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rection on Effect of Earth’s Oblateness in Inversion of GPS Occultation Data
1
作者 XU Xiaohua LI Zhenghang LUO Jia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5年第4期247-250,256,共5页
By using observed CHAMP orbit ephemeredes and MSISE90 dry air model and regarding the earth as a sphere and an ellipsoid respectively, phase delays are simulated and the simulated data are retrieved under different sc... By using observed CHAMP orbit ephemeredes and MSISE90 dry air model and regarding the earth as a sphere and an ellipsoid respectively, phase delays are simulated and the simulated data are retrieved under different schem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verted temperature profiles and the model temperature profiles shows that by inverting observed data, we will get temperature results with large errors if the effect of Earth’s oblateness is omitted. The correction method i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because the temperature errors decreased obviously with this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cultATION INVERsION Earth's oblateness
下载PDF
GPS掩星折射率剖面一维变分同化 被引量:18
2
作者 洪振杰 郭鹏 +1 位作者 刘敏 黄珹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近年来,GPS/LEO(全球定位系统/低地球轨道)卫星无线电掩星技术给出了地球大气探测的新途径.从LEO卫星观测到的掩星数据可以反演的地球大气的气压、水汽、温度等剖面;它们对气象和大气科学研究,是具有潜在价值的数据资源.掩星数据资... 近年来,GPS/LEO(全球定位系统/低地球轨道)卫星无线电掩星技术给出了地球大气探测的新途径.从LEO卫星观测到的掩星数据可以反演的地球大气的气压、水汽、温度等剖面;它们对气象和大气科学研究,是具有潜在价值的数据资源.掩星数据资料的同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改进这些气象参数的剖面,从而改进目前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在当前采用的一维变分同化反演技术中,可以用掩星观测资料的大气折射率或弯曲角剖面进行同化,来反演大气水汽和温度剖面以及海平面压强.作为独立自主开发的GPD/LEO掩星技术系统的一部分,以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分析(ECMWF)资料为背景场,CHAMP 掩星观测得到的折射率剖面为观测值,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实行GPS掩星资料一维变分同化.在讨论中,用掩星观测点附近相应的探空气球资料来检验CHAMP掩星资料变分同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掩星 地球大气
下载PDF
GPS掩星切点水平漂移规律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学金 赵世军 余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在现有GPS星座和大气球对称假设条件下 ,利用射线追踪法对掩星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 ,讨论了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LEO卫星轨道倾角和高度对GPS掩星切点水平漂移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 :在太阳活动剧烈的白天和夜间两种典型情况下 ,切点... 在现有GPS星座和大气球对称假设条件下 ,利用射线追踪法对掩星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 ,讨论了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LEO卫星轨道倾角和高度对GPS掩星切点水平漂移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 :在太阳活动剧烈的白天和夜间两种典型情况下 ,切点平均水平漂移变化约 2 0km ;对 735km高度的LEO卫星来说 ,轨道倾角在 1 30°附近时 ,切点平均水平漂移最小 ,并随着倾角向 0°或 1 80°变化 ,切点平均水平漂移均增大 ,但在 5 5°附近时随倾角变化稍有波动 ;对倾角为 70°的LEO卫星来说 ,当轨道高度从 40 0km变化到 1 5 0 0km时 ,切点平均水平漂移变化约 1 41k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I.E0 掩星事件 切点水平漂移
下载PDF
隐匿性乙型肝炎:免疫组织化学和S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继明 尹有宽 +3 位作者 卢清 张清波 邬祥惠 翁心华 《肝脏》 2002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 了解不明原因慢性肝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所占比例 ,隐匿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给予 2 0例不明原因慢性肝病患者肝穿刺病理检查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核心抗... 目的 了解不明原因慢性肝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所占比例 ,隐匿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给予 2 0例不明原因慢性肝病患者肝穿刺病理检查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核心抗原 (HBcAg) ,丙型肝炎病毒NS3、NS4抗原。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血清HBVDNA进行定量 ,用套式PCR方法扩增HBVS基因 ,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 ,比较S基因的核苷酸和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结果  5例患者经肝脏病理检查表现为慢性炎症 ,3例在肝组织内HBsAg、HBcAg同时阳性 ,2例仅HBcAg阳性。S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 ,1例患者S基因的 74位密码子发生终止变异 ,另 1例在HBsAg的“a”决定簇内有 2个氨基酸发生变异 (T13 1N ,M 13 3S) ,其他 3例患者HBsAg的“a”决定簇内未发现变异。 结论 在我国隐匿性乙型肝炎是不明原因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低水平的血清HBVDNA可以引起慢性肝炎。部分隐匿性乙型肝炎HBsAg阴性的原因是S基因变异引起的 ,而有些患者则可能因为血清HBsAg水平过低 ,导致HBsAg检测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 免疫组织化学 s基因序列分折 发病机制 病理特点
下载PDF
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pre-S/S区基因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东 邓雪莲 +4 位作者 周璐 方琳琳 宋浏伟 袁权 安万新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肝炎乙型病毒感染(OBI)的情况和pre-S/S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对大连市血液中心2010年12月2日-2013年5月31日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ELISA(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和HIV/HBV/HCV联合NA...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肝炎乙型病毒感染(OBI)的情况和pre-S/S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对大连市血液中心2010年12月2日-2013年5月31日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ELISA(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和HIV/HBV/HCV联合NAT筛查,对于单独核酸检测反应性的献血者加以跟踪或回溯,结合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试验、鉴别试验、病毒定量试验和半巢式PCR来确定OBI,同时对OBI的pre-S/S区基因序列与对照组(HBs Ag+序列,Genbank)做比对分析。结果共筛查158 232份血液标本,确定了其中的69份OBI,流行率为1∶2 293(69/158 232)。41例OBI获得pre-S/S区基因序列:B型6例、C型34例、D型1例;与对照组相比,OBI在S区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异明显(PB=0.013;PC=0.003),主要变异位点为B型的V14G/A、Y161F/S、V168A、P217L和C型的E2G/A/V、T118R/K/A/M、P127T/L/H/S、E164D/G、L175S、S174N。结论大连地区献血者OBI在HBV基因组S区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多个位点的变异,这些变异与OBI的产生存在某种关系,且这种关系受基因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 pre-s/s区基因 氨基酸序列变异 乙型肝炎病毒 无偿献血者 大连
下载PDF
献血者HBV DNA存在的确认与S蛋白变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杨爱莲 曾劲峰 +3 位作者 邬旭群 叶贤林 郑欣 熊文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9-383,共5页
目的对HBsAg阴性和阳性献血者血样HBV DNA存在的确认并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S区变异特征。方法使用EIA/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19 397份无偿献血者血样,把109例乙肝不合格样品分成3类(HBs Ag+/NAT+、HBs Ag+/NAT-、HBs Ag-/NAT+),通过跟... 目的对HBsAg阴性和阳性献血者血样HBV DNA存在的确认并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S区变异特征。方法使用EIA/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19 397份无偿献血者血样,把109例乙肝不合格样品分成3类(HBs Ag+/NAT+、HBs Ag+/NAT-、HBs Ag-/NAT+),通过跟踪检测,确认为OBI毒株10例、HBV窗口期感染期3例和5例缺失追踪的HBs Ag-/HBV DNA+样品,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HBV病毒载量,应用NestedPCR技术扩增S基因片段并测定序列,与B/C基因型HBs Ag+/HBV DNA+阳性野毒株序列比对。结果深圳市无偿献血者经乙肝表面抗原胶体金快速试纸筛查后的HBs Ag阳性检出率为0.34%(66/19 397);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流行率范围为1∶1 939-1∶1 293,HBV窗口期感染流行率范围为1∶6 465-1∶2 424;10例OBI样品其病毒载量介于不能定量至112.0 IU/m L(中位数98.5 IU/m L)。10例OBI样本在S蛋白区(nt215-710)出现随机变异,OBI样品S区氨基酸置换率显著高于野毒株(P<0.000 1),有4、2、3个OBI样品分别在CTL表位21-29、86-96、172-180出现L21S(2)、K/R24E(1)、I25M(1)、L88P(2)、S172F/L(2)、V178T(1)变异;OBI非CTL表位免疫区的氨基酸置换率亦显著高于野毒株(P<0.05);其中1个OBI样品在nt636发生缺失变异。结论深圳献血者OBI流行率有增高趋势,OBI发生机制与乙型肝炎病毒的S蛋白区变异,特别是免疫活性区的变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 流行率 s 变异特征
下载PDF
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Pre-S/S区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容莹 郑欣 +4 位作者 叶贤林 曾劲峰 熊文 李活 王文敬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65-571,共7页
目的调查无偿献血人群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 I)流行率情况与分析Pre-S/S区变异特征。方法使用EIA/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15 338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标本,经跟踪检测,获得1例HBV窗口期感染毒株和5例OB I毒株,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 目的调查无偿献血人群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 I)流行率情况与分析Pre-S/S区变异特征。方法使用EIA/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15 338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标本,经跟踪检测,获得1例HBV窗口期感染毒株和5例OB I毒株,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OB I病毒载量,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技术从5例OB I样品中获得3例Pre-S/S基因片段并测定序列,进行基因分型,与对应基因型HBsAg阳性野毒株序列比对。结果深圳市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 I)的流行率为1∶3 068。5例OB I样品其病毒载量为〈1 IU/m l(不能定量)~121.8 IU/m l(中位数为54.6 IU/m l)。3例OB I样本为基因C型,在Pre-S/S蛋白区出现随机变异,OB I样品Pre-S/S区氨基酸置换率显著高于对应基因型野毒株(P〈0.01),其中在Pre-S/S区的免疫表位区氨基酸置换率亦显著高于野毒株(P〈0.01),但在高频变异的主要亲水区(MHR)却是高度保守,只有1例OB I出现改变基因亚型的I126S变异。结论乙肝病毒的Pre-S/S蛋白区变异,特别是Pre-S/S蛋白免疫表位区的变异,可能是OB I发生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 流行率 Pre-s/s 变异特征
下载PDF
preS/S区基因变异与隐匿性HBV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景媛媛 段勇 郭燕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9期1209-1211,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HBV pre S/S区基因变异与隐匿性HBV感染(OBI)、肝脏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116例HBs Ag阴性(从乙型肝炎康复患者中选取)及102例HBs Ag阳性患者的血清进行DNA提取,使用巢式PCR对针对pre S/S区、pre-core/core区及X基因区进行检... 目的初步探讨HBV pre S/S区基因变异与隐匿性HBV感染(OBI)、肝脏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116例HBs Ag阴性(从乙型肝炎康复患者中选取)及102例HBs Ag阳性患者的血清进行DNA提取,使用巢式PCR对针对pre S/S区、pre-core/core区及X基因区进行检测,确定OBI例数,并对克隆标本的pre S/S区全长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分别对比OBI患者和HBs Ag患者、伴有严重肝损伤的OBI患者和HBs Ag阳性患者的pre S/S区基因序列。结果 OBI检出率为60.34%(70/116),OBI患者M1I、Q2K、Q129N/R/P、S210R及G185R的突变频率均明显高于HBs Ag阳性患者(P<0.05),OBI患者的pre S缺失率亦高于HBs Ag阳性患者(P<0.05);伴有严重肝损伤的OBI患者Q129N/R/P突变频率及pre S缺失率与伴有严重肝损伤HBs Ag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1I、Q2K、S210R及G185R突变频率均明显高于均明显高于伴有严重肝损伤HBs Ag阳性患者(P<0.05)。结论 M1I、Q2K、Q129N/R/P、S210R及G185R的突变及pre S缺失对诊断OBI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当患者存在肝损伤时Q129N/R/P变异及pre S缺失对诊断OBI的指导作用可能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隐匿性 PRE s/s 突变 缺失 肝损害
下载PDF
HBsAb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T细胞及B细胞表位变异分析
9
作者 郭燕 景媛媛 +4 位作者 李锦 巩晗实 段勇 李燕 张文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506-512,共7页
目的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occult hepatitis B virus,OHBV)PreS-S基因T、B细胞表位变异情况,探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及HBsAb+OBI发生机制。方法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扩增OB... 目的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occult hepatitis B virus,OHBV)PreS-S基因T、B细胞表位变异情况,探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及HBsAb+OBI发生机制。方法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扩增OBI样品PreS-S区并测序,确定基因型。生物信息学分析HBsAb+/HBsAb-以及不同基因型OBI毒株PreS-S基因T、B细胞表位变异情况,分析高频T细胞突变表位突变前后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亲和力变化以及高频B细胞突变表位突变后抗原特性的改变。结果85份OBI样品成功扩增出PreS-S基因21份,其中HBsAb+OBI_(B) 4份,HBsAb-OBI_(B) 6份,HBsAb+OBI_(C) 6份,HBsAb-OBI_(C) 5份。OBI毒株PreS-S区突变率高于野毒株,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OBI_(B) vs.WT B:2.64%:0.66%,P<0.001;OBI_(C) vs.WT_(C):3.67%:1.19%,P<0.001)。OBI毒株蛋白免疫区突变率大于非蛋白免疫区,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OBI_(B):3.57%:1.86%,P=0.005;OBI_(C):4.78%:2.65%,P=0.001)。OBI_(C)毒株蛋白免疫区及非蛋白免疫区突变率均大于OBI_(B)毒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蛋白免疫区:4.78%:3.57%,P=0.107;非蛋白免疫区:2.65%:1.86%,P=0.142)。HBsAb-OBI毒株T、B细胞表位突变率高于HBsAb+OBI毒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Ab-OBI_(B) vs.HBsAb+OBI_(B):4.17∶3.01,P=0.303;HBsAb-OBI_(C) vs.HBsAb+OBI_(C):5.65∶4.26,P=0.207)。4个T细胞表位高频突变(T47A/K、S174N、L175S、V177A)以及3个B细胞表位高频突变(G73S、K122R、I126M/T)的亲和力分析和抗原性分析显示多数T细胞表位突变前后与HLA分子亲和力变化不大,B细胞表位免疫原性变化不明显,某些位点突变后亲水性、表面可及性甚至优于野生毒株。结论OBI毒株PreS-S区突变率显著高于野毒株;OBI毒株蛋白免疫区突变率显著高于非蛋白免疫区;OBI_(C)变异活跃程度大于OBI_(B);各点突变可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随机发生,未发现HBsAb压力或依赖性;PreS-S区关键位点突变或多表位共同突变可能在OBI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肝 Pres-s 细胞表位变异
原文传递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基因跨膜结构变异性分析
10
作者 何成山 谷雪妹 +1 位作者 刘洋 陆志成 《中国医药》 2023年第9期1324-1328,共5页
目的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OBI)者血清样本中HBV S区基因跨膜结构(TM)突变导致的氨基酸替换现象,探讨造成HBV表面抗原(HBsAg)漏检的原因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检验科采集的28例OBI患者血清样本... 目的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OBI)者血清样本中HBV S区基因跨膜结构(TM)突变导致的氨基酸替换现象,探讨造成HBV表面抗原(HBsAg)漏检的原因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检验科采集的28例OBI患者血清样本(OBI组)和10例慢性HBV感染(CHB)患者血清样本(CHB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OBI组和CHB组HBV S区基因,扩增产物分别进行克隆测序和直接测序,进而进行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OBI组TM1~TM4共26个位点发生185次突变,突变率为3.1%(185/6052),TM1、TM2、TM3、TM4突变率分别为1.6%(16/1020)、2.2%(28/1292)、4.2%(97/2312)、3.1%(44/1428)。CHB组TM发生4次突变,突变率为0.4%(4/890),TM1、TM2、TM3均未发生突变,TM4突变率为1.9%(4/210)。OBI组TM突变率、TM4突变率均高于CH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92,P<0.01;χ^(2)=0.89,P=0.03)。OBI组TM1、TM2、TM3、TM4亲水性突变率分别为62.5%(10/16)、71.4%(20/28)、38.1%(37/97)、20.5%(9/44),4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BI组共发现7种精氨酸替换突变,分别为C85R、L162R、W163R、W172R、L186R、W191R、C211R。结论HBV S区基因TM突变导致疏水性氨基酸替换为亲水性氨基酸,会导致临床上HBsAg的漏检,产生OBI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s区基因 跨膜结构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下载PDF
显微手术治疗隐匿性脑动静脉畸形并发癫痫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旺宁 郎志钢 +3 位作者 高立达 毛伯镛 康笃伦 赵宁辉 《华西医学》 CAS 2002年第1期16-17,共2页
目的 :探讨隐匿性脑动静畸形 (AVM)并发癫痫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研究 36例隐匿性脑动静脉畸形并发癫痫的临床征象和手术方法。其中 2 5例病人采用显微手术 ,在皮质脑电图监测下 ,施行AVM病变加痫灶皮质切除术 19例 ,行AVM病变... 目的 :探讨隐匿性脑动静畸形 (AVM)并发癫痫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研究 36例隐匿性脑动静脉畸形并发癫痫的临床征象和手术方法。其中 2 5例病人采用显微手术 ,在皮质脑电图监测下 ,施行AVM病变加痫灶皮质切除术 19例 ,行AVM病变加部分痫灶皮质切除术 6例 ;余 11例仅行AVM病变切除术。综合分析两组病人术前术后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2 5例行AVM病变加痫灶皮质切除术者 ,18例发作停止 ,占 72 0 % ,5例发作减轻 ,占 2 0 0 % ,2例无改善 ,占 8 0 % ;对照组仅行AVM病变切除术者 11例 ,其中 3例发作停止 ,占 2 7 3% ,3例发作减轻 ,占 2 7 3% ,5例无改善 ,占 4 5 4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显著 (P<0 0 5 )。结论 :AVM病变加痫灶皮质切除是控制隐匿性脑动静脉畸形并发癫痫的有效方法。当受累皮质侵及重要功能脑域时 ,则宜行AVM病变加癫灶部分皮质切除术 ,以避免过多地损伤功能域皮质 ,加重神经废损。术中皮质脑电图对癫痫病灶彻底切除有指导作用。单纯病变切除因残留AVM病变附近的致痫灶 ,故不能有效地控制隐匿性脑动静脉畸形并发的癫痫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脑动静脉畸形 癫痫 皮质脑电图 显微手术
下载PDF
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隐匿性感染情况和突变分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邹峥嵘 谢云峥 +3 位作者 伍晓菲 郑岚 赵晓燕 王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01-704,共4页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隐匿性感染的情况、病毒基因型的分布及S区氨基酸的突变情况。方法对上海市血液中心2011年10月~2012年7月使用血清学联合核酸检测所作的常规血液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综合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隐匿性感染的情况、病毒基因型的分布及S区氨基酸的突变情况。方法对上海市血液中心2011年10月~2012年7月使用血清学联合核酸检测所作的常规血液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综合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二对半检测结果,以判断献血者HBV DNA+标本的感染状态,从中选择部分HBsAg-HBVDNA+的隐匿性HBV感染(OBI)标本作S区巢式PCR、克隆测序,基因分型和突变分析。结果从250 376(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筛查出197例HBsAg-HBV DNA+,包括OBI 172例(0.069%);经S区巢式PCR的47例OBI标本中,有17例扩增出S区:14例为C亚型、突变率为35.71%(5/14),3例为B亚型,有1例发生突变,突变主要发生在S抗原的主要亲水区(MHR)。结论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OBI携带率为0.069%,S抗原MHR区的突变可能是OBI发生的贡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隐匿性 流行率 s抗原 主要亲水区 突变 献血者 上海地区
下载PDF
高光谱观测卫星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32
13
作者 孙允珠 蒋光伟 +6 位作者 李云端 杨勇 代海山 何军 王琦 叶擎昊 曹琼 《上海航天》 CSCD 2017年第3期1-13,共13页
介绍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中第一颗实现高光谱分辨率观测的高光谱观测卫星(GF-5)卫星及其应用前景。该卫星设计运行于高度705km的太阳同步轨道,装载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全谱段光谱成像仪、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 介绍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中第一颗实现高光谱分辨率观测的高光谱观测卫星(GF-5)卫星及其应用前景。该卫星设计运行于高度705km的太阳同步轨道,装载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全谱段光谱成像仪、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大气环境红外甚高光谱分辨率探测仪共6台有效载荷。卫星的光谱分辨率高且谱段全,具备高光谱与多光谱对地成像、大气掩星与天底观测、大气多角度偏振探测、海洋耀斑观测等多种观测模式,获取从紫外至长波红外(0.24~13.3μm)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数据辐射分辨率高,载荷的光谱分辨率最高0.03cm-1,具备在轨定标功能,绝对辐射定标精度优于5%,光谱定标精度最高0.008cm-1;长波红外空间分辨率高;高码速率数传;高可靠长寿命设计。卫星入轨后将在环境综合监测、国土资源调查和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典型应用有陆表环境综合观测、陆表局地高温及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矿物填图、大气成分全球遥感监测和大气污染气体监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卫星 高光谱观测卫星(GF-5) 高光谱载荷 大气探测 对地成像 偏振探测 掩星观测 高光谱应用
下载PDF
伽玛刀治疗颅内疾病3094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11
14
作者 梁军潮 吴鸿勋 +3 位作者 覃子衡 王伟民 李林 付相平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手术(伽玛刀) 对颅内疾病的疗效。方法: 用1.5Tesla 磁共振仪和γ- plan 计算机联网定位, γ- plan4.0 版剂量规划系统作治疗方案设计, 剂量规划, 对3094 例不同类型的颅内疾病...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手术(伽玛刀) 对颅内疾病的疗效。方法: 用1.5Tesla 磁共振仪和γ- plan 计算机联网定位, γ- plan4.0 版剂量规划系统作治疗方案设计, 剂量规划, 对3094 例不同类型的颅内疾病包括肿瘤、血管畸形及功能性疾病等实施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病种达20 余种,年龄1.1~86 岁,周边剂量9~75Gy,中心剂量18~150Gy,等剂量曲线30% ~90% ,靶点数1~12 个。结果: 随访10~47 个月, 统计结果表明: 伽玛刀疗效是确切的。对脑动静脉畸形, 随防一年半以上, 完全闭塞率可达44.6% , 体积越小, 周边照射剂量越大, 闭塞率越高。对颅内肿瘤的生长控制率, 良性肿瘤≥80.0% , 恶性肿瘤≥66.7% ,对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有效率, 帕金森病为85.2% , 三叉神经痛为76.9% 。结论: 伽玛刀是治疗颅内疾病又一种可选择方法。治疗技术良好, 指征掌握严格, 可提高疗效, 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放射外科 脑肿瘤 脑血管畸形
下载PDF
社区常见恶性肿瘤筛查研究
15
作者 秦德兴 李雅芳 +5 位作者 戚娟芳 张晓华 赖少清 左京华 袁风兰 王国清 《医学研究通讯》 2003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探寻一种简便的恶性肿瘤初筛自查方法。方法将人体肿瘤分为三类:体表肿瘤约占15%;空腔脏器肿瘤占65%;深层实体脏器肿瘤20%。通过科普宣传教育,让群众学会自查体表部位肿瘤,每年用自查盒助查各空腔脏器有无微量出血,隐血阳性时,... 目的探寻一种简便的恶性肿瘤初筛自查方法。方法将人体肿瘤分为三类:体表肿瘤约占15%;空腔脏器肿瘤占65%;深层实体脏器肿瘤20%。通过科普宣传教育,让群众学会自查体表部位肿瘤,每年用自查盒助查各空腔脏器有无微量出血,隐血阳性时,去医院进一步精查。北京部分大学选40~70岁居民1万人,分成试验组、对照组各5千人。结果试验四年后:试验组共查出79例癌,年平均癌检出率482.5人/10万,癌死亡率为12.2/10万;对照组癌死亡率206.2人/10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在癌症高发区,同时作扩大普查试验:广东四会市肿瘤所,在门诊普查1669人,检出25例癌,鼻咽癌占24例。1999~2000年,江苏省食管胃癌高发区,普查近8万人,检出480例癌。加上“九五”以前的普查统计,用秦氏自查盒已筛查431075人,检出1272例癌,癌前病变1万多例。结论试验证明该方案设计合理,在当前是一种最简便的恶性肿瘤初筛自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自查 隐血珠 肿瘤普查 秦氏筛查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桥脑旁隐性肿瘤导致的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3
16
作者 吕福林 郑鲁 +4 位作者 陈援朝 段作峰 李剑明 李焕荣 徐振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34-335,共2页
1970年以来,作者经后颅凹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42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发现桥脑旁隐性肿瘤导致的三叉神经痛共36例,占8.40,其中26例为胆脂瘤,4例为动-静脉畸形,3例为动脉瘤.其他肿瘤3例。这些病例唯一表现... 1970年以来,作者经后颅凹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42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发现桥脑旁隐性肿瘤导致的三叉神经痛共36例,占8.40,其中26例为胆脂瘤,4例为动-静脉畸形,3例为动脉瘤.其他肿瘤3例。这些病例唯一表现是三叉神经痛,术前放射学检查(包括CT和MR)未发现确切的病灶而未能明确诊断。手术切除肿瘤后止痛。本文旨在阐明这一特殊病征的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脑旁 脑肿瘤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粪便隐血联合检测在克罗恩病与肠易激综合征辅助鉴别中的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正宇 景丽玲 +3 位作者 宋珊珊 周利华 高谦 岳展伊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粪便隐血(OB)联合检测在克罗恩病与肠易激综合征辅助鉴别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上海长海医院的克罗恩病患者129例,肠易激综合征...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粪便隐血(OB)联合检测在克罗恩病与肠易激综合征辅助鉴别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上海长海医院的克罗恩病患者129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20例,记录患者NLR、CRP、ESR、OB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4个指标并生成联合诊断因子,用ROC曲线比较联合诊断因子与4个指标对克罗恩病的辅助鉴别价值;通过将个体患者的数据代入回归模型进行辅助鉴别。结果克罗恩病患者NLR、CRP、ESR、OB水平高于肠易激综合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67~-4.148,P<0.01)。联合诊断因子曲线下面积为0.881,高于NLR、CRP、ESR、OB的曲线下面积(0.759、0.695、0.652、0.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9~5.60,P<0.01),最佳临界值为0.498时,敏感性为79.1%,特异性为83.3%,诊断准确性为81.1%。随机选取1例不在本次实验统计范围内的患者,将其数据代入模型,得出P=0.831,大于临界值0.498,表明在诊断准确性81.1%的条件下,判断该患者患有克罗恩病。结论用Logistic回归模型联合检测NLR、CRP、ESR、OB辅助鉴别克罗恩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相比于各单项检测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肠易激综合征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C反应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 粪便隐血试验
下载PDF
基于X射线能谱拟合的地球中性大气数密度反演模拟及误差分析
18
作者 余道淳 李保权 +1 位作者 刘亚宁 李海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163-4173,共11页
利用X射线掩星技术可以反演得到地球高中层和低热层总的中性大气密度,这是其他手段很难探测到的区域.通过模拟NICER望远镜观测蟹状星云(Crab Nebula)的地球大气掩星过程,在1~10 keV能量范围内,对X射线地球大气掩星期间的光变曲线和能谱... 利用X射线掩星技术可以反演得到地球高中层和低热层总的中性大气密度,这是其他手段很难探测到的区域.通过模拟NICER望远镜观测蟹状星云(Crab Nebula)的地球大气掩星过程,在1~10 keV能量范围内,对X射线地球大气掩星期间的光变曲线和能谱建模,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范围内的能谱模型添加噪声,生成能谱仿真数据,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对模型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地球大气密度反演结果.作为NICER望远镜主要的科学仪器,X射线定时仪(XTI)拥有很高的吞吐量和背景噪声的低敏感性,可以模拟生成信噪比很高的光变曲线和能谱数据.通过光变曲线的模拟结果发现,对于能量范围在1~10 keV的X射线,掩星发生在100~200 km的海拔高度范围内,对该掩星过程中1~10 keV的衰减能谱进行提取,并用能谱模型对其进行拟合从而可以反演得到地球中性大气密度.本文中,NRLMSISE-00模型的大气密度被选为真值,用来生成能谱仿真数据,NRLMSIS 2.0模型的大气密度被选为的初值,用来构建模型能谱并与能谱仿真数据进行拟合.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范围内的模型能谱和仿真数据的拟合,得到修正因子γ的最佳拟合值,计算修正因子γ的最佳拟合值与初值的乘积,得到地球大气密度的反演结果.对不同海拔高度范围内的模型能谱和仿真数据的拟合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最佳拟合模型和仿真数据之间的χ^(2)/dof和p值(p-value),从而评价最佳拟合模型和仿真数据之间的拟合优度,并计算地球大气密度的反演结果与真值之间的测量误差,发现100~115 km高度范围内的大气密度反演结果与模型真值之间的测量误差介于-0.067%~10.22%之间,115~180 km高度范围内的大气密度反演结果与真值之间的测量误差介于-3.67%~1.92%之间,180~200 km高度范围内的大气密度反演结果与真值之间的测量误差介于-8.03%~0.305%之间,最后分析了影响反演结果测量误差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掩星 能谱拟合 地球大气密度反演 误差分析
下载PDF
一例无偿献血者间歇性检出乙肝病毒DNA的血清学及S区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超 孙可望 +1 位作者 王皓 黄象艳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14-417,共4页
目的分析一例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间歇性检出的血清学特征及其S基因测序情况,为正确解释间歇性检出献血者HBVDNA、更好的保证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HBV DNA呈间歇性检出的献血者两次献血标本,使用酶... 目的分析一例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间歇性检出的血清学特征及其S基因测序情况,为正确解释间歇性检出献血者HBVDNA、更好的保证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HBV DNA呈间歇性检出的献血者两次献血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双试剂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血筛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筛查HBV DNA。使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五项检测。使用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并进行基因测序和分析。结果针对两次标本,ELISA双试剂检测HBsAg均为阴性;NAT结果一次为无反应性,一次为反应性(Ct值为40.52);乙肝五项结果显示HBV e抗体(anti-HBe)、HBV核心抗体(anti-HBc)均为阳性;该献血者两次标本经扩增测序均得到相同的S基因序列,分型为HBV基因型C;与S基因同基因型参考序列比对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该献血者存在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OBI),且表现为常规血筛核酸检测试剂间歇性检出的情况,极易发生HBV漏检,严重影响输血安全。灵敏度高的血筛检测试剂和方法对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HBV DNA间歇性检出 隐匿性HBV感染 s基因 基因测序
原文传递
隐匿性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象艳 石庆芬 +6 位作者 刘超 李杰 刘国梅 冀春红 张新萍 张丽 黄涛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共4页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隐匿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特点,分析S基因突变及发生隐匿性感染的可能原因.方法 收集CHB患者经治疗后血清学HBsAg检测结果转为阴性而HBV DNA阳性的标本1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PCR扩...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隐匿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特点,分析S基因突变及发生隐匿性感染的可能原因.方法 收集CHB患者经治疗后血清学HBsAg检测结果转为阴性而HBV DNA阳性的标本1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PCR扩增HBV S区基因,并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10例标本ALT均正常(23.3±13.3U/L),定量和定性试剂检测血清学HBsAg结果均为阴性,HBV DNA定量结果均为阳性且病毒载量相对偏低(中位数:4.82×104拷贝/ml).经S基因测序分析,10例标本均存在S区基因突变,其中8例标本存在不同突变株或突变株与野生型的混合感染,突变频率较高的位点为T47A、L98V、I/T126N/S、T131N、M133T/I、W172*、M198I、W199*、N207T.结论 CHB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后HBsAg转为阴性的病例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发生隐匿性感染可能与HBV S基因突变或循环HBsAg低于检测限有关,使用敏感度高的试剂进行HBV DNA检测有利于CHB患者治疗后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隐匿性感染 乙型肝炎 慢性 s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