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A case study of Longxi County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WU Shanshan MA Libang +1 位作者 TAO Tianmin DOU Haoji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7期1297-1320,共24页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living standard and thinking ideas and so forth of rural residents in a certain region.In this paper,213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Longxi County...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living standard and thinking ideas and so forth of rural residents in a certain region.In this paper,213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Longxi County of the Loess Hilly Area,China are taken as evaluation units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d the variation patterns 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at a village scale,and proposed a governance model based on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social space quality levels of individual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show a gradually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township seats to outward.The eastern part of Longxi County has a relatively high education level and living standard,and the western part has a relatively high population stability level and income level.(2)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is mainly in a ring structure,supplemented by the interlaced structure.The core area is the towns and their surrounding areas,while the transition area,marginal area,and other areas are expanded around the core area.(3)Social forces and spatial effects jointly shape the variation of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Social organizations provide a driving force for the allocation of elements,and interweaving with the spatial effects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space quality.(4)The governance models of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ar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retaining the rural“people”,optimizing the rural“land”,and developing the rural“industry”,so as to improve the rural centripetal force,core force,inner thrust,and source po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spatial structure formation mechanism governance model Longxi County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China
原文传递
Rural Residential Space Differentiation and Social Ecology
2
作者 杨恢武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2年第2期47-50,共4页
After reviewing the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the paper has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ave led to the migration ... After reviewing the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the paper has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ave led to the migration of a number of rural people,the damage of traditional communities,rural social hierarchy and social separation.With the movement of people,a large area of rural lands have been abandoned and land resources been wasted.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it is considered that it should not adopt urban construction mode blindly in rural planning,but reconstruct rural social ecology and introduce non physical pattern planning based on rural development and villagers'status,providing a solid basis for physical pattern planning,so as to guide urban-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NTRYSIDE RESIDENTIAL space social ECOLOGY Urban-rural PLANNING
下载PDF
“区块链+农村社会化服务”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分析——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
3
作者 杨婧 柴洪 《物流科技》 2023年第3期56-60,63,共6页
2017—2021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了667篇文章,利用科学知识图谱研究软件“Cite Space”,对“区块链+农村社会服务”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聚类分析和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显示,“区块链+农村社会服务”的核心研究团队尚未形成,研究机构之... 2017—2021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了667篇文章,利用科学知识图谱研究软件“Cite Space”,对“区块链+农村社会服务”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聚类分析和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显示,“区块链+农村社会服务”的核心研究团队尚未形成,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尚未完善,整体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样本文献中,“区块链+农村社会服务”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普惠金融、农产品物流、区块链技术改进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农村社会化服务 Cite space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集市助推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山东阳信集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海龙 赵梦雪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102,共14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宗旨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基本路径之一是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位于鲁西北地区的阳信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推动当地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阳信集的案例,借助社会空间视角,从过程性、关系性、要素... 中国式现代化的宗旨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基本路径之一是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位于鲁西北地区的阳信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推动当地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阳信集的案例,借助社会空间视角,从过程性、关系性、要素性三方面分析集市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新的探索。从过程性的维度来看,集市是实现城乡空间结构重组与整合、控制与赋权的关键场域;从关系性的维度来看,集市是城乡居民进行社会互动与交往的公共生活空间;从要素性的维度来看,集市是推动劳动力、资本、信息等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交换空间。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集市已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集市 城乡融合发展 社会空间
下载PDF
空间重构: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浙江省德清县W村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于水 范德志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6,M0006,共12页
数字赋能已成为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撑。数字技术向乡村持续渗透与覆盖,使乡村地域系统的实践、社会和文化空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以浙江W村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为案例,探究乡村空间重构的内在逻辑,阐... 数字赋能已成为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撑。数字技术向乡村持续渗透与覆盖,使乡村地域系统的实践、社会和文化空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以浙江W村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为案例,探究乡村空间重构的内在逻辑,阐释微观实践空间形态与村民治理行动的相互影响。数字乡村空间重构的逻辑包括实践空间的理性建构、社会空间的关系重组和文化空间的价值重塑。空间重构对于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具有积极作用,但实践中也存在实践空间设计的弹性缺失、社会空间的活力受限和文化空间的体验落寞等问题。因此,数字乡村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激活乡村空间中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地域空间的“活化”;确立乡村空间中的地方秩序,推动制度规则的“再造”;唤醒乡村空间中的历史记忆,推进文化资源的“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数字赋能 数字乡村 空间治理 空间重构 社会空间 文化空间
下载PDF
身份认同视角下乡村空间营建历程与优化路径研究
6
作者 冯晓刚 王玥颖 邱漫修 《当代建筑》 2024年第11期40-45,共6页
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乡村建设行动背景下,通过乡村空间营建提升村民身份认同,能够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本文基于身份认同在空间研究中的现状,构建“空间—身份认同”解释框架,总结身份认同缺失下的乡村空间营造问题,并根据解释框架梳... 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乡村建设行动背景下,通过乡村空间营建提升村民身份认同,能够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本文基于身份认同在空间研究中的现状,构建“空间—身份认同”解释框架,总结身份认同缺失下的乡村空间营造问题,并根据解释框架梳理乡村空间营建与村民身份认同的变迁历程,归纳总结乡村空间营建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空间结构、空间功能、空间风貌三个方面对乡村空间营建提供指引,从而实现提升村民身份认同、稳固社会结构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营建 身份认同 社会关系 路径研究
下载PDF
城乡融合视角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行为意义和行动空间
7
作者 刘燕 王小平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年第5期47-54,共8页
城乡融合视角为持续推进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依据。融合指向人与自然的共鸣、城市与乡村空间形态的保留及文化的连续性。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有助于发展村民的自主式参与,发掘地方文化的动员能力,推动城市居民下乡并参与劳... 城乡融合视角为持续推进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依据。融合指向人与自然的共鸣、城市与乡村空间形态的保留及文化的连续性。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有助于发展村民的自主式参与,发掘地方文化的动员能力,推动城市居民下乡并参与劳动和生产。基于此,社会工作需通过调研,全面了解乡村发展基础,重视乡村场景和乡村价值的重塑,依托乡镇社会工作站,链接资源并拓展乡村发展场域。这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议题的社会工作研究进路,提高社会工作参与实践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社会工作 乡村振兴 行动空间
下载PDF
主客共享视域下城郊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空间演化研究——以武汉柏泉古镇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周盛雨 冯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8,共9页
城市郊区是城市和乡村过渡的重要地带,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热点区域.城郊乡村旅游地受到旅游化和城市化双重作用,社会空间演化相对复杂.该研究以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空间生产理论等为基础,运用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以及扎根... 城市郊区是城市和乡村过渡的重要地带,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热点区域.城郊乡村旅游地受到旅游化和城市化双重作用,社会空间演化相对复杂.该研究以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空间生产理论等为基础,运用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以及扎根理论分析法等对典型城郊乡村旅游地柏泉古镇的社会空间演变过程及机制展开了实证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1)柏泉古镇尚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参与阶段,社会总体满意度较高,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矛盾较弱,呈现出良性互动的主客交往关系.2)从空间生产的视角来看,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环境日趋完善、政策资本逐步累积、主客共享协调发展三个层面.3)“东道主-游客”权利交互作用成为柏泉古镇社会空间演化的主导力量,具体表现为主客生产推动空间实践变迁、主客需求影响空间表征方向、主客共享体验表征空间和谐三个方面.主客共享驱动,也是其他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实践和相关研究借鉴的思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 主客共享 乡村旅游地 柏泉古镇
下载PDF
空间嵌入与重构:社会工作参与乡村公共空间再生产的策略与逻辑
9
作者 付钊 《社会建设》 CSSCI 2024年第6期25-47,共23页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乡村作为空间的多元价值。然而,城乡转型进程中的乡村空间重组造成了乡村资源失配、关系失调和文化失序及其衍生的空间正义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治理进程。本文基于社会空间理论,建构了社会工作参与乡村公共空间再...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乡村作为空间的多元价值。然而,城乡转型进程中的乡村空间重组造成了乡村资源失配、关系失调和文化失序及其衍生的空间正义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治理进程。本文基于社会空间理论,建构了社会工作参与乡村公共空间再生产的分析框架,以社会工作参与S村“功德林”营造项目为例发现,社会工作以空间为治理对象和依托,通过资源重组、关系重构和文化重塑的实践过程推动乡村物质、社会和文化空间再生产,实现营造物质空间载体、培育社会空间表征和涵养文化空间势能等目标。以空间正义为价值理念,以空间分析为工具手段,以空间赋权为技术方法的治理逻辑可以激活空间主体活力,整合空间生产要素,促进空间合作生产,推动乡村公共空间重构,实现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治理的空间嵌入。与其他主体相比,社会工作在公共空间再生产中彰显出独特的文化实践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情感生产能力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理论 乡村公共空间再生产 社会工作 乡村治理
下载PDF
基于儿童福祉的乡村社会资本与空间发展--整合路径与创新实践
10
作者 颜海娟 李进 +1 位作者 邱慧 余双婕 《中外建筑》 2024年第5期44-49,共6页
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儿童福祉、乡村社会资本和乡村空间三者间相互关系,以历时法分析我国乡村社会资本和乡村空间的演变历程,总结其演变规律,进而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提出基于儿童福祉的乡村社会资本和乡村空间的整合路径,并以长沙白箬铺镇... 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儿童福祉、乡村社会资本和乡村空间三者间相互关系,以历时法分析我国乡村社会资本和乡村空间的演变历程,总结其演变规律,进而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提出基于儿童福祉的乡村社会资本和乡村空间的整合路径,并以长沙白箬铺镇实践为案例总结其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中得出,以儿童福祉建设为激发点,在乡村空间的建设过程中,运用社会学方法能够将乡村社会资本与空间发展之间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激发村民的能动性,改善乡村空间环境,并提升乡村儿童福祉,促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福祉 乡村社会资本 乡村空间 空间发展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基于公共性的城市近郊乡村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以上海市新丰村朱家墩村民小组为例
11
作者 周龙娟 沈辉 《住宅科技》 2024年第6期53-58,共6页
上海市近郊乡村呈现人口倒挂现象,乡村人口老龄化及外来人口的导入,导致原有公共空间并不能满足多元人群的使用需求,且部分村民公共意识淡薄,侵占公共空间,使公共空间“私有化”“破碎化”,公共空间所承担的公共交往、社会整合功能日渐... 上海市近郊乡村呈现人口倒挂现象,乡村人口老龄化及外来人口的导入,导致原有公共空间并不能满足多元人群的使用需求,且部分村民公共意识淡薄,侵占公共空间,使公共空间“私有化”“破碎化”,公共空间所承担的公共交往、社会整合功能日渐衰退,进而削弱乡村社会凝聚力。公共空间是社会实现公共性的容器,公共性则是公共空间的价值所在,基于公共性的公共空间建设,可以使多元人群在空间场域中获得存在感及归属感,有助于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文章以位于上海近郊的新丰村朱家墩村民小组为例,分析其公共空间公共性消解的现实表征,并从公私平衡的空间权属、均衡便捷的空间布局、丰富多元的空间功能、共同参与的空间主体等方面提出基于公共性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以期激活乡村社区活力、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近郊乡村 乡村社区 公共空间 社会整合
下载PDF
城郊融合型乡村社会空间互嵌共生路径实践——基于昆明市M村的调查分析
12
作者 田雪青 王晓艳 王毓川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2期123-128,共6页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是都市与乡村间新发生空间关系的产物,在具体的空间实践中,社会关系也实现了再生产。本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城郊融合型M村为个案,对新空间主体介入后的村落空间进行比较分析。基于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是都市与乡村间新发生空间关系的产物,在具体的空间实践中,社会关系也实现了再生产。本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城郊融合型M村为个案,对新空间主体介入后的村落空间进行比较分析。基于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的辩证关系,从村落社会空间的生产入手,分析村落转型发展后空间生产实体对空间形象的建构。研究发现:(1)在内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村落社会空间发生再生产现象;(2)当村落社会空间达致相对平衡状态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该村现代化发展;(3)村落社会空间共融的实质是原生空间权力主体权利的让渡与支配,以此实现多元互惠的新型空间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融合型乡村 乡村社会空间 城乡融合 空间再生产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社会成本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神堂峪村为例
13
作者 吕小勇 赵萌 +2 位作者 刘玮 罗子博 王雪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0期18-22,共5页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物质和精神载体,承载着乡村居民最基础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活动,同时也维系着乡村情感纽带和传承着乡村特色传统文化,在乡村三生空间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作为基础服务设施,依然存在供给...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物质和精神载体,承载着乡村居民最基础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活动,同时也维系着乡村情感纽带和传承着乡村特色传统文化,在乡村三生空间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作为基础服务设施,依然存在供给短缺、空间社会性弱化、公众参与缺失等问题。该文从社会成本角度对乡村公共空间现存问题进行分析,以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神堂峪村为案例,厘清乡村公共空间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公共空间使用的社会成本类型和成因,从形成长期可信承诺和降低公共空间活化的交易成本入手,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公共空间体系和良好的乡村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公共空间 公众参与 社会成本 北京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近郊型乡村公共空间网络布局分析——以太原市桃杏村为例
14
作者 高静 闫鹏宇 +1 位作者 冯雅茹 雷泽鑫 《城市建筑》 2024年第23期51-54,102,共5页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满足村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以及优化乡村公共空间布局,逐渐成为乡村建设重点关注的内容。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公共活动与交往的重要空间,以城乡接合区的桃杏村为例,主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满足村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以及优化乡村公共空间布局,逐渐成为乡村建设重点关注的内容。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公共活动与交往的重要空间,以城乡接合区的桃杏村为例,主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对其公共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所处位置划分公共空间,分别为村口公共空间、村委周边公共空间、宅前公共空间、路岔口公共空间四类。公共空间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桃杏村公共空间网络的密度为0.3626,中间的中心势和小世界值分别为25.24%和1.036,公共空间的网络结构较为松散。根据分析结果,研究优化桃杏村乡村公共空间布局的具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法 网络结构 乡村公共空间 桃杏村
下载PDF
中国乡村社会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34
15
作者 艾大宾 马晓玲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59,共5页
乡村社会空间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乡村日常社会生活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异与组合格局 ,其归根结底是由乡村社会主体的群体分化形成的。我国乡村发展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变化尤其显著 ,研究其社会空间问题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在对... 乡村社会空间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乡村日常社会生活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异与组合格局 ,其归根结底是由乡村社会主体的群体分化形成的。我国乡村发展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变化尤其显著 ,研究其社会空间问题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在对乡村社会空间的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乡村社会空间的演变过程及现状特征 ,揭示了其形成演化的机制与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空间 形成演化 地域分异 结构特征 中国
下载PDF
乡村内生型传统公共营建活动的空间与社会意义:基于木拱廊桥营建的民族志观察
16
作者 刘乃菲 单军 《世界建筑》 2024年第9期30-35,共6页
当今乡村介入式的发展模式面临不可持续性问题,向内生型发展模式转型成为迫切需求。笔者借助人类学民族志的方法,观察了一场内生力量主导的乡村公共营建活动,并基于公共空间理论揭示出乡村内生型营建活动不仅在空间层面上优化了聚落环境... 当今乡村介入式的发展模式面临不可持续性问题,向内生型发展模式转型成为迫切需求。笔者借助人类学民族志的方法,观察了一场内生力量主导的乡村公共营建活动,并基于公共空间理论揭示出乡村内生型营建活动不仅在空间层面上优化了聚落环境,也在社会意义上建构了乡村内部的运行秩序。本研究为构建乡村内生型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型发展 乡村公共营建活动 公共空间 木拱廊桥 空间塑造 社会建构 传统文化复兴 乡村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全面发展视角下的乡村规划 被引量:30
17
作者 乔杰 洪亮平 王莹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54,108,共11页
乡村发展是城乡社会系统演化和作用的结果。乡村规划作为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应为乡村发展提供可持续、综合性的技术支撑,也应有利于推进乡村治理,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村民的生计、村庄的生境、村社的发展三个层次释义... 乡村发展是城乡社会系统演化和作用的结果。乡村规划作为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应为乡村发展提供可持续、综合性的技术支撑,也应有利于推进乡村治理,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村民的生计、村庄的生境、村社的发展三个层次释义乡村全面发展的内涵;通过从村民的视角解决微观的事情、从村庄的视角促进"三生"空间融合、从村社的视角提升乡村社会资本三个方面构建了乡村规划工作目标;并以中部贫困山区典型村庄为案例演绎了乡村全面发展的一般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规划 全面发展 “三生”空间 社会资本 乡村治理
下载PDF
论乡村聚落转型 被引量:32
18
作者 曲衍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2-580,共9页
在人类聚居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土地利用转型等理论基础上,从物质-社会空间耦合的视角阐释乡村聚落转型的概念内涵及其表征要素,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乡村聚落空间从同质同构转向异质异构的基本特征,剖析外缘拉力、内生推力和系统突变力... 在人类聚居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土地利用转型等理论基础上,从物质-社会空间耦合的视角阐释乡村聚落转型的概念内涵及其表征要素,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乡村聚落空间从同质同构转向异质异构的基本特征,剖析外缘拉力、内生推力和系统突变力综合作用下的乡村聚落转型驱动机制,设计乡村振兴目标导向下乡村聚落转型分区、分类、分模式的路径体系。研究认为,乡村聚落转型应该调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协同演进,着力提升乡村聚落的内生动力和应对外界干扰抵御、适应和转型的能力,分类、有序的推进乡村聚落多元化发展并驱动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乡村振兴 转型与重构 物质空间 社会空间 乡村地理学
下载PDF
乡村空间营造的逻辑——基于文化与社会空间理论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8
19
作者 孟莹 张冠增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29,共7页
基于乡村文化、社会、环境与能动者的关系视角,按照空间营造理论,把乡村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空间形成过程中文化、社会等结构性要素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乡村空间营造的结构层级、不同层级的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乡村空间营... 基于乡村文化、社会、环境与能动者的关系视角,按照空间营造理论,把乡村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空间形成过程中文化、社会等结构性要素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乡村空间营造的结构层级、不同层级的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乡村空间营造实践,分析了乡村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空间的文化意义,提出正是乡村内生的文化价值体系,与土地制度及管理方式一起,形塑了空间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的空间结构。同时,针对空间营造的社会过程,指出乡村主体与其他主体在自组织方式基础上,与财产继承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一起形塑了空间社会属性和社会空间结构。最后指出空间营造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价值的营造,主体和客体在认知方面的统一才有利于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规划 空间营造 规划实践 社会过程
下载PDF
村庄公共环境恶化的空间社会学阐释——以西北地区X村为个案 被引量:10
20
作者 谢丽丽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46-52,共7页
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人与空间相互之间形塑并生产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这即是空间社会学视角下空间作为实体性物质以外的社会性特征。传统农村社会的村庄公共空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社会性功用很强,公共空间与环境之间有很... 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人与空间相互之间形塑并生产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这即是空间社会学视角下空间作为实体性物质以外的社会性特征。传统农村社会的村庄公共空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社会性功用很强,公共空间与环境之间有很强的亲和性,因此,人与村庄公共空间相容,农村公共环境良好。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农村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文化秩序的消弭重塑了人们与村庄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从村庄公共空间中剥离出去,村庄公共空间开始逐渐萎缩并沦为村落社会的一片"公地",村庄公共环境问题随之凸显并不断恶化。重建村庄公共空间是治理农村公共环境可能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公共环境 村庄公共空间 空间社会性功用 空间社会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