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基本逻辑、运行样态与法治进路 被引量:1
1
作者 秦鹏 徐燕飞 《中国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6,共14页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特色制度创新,不仅是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实践范例。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逻辑论证和运行观察,发现:作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的基本性制度,...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特色制度创新,不仅是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实践范例。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逻辑论证和运行观察,发现:作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的基本性制度,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根植于空间转向理论,蕴含着深厚的空间治理逻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实现空间正义为价值目标,法治化是其制度发展的应然理路;法制供给滞后、法律内容残缺、配套机制缺失是掣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战略实施和制度转型的主要动因。因此,提出要在明确立法策略的基础之上,按照内外在机理构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法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国土空间 三线一单 空间正义 行政法治
下载PDF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2
作者 郭剑平 于岱卿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8-104,共7页
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当代价值体现在有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落实,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扎实推进。在实践中,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面临立法不健全、执法不严格、主体法治意识不... 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当代价值体现在有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落实,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扎实推进。在实践中,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面临立法不健全、执法不严格、主体法治意识不足和监督体系不完善等现实挑战。我国应该通过健全农村生态文明法治立法、强化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中的执法力度、增强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相关主体的法治意识和完善农村生态文明法律监督体系等措施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态文明法治 乡村振兴战略 法律监督体系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下载PDF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路径调适及入典规则安排
3
作者 李义松 闫媛媛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救济路径包括以行政命令、行政处罚为主的行政执法路径,政府部门提起的政府索赔路径,以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路径。多路径并存的制度体系并非井然有序,存在法理基础逻辑障碍、制度衔接不畅、相关主体角色错位等困境...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救济路径包括以行政命令、行政处罚为主的行政执法路径,政府部门提起的政府索赔路径,以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路径。多路径并存的制度体系并非井然有序,存在法理基础逻辑障碍、制度衔接不畅、相关主体角色错位等困境。构建途径畅通的生态环境损害救济路径,持续改善环境治理,是当前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法典化塑造的特定背景中,生态环境损害救济路径仍面临入典规则如何安排的新挑战。厘清生态环境损害救济路径中行政执法、政府索赔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关系,尊重行政执法的首次判断权,以行政执法为首要选择,政府索赔次之,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作为补充。为保证路径内部逻辑一贯,并处理好路径之间的衔接,必须类型化区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路径,最大程度发挥制度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 行政执法 政府索赔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环境法典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基础命题: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
4
作者 刘卫先 《法治社会》 2024年第2期11-24,共14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基础命题是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将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目的并不是为了使生态环境保护在整体上处于优先经济发展的地位,而是为了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相对于经济发展而... 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基础命题是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将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目的并不是为了使生态环境保护在整体上处于优先经济发展的地位,而是为了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所存在的短板。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逻辑主线,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中,它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各个部分融贯成一个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不仅从各个方面全面论述和揭示了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深刻道理,而且为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完备的方法论指导和保障,引领并推动人与自然和谐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 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协同共进
下载PDF
Roadmap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logical Rule of Law in China
5
作者 Lü Zhongme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3年第4期162-170,共9页
The Report of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 2012 emphasizes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as China's overall governance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expanded the "four in one" to ... The Report of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 2012 emphasizes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as China's overall governance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expanded the "four in one" to "five in one"; i.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added to the other major tasks i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conomic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thus setting out the roadmap for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n environmental system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The aim of this construction is to establish an environmental legal system that corresponds to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s main task is to integrate environmental rationality into the oper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by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legal mechanisms and instit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rule of law environmental ration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原文传递
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的挑战与因应 被引量:2
6
作者 彭中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9,共15页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填补、有效救济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法治命题。检视相关规范文本与法治实践不难发现,当前我国业已建立起以政府索赔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但其在运行中却存在法理基础...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填补、有效救济海洋生态环境损害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法治命题。检视相关规范文本与法治实践不难发现,当前我国业已建立起以政府索赔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但其在运行中却存在法理基础不清、法律定性不明等理论质疑,同时面临政府行权模式分散、索赔权与监管权“重叠”“冲突”、多元主体缺乏必要联动等实践困局。鉴于海洋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共享性及公共性特质,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的理论基础应回归公法框架寻求合理解说,据此可将其定性为“公法性质、私法操作”的公权行使之新样态。就其规范进路而言,我国应结合国家机构改革之发展趋向,以新一轮《海洋环境保护法》之施行为契机,在海洋环境保护领域设置“分散式监管+集中式索赔”的权限运行模式,明确“行政监管优先、索赔诉讼补充”的行权规则,并实现政府部门、检察机关及环保组织等多元索赔主体之间的有效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强国 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 公法性质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域下湘西少数民族的制度性生态民俗
7
作者 高翔 成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5-41,共7页
制度性生态民俗是指以制度规则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民俗,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相对于普通生态民俗而言,具有规范性、补充性和调整性等典型特征。以调整对象和规制目的为依据,可将湘西的制度性生态民俗大致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主要调整“人-... 制度性生态民俗是指以制度规则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民俗,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相对于普通生态民俗而言,具有规范性、补充性和调整性等典型特征。以调整对象和规制目的为依据,可将湘西的制度性生态民俗大致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主要调整“人-神”关系的自然禁忌型生态民俗,如苗族的枫树禁忌民俗;二是主要调整“民-民”关系的村民公约型生态民俗,如禁止越界砍伐林木的苗族榔规;三是主要调整“人-天(自然)”关系的技术规则型生态民俗,如侗族的“林粮间作”民俗。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应增强对制度性生态民俗的文化自觉,推进湘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民俗 环境习惯法 自然禁忌 村规民约 生态文化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进路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利海 刘芳 +1 位作者 路明 梁磊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0-63,共4页
农村环境治理有助于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但现阶段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法治化进程存在法治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清、执法能力亟待加强,领导、群众环境法律意识较差,环境侵权司法救济通道不通畅等问题。通过研究提出完善农村... 农村环境治理有助于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但现阶段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法治化进程存在法治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清、执法能力亟待加强,领导、群众环境法律意识较差,环境侵权司法救济通道不通畅等问题。通过研究提出完善农村环境法律体系,提高广大村民的环境法律素养,让群众依法参与环境保护,强化司法与执法,为乡村振兴提供环境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环境法治 生态环境 村民
下载PDF
整体系统观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法治进路:梗阻、法理与向度
9
作者 张祖增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224,共13页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背景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将整体系统观作为一种方式变相嵌入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命题之中,以塑造整体主义思维范式...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背景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将整体系统观作为一种方式变相嵌入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命题之中,以塑造整体主义思维范式融贯其中的黄河流域生态法治话语体系与规范秩序。以整体系统观为分析工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治进路关涉问题导向、理论追溯与逻辑向度三个核心议题。于前者,黄河流域生态法治面临以“形式理性”为表征的黄河保护法律规范纵向体系化任务尚未完成、以“行政命令—控制”为内在逻辑的权威管制型法律实施机制存在漏洞、以“风险预防”为内核的动态回应性流域司法保障体系付之阙如三重梗阻;于中者,因应现代法治是融合时间、理念与规范而生成的特定统一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治构造的基本法理应沿循纵向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内在专业主义与权力主义的互动、外在公私法的交融而展开;于后者,为达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良法善治”的目标,宜构建“形神兼备”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律规范体系,塑造“软硬兼施”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执法体系以及建立“防治结合”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司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整体系统观 黄河流域生态法治 良法善治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松花江流域法治路径研究
10
作者 魏卓 刘经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55-59,共5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构建松花江流域环境法治体系的行动指南。松花江流域法治实践应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宗旨,深化流域一体化建设,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对“生态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构建松花江流域环境法治体系的行动指南。松花江流域法治实践应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宗旨,深化流域一体化建设,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对“生态美、法保障”的回应中打造流域治理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松花江流域 综合治理 法治 公众参与
下载PDF
陕西区域间生态环境协同执法的实践困境和完善路径
11
作者 白思 陈静 刘婉芯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1-99,共9页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产业集聚和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出现跨区域、跨流域的复合型污染形态,生态环境治理也出现了区域外溢效应...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产业集聚和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出现跨区域、跨流域的复合型污染形态,生态环境治理也出现了区域外溢效应,突破了传统的以“行政区”进行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的管辖范围。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地区开展的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执法的生动实践,为陕西提供了宝贵经验。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执法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地域管辖的独立性,在实践中为区域间、流域间生态环境协同执法的实施提供了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行政执法 跨区域跨流域 协同执法 联防共治
下载PDF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12
作者 闫洁 苏志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9期123-125,共3页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环境容量受限等基本国情未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有了更多的需求,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这就使得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变得更加严峻。为此,要确立尊...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环境容量受限等基本国情未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有了更多的需求,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这就使得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变得更加严峻。为此,要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既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达成,也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长远发展。本文在对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说明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治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野下的环境法学理论创新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吕忠梅 《东方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7,共14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为新时代环境法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以新中国50年的环境法治实践为研究对象,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厘清环境法的哲学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类观、自然观,...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为新时代环境法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以新中国50年的环境法治实践为研究对象,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厘清环境法的哲学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类观、自然观,为创设人与自然共同体规则提供人性标准假设和调整范围基石;创新环境法律关系理论,明确其主体的间接互动性、社会关系二次调整性、法律规范多元性的外在表征,及承认自然的主体性而重构主客体关系的本质特征;创新法律体系理论,发现环境法学的领域性学科属性,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法”与“领域法”双重结构,明确作为“重要立法领域”且已形成的生态环境立法体系的独立地位,建立处理环境法内外部关系的学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环境法哲学 环境法治实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法律 关系生态环境立法体系
下载PDF
环境法治建设十年回顾与环境法典编纂前瞻 被引量:14
14
作者 吕忠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8-31,共14页
新时代十年,中国环境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面修订为标志,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立改废步伐明显加快,环境立法体系基本建成;以环境执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各部门多措并举提升执法质效,... 新时代十年,中国环境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面修订为标志,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立改废步伐明显加快,环境立法体系基本建成;以环境执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各部门多措并举提升执法质效,环境执法取得长足发展;以环境司法专门化体系建设为契机,专门环境诉讼制度与传统诉讼制度发展良好,环境司法体系运行顺畅;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己任,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新定位,提出了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环境法治建设所锚定的新方向,立足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继续扎实推进环境法典编纂工作,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良法”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环境法治建设 环境立法体系 环境执法司法 全球环境治理 环境法典编纂
下载PDF
污染环境犯罪刑事治理模式的理论省思与范式建构 被引量:8
15
作者 房慧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1,共9页
《刑法修正案(八)》和《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污染环境罪条文所作的修正,体现出我国环境犯罪治理理念已经从事后惩罚主义转型为事前预防主义。污染环境罪的法益定位、行为构造与罪过形式等三个存在重要争议的问题并非纯粹理论问题,同时... 《刑法修正案(八)》和《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污染环境罪条文所作的修正,体现出我国环境犯罪治理理念已经从事后惩罚主义转型为事前预防主义。污染环境罪的法益定位、行为构造与罪过形式等三个存在重要争议的问题并非纯粹理论问题,同时影响着污染环境罪司法认定。污染环境罪的法益是人类本位的生态法益,犯罪形态为抽象危险犯,主观罪过为故意。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刑法机制,而刑法机制和其他法律机制同属法治系统的组成部分,法治系统中各关联要素之间既有功能区分又有价值连接。行政法强调事前的危险防御或风险控制,民法的功能则在于事后的损害填补。建构污染环境罪的刑事治理机制,需要在法秩序统一视野下审视刑法机制与行政法、民法等部门法机制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部门法的功效,以形成层次分明、轻重有序、宽严适中、效果显著的污染环境犯罪的法律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环境罪 治理理念 生态法益 刑行衔接 刑民共治
下载PDF
论乡村振兴战略下生态宜居的环境法治保障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先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3-77,共5页
乡村振兴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而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将乡村振兴政策纳入法治轨道,需要采用规范分析法阐述生态宜居。从法学角度来说,生态宜居是指在农村居住的人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居住,并享受利用优美环境... 乡村振兴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而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将乡村振兴政策纳入法治轨道,需要采用规范分析法阐述生态宜居。从法学角度来说,生态宜居是指在农村居住的人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居住,并享受利用优美环境的权利。在环境法治实施中,生态宜居应当被归为生态利益,纳入法律关系客体的范畴;应当以环境人格权为理论基础,在环境人格法律化过程中明确其主体、内容;通过扩大民法基本原则内涵、具体民事制度的“生态化”等方法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 环境法治 环境人格权
下载PDF
国家治理视域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制度协同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海嵩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23年第4期59-69,共11页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及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化作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要求的在党的领导下多元主体合力共治的重要特质。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形成了纵向压力传导、横向...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及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化作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要求的在党的领导下多元主体合力共治的重要特质。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形成了纵向压力传导、横向多部门联动的网状治理结构,但该制度在实施中会与已有的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等治理环节发生一定的“碰撞”,需要解决制度协同的问题。基于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明晰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与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等相关制度的协同性规则,重点围绕信息资源、证据资源以及程序等领域形成联动机制,构建相关制度相互支持、互相配合的多元共治结构,以实现环境治理效能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环境执法 环境司法 制度协同
下载PDF
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才发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26,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以生态权利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既能保护人的良好环境享用权、环境知情权、环境救济权,又能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然权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美丽中国”凸...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以生态权利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既能保护人的良好环境享用权、环境知情权、环境救济权,又能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然权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宪法》地位,需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生态法治需要以宪法规范和制度体系为根本依据,不断完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法治体系,《民法典》规制“绿色规则”是一个伟大创举。《民法典》“绿色规则”支撑生态环境法典化,“绿色条款”类型化是环境法典体系化的基础,编纂一部结构完整、体系严密的《生态环境法典》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法治 生态权利 生态环境法典
下载PDF
论党的规范性文件之规范效力——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海嵩 吕芝慧 《党内法规研究》 2023年第1期96-110,共15页
党的规范体系由党内法规和党的规范性文件构成。相较而言,党内法规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组成部分,获得了更多的学术关注,但针对党的规范性文件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在我国国家治理实践中,党的规范性文件绝不仅是传统意... 党的规范体系由党内法规和党的规范性文件构成。相较而言,党内法规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组成部分,获得了更多的学术关注,但针对党的规范性文件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在我国国家治理实践中,党的规范性文件绝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文件,而且在特定领域、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具备相应的规范效力,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忽视党的规范性文件的效力问题,将难以证成党的规范性文件在现实中参与国家治理、调整相应国家与社会事务的正当性。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党政联合发文的形式,诸多党的规范性文件将党和国家的意志转化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与转型的规范指引,其灵活性、针对性强的优势满足了生态环境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需求,典型代表领域如环保垂直管理改革、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党的规范性文件之规范效力有别于党内法规的“溢出效力”。党的规范性文件在满足一定要件时发挥特殊的规范效力,主要体现为效力形式、效力程度和效力范围的特殊,其效力发挥的要件包括调整对象的重要性、内在属性的双重性、发展目标的探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规范性文件 党内法规 党政联合发文 生态环境保护 规范效力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实践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6-64,共9页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而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往往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资源的浪费,并进而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在生态文明建...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而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往往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资源的浪费,并进而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以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述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执法及司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贡献,能有效提升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及完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内涵 治理思路 法治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