基因d123;参照br-2序列信息分段设计特异引物,同源克隆d123。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K123d株高降低35.59%,穗位高降低、节间缩短、叶片较直立,但结实率差,对赤霉素敏感;在F2群体和BC1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矮秆植株分离比例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其矮秆基因d123定位于第一条染色体上SSR标记umc1278和bnlg156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2.8 c M和7.3 c M;同源克隆显示d123与br-2存在12个碱基替换,其中第4个外显子编码的一个谷氨酸被替换为赖氨酸。由此可见,矮秆突变体K123d为br-2的一个突变类型,对矮化育种具有进一步研究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秆 基因突变 遗传分析 SSR标记 基因定位 同源克隆
下载PDF
赤霉素合成基因的克隆以及其相关矮化突变体 被引量:15
12
作者 武涛 曹家树 虞慧芳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57-164,共8页
矮化突变体在阐明植物茎的生长发育调节机制和植物育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赤霉素(GA)与植物矮化突变体的产生有密切关系。目前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几乎所有编码GA合成过程中的酶的基因都被克隆出来了。近年来,一系列新方... 矮化突变体在阐明植物茎的生长发育调节机制和植物育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赤霉素(GA)与植物矮化突变体的产生有密切关系。目前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几乎所有编码GA合成过程中的酶的基因都被克隆出来了。近年来,一系列新方法更加促进了GA调控的研究进展。现就GA合成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克隆、GA的信号转导以及如何进行GA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素 生物合成 基因克隆 矮化突变体 植物 信号转导 生长发育
下载PDF
籼稻半矮秆新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对外源赤霉素的反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饶得花 郭涛 +3 位作者 王慧 刘永柱 张建国 陈志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2,共4页
对空间诱变矮秆突变体CHA-2的遗传分析表明,其矮生性状是由2对隐性半矮秆基因控制的,分别为sd1和1个新的半矮秆基因,该基因初步定名为iga-1.从CHA-2与惠阳珍珠早杂交F2群体中选择半矮秆株与矮脚南特进行测交和自交,鉴定获得由半矮秆基因... 对空间诱变矮秆突变体CHA-2的遗传分析表明,其矮生性状是由2对隐性半矮秆基因控制的,分别为sd1和1个新的半矮秆基因,该基因初步定名为iga-1.从CHA-2与惠阳珍珠早杂交F2群体中选择半矮秆株与矮脚南特进行测交和自交,鉴定获得由半矮秆基因iga-1控制的新半矮秆株系H2.赤霉素敏感性试验表明,半矮秆株系H2对赤霉素敏感性下降,推测H2是属于赤霉素弱敏感矮化突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空间诱变 矮秆突变体 遗传分析 赤霉素
下载PDF
航天搭载诱变获得多腋芽矮化遗传的烟草突变体—T-srd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少清 胡重怡 +1 位作者 叶定勇 蔡刘体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0,共5页
从搭载神舟三号上天的烤烟品种GT11(Nicotiana tabacum var.GT11)后代中,筛选到稳定的多腋芽矮化突变体(T-srd,Tobacco of Sucker-rich and Dwarf mutant)。利用正反交和测交获得F1、F2和测交群体,通过田间观察与苗期观察相结合的方... 从搭载神舟三号上天的烤烟品种GT11(Nicotiana tabacum var.GT11)后代中,筛选到稳定的多腋芽矮化突变体(T-srd,Tobacco of Sucker-rich and Dwarf mutant)。利用正反交和测交获得F1、F2和测交群体,通过田间观察与苗期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突变体进行性状分析,研究其遗传规律。结果显示,该突变体播种后5周左右(31~38 d)即在第一真叶节位处发生腋芽,此时GT11和正交、反交群体(F1)无腋芽出现。经卡方检验表明,正交和反交的F2烟苗群体中有腋芽烟苗和无腋芽烟苗比例符合1:3分离规律,有一个测交组合符合1:1分离规律。移栽后90 d,T-srd的株高(161.73±16.30)cm,比GT11矮24.45%,节距(3.77±0.24)cm,比GT11低31.33%,茎围(10.03±0.42)cm,比GT11低12.71%,以上指标与GT11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叶数与GT11相当,没有显著差异。田间T-srd的腋芽自茎基部萌发,并逐步向上发展,与顶芽间存在距离效应。结果表明,T-srd多腋芽性状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该性状属于质量性状,可能由单基因隐性突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航天诱变 多腋芽 矮化 突变体 遗传规律
下载PDF
空间诱变水稻多蘖矮突变体不同分蘖期蛋白质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巍 魏力军 +2 位作者 王俊敏 徐建龙 孙野青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5-415,共11页
JB-1返回式卫星搭载水稻(Oryza sativa L.)丙95-503干种子,地面种植后筛选出多蘖矮杆突变体R955。利用荧光差异显示双向电泳(2-D DIGE)对突变体播种后第14天(未发生分蘖)、第21天(分蘖起始)、第55天(最高分蘖期)3个营养生长期叶片总蛋... JB-1返回式卫星搭载水稻(Oryza sativa L.)丙95-503干种子,地面种植后筛选出多蘖矮杆突变体R955。利用荧光差异显示双向电泳(2-D DIGE)对突变体播种后第14天(未发生分蘖)、第21天(分蘖起始)、第55天(最高分蘖期)3个营养生长期叶片总蛋白进行分离及定量分析(未搭载植株为对照),检测到在各发育时期共有97个蛋白点发生差异表达,经串联质谱鉴定后得到59个独特的蛋白。功能分析发现能量代谢、光合作用、蛋白代谢、氮元素同化、氨基酸代谢以及胁迫应答等过程均参与了突变体的分蘖发育。对差异蛋白在不同时期相对表达量的K-均值聚类分析显示不同功能蛋白表现不同表达模式。两因素差分析(Two-way ANOVA)筛选出S-类核糖核酸酶可能与水稻分蘖性状直接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蘖矮 空间诱变 蛋白质组 S-类核糖核酸酶
下载PDF
水稻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新其 殷丽青 沈革志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9-23,共5页
在构建水稻Ds转座子插入突变群体中 ,获得了两份矮秆突变体 ,暂定名为矮 2 4 2和矮 915 ,经Basta抗性检测及PCR分子检测 ,确认矮秆 2 4 2突变不是由Ds转座子插入所引起的 ,通过突变体与正常中花 11杂交和回交后代的遗传分析 ,证明这两... 在构建水稻Ds转座子插入突变群体中 ,获得了两份矮秆突变体 ,暂定名为矮 2 4 2和矮 915 ,经Basta抗性检测及PCR分子检测 ,确认矮秆 2 4 2突变不是由Ds转座子插入所引起的 ,通过突变体与正常中花 11杂交和回交后代的遗传分析 ,证明这两个矮秆突变是受单基因所控制的隐性突变 ;通过矮 2 4 2和矮 915突变体之间的杂交遗传分析 ,F1株高表现正常 ,显然这两个矮秆基因不存在等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秆突变体 遗传分析
下载PDF
航天诱变创制矮秆多蘖高丹草新材料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周和 左艳春 +2 位作者 严旭 寇晶 周晓康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4,共7页
将高丹草种子搭载返地卫星进行航天诱变处理,经地面种植鉴别有益突变体,定向纯化选育,创制种质资源新材料。卫星搭载种子的后代中发现株高变矮、分蘖增强突变性状,SSR分子检测证实变异发生在DNA水平。经早期世代的营养繁殖逐步提高其有... 将高丹草种子搭载返地卫星进行航天诱变处理,经地面种植鉴别有益突变体,定向纯化选育,创制种质资源新材料。卫星搭载种子的后代中发现株高变矮、分蘖增强突变性状,SSR分子检测证实变异发生在DNA水平。经早期世代的营养繁殖逐步提高其有性生殖能力,再经连续多代的纯化选择,育成遗传稳定、植株矮化、分蘖力强的高丹草突变新材料DMT-05。新材料DMT-05株高约140cm,单株平均分蘖数17.8个,单株平均鲜重3.72kg,叶茎比0.71,干物质含量23.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丹草 矮秆 多蘖 航天诱变育种
下载PDF
水稻矮秆基因iga-1的序列变异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立凯 卢苏龙 +3 位作者 刘永柱 王慧 陈志强 郭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该研究以水稻矮秆突变体cha-2为材料,对控制其表型性状的iga-1基因进行候选基因筛选,利用基因注释数据库对定位区间进行候选基因预测,通过ORF及其上下游调控区域的测序、序列比对及关键元件分析进行序列变异研究,半定量PCR检测目标基因... 该研究以水稻矮秆突变体cha-2为材料,对控制其表型性状的iga-1基因进行候选基因筛选,利用基因注释数据库对定位区间进行候选基因预测,通过ORF及其上下游调控区域的测序、序列比对及关键元件分析进行序列变异研究,半定量PCR检测目标基因的表达模式,明确其在基因序列、表达模式的变异,探讨其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结果显示:(1)在隐性核基因iga-1精细定位基础上预测得到3个ORF,其中2个编码dnaJ分子伴侣(含有dnaJ结构域的蛋白),分别是LOC_Os05g26902和LOC_Os05g26926;另外1个为已克隆的水稻矮秆基因RGA1(LOC_Os05g26890)。(2)ORF序列分析表明矮秆突变体cha-2与野生型仅在RGA1基因座存在SNP变异,但未造成氨基酸编码的改变。(3)表达模式分析发现,矮秆突变体cha-2的RGA1基因在种子萌发期、二叶期、四叶期和分蘖期等4个发育时期均不表达,且在‘中花11’、‘石狩白茅’的遗传背景下稳定遗传,均显现出失活状态,初步确定RGA1为iga-1的候选基因。(4)对RGA1基因上游和下游调控转录关键区进行测序结果表明,突变体cha-2存在865bp的大片段缺失,包括第1外显子、部分第1内含子和转录起始上游区域。研究推断,突变体cha-2的矮秆基因iga-1正是没有活性的RGA1基因,其转录关键区域的大片段缺失,导致无法正常转录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秆基因 缺失突变 G蛋白α亚基 iga-1
下载PDF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皖9926的选育与利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甘斌杰 余增亮 +2 位作者 汪建来 王瑞 杨赞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5期890-891,共2页
皖 992 6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 ,从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引变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 ,一般单产 5 2 5 0~ 675 0kg/hm2 ,适于安徽、江苏沿... 皖 992 6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 ,从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引变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 ,一般单产 5 2 5 0~ 675 0kg/hm2 ,适于安徽、江苏沿淮及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 ;株高 80~ 85cm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千粒重 40g左右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 ,抗赤霉病、条锈病 ,品质优 ;适宜播种期为 10月中下旬至 11月初 ,基本苗可掌握在 180万~ 2 40万 /hm2 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败小麦 皖9926 轮回选择 离子注入 抗赤霉病
下载PDF
小麦航天诱变矮秆突变系SP_3代株高性状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慧敏 赵明辉 赵凤梧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4期64-65,69,共3页
从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实践八号"搭载的冬小麦邯6172诱变SP2代群体中筛选出6个矮秆突变株,对各SP3株系株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矮秆突变性状在SP3能充分表达,6个突变株系株高范围在51.25-61.54 cm,较原始亲本降低了5.43-15.72 cm,降低... 从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实践八号"搭载的冬小麦邯6172诱变SP2代群体中筛选出6个矮秆突变株,对各SP3株系株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矮秆突变性状在SP3能充分表达,6个突变株系株高范围在51.25-61.54 cm,较原始亲本降低了5.43-15.72 cm,降低幅度为8.11%-23.47%。方差分析各矮秆突变系与原始亲本的株高差异,结果显示均达极显著水平。SP3株高性状稳定株系比例较低,只有6172SP矮3株系内株高差异不显著,占观察突变系总数的16.67%,其余突变株系株高仍在分离。在以改良株高为目标的小麦航天诱变后代选育中,SP3代要注重田间性状观察,依不同变异群体性状表现,可分别采取以株系为单位混合收获和以单株收获的选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航天诱变 邯6172 矮秆突变 性状表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