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针刺八髎穴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尚祥 丁双 +3 位作者 卢梦雅 刘存斌 耿凯 杨永晖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刺八髎穴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超声引导下针刺八髎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传统方法...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刺八髎穴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超声引导下针刺八髎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传统方法针刺八髎穴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4周。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the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short form,ICI-Q-SF)评价漏尿情况和排尿次数,采用排尿日记观察日间和夜间的尿失禁次数和排尿次数,基于治疗后ICI-Q-SF评分下降率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ICI-Q-SF评分,日间、夜间排尿次数和尿失禁次数均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上述指标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基于ICI-Q-SF评分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有助于八髎穴定位,提高八髎穴针刺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下针刺 八髎穴 骶后孔 通督调神针法 脑卒中后尿失禁
下载PDF
一种新型骶神经孔穿刺定位方法的初步确立
2
作者 徐磊 杜飞 +3 位作者 王文富 陈立朋 史本康 李岩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21-526,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骶神经孔特征,确立一种新型的骶神经穿刺定位方法,帮助临床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8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58例接受骶神经调控术(SN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骶尾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影像,在第3... 目的通过分析骶神经孔特征,确立一种新型的骶神经穿刺定位方法,帮助临床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8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58例接受骶神经调控术(SN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骶尾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影像,在第3骶孔水平线测量一侧骶髂关节下缘至同侧第3骶孔内上缘距离(D1)、同侧第3骶孔内上缘至骶中线的水平距离(D2),计算二者比值(D1/D2),用于术中精确定位骶神经孔。分析本组患者的测量数据特点和穿刺结果。结果共纳入患者158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69例,平均年龄(49.0±16.9)岁,平均D1、D2、D1/D2分别为(29.6±4.9)mm、(13.8±3.2)mm、(2.2±0.6)。相较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D1[(28.7±4.2)mm vs.(30.7±5.5)mm,P=0.010]及D1/D2均较大[(2.1±0.5)vs.(2.4±0.7),P=0.001]。少年组D1小于成年组[(25.7±5.4)mm vs.(29.8±4.7)mm,P=0.006]。采用本定位方法在术中精确定位后,158例患者均穿刺成功,152例(96.20%)患者术中神经反应应答非常好,2例(1.27%)患者应答良好,4例(2.53%)患者应答一般。结论骶3神经定位点的位置大约位于骶髂关节下缘至骶中线连线中内1/3处。通过X线测量骶髂关节下缘至骶中线的水平距离,并在体表进行骶神经孔定位,有望成为辅助SNM中定位电极置入点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栓系综合征 骶神经调控术 体表定位 骶髂关节下缘 骶神经孔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骶孔神经脉冲射频治疗会阴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袁改能 张文娜 +4 位作者 蔡悦 刘薛峰 施丽燕 万燕杰 徐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36-442,共7页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骶孔神经脉冲射频治疗会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符合入选标准的会阴痛病人40例,年龄25~81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骶孔神经组(nerves through the sacral foramen,SN)和阴部神经...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骶孔神经脉冲射频治疗会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符合入选标准的会阴痛病人40例,年龄25~81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骶孔神经组(nerves through the sacral foramen,SN)和阴部神经组(pudendal nerve through the sciatic spine,PN),每组20例。骶孔神经组采用CT引导下经骶孔神经脉冲射频治疗,阴部神经组采用CT引导下经坐骨棘阴部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前、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小便次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医院抑郁焦虑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分。用有效率和显效率评估临床疗效,并记录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结果:阴部神经组有1例未完成随访,最终骶孔神经组20例,阴部神经组19例。两组病人术前VAS、PSQI、HADS评分、小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各时间点,这些指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骶孔神经组较阴部神经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个月、3个月的有效率骶孔神经组分别为100%和95%,高于阴部神经组(94.7%和89.5%)。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的显效率均显著高于阴部神经组(P<0.05)。术后两组均未见并发症。结论:经骶孔神经脉冲射频治疗会阴痛与阴部神经脉冲射频相比,在3个月的随访时间内经骶孔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能更迅速而有效地缓解会阴区疼痛,还可改善睡眠、情绪和排尿等内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骶孔神经 脉冲射频 会阴痛
下载PDF
C臂机引导下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牛锋 高慧 +4 位作者 蔡晓辉 徐凯捷 徐建德 詹红生 马勇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20期158-162,175,共6页
目的观察C臂机引导下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封闭(TSNRI)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8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骨伤科治疗的LDH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6例,观察组患... 目的观察C臂机引导下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封闭(TSNRI)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8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骨伤科治疗的LDH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C臂机引导下经椎间孔神经根封闭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骶管封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52例患者中2例失访,50例随访时间2~4个月,平均(2.25±0.17)个月,未出现感染病例,2例患者后期行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1例患者后期行开放髓核摘除融合固定术,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2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2个月Oswestry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臂机引导下经椎间孔TSNRI治疗LDH,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和更低的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臂机 椎间孔 神经根封闭 骶管封闭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骶骨前孔区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永刚 白靖平 +4 位作者 锡林宝勒日 田征 何祖胜 田永让 聂培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 :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6具 (5 2侧 )成人尸体进行骶前孔区血管、神经走行特点的观察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①骶外侧动脉的分支进入骶前孔 ,S1多在骶前孔外上缘 (5 6.3 %) ,... 目的 :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6具 (5 2侧 )成人尸体进行骶前孔区血管、神经走行特点的观察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①骶外侧动脉的分支进入骶前孔 ,S1多在骶前孔外上缘 (5 6.3 %) ,S2 多在骶前孔内上缘 (73 .1%) ;②臀上动脉与骶丛相交点水平线上距S1AB线 (横线与骶前孔内侧缘交点的垂线 ) (3 0 .0± 7.3 )mm ,S1水平线下方 (-11.3± 9.9)mm ;③骶外侧静脉与臀上静脉及出骶前孔的静脉存在吻合支 ,骶前静脉丛与椎体静脉有广泛吻合 ;④S1、S2 、S3 、S4神经与AB线的夹角分别为 (63 .1± 11.7)° ,(71.2± 11.8)° ,(70 .2± 11.3 )° ,(79.7± 16.2 )° ;⑤梨状肌多起自S2~ 4椎体侧方 ,梨状肌上缘与S1、S2 的垂直距离为 (-11.5± 11.0 )mm ,(12 .7± 10 .0 )mm。S1神经与梨状肌上缘相交点与S1的距离为 (2 2 .9± 9.8)mm。结论 :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是相对安全的 ,但应避免损伤骶前孔区的血管 ;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最好沿骶神经走行方向进行 ,到达梨状肌上缘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孔 骶前血管 骶丛 梨状肌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在骶神经调控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磊 宋奇翔 +4 位作者 许成 朴曙光 高雅 程欣 刘智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03-1207,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3D打印技术在骶神经调控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入住我院行骶神经调控术治疗的患者15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穿刺组(...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3D打印技术在骶神经调控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入住我院行骶神经调控术治疗的患者15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穿刺组(n=10),采用传统X线透视下十字定位法;3D打印导航模板穿刺组(n=5),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穿刺导航模板定位法。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评估指标为穿刺时间、穿刺进针次数、术中调控测试时间,术后并发症评估指标为伤口出血,伤口感染,伤口裂开,电极断裂、移位或脱出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骶神经孔大小、骶尾椎畸形、疾病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3D打印导航模板穿刺组术中穿刺时间短于传统穿刺组[(9.10±2.73)min vs(26.20±5.67)min],穿刺进针次数少于传统穿刺组(3.20±0.84 vs 5.30±1.30),术中调控测试时间也短于传统穿刺组[(20.80±3.27)min vs(27.60±4.6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01、3.255、2.916,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或穿刺点感染及出血,切口裂开,电极断裂、移位或脱出,刺激器部位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3D打印技术应用于骶神经调控术中的骶神经孔穿刺安全性好,并可减少穿刺进针次数、缩短穿刺时间,提高术中调控测试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计算机辅助设计 骶神经调控术 骶孔
下载PDF
骶管裂孔和骶后孔穿刺点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单云官 魏焕萍 +1 位作者 张金波 贺智 《武警医学》 CAS 2000年第5期268-270,共3页
目的 为骶管裂孔、骶后孔穿刺点提供解剖测量数据。方法 取成人骶骨 137块 ,观测骶角、骶管裂孔和骶后孔的形态及位置。结果 左右侧骶角同高者占 70 8% ;不同高者占 2 4 8% ;扁平不显占 4 4%。骶管裂孔高 (18 3±8 6 )mm ,宽 (1... 目的 为骶管裂孔、骶后孔穿刺点提供解剖测量数据。方法 取成人骶骨 137块 ,观测骶角、骶管裂孔和骶后孔的形态及位置。结果 左右侧骶角同高者占 70 8% ;不同高者占 2 4 8% ;扁平不显占 4 4%。骶管裂孔高 (18 3±8 6 )mm ,宽 (10 5± 2 7)mm。在后正中线上 ,骶角间点至S2 后孔间点为 (5 3 0± 8 4)mm ,S2 后孔间点至S2 后孔点为(2 0 5± 2 8)mm。结论 骶管裂孔穿刺点为骶管麻醉常用进针点。对钩形骶骨、骶管中部狭窄、一侧阻滞麻醉不全、只需一侧阻滞麻醉以及经骶后孔穿刺骶管疗法 ,宜用骶后孔穿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骶管裂孔 骶后孔 麻醉 穿刺点
下载PDF
骶骨骨折相关解剖形态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胡月正 范顺武 +1 位作者 方向前 陈剑 《浙江创伤外科》 2005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目的拟通过黄种人S1~S4神经根及相应神经孔各径线和横截面积测量,以探讨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手术指征.方法骶骨标本取自健康成年人共15具,其中男性11具,女性4具;年龄27~48岁,平均32.6岁.用电子数显卡尺测量骶前孔和骶前神经根的各... 目的拟通过黄种人S1~S4神经根及相应神经孔各径线和横截面积测量,以探讨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手术指征.方法骶骨标本取自健康成年人共15具,其中男性11具,女性4具;年龄27~48岁,平均32.6岁.用电子数显卡尺测量骶前孔和骶前神经根的各径线;在对骶骨标本进行必要的解剖的基础上,显露骶椎间孔入口和骶前孔出口,以贺利氏印模材(通用型)获取横截面,利用Autocadr14平面软件测得骶椎间孔入口和骶前孔出口处横截面积以及相应部位骶神经的面积.用SPSS10.0对所测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从S1~S4,骶椎间孔入口部位骶神经面积分别约占该处骶前孔面积的40%、30%、20%、15%.而骶前孔出口部位骶神经面积分别占该处骶前孔面积的30%、20%、15%、15%.骶椎间孔入口的形状接近于椭圆形,而出口部位为近圆形;在骶椎间孔入口部位,S2、S3及S4神经横截面积约占S1的70%、25%、10%,而在骶前孔出口部位则约占S1的75%、30%、15%.硬膜囊终止节段,其中2例终止于S1椎体下缘,占13.3%;13例终止于S2椎体中部,占86.7%.结论骶骨骨折骶孔发生变形到一定程度,骶神经会受压而引发骶神经症状;同时,上位神经根受压的几率要比下位神经根高,神经根在骶椎间孔入口部位其横径和相应骶椎间孔比值较大,神经根在此部位更容易卡压.硬膜囊大部分终止于S2椎体后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骨折 解剖形态学 实验研究 相关 横截面积 骶前孔 椎间孔 健康成年人 神经根受压 面积测量 手术指征 神经损伤 椎体中部 神经症状 椎体后缘 骨标本 骶神经 神经面 硬膜囊 口部 神经孔 黄种人 通用型 印模材 出口处
下载PDF
骶管裂孔和骶后孔穿刺点的选择及其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5
9
作者 单云官 魏焕萍 +2 位作者 张金波 贺智 宋立新 《解剖与临床》 1999年第4期207-208,共2页
目的:为骶管裂孔、骶后孔穿刺术提供解剖学测量数据。方法:取成人骶骨137块,观测骶角、骶管裂孔和骶后孔的形态及位置。结果:左右侧骶角同高者占70.8%,不同高者占24.8%,骶角不显者占4. 4%。骶管裂孔高18.3±8.6mm,宽10.5±2.... 目的:为骶管裂孔、骶后孔穿刺术提供解剖学测量数据。方法:取成人骶骨137块,观测骶角、骶管裂孔和骶后孔的形态及位置。结果:左右侧骶角同高者占70.8%,不同高者占24.8%,骶角不显者占4. 4%。骶管裂孔高18.3±8.6mm,宽10.5±2.7mm。在后正中线上,骶角间点至骶2后孔间点为53.0±8.4mm,骶2后孔间点至骶2后孔点为20.5±2.8mm。结论:骶管裂孔穿刺为骶管麻醉常用进针点。对钩形骶管,骶管中部狭窄,骶管麻醉一侧阻滞不全,或只需一侧阻滞麻醉者,以及骶后孔穿刺骶管疗法,均可经骶后孔穿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裂孔 骶后孔穿刺点 解剖学 穿刺术 手术
下载PDF
骶骨的X线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从敬 马广勤 +1 位作者 陈才保 蔡维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11-213,共3页
采用2例干燥骶骨,摄取骨盆正位和骶尾骨正侧位片以及腹部平片,观察正常骶骨X线征象,回顾性观察分析50例有骨盆骶骨病变的X线片。结果显示骶骨的正常X线解剖在常规正位片上,骶孔线、椎间盘线及椎间孔线共同形成倒置的宝塔形,... 采用2例干燥骶骨,摄取骨盆正位和骶尾骨正侧位片以及腹部平片,观察正常骶骨X线征象,回顾性观察分析50例有骨盆骶骨病变的X线片。结果显示骶骨的正常X线解剖在常规正位片上,骶孔线、椎间盘线及椎间孔线共同形成倒置的宝塔形,可根据上述结构的X线改变来确定骶骨各种病变时异常X线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骶孔线 椎间盘线 X线解剖
下载PDF
超声引导经骶后孔骶丛阻滞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曙光 陈超 万里 《骨科》 CAS 2018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初步总结超声引导下经骶后孔入路骶丛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期间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复合或单凭骶后孔入路骶丛阻滞的29例病例,包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7例、关节镜下臀肌挛缩... 目的初步总结超声引导下经骶后孔入路骶丛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期间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复合或单凭骶后孔入路骶丛阻滞的29例病例,包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7例、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1例及臀部包块切除术1例,总结阻滞方法、麻醉效果、骶后孔局部麻醉药物容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7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有3例术中追加舒芬太尼后仍有不适而改为复合喉罩全身麻醉,阻滞成功率为88.9%,剩余手术均在神经阻滞下完成,为提高病人舒适度,均复合轻度镇静。经骶后孔入路骶丛阻滞可在超声引导下准确、快速地进行,病人手术结束后苏醒室中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0.8±0.6)分,与术前的(5.7±1.0)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后孔局部麻醉药物容量为(15.6±2.9)ml,术后随访未出现局部麻醉药物中毒、骶尾部血肿、蛛网膜下腔阻滞或术后感觉运动异常。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骶后孔骶丛阻滞,可安全应用于骨科髋部及臀部手术,麻醉及镇痛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后孔 骶丛 超声检查 臀肌挛缩症
下载PDF
经硬膜外骶孔推注药物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2
作者 王书宽 《中医临床研究》 2010年第6期78-79,共2页
目的:硬膜外骶骨裂孔推注曲安舒松混合液,术后同时给予腰椎牵引手法正复治疗难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L4~5及多节段椎间盘突出选择硬膜外,L5~s1椎间盘突出选择骶骨裂孔,于手术室侧卧位穿刺成功后,推注曲安舒松混合液,术后... 目的:硬膜外骶骨裂孔推注曲安舒松混合液,术后同时给予腰椎牵引手法正复治疗难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L4~5及多节段椎间盘突出选择硬膜外,L5~s1椎间盘突出选择骶骨裂孔,于手术室侧卧位穿刺成功后,推注曲安舒松混合液,术后同时给予牵引手法正复及正脊。结果:263例难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经硬膜外骶骨裂孔推注曲安舒松混合液,术后同时给予腰椎牵引手法正复,是治疗难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骶骨裂孔 推注 牵引 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骶管阻滞结合针刀椎间孔内口松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13
作者 杨海文 《哈尔滨医药》 2016年第S1期34-35,38,共3页
目的:观察骶管阻滞结合针刀椎间孔内口松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用骶管阻滞结合针刀椎间孔松懈术,每周1次,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 目的:观察骶管阻滞结合针刀椎间孔内口松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用骶管阻滞结合针刀椎间孔松懈术,每周1次,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以针刺加推拿手法。结果1年后两组治愈率分别为97.1%(34例)与82.6%(2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管阻滞结合针刀椎间孔松懈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有效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阻滞 针刀椎间孔内口松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第三骶后孔的解剖研究及骶神经调控S3定位装置的研发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琦 张建水 +5 位作者 周劲松 南宁 余珊珊 党慧敏 种铁 贺西京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9年第8期625-628,共4页
目的:观测分析人体骶骨第三骶后孔解剖结构和变异,据其解剖学测量数据设计并研发一种骶神经S3体表定位装置,并初步评价其应用于Stage1手术穿刺第三骶后孔的成功率。方法:选取107例人体骶骨标本为研究对象,肉眼观察并分别测量第三骶后孔... 目的:观测分析人体骶骨第三骶后孔解剖结构和变异,据其解剖学测量数据设计并研发一种骶神经S3体表定位装置,并初步评价其应用于Stage1手术穿刺第三骶后孔的成功率。方法:选取107例人体骶骨标本为研究对象,肉眼观察并分别测量第三骶后孔解剖学数据。根据以上数据设计S3体表定位装置结构,确定该装置横臂的长度、纵臂与横臂交叉位置以及横臂定位架对应双侧第三骶后孔区间范围的2个半圆圆心位置,并将B超引导直视穿刺技术与S3定位装置联合实施骶神经调控(SNM)Stage1手术,检测术中应用该装置定位精准性。结果:通过观察107例第三骶后孔的形态,并根据形态将第三骶后孔分为:骶中间嵴覆盖形孔5例(4.67%),极小形孔12例(11.21%),垂直裂隙形孔12例(11.21%),圆形孔40例(37.38%),水平椭圆形孔38例(35.51%)。第三骶后孔至骶正中嵴的垂直距离区间15~25mm;左、右第三骶后孔头侧缘中点至左、右骶角的距离区间35~45mm;第三骶孔深度区间10~15mm。根据以上所有测量数据区间,设计体表定位装置应用于X线下S3骶神经定位(A套)和超声引导S3骶神经定位(B套)。术中应用骶神经S3定位装置进行超声引导定位穿刺成功率为100%(26/26)。结论:人体第三骶后孔的骨性结构变异较大,其中骶中间嵴覆盖形孔、极小形孔、垂直裂隙形孔在SNM Stage1手术经皮穿刺第三骶后孔手术时应设定为变异难穿刺型。骶神经S3定位装置对于人体第三骶后孔的定位高效、可靠,同时操作简单、易行,与超声引导技术联合可完全避免传统定位X线暴露的弊端,值得向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神经调控 经皮穿刺 第三骶后孔 S3定位装置 骨性结构
原文传递
骶前减压骶孔成形术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秋宝 樊仕才 +7 位作者 侯志勇 易成腊 麦奇光 李涛 詹潇锐 黄复铭 温湘源 刘源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7-54,共8页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骶前骶孔扩大成形、骶丛神经减压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男8...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骶前骶孔扩大成形、骶丛神经减压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17~54岁,平均38岁;骶骨骨折按Denis分型均为Ⅱ区;神经损伤按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标准分级:完全损伤2例,部分损伤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7~12.0个月,平均6个月。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腰骶干及S1神经孔周围结构,直视下行骶孔扩大成形、松解骨折块及骨痂压迫的S1神经根及腰骶干,不稳定骶骨骨折者同时行复位内固定治疗。通过评价骨折愈合、神经功能恢复(BMRC标准)等观察疗效。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有1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术中探查发现骶骨骨折完全愈合且S1神经孔完全闭塞,无法完成骶孔成形术而终止手术。手术时间70~22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450~2800 mL,平均1100 mL。术后复查X线片、CT示骶孔扩大成形明显,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至4年,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根据BMRC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全恢复5例,部分恢复4例,未恢复1例。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能较好地显露腰骶干及S1神经孔周围结构,直视下骶孔扩大成形、松解骨折块及骨痂压迫的S1神经根及腰骶干,是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骨折 减压术 外科 骶丛神经 骶孔成形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骶孔精准穿刺技术在骶神经调节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钟家雷 李璇 +4 位作者 陈嘉炜 黄伟娜 张桂豪 曾嘉荣 吴芃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下骶孔精准穿刺技术在骶神经调节术(SNM)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18年10月15例在我院行SNM的患者资料。15例患者中,7例采用传统X线透视下十字定位法(对照组);8例采用术中超声引导下骶...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下骶孔精准穿刺技术在骶神经调节术(SNM)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18年10月15例在我院行SNM的患者资料。15例患者中,7例采用传统X线透视下十字定位法(对照组);8例采用术中超声引导下骶孔精准穿刺定位法(试验组)。统计两组患者术中C臂透视次数、穿刺进针次数、穿刺成功所需时间、术中调控测试时间、体验阶段起效电压、电极植入位置、永久刺激器植入转换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排尿日记作为评判指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5例手术均由同一名主刀医师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骶尾椎变异、尿动力学检查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臂透视次数、穿刺进针次数、穿刺成功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调控测试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验阶段起效电压、电极植入位置、永久刺激器植入转换率及术后切口渗液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9例接受了Ⅱ期永久刺激器植入术的患者平均随访6个月,症状获得持续缓解,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术中超声引导下骶孔精准穿刺技术的应用明显减少了C臂透视次数及穿刺进针次数,缩短了穿刺时间,提高了术中测试效率,短期随访结果表明超声定位法安全有效,同时与传统方法相比较,术后切口渗液等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增加。期待进一步随机对照研究验证术中超声引导下骶孔精准穿刺技术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超声 精准穿刺 骶神经调节术 骶神经孔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