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rocess and driving forces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 被引量:105
1
作者 LIU Yansui LIU Yu +1 位作者 CHEN Yangfen LONG Hualo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6期876-888,共13页
Rural hollowing is a recent geographic phenomenon that has receiv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China, which is experiencing rapid urbanization. It has led to the wasteful use of rural land resources, and imposed obstacl... Rural hollowing is a recent geographic phenomenon that has receiv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China, which is experiencing rapid urbanization. It has led to the wasteful use of rural land resources, and imposed obstacle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and coordin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Rural hollowing has various forms of manifestation, which refers to the neglect and vacancy of rural dwellings, both of which can lead to damage and ultimate abandonment of rural dwellings. Damaged dwelling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destruction, ranging from slight, moderate to severe. The evolutive process of rural hollowing in general has five stages, i.e., emergence, growth, flourishing, stability, and declin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its physiographic features, the types of rural hollowing can be categorised as urban fringe, plain agricultural region, hilly agricultural region, and agro-pastoral region. Especially, the plain agricultural region is the most typical one in rural hollowing, which shows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rural hollowing as a "poached egg" pattern with a layered hollow core and solid shape. Furthermore,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rural hollowing are identified as the pull of cities and push of rural areas. In particular, this paper identifies contributors to rural hollowing that include rural depopulation in relation to rapid urbanis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 land ownership and land use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barri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hollowing hollowing villages settlement evolution rural depopulatio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China
原文传递
"Hollow Village" Evolution and Policy Contr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被引量:2
2
作者 Han SO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6年第3期22-26,共5页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ublic policy control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 hollowing" at different stages of urbanization. More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ublic policy control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 hollowing" at different stages of urbanization. Moreover,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tage of China's current urbanization.Based on the survey of migrant workers,this paper evaluates China's current policies,and argues that the rural " hollowing" is an objective that accompanies urbaniz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 rural " hollowing"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make policy and plan based o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local urbanization and local conditions,because of the extent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guide the rural " hollowing" to develop toward the right dir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process rural hollowING STAGE characteristics POLICY CONTROL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机制研究——以海伦市长华村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冬梅 文清 祁悦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21,共9页
研究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村域尺度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驱动机制,探寻“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宅基地的活化利用与有效管理对策。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东北黑土区内农村宅基地的居住功能弱化,农业生产功能... 研究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村域尺度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驱动机制,探寻“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宅基地的活化利用与有效管理对策。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东北黑土区内农村宅基地的居住功能弱化,农业生产功能增强,宅基地功能由居住功能主导向居住、生产二元复合功能或农业生产功能为主导转变;(2)村域尺度内,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的阶段特征明显,空间上表现为与中心村的距离越远,宅基地功能转型程度越剧烈;(3)在城镇化等外缘要素的影响下,乡村地域系统内人口和产业的变化共同驱动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4)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框架下,结合农村宅基地功能组合和利用状态,引导农户选择适宜的宅基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促进宅基地利用效率提升。研究结论:东北黑土区农村宅基地功能正在经历转型过程,应根据宅基地功能转型阶段特征,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筛选适宜的宅基地利用与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 功能转型 空心村治理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农村空心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依据安徽省县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4
作者 徐若梅 陈强往 桂成章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41-452,共12页
梳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村空心化问题对农业生产活动效率产生的影响,对促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依据2010~2020年安徽省60个县域的660个面板数据,分别利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农村... 梳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村空心化问题对农业生产活动效率产生的影响,对促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依据2010~2020年安徽省60个县域的660个面板数据,分别利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农村空心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率,探讨农村空心化和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样本县域农村空心化程度呈不断上升演化特征和缓慢扩大趋势,农村空心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有所增加,农村空心化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但对不同类型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农村空心化显著负向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率,显著正向影响农业规模效率。但农村空心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提出,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推进适度、合理的规模化经营,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 农业生产效率 县域面板 熵值法 DEA-MALMQUIST指数法
下载PDF
县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与乡村人口空心化的耦合协调关系——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崔家兴 靳涵 +3 位作者 罗滢渊 林勇 童新 朱媛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2-1836,共15页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亟需研究其演变机制和管控措施。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覆盖数据和农业劳动力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县域耕...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亟需研究其演变机制和管控措施。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覆盖数据和农业劳动力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县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非农化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且存在围绕中心城市高值集聚的态势。非粮化则大致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倾向,远离大城市的边远县域非粮化程度较高。研究期内非农化和非粮化呈整体加剧趋势,乡村人口空心化程度显著提升。(2)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之间呈现较强耦合作用,失调区域逐渐扩大。(3)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并逐渐增强。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且数量逐渐减少,低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分散。(4)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强时空动态特征,但县域及其邻域协同变动的比例较高,表明具有较强的局域整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化 非粮化 乡村人口空心化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乡村空心化的社会网络演变特征及规划响应——以四川省A村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石亚灵 张悦 周政旭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近40年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大量乡村地区的空间生产逻辑因人口流动发生变化,乡村的社会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形式与内涵,也蕴含了由于社会关系变迁而导致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本文以四川省典型空心村为例,展开社会关系网络变... 近40年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大量乡村地区的空间生产逻辑因人口流动发生变化,乡村的社会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形式与内涵,也蕴含了由于社会关系变迁而导致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本文以四川省典型空心村为例,展开社会关系网络变迁机制及乡村规划探讨。过程如下:收集村落40年间的人口、社会关系、就业等基础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的血缘、地缘关系网络结构模型,通过网络密度、k-核、中心度的指标计算,对比分析空心化前、后的社会网络结构整体紧密度、局部稳定性、个体集中趋势特征变化。结果显示:血缘关系整体紧密度先升高后降低、局部稳定性增强后减弱、个体集中趋势持续减弱;地缘关系整体紧密度持续降低、地缘关系局部稳定性及个体集中趋势呈现波动。进一步研究发现:(1)人口流动、聚居方式、就业分异是社会关系网络变迁的显性影响因素;(2)社会交往体系分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个体需求多元化是社会关系网络变迁的背后机制;(3)乡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变迁与村落空间、邻里空间、家庭空间的变化紧密关联,并影响着乡村规划与治理。因此,依据“人口—社会关系—社会运行—乡村规划”的逻辑关联,尝试提出“土地流转、关系构建、空间重塑”的乡村规划治理策略,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社会关系网络 国土空间规划 空心化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农村空心化演化机理研究——基于人口迁移理论视角
7
作者 安劲达 乔陆印 贾宁凤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4,共9页
农村聚落空心化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出现规模化闲置废弃的现象,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的难题。该文基于人口迁移视角,从城市吸引力、农户迁移意愿、宏观政策环境3个维度构建农村人口迁移的理论框架,解析人... 农村聚落空心化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出现规模化闲置废弃的现象,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的难题。该文基于人口迁移视角,从城市吸引力、农户迁移意愿、宏观政策环境3个维度构建农村人口迁移的理论框架,解析人口迁移对农村空心化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构建农村空心化指数定量剖析黄土丘陵区案例村(D村)空心化演进规律与驱动机理。研究表明:①随着宏观经济发展与政策环境变化,D村聚落空间经历了居民点内部迁移、村庄快速扩张、新村旧村分化、闲置宅基地盘活4个阶段,对应聚落空心化出现期、发展期、兴盛期、稳定期。②D村空心化是在人口迁移这一核心因素驱动下,由聚落内部迁移演替与农村人口流失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时序上看,村落空心化初期主要受住宅更新的显性作用影响,表现为宅基地成片空心化;在建房需求饱和后显性作用逐渐弱化,以人口持续流失造成的隐性作用成为空心化的主导因素,空心化程度逐渐加剧。③受乡村发展内能与外部支持条件的影响,农村空心化可能出现再实心化、稳态的空心化、发展的空心化等差异化趋势,可通过制度改革、基本投资、发展产业等手段调控空心化进程与演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 人口迁移 内部演替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法治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8
作者 刘文忠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65-79,共15页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法治乡村的建设,是现实、理论和法律制度设计多重逻辑耦合的过程。乡村振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综合考量农业的多维度立法目标的前提下,在城乡融合的基础上,从宏观法治框...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法治乡村的建设,是现实、理论和法律制度设计多重逻辑耦合的过程。乡村振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综合考量农业的多维度立法目标的前提下,在城乡融合的基础上,从宏观法治框架、中观部门法和农业专项法律修订、微观法律适用三个层次,进行释法、修法、立法工作,从而实现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农村空心化 法律排斥 法治乡村
下载PDF
“空心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9
作者 李燕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64-68,共5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致使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空心化”现象给当前的农村社区治理带来治理主体缺失、公共服务滞后、社会关联度降低和文化传承断层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强化农村...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致使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空心化”现象给当前的农村社区治理带来治理主体缺失、公共服务滞后、社会关联度降低和文化传承断层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整合公共资源、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等措施,切实加强“空心村”的社区建设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 农村社区 社区治理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农村空心化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密山市为例
10
作者 汪琪 李静 于佳平 《绿色科技》 2024年第5期230-237,242,共9页
以黑龙江省密山市为研究区,基于农村家庭用电量数据和入户调查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农村空心化水平进行测度。并从区位条件、耕地利用、人口结构、宅基地情况、经济收入、居住环境满意度和宅基地政策了解程度7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 以黑龙江省密山市为研究区,基于农村家庭用电量数据和入户调查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农村空心化水平进行测度。并从区位条件、耕地利用、人口结构、宅基地情况、经济收入、居住环境满意度和宅基地政策了解程度7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农村空心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密山市农村空心化水平逐年增加,由2013年的14.87%增长到2021年的30.40%,年均增长9.86%;②空心化水平月份变化主要表现为夏秋两季空心化率低于春冬两季;③空心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村庄距中心城区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④耕地利用状态、土地流转情况、家庭年收入、住房条件、医疗卫生、环境卫生、文化健身、道路硬化、交通便捷和自来水满意度、“一户一宅”、宅基地面积不超标、宅基地有偿退出和宅基地流转政策了解程度对农村空心化有正向影响,距县城距离、户均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常住人口对农村空心化有负向影响,总人口、购物满意度和宅基地情况对农村空心化影响不显著。研究可为我国边境地区农村空心化的政策调控及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边境地区
下载PDF
民俗仪式缓解乡村空心化的作用机制:福建漳州芹坂村的案例研究
11
作者 苏婉仪 汪芳 +1 位作者 黄羽滋 薛鹏程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32,共6页
【目的】城乡要素快速流动的背景下,缓解乡村因人口流失所产生的空心化趋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梳理、总结了福建省漳州市芹坂村民俗仪式传承对缓解乡村空心化的作用机制。【结果】基于适应性... 【目的】城乡要素快速流动的背景下,缓解乡村因人口流失所产生的空心化趋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梳理、总结了福建省漳州市芹坂村民俗仪式传承对缓解乡村空心化的作用机制。【结果】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发现“巡境”这一民俗仪式是一种以年为周期的“微循环”,通过嵌入乡村从诞生到衰落的整体生命周期循环,来维系乡村活力。民俗仪式对乡村活力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民俗仪式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了有助于促进适应性循环的行动框架,为乡村记忆延续、文化代际传承、社会网络维系与地方身份认同注入周期性的动力;2)民俗仪式为离乡群体提供了周期性返乡参与集体行动的场所与契机,通过缓解乡村社会网络瓦解并促进城乡人口、经济、信息等资本流动,提升乡村自组织、自适应、持续演化的能力;3)具有时序周期的文化活动对乡村发展的生命周期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村落的适应性循环嵌套模型有助于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从动态循环的角度探究文化传承对村落适应性演化的作用机制。【结论】揭示了民俗仪式对促进乡村的适应性演化具有积极作用,为广泛的空心化乡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心化 民俗仪式 乡村社区协作 适应性循环
下载PDF
找回乡愁:行政引领自治的农村空心化治理进路
12
作者 赵益晨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25,共9页
当前城乡关系的新变化使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治理迎来了新契机。从行政与自治关系视角切入,结合多案例比较后发现,面对农村人口、土地与文化等主要维度的空心化问题,以行政引领自治实现组织重构、责任重塑和价值重建是推动农村... 当前城乡关系的新变化使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治理迎来了新契机。从行政与自治关系视角切入,结合多案例比较后发现,面对农村人口、土地与文化等主要维度的空心化问题,以行政引领自治实现组织重构、责任重塑和价值重建是推动农村空心化有效治理的合理导向。但与此同时,行政与自治良性关系的达成不仅是行政力量持续硬件投入的结果,还应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关注到自在生活底色的传统乡愁意涵对村民社会联结、经济联结和文化联结的深刻影响,从行动逻辑、利益逻辑、认同逻辑着手,在自为的实践发展中共同找回乡愁,从而更好地调动村民作为自治力量的参与活力,以行政对自治的有效引领切实提升农村空心化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 行政引领自治 城乡转型 乡村振兴
下载PDF
继续教育如何助推农村“空心化”治理--生计资本视域下的多案例分析
13
作者 刘奉越 《终身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20-27,共8页
农村“空心化”治理是我国消除乡村发展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此进程中继续教育应该“有为”和“能为”。基于生计资本理论,构建了继续教育助推农村“空心化”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乡村振兴的具... 农村“空心化”治理是我国消除乡村发展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此进程中继续教育应该“有为”和“能为”。基于生计资本理论,构建了继续教育助推农村“空心化”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对河北省岗底村、浙江省鲁家村、陕西省袁家村和湖南省十八洞村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生计资本是农户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体现了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类型的生计资本在农村“空心化”治理中发挥不同作用。为使继续教育助推农村“空心化”治理,获取更好的生计结果和实现乡村振兴,应重视继续教育的作用,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施有差别的继续教育,注重发挥生计资本组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续教育 农村“空心化” 治理 生计资本 多案例分析
下载PDF
我国边境牧区空心化问题研究——基于内蒙古阿拉善盟S苏木的田野调查
14
作者 孙傲 何生海 《前沿》 2024年第6期31-42,共12页
城乡二元结构催生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导致边境牧区空心化,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当前,学术界对空心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区,对边境牧区则鲜有关注,甚至很多人认为边境牧区“没人居住”属正常现象,这种观念加剧了边境牧... 城乡二元结构催生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导致边境牧区空心化,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当前,学术界对空心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区,对边境牧区则鲜有关注,甚至很多人认为边境牧区“没人居住”属正常现象,这种观念加剧了边境牧区空心化问题。文章以内蒙古阿拉善盟S苏木为研究个案,爬梳当地空心化现状,分析其成因与影响,进而寻求破局之策。由于城乡资源配置失衡,牧区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代际价值观差异,以及社会治理视角与边民视角耦合不足,导致边境牧区人口、产业、文化、公共服务的全面空心化。只有全面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大力推动边境牧区产业升级,加大惠边政策支持力度,实现“人才倒灌”,才能有效遏制边境牧区空心化带来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化 边境牧区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典型水网地区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15
作者 黄俞富 孟宪辰 柳玉梅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1期77-82,87,共7页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离村进城,导致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现象同时出现。该文运用信息熵及综合评价法,以苏州市吴江区作为研究区,对其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探究影响这一演变关系的因...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离村进城,导致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现象同时出现。该文运用信息熵及综合评价法,以苏州市吴江区作为研究区,对其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探究影响这一演变关系的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1年吴江区城镇化水平持续增长,城镇化呈现“外高内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农村空心化呈现“南北差异明显-无序变化-中间低两头高”的空间格局变化。城镇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工业产值等因素,农村空心化程度主要受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化与农村空心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建设都需要经济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空心化 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 系统动力学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戴亘嵘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4年第9期30-33,共4页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离乡进城”,导致“人地分离”,农村空心化问题不断加剧。空心村整治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推进数字...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离乡进城”,导致“人地分离”,农村空心化问题不断加剧。空心村整治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数字乡村建设视角,探讨了农村空心化的内涵、表现,以及农村空心化治理的意义,并针对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字化服务供给能力偏弱、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数字化服务模式、提高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完善乡村数字化治理机制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农村空心化 数字化治理 乡村治理
下载PDF
关于双鸭山市农村发展主体“空心化”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17
作者 张慧欣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4期46-49,共4页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我国城镇化、土地及户籍制度改革的发展,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涌进城市,农村地区“空心化”问题愈发突出,双鸭山市也不例外。该文根据双鸭山市人口多少及地理位置抽取3个样本村作为研究样本,对农村人口、产业、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我国城镇化、土地及户籍制度改革的发展,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涌进城市,农村地区“空心化”问题愈发突出,双鸭山市也不例外。该文根据双鸭山市人口多少及地理位置抽取3个样本村作为研究样本,对农村人口、产业、基层治理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乡村振兴下农村发展主体“空心化”所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乡村振兴下“空心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鸭山市 农村 发展主体 空心化 调查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破解空心村问题路径研究——以江西省武宁县东山村为例
18
作者 向夏莹 熊美珍 熊昊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6-21,共6页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镇发展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乡村,导致中国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空心化”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多闲置建筑、土地为特征。随着二十大的召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全党高度重视的关键...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镇发展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乡村,导致中国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空心化”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多闲置建筑、土地为特征。随着二十大的召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全党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东山村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的搜集整理,以二十大的精神为纲领,发现和总结了东山村“空心化”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路径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山村 乡村振兴 空心化原因 治理路径
下载PDF
空心村资源整合对乡村旅游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赵燕鸿 汪子入 孔海涛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依据资源整合理论,提出并检验了空心村资源整合对空心村旅游发展绩效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空心村资源整合要素和资源整合效率对空心村旅游发展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导向和政府支持对资源整合影响旅游发展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 依据资源整合理论,提出并检验了空心村资源整合对空心村旅游发展绩效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空心村资源整合要素和资源整合效率对空心村旅游发展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导向和政府支持对资源整合影响旅游发展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村 乡村旅游 旅游资源 资源整合 旅游发展
下载PDF
“空心村”治理的困境、构想与模式研究——基于优化的集体行动理论
20
作者 黄世臻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43,共7页
近年来,空心村治理成为我国乡村地区缓解资源浪费、吸引要素流入、盘活存量空间,进而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手段。然而由于集体土地、住房产权和户籍等因素限制,空心村治理面临双重困境,即“公共池塘资源”在乡村空置与城市要素流入受阻,... 近年来,空心村治理成为我国乡村地区缓解资源浪费、吸引要素流入、盘活存量空间,进而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手段。然而由于集体土地、住房产权和户籍等因素限制,空心村治理面临双重困境,即“公共池塘资源”在乡村空置与城市要素流入受阻,迫切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突破。基于常德市丹洲乡实证,研究发现:(1)其从“空心村”向“艺丹沅”的转变展现出典型的集体行动特质,经历了旧集体行动的失败与新集体行动的成功。(2)国家治理意志下渗和地方政府领导作用下,建立了利益相容的行动“新基点”,探索了制度创新的行动“新路径”,构建了可实践且可持续的行动“新体系”,从而实现空心村的善治。(3)通过构建新集体行动框架,丹洲乡的空心村治理探索出一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共享发展收益的良性模式,为其他地区的空心村治理与乡村发展实践提供了具有参考性且可迁移、可实施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治理理论 社区治理 集体行动 空心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