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of Urban Smart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被引量:3
1
作者 CHEN Xiaohong WEI Luyao ZHANG Haif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584-599,共16页
Smart urban developmen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and is essential to overall strength improvement.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an urban smart development path which unites smart growth with driving shrinkage perfectly ... Smart urban developmen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and is essential to overall strength improvement.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an urban smart development path which unites smart growth with driving shrinkage perfectly in forming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responding to new normal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Based on statistic data of 294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nd above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5, we analyzed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smart development in China by constructing a dynamic fitting model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urban smart development(CVSD). Further efforts were then made to consider 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urban smart development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s of heterogeneous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smart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different scales and scale variat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disordered growth tendency of urban cities in China is overall well controll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 research and it mainly presented a doublet coexistence of shrinkage disordered cities and smart developing cities. It is particularly obvious that Northeast China and East China have regarded shrinkage disordered cities and smart developing cities as main development tendency separately. 2) Areas with basic stability and relative variation were relatively dispersed across the time period, but the proportion was far beyond areas with significant variation. It demonstrates a relative equilibrium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l evolution pattern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nd above in China, except for Tongling, Lanzhou and Chaoyang. 3)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nd above in China are mostly characterized by shrinkage disordered and smart development classif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scale and scale variation from 2000–2015; however, the spatial resonance relation is not obvious. 4) There are many interaction factors forming an important driving mechanism in develop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of urban smart development in China, including na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human capital radiation, regional traffic accessibility, and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nterv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smart developm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l pattern driving mechanism interaction factors China
下载PDF
Interactive Effect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ransport Superiority Degree in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s of the Central Jilin Province,China
2
作者 TIAN Tian MA Yanj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4期643-664,共22页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synergy betw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ransport superiority degree in grain-producing areas of the central Jilin Province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m,22 counties in t...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synergy betw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ransport superiority degree in grain-producing areas of the central Jilin Province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m,22 counties in the central Jilin Province were used as the research units to calcula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ransport superiority degree using the entropy weighting method,weighted travel time and raster cost distance.The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two.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around Changchun,the provincial capital city,and in the areas of Changchun-Jilin and Changchun-Gongzhuling is high,wherea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counties in the southwest is low.2)Transport superiority degree of each county has improved,the overall connectivity of the road networks has been optimized,and the level of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has show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centralization’,exhibi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ximity diffusion.3)Locally,there is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mutual driving effects of the two,with six main patterns.4)The theoretical conditions of von Thunen’s agricultural location have chang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du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nsport networks,the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d the changes of the marke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transport superiority degree coordinatio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下载PDF
应用Landsat影像数据分析岷江上游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地形分异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兰鹰 杨育林 +5 位作者 高鹏 严欣荣 尤继勇 张好 贺维 吴雨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0,共7页
以2000、2010和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岷江上游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结合海拔、坡度以及坡向等地形因子,对研究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状况变化及地形分异特征进行分析,为生态保护和土地规划利用提供... 以2000、2010和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岷江上游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结合海拔、坡度以及坡向等地形因子,对研究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状况变化及地形分异特征进行分析,为生态保护和土地规划利用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总体上得到改善,植被覆盖度Ⅲ级以上区域面积达到80%以上。(2)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岷江上游中西部地区的植被覆盖度为Ⅳ级以上,黑水县西北部山区和松潘县的极高海拔地带植被覆盖度为Ⅰ级。(3)随海拔、坡度的上升,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特征;植被覆盖度半阳坡最大,阴坡最小,平地大于半阴坡。岷江上游作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植被覆盖状况受海拔、坡度以及坡向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因此,对岷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土地利用应考虑地形限制,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影像 像元二分模型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形分异
下载PD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Contents i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Lancang River: Related to Water Environments and Dams
4
作者 Jinxia Lu Kaidao Fu +4 位作者 Mingyue Li Daxing Li Di Li Chao Wang Wenhui Yang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7年第10期1132-1144,共13页
Carbon cycle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climate change, river carbon is an important part, while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has a high proportion of river carbon flux. In this study, we did the research on the Lan... Carbon cycle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climate change, river carbon is an important part, while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has a high proportion of river carbon flux. In this study, we did the research on the Lancang River, an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river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Water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16 section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Lancang River in 2016 (11 months), then we monitored some water quality indicators and DIC content, finally analyzed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C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C content and water environment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DIC conten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Lancang River varied from 1.1840 mmol/L to 3.1440 mmol/L, with a mean value of about 2.2155 mmol/L. (2) At a time scale, DIC contents of dry season (spring, autumn and winter) were higher than rainy season (summer). At a space scale, DIC content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Lancang River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each reservoir had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DIC contents at upstream of the dam was lower than those at downstream of the dam. Compared to other rivers with cascade dams around the world, DIC contents within studied river were at similar level. And the reservoir’s effect of the Lancang River were not obvious, however, DIC contents in the water sampled upstream the dams had a slight stratification. (3) Water temperature, conductivity, turbidity we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DIC content of water, and the effect of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potential (ORP) and pH on DIC was relatively sm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cang River DIC Content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Water Environments DAMS
下载PDF
黑龙江垦区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师帅 肖雨荀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4,共8页
以2004—2020年黑龙江垦区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碳排放因子法和LMDI模型,研究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其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农业低碳发... 以2004—2020年黑龙江垦区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碳排放因子法和LMDI模型,研究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其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农业低碳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黑龙江垦区农业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速度为3.98%,农业碳排放第一大碳源为化肥,其次依次为灌溉、农膜、农药、农业机械应用;碳排放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东北部垦区;经济水平增长和农业生产结构不平衡会导致碳排放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劳动力规模缩减会导致碳排放减少。发展低碳农业,黑龙江垦区需利用各类高新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智能化管理模式、构建数字化碳排放监测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分异 LMDI模型
下载PDF
丰水及枯水期岩溶区水库总有机碳时空分异特征研究——以平班水库为例
6
作者 李娟 焦树林 +1 位作者 杨柳英 韦宗校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8,89,共8页
为研究岩溶区水库有机碳的浓度水平和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揭示岩溶区河道型水库的碳循环规律,分别于2022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在平班水库进行水样采集及总有机碳质量浓度(ρTOC)和其他理化因子的测定,并对ρTOC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相关... 为研究岩溶区水库有机碳的浓度水平和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揭示岩溶区河道型水库的碳循环规律,分别于2022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在平班水库进行水样采集及总有机碳质量浓度(ρTOC)和其他理化因子的测定,并对ρTOC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平班水库ρTOC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异规律,范围为1.899~8.057 mg·L^(-1),丰水期平均质量浓度为5.215 mg·L^(-1),枯水期为3.336 mg·L^(-1);丰水期库区ρTOC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靠近坝址的1号采样点ρTOC最高,上游入湖区浓度最低,枯水期全湖TOC分布稳定。平班水库表层温度(TW)、pH值、硝酸盐氮质量浓度ρ(NO^(-)_(3)-N)的空间差异较小,电导率(γ_(COND))、总溶解固体物质量浓度(ρ_(TDS))的标准差较大,各点位数据离散程度明显;相关分析表明,ρTOC与TW,pH值,ρ(NO^(-)_(3)-N)及ρ(NO^(-)_(2)-N)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平班水库ρTOC与其他湖泊相比处于中等水平,这与库区水体面积、库容有一定关系;平班水库有机碳是径流携带营养盐入湖和浮游植物生长进行光合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丰、枯水期 平班水库 时空分异
下载PDF
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及其溢出效应——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7
作者 胡剑波 李潇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6-119,136,共15页
提升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是有序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基于两期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与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对2003—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碳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更为合理的测度与分解,并结合共同前... 提升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是有序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基于两期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与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对2003—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碳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更为合理的测度与分解,并结合共同前沿理论建立生产率差距变化指数,探究城市群间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时空差异的来源,同时分析城市集聚效应对碳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取得一定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产出效率有待提升,技术进步是提高碳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力。根据生产率差距变化指数将城市群碳全要素生产率划分为正主峰型、负主峰型与反复波动型。碳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城市集聚效应对本地和邻地碳全要素生产率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据此,提出应兼顾要素投入集约和产出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应分类分区精准施策以及加强空间治理观念,建立推动经济增长低碳化的区域协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碳全要素生产率 时空差异 空间溢出效应
下载PDF
基于超效率SBM-ESDA与Tobit模型的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时空分异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8
作者 李根 张学思 +1 位作者 田爱瑞 周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7-79,共13页
长江经济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但其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亟须提高。论文首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1997-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接着分别采用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法对... 长江经济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但其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亟须提高。论文首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1997-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接着分别采用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法对其时间动态变化和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最后运用Tobit模型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统计期内,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均值上下游高中游低的“U”型分布;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时空分异随时间逐渐缩小且向高效率地区聚集,但仍存在个别区域两极分化现象。为提高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应引导各地区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制造产业结构及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绿色创新效率 时空分异 超效率SBM模型 TOBIT模型
下载PDF
淮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格局研究
9
作者 江激宇 李梦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8-125,共8页
淮河流域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大区之一,其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方式直接关系到区域农业与城镇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淮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从承载强度、承载效益和承载潜力三个维度... 淮河流域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大区之一,其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方式直接关系到区域农业与城镇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淮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从承载强度、承载效益和承载潜力三个维度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测算2006—2021年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实证分析其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淮河流域各地级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在整体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在局部上呈现“小集聚、大离散”的空间分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土地资源承载力 时空分异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体育彩票业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史文文 杨舰东 +2 位作者 伊哲 刘世文 张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20,共11页
网络关注度体现了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现实关注和潜在需求,为研究大数据背景下事物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数据参考。运用指数测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体育彩票网络关注度的时... 网络关注度体现了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现实关注和潜在需求,为研究大数据背景下事物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数据参考。运用指数测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体育彩票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2011—2021年中国体育彩票总体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并趋于稳定的态势。(2)在空间上,中国体育彩票网络关注度总体表现为集聚—随机—再集聚分布的特征;各省份之间空间异质性与空间依赖性并存;网络关注度的冷热点区域沿“胡焕庸线”两侧分布,呈现出南多北少、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极化效应。(3)地区生产总值、中青年人口数量、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和体育彩票销量是造成中国体育彩票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异的核心影响因素,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体育彩票 网络关注度 时空分异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贵州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测度
11
作者 孙红梅 刘书剑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1-68,共8页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成果来之不易,现在则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为了解贵州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现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生产、生活、...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成果来之不易,现在则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为了解贵州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现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理念,选取了20个评价指标,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贵州省省级层面及下辖的9个市(州)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发现:2011-2020年贵州省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综合评价值从2011年的0.014稳步上升至2020年的0.223,10年时间发展水平增长了14倍;乡村振兴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逐渐弱化,农业经济、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三者的发展愈加均衡;各市(州)乡村振兴发展水平10年间稳步提升,但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及速度不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生”融合 时空分异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景观生态质量时空分异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项曦明 丁诗雨 +4 位作者 赵永华 康宏亮 韩磊 赵明 张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98,116,共8页
景观生态质量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度的重要指标。基于景观稳定性、景观干扰度和恢复与重建力三个层面构建景观生态质量评估模型,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20 a来景观生态质量及时空变化,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陕北黄土... 景观生态质量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度的重要指标。基于景观稳定性、景观干扰度和恢复与重建力三个层面构建景观生态质量评估模型,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20 a来景观生态质量及时空变化,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景观生态质量呈现中南部高、西部及北部低的分布特征,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显著;景观生态质量等级在中等及以上的区域面积占比由40.0%上升至63.5%,景观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并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区域景观生态质量受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的共同作用,NDVI和高程是主要驱动因子,且与降水、气温、GDP和人口密度等因素交互后驱动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质量 时空分异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济南市商河县2011—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3
作者 戴文婷 钟鸣 +2 位作者 李芳芳 施真 魏忠勇 《山东国土资源》 2024年第1期71-78,共8页
本文以济南市商河县为例,系统研究了近10年商河县土地利用时空分析特征并定性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实施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商河县研究人地关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优化... 本文以济南市商河县为例,系统研究了近10年商河县土地利用时空分析特征并定性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实施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商河县研究人地关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分异 转移矩阵 驱动力 济南市商河县
下载PDF
交通信息化对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域交通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格局
14
作者 石璟晶 赵红星 +2 位作者 聂江龙 何瑞春 刘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85-5900,共16页
选取中国“一带一路”沿线17个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空间单元,建立2012~2022年“一带一路”交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交通信息化与交通碳排放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地理探测器来研究交通信息化对交通碳排放影响的... 选取中国“一带一路”沿线17个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空间单元,建立2012~2022年“一带一路”交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交通信息化与交通碳排放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地理探测器来研究交通信息化对交通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省域的交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一,对外窗口区和开放先行区的交通信息化发展较为成熟,丝路核心区和战略支点区的交通信息化发展相对较落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指数为0.1917~0.4001,整体呈下降趋势,显著性水平介于0.008~0.060,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开放先行区,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丝路核心区,高-低集聚主要分布在对外窗口区和战略支点区,且分布在高-低集聚的省域逐年增多;交通信息化系统应用是影响“一带一路”沿线整体交通碳排放空间分异格局的主导驱动因子,其决定力均值最大达0.53,不同省域间影响交通碳排放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且驱动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交通碳排放 交通信息化 时空异质性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近40 a昆仑山北麓典型河流生态基流时空特征
15
作者 胡可可 何建村 +2 位作者 赵健 塔依尔 苏里坦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1,共8页
生态基流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关键,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尤为重要。以昆仑山北麓克里雅河、尼雅河与车尔臣河3条典型季节性内陆河为研究对象,选取1978—2014年流域水文数据,利用QP法、Tennant法、近10 a最枯月平均流量法... 生态基流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关键,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尤为重要。以昆仑山北麓克里雅河、尼雅河与车尔臣河3条典型季节性内陆河为研究对象,选取1978—2014年流域水文数据,利用QP法、Tennant法、近10 a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和Texas法4种水文学方法,计算确定河流生态基流并据此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Tennant法更适合昆仑山北麓河流生态基流计算。从时间变化来看,3条河生态基流年内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均出现在1月份;年生态基流最大值均出现在2010年左右,最小值在1980年前后,分别以1.378、0.653、3.066 m^(3)/s·(10 a)^(-1)的速度增加。3条河流生态基流空间分布,春季表现为车尔臣河>克里雅河>尼雅河,夏季和秋季均表现为克里雅河>车尔臣河>尼雅河,且同一河流波动变化明显,不同河流之间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影响生态基流年内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气温、降水和人类活动,其中以车尔臣河流域气温、降水与生态基流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6、0.917。考虑生态基流时空分布与流域气候变化特征,综合提出3条河流年内各月生态基流管控目标。研究结果可为昆仑山北麓河流生态保护与水资源管理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基流 时空特征 TENNANT法 管控目标 昆仑山北麓
下载PDF
基于差异冻结技术的深厚冲积层三维冻结温度场数值计算分析
16
作者 吴冬 荣传新 +1 位作者 龙伟 王彬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4期1423-1439,共17页
为了探究人工地层冻结(artificial ground freezing, AGF)多圈管冻结壁温度场分布与发展规律,以淮北青东煤矿东风井为工程背景,利用现场实测数据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三维冻结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立井井筒所在土层在差... 为了探究人工地层冻结(artificial ground freezing, AGF)多圈管冻结壁温度场分布与发展规律,以淮北青东煤矿东风井为工程背景,利用现场实测数据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三维冻结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立井井筒所在土层在差异冻结技术下的冻结温度场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对比分析中三圈管相较两圈管冻结扩展速度较快,相同的冻结时间下,冻结壁平均温度要低0.73~3.32℃·d^(-1),有效厚度增加0.38 m;砂土层相同冻结时间的条件下冻结壁平均温度要比黏土层低0.94~1.50℃,有效厚度增加0.21 m。冻结井筒计算范围内,径向温度场呈现出圈管之间温度低,圈管两侧温度较高的“马鞍型”分布;在土体深度方向,不同土性的土层温度梯度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三圈管以及细砂层位温度更低,30 d左右Ⅱ层土体(三圈管砂土层)降温速率达到最大,约为1.12℃·d^(-1),首先完成土体降温阶段进入冻结壁交圈和拓展阶段,此时其他土层仍处于土体降温阶段。“长短腿”冻结管布置形式既可以提高井筒开挖的时间,缩短工期;又可以防止深部冻土入荒径过多,降低开挖难度,节约工程成本。采用差异冻结的方式,开机冻结30 d,去路盐水温度降至-30℃后维持该温度循环制冷盐水,使得该冻结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此研究可以为类似矿井冻结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层冻结 差异冻结技术 三维冻结温度场 时空演化规律 数值计算
下载PDF
中国畜产品供给和饲料粮生产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分异研究
17
作者 李蒙 郑小燕 张园园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714,共8页
【目的】厘清中国畜产品供给和饲料粮生产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特征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中国畜产品供给和饲料粮生产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并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 【目的】厘清中国畜产品供给和饲料粮生产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特征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中国畜产品供给和饲料粮生产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并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对中国畜产品供给和饲料粮生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和关联因子进行分析。【结果】中国畜产品供给和饲料粮生产的耦合度等级总体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存在降级风险且空间分异特征不明显;协调度等级“倒挂”,由“中级协调”降至“初级协调”,且协调度等级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协调度和首要关联因子间的关联效应同样存在差异,总体可分为因子促进型和因子约束型两类。【结论】从夯实生产基础、调整营养供给结构、完善社会化服务以及加强财政扶持4个方面入手,促使中国畜产品供给和饲料粮生产达到更优质的协调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产品 饲料粮 耦合协调 时空分异
下载PDF
贵州高原人口高龄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18
作者 陈璇 李旭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9,共10页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显现。基于第五、第六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贵州高原人口高龄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高...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显现。基于第五、第六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贵州高原人口高龄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高龄化水平大幅提升,高龄化类型以高龄型Ⅲ期为主,呈“凹”字的空间分布特征;年均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不同程度增加,黔东南的增量和增长率明显大于其他县区。(2)标准差椭圆先向黔北再向黔东南方向偏移,椭圆面积先增大后减小,高龄化空间集聚程度先下降后上升。(3)高龄化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形成以东南部高-高集聚区和北部低-低集聚区为主的空间集聚格局。(4)人口高龄化空间格局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社会经济保障的基础上,加之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生存环境、文化以及人口不同程度的自然和机械变动,使得贵州高原人口高龄化空间格局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高龄化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贵州高原
下载PDF
近20年河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博文 刘凤莲 +1 位作者 陈洪敏 吉冠秋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1期72-78,85,共8页
耕地是育种成粮的基础条件,研究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因素,对于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模型、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河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 耕地是育种成粮的基础条件,研究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因素,对于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模型、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河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进行了时空演变分析和驱动因子探测。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河南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到3007.10 km2,占现状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2.90%,尤以2015—2020年最多;其中信阳市的耕地非粮化面积最多,达到754.14 km2,占耕地非粮化总面积的25.08%。(2)2000—2020年间耕地非粮化热点区域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耕地非粮化重心主要分布在平顶山市,重心整体向南迁移。(3)河南省耕地非粮化受农业、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农业因素对研究区的耕地非粮化影响力较大,任一影响因子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表现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效果。河南省耕地非粮化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 耕地非粮化 时空分异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莫钧雄 孙丕苓 +2 位作者 宫巧巧 刘庆果 沈丹丹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9,共14页
城市快速发展改变了城市绿地结构和格局,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人类福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已有研究侧重对城市或城市群绿地景观形态、布局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差异明显的流域经济带不同河段城市绿地的时空格局... 城市快速发展改变了城市绿地结构和格局,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人类福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已有研究侧重对城市或城市群绿地景观形态、布局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差异明显的流域经济带不同河段城市绿地的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不足,缺乏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面积由3357.66 km^(2)增加到13425.32 km^(2),城市绿地率由22.56%增加到39.04%,城市绿地率增速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特征。(2)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两极分化明显,高值集聚区呈现向东部转移态势,主要分布于江西、安徽、江苏三省交界地区;低值集聚区趋于中西部山区集聚,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交接地带。(3)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受气候条件、地形条件、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绿地时空分异的关键影响因子不同。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呈现双因子增强与非线性增强效应。研究可以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合理布局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