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6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融合——基于产业和城乡协同发展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维奇 吴明月 张金龙 《世界农业》 2024年第5期28-42,共15页
数字普惠金融为破除城乡金融体系二元对立、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助推城乡融合开辟了新路径。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从产业和城乡协同发展视角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融合的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效促进... 数字普惠金融为破除城乡金融体系二元对立、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助推城乡融合开辟了新路径。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从产业和城乡协同发展视角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融合的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效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从各维度来看,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是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信贷和保险业务发挥了显著的协同效应,数字普惠金融的城乡融合效应在空间和社会维度上显著;在东部、中部地区和农村资金外流程度较轻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融合的作用更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产业和城乡间流动,发挥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间接赋能城乡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城乡融合 劳动力转移 产业结构升级
下载PDF
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的演化
2
作者 王卫东 王奕韬 +1 位作者 李强 罗仁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人口迁移是促进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鲜有研究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中国的乡村如何从传统向现代演化。聚焦该议题,发现缺乏人口流动是传统乡村的典型特征,劳动力迁移使乡村原本可预期的以人情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利益交换模式逐... 人口迁移是促进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鲜有研究从劳动力迁移视角审视中国的乡村如何从传统向现代演化。聚焦该议题,发现缺乏人口流动是传统乡村的典型特征,劳动力迁移使乡村原本可预期的以人情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利益交换模式逐渐淡化,继而演化出以市场交易机制为主导的合作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维系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机制不再发挥作用,村庄剩余人口间的互助与合作、迁移群体与村庄的联系以及“城归”群体作用的发挥均受到乡村熟人社会规则的约束。构建合适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及乡村剩余人口间信息对称的优势,促进农户间密切协作,是未来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同时,构建迁移人口与村庄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迁移 乡村治理 人情交换 市场机制
下载PDF
中国农村居民点重心迁移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
作者 张佰林 张紫涵 周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4-882,共9页
运用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法,研究2000—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点重心迁移轨迹及对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和耕地被占用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点重心向西北迁移17545.67 m,其中向西迁移8843.191 m,向北迁移15154.1... 运用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法,研究2000—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点重心迁移轨迹及对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和耕地被占用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点重心向西北迁移17545.67 m,其中向西迁移8843.191 m,向北迁移15154.162 m。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和2015—2018年4个阶段,中国农村居民点重心迁移沿着“西南-东南-西北-西北”的轨迹,迁移速度分别为894.326,854.994,1368.894和8108.936 m/a。2010年之前农村居民点重心主要向南迁移,移动速度较慢,2010年之后转向西北方向迁移,移动速度迅速上升。2000—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范围先缩小后扩张,其中2000—2015年分布范围缩小,2015年以后分布范围扩张,农村居民点在主趋势方向(南北)呈现集聚特征,在东西方向呈现离散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农村居民点的利用较为粗放,尤其是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及增长率较快,集约利用程度低,农村居民点净占用耕地在全国的占比也最高,成为耕地占用最严重的地区;中南和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点的利用较为集约。研究结果可为理解农村居民点的演变动态以及指导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重心 迁移 耕地保护 中国
下载PDF
基于“田园回归”的日本乡村人才振兴探析
4
作者 刘永辉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0-34,共5页
日本在二战后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与老年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象,农山渔村人口呈现“过疏化”“高龄化”和“女性化”特征。日本政府通过国家政策与持续深度扶持、地方政府移居举措、设立第三... 日本在二战后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与老年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象,农山渔村人口呈现“过疏化”“高龄化”和“女性化”特征。日本政府通过国家政策与持续深度扶持、地方政府移居举措、设立第三方移居机构等举措,基于“田园回归”务实推动人口流动与地域振兴,有效促进了乡村人才振兴。受日本“田园回归”启示,我国乡村人才振兴可在国家主导与采取长效激励举措、发挥地方政府引领与服务作用以及搭建第三方服务平台和引入第三方人才评价平台等方面加以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乡村振兴 田园回归 人才流动 乡村移居 举措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宁夏移民村发展探索--以园子村为例
5
作者 张驰 周弘毅 +2 位作者 夏固萍 燕宁娜 马冬梅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0期165-168,共4页
20世纪50年代,宁夏的南部山区就地扶贫开发建设无力、无法改变贫困局面,因此,宁夏于1984年开始组织南部山区人口向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饶的北部川区及山区的引黄灌区迁移,进行开发性生产,即为“吊庄移民易地搬迁”。2023年中央一... 20世纪50年代,宁夏的南部山区就地扶贫开发建设无力、无法改变贫困局面,因此,宁夏于1984年开始组织南部山区人口向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饶的北部川区及山区的引黄灌区迁移,进行开发性生产,即为“吊庄移民易地搬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防止农村规模性返贫。该项目以“弘扬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推动乡村智慧振兴”为目标,进行园子村智慧发展规划,探索移民村防“返贫”战略,通过对园子村的后续产业智慧发展规划与空间环境优化设计,促进乡村高品质人居环境,为其他扶贫搬迁乡村提供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移民搬迁 吊庄移民 产业优化 空间优化
下载PDF
数字经济、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霞 张玉龙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10,共6页
文章使用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证检验人口密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数字经济能够促进... 文章使用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证检验人口密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村劳动力迁移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密度在数字经济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面板门槛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发展环境越好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村劳动力迁移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人口密度
下载PDF
农村水环境政策与污染的时空迁移特征及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万欣 张怡 +2 位作者 苏鹏程 骆心怡 林佳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6-895,共10页
为了揭示农村水污染与政策治理的时空演化关系,在测算政策力度与污染强度的基础上,绘制两指标的重心迁移轨迹,并结合夏普利值分解法确定各省份所属的“政策-污染”类型,进一步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深入剖析各类型下政策与污染的因果关... 为了揭示农村水污染与政策治理的时空演化关系,在测算政策力度与污染强度的基础上,绘制两指标的重心迁移轨迹,并结合夏普利值分解法确定各省份所属的“政策-污染”类型,进一步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深入剖析各类型下政策与污染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政策与污染的重心均位于我国东南部,但两者的迁移轨迹联动性较差,前者呈现“偏南-偏西-偏北-偏东”的迁移趋势,而后者整体向南迁移;从政策与污染的关系来看,“增长-降低”型省份的污染降低导致政策力度增长,且东、西部省份增长的动因有所不同;“降低-降低”型省份的污染降低会导致政策力度下降,但在具体污染维度上存在政策关注失衡现象;所有“污染增长”型省份在两指标上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建议在未来政策制定中考虑政策与污染结果的联动性,加强政策的精准性、协同性和前瞻性,这将有助于提升政策规制的效率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水污染 重心迁移 政策力度 污染强度 “政策-污染”类型
下载PDF
新一轮户籍改革的劳动力城乡再配置效应: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2
8
作者 安磊 鄢伟波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9,共15页
在中国人口红利机会窗口逐步缩窄背景下,需要对新一轮户籍改革的劳动力城乡再配置效应进行评估。通过构建一个劳动力多元化流动决策的分析框架,阐释户籍改革影响劳动力城乡再配置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 在中国人口红利机会窗口逐步缩窄背景下,需要对新一轮户籍改革的劳动力城乡再配置效应进行评估。通过构建一个劳动力多元化流动决策的分析框架,阐释户籍改革影响劳动力城乡再配置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一轮户籍改革显著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未放开户籍管制的城市相比,放开落户限制城市持有农业户口且在农村地区就业的劳动力减少了3.4%,该效应可进一步分解为持有非农户口劳动力比重增加1.9%,流动人口比重增加1.5%;户籍改革引致的落户门槛降低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降低迁徙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迁徙收益,促进了劳动力城乡间的再配置;城市财政压力、户籍所在地的农地价值、迁徙的心理与社会融入成本以及不稳定就业均会对户籍改革的劳动力城乡再配置效应形成制约。拓展性分析表明,城市间落户政策差异引致的劳动力城乡再配置会进一步扩大特大城市与其他城市人力资本差距。因此,应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一线城市落户门槛,同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释放劳动力城乡再配置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籍改革 城乡劳动力转移 迁徙成本 迁徙收益 人力资本
下载PDF
宅基地禀赋与乡城家庭化迁移——基于分期动态家庭迁移决策机制分析
9
作者 邱骏 吕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222,共10页
家庭化迁移已成为中国乡城迁移的主要模式,具有分期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对个体迁移决策的影响,对家庭化迁移的关注较少,也很少有研究考察土地在家庭化迁移不同阶段的影响。基于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在托达罗... 家庭化迁移已成为中国乡城迁移的主要模式,具有分期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对个体迁移决策的影响,对家庭化迁移的关注较少,也很少有研究考察土地在家庭化迁移不同阶段的影响。基于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在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分期动态的家庭化迁移决策机制,将家庭化迁移分为两个阶段:家庭离散阶段和家庭聚合阶段,并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拥有宅基地对家庭化迁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对于拥有宅基地的家庭,宅基地面积对家庭化迁移的影响为显著的“正U型”;(3)相比于家庭离散阶段,宅基地禀赋在家庭聚合阶段的影响更大。据此建议进一步保障农民土地产权的稳定性、探索构建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制定满足迁移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和户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化迁移 土地禀赋 土地流转 乡城迁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农村空心化演化机理研究——基于人口迁移理论视角
10
作者 安劲达 乔陆印 贾宁凤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4,共9页
农村聚落空心化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出现规模化闲置废弃的现象,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的难题。该文基于人口迁移视角,从城市吸引力、农户迁移意愿、宏观政策环境3个维度构建农村人口迁移的理论框架,解析人... 农村聚落空心化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出现规模化闲置废弃的现象,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的难题。该文基于人口迁移视角,从城市吸引力、农户迁移意愿、宏观政策环境3个维度构建农村人口迁移的理论框架,解析人口迁移对农村空心化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构建农村空心化指数定量剖析黄土丘陵区案例村(D村)空心化演进规律与驱动机理。研究表明:①随着宏观经济发展与政策环境变化,D村聚落空间经历了居民点内部迁移、村庄快速扩张、新村旧村分化、闲置宅基地盘活4个阶段,对应聚落空心化出现期、发展期、兴盛期、稳定期。②D村空心化是在人口迁移这一核心因素驱动下,由聚落内部迁移演替与农村人口流失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时序上看,村落空心化初期主要受住宅更新的显性作用影响,表现为宅基地成片空心化;在建房需求饱和后显性作用逐渐弱化,以人口持续流失造成的隐性作用成为空心化的主导因素,空心化程度逐渐加剧。③受乡村发展内能与外部支持条件的影响,农村空心化可能出现再实心化、稳态的空心化、发展的空心化等差异化趋势,可通过制度改革、基本投资、发展产业等手段调控空心化进程与演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 人口迁移 内部演替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如何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1
作者 朱新宇 颜廷武 《研究与发展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1,共13页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但不容忽视的是,科技与产业脱节仍是当前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迫切问题。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但不容忽视的是,科技与产业脱节仍是当前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迫切问题。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这一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和进行稳健性分析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主要通过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两条路径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生影响。进一步分析的结果显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效果受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地区资源禀赋的约束,且农村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了门槛作用。研究结论不仅为理解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如何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角度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村劳动力转移
下载PDF
一个“移民社区”的乡村共同体建设——基于“中国咖啡第一村”的考察
12
作者 张婷 周大鸣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8-75,共8页
何以建设现代化“乡村共同体”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咖啡第一村——新寨村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经历了三波移民过程:政策移民,生态移民,经济移民。每次移民过程都... 何以建设现代化“乡村共同体”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咖啡第一村——新寨村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经历了三波移民过程:政策移民,生态移民,经济移民。每次移民过程都是对新寨村这一共同体的解构与重构,现在蜕变为一个现代化的乡村共同体,由“地域村落”转型为“移民社区”。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新寨村的个案研究,为其他乡村的共同体建设及乡村振兴的路径提供新的思考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社区” 乡村共同体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13
作者 李文会 周常春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4-301,共8页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区域经济的影响,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价值。选取2010—202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农业机械化、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经济...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区域经济的影响,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价值。选取2010—202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农业机械化、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农业机械化能显著正向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区域分析中,东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最大,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只有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可以产生中介效应,其他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产生遮掩效应。最后,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发现,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在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的关系中具有门槛效应,当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门槛值后,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性影响。基于此,需继续提升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构建并完善服务农业经营者农机作业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引导劳动力转移等,以促进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经济 中介效应 面板门槛模型
下载PDF
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工资与福利的影响——基于空间均衡模型的分析
14
作者 王丽莉 唐为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83,123,共21页
本文构建了包含劳动力异质性与集聚外部性的空间均衡模型,利用2005年、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和反事实分析,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工资与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农村流动人口一方面为城市经济带来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对城市... 本文构建了包含劳动力异质性与集聚外部性的空间均衡模型,利用2005年、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和反事实分析,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工资与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农村流动人口一方面为城市经济带来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对城市低(高)技能劳动力产生替代(互补)效应,导致城市低技能工资水平微弱下降,高技能工资水平明显上升;②人口流入促进城市住房成本上涨及房屋所有者租金收入增加,使城市居民总体福利水平提升,但低技能租房者的福利受损;③农村人口因迁移到高工资的城市地区而获得明显福利改善;④总体而言,2005—2015年城乡迁移成本下降促使全国福利提升4%~5%。因此,继续推进城乡人口迁移有利于改善社会福利,但应根据人口流动方向合理配置土地和住房资源,以减少部分城市人口的福利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人口迁移 福利评估 劳动力异质性 集聚外部性
下载PDF
乡城流动老年人能动适应的运作机制与发展型城乡结构的形塑
15
作者 班涛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102,共13页
运用“结构—行动”二重性的分析框架,从主位角度分析了乡城流动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结果显示:乡城流动老年人对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的应对会通过对经济结构中的机会获取、关系结构中的规则调适与意义结构中的空间进退来予以能动调适,其能... 运用“结构—行动”二重性的分析框架,从主位角度分析了乡城流动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结果显示:乡城流动老年人对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的应对会通过对经济结构中的机会获取、关系结构中的规则调适与意义结构中的空间进退来予以能动调适,其能动适应的实现离不开多重结构的支撑;发展型城乡结构与城乡融合的实现也离不开个体家庭的能动实践,后者主要包含家庭经济的合作主义、家庭结构的弹性与家庭伦理的韧性调适几个层面。在结构与行动的能动互塑下,乡城流动老年人的社会适应与发展型城乡结构之间实现了有机的嵌合,因而为保障城乡融合发展的渐进式韧性实现,应在政策上尊重乡城流动老年人的自主意愿与为他们在城乡间有主体性的两栖穿梭提供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老年人口 社会融入 社会适应 发展型城乡结构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下载PDF
“农转非”人口政府照护责任认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16
作者 臧雷振 徐榕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8-239,共32页
随着户籍改革持续深入,中国数亿人口经历了“农转非”过程,深入分析“农转非”人口的福利态度,可拓展对福利态度与福利制度、人口迁移间关系的讨论。本文对CGSS数据的分析发现:“出身乡土、告别农村”的“农转非”人口的政府照护责任认... 随着户籍改革持续深入,中国数亿人口经历了“农转非”过程,深入分析“农转非”人口的福利态度,可拓展对福利态度与福利制度、人口迁移间关系的讨论。本文对CGSS数据的分析发现:“出身乡土、告别农村”的“农转非”人口的政府照护责任认知低于城市原住民。农业户籍生活经历塑造了“农转非”人口自身承担更多责任的福利伦理,跨制度转移通过提升其对社会与自我发展的积极预期,抑制了其对政府照护的偏好。由于“政策性农转非”和“选择性农转非”的路径差异,“农转非”人口内部也存在观念异质性。该研究结果启迪我们,经典福利态度理论的内涵和生成机制具有复杂性,其对于确定我国政府福利责任边界的参考价值有待商榷,决策者更需考量客观福利供给水平。同时,福利态度研究还需进一步对其伦理内核加以阐释,才能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转非” 福利态度 福利伦理 福利制度 政府照护责任认知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abor Migr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Migration Stability under New-type Urbanization 被引量:7
17
作者 DENG Wei ZHANG Shaoyao +3 位作者 ZHOU Peng PENG Li LIU Ying WAN Jiangj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5期749-764,共16页
Although the factors affecting rural-to-urban migra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migrants’ employment and working-citie... Although the factors affecting rural-to-urban migra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migrants’ employment and working-cities in the post-immigrate era, which is essential for the citizeniz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is study uses survey data from rural migration laborers across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labor migration stability index, and compares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migration stability of rural labor among cities and industries using Geodetector.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Compared with the midwestern cities, eastern cities have attracted younger and more skilled rural labor, and industries with higher technical content have higher migration stability among rural laborers. 2) Rural laborers more often adapt to changes by changing employment instead of changing working-cities. 3)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s of rural laborers and urban characteristic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stability of migration, and family and societal guanxi(Chines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nhance migration stability. 4) A unified labor market and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have somewhat slowed industrial transfers and labor backflow. This study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shaping the labor geography landscape and provides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people-oriented urba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gration stability rural labor Geodetector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new-type urbanization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Migration and HIV Risky Behavio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turning Migrants and Non Migrants Based on Rural Out-of-school Youth in Jilin, China 被引量:5
18
作者 ZHU Guang Rong JI Cheng Ye YANG Xing Hua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429-436,共8页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gration and HIV risky behavior when controlling for gender, age, and educational levels and to evaluate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migration, HIV knowledge, and HIV risk...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gration and HIV risky behavior when controlling for gender, age, and educational levels and to evaluate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migration, HIV knowledge, and HIV risky behaviors among rural youth in China.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anonymous, investigative questionnaire for 1710 unmarried, out-of-school rural youth, aged between 15 and 24 years, was handed out in Gongzhuling county of Jilin province, China. Results 58.5% of participants had a history of migration, irrespective of gender. There were gender differences observed in other factors such as drug abuse(4.3% for males and 5.5% for females, P〈0.01),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24.1% for males and 44.1% for females, P〈0.01), and HIV knowledge rate(35.2% for males and 25.5% for females, P〈0.001). While controlling for gender, age, and educational level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gration and drug abuse, selling sex, and non usage of condoms during last instance of sexual activity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The cases of premarital sex and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 were both not found to be related to migration. Conclusion Among rural youth, the HIV risky behavior such as drug abuse, selling sex, and lack of condom use,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migration, while premarital sex and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 seem unrelated to mi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gration rural out-of-school youth HIV risky behavior China
下载PDF
Rural-urban Migration,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被引量:2
19
作者 Lu Qi Yang Chunyue Li Juan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0-73,共4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 tionships among rural-urban migration,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of China.The typical case study is done and 288 questionn...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 tionships among rural-urban migration,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of China.The typical case study is done and 288 questionnaires are collected from five villages in Hebei and Guangxi provinces,China.The migration and remittance status,household income and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of rural areas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s. Rural-urban migration is becoming a part of routine life in rural areas.And remittan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rural house- hold income.Rural-urban migration increases the arable land area per labor,which releases the tight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villages.In total,the migration increases the rural household in- come and accelerat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urban migration rural household incom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ural areas
下载PDF
Rural vulnerability,migration,and relocation in mountain areas of Western China:An overview of key issues and policy interventions 被引量:1
20
作者 Yong Chen Yan Tan Andreas Gruschke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1年第1期110-116,共7页
Western China features a vast area of mountains and high plateaus where millions of people,including diverse ethnic minority groups,have inhabited for generations.Geographically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remote,and i... Western China features a vast area of mountains and high plateaus where millions of people,including diverse ethnic minority groups,have inhabited for generations.Geographically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remote,and isolated regions,rural communities are prone to natural hazards and thus become vulnerable to impoverishment.To reduce rural vulnerability,many people residing in mountainous villages opted to out-migrate from their original villages and hometowns while some took in-situ adaptation measures.A host of government-sponsored resettlement program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help rural villagers seek alternative livelihoods elsewhere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future for rural communities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western China,more effective policies and measures need to be developed and enfor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vulnerability MIGRATION RESETTLEMENT Mountainous areas Western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