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servation of signature inversion in the πh_(9/2)(×)νi_(13/2) oblate band
1
作者 XIE Chengying1,2, ZHOU Xiaohong1,2, ZHANG Yuhu1, GUO Yingxiang1, LEI Xiangguo1, ZHENG Yong1, LIU Minliang1, SONG Litao1, WANG Hualei1, YU Haiping1, GUO Wentao 1, LUO Peng1, WU Zhijun1, ZHU Lihua3 & WU Xiaoguang3 ⒈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⒉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⒊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Research, Beijing 102413, China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5年第4期442-449,共8页
High-spin states in 190Tl have been studied via the 160Gd(35Cl, 5nγ) reaction. The level scheme, consisting of the π h9 /2 νi13/2 oblate band and a cascade with character of single particle excitations, has been es... High-spin states in 190Tl have been studied via the 160Gd(35Cl, 5nγ) reaction. The level scheme, consisting of the π h9 /2 νi13/2 oblate band and a cascade with character of single particle excitations, has been established. Spin values have been firmly assigned to the oblate band in 190Tl, resulting in low-spin signature inversion in the π h9 /2 νi13/2 oblate band for the first time.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of the level structure in doubly odd Tl nuclei, spin values for the oblate bands in 192―200Tl should be re-assigned, and a consistent low-spin signature inversion has occurred in these oblate deformed nuclei. The low-spin signature inversion phenomena can be interpreted qualitatively by using the 2-quasiparticle plus rotor model including p-n residual inte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FORMED ODD-ODD 190Tl oblate rotational bands signature inversion 2-qp+rotor model.
原文传递
Description of all observed rotational bands in ^(128)Pr
2
作者 董保国 郭宏超 +1 位作者 马海亮 闫玉良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S1期58-60,共3页
The configuration-dependent cranked Nilsson-Strutinsky approach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otational structures in 128Pr and signature splittings of some observed bands could be well described quantitatively at high... The configuration-dependent cranked Nilsson-Strutinsky approach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otational structures in 128Pr and signature splittings of some observed bands could be well described quantitatively at high spin. Its modified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special configurations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he N=4 d3/2s1/2 and g7/2d5/2 orbitals. All observed band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alculated configuration assigned to the band and the agreement between experiment and theory is remark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ational band CONFIGURATION deformation signature splitting
原文传递
High-spin states and signature inversion in odd-odd ^(182)Au
3
作者 张玉虎 许甫荣 +17 位作者 何建军 刘忠 周小红 甘再国 M.Oshima T.Hayakawa Y.Toh T.Shizuma J.Katakura Y.Hatsukawa M.Matsuda H.Kusakari M.Sugawara K.Furuno T.Komatsubara T.Une 温书贤 王治民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3年第4期382-389,共8页
High-spin states in182Au have been produced and studied via the152Sm(35Cl,5nγ)182Au reaction. The level scheme consisting of the πh 9/2?νi 13/2 and πi 13/2?νi 13/2 bands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T... High-spin states in182Au have been produced and studied via the152Sm(35Cl,5nγ)182Au reaction. The level scheme consisting of the πh 9/2?νi 13/2 and πi 13/2?νi 13/2 bands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low spin signature inversion in both bands has been found. The observed signature inversion phenomena can be interpreted qualitatively using the pairing and deformation self-consistent cranked Wood-Saxon calc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formed odd-odd182Au rotational bands signature inversion cranked shell model
原文传递
双奇核^(172)Re高自旋态实验研究
4
作者 张玉虎 王华磊 +13 位作者 周小红 柳敏良 M.Oshima Y.Toh M.Koizimi A.Osa A.Kimura Y.Hatsukawa T.Morikawa M.Nakamura M.Sugawara H.Kusakari T.Komatsubara K.Furuno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0-323,共4页
利用149Sm(27Al,4nγ)172Re反应布居了形变双奇核172Re的高自旋态,用12套带有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γ实验测量,首次建立了172Re由3个转动带构成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研究和讨论了3个转动带的结构特征,基于已有的... 利用149Sm(27Al,4nγ)172Re反应布居了形变双奇核172Re的高自旋态,用12套带有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γ实验测量,首次建立了172Re由3个转动带构成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研究和讨论了3个转动带的结构特征,基于已有的高自旋态核结构知识并通过系统学比较和分析指出它们的准粒子组态分别为πh11/2 νi13/2,πh9/2 νi13/2和 π1/2-[541] ν1/2-[521].发现前两个转动带在自旋小于18时其转动能级呈现反常的旋称劈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自旋态 形变双奇核 转动带 核结构 旋称劈裂 准粒子组态 能级纲图 首次 实验研究 抑制
下载PDF
科氏力对形变原子核转动态能级的影响
5
作者 黄亚伟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3期98-101,共4页
在奇A核基态I0=K=1/2时,科里奥利力作为核内单粒子运动与核整体转动的重要耦合项,使同一转动带中角动量为I的相邻能级与带首的能级间隔发生上、下跃动的显著变化,形成旋称劈裂现象,得到优惠带与非优惠带.文章对此及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验... 在奇A核基态I0=K=1/2时,科里奥利力作为核内单粒子运动与核整体转动的重要耦合项,使同一转动带中角动量为I的相邻能级与带首的能级间隔发生上、下跃动的显著变化,形成旋称劈裂现象,得到优惠带与非优惠带.文章对此及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氏力 形变原子核 转动态 旋称劈裂 优惠带与非优惠带
下载PDF
稀土区奇质子Lu和Ta核旋称反转研究
6
作者 王祥升 杨春祥 +1 位作者 周宏余 叶小琴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研究了奇质子核Lu和Ta同位素链h11/2质子9/2[514]转动带旋称劈裂的系统规律,并与同一核区奇奇核的πh11/2νi13/2两准粒子转动带低自旋区旋称劈裂规律进行了比较,指出奇质子Lu和Ta核三准粒子带的旋称反转很可能是来源于h11/2准质子和i1... 研究了奇质子核Lu和Ta同位素链h11/2质子9/2[514]转动带旋称劈裂的系统规律,并与同一核区奇奇核的πh11/2νi13/2两准粒子转动带低自旋区旋称劈裂规律进行了比较,指出奇质子Lu和Ta核三准粒子带的旋称反转很可能是来源于h11/2准质子和i13/2准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质子核 旋称反转 三准粒子转动带 p-n相互作用
下载PDF
双奇核^(176)Ir转动带的旋称反转(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玉虎 M.Oshima +9 位作者 Y.Toh M.Koizumi A.Osa T.Shizuma T.Hayakawa M.Sugawara H.Kusakari T.Morikawa 温书贤 竺礼华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5-449,共5页
利用1 4 9Sm( 31 P ,4nγ)反应 ,通过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 γ和γ γ符合测量研究了双奇核1 76Ir的高自旋态 .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 76Ir由 4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 .依据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 ) B(E2 )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 利用1 4 9Sm( 31 P ,4nγ)反应 ,通过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 γ和γ γ符合测量研究了双奇核1 76Ir的高自旋态 .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 76Ir由 4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 .依据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 ) B(E2 )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 ,以及相邻双奇核的带结构特征 ,给出了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 .基于本实验建立起的带间跃迁和在I=1 8处观测到的旋称交叉 ,指出1 76Ir核基于πh9 2 νi1 3 2 和πi1 3 2 νi1 3 2 组态的两个转动带在低自旋时出现旋称反转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束Γ谱学 ^176Ir 转动带 旋称反转 高自旋态 能级纲图 铱176
原文传递
^(162)Lu的高自旋态及A=160区双奇核晕态能级的符号因子反转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玉虎 赵庆中 +9 位作者 周小红 孙相富 雷祥国 郭应祥 刘忠 陈新峰 诸永泰 淑贤 袁观俊 刘祥安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93-401,共9页
利用147 ̄Sm(19 ̄F,4nγ)162 ̄Lu反应研究了162 ̄Lu的高自旋态。由7个带BGO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和一个小平面探测器进行了在束γ测量,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62 ̄Lu转晕带的能级纲图。发现在低转动频... 利用147 ̄Sm(19 ̄F,4nγ)162 ̄Lu反应研究了162 ̄Lu的高自旋态。由7个带BGO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和一个小平面探测器进行了在束γ测量,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62 ̄Lu转晕带的能级纲图。发现在低转动频率下,162 ̄Lu的转晕带能级发生符号因子反转。对质量数A=160核区双音核的转晕带重新进行了分析和考察,讨论了转晕带能级符号因子反转的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奇核转晕带 符号因子反转 高自旋态 镥162
原文传递
形变双奇核^(178)Ir转动带能级的旋称反转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玉虎 T.Hayakawa +9 位作者 M.Oshima Y.Toh J.Katakura Y.Hatsukawa M.Matsuda N.Shinohara T.Ishii H.Kusakari M.Sugawara T.Komatsubara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123-1130,共8页
利用152Sm(31P,5nγ)178Ir反应产生并研究了双奇核178Ir的高自旋态.实验中进行了178Ir核的在束 γ测量,包括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γ和γ-γ符合测量.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8Ir基于πh9/2... 利用152Sm(31P,5nγ)178Ir反应产生并研究了双奇核178Ir的高自旋态.实验中进行了178Ir核的在束 γ测量,包括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γ和γ-γ符合测量.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8Ir基于πh9/2νi13/2和πh11/2νi13/2准粒子组态上的转动带能级纲图.发现在低自旋区,两个转动带能级均出现旋称反转.对此核区半退耦带的旋称反转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束Γ谱学 形变双奇核 转动带 旋称反转
原文传递
^(190)Tl的πh_(9/2)νi_(13/2)扁椭球转动带的旋称反转研究(英文)
10
作者 周小红 谢成营 +11 位作者 张玉虎 郭应祥 雷相国 郑勇 柳敏良 宋立涛 王华磊 于海萍 骆鹏 郭文涛 竺礼华 吴晓光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45-1049,共5页
利用能量为 1 6 7— 1 75MeV的35Cl束流 ,通过16 0 Gd(35Cl,5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90 Tl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实验建立了190 Tl基于πh9/2    νi13/2 组态的转动带 .在束测量结果和194 Biα衰变的α γ测量结果确定地指定了190 Tl的... 利用能量为 1 6 7— 1 75MeV的35Cl束流 ,通过16 0 Gd(35Cl,5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90 Tl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实验建立了190 Tl基于πh9/2    νi13/2 组态的转动带 .在束测量结果和194 Biα衰变的α γ测量结果确定地指定了190 Tl的πh9/2    νi13/2 转动带的自旋值 .基于自旋指定 ,发现了190 Tl的πh9/2    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在低自旋时旋称反转 .这是首次在基于πh9/2    νi13/2 组态的扁椭球转动带中观测到旋称反转 .考虑了质子 -中子剩余相互作用的粒子 -转子模型能够解释πh9/2    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旋称反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带 旋称反转 椭球 自旋指定 能级结构 高自旋态 Α衰变 首次 实验 反应
原文传递
双奇核^(136)La的集体带结构
11
作者 朱胜江 肖树冬 +7 位作者 车兴来 禹英男 李明亮 陈永静 竺礼华 温书贤 吴晓光 李广生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47-1051,共5页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双奇核^(136)La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所用核反应为^(130)Te(^(11)B,5n)。实验结果扩展了^(136)La的能级纲图,包括3个集体转动带,最高自旋态达20h。对于πh_(11/2)vh_(11/2)带...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双奇核^(136)La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所用核反应为^(130)Te(^(11)B,5n)。实验结果扩展了^(136)La的能级纲图,包括3个集体转动带,最高自旋态达20h。对于πh_(11/2)vh_(11/2)带,观测到了旋称反转与集体回弯现象。通过系统学比较,对旋称反转特性进行了讨论。由推转壳模型的计算指出,此集体回弯是由一对中子的角动量顺排引起的。另外两个集体带为具有γ≈-60°的扁椭形变带,其可能的组态为:πh_(11/2)vg_(7/2)h_(11/2)~2与πg_(7/2)vg_(7/2)~2d_(5/2)h_(1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结构 旋称反转 集体回弯 扁椭形变 集体转动带 双奇核 带结构 重离子核反应 实验技术 高自旋态
原文传递
双奇核^(184)Au中πi_(913/2)νi_(13/2)转动带的结构特征研究
12
作者 张玉虎 王华磊 +10 位作者 柳敏良 周小红 郭文 G.de Angelis N.Marginean A.Gadea D.R.Napoli M.Axiotis C.Rusu T.Martinez 许甫荣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07-913,共7页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 ,研究了双奇核184 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扩展了基于πh9/ 2 ν7/ 2 - [5 14 ]和πi13/ 2 νi13/ 2 2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能级纲图 ,建立了两个转动带之间以及πh9/ 2 ν7/ 2 - [5 14 ...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 ,研究了双奇核184 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扩展了基于πh9/ 2 ν7/ 2 - [5 14 ]和πi13/ 2 νi13/ 2 2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能级纲图 ,建立了两个转动带之间以及πh9/ 2 ν7/ 2 - [5 14 ]带与基态的谱学连接 .从而确定了πi13/ 2 νi13/ 2 带能级的自旋和宇称 ,证实了此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出现旋称反转 .分析了πi13/ 2 νi13/ 2 带和相邻核转动带的准粒子顺排特征 ,指出此带的第一回弯以及相邻核转动带在低频观测到的顺排异常可能与h9/ 2 质子顺排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称反转 准粒子顺排 高能物理学 双奇核184^Au 转动带 能级结构
原文传递
双奇核^(170)Re高自旋态实验研究
13
作者 王华磊 张玉虎 +13 位作者 周小红 郭应祥 雷祥国 柳敏良 骆鹏 谢成营 宋立涛 于海萍 郑勇 郭文涛 刘忠 竺礼华 温书贤 吴晓光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99-705,共7页
在 16 6MeV的束流能量下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4 2 Nd(3 2 S ,1p3nγ) 170 Re布居了170 Re的高自旋激发态 .用 12套带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X -γ和γ -γ符合测量 .基于对实验测量结果及周围邻近核已知信息... 在 16 6MeV的束流能量下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4 2 Nd(3 2 S ,1p3nγ) 170 Re布居了170 Re的高自旋激发态 .用 12套带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X -γ和γ -γ符合测量 .基于对实验测量结果及周围邻近核已知信息的综合分析 ,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0 Re的转动带能级纲图 .根据实验提取出的准粒子顺排、旋称劈裂等结构特征和Re双奇核同位素带结构系统学知识的比较分析 ,指出该带的准粒子组态是πh11 2 υi13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双奇核 转动带 旋称反转 在束Γ谱学 原子核物理 准粒子组态
原文传递
^(188)Tl的πh_(9/2)vi_(13/2)扁椭球转动带的旋称反转研究
14
作者 马龙 周小红 +7 位作者 张玉虎 郭应祥 M.Oshima Y.Toh M.Koizumi A.Osa Y.Hatsukawa M.Sugawara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2-404,共3页
利用能量为170MeV的35Cl束流,通过157Gd(35Cl,4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88Tl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依据实验结果建立了188Tl基于πh9/2(?)vi13/2组态的转动带.根据双奇Tl核能级结构的相似性,指定了188Tlπh9/2(?)vi13/2扁椭球转动带... 利用能量为170MeV的35Cl束流,通过157Gd(35Cl,4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88Tl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依据实验结果建立了188Tl基于πh9/2(?)vi13/2组态的转动带.根据双奇Tl核能级结构的相似性,指定了188Tlπh9/2(?)v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自旋值.结果表明在188Tl中,πh9/2(?)vi13/2扁椭球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具有旋称反转性质.利用包含了质子-中子剩余相互作用的准粒子-转子模型,定性地解释了πh9/2(?)v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区旋称反转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带 旋称反转 准粒子-转子模型 扁椭球形变
原文传递
双奇核^(172)Re高自旋态转动带结构实验研究
15
作者 张玉虎 M.Oshima +17 位作者 Y.Toh 周小红 M.Koizimi A.Osa A.Kimura Y.Hatsukawa T.Morikawa M.NakamuraDepartment of Physics Kyushu University Fukuoka Japan M.SugawaraChib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rashino Chiba 275-0023 Japan H.Kusakari T.Komatsubara K.Furuno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74-580,共7页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 14 9Sm (2 7Al,4nγ) 172 Re布居了形变双奇核 172 Re的高自旋态 ,用 12套带有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γ实验测量 ,首次建立了形变双奇核172 Re由 3个转动带构成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 .研究...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 14 9Sm (2 7Al,4nγ) 172 Re布居了形变双奇核 172 Re的高自旋态 ,用 12套带有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γ实验测量 ,首次建立了形变双奇核172 Re由 3个转动带构成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 .研究和讨论了 3个转动带的结构特征 ,基于已有的高自旋态核结构知识并通过系统学比较和分析指出它们的准粒子组态分别为πh11 2 νi13 2 ,πh9 2 νi13 2 和π1 2 -[5 41] ν1 2 -[5 2 1].发现前两个转动带在自旋小于 18.5时其转动能级呈现反常的旋称劈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自旋态 原子核 形变双奇核 ^172Re 转动带 结构特征 实验研究 在束Γ谱学 能级纲图 旋称劈裂
原文传递
^(173)W的高自旋态和γ5/2^-[512]转动带的旋称反转
16
作者 王海霞 张玉虎 +17 位作者 周小红 柳敏良 丁兵 周厚兵 李广顺 OSHIMA M KOIZUMI M TOH Y KIMURA A HARADA H FURUTAKA K KITATANI F NAKAMURA S HATSUKAWA Y OHTA M HARA K KIN T 孟杰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5-514,共10页
利用150Nd(28Si,5n)熔合蒸发反应居了173W的高旋态.于标准在束核谱学实验测量结果,扩展了于γ7/2+[633],γ5/2-[512]和γ1/2-[521]准组态的转动带.首次建了173W γ1/2-[521]转动带的能量非优先分支.发现γ5/2-[512]转动带在低旋区出现... 利用150Nd(28Si,5n)熔合蒸发反应居了173W的高旋态.于标准在束核谱学实验测量结果,扩展了于γ7/2+[633],γ5/2-[512]和γ1/2-[521]准组态的转动带.首次建了173W γ1/2-[521]转动带的能量非优先分支.发现γ5/2-[512]转动带在低旋区出现旋称反转.相似的旋称劈行为表明174Reπ1/2-[541]γ5/2-[512]转动带的旋称反转来位于5/2-[512]轨道的中.旋称反转制有待进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3W 转动带 旋称反转
原文传递
质子数Z分别位于Ru之上和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原子核三轴形变在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共存中的重要作用(英文)
17
作者 罗亦孝 J.H.Hamilton +23 位作者 J.O.Rasmussen A.V.Ramayya S.Frauendorf 王恩宏 J.K.Hwang 王建国 李红洁 杨韵颐 朱胜江 刘艳鑫 焦长峰 梁午阳 石跃 许甫荣 孙扬 刘少华 N.T.Brewer I.Y.Lee G.M.Ter-Akopian A.V.Daniel Yu.Oganessian M.A.Stoyer R.Donangelo 马文超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共23页
基于Ru(Z=44)丰中子同位素中存在最大三轴形变的理论预言和实验证据,综述了近年来Rh(Z=45),Pd(Z=46),Ag(Z=47),Cd(Z=48)(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上)及Zr(Z=40),Nb(Z=41),Mo(Z=42),Tc(Z=43)(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 基于Ru(Z=44)丰中子同位素中存在最大三轴形变的理论预言和实验证据,综述了近年来Rh(Z=45),Pd(Z=46),Ag(Z=47),Cd(Z=48)(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上)及Zr(Z=40),Nb(Z=41),Mo(Z=42),Tc(Z=43)(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同位素中关于三轴形变的形状变迁和形状共存系统性研究的重要进展。252Cf自发裂变瞬发γ射线γ-γ-γ三重符合、特别是新建立的γ-γ-γ-γ四重符合数据的系统观测和研究,在Ru,Pd,Cd和Nb丰中子同位素中显著扩展或首次观测到了一系列能带,为这个核区原子核形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实验数据。联系此前报道的有关进展,使用PES,TRS,PSM,CCCSM和SCTAC理论模型计算拟合新的实验数据,在该核区沿同中素和同位素链,并随自旋和激发能变化各自由度,跟踪原子核形状渐进变化,获得了新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显著扩展和深化了人们对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形状共存的认知。对于Ru及其上的Rh(Z=45),Pd(Z=46),Ag(Z=47)和Cd(Z=48)丰中子同位素的研究表明:Rh丰中子核具有比最大值稍小的三轴形变,γ=-28°,并在103–106Rh同位素链上鉴别出了手征对称破缺;在三轴形变核112Ru和114Pd(N=68)中发现了三轴原子核的摆动运动,该摆动运动也可能在114Ru(N=70)中存在;观察到了从具有最大三轴形变的110,112Ru中手征破缺到稍小三轴形变的112,114,116Pd中扰动的手征破缺的过渡;在较软的Ag核中观察到了丰富的谱学结构,在104,105Ag中鉴别出了可能的手征对称破缺,在较重的115,117Ag中提出了趋于三轴形变的γ软度;具有小形变的Cd核的能级结构被解释为准粒子耦合、准转动和软三轴形变;最近的库伦激发的研究提供了Z=50,N=82满壳附近122,124,126Cd核中出现核集体性的实验和理论证据;上述研究成果展现出从Ru中的最大三轴形变(γ=-30°,三轴形变极小增益为0.67 Me V),经具有大三轴形变的Rh核(γ=-28°),到Pd核中的稍小、但稳定于中等自旋到高自旋区的三轴形变(γ~-41°,三轴形变极小增益为0.32 Me V),再经Ag核中的γ软度,最后到具有很小形变、但仍出现集体性质、包括软三轴形变的Cd核的过渡。对于Pd核转动带交叉系统性的研究揭示了其第一带交叉(νh11/2)2中子转动顺排的上行γ驱动,和第二带交叉(πg9/2)2质子转动顺排的下行γ驱动效应,成功地解释了114Pd中的三轴摆动运动,并给出了110-118Pd同位素链中理论早已预言、而比早期理论预言更为完整准确的形状渐进变迁和形状共存的图像。根据该核区的系统研究,发现最大三轴形变出现在112Ru,而在相邻的偶Z(Pd)同位素链,三轴形变极小的中心在114Pd,两者均为N=68。上述系统性研究沿相邻的Ru和Pd偶Z同位素链,在N=68同中素中鉴别出最大三轴形变,均比理论预言的108Ru和110Pd多4个中子。在Z值位于Ru(Z=44)之下的Zr(Z=40),Nb(Z=41),Mo(Z=42)and Tc(Z=43)丰中子同位素中,Y和Zr核具有很强的轴对称四极形变,而在较重的Zr同位素中出现了γ自由度;较重的Nb核(A=104~106)基态具有中等程度的软三轴形变和强四极形变,随着自旋和激发能的增加,过渡到接近于轴对称的强四极形变;而较轻的Nb核(A 103)基态均接近轴对称形状;在Nb同位素链上基态由球形到强四极形变的形状突变发生在100Nb(N=59),在100–106Nb同位素链中基态的软三轴形变随中子数增加而增加;在Nb核中还观察到关于软三轴形变的形状共存;Mo核具有大的三轴形变,观察到了γ振动和手征对称破缺;Tc核具有比最大值稍小的三轴形变,γ=-26°,并观察到了手征对称破缺。质子数Z从41到48的A~(100~126)丰中子同位素,特别是Pd和Nb同位素,呈现出关于三轴形变的过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数从41到48范围的丰中子核 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共存 长椭球到扁椭球形状变迁 三轴形变 三轴形变原子核摆动运动 原子核手征对称破缺 扰动手征态 γ振动能带 高自旋态 带交叉 γ驱动效应 准转动 Z=50和N=82闭壳附近集体性和软三轴形变的出现 能级纲图 原子核能级自旋/宇称/组态指定 位能面(PES) 投影壳模型(PSM) 总Routhian面(TRS) 推转和组态限制壳模型(CCCSM)和壳修正斜轴推转模型(SCTAC)理论计算 自发裂变瞬发γ谱学 γ射线三重和四重符合及角关联测量 锎-252 Gammasphere多探测器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