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bining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Rule of Morality——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le of Law and Rule by Virtue
1
作者 徐显明 LI Kunyan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17年第2期103-109,共7页
Key points:Throughout the ages,rule of law has been an indispensable means of governing a state.However,a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ointed out,it is not enough to govern a state by the rule of law
关键词 of it or a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le of law and rule by Virtue Combining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rule of Morality rule by is that been on with
下载PDF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Law and Commercial Legislation: Consensus, Problems and Options——Taking Commercial Agency as an Example
2
作者 Zhong Kai Ge Hongqua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4期75-99,共25页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dification of China's Civil Code, the academic consensus has been to make commercial legislation systematic and establish commercial norms with proper legislative expression. Many direct an...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dification of China's Civil Code, the academic consensus has been to make commercial legislation systematic and establish commercial norms with proper legislative expression. Many direct and indirect commercial norms in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Law provide evidence that civil law has been turned into commercial law. However, a general overview shows that the absence of related norms, including agency in duty, reveals that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Law is lacking commercial law's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to the Civil Code, using General Rules of Commercial Law is a relatively reasonable choice for commercial legislative arrangements, such as norms in relation to agency in duty. Taking commercial agency as an example, legislators should adopt problem-oriented and limited systematic patterns of "residue law" instead of unified patterns of cod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law general rules of COMMERCIAL law AGENCY in DUTY COMMERCIAL AGENCY
下载PDF
From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 to the General Rules of Civil Law:A Historic Leap
3
作者 Yang Lix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0年第2期5-25,共21页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民法通则),formulated in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was a special law that set out the basic principles or rules of civil law,defining civil subjects,civil legal acts an...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民法通则),formulated in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was a special law that set out the basic principles or rules of civil law,defining civil subjects,civil legal acts and the agency system,declaring the civil rights enjoyed by civil subjects,establishing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civil liability system,and so on.It kindled awareness of civil rights among the mass of the population,ensured China’s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laid down a basic framework and content for the civil code,so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civil law has had to change with the times.Civil law jurisprudence injects theoretical support into contemporary civil law legislation,and the blueprint for law based governance provides a powerful impetus to the historic leap forwar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ivil law,providing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codification of civil law.The completion of the General Rules of Civil Law(民法总则)answer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conomic,humanist and legal character of the times,demonstrates the humanist stance and spirit of the civil code,rises to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and ensures people’s enjoyment and control of their new-style rights and their objective forms.This signifies that the GPCL has accomplished its historical task and civil 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s realized a historic leap forward,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compilation of the Chinese civil code,including the specific provisions of the framework and the contents of its individual pa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ral rules of Civil law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 contemporary Chinese civil law HUMANIST
原文传递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议学课堂实践探索
4
作者 吴春 《教育教学研究前沿》 2024年第8期90-92,共3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展开教学,重视课堂生活化议学情境的创设,积极开展“议中学、思、辨、行”等活动,确保这些活动源于生活且回归生活,实现学科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经验的完美融合,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展开教学,重视课堂生活化议学情境的创设,积极开展“议中学、思、辨、行”等活动,确保这些活动源于生活且回归生活,实现学科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经验的完美融合,进而汇聚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文明力量。教师应以新课标为依据,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创新教育、知行合一等教育理念融入教学。通过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有助于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并积极融入其中,为强国复兴梦的实现汇聚青年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 责任意识 生活化议学课堂 实践
下载PDF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唐治祥 扈力 旷凌龄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31-135,共5页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但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形势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为对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缺乏系统了解、对法律基础知识把握不牢、法治观念欠缺、片面看待法律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因此,采取切实...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但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形势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为对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缺乏系统了解、对法律基础知识把握不牢、法治观念欠缺、片面看待法律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迅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肩负教书育人任务的各个高等院校和教师而言,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律意识 法治观念 调查 分析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内涵及路径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宋才发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35,共8页
56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是由诸多种要素组成的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石,公民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能力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 56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是由诸多种要素组成的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石,公民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能力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方向,公民国家认同实质上是对宪法制度的认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主要路径为:夯实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基础,加强党政领导机关法治思维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宪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以制度体系为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治保障,彰显十四五规划对法治建设实践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共同体意识 国家认同 核心价值观 制度体系 法治保障
下载PDF
论民间法的法治中国担当——一种法哲学视角 被引量:5
7
作者 姚选民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4期98-105,共8页
一般意义上法治的本真状态是让被视之为“法”的规范都具有其应有的“法”之地位。法治秩序的复数外延形态意味着,法治具有场域层次性。法治的场域层次性表明,民间法像国家法一样,亦有其法治使命担当。基于场域层次性或场域公共秩序逻辑... 一般意义上法治的本真状态是让被视之为“法”的规范都具有其应有的“法”之地位。法治秩序的复数外延形态意味着,法治具有场域层次性。法治的场域层次性表明,民间法像国家法一样,亦有其法治使命担当。基于场域层次性或场域公共秩序逻辑,民间法的法治使命担当主要展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治未病”,在国家法还没开始“操心”之前解决现实生活纠纷,回复整个社会法秩序;另一方面,配合国家法,实现整个社会法秩序回复的完整性,在国家法回复政治秩序的时候,民间法回复国家范围内不同区域或领域亦即各种场域法域的场域公共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法 法哲学 西方法治 中国担当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范基础及其构建路径 被引量:8
8
作者 田钒平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2,141,共11页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是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的必由之路。构建以宪法及宪法相关法为根基,以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依托,以刑法为保障,以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法律...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是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的必由之路。构建以宪法及宪法相关法为根基,以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依托,以刑法为保障,以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法律文件为补充的法律规范体系,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根本前提。为有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规范基础的建构,亟需在系统分析和准确把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党的基本政策“入宪”“入法”、民族工作法律法规清理完善及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兴法律需求的有效回应等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修改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刑法等相关规定,完善全面实施民法典的配套措施,制定引导和规范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专门法律及其配套法规,由此才能达成以良法促善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法治保障 法律规范体系 法律制定和修改
下载PDF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基础 被引量:5
9
作者 黑静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7-121,共5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在法治视野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包括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与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这些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在机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在法治视野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包括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与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这些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在机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在政治立场、实现路径、方法举措等方面高度一致。通过完善法治规范、推进法治实施、加强法治宣传等途径,为稳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基础
下载PDF
反垄断法实施困境的文化视角解读 被引量:4
10
作者 叶卫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30-35,共6页
中国反垄断法实施已近三年,从实施现状看,该法正遭遇着行政性垄断规制不力、国有企业反垄断法适用差别对待等制度化的"瓶颈"。对反垄断法实施机关的种种"不作为"现象的解读,首先应该将其放置到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中国反垄断法实施已近三年,从实施现状看,该法正遭遇着行政性垄断规制不力、国有企业反垄断法适用差别对待等制度化的"瓶颈"。对反垄断法实施机关的种种"不作为"现象的解读,首先应该将其放置到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从文化的角度达成理解。如此,方有可能寻求适当的因应之道,推动中国反垄断法实施和竞争秩序建构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垄断法》实施:有法不依 执法意识 文化习惯 经济转型 法治
下载PDF
侦查学学科建设的三大基本理念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远煌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35-40,共6页
现行侦查学研究经验总结有余而严谨的理论抽象不足 ,缺乏作为专门知识体系所应当具有的理念价值和对侦查实践所应保持的审视态度。侦查学学科建设应确定三大任务 ,即 :人权保障观念、法治观念和犯罪预防观念 ,以此为侦查学理论体系更新... 现行侦查学研究经验总结有余而严谨的理论抽象不足 ,缺乏作为专门知识体系所应当具有的理念价值和对侦查实践所应保持的审视态度。侦查学学科建设应确定三大任务 ,即 :人权保障观念、法治观念和犯罪预防观念 ,以此为侦查学理论体系更新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侦查学 学科建设 基本理念 人权保障 法治观念 犯罪预防
下载PDF
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龚艳 尚海涛 《现代管理》 2020年第4期511-518,共8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应厘清获得感心理学渊源与法治获得感的概念框架,在分析当前影响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因素的基础上,从立法获得感、执法获得感、司法获得感和守法获得感四个层面解...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应厘清获得感心理学渊源与法治获得感的概念框架,在分析当前影响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因素的基础上,从立法获得感、执法获得感、司法获得感和守法获得感四个层面解读法治获得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映照。加强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领域中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最终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获得感 法治获得感
下载PDF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法治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探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良品 葛天博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1,138,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是各民族的权利,也是各民族的义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的物质文化基础,为之提供法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破解民族问题、推动各民族地区从“自我意识”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是各民族的权利,也是各民族的义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的物质文化基础,为之提供法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破解民族问题、推动各民族地区从“自我意识”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法治建设。《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规范、强化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法治关系、法律维度与建设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意识 法律维度 建设进路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法制建设:实践探索、基本经验、时代回应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炜达 郭朔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共9页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紧密结合革命、建设、改革实践,逐步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法与道路,其中,将实践升华至理论,将民族政策与民族纲领逐步实现法制化与制度化,成为贯穿民族工作始终的...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紧密结合革命、建设、改革实践,逐步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法与道路,其中,将实践升华至理论,将民族政策与民族纲领逐步实现法制化与制度化,成为贯穿民族工作始终的隐性逻辑。从历史角度对这一逻辑范式予以纵向梳理,探索百年来民族法制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表达、侧重方向与阶段特点。从现时角度对这一逻辑范式予以横向展开,凝练百年来民族法制建设的基本规律与优秀经验,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场景和发展环境,指导当下民族法制建设的具体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族法制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政策
下载PDF
基层司法中的“乡土文化”现象及其与现代法治的关系——基于“关系”信任视角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薇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61,共8页
从狭义出发,可以将基层司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关系信任、情理标准、中庸原则”三种文化现象共同凝练为一种“乡土文化”。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之中,这些承载着儒家“礼治”传统的文化现象以“教化”的方式融入乡土社会民众的血脉之... 从狭义出发,可以将基层司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关系信任、情理标准、中庸原则”三种文化现象共同凝练为一种“乡土文化”。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之中,这些承载着儒家“礼治”传统的文化现象以“教化”的方式融入乡土社会民众的血脉之中,协同发挥作用,共同构建了一种“无声的秩序”,从而在“秩序”这一焦点之上,使得乡土文化与现代法治之间架设起了融贯的桥梁。基于“关系”信任视角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中国基层的日常人际信任模式划分为“一般信任”关系和“特殊信任”关系两种模式。“一般信任”关系和“特殊信任”关系是交织存在的,传统“乡土文化”之于当代的法治建设,同时具备着“建构性”和“破坏性”双重价值。使得中国的法治建设面临着自己的独特难题,从而也要求中国必须探索属于自己的法治建设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法治建设 关系信任 情理标准 中庸原则
下载PDF
论守法的精神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刚 周蓉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1-6,共6页
守法的精神是公民基于对法律的价值合法化的认同而自发形成的守法动力,是出自内心地视遵守法律为道德自觉的主观理念。在现代社会,公民的守法精神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规则意识,它又体现为三个层面:规则至上、注重程序和对权力进行... 守法的精神是公民基于对法律的价值合法化的认同而自发形成的守法动力,是出自内心地视遵守法律为道德自觉的主观理念。在现代社会,公民的守法精神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规则意识,它又体现为三个层面:规则至上、注重程序和对权力进行制衡。二是正义感,包括权利意识和相互性两个方面。三是公共理性,它是守法精神的一个核心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法 规则意识 正义感 公共理性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与中国法家“法治”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庆宾 冯艳玲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2-53,共2页
亚里士多德以法律的正当性论证法律的权威性,追求法律的价值理性。法家把法作为治世、驭民的工具,强调法律的现实作用。二者有着历史背景迥异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对二者的比较对理解中国法治现代化具有特别的意义。
关键词 正义 理性 治世工具 伦理法
下载PDF
略论公民的法治意识及其提高路径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博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全民普法活动的开展,使我国公民对法的认识,开始由“法制”向“法治”转变,公民法律意识也随之提升,逐渐达到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转变为法治意识。而探讨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路径,最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公民 法治意识 法律信仰 法制教育 法制舆论
下载PDF
论法治常识化与常识法治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福友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5-19,共5页
法治社会应真正使法治成为常识。法治常识化能够成为社会各方主体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遵循,并形成具体的讨论规则,以规范社会问题讨论秩序;常识法治化旨在为社会热点问题讨论设定结局机制,以消解社会无序争论而致的外部负效应,实现... 法治社会应真正使法治成为常识。法治常识化能够成为社会各方主体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遵循,并形成具体的讨论规则,以规范社会问题讨论秩序;常识法治化旨在为社会热点问题讨论设定结局机制,以消解社会无序争论而致的外部负效应,实现社会领域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治常识化 常识法治化
下载PDF
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实证分析与培养方式研究
20
作者 陆在春 杨扬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3年第2期20-23,共4页
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包括权利主体意识、权利实现意识和权利救济意识。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权利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权利实现意识具体、明晰,而义务承担意识虚无,权利救济意识薄弱。大学生权利意识需要通过依法治教,加强法治教育课程建设等途... 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包括权利主体意识、权利实现意识和权利救济意识。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权利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权利实现意识具体、明晰,而义务承担意识虚无,权利救济意识薄弱。大学生权利意识需要通过依法治教,加强法治教育课程建设等途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权利意识 法治 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