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东“雁南飞”茶田“茶旅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1
作者 陈海明 林淑婷 +1 位作者 陈芳 陈艺予 《茶叶通讯》 2024年第2期264-270,共7页
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助推中国乡村振兴。本文根据文献研究法选取梅州“雁南飞”茶田的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以名义集群法讨论分析各要素,并通过策略管理工具SWOT矩阵的两两匹配原则进行战略分析,研究... 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助推中国乡村振兴。本文根据文献研究法选取梅州“雁南飞”茶田的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以名义集群法讨论分析各要素,并通过策略管理工具SWOT矩阵的两两匹配原则进行战略分析,研究结论可为“雁南飞”茶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提供参考和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田 茶旅融合 乡村振兴 名义群体法 SWOT矩阵分析 雁南飞
下载PDF
格式塔心物场理论观照下传统村落乡愁旅游场研究
2
作者 余志远 张文静 任雅枝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89-96,共8页
通过对民族村寨旅游者游记的质性分析,阐释传统的乡村作为旅游世界中典型乡愁旅游场的逻辑,借此理解人们为何乡愁旅游,并解析该乡愁旅游场要素构成。研究发现:乡愁旅游场由乡愁自我心理场和乡愁旅游环境场构成,而乡愁旅游环境场主要包... 通过对民族村寨旅游者游记的质性分析,阐释传统的乡村作为旅游世界中典型乡愁旅游场的逻辑,借此理解人们为何乡愁旅游,并解析该乡愁旅游场要素构成。研究发现:乡愁旅游场由乡愁自我心理场和乡愁旅游环境场构成,而乡愁旅游环境场主要包括环境场气氛和乡愁触发物;环境场气氛属于环境场中“物”的符号意义指向,以肇兴侗寨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气氛主要表现为“淳朴”“生态”“宁静”“祥和”“神圣”“吉祥”“团结”“和睦”“友爱”“有归属感”以及“历史悠久”等特性;乡愁触发物则包括乡村性的景观和物件、具有历史感的生活场景与事件、唤起记忆的其他感官输入、传统的仪式以及本真性的社会互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旅游 乡村旅游 旅游体验 格式塔心理学 旅游场
下载PDF
艺术家移民在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融合研究——基于场域理论 被引量:8
3
作者 焦彦 陈冰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39,共14页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艺术家为寻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而移居乡村,在此背景下出现的社会融合问题亟待学术界的探究。文章以四川成都蒲江县明月村为案例地,综合运用了深度访谈、参与/非参与式观察、焦点小组访谈等质性研究...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艺术家为寻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而移居乡村,在此背景下出现的社会融合问题亟待学术界的探究。文章以四川成都蒲江县明月村为案例地,综合运用了深度访谈、参与/非参与式观察、焦点小组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对艺术家移民与村民的社会融合进行探究。文章关注时空演进下艺术家移民在乡村社区所处的不同场域及场域内部的要素变化,基于“行动目标-行动条件-行动策略-行动结果”的分析框架,详尽解构出艺术家移民于入“场”期、造“场”期和固“场”期3个阶段,分别在乡村生活场域、乡村文化场域和乡村旅游经营场域,与当地村民的社会融合过程。在场域单元化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艺术家移民与村民的社会融合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该社会融合呈现出多场域渗透机制和多群体分层机制。该研究不仅促进了对新的社会流动现象的理论阐释,也给乡村探索新的监管和治理模式提出了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家移民 乡村旅游 社会融合 场域理论
下载PDF
社区响应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逻辑与治理路径——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分析视角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维艳 明庆忠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9,共7页
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的"泛化"对社区旅游研究形成了遮蔽,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粗放"不仅对社区响应旅游发展的自主性关注不够,也削弱了对实践的分类指导作用,因而迫切需要学界系统地审视乡村旅游与社区参与的传统研究范... 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的"泛化"对社区旅游研究形成了遮蔽,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粗放"不仅对社区响应旅游发展的自主性关注不够,也削弱了对实践的分类指导作用,因而迫切需要学界系统地审视乡村旅游与社区参与的传统研究范式,建构社区响应乡村旅游发展的既相对自主又具结构同源性的实践逻辑与方法。本文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分析框架,依据乡村旅游场域中资本(权力)及其占有者的结构与社区实践,将社区响应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方法概括为2层、3类及7型;提出了设立社区资源补偿费、旅游分红与经营权保障等准股份合作制制度增权治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社区响应 旅游场域 实践逻辑 准股份合作制
下载PDF
场域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空间生产研究——以广西丹洲村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高恒冠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71-76,共6页
乡村社区空间生产是乡村旅游开发行动者竞争的焦点和产物。以广西丹洲村为个案,运用场域理论以及观察法和访谈法,引入资本等分析工具,重点分析在丹洲旅游开发场域中拥有不同资本的行动者所扮演的角色及丹洲社区空间生产的过程与特征。... 乡村社区空间生产是乡村旅游开发行动者竞争的焦点和产物。以广西丹洲村为个案,运用场域理论以及观察法和访谈法,引入资本等分析工具,重点分析在丹洲旅游开发场域中拥有不同资本的行动者所扮演的角色及丹洲社区空间生产的过程与特征。研究发现,在政府、村民、游客以及外来移民等在场行动者共同影响下,丹洲社区空间生产呈现三大特征:居住建筑空间生产城市化、历史建筑空间生产复古化以及精神文化空间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社区空间生产 场域理论 资本 丹洲村
下载PDF
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基于三个藏寨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军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68,117,共10页
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的集体记忆与防灾减灾的经验总结,是负责任乡村旅游的内部资源与旅游者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新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下,人类需要重新审视禳灾文化记忆,它贯通了禳灾、抗灾和救灾的集体记忆... 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的集体记忆与防灾减灾的经验总结,是负责任乡村旅游的内部资源与旅游者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新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下,人类需要重新审视禳灾文化记忆,它贯通了禳灾、抗灾和救灾的集体记忆,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需要生态、社会、经济价值的系统性重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禳灾仪式具有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和价值转化功能,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博弈与和解,建构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桥梁。文章基于“鱼通官寨”、“龙哇寨”、“蟹螺堡子”三个藏寨的案例研究,研究认为民族村寨禳灾文化记忆与乡村旅游结合有着传统文化根基和后现代精神纽带,禳灾文化记忆的价值重构还需深挖民族村寨内部资源,激活禳灾仪式的体验功能、治愈功能、重塑功能,强化禳灾文化记忆中旅游者的身份认同和旅游产业的价值转化。禳灾文化记忆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重构,有一个主客互动、文旅融合的过程。不仅要调节与平衡禳灾文化记忆旅游开发中的权力-利益关系,也要适应所处传统村落聚落形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主体与客体、文化空间与历史时间的互动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禳灾文化记忆 场域 乡村旅游 文旅融合 价值重构
下载PDF
以绿道网络构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区块链系统 被引量:4
7
作者 郭屹岩 姚有庆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34-40,共7页
以绿道网络构建乡村旅游生态网络空间,形成多要素融合的空间,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发展。以辽宁河口村生态体验空间格局研究为例,运用区块链技术理念对景区空间进行区块化和功能化布局,通过绿道连接乡村景观的生活、生态和生产多要素... 以绿道网络构建乡村旅游生态网络空间,形成多要素融合的空间,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发展。以辽宁河口村生态体验空间格局研究为例,运用区块链技术理念对景区空间进行区块化和功能化布局,通过绿道连接乡村景观的生活、生态和生产多要素区块,运用生态空间、空间外部模数和空间尺度感受指标的量化,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乡村旅游空间重塑中的应用方法,提出乡村旅游生态体验区块链——一种模式化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果表明:以绿道网络构建的乡村旅游生态体验区块链,具有资源共享、去中心化、安全稳定和公开透明的特点,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重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道网络 区块链技术 乡村生态体验旅游 生态体验场
下载PDF
论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视野 被引量:4
8
作者 梁滨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8期59-62,共4页
全国旅游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使我国乡村休闲旅游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着眼于乡村休闲旅游的“体验经济”实质,提出针对该旅游年主题,要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乡村休闲旅游。文中强调文化是乡村休闲旅游的灵魂,文化是乡村休... 全国旅游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使我国乡村休闲旅游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着眼于乡村休闲旅游的“体验经济”实质,提出针对该旅游年主题,要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乡村休闲旅游。文中强调文化是乡村休闲旅游的灵魂,文化是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乡村休闲旅游由当前的粗放式局面向精细型格局转变的前提是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提升其文化吸引力和旅游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休闲旅游 体验经济 文化视野
下载PDF
“还我土地”: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村民抗争——以徽村调查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春发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9-61,100,共4页
文章以场域中的行动者为理论视角,在徽村田野调查基础上,对徽村村民拦车事件这一集体抗争行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徽村村民先后采取了举报与上访、暴力抗争、日常抵抗的行动策略,推动了徽村旅游场域的结构变迁。
关键词 集体行动 场域 行动者 社区变迁 乡村旅游
下载PDF
场域冲突、空间正义与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土地发展权 被引量:3
10
作者 易艳 赵菊连 《宜春学院学报》 2017年第11期30-33,95,共5页
"场域"是指社会成员在有目的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围绕着权力而形成的冲突和秩序。场域一旦形成较稳定的利益结构,即为惯习,便具有一定的排它性,往往存在着有利于保护强势者利益等不合理性因素,有违于公平正义的伦理法则。为此,... "场域"是指社会成员在有目的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围绕着权力而形成的冲突和秩序。场域一旦形成较稳定的利益结构,即为惯习,便具有一定的排它性,往往存在着有利于保护强势者利益等不合理性因素,有违于公平正义的伦理法则。为此,以空间正义的价值原则重构一定场域中的空间利益关系实属必要。农村旅游资源开发,本质上是在土地利益关系重组中的旅游场域形成过程,往往伴随着土地的升值,以及这种升值收益的分配问题,即土地发展权归属问题,必然发生权力和利益的冲突和争夺。按照现行体制下的"惯习",乡村旅游项目由政府出面进行项目立项和规划,并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推进。尽管这种程序是很符合"秩序"的,但问题在于这必将陷入像过去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增值(土地发展权)与农民无关,现代化排斥农村和农民的现象。为此,农村旅游项目开发要从破解被称为"世纪难题"的"三农"问题的价值目标出发,从深层次的伦理维度层面,思考农村旅游规划中的土地发展权益问题,使旅游场域空间中的利益博弈符合"空间正义"的伦理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冲突 空间正义 乡村旅游 农地发展权
下载PDF
旅游场域中的主客关系探析——以徽村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春发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22-126,共5页
本文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视角,以徽村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探讨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权力关系的演化以及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初期相对融洽的主客关系相比,随着旅游的发展,徽村景区的村民与游客之间的利益... 本文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视角,以徽村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探讨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权力关系的演化以及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初期相对融洽的主客关系相比,随着旅游的发展,徽村景区的村民与游客之间的利益纷争、文化冲突在滋长。这将损害该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 主客关系 乡村旅游 乡村社区 社会变迁
下载PDF
景郊型乡村旅游服务系统设计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路 殷美玲 张永强 《设计》 2021年第3期96-99,共4页
在我国现阶段疫情常态化的形势要求下,为了探究景郊型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系统的真实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文章将积极相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就近选取大连市的景郊型乡村旅游典型代表地区—东沟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作为研究对象。文章将运... 在我国现阶段疫情常态化的形势要求下,为了探究景郊型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系统的真实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文章将积极相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就近选取大连市的景郊型乡村旅游典型代表地区—东沟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作为研究对象。文章将运用对东沟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的游客进行体验问卷调查、对该度假区中的景区和乡村旅游产业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和对该度假区的旅游公共服务及旅游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实地调研反馈这三种方法,对景郊型乡村旅游的服务需求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归纳总结出景郊型乡村旅游地服务系统设计的相关问题,建立景郊型乡村旅游服务系统设计的模型。为大连东沟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提供具体的服务系统设计方法建议,并为其他的景郊型乡村旅游地提供服务系统设计方法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郊型乡村旅游 公共服务系统设计 实地调研 服务系统设计模型 服务系统设计方法建议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魏玮 《黑龙江科学》 2022年第18期80-82,共3页
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优势,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了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旅游产品价值较低,乡村旅游规划较落后,乡村旅游保障不足,缺乏乡村旅游经营人才,乡村居民旅游发展意识不强,乡村旅游... 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优势,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了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旅游产品价值较低,乡村旅游规划较落后,乡村旅游保障不足,缺乏乡村旅游经营人才,乡村居民旅游发展意识不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气氛不足。通过借鉴其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树立村民旅游发展意识,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挖掘乡村特色旅游产品,注重乡村旅游宣传推广,强化专业经营人才培养,加强乡村旅游政策保障,以期充分开发利用乡村资源,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经营人才 监督体制 政策保障
下载PDF
全域化视域下阳朔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心怡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4期29-32,共4页
在当前旅游业呈现新业态、新趋势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全域化是阳朔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有效载体,阳朔旅游转型升级为全域化发展势在必行并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以五大理念为指导探索阳朔乡村旅游全域化的构建路径十分必要。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全域化 阳朔
下载PDF
论乡村旅游形象塑造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
15
作者 杨征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4期262-264,275,共4页
在乡村旅游场域中旅游形象与乡风文明是两个独立但又彼此耦合的动态系统。旅游形象塑造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包括主体耦合、要素耦合、价值耦合、制度耦合等维度,双方通过某种媒介或条件彼此影响。这种耦合机理决定乡村旅游场域中... 在乡村旅游场域中旅游形象与乡风文明是两个独立但又彼此耦合的动态系统。旅游形象塑造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包括主体耦合、要素耦合、价值耦合、制度耦合等维度,双方通过某种媒介或条件彼此影响。这种耦合机理决定乡村旅游场域中乡风文明的建设应该同步规划基础设施,避免要素重复建设;推行社区本位型乡村旅游模式,激发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加强乡村文化生态的保护,夯实乡风文明的文化根基;通过普及旅游伦理教育让乡风文明建设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场域 旅游形象 乡风文明 耦合机理
下载PDF
内蒙古呼市西郊乌素图召周边环境的田野调查——兼论文化旅游景观设计及其他
16
作者 梁洪荣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32-40,共9页
本文是一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郊乌素图召及周边环境为调查研究对象的田野调查论文,调查研究的大背景是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地的调查走访,梳理了乌素图召庙及周边地区,以农耕为主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变迁。研... 本文是一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郊乌素图召及周边环境为调查研究对象的田野调查论文,调查研究的大背景是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地的调查走访,梳理了乌素图召庙及周边地区,以农耕为主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变迁。研究分析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寺院场所与农业体验相互结合的文化旅游景观发展趋势,对于探索未来乡村文化旅游景观设计的模式重构,创新文化旅游形式,助力乡村振兴,有着史料积累的和思路拓展的建设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素图召 农业生产 乡村旅游景观 结合周边 田野调查
下载PDF
国内经济大循环与乡村旅游的适配性:内涵与研究框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圆刚 季磊磊 +1 位作者 郭英之 何杨媚 《人文地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5,共8页
乡村旅游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国内大循环经济格局的新背景为我国乡村旅游提出了新挑战。本文立足国内大循环经济格局新背景,分析了其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机联系;从内循环带来的新市场格局、新资源模式和新发展需求出发... 乡村旅游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国内大循环经济格局的新背景为我国乡村旅游提出了新挑战。本文立足国内大循环经济格局新背景,分析了其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机联系;从内循环带来的新市场格局、新资源模式和新发展需求出发,阐明了乡村旅游适配的必要性,梳理了内循环格局下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阐释了国内经济大循环与乡村旅游的适配性内涵;提出了乡村旅游适配性的研究框架,重点阐释了四个层级的研究问题,指出了具有潜力的理论创新,包括国内大循环驱动的乡村旅游适配的理论基础分析、乡村旅游适配性要素及其组合路径探索、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乡村旅游供需结构变动、适配层级分析,以及国内大循环驱动的乡村旅游适配路径与模型构建。最终,研究指出了乡村旅游适配大循环的新领域,包括文旅融合的数字化发展、自然与人文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城乡与主客的协同创新发展、基于资源挖掘与品牌创造的差异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大循环 乡村旅游 适配性 研究框架 创新领域
原文传递
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一个质的分析
18
作者 徐英 车静怡 乌铁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3-190,共8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引发了学界对乡村旅游研究的高度关注。文中从微观情境的视角出发,将对乡村旅游者体验的研究转向对当地居民幸福感问题的关注。文章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恼包村和陕西省兴平市马嵬驿为调研地,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引发了学界对乡村旅游研究的高度关注。文中从微观情境的视角出发,将对乡村旅游者体验的研究转向对当地居民幸福感问题的关注。文章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恼包村和陕西省兴平市马嵬驿为调研地,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出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生成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场、互动仪式、真实性获得、认同和恋乡情结构成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形成的主要范畴。2)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产生受乡村旅游场、互动仪式和真实性获得三大环节共同影响,每个环节都伴随不同层面的认同与恋乡情结,进而促成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形成。3)乡村旅游地居民在面对不同主体时会存在认同差异,且这种差异与认同主体的社交距离和对其交往主体的尊敬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场 幸福感 互动仪式 认同 恋乡情结
原文传递
乡村旅游与壮族农民增收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吴忠军 吴少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4-61,共8页
通过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平安壮寨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田野调查,从乡村旅游的角度切入对农民的旅游收入结构和收入情况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证明,经过20年乡村旅游的发展,平安壮寨出现了旅游就业率高、旅游收入高、农民满意、社... 通过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平安壮寨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田野调查,从乡村旅游的角度切入对农民的旅游收入结构和收入情况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证明,经过20年乡村旅游的发展,平安壮寨出现了旅游就业率高、旅游收入高、农民满意、社区和谐的"两高一满意一和谐"局面,乡村旅游促使平安壮寨进入小康社会,逐渐脱离了以农为本的生活模式,跨入到以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生产经营生活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民增收 平安模式 龙脊梯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