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a non-explosive directional roof cutting technology for self-formed roadway 被引量:4
1
作者 Quan Zhang Manchao He +4 位作者 Jiong Wang Shan Guo Chun Zhu Zhigang Tao Chao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997-1008,共12页
Traditional explosives hav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risk,large vibration,and poor directional fracturing.Consequently,an instantaneous expander with a single crack surface(IESCS),which is a novel nonexplosive directio... Traditional explosives hav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risk,large vibration,and poor directional fracturing.Consequently,an instantaneous expander with a single crack surface(IESCS),which is a novel nonexplosive directional rock-breaking technique,has been developed.The directional roof-cutting mechanism of the IESCS method,driven by high-pressure gas,was theoretically analyzed.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proved the directional slitting effect of the IESCS method to be excellent.Compared with shaped-charge blasting,the charge of IESCS was reduced by 8.9%,but the crack rate increased by 9%in field tests.After IESCS pre-splitting,the roof directionally collapsed along the cutting line,and the gangue filled the goaf.Moreover,the directional roof cutting by the IESCS could decrease roadway stress.The average pressure of hydraulic supports on the cutting side of the roof was 31%lower than that on the non-cutting side of the roof after pre-splitting.After the self-formed roadway constructed by the IESCS was stabilized,the final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the roof and floor was 157.3 mm,meeting the required standard of the next working face.Thus,the IESCS was effectively applied to directional roof pre-splitting.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romising potential of IESCS in the mining and geotechnical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tantaneous expander with a single crack surface Non-explosive Directional roof cutting self-formed roadways Pillarless mining
下载PD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oor Stress Field between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 Roof Cutting and Conventional Mining
2
作者 Weifeng Xue Chaoyang Liu +3 位作者 Chao Li Yongguang Chen Xiaoping Xi Feng Wa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12期17-28,共12页
All coal fields in North China are affected by floor confined water to varying degrees, floor failure and water inrush risk have always been a major problem to baffle coal mining activities. Roof cutting and pressure ... All coal fields in North China are affected by floor confined water to varying degrees, floor failure and water inrush risk have always been a major problem to baffle coal mining activities. Roof cutting and pressure relief and the lack of protective coal pillar can cause the change of floor stress field, lea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floor failure depth, stress field of floor is the key to determine the depth of floor failure. In order to deeply study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oor stress field in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mining with roof cutting, taking the 50107 and 50109 working faces of Dongdong Coal Mine in Chengh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floor stress field distribution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mining with roof cutting and conventional min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or stress field of the working face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under the three modes of conventional mining of reserved coal pillar, the first mining face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 roof cutting and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 roof cutt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stress concentration in front of the working face all occurs at 10 m under the three mining modes.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rea in front of conventional working face of reserved coal pillar is mainly in the middle of the working face.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rea in front of the first working face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 roof cutting (50107)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working face and the side of the working face of the retaining roadway.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rea of the working face (50109) is mainly in the middle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working face. The order of the peak value of the maximum concentrated stress in front of the working face is conventional working face of reserved coal pillar > the first working face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 roof cutting (50107) > working face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 roof cutting (50109). There is a stress reduction zone behind the working face, but there is a stress concentration phenomenon extending to the outside of the roadway, 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is obviously different. Conventional working face of reserved coal pillar and the first working face of gob-side retaining with roof cutting (50107) show a double peak form of stress concentration on the outside of the two ends of the roadway, and the peak value of the concentrated stress at the rear of the working face i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On the side close to the transportation roadway, conventional working face of reserved coal pillar = the first working face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 roof cutting (50107) > working face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 roof cutting (50109);on the side close to the return airway, conventional working face of reserved coal pillar > the first working face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 roof cutting (50107) > working face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 roof cutting (50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of cutting and pressure relie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Floor Stress Field Stress Concentration
下载PDF
深井工作面顶板巷道卸压参数确定及控制技术研究
3
作者 车明 郭立 李宁 《陕西煤炭》 2025年第1期143-146,160,共5页
为解决深井工作面巷道顶板受深部采动应力而诱发的围岩大变形现象,采用理论分析及现场试验等方法,建立了应力拱力学模型并推导得出顶板巷道卸压高度计算公式,确定了某矿17191(1)瓦斯综合抽采巷合理切顶位置位于47.3 m高度的中细砂岩,为... 为解决深井工作面巷道顶板受深部采动应力而诱发的围岩大变形现象,采用理论分析及现场试验等方法,建立了应力拱力学模型并推导得出顶板巷道卸压高度计算公式,确定了某矿17191(1)瓦斯综合抽采巷合理切顶位置位于47.3 m高度的中细砂岩,为保证切顶效果,须设置49.9 m以保证将此岩层切落。确定了现场切顶卸压关键参数并进行工业性试验,采用了切顶爆破后,巷道最大高度由初始3.5 m降至3.24 m,断面收缩率为7.4%,有效控制了瓦斯抽采巷围岩稳定,巷道断面满足巷道正常抽采要求,保证了工作面安全稳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工作面 顶板巷道 切顶卸压高度 巷道围岩控制
下载PDF
动压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4
作者 贺淼鑫 《煤矿现代化》 2025年第1期58-65,共8页
针对寺河煤矿二号井动压巷道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存在的围岩变形严重及工作面支架阻力过大等问题,采用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动压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及其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在经受掘进支护及工作面的开采... 针对寺河煤矿二号井动压巷道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存在的围岩变形严重及工作面支架阻力过大等问题,采用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动压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及其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在经受掘进支护及工作面的开采动压影响后,围岩应力水平升高,且两侧应力不平衡,帮部不对称变形严重,巷道围岩变形主要分为单侧采用影响与两侧采动影响2个阶段,巷道变形主要是因为采区大巷两侧工作面采动产生的应力扰动作用,导致巷道承载性能持续恶化,围岩发生反复变形破坏。据此,研究提出采用预裂切顶卸压技术对动压巷道变形实施有效控制,确定合理的切顶卸压高度与角度分别为16.5 m与60°。通过现场实践,对动压巷道实施切顶卸压后,围岩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较卸压前得到了有效控制,工作面支架阻力显著降低,保证了工作面动压巷道围岩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压巷道 围岩变形 切顶卸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采煤工作面切顶卸压留巷技术研究
5
作者 裴喜平 《煤》 2025年第1期46-48,共3页
文章以3302回风巷留巷为工程背景,对切顶卸压留巷技术方案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在3302回风巷留巷中,通过高强锚索进行超前支护,为后续留巷创造良好条件;通过定向预裂爆破切顶使得留巷段顶板与采空区顶板形成切顶线,达到采空区顶板沿切... 文章以3302回风巷留巷为工程背景,对切顶卸压留巷技术方案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在3302回风巷留巷中,通过高强锚索进行超前支护,为后续留巷创造良好条件;通过定向预裂爆破切顶使得留巷段顶板与采空区顶板形成切顶线,达到采空区顶板沿切顶线垮落;通过顶板临时支护及挡矸支护,确保采空区垮落期间顶板稳定并避免采空区破碎矸石入侵留巷空间。工程应用后,3302回风巷留巷段顶板下沉量控制在251 mm以内,巷道断面可满足后续使用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巷道 切顶卸压 沿空留巷
下载PDF
断层影响下保护煤柱区域矿压显现特征及控制技术
6
作者 邸俐泽 《陕西煤炭》 2025年第1期52-56,91,共6页
针对断层影响下异形煤柱部分区域围岩应力大、难支护的问题,以木瓜煤矿10201综采工作面梯形煤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护巷煤柱覆岩结构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煤柱所受载荷与断层应力传递密切相关,同时引入动载系数K计算出护巷煤柱临界宽度... 针对断层影响下异形煤柱部分区域围岩应力大、难支护的问题,以木瓜煤矿10201综采工作面梯形煤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护巷煤柱覆岩结构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煤柱所受载荷与断层应力传递密切相关,同时引入动载系数K计算出护巷煤柱临界宽度;利用FLAC 3D数值模拟分析切顶前后不同护巷煤柱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并在异形煤柱不同宽度处采取分区支护方式,应用钻孔卸压使巷道围岩最大变形量由未切顶卸压时的690 mm降低至184 mm,卸压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影响 异形煤柱 数值模拟 切顶卸压
下载PDF
高地应力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研究
7
作者 武翔 《能源与节能》 2025年第1期140-142,152,共4页
针对高地应力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留巷难度大及围岩变形严重的问题,以11503运输巷为研究对象,提出使用切顶卸压留巷技术,并分析了留巷效果。结合现场留巷情况,主要采用围岩注浆、柔性挡矸支护方式优化留巷段围岩支护效果。工程应用后,11... 针对高地应力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留巷难度大及围岩变形严重的问题,以11503运输巷为研究对象,提出使用切顶卸压留巷技术,并分析了留巷效果。结合现场留巷情况,主要采用围岩注浆、柔性挡矸支护方式优化留巷段围岩支护效果。工程应用后,11503运输巷留巷段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巷道断面可满足后续使用需求,表明现场采用的留巷技术方案及围岩优化技术措施可满足高地应力综放工作面沿空巷道围岩变形的控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综放工作面 切顶卸压 沿空留巷
下载PDF
底板动压巷道压裂弱结构体应力转移控制技术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绍杰 刘江伟 +1 位作者 李亚康 吕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为了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许多巷道都会布置在煤层底板中,如部分运输大巷、排水巷道、瓦斯抽采巷道等。采动应力容易造成底板巷道围岩应力升高,加剧底板巷道围岩变形,造成支护永久失效、顶板下沉、巷道底鼓、两帮收敛等破坏。针对此... 为了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许多巷道都会布置在煤层底板中,如部分运输大巷、排水巷道、瓦斯抽采巷道等。采动应力容易造成底板巷道围岩应力升高,加剧底板巷道围岩变形,造成支护永久失效、顶板下沉、巷道底鼓、两帮收敛等破坏。针对此,提出了在应力传递路径上实施水力压裂,在指定的区域制造出一定空间形态的水压裂缝网,形成压裂弱结构体,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应力转移,从而降低巷道区域范围内的应力,控制巷道的围岩稳定性的控制技术,并通过理论分析及现场工程验证等方式,揭示了底板动压巷道压裂弱结构体应力转移的力学机制,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对压裂弱结构体的合理位置、范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求解。得出:(1)压裂弱结构体使局部应力场发生明显变化,出现应力升高区和应力降低区,应力降低区主要分布在弱结构体与采动应力连线的方向上,主要集中在一个拱形的范围内;由于膨胀效应,在与应力来源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应力集中,出现应力升高区。(2)最大主应力变化幅度与压裂弱结构体的长轴长L、短轴长H、到巷道的距离P、与巷道连线的水平夹角β、压裂层的强度C及内摩擦角α、压裂的损伤变量D等有关。其中到巷道的距离P对卸压效果影响最大,损伤变量D对卸压效果影响最小。(3)采用提出的计算方法设计了淮北矿业集团袁店一矿的103运输集中巷的卸压方案,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底板动压巷道变形速率明显减缓,验证了底板强动压巷道压裂弱结构体应力转移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应力 弱结构体 水力压裂 卸压 切顶 围岩控制
下载PDF
沿空留巷密集钻孔切顶机理及关键参数确定方法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少伟 李小鹏 +3 位作者 朱雯清 付孟雄 张定山 彭博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3,共11页
为实现密集钻孔切顶条件下沿空留巷顶板结构安全稳定,研究正常情况与密集钻孔条件下顶板岩层结构受力状况,基于岩石断裂理论和弹性理论分析回采前后顶板密集钻孔孔间围岩受力分布及其破断过程,明确密集钻孔切顶机理及相邻钻孔的孔间集... 为实现密集钻孔切顶条件下沿空留巷顶板结构安全稳定,研究正常情况与密集钻孔条件下顶板岩层结构受力状况,基于岩石断裂理论和弹性理论分析回采前后顶板密集钻孔孔间围岩受力分布及其破断过程,明确密集钻孔切顶机理及相邻钻孔的孔间集中应力相互作用机制,推导工作面端头弧形三角板结构巷道侧边界密集钻孔孔间围岩的拉剪应力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参数对孔间围岩所受拉剪应力的影响作用,提出沿空留巷密集钻孔切顶关键参数确定方法。研究表明:密集钻孔主要通过回采前后钻孔周围应力条件改变来增加钻孔围岩拉剪应力集中程度,引起孔间裂隙扩张联通,形成切缝线破断关键岩层。回采前钻孔主要受水平挤压应力影响,回采后钻孔受力逐渐转变为采空区顶板回转下沉产生的拉剪应力为主,钻孔孔间围岩状态随之由孔间围岩弱化阶段过渡到孔壁裂纹成形阶段,再转变为孔间围岩破断阶段。密集钻孔孔间围岩所受拉剪应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关键岩层厚度及钻孔孔径与孔间距之比,与钻孔高度及间距成负相关,与角度及直径正相关。据此提出了密集钻孔关键参数确定方法,并根据龙滩矿3124 N工作面坚硬顶板条件设计了密集钻孔切顶留巷方案,确定钻孔长度为8.3 m,角度为15°,钻孔直径为48 mm,间距为500 mm。留巷后巷道顶帮变形可控且整体稳定性较好,由此可证明密集钻孔布置参数较为合理,密集钻孔关键参数确定方法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 切顶留巷 密集钻孔 弧形三角板 孔间应力集中
下载PDF
基于力学模型构建的留巷切顶高度确定与围岩控制技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辛亚军 吴春浩 +2 位作者 杨俊鹏 田孟含 祝忍忍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6,共8页
以顺和煤矿2401运输巷道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分析巷道围岩结构特征,基于巷道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分别构建了沿空留巷未切顶与切顶力学结构模型,并以巷道不同切顶高度进行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巷旁采空区切落的矸石增加对关键块... 以顺和煤矿2401运输巷道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分析巷道围岩结构特征,基于巷道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分别构建了沿空留巷未切顶与切顶力学结构模型,并以巷道不同切顶高度进行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巷旁采空区切落的矸石增加对关键块的支撑力,同时弱化关键块对直接顶悬壁端部挤压,巷旁支护阻力减少35.78%;随着切顶高度增加,巷道顶板采空区侧端部悬臂由F型缓慢过渡到大I型,同时大保护结构具有向上平移趋势,相比于未切顶1巷,4 cm切顶2巷、8 cm切顶3巷与16 cm切顶4巷叠加应力峰值分别下降9.38%,28.13%,25.00%。结合巷道顶板岩性,最终确定切顶高度为8.2 m,留巷段采用三列单体液压支柱作巷旁支护,长短锚索超前补强,巷道围岩稳定,较好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 顶板结构 切顶卸压 巷旁支护
下载PDF
矿震与冲击地压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俊平 管婷婷 +1 位作者 冯嘉禹 王海泉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3,共9页
矿震与冲击地压是采矿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为了有效控制矿震与冲击地压,综述矿震定义与分类、矿压假说及矿震与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回顾切顶卸压理论及其在中厚金矿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中厚及以下煤矿沿空留巷中的应用... 矿震与冲击地压是采矿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为了有效控制矿震与冲击地压,综述矿震定义与分类、矿压假说及矿震与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回顾切顶卸压理论及其在中厚金矿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中厚及以下煤矿沿空留巷中的应用,并比较其与110工法的差异。据此,给出矿震定义,指出矿震与冲击地压发生的条件类似,针对厚矿体开采提出深埋坚硬顶板控制爆破切槽放顶技术。研究表明:控制爆破切槽放顶技术仍然是未来矿震与冲击地压防治中释放并转移高地压的主要方法,它还可将深埋厚矿体的“砌体梁”简化成弹簧岩梁承载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震 冲击地压 切顶卸压理论 弹簧岩梁承载 地表沉陷
下载PDF
深部高瓦斯强动压巷道切顶卸压机制及技术研究
12
作者 肖同强 任勇辉 +4 位作者 神文龙 贾义雪 许磊 刘发义 代晓亮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40,共15页
深部邻空巷道面临强动压、高瓦斯的双重困扰。为解决深部邻空巷道严重变形问题,以13131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采空区侧向上覆岩层运动特征、邻空巷道围岩变形机制以及邻空巷道切顶卸压技术参数。... 深部邻空巷道面临强动压、高瓦斯的双重困扰。为解决深部邻空巷道严重变形问题,以13131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采空区侧向上覆岩层运动特征、邻空巷道围岩变形机制以及邻空巷道切顶卸压技术参数。结果表明:6.0m粉砂岩是上覆岩层亚关键层,弧形三角块破断导致厚硬岩层共同运动,致使侧向支承压力及其影响范围增大,造成邻空巷道严重变形;切顶卸压效果与切顶高度、切顶角度密切相关,只有当切顶高度达到关键层顶部时,才能有效降低邻空巷道变形量,超过关键层高度后,效果提升不再明显;当切顶角度为0°时,岩块传递的侧向支承压力最小,切顶角度由0°增加至10°时,邻空巷道变形量呈轻微上升趋势,由10°增加至20°时,邻空巷道变形量大幅增大。基于切顶关键技术参数及顶板瓦斯抽放钻孔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预留超前安全距离+留设抽放钻孔保护距离+封孔长度差异化+瓦斯监测与安全保障”爆破切顶技术方案,并开展了现场试验,有效控制了邻空巷道变形量,保证了顶板钻孔瓦斯抽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巷道 围岩控制 覆岩运动 切顶卸压 瓦斯抽采
下载PDF
厚硬顶板悬顶致灾机理及切顶控制技术研究
13
作者 耿铭 孙静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141,共10页
针对侧向厚硬悬顶下临空巷道围岩变形大、失稳风险高的问题,以大同马脊梁煤矿3810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厚硬侧向悬顶力学模型,确定合理切顶位置理论值为内错煤柱3.98 m。建立UDEC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厚硬悬顶长度、断裂位置对... 针对侧向厚硬悬顶下临空巷道围岩变形大、失稳风险高的问题,以大同马脊梁煤矿3810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厚硬侧向悬顶力学模型,确定合理切顶位置理论值为内错煤柱3.98 m。建立UDEC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厚硬悬顶长度、断裂位置对煤柱应力分布及3810运输巷围岩变形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降低悬顶长度、在煤柱上方合理位置断裂,能够有效降低煤柱侧向应力集中程度,减少巷道围岩的破坏范围及变形。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煤柱采空区侧厚硬悬顶进行切顶卸压控制,促使厚硬顶板及时垮落,提高采空区顶板垮落带高度,从而降低煤柱承载的载荷并为煤柱提供侧向约束,提高煤柱承载性能。提出了厚硬侧向悬顶水压致裂切顶卸压控制方案并应用于现场,结果表明:3810运输巷采取水力压裂切顶措施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显著改善;切顶后巷道两帮最大值移近量为600 mm,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77 mm;相对于未采取切顶方案的区段,巷道变形量分别降低39.6%(两帮)、31.8%(顶板),巷道有效断面能够满足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顶板 长壁工作面 侧向悬顶 致灾机理 煤柱应力 切顶位置 水压致裂 切顶卸压
下载PDF
坚硬顶板动压巷道远近应力场演化规律及调控技术
14
作者 何杰 程蓬 +1 位作者 吴乐 范军平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针对坚硬顶板强动压巷道围岩变形破坏难控制的问题,以寺家庄15119回风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数值模拟与工业试验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坚硬顶板回采巷道远近应力场演化规律及调控技术。研究表明:15119回风巷在留设25 m... 针对坚硬顶板强动压巷道围岩变形破坏难控制的问题,以寺家庄15119回风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数值模拟与工业试验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坚硬顶板回采巷道远近应力场演化规律及调控技术。研究表明:15119回风巷在留设25 m煤柱时由于坚硬顶板难垮落造成远场应力集中,且在演化过程中加剧了巷道围岩近场应力环境恶化,这是致使该类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问题所在。巷道围岩远近应力场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远场的应力能够引起近场应力范围和大小的变化,从而对巷道围岩的变形与破坏时效及范围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巷道围岩的远场与近场应力场调控原理,即在通过工程干预手段有效地调控远近应力场的分布、传导途径及其相互作用,以此实现围岩应力环境的优化和巷道稳定性的增强。依据该原理,提出了“无煤柱留墙掘巷+切顶卸压+强力支护”远近应力场调控技术方案,新方案先调整15119回风巷至邻近15117工作面1.5 m处的低应力区,然后在15117进风巷顶板水压裂预制裂缝卸压调控远场应力分布与传播途径,最后强化15119回风巷围岩支护,优化近场应力环境。工业性试验表明:新方案能够有效减弱远场应力对近场应力的叠加作用,新方案中压裂对应的15119回风巷顶底板移近量最大460 mm,两帮收缩量最大为430 mm,断面收缩率降低了26.1%。巷道围岩远近场应力调控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可为类似巷道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采动巷道 远近应力场 无煤柱 水力致裂 卸压-支护
下载PDF
切顶无煤柱复用留巷顶板变形及控制研究
15
作者 张杰 孙建平 +2 位作者 何义峰 高守世 李通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3-160,共8页
为研究“110”工法留巷复用阶段巷道顶板变形规律并确定合理的巷道支护载荷,解决留巷复用的安全隐患,以韩家湾煤矿214202工作面回风巷为研究背景,建立了留巷复用时的切顶短臂梁力学结构模型,并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留... 为研究“110”工法留巷复用阶段巷道顶板变形规律并确定合理的巷道支护载荷,解决留巷复用的安全隐患,以韩家湾煤矿214202工作面回风巷为研究背景,建立了留巷复用时的切顶短臂梁力学结构模型,并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留巷受二次开采扰动时巷道超前段顶板变形规律及采动影响分区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回风巷复用期间,超前影响区内巷道所需顶板支护强度为12152.98 kN;基于理论计算提出的超前补强支护方案可使补强后巷道顶板变形量缩减为118~134 mm,较补强前减少58%;工作面超前影响区可划分为4个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顶卸压 留巷复用 顶板变形 悬臂梁 超前影响区
下载PDF
蹬空开采条件下雨汪煤矿的110工法相似模拟研究
16
作者 陶志刚 熊弋文 +2 位作者 李勇 刘安堃 林伟军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1期39-44,共6页
以雨汪煤矿101020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开展蹬空开采110工法相似模拟试验研究,利用应变监测系统和MatchID散斑非接触测量系统,从应力场和位移场2个方向监测不同阶段上覆岩体和巷道围岩的变形特征,探究上覆岩体裂隙带运动规律。研究结果表... 以雨汪煤矿101020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开展蹬空开采110工法相似模拟试验研究,利用应变监测系统和MatchID散斑非接触测量系统,从应力场和位移场2个方向监测不同阶段上覆岩体和巷道围岩的变形特征,探究上覆岩体裂隙带运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推进40 cm时,非切缝侧直接顶出现部分垮落;推进80 cm时,直接顶完全垮落;推进100 cm时,基本顶大面积垮落,工作面被完全填充,上覆岩体变形趋于稳定。垂直位移监测云图表明,顶板最大垂直位移为34 mm,底板最大垂直位移为16 mm。说明切顶卸压技术和NPR锚索支护补偿力学理论对超载条件下的蹬空开采仍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通过垮落岩体的碎胀效应对工作面充填支撑,使得基本顶范围内岩体和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一定程度地减小了地表沉降,并且沿空留巷效果显著,为实际工程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顶卸压 相似模拟 裂隙带 NPR锚索 沿空留巷
下载PDF
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17
作者 郭志飚 赵元欣 +3 位作者 杨东山 高敬威 尹松阳 蒯孝辉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8,共15页
针对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大不易支护的问题,以棋盘井煤矿东区11101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探究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机理,研究“切顶卸压+恒阻锚索”支护对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的控制效果。建立力学分析模... 针对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大不易支护的问题,以棋盘井煤矿东区11101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探究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机理,研究“切顶卸压+恒阻锚索”支护对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的控制效果。建立力学分析模型研究断层及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各相关参数对巷道直接顶应力的影响,将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研究巷道顶板各阶段及总垂直位移量计算方法并给出计算公式,并将相关参数代入公式求解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垂直位移量;利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数值计算模型,研究断层附近巷道顶板应力应变演化规律及恒阻锚索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上下盘巷道顶板变形数据与理论分析所得数据结果误差分别为1.14%、4.04%;恒阻锚索能够有效减小巷道顶板变形,与未使用恒阻锚索模型相比,上盘巷道切缝侧顶板垂直位移量减小至16.8%,下盘巷道切缝侧顶板垂直位移量减小至50.7%;上下盘巷道顶板在工作面回采过巷道测点断面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其中上盘巷道顶板的垂直应力集中值大于下盘巷道,分别为5.72 MPa和4.48 MPa;恒阻锚索通过减缓断层附近巷道顶板变形速率,待巷旁碎石帮充填完成后与碎石帮共同对巷道顶板变形进行控制;将11101工作面运输巷围岩位移监测数据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相比较,误差均在10%以内,证明“切顶卸压+恒阻锚索”支护方式对跨断层巷道顶板变形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顶卸压 跨断层开采 3DEC 顶板变形 应力应变演化 恒阻锚索
下载PDF
赵官矿切顶卸压沿空留巷爆破参数研究
18
作者 郭东明 郭供应 +1 位作者 张新天 颜浩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76-178,共3页
以赵官矿2707W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切顶卸压沿空留巷爆破参数进行研究。结合现场工程地质条件,选用双向聚能拉伸爆破技术对试验段顶板进行预裂。综合运用理论分析计算、现场爆破试验等手段,得到了合理的爆破参数:爆破钻孔深度8.0 m,切... 以赵官矿2707W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切顶卸压沿空留巷爆破参数进行研究。结合现场工程地质条件,选用双向聚能拉伸爆破技术对试验段顶板进行预裂。综合运用理论分析计算、现场爆破试验等手段,得到了合理的爆破参数:爆破钻孔深度8.0 m,切顶角度10°,炮孔间距600 mm,装药结构为5+4+3。通过现场钻孔窥视和矿压监测等手段验证了切顶爆破效果良好,在丰富切顶卸压沿空留巷爆破技术理论的同时,也为类似工况提供一定的工程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顶卸压 沿空留巷 聚能爆破 现场试验
下载PDF
磨砂射流轴向切顶压裂工艺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夏永学 张晨阳 +4 位作者 杜涛涛 周金龙 孙如达 陆闯 潘俊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44,共9页
厚硬顶板大面积悬顶是诱发冲击地压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顶板深孔爆破和常规水力压裂存在的不足,开发了磨砂射流轴向切顶技术。该技术通过在巷道顶板钻孔内实施预制轴向裂缝、定向水力压裂等工序,使巷道走向和倾向方向上均形成最有利于... 厚硬顶板大面积悬顶是诱发冲击地压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顶板深孔爆破和常规水力压裂存在的不足,开发了磨砂射流轴向切顶技术。该技术通过在巷道顶板钻孔内实施预制轴向裂缝、定向水力压裂等工序,使巷道走向和倾向方向上均形成最有利于顶板垮落的人造裂缝网,以实现最佳卸压效果。现场应用表明,实施磨砂射流轴向切顶后,目标岩层电磁波吸收系数增强,顶板裂隙明显增加;工作面回采期间,压裂影响区域的支架支撑力在增加,支架主要受力模式从降阻型和恒阻型转变为增阻型,微震能量释放更平稳,有效降低了冲击地压发生风险。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磨砂射流轴向切顶卸压防冲机理,即轴向切顶使工作面端头附近形成预制的轴向裂缝,工作面回采期间,顶板沿预制裂缝定向切落,降低了顶板弯曲弹性能转化为巷道围岩压缩弹性能的基础静载Ej和顶板突然断裂产生的强烈附加动载Ed,使巷道围岩不具备冲击启动的载荷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水射流 坚硬顶板 轴向切顶 卸压效果
下载PDF
大巷煤柱优化设计及切顶卸压技术应用
20
作者 宋阳升 《山西煤炭》 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
针对工作面停采线与采区大巷之间留设较大宽度的保护煤柱及切顶卸压技术问题,以木瓜煤矿二盘区10-208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力学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10-208超前支撑压力分布及影响规律,探讨了不同切顶高度和切顶角度时护巷煤... 针对工作面停采线与采区大巷之间留设较大宽度的保护煤柱及切顶卸压技术问题,以木瓜煤矿二盘区10-208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力学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10-208超前支撑压力分布及影响规律,探讨了不同切顶高度和切顶角度时护巷煤柱的安全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10-208工作面在切顶卸压基础上,停采线护巷煤柱尺寸应不小于24.29 m;模拟显示切顶卸压效果是随着切顶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在切顶高度15 m时卸压效果最好;随着切顶高度的确定,不同切顶角度下的卸压效果差距不大,但相比较而言,切顶角度为65°时可减小超前影响范围。通过实施10-208切巷静态胀裂切顶卸压方案,实现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柱优化 切顶卸压 切顶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