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reliminary Report on Rumen Protozoa Grazing Rate on Bacteria with a Fluorescence-Labeled Technique 被引量:8
1
作者 WANG Meng-zhi WANG Hong-rong +2 位作者 LI Guo-xiang CAO Heng-chun LU Zhan-ju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68-774,共7页
Studies on the bacterial predation rate by rumen protozoa were carried out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using a technique of fluorescence-labeled bacteria (FLB). Four Xuhuai goats 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to obta... Studies on the bacterial predation rate by rumen protozoa were carried out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using a technique of fluorescence-labeled bacteria (FLB). Four Xuhuai goats 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to obtain rumen protozoa and bacteria. Two groups were designed as follows: One group was the whole bacteria which were labeled using fluorescence through removing free bacteria from rumen fluid (WFLB); the other group was the bacteria which were labeled using fluorescence without removing free bacteria from rumen fluid (FLB).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bacterial predation rates of rumen protozoa was 398.4 cells/(cell h) for the group WFLB, 230.4 cells/(cell h) for the group FLB, when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expressed as bacteria-N, they were 2.15 pg N/(cell h) for the group WFLB, and 1.24 pg N/(cell h) for the group FLB, respectively. Extrapolating the assimilation quantity of nitrogen by ciliates on bacteria of Xuhuai goat, there were 103.2 mg N/(d capita) for the group WFLB, and 59.5 mg N/(d capita) for the group FLB, respectively. It was estimated that protein losses due to microbial recycling were 0.645 g pro/(d capita) for the group WFLB and 0.372 g pro/(d capita) for the group FLB,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fluorescence-labeled technique would be a potential 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acterial predation rate by rumen protozo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men protozoa grazing rate bacteria-N fluorescence-labeled technique
下载PDF
Rumen methanogens and mitigation of methane emission by anti-methanogenic compounds and substances 被引量:28
2
作者 Amlan Patra Tansol Park +1 位作者 Minseok Kim Zhongtang Yu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71-288,共18页
Methanogenic archaea reside primarily in the rumen and the lower segments of the intestines of ruminants, where they utilize the reducing equivalents derived from rumen fermentation to reduce carbon dioxide, formic ac... Methanogenic archaea reside primarily in the rumen and the lower segments of the intestines of ruminants, where they utilize the reducing equivalents derived from rumen fermentation to reduce carbon dioxide, formic acid, or methylamines to methane(CH_4). Research on methanogens in the rumen has attracted great interest in the last decade because CH_4 emission from ruminants contributes to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nd represents a loss of feed energy. Some DNA-based phylogenetic studies have depicted a diverse and dynamic community of methanogens in the rumen. In the past decade,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on elucidating the underpinning that determines and affects the diversity,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methanogen community of the rumen. Concurrently, many researchers have attempted to develop and evaluate interventions to mitigate enteric CH_4 emission. Although much work has been done using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other approaches such as using nitrate and 3-nitrooxy propanol have also yielded promising results. Most of these antimethanogenic compounds or substances often show inconsistent results among studies and also lead to adverse effects on feed intake and diges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rumen fermentation when fed at doses high enough to achieve effective mitigation. This review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rumen methanogens and then an appraisal of most of the antimethanogenic compounds and substances that have been evaluated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Knowledge gaps and future research needs are also discussed with a focus on methanogens and methane mi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methanogenic compound Methanogen Mitigation protozoa rumen
下载PDF
Correlation of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Rumen Microbes in Ruminants 被引量:1
3
作者 Tian Liping Yang Zijun +4 位作者 Zhang Cai Wang Jicang Zhao Hongxian Du Boqiang Li Aiqiang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7年第4期200-203,共4页
In complex digestion and metabolism of rumen, rumen microbes play a decisive role. Curren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en microbial system and rumen metabolism has not been understood comprehensively, which will be... In complex digestion and metabolism of rumen, rumen microbes play a decisive role. Curren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en microbial system and rumen metabolism has not been understood comprehensively, which will be reviewed in the paper,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digestion and metabolism of bacteria, fungi and protozoa in the rumen of rumin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MINANTS rumen microbes Bacterla FUNGI protozoa CELLULOSE Protein FAT
下载PDF
单宁调控反刍动物瘤胃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尚子忆 刘海英 +1 位作者 豆兴堂 韩迪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2-66,共5页
反刍动物排放的甲烷主要来源于瘤胃内饲料的发酵。受瘤胃内多种微生物的影响,甲烷的产生途径多样,调控机理复杂。降低饲料源瘤胃甲烷排放是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和改善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生产中常通过饲喂单宁添加剂或富含单宁的饲草来... 反刍动物排放的甲烷主要来源于瘤胃内饲料的发酵。受瘤胃内多种微生物的影响,甲烷的产生途径多样,调控机理复杂。降低饲料源瘤胃甲烷排放是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和改善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生产中常通过饲喂单宁添加剂或富含单宁的饲草来减少反刍动物的甲烷排放,因其来源、化学成分及添加剂量等因素的影响,单宁降低甲烷排放的效果有较大差异。本文综述了单宁对反刍动物瘤胃菌群代谢的影响,分析其降低甲烷排放的机制,探索单宁在瘤胃甲烷排放中的调控作用,旨在为降低反刍动物甲烷生成的营养调控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 产甲烷菌 纤维分解菌 原虫 瘤胃 反刍动物
下载PDF
体外法研究不同油脂对瘤胃原虫吞噬细菌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梦芝 程欣 +3 位作者 谢文文 张柏松 刘翔 王洪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831-3837,共7页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油脂对瘤胃原虫吞噬细菌微循环及微生物群体的影响。【方法】3头瘤胃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分别以菜籽油(A)、豆油(B)、玉米油(C)和花生油(D)为底物培养瘤胃微生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培养10h时用荧光标记...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油脂对瘤胃原虫吞噬细菌微循环及微生物群体的影响。【方法】3头瘤胃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分别以菜籽油(A)、豆油(B)、玉米油(C)和花生油(D)为底物培养瘤胃微生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培养10h时用荧光标记瘤胃细菌法进行原虫吞噬细菌试验。【结果】原虫密度以对照组最高,显著高于A、B、C组(P<0.05);细菌密度以B组最高,为4.906×109cells·mL-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原虫蛋白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细菌蛋白组以B组最高,B、C、D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原虫的吞噬速率分别为:267.6(对照组)、196.2(A组)、244.4(B组)、274.4(C组)、285.4(D组)cells/(cell·h),组间差异显著(P<0.05)。吞噬细菌N的速率分别为1.445、1.059、0.320、1.482、1.541pgN·(cell·h)-1。【结论】估算每天每头山羊细菌蛋白循环量分别为121.64(对照组)、56.64(A组)、78.39(B组)、87.04(C组)和95.06(D组)mg蛋白·(d·头)-1,B组较低,仅为对照组的64.45%,且该组微生物量最大。在本试验的基础上认为4%的豆油对微循环的调控效应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瘤胃原虫 荧光标记 细菌蛋白 循环
下载PDF
日粮结构对羊瘤胃原虫种群及吞噬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梦芝 喻礼怀 +2 位作者 王洪荣 张洁 卢占军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27-32,共6页
本文以4只瘤胃瘘管山羊为试验动物,研究碳水化合物结构对山羊瘤胃发酵、原虫种群结构及吞噬速率的影响。设置精粗比为10∶90、30∶70、50∶50、70∶30的4种日粮(A、B、C、D组),其干物质中中性洗涤纤维(NDF)分别为54.87%、44.23%、33.72%... 本文以4只瘤胃瘘管山羊为试验动物,研究碳水化合物结构对山羊瘤胃发酵、原虫种群结构及吞噬速率的影响。设置精粗比为10∶90、30∶70、50∶50、70∶30的4种日粮(A、B、C、D组),其干物质中中性洗涤纤维(NDF)分别为54.87%、44.23%、33.72%、23.23%。采用4×4拉丁方设计,使用荧光标记细菌技术测定原虫吞噬细菌的速率。结果表明:日粮结构影响瘤胃发酵,以B组微生物活力较强、NDF降解率较高、pH也相对稳定;原虫吞噬速率与日粮NDF含量间呈三次方曲线关系(Y=-0.183065X2-0.003092X3+467.117113,R2=0.86795)。吞噬速率与细菌(原虫)密度呈负(正)相关关系,方程为Y=445.514-3.078X1+1.864X(2R2=0.839、Y为吞噬速率;X1和X2为细菌和原虫密度)。日粮结构显著影响原虫种群结构,内毛虫和等毛虫随NDF含量降低而增高,而双毛虫和头毛虫则相反。内毛虫与双毛虫和头毛虫的吞噬速率分别为361.9、606.3个/h和607.5个/h,种属间差异显著,但不同种属吞噬速率随日粮结构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日粮结构可以引起瘤胃发酵状态的改变,从而影响原虫种群结构和吞噬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粗比 瘤胃 原虫 种群结构 吞噬速率 山羊
下载PDF
用荧光染色法研究山羊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速率的初报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梦芝 王洪荣 +2 位作者 李国祥 曹恒春 卢占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76-1481,共6页
【目的】采用荧光染色标记细菌(fluorescence labeled bacteria,FLB)技术,研究山羊瘤胃中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方法】利用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采集瘤胃液以获取瘤胃原虫和细菌。试验设置清洗原虫祛除瘤胃自由细菌的荧... 【目的】采用荧光染色标记细菌(fluorescence labeled bacteria,FLB)技术,研究山羊瘤胃中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方法】利用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采集瘤胃液以获取瘤胃原虫和细菌。试验设置清洗原虫祛除瘤胃自由细菌的荧光全标组(WFLB)及未清洗原虫保留瘤胃自由细菌荧光标记组(FLB)。【结果】WFLB组和FLB组的吞噬速率分别为398.4cells/(cell·h)和230.4cells/(cell·h),换算为细菌N为:2.15pgN/(cell·h)/和1.24pgN/(cell·h)。【结论】每天每头羊由原虫在瘤胃内循环中带出的细菌N损失在WFLB组和FLB组分别估计为103.2mgN/(d·头)、59.5mgN/(d·头),或者细菌蛋白损失为0.645g/(d·头)和0.372g/(d·头)。结果同时表明,荧光染色标记技术可以应用于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速率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原虫 吞噬速率 细菌N 荧光染色法
下载PDF
不同代乳条件下1~35日龄羔羊瘤胃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发育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凤鸣 雒秋江 +2 位作者 牛越峰 潘榕 李维东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67-1576,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代乳条件下1~35日龄羔羊瘤胃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发育。选取56只初生重(3 380±328)g的小尾寒羊公羊,从1日龄起分别饲喂牛奶粉代乳(milk powder substitute,MS,28只)或鱼粉代乳(fish meal substitute,FS,28只)...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代乳条件下1~35日龄羔羊瘤胃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发育。选取56只初生重(3 380±328)g的小尾寒羊公羊,从1日龄起分别饲喂牛奶粉代乳(milk powder substitute,MS,28只)或鱼粉代乳(fish meal substitute,FS,28只),并在21日龄将饲喂2种代乳的羔羊各8只转喂开食料。在7、14、21、28和35日龄分别宰杀4只,进行瘤胃液细菌和原虫分类计数,测定瘤胃液真菌数量、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NH3-N)浓度,瘤网胃重量和结构形态指标。结果表明:1)饲喂MS羔羊瘤胃在7日龄即有细菌(85.47×109个/m L,97.4%为瘤胃球菌)和原虫(1.10×105个/m L),且总数均随日龄增加而增加。7日龄羔羊瘤胃液真菌数量较少,直到35日龄时才较多。羔羊瘤胃在7日龄即有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为主),但浓度在21日龄后才随日龄增加大幅上升。7日龄羔羊瘤胃液NH3-N浓度为33.2 mg/d L。饲喂MS的羔羊瘤网胃重量、瘤胃乳头长度和宽度随日龄增加而增加。2)与饲喂MS相比,饲喂FS的羔羊7日龄瘤胃液细菌和原虫总数分别减少30.8%(P〈0.01)和27.3%(P〉0.05),瘤胃液TVFA和NH3-N浓度随日龄增加波动变化,35日龄瘤网胃重减少17.1%(P〉0.05),瘤胃乳头长度和宽度分别减少16.0%(P〈0.05)和增加39.4%(P〉0.05)。3)21日龄给羔羊转喂开食料,原先饲喂MS羔羊28日龄瘤胃液细菌总数增加49.7%(P0.01),原虫总数减少50.3%(P〈0.01),TVFA浓度升高158.8%(P〈0.01),瘤网胃重增加14.0%(P〉0.05)、瘤胃乳头长度变短43.3%(P〈0.01),宽度增加61.8%(P〈0.01);瘤胃液真菌数量在35日龄时显著增加。4)21日龄给羔羊转喂开食料,原先饲喂FS羔羊28日龄瘤胃液细菌总数增加21.1%(P〉0.05),原虫总数减少60.4%(P〈0.01),TVFA和NH3-N浓度各降低43.5%(P〉0.05)和49.1%(P〈0.05),瘤胃乳头长度和宽度分别减少23.1%(P〈0.05)和11.2%(P〉0.05);在35日龄时几乎没有真菌存在。由本试验得出结论,羔羊7日龄瘤胃消化发育即已开始,饲喂FS或21日龄转喂开食料都会影响瘤胃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羔羊 瘤胃 原虫 细菌 真菌
下载PDF
日粮添加豆油和胡麻油对肉牛瘤胃发酵及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杨舒黎 王加启 +2 位作者 胡志勇 李旦 孙宏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316-2322,共7页
【目的】评价日粮添加植物油对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采用3×3拉丁方设计,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杂交肉牛研究不添加油脂(对照组)、添加4%豆油(豆油组)或4%胡麻油(胡麻油组)对瘤胃pH值、NH3-N浓度、VFA以及... 【目的】评价日粮添加植物油对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采用3×3拉丁方设计,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杂交肉牛研究不添加油脂(对照组)、添加4%豆油(豆油组)或4%胡麻油(胡麻油组)对瘤胃pH值、NH3-N浓度、VFA以及瘤胃细菌和原虫的影响。3组日粮精粗比均为35﹕65,每期试验为21d,共3期。【结果】添加油脂对瘤胃内pH值没有影响(P>0.05);对照组和胡麻油组瘤胃NH3-N浓度显著高于豆油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豆油组和胡麻油组显著降低了瘤胃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酸浓度以及总细菌、蛋白分解菌、纤维分解菌及原虫的数量(P<0.05),但对乙酸与丙酸比例以及淀粉分解菌数量两个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豆油组和胡麻油组纤维分解菌和原虫的数量依次分别为6.79×10~8、5.71×10~8、5.92×10~8;10.67×10~4、7.11×10~4、9.56×10~4CFU·ml^(-1);两个加油组显著降低了瘤胃纤维分解菌和原虫数(P<0.05)。【结论】日粮添加4%豆油和胡麻油对瘤胃发酵及主要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但二者抑制效应大小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油 胡麻油 瘤胃生理 细菌 原虫
下载PDF
添喂甲硝唑对绵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和消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上官京 雒秋江 +2 位作者 陈勇 潘榕 李昊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5-284,共10页
选取4只1.5~2.0岁龄、体重约40 kg,安装了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小尾寒羊公羊,采用4×4拉丁方设计,在精粗比为50∶50的日粮条件下,研究添喂甲硝唑对绵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和消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喂0.00,0.05,0.10,0.20 ... 选取4只1.5~2.0岁龄、体重约40 kg,安装了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小尾寒羊公羊,采用4×4拉丁方设计,在精粗比为50∶50的日粮条件下,研究添喂甲硝唑对绵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和消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喂0.00,0.05,0.10,0.20 g/kg甲硝唑时,3组试验组的绵羊瘤胃液原虫总数分别比对照组减少了30.3%(P<0.01),50.0%(P<0.01),59.6%(P<0.01);细菌总数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45.7%(P<0.01),55.4%(P<0.01),65.8%(P<0.01);瘤胃真菌DNA拷贝数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27.6%(P<0.05),34.0%(P<0.05),36.0%(P<0.05);瘤胃液氨态氮浓度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6.8%(P<0.01),16.5%(P<0.01),18.6%(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均有增加趋势。日粮中添加甲硝唑0.05,0.10,0.20 g/kg组干物质采食量与对照组比分别增加了6.6%(P<0.01),12.2%(P<0.01),7.8%(P<0.01);干物质消化量分别增加了7.8%,17.7%,2.7%;有机物消化量分别增加了7.6%(P<0.05),17.4%(P<0.01),3.5%(P>0.05);粗蛋白消化量分别增加了13.4%(P<0.01),25.3%(P<0.01),11.2%(P<0.01);氮保留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3.1%(P<0.05),21.0%(P<0.01),10.9%(P<0.05)。给绵羊添喂一定剂量的甲硝唑,可增加绵羊的自由采食量,其日粮的消化率呈增加趋势,并可使瘤胃液原虫数量减少,细菌总数和真菌数增加,氨态氮浓度降低,增加绵羊的氮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甲硝唑 瘤胃 代谢 原虫
下载PDF
中国水牛瘤胃纤毛虫分布与挥发性脂肪酸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桂荣 赵青余 +3 位作者 那日苏 张民 杨炳壮 黄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86-1291,共6页
对中国广西西林水牛和摩拉水牛瘤胃纤毛虫种类分布进行了鉴定检测,并测定了其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同时进行了比较研究。全部检出17属63种25型瘤胃纤毛虫,比以前进行的8种反刍动物瘤胃纤毛虫分布研究中出现的总数和每个宿主个体中出... 对中国广西西林水牛和摩拉水牛瘤胃纤毛虫种类分布进行了鉴定检测,并测定了其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同时进行了比较研究。全部检出17属63种25型瘤胃纤毛虫,比以前进行的8种反刍动物瘤胃纤毛虫分布研究中出现的总数和每个宿主个体中出现的平均纤毛虫种数多,种类构成最复杂,其纤毛虫构成特点类似于东南亚地区水牛瘤胃纤毛虫构成特点。其中广西西林水牛中检出了Entodinium biconcavumsp n,是至今从未鉴定记载过的认为是新种的特殊种类。广西西林水牛检出13属54种20型、摩拉水牛检出16属45种11型瘤胃纤毛虫。广西西林水牛瘤胃纤毛虫平均密度为2.13×105/mL,摩拉水牛瘤胃纤毛虫密度为3.43×105/mL。中国水牛瘤胃纤毛虫属别构成中Entodinium属出现率最高,但两个水牛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别,其他属别构成也不尽一致。这与不同品种原来的地理环境分布与饲养管理条件有关。广西西林水牛瘤胃总VFA浓度为75.60 mmol/mL,摩拉水牛的为58.74 mmol/mL。瘤胃总VFA含量中均为乙酸含量最高,属于典型的粗饲料发酵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牛 瘤胃 纤毛虫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徐淮白山羊瘤胃细菌和原虫的类群结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梦芝 王洪荣 +2 位作者 徐爱秋 张洁 陈旭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915-2922,共8页
【目的】研究以稻草为主的日粮条件下徐淮白山羊瘤胃细菌和原虫的类群结构。【方法】以4只安装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为试验动物,PCR扩增瘤胃细菌16SrDNA序列,利用分子克隆与测序分析、细胞计数等技术,解析瘤胃细菌和原虫群体的类群组成。... 【目的】研究以稻草为主的日粮条件下徐淮白山羊瘤胃细菌和原虫的类群结构。【方法】以4只安装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为试验动物,PCR扩增瘤胃细菌16SrDNA序列,利用分子克隆与测序分析、细胞计数等技术,解析瘤胃细菌和原虫群体的类群组成。【结果】获得的细菌克隆基本归为两簇:与瘤胃球菌R.bromii YE282相似性为95%的XHGR1、与瘤胃R-7菌相似性为98%的XHGR3,XHGR2位于另立的R.flavefaciens簇。瘤胃球菌属细菌占细菌克隆总数的比例较高(33.33%),原虫生物量略低于细菌,占瘤胃生物总量的44.83%。群体主要有内毛属、双毛亚科、前毛属、头毛属和等毛科等原虫,其中内毛属原虫比例最高为74.25%。【结论】以稻草为主的日粮条件下,徐淮白山羊瘤胃中细菌和原虫生物量相近,瘤胃球菌属细菌和内毛属原虫分别是瘤胃细菌和原虫区系的优势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稻草 瘤胃 细菌 原虫 群体
下载PDF
反刍动物瘤胃原虫自溶现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欢莉 王洪荣 +2 位作者 徐爱秋 赵庆新 姜小波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8-21,共4页
瘤胃原虫自溶的初步研究,可为反刍动物瘤胃内微生物蛋白循环的研究及相关调控技术的开展提供基础资料。本试验采用氧诱导自溶的方法,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研究原虫形态、自溶度、蛋白酶活性及脂肪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氧诱导处理原虫... 瘤胃原虫自溶的初步研究,可为反刍动物瘤胃内微生物蛋白循环的研究及相关调控技术的开展提供基础资料。本试验采用氧诱导自溶的方法,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研究原虫形态、自溶度、蛋白酶活性及脂肪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氧诱导处理原虫形态变化明显,表现出自溶特征。前期(0-4h)自溶速度较快,4h胞内蛋白释放达50%。自溶组蛋白酶活性较对照组降低9.92%(P〈0.05);而脂肪酶活性较对照组提高41.01%(P〈0.01)。胞外蛋白酶活性与原虫自溶度相关性最高(r=O.703)。脂肪酶活性对于原虫自溶度的直接效应最强(P=-O.586)。综上所述.氧诱导处理使瘤胃原虫发生自溶,据此建立自溶模型。脂肪酶的作用是瘤胃原虫自溶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原虫 自溶 蛋白酶 脂肪酶
下载PDF
荧光光度法在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欢莉 王洪荣 +3 位作者 刘翔 宋荣渊 王剑飞 姜小波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1-615,共5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荧光光度法研究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作用的可行性。试验选用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采集瘤胃液以获取瘤胃原虫和细菌,以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细菌的荧光强度为主要测定指标,研究山羊瘤胃中原虫对细菌... 本试验旨在探讨荧光光度法研究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作用的可行性。试验选用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采集瘤胃液以获取瘤胃原虫和细菌,以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细菌的荧光强度为主要测定指标,研究山羊瘤胃中原虫对细菌的吞噬作用。结果表明,DAPI标记的瘤胃细菌浓度与其荧光强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2=0.9952)。在日粮粗精比为7∶3的条件下,徐淮山羊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为370.89cells/(cell.h),瘤胃内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吞噬量在60min达到饱和,其最大吞噬量为370.89cells/cell。结果提示,荧光光度法可应用于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作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度法 瘤胃原虫 吞噬率
下载PDF
不同分子形式氮源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及蛋白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梦芝 喻礼怀 +2 位作者 王洪荣 李国祥 曹恒春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24,共5页
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研究氮源的分子形式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及其蛋白合成的影响。使用人工模拟瘤胃体外培养氯化铵、寡肽(<3000u)、小肽(<500u)、游离氨基酸等4种形式的氮源底物。结果表明:培养液pH在6.4~6.9之间变化,氨... 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研究氮源的分子形式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及其蛋白合成的影响。使用人工模拟瘤胃体外培养氯化铵、寡肽(<3000u)、小肽(<500u)、游离氨基酸等4种形式的氮源底物。结果表明:培养液pH在6.4~6.9之间变化,氨基酸组平均pH最低为6.61,氯化铵组最高为6.79;培养液氨氮浓度变化范围为11.60~29.45mg/100mL,均值以寡肽组最低,为15.70mg/100mL,氨基酸组最高,为19.15mg/100mL。微生物蛋白产量以氯化铵组的最低,为(0.2701mg/mL),且与其他3组差异极显著(P<0.01),较氨基酸组下降了54.50%,两肽组数值上都高于氨基酸组。氯化铵组微生物区系原虫∶细菌(P∶B)最低为77.49%,对原虫的抑制较大,小肽组P/B最高为104.50%,利于原虫的生长,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可见,氮源的分子形式对瘤胃微生物的发酵、不同区系(原虫和细菌)的蛋白质合成都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源 瘤胃 细菌 原虫 发酵 山羊
下载PDF
基于18SrRNA基因的PCR/DGGE技术研究山羊瘤胃原虫动态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新峰 苏勇 +2 位作者 毛胜勇 刘建新 朱伟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41-144,共4页
应用PCR/DGGE技术对山羊采食前后瘤胃原虫的多样性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采食前和采食后1、2、4和8h分别采集瘤胃内容物样品,对瘤胃原虫特异性的18S rRNA基因经PCR扩增、DGGE电泳分析。结果显示,采食前后DGGE图谱由10条左右清晰可辨... 应用PCR/DGGE技术对山羊采食前后瘤胃原虫的多样性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采食前和采食后1、2、4和8h分别采集瘤胃内容物样品,对瘤胃原虫特异性的18S rRNA基因经PCR扩增、DGGE电泳分析。结果显示,采食前后DGGE图谱由10条左右清晰可辨的谱带组成,图谱上的泳带反映了瘤胃内的优势原虫,泳带数量和位置的复杂性说明了瘤胃原虫的多样性。并对其中两个优势条带切胶测序,基因序列分析分属于毛口目和内毛目。瘤胃原虫区系相似性分析,采食前为90.5%~94.1%;采食后相似性发生改变,且存在个体差异。多样性指数由采食前的0.82逐渐上升到采食后8h的0.90(P>0.05)。DGGE指纹技术有效地反映了不同样品中原虫优势种的组成,并可通过此技术跟踪研究瘤胃原虫区系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瘤胃原虫 18S RRNA PCR/DGGE
下载PDF
稻草与苜蓿组合对山羊瘤胃内蛋白微循环效率及增重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吉鹍 张震宇 +2 位作者 吴文旋 李龙瑞 邹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97-1102,共6页
将9只体况良好,体质量相近(41.3±1.2)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都麻羊半同胞羯羊,随机分成3组,饲以稻草基础日粮,分别补饲25%(MSL25)、50%(MSL50)与75%(MSL75)的苜蓿(MSL),在进行增重性能组合效应研究的同时,采集各组瘤胃液以... 将9只体况良好,体质量相近(41.3±1.2)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都麻羊半同胞羯羊,随机分成3组,饲以稻草基础日粮,分别补饲25%(MSL25)、50%(MSL50)与75%(MSL75)的苜蓿(MSL),在进行增重性能组合效应研究的同时,采集各组瘤胃液以获取瘤胃原虫和细菌,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细菌的荧光强度,进行瘤胃原虫对细菌吞噬作用的组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作用。瘤胃原虫的细菌吞噬量与吞噬速率,均随苜蓿补饲水平的增加而减少,当补饲水平达到50%时,趋于平稳。各补饲水平组的吞噬量在60 min达到饱和,此时吞噬量自高到低的排序为MSL25(381.91)>MSL50(377.02)>MSL50(376.47),括号中的数字为吞噬量,单位为cells/cell。2、增重性能。1MSL25、MSL50与MSL75的日增重分别为19.14 g/d、40.40 g/d与49.26 g/d(P<0.05);2MSL25、MSL50与MSL75单位增重所需的饲料分别为44.14、23.69与21.26,其中MSL50与MSL75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MSL25、MSL50与MSL75每公斤增重饲料成本分别为58.49元/kg、48.56元/kg与59.01元/kg,其中MSL25与MSL75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论,山羊稻草基础日粮补饲50%的苜蓿可提高瘤胃内蛋白微循环效率,改善增重性能,降低饲料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补饲苜蓿 瘤胃原虫 吞噬率 增重性能
下载PDF
添加青绿饲料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原虫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方翟 苏皮.赛迪 +3 位作者 吐尔逊阿依.赛买提 贾存辉 田帅 钱文熙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0-213,298,299,共6页
为了解塔里木马鹿瘤胃生理特点,研究其瘤胃内原虫的数量、频数等的变化规律,试验采用显微镜镜检的方法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内原虫进行鉴定,并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青绿饲料来替代粗饲料,采用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法对原虫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 为了解塔里木马鹿瘤胃生理特点,研究其瘤胃内原虫的数量、频数等的变化规律,试验采用显微镜镜检的方法对塔里木马鹿瘤胃内原虫进行鉴定,并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青绿饲料来替代粗饲料,采用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法对原虫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瘤胃内主要的原虫为内毛属、双毛属、头毛属、等毛属、前毛属原虫;添加青绿饲料前后,瘤胃内原虫总数、原虫活力及原虫频数均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马鹿 瘤胃 原虫 数量 活力
下载PDF
蛋白质源对山羊瘤胃微生物蛋白AA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梦芝 王洪荣 +2 位作者 喻礼怀 李国祥 徐爱秋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30-33,共4页
以4只瘘管山羊作为试验动物,研究羽毛粉(A)、玉米蛋白粉(B)、豆粕(C)和鱼粉(D)等蛋白质源配合的混合日粮对瘤胃微生物蛋白AA组成模式的影响规律。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部分种类AA的含量在原虫和细菌区系间和同一... 以4只瘘管山羊作为试验动物,研究羽毛粉(A)、玉米蛋白粉(B)、豆粕(C)和鱼粉(D)等蛋白质源配合的混合日粮对瘤胃微生物蛋白AA组成模式的影响规律。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部分种类AA的含量在原虫和细菌区系间和同一区系内不同蛋白质处理间差异显著。原虫的Val比例高于细菌的,而细菌的Lys则高于原虫。细菌的Arg,原虫的Met、Leu和His在蛋白质处理间差异显著。综上可见,瘤胃微生物AA组成是因蛋白质来源而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瘤胃 原虫 细菌 AA组成
下载PDF
稻草补饲苜蓿对山羊瘤胃内蛋白微循环效率与增重的组合效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吉鹍 张震宇 +2 位作者 吴文旋 李龙瑞 邹庆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71-74,共4页
在稻草基础日粮中分别补饲25%(处理MSL25)、50%(处理MSL50)与75%(处理MSL75)的苜蓿,研究了不同补饲处理对山羊瘤胃内蛋白微循环效率与增重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量与吞噬速率总体上均随苜蓿补饲水平的增加而下降,... 在稻草基础日粮中分别补饲25%(处理MSL25)、50%(处理MSL50)与75%(处理MSL75)的苜蓿,研究了不同补饲处理对山羊瘤胃内蛋白微循环效率与增重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量与吞噬速率总体上均随苜蓿补饲水平的增加而下降,但处理MSL50与MSL75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量与吞噬速率均在吞噬时间60 min时达到最高值;不同处理的日增重和总增重均表现为:MSL25<MSL50<MSL75;在3个处理中,处理MSL50的单位增重所需的饲料量较少,且单位增重所需的饲料成本最低。因此,在稻草基础日粮中补饲50%的苜蓿可提高山羊瘤胃内蛋白微循环效率,改善增重性能,降低饲料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稻草 补饲苜蓿 瘤胃原虫 吞噬率 增重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