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骶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裴守明 王裕民 《山西医药杂志》 CAS 1997年第5期394-395,共2页
对华北地区出土自然干燥成人200个骶骨的骶管后壁和骶管裂孔形态进行观察,并测量了骶骨裂孔各径线。结果为骶管后壁完整的110例,占55%,约45%骶管后壁有裂或孔。骶管裂孔以三角形为多见,约占44.5%,其次为不规则形... 对华北地区出土自然干燥成人200个骶骨的骶管后壁和骶管裂孔形态进行观察,并测量了骶骨裂孔各径线。结果为骶管后壁完整的110例,占55%,约45%骶管后壁有裂或孔。骶管裂孔以三角形为多见,约占44.5%,其次为不规则形、长方形或马蹄形,骶管裂孔高为24.35mm±3.24mm,底宽为15.2mm±1.37mm,骶孔尖矢径小于2mm的有2例,占1%,并对骶管阻滞麻醉方法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 骶角 骶管裂孔 骶管阻滞麻醉 解剖学
下载PDF
厘正腰奇穴定位之管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淑君 傅文 +1 位作者 王旭洋 刘苏瑞 《河南中医》 2016年第12期2206-2208,共3页
腰奇穴位于"尾骨端直上2寸,两骶角之间的凹陷处"。但因惯性理解的原因,若将"尾骨端"认为是"尾骨上端",再直上2寸,则腰奇穴应在第2、第3骶椎棘突之间,于腰俞之上,而不是在两骶角之间的凹陷中。这样就导致... 腰奇穴位于"尾骨端直上2寸,两骶角之间的凹陷处"。但因惯性理解的原因,若将"尾骨端"认为是"尾骨上端",再直上2寸,则腰奇穴应在第2、第3骶椎棘突之间,于腰俞之上,而不是在两骶角之间的凹陷中。这样就导致了在教材编写时及临床取穴时产生了偏差。以腰奇穴最早出处的论述和腰俞穴为准,"尾骨端"宜明确为"尾骨尖端",腰奇穴的定位应在"后正中线上,尾骨尖端直上两寸,两骶角之间的凹陷中,腰俞之下"。如此表述,将让初学者及临床医师更能明确其定位,取穴精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奇穴 “尾骨端” “尾骨尖端” 骶角
下载PDF
大鼠骶髓前角的胆碱能神经元与P物质样末梢的突触联系 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研究
3
作者 彭裕文 蒋文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1-5,129,共6页
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大鼠骶髓前角的胆碱能神经元与SP样末梢间的关系。胆碱能神经元被抗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单克隆抗体标记,用抗生物素—生物素技术,以β-半乳糖苷酶作为标记物,被吲哚-β-半乳糖苷(IbGa... 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大鼠骶髓前角的胆碱能神经元与SP样末梢间的关系。胆碱能神经元被抗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单克隆抗体标记,用抗生物素—生物素技术,以β-半乳糖苷酶作为标记物,被吲哚-β-半乳糖苷(IbGa)反应产物染成蓝绿色。在同一切片上,SP样末梢被抗SP的多克隆抗体标记,用PAP技术,被DAB反应产物染成棕色。在光镜下,染成蓝绿色的ChAT样神经元和染成棕色的SP样纤维在前角出现。在电镜下,前角的ChAT样树突与SP样末梢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对称性的轴树突触(Gray Ⅰ型)、而几乎没有轴体突触和对称性的突触(Gray Ⅱ型)。这些结果显示骶髓前角的SP样终末与ChAT样运动神经元形成直接的突触,并提示这些突触主要是兴奋性的,对控制肌肉收缩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髓前角 胆碱能神经元 SP 样末梢突触 双重免疫染色法
下载PDF
骶管阻滞麻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云鹏 汤先忻 +2 位作者 袁驾南 丁义山 王文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55-157,共3页
针对临床骶管阻滞麻醉所提出的问题,对100例成人干燥骶骨和20具成人尸体标本骶管及骶骨背面邻近区域的有关结构进行了观测。S_2棘突中点至两骶角连线中点长度平均为66.2±9.3mm.在干燥骨标本上,用薄乳胶膜囊直接灌水法测量了骶管容... 针对临床骶管阻滞麻醉所提出的问题,对100例成人干燥骶骨和20具成人尸体标本骶管及骶骨背面邻近区域的有关结构进行了观测。S_2棘突中点至两骶角连线中点长度平均为66.2±9.3mm.在干燥骨标本上,用薄乳胶膜囊直接灌水法测量了骶管容积,平均为16.1±3.6ml。骶管容积(Yml)与 S_2棘突中点至两骶角连线中点长度(Xmm)的关系,呈抛物线回归,方程为:y=15.1867-0.3454x+0.0053x^2。因两侧髂后上棘连线过S_2棘突中点,临床可以此定位,测出 X,估算注药量。经临床100例骶管阻滞麻醉应用,效果满意,初步证明了本研究的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这阻滞麻醉 解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