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淞江鲈野生种群的采集及人工繁殖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金秋 罗武松 +3 位作者 高峰 秦志浩 徐洋 许耀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4,共7页
淞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1840)是一种降海洄游性鱼类,如今在上海内河水系已难见踪迹,为查明长江口水域淞江鲈野生种群是否存在,开展了此项研究。2011年5月,采用拖网方式采得淞江鲈鱼苗51尾;采用淞江鲈工厂化养殖管桶系统... 淞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1840)是一种降海洄游性鱼类,如今在上海内河水系已难见踪迹,为查明长江口水域淞江鲈野生种群是否存在,开展了此项研究。2011年5月,采用拖网方式采得淞江鲈鱼苗51尾;采用淞江鲈工厂化养殖管桶系统模式进行驯养、繁殖和成鱼养殖,至5月底存活40尾,成活率为78.4%,平均全长由(2.9±0.3)cm增长至(3.5±0.3)cm,增长率为20.7%;至10月中旬养成29尾,成活率为72.5%,平均全长为(9.1±1.2)cm,增长率为160.0%。这些成鱼有11对培育成熟用于繁殖,成熟率为75.9%。自行有效产卵6窝,产卵率为54.5%,总产卵量为26 616粒,平均窝卵数为(4 436±647)粒;孵出水花鱼苗24 100尾,孵化率达90.5%。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东海长江口杭州湾水域,仍有淞江鲈野生种群存在,本研究繁殖的后代原种可作为该种群研究和放流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淞江鲈 野生种群 人工繁殖
下载PDF
淞江鲈在中国地理分布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金秋 成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6845-6853,共9页
淞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隶属于鲉形目杜父鱼科淞江鲈鱼属,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该物种属暖温性底层小型肉食性降海洄游鱼类,曾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常见,但近几十年来在许多地区却难以找到其踪迹。为查明其分布区... 淞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隶属于鲉形目杜父鱼科淞江鲈鱼属,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该物种属暖温性底层小型肉食性降海洄游鱼类,曾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常见,但近几十年来在许多地区却难以找到其踪迹。为查明其分布区的历史变化,1999年开始,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和标本馆藏,结合实地考察,比较分析了有记载以来中国境内淞江鲈种群地理分布的历史变迁。结果显示,历史上,淞江鲈广泛分布于环太平洋的渤海、黄海、东海沿岸及与之相通的河流中。文献资料记载的分布区涵盖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7省和天津、上海2市;馆藏标本记录的仅涵盖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5省和天津、上海2市;实地调查的现有种群分布区已退缩为辽宁、山东、浙江3省。造成淞江鲈种群分布区减小的原因主要在于人类干扰导致环境污染、洄游通道受阻、产卵场破坏等,致使其生存生境质量显著下降,甚至丧失,以至于其无法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基于目前的状况,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该物种的拯救工作,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使得该物种免遭灭绝之厄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淞江鲈 地理分布 历史变迁
下载PDF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淞江鲈体表细菌的分类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翌霞 罗武松 +2 位作者 秦志浩 王金秋 周雁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4,共8页
微生物引起的皮肤溃烂是淞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也是人工养殖过程中导致其产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研究方法不依赖于分离培养,而采用DNA高通量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中... 微生物引起的皮肤溃烂是淞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也是人工养殖过程中导致其产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研究方法不依赖于分离培养,而采用DNA高通量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中为了提高测序效率、区分不同样本,引入了“标签序列”(barcode)。本研究探索Illumina MiSeq平台双向测定淞江鲈表皮菌群样本16S rRNA基因的V1~V3区序列的可行性,并且考察barcode长度和测序量对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向测序的拼接成功率达93%,可以成功识别V1~V3区。不同长度的barcode对序列分库有较大影响,建议采用12 bp以上长度的barcode。样本中有效序列的数目对可操作分类单元(OTU)的划分影响很大,在测试的有效序列数范围内,OTU数随有效序列数线性增加。当测序量达到6 000~9 000时属及以上分类数曲线逐渐进入平台期,可覆盖样本中的大部分种属。结合测序和文献结果,可推测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可能与淞江鲈皮肤溃烂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淞江鲈 皮肤细菌 测序 分类 BARCODE
下载PDF
松江鲈白介素15(TfIL-15)的结构特征与重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莹莹 于珊珊 +2 位作者 柴迎梅 林啸鹏 祝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5-103,共9页
为研究白介素15(Interleukin-15, IL-15)在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先天免疫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松江鲈IL-15基因(命名为TfIL-15)的全长cDNA序列,其长度为1140bp,包括5'-非编码区(5'-UTR) 165bp... 为研究白介素15(Interleukin-15, IL-15)在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先天免疫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松江鲈IL-15基因(命名为TfIL-15)的全长cDNA序列,其长度为1140bp,包括5'-非编码区(5'-UTR) 165bp、开放阅读框(ORF) 522bp和3'UTR 453bp。在5'UTR区域,存在4个读码框外的AUG翻译起始位点。基因ORF编码173个氨基酸(aa),其中,前59aa为信号肽序列。成熟肽全长为114aa,预测分子量为12.975kDa,理论等电点为5.15。同源比对发现,鱼类IL-15变异程度较高,TfIL-15与其他鱼类IL-15同源性在23%~61%之间。多序列比对和三维结构构建结果显示,TfIL-15具有典型4个α螺旋二级结构,形成二硫键的4个半胱氨酸高度保守。qRT-PCR分析表明,TfIL-15广泛表达于松江鲈各组织中。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后,TfIL-15 mRNA在血液、皮肤、肝脏和脾脏中均上调表达。在皮肤和血液中,刺激后2h表达量迅速上调至最高峰,分别为对照组的74倍和41倍。脾脏和肝脏在刺激后12h分别达到对照组的3倍和18倍。肝脏中,刺激后96h,表达量再次上调至对照组的86倍。上述结果表明,TfIL-15可能参与了松江鲈抵抗外界刺激的先天免疫过程。另外,通过构建TfIL-15成熟肽的原核表达载体,成功获得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TfIL-15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江鲈 白介素15(IL-15) 克隆 基因表达 重组蛋白表达
下载PDF
河北滦河口连续二年发现松江鲈
5
作者 何萍 田晨 +5 位作者 王德旺 徐杰 龙心远 王安伦 蔡紫君 张鑫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9-437,共9页
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是一种降海洄游的浅海繁殖肉食性鱼类,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松江鲈的历史分布区主要在黄海、渤海、东海沿岸及通海河流,但近年文献观点认为松江鲈已在渤海区域消失。2022年7月、2023年7月和1... 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是一种降海洄游的浅海繁殖肉食性鱼类,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松江鲈的历史分布区主要在黄海、渤海、东海沿岸及通海河流,但近年文献观点认为松江鲈已在渤海区域消失。2022年7月、2023年7月和10月分别在河北滦河口记录到1尾、19尾和1尾松江鲈。通过对标本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测序,与NCBI数据库已有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确定该物种为松江鲈。本文梳理了我国沿海松江鲈的历史和现状分布记录以及增殖放流情况。根据河北省渤海海区松江鲈以及滦河口鱼类的文献记录,松江鲈历史分布区主要在北戴河和秦皇岛海域,滦河口仅有1次早期文字记录和1次2010年的调查记录。尚未发现渤海沿岸有松江鲈增殖放流活动的报导。此次在滦河口连续两年调查到松江鲈,说明在该水域存在繁殖性洄游群体。滦河口存在松江鲈,可能与洄游通道畅通、入海断面水质多年维持地表水水质Ⅱ类且近海水质清洁(海水水质一类或二类)以及捕捞压力较轻有关。建议进一步跟踪监测滦河口松江鲈的洄游范围、繁殖地和种群动态并严格实施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江鲈 滦河口 洄游鱼类 线粒体色素b基因测序
原文传递
褐菖鲉和松江鲈侧线形态的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韦璐 宋佳坤 +4 位作者 潘连德 张旭光 王晓杰 范纯新 郭弘艺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1-809,共9页
鱼类的侧线类型是由分类地位还是由环境的适应而定是进化形态学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首次描述和比较了同属鲉形目的褐菖鲉和松江鲈的侧线形态及其分布。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研究对象的侧线都仅具机械感觉系统,包括管道侧... 鱼类的侧线类型是由分类地位还是由环境的适应而定是进化形态学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首次描述和比较了同属鲉形目的褐菖鲉和松江鲈的侧线形态及其分布。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研究对象的侧线都仅具机械感觉系统,包括管道侧线和表面神经丘,但它们的形态及分布有差异。褐菖鲉头部管道属分枝型;松江鲈属简单型管道,比褐菖鲉有更多的表面神经丘。这两种鱼都属以管道为主,表面神经丘为辅助来感知水流动态的类型,但是,栖息在急流的褐菖鲉具有分枝型管道侧线和较少的表面神经丘分布;生活在缓流的松江鲈有简单型管道侧线和较多的表面神经丘分布,表明这些侧线的形态特征与不同栖息地水流环境关系密切。本文认为,分类地位接近的褐菖鲉和松江鲈侧线系统的形态区别,是其在进化过程中对不同栖息地水流特征的适应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菖鲉 松江鲈 侧线系统 显微结构 亚显微结构 适应性进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