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覆土种植杏鲍菇营养评价与效益分析
1
作者 肖自添 何焕清 +4 位作者 彭洋洋 刘明 邱远辉 徐江 王剑豪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8期30-36,共7页
以工厂化种植杏鲍菇为对照,检测覆土种植不同采收期杏鲍菇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营养成分和种植前后土壤养分含量,根据覆土种植投入产出计算效益,探讨冬闲田杏鲍菇覆土种植-菌渣还田-粮食/水果/蔬菜轮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以工厂化种植杏鲍菇为对照,检测覆土种植不同采收期杏鲍菇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营养成分和种植前后土壤养分含量,根据覆土种植投入产出计算效益,探讨冬闲田杏鲍菇覆土种植-菌渣还田-粮食/水果/蔬菜轮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覆土种植杏鲍菇鲜品子实体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含量均高于工厂化种植,采收期对覆土种植杏鲍菇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成熟初期含量最高,达4.19 g/100 g,是成熟期的1.3倍、孢子释放期的1.6倍、工厂化种植的1.9倍。覆土种植杏鲍菇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工厂化种植,E/T值接近FAO/WHO提出的优质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值。菌渣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16%,杏鲍菇从覆土到采收完毕共34 d,生物转化率可达136%,投入产出比达1:1.8。冬闲田覆土种植杏鲍菇子实体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经济效益好,菌渣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合在南方水稻主产区、荔枝等果园的林下冬春季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 冬闲田 营养成分 经济效益 轮作 覆土种植 轮作种植模式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探讨
2
作者 付国会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4年第1期72-73,共2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近年来国家重点示范推广的稳粮扩油项目,已在全国16个省份得到推广应用。简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分析与传统的大豆-玉米间套作模式的差异,并从品种、栽培、施肥、用水、控草等环节提出...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近年来国家重点示范推广的稳粮扩油项目,已在全国16个省份得到推广应用。简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分析与传统的大豆-玉米间套作模式的差异,并从品种、栽培、施肥、用水、控草等环节提出技术要求,从除草剂施用、病虫害防控等方面提出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复合种植 轮作技术 间作 套作 田间配置
下载PDF
条带休闲轮作对坡地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侯贤清 李荣 +3 位作者 贾志宽 韩清芳 王维 李永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86-94,共9页
为探索休闲轮作模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及作物产量效应,2007年-2010年在宁南半干旱区坡耕地上设置了条带隔年休闲轮作试验。结果表明,4a后,条带休闲轮作与无条带休闲轮作(对照)相比,利于提高土壤对降水的保蓄能力,显著增加0~200cm土层土壤... 为探索休闲轮作模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及作物产量效应,2007年-2010年在宁南半干旱区坡耕地上设置了条带隔年休闲轮作试验。结果表明,4a后,条带休闲轮作与无条带休闲轮作(对照)相比,利于提高土壤对降水的保蓄能力,显著增加0~200cm土层土壤蓄水量。拔节和抽穗期,各处理0~2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条带休闲轮作显著高于无条带休闲轮作模式。研究期间,条带休闲轮作均较无条带种植模式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条带种植模式的谷子和冬小麦产量较无条带种植模式分别提高了8.79%~15.52%和6.33%~14.69%,差异显著。该研究成果可为旱区坡耕地土壤扩蓄增容和作物生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试验 旱坡地 条带休闲轮作 作物产量 宁南旱区
下载PDF
花生/黑麦一年两作条件下黑麦适宜播期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秦文利 刘忠宽 +1 位作者 智健飞 曹卫东 《河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27-31,共5页
为了明确河北省花生/黑麦一年两作条件下黑麦的适宜播期,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麦不同播期对花生/黑麦一年两作中黑麦产草量、蛋白产量、地上部分养分蓄积量以及后茬花生荚果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黑麦地上部分氮... 为了明确河北省花生/黑麦一年两作条件下黑麦的适宜播期,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麦不同播期对花生/黑麦一年两作中黑麦产草量、蛋白产量、地上部分养分蓄积量以及后茬花生荚果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黑麦地上部分氮磷钾养分蓄积量和花生荚果产量与黑麦干草产量的相关性。2 a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黑麦产草量、蛋白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而蛋白含量和后茬花生荚果产量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黑麦地上部分氮、磷、钾养分蓄积量与其干草产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花生荚果产量与黑麦干草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因此,在河北省春花生收获后,应尽早播种黑麦。为了减少黑麦生长对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保证后茬花生的高产高效,在黑麦生长过程中应进行合理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 花生 播期 冬闲田 轮作 产量 一年两作
下载PDF
一种稻茬麦免耕半旋条播机械在襄阳的适应性试验
5
作者 唐清 凌冬 +7 位作者 张道荣 孙华卫 刘先斌 谭永强 周芳菊 汤清益 汤三明 魏静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4期194-196,219,共4页
麦稻连作是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襄阳市的一种重要种植模式。为解决该地区稻茬麦播种质量不高、立苗质量不高、产量不高的突出问题,2017年襄阳市通过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引进四川中江泽丰2BMF-12型稻茬麦免耕半旋条播机械,经过不断改进... 麦稻连作是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襄阳市的一种重要种植模式。为解决该地区稻茬麦播种质量不高、立苗质量不高、产量不高的突出问题,2017年襄阳市通过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引进四川中江泽丰2BMF-12型稻茬麦免耕半旋条播机械,经过不断改进工艺和技术,播种质量和产量显著提高。其中,2017—2018年试验显示,与传统翻耕播种方式相比,采用免耕半旋条方式露种率减少79.3%、断垄长度减少83.3%。多个百亩示范片增产11.0%~13.2%,平均每公顷节本增效2241.90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稻茬麦 半旋条播 适应性 襄阳市
下载PDF
钟山县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轮作芥菜栽培模式 被引量:3
6
作者 钟章敏 唐和良 +3 位作者 嵇迎燕 莫钟敏 黄应宗 何军 《广西农学报》 2023年第5期17-20,51,共5页
经过在钟山县多年的探索应用,发现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轮作芥菜栽培模式能够实现周年轮作生产,单位面积年总产值比单种某一作物有显著的提高,经济收益好。结合生产实践,从茬口安排、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轮作芥菜栽培技术... 经过在钟山县多年的探索应用,发现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轮作芥菜栽培模式能够实现周年轮作生产,单位面积年总产值比单种某一作物有显著的提高,经济收益好。结合生产实践,从茬口安排、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轮作芥菜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适度规模推广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轮作芥菜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 轮作芥菜 栽培模式
下载PDF
利用歇地种草轮作效果及效益初探
7
作者 丁培俊 邢有忠 杜新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7,22,共8页
针对甘南州半农半牧区歇地占耕地面积30%~40%的突出问题,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卓尼县阿子滩乡歇地种植一年生豆科牧草进行作物轮作试验。结果,种植当年获得了明显的效益,次年轮作作物后除燕麦根茬处理减产外,豆科牧草轮... 针对甘南州半农半牧区歇地占耕地面积30%~40%的突出问题,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卓尼县阿子滩乡歇地种植一年生豆科牧草进行作物轮作试验。结果,种植当年获得了明显的效益,次年轮作作物后除燕麦根茬处理减产外,豆科牧草轮作根茬处理的后作物产量与对照(歇地)相同作物持平并略有增产,增产幅度因牧草种类不同而别。但增产增收的总趋势始终是豌豆>箭舌豌豆>混播箭舌豌豆和燕麦>燕麦>对照(歇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地种草 轮作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条带休闲轮种对坡地水土流失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8
作者 侯贤清 李荣 +4 位作者 韩清芳 贾志宽 王维 严波 杨宝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91-2198,共8页
为提高宁南旱区坡耕地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于2007—2010年在10°~15°坡耕地上,以传统无条带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条带隔年休闲轮种模式对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水土流失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年休闲轮... 为提高宁南旱区坡耕地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于2007—2010年在10°~15°坡耕地上,以传统无条带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条带隔年休闲轮种模式对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水土流失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年休闲轮种,条带处理比传统无条带种植处理显著增加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4.9%~7.0%;条带轮种比无条带模式有效保蓄雨季休闲期降水,明显改善了作物生育前期的土壤水分状况,条带处理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显著增加5.4%~8.5%.与对照相比,条带休闲轮种处理地表径流减少0.7~3.2m3.hm-2,泥沙量减少0.2~1.9t.hm-2,土壤全N损失量减少42.1%~73.3%,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1%~24.9%,降水利用效率提高6.3%~1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条带休闲轮种 土壤水分 水土流失 水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