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EOF的两种卫星降水产品(IMERG和MSWEP)在金沙江流域降水分区尺度精度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薄会娟 林青霞 +2 位作者 李璐 魏冲 龚成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0-633,共14页
高时空分辨率降水产品的精度评估是卫星降水用于水文气象干旱等研究的前提。本研究提出在降水分区尺度下评估IMERG和MSWEP两种卫星降水产品的精度,并与不分区尺度(即流域尺度)进行比较。首先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金沙江流域(JSB... 高时空分辨率降水产品的精度评估是卫星降水用于水文气象干旱等研究的前提。本研究提出在降水分区尺度下评估IMERG和MSWEP两种卫星降水产品的精度,并与不分区尺度(即流域尺度)进行比较。首先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金沙江流域(JSB)进行降水分区,通过贡献率得出8个分区较为适合。然后识别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2种降水产品都可以很好地捕捉降水呈现出的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最后在日尺度、降水发生概率和极端降水探测能力3个方面对降水产品在分区尺度和不分区尺度的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MSWEP的精度在多数降水分区优于IMERG,被推荐5次(1、3、6、7和8区),集中在流域的中游。同时流域尺度也推荐MSWEP。在降水事件发生概率方面,MSWEP能再现不同等级降水强度的概率密度分布,但过高估计0.1~1 mm/d降水事件的发生概率;而IMERG过高估计小于0.1 mm/d降水事件的概率。在极端降水探测能力方面,流域尺度的KGE值都是正值,且IMERG优于MSWEP,但分区尺度上,KGE值在部分降水分区中存在负值,表明IMERG和MSWEP均不能很好地探测出该区的极端降水事件。本研究成果表明降水分区尺度是必需的,能够更加精细地评估降水产品。研究结果可为具有类似气候条件的卫星降水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分区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IMERG MSWEP 精度评估
下载PDF
基于REOF分析的广东前汛期降水趋势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42
2
作者 刘燕 叶萌 《广东气象》 2007年第4期11-14,共4页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广东48站前汛期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客观分区,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区域平均前汛期降水的长期演变趋势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广东省前汛期降水量场可以划分为4个区域,即粤东区、粤中区、粤西北区以及雷...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广东48站前汛期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客观分区,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区域平均前汛期降水的长期演变趋势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广东省前汛期降水量场可以划分为4个区域,即粤东区、粤中区、粤西北区以及雷州半岛区。该4区前汛期降水量线性趋势不显著,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除雷州半岛区降水持续减少外,其余各区出现明显增加。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粤东区和粤中区旱涝发生更为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前汛期降水 旋转经验正交展开 广东
下载PDF
云南区域性暴雨过程时空变化特征
3
作者 杨鹏武 周德丽 +3 位作者 吉文娟 马思源 罗蒙 李蒙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3期83-90,共8页
针对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区域性重要过程(暴雨)监测和评价业务规定》确定了云南本地化区域性暴雨过程识别阈值,经灾害数据检验客观有效。进一步应用气候趋势分析、M-K检验、小波分析、EOF分析及REOF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61—2022年云南区... 针对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区域性重要过程(暴雨)监测和评价业务规定》确定了云南本地化区域性暴雨过程识别阈值,经灾害数据检验客观有效。进一步应用气候趋势分析、M-K检验、小波分析、EOF分析及REOF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61—2022年云南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历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波动较大,年平均综合强度呈减小趋势,但不显著,月平均综合强度呈波动分布,峰值出现在1月,雨季各旬平均综合强度变化较小。云南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均4次,1977年以后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没有明显突变点,2008—2022年过程频次有6~8 a周期,但不稳定,云南区域性暴雨过程夏季最多,冬季最少,6月中旬至8月下旬过程数约占全年近7成。云南区域性暴雨过程呈南多北少分布,北部边缘虽然频次较少,但过程降水强度较大。云南区域性暴雨过程呈现全省大部一致型、东北-西南反向型及南北反向型等5个主要模态,进一步可分为5个典型区,即南区、西区、中东部区、北区及西北区,过去62 a,南区、西区和中东部区波动较大,变化趋势不明显,北区平稳少变,西北区前期以偏少为主,后期增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过程 EOF分析 reof分析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of Climate Suitability of Ice and Snow Sports in Major Ski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China
4
作者 XIE Xia PANG Zhengjin +2 位作者 ZHU Haiqiang GAO Jun ZHOU Qiaoy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967-982,共16页
Ice and snow tourism in China has grown significantly since the country successfully hosted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Climatic conditions profoundly impact the development of ice and snow tourism;however,most studie... Ice and snow tourism in China has grown significantly since the country successfully hosted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Climatic conditions profoundly impact the development of ice and snow tourism;however,mos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constructing different climate suitability indicators for ice and snow tourism to evaluate individual regions,lacking horizontal comparative studies across multiple regions.This study aims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limate suitability for ice and snow sports,establish an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snowfall amount,temperature,and wind speed,and use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991 to 2021 to horizontally compare the climate suitability for ice and snow sports in major ski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China.This study boasts four major findings:1)the average ice and snow sports climate index of each region decreases over time,and the overall suitability of the climate for ice and snow sports is reducing;2)northern Xinjiang exhibits the most evident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from‘very suitable’to‘generally suitable’;3)the spatial zoning of climate suitability for ice and snow sports exhibits heterogeneity,as northern Xinjiang is divided into two‘suitable and above’zones with rot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Correspondingly,the four provinces of Hebei,Heilongjiang,Jilin,and Liaoning are divided into three‘generally suitable and above’zones;4)snowfall amount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climate suitability of ice and snow sports in the major ski tourist destination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 and snow tourism climate suitability rot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 spatial division China
下载PDF
淮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异常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8
5
作者 孙丞虎 李维京 +1 位作者 张祖强 何金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利用中国东部1990~2000年旬平均土壤湿度、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对0~50cm层次土壤湿度进行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重点分析了淮河流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土壤湿度与前期、同期和后期不同时段降水与气温的关系。发... 利用中国东部1990~2000年旬平均土壤湿度、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对0~50cm层次土壤湿度进行旋转主分量分析(REOF),重点分析了淮河流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土壤湿度与前期、同期和后期不同时段降水与气温的关系。发现春季以30cm为界,30cm以上各层土壤湿度异常的第一旋转空间模态十分相似,其大值中心主要位于淮河流域,而30cm以下(30~50cm)各层的第二旋转空间模态与之亦十分类似,因此称该模态为“淮河型”,而夏季和秋季虽然该模态也很显著,但特征不如春季突出。该模态在各层次土壤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征,均存在40旬左右的显著周期;并与前期和同期降水(气温)呈显著正(负)相关关系,与约半年后的降水(气温)呈负(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土壤 湿度 时空分布特征 气候变化 旋转主分量分析 reof 持续性分析 空间分型 周期分析
下载PDF
近30年北半球冬季臭氧总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平流层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刚 谭言科 +4 位作者 李崇银 陈书驰 白涛 杨道勇 张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75-1491,共17页
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显著影响,随着臭氧资料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有必要对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1979—2013年的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平流... 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显著影响,随着臭氧资料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有必要对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1979—2013年的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平流层温度场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Morlet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N以北的北半球冬季(12—2月)臭氧总量异常的主要空间分布结构与时间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主要模态与平流层上层(2hPa)、中层(30hPa)以及下层(100hPa)温度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北半球冬季臭氧总量异常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主要有5个,分别位于极地地区(75°N—90°N,0°—360°)、北半球副热带地区(20°N—40°N,0°—360°)、阿拉斯加地区(60°N—75°N,180°—260°E)、北大西洋地区(45°N—60°N,310°E—360°E)及西伯利亚地区(50°N—65°N,80°E—130°E).5个区域的冬季臭氧总量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年代后期是各个区域的臭氧总量异常由年代际偏多转为偏少的转换时段.此外,各区域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周期,而且各个区域的年际周期存在明显的差异.臭氧总量异常变化与平流层温度异常变化的关系表明,臭氧总量异常的增加(减少)能够导致平流层上层温度异常偏冷(暖)和平流层中、下层温度异常偏暖(冷),其中平流层中层温度异常的偏暖(冷)程度要比下层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平流层温度 分布特征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年际变化的异常特征 被引量:92
7
作者 王澄海 董文杰 韦志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3-531,共9页
对 1 961~ 1 999年 46个站点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采用旋转主成份 ( REOF)分析 ,发现存在 4个变化敏感区 :青藏高原东北区 ,青藏高原东南区 ,柴达木盆地区 ,青藏高原南部区。4个变化异常敏感区的最大冻土深度随时间变化有不同的趋势... 对 1 961~ 1 999年 46个站点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采用旋转主成份 ( REOF)分析 ,发现存在 4个变化敏感区 :青藏高原东北区 ,青藏高原东南区 ,柴达木盆地区 ,青藏高原南部区。4个变化异常敏感区的最大冻土深度随时间变化有不同的趋势。其中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高原东北部、高原东南部和高原南部区冻土厚度表现出变薄趋势 ,其代表站的最大冻土深度平均比 80年代变浅 0 .0 2、 0 .0 5、 0 .1 4m,反映了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呈现出与全球气候增暖的趋势 ;柴达木盆地和高原中部则表现为与前 2个区域相反的变化趋势 ,即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冻土深度有所增加。其代表站的最大冻土深度较之 80年代加厚 0 .5 7m。由于土壤质地和溶质的差异 ,4个敏感区最大冻土深度在高频段上具有不同的周期 :柴达木盆地和高原南部具有 2年的周期 ;在较低频段上 ,均表现为 1 4年左右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节性冻土 旋转主成份分析 异常敏感区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中国近117年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研究 被引量:87
8
作者 屠其璞 邓自旺 周晓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35-43,共9页
用REOF法以160站近47年的年平均气温变化为依据将我国分为8个年平均气温变化区.以国内及临近国家长资料序列为基础,建立了反映我国各区及全国近117年的年平均气温标准化序列.从近117年气温变化来看,I~VII区都... 用REOF法以160站近47年的年平均气温变化为依据将我国分为8个年平均气温变化区.以国内及临近国家长资料序列为基础,建立了反映我国各区及全国近117年的年平均气温标准化序列.从近117年气温变化来看,I~VII区都有升温趋势,全国平均气温的升温趋势为0.76℃/100a,北半球陆地则为0.64℃/100a.最大的为东北,华北、新疆,最小的为四川、贵州.从年代际尺度看我国与北半球陆地的平均气温的变化是相当一致的,相关系数高达0.93,主要差别在于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气温 升温趋势 区域特征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
下载PDF
1964—2008年辽宁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 被引量:43
9
作者 唐亚平 张凯 +3 位作者 李忠娴 李岚 戴新童 严晓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2期50-55,共6页
利用1964—2008年辽宁51站降水量资料,采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HL指数分析了全区近45 a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近45 a辽西、辽北以及辽东南地区单站旱涝发生频率均明显高于辽中、辽东地区;区域性洪涝指数逐渐减小,区域性干旱指数逐步增大。对辽... 利用1964—2008年辽宁51站降水量资料,采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HL指数分析了全区近45 a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近45 a辽西、辽北以及辽东南地区单站旱涝发生频率均明显高于辽中、辽东地区;区域性洪涝指数逐渐减小,区域性干旱指数逐步增大。对辽宁51站Z指数进行了EOF和REOF分析,可知辽宁旱涝的空间分布特征除受大尺度天气系统所带来的降水量变化影响外,同时还受地理位置、海陆分布等多种因子影响。通过REOF方法可将全区分为4个区域,即Ⅰ辽西地区,Ⅱ辽北、辽西北地区,Ⅲ辽中、辽东地区和Ⅳ辽东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旱涝 Z指数 EOF reof
下载PDF
近50年华东地区夏季异常降水空间分型及与其相联系的遥相关 被引量:27
10
作者 金大超 管兆勇 +1 位作者 蔡佳熙 江丽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7-961,共15页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91个站点1961~2007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ACR再分析资料,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将华东地区夏季降水场分为5个区域,即I区(闽赣地区)、II区(江南)、III区(长江中下游地区)、IV区(江淮)和V区(黄淮)。...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91个站点1961~2007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ACR再分析资料,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将华东地区夏季降水场分为5个区域,即I区(闽赣地区)、II区(江南)、III区(长江中下游地区)、IV区(江淮)和V区(黄淮)。这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周期显著不同,当I区降水的年际周期性强(弱)时,II、III、IV、V区降水年际周期性弱(强)。I~V区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及年际变率的年代际变化显著,且在年代际降水较少或由多变少或由少变多的转换时段,容易发生较大的年际变化。各区降水异常形成的局地成因有所差别。其中,江南南部、江南、沿江(长江中下游)受低层异常反气旋控制,该异常反气旋使得这些地区出现水汽辐散,与异常的非绝热冷却结合,造成异常下沉气流,导致干旱发生。对于江淮之间的地区,由南侧异常气旋性环流和北侧反气旋环流的西部辐散气流控制,造成水汽向南北两侧辐散,导致降水偏少;对于黄淮地区干旱,可归因于位于蒙古高原上的反气旋异常和位于西太平洋上的气旋性异常之间的异常偏北气流造成该地区水汽的异常辐散所致。华东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和不同类型的遥相关有关。闽赣地区降水受欧亚-太平洋型(EUP)遥相关影响;江南地区降水则可能受东亚-太平洋型(EAP)/太平洋-日本型(PJ)影响,亦与太平洋-北美型(PNA)存在可能的联系;长江流域则可能受东大西洋型(EA)和EAP型影响;江淮地区降水则明显地受EA/EUP和PJ/EAP的共同影响,而黄淮降水则与源于地中海地区向东北传播且通过北极涛动(AO)产生影响的波列存在联系。这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异常还和东亚地区位涡、南海夏季风、Nin~o3、Nin~o4区海温、西太平洋副高变动等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 夏季降水异常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遥相关
下载PDF
西南地区冬季气温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叶钊 罗孳孳 +3 位作者 唐红玉 李梗 周浩 刘晓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3-119,共7页
利用西南地区五省市区83个测站1961-2008年历年12月至次年2月月气温资料,采用EOF和REOF方法对冬季气温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冬季气温对ENSO循环的响应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主要异常模态表现为一... 利用西南地区五省市区83个测站1961-2008年历年12月至次年2月月气温资料,采用EOF和REOF方法对冬季气温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冬季气温对ENSO循环的响应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主要异常模态表现为一致偏冷或偏暖型、东西反向型.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异常敏感区域为盆地丘陵区、高原区、藏南区和高原东北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呈一致上升趋势,高原地区增温显著,盆地丘陵地区增温缓慢.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对ENSO循环不同位相的响应有一定的差别,El nino年,西南地区冬季气温东部偏高,高原地区偏低,东西响应呈反位相.La nina年,西南地区冬季气温以偏冷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冬季气温 特征
下载PDF
近49年华南“龙舟水”的降水分型 被引量:35
12
作者 胡娅敏 杜尧东 罗晓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31-1041,共11页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对华南地区1961—2009年“龙舟水”进行了降水分型,并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经验模态分解(EMD)、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分析方法对各降水型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华南“...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对华南地区1961—2009年“龙舟水”进行了降水分型,并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经验模态分解(EMD)、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分析方法对各降水型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华南“龙舟水”具有东南沿海型、北部型和西南沿海3种优势降水型,并存在着6--8a的周期振荡。近49年东南沿海型(北部型和西南沿海型)呈现一致的下降(上升)趋势,华南“龙舟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主要呈现北部型,但近几年东南沿海型和西南沿海型对应显著正距平。东南沿海型和北部型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各有一次突变,而西南沿海型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最后,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季风槽、低层切变线、垂直速度和整层水汽输送等方面对比了“龙舟水”期间3种不同降水型所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龙舟水” 降水分型 reof 经验模态分解
下载PDF
近52年江淮梅雨的降水分型 被引量:27
13
作者 胡娅敏 丁一汇 廖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5-247,共13页
根据1954—2005年江淮地区梅雨期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分析得到,江淮梅雨具有江淮型、江南型、淮河型和两湖型4种优势降水型,都存在着6—7年和准20年的周期振荡,20世纪90年代后表现为江南梅雨型减少、而... 根据1954—2005年江淮地区梅雨期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分析得到,江淮梅雨具有江淮型、江南型、淮河型和两湖型4种优势降水型,都存在着6—7年和准20年的周期振荡,20世纪90年代后表现为江南梅雨型减少、而淮河梅雨型增加的趋势。进一步采用系统聚类法对江淮梅雨期逐年降水场进行客观分型得到,江淮梅雨分为全流域丰梅型、全流域枯梅型、南丰北枯型、北丰南枯型和南北丰中间枯型共5种雨型。全流域丰梅型具有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梅雨量大和梅雨强的特点,而全流域枯梅型正好与之相反。雨带型中,以南北(北)丰中间(南)枯型入梅早(晚),南(北)丰北(南)枯型出梅早(晚),这些特征与雨带的地理位置相对应。江淮各梅雨型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90年代主要对应全流域丰梅型和南丰北枯型,而2000年以后以全流域枯梅型、北丰南枯型和南北丰中间枯型为主。近52年中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梅雨期最短(长)、梅雨量最少(多)、梅雨强度最弱(强)。最后,从南亚高压位置、高空东、西风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阻塞高压的位置及维持、垂直速度、季风气流的水汽输送6个方面对比了不同梅雨降水型所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及主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降水分型 reof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近45a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27
14
作者 张天宇 孙照渤 +1 位作者 倪东鸿 杨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0-537,共8页
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展开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1960—2004年78站夏季(6—8月)降水场,并将降水场分为5个主要区域,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长江中下游5个区域夏季降水的时间演变特征... 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展开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1960—2004年78站夏季(6—8月)降水场,并将降水场分为5个主要区域,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长江中下游5个区域夏季降水的时间演变特征。5个区域夏季降水序列的Mann-Kendall突变检验表明,各区代表站中只有衢州和南通发生了突变,且突变时间不同;5个区域夏季降水长期变化呈现增加趋势,Ⅰ区和Ⅴ区表现出较强的增加趋势,Ⅲ区次之,Ⅱ区和Ⅳ区较弱;5个区域夏季降水的周期振荡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夏季降水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展开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9
15
作者 沈志超 任国玉 +1 位作者 李娇 孙秀宝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1期47-54,共8页
利用1957—2010年冬季中国东北地区90个站气温资料,应用REOF和聚类分析方法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冬季气温变化子区,分析讨论其冬季气温变化趋势和冷暖异常特征,及其与主要环流指数之间的同期和滞后关系。使用向后去除变量选择法,... 利用1957—2010年冬季中国东北地区90个站气温资料,应用REOF和聚类分析方法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冬季气温变化子区,分析讨论其冬季气温变化趋势和冷暖异常特征,及其与主要环流指数之间的同期和滞后关系。使用向后去除变量选择法,选取最优预测因子,并建立了全区和各子区的回归统计模型。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冬季增温较明显,平均上升速率为0.45℃/10 a,北部略高;与同期欧亚纬向环流指数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相关;前期8月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前期10月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和前期8月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与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存在着显著相关,复相关系数为0.70,并且是回归方程最关键预测因子。在对冷、暖冬预测时,可以将选定时段和区域副热带高压和极涡面积指数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且误报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冬季气温 旋转主分量分析 环流指数 相关 预测
下载PDF
中国近45年低温指数时空持续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艳华 任传友 +1 位作者 黄瑞冬 张文忠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6-123,共8页
选取全国621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中国近45 a来持续低温指数(consec-utive cold day index,CCDI)的时空变化规律,得到如下几点结论:(1)近45a来,我国大部分地区CCDI呈下降趋势,仅在西南和华中地区的个别站点存在小幅的升... 选取全国621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中国近45 a来持续低温指数(consec-utive cold day index,CCDI)的时空变化规律,得到如下几点结论:(1)近45a来,我国大部分地区CCDI呈下降趋势,仅在西南和华中地区的个别站点存在小幅的升高趋势;(2)以每10a为一个年代,在各个年代,我国北方地区CCDI值均高于南方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CCDI呈下降趋势,但进入21世纪,长城一线以北,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CCDI表现出明显的增大趋势;(3)REOF分析表明:以东北、华北、新疆北部和华中的部分地区CCDI的降低为特征的模态是近45a来CCDI变化的第一主要模态,但该典型模态自80年代以来表现趋弱,上述地区CCDI的降低趋势变缓,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增加的趋势。以成渝地区为中心的CCDI增大是近45a来CCDI变化的第二主要模态,且该模态在近45a表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低温指数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reof分析
下载PDF
1960—2005年东北地区降雪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5
17
作者 孙秀忠 孙照渤 罗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和逐日天气现象台站资料,在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和相关分析进行降雪分区的基础上,研究了近46 a来东北地区降雪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和长期气候趋势。...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和逐日天气现象台站资料,在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和相关分析进行降雪分区的基础上,研究了近46 a来东北地区降雪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和长期气候趋势。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山地是主要的降雪地区,而平原及平原南部是降雪较少的区域,降雪区域差异明显。在空间上,大兴安岭北部(长白山地区)是降雪增加(减少)最大的地区,小兴安岭地区(平原地区)是降雪增加(减少)较明显的地区。在时间上,东北北区降雪量呈增加趋势,且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突变,目前增加趋势显著,而东北南区降雪量是减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 reof 气候趋势 突变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华东地区夏季高温的时空特征和年际变化 被引量:33
18
作者 林昕 管兆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1961-2004年夏季(7-8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夏季气温的总体变化特征,指出华东地区夏季气温具有降低的长期趋势。定义3项判别标准,得出该区域44a来有10个异常高温夏季。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展开表明,...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1961-2004年夏季(7-8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夏季气温的总体变化特征,指出华东地区夏季气温具有降低的长期趋势。定义3项判别标准,得出该区域44a来有10个异常高温夏季。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展开表明,华东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场可分为3个区域:北区气温在21世纪初有明显上升,中区和南区气温无显著突变;各区域气温以2a、3~4a的周期振荡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异常高温年出现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热夏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
下载PDF
近45a东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30
19
作者 杨素英 孙凤华 陈岩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7-204,共8页
利用1959—2003年我国东北地区93站春季降水资料,将降水场分成5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春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降水量年际变化及长期趋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西部是旱涝易发生区,近45a来降水量略有增多;... 利用1959—2003年我国东北地区93站春季降水资料,将降水场分成5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春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降水量年际变化及长期趋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西部是旱涝易发生区,近45a来降水量略有增多;降水量的周期振荡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降水区划 reof
下载PDF
西北地区5—9月极端干期长度异常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劲松 魏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4-519,共6页
利用西北地区107个测站1960-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5-9月连续无雨日数(日降水量小于0.1mm),得到西北地区5-9月的逐年极端干期长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极端干期长度的基本时空分布特征;对资料标准化后进行经验正交展开(EOF)和旋转经... 利用西北地区107个测站1960-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5-9月连续无雨日数(日降水量小于0.1mm),得到西北地区5-9月的逐年极端干期长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极端干期长度的基本时空分布特征;对资料标准化后进行经验正交展开(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研究其异常的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变规律;并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极端干期的周期性及突变的时间。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极端干期长度的气候平均分布与海拔高度及地理位置有较大的关系。西北地区极端干期长度异常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整体一致型,其次表现为东西相反的变化趋势。旋转载荷向量场(RLV)反映出极端干期长度的5个异常气候区:高原东北区,南疆区,青海区,北疆区和西北东南区。5个异常区极端干期长度均存在较明显的2-3 a高频振荡;其次西北东南区存在明显的16 a低频变化周期,而其他各区存在明显的8-11 a低频变化周期。新疆及青藏高原20世纪80年代后极端干期有缩短之趋势。高原东北区,青海区,北疆区的极端干期长度的分布有两个突变点;南疆区、西北东南区则各有一突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期长度 气候特征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小波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