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因素 被引量:13
1
作者 范国明 陈其昕 +1 位作者 龚遂良 李方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9-412,416,共5页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门诊筛选正常人群全长脊柱X线片106例,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对数据进行分析。结...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门诊筛选正常人群全长脊柱X线片106例,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人群按不同骨盆姿势分为38例高SS/低PT组:PI和LL均值各为(50.85±10.01)°,(49.41±9.84)°,回归方程LL=0.571PI+20.395,68例低SS/高PT组:PI和LL均值各为(49.14±12.00)°,(39.17°±10.98)°,回归方程LL=0.531PI+13.079。组内显示PI与SS、LL,SS与LL正相关,呈线性回归,组间显示PI无统计学差异,SS、PT、LL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1)PI不能单纯确定LL变化,必须考虑骨盆姿势的影响。(2)相同PI下,骨盆越前倾,LL越大;相同骨盆姿势下,PI越大,LL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入射角 骨盆姿势 腰椎前凸角 胸椎后凸角 矢状面平衡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聂涛 谢双龙 +2 位作者 吕昕 赖琦 戴闽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4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72例DLS患者(DLS组)及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全脊柱侧位X线片),并测量脊柱-骨...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72例DLS患者(DLS组)及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全脊柱侧位X线片),并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1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结果 DLS组LL、TK、PI和SS分别为(46.760 0±0.721 2)°、(43.080 0±0.560 1)°、(52.850±1.026)°和(39.550±1.090)°,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PT、SVA分别为(24.880 0±0.596 8)°、(24.870 0±0.658 0)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在DLS患者中有明显的差异。LL、TK、SS、PI值可能与DLS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 骨盆入射角 腰椎前凸角 胸椎后凸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脊柱侧弯患者术前术后骨盆矢状位参数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宗霖 夏磊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2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患者术前术后腰骶部的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资料完整的20例无症状成年志愿者与20例脊柱侧弯患者,均为男6例,女14例,排除其他脊柱后凸畸形及老年性脊柱退行性变,在包含双侧股...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患者术前术后腰骶部的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资料完整的20例无症状成年志愿者与20例脊柱侧弯患者,均为男6例,女14例,排除其他脊柱后凸畸形及老年性脊柱退行性变,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全脊柱站立位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水平角(SS),骨盆倾斜角(PT)等参数,与健康成人组(20例)比较,并进行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特发性脊柱侧弯术前及术后患者分组并与健康成人对比,PI、PT、LL与S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S均与LL轻度相关,PT与SS的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I在正常人、术前、术后均与SS和PT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手术前后的LL均与骨盆参数PI和SS存在明显相关性,术前评估骨盆参数有助于术中确定最适宜的LL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腰椎前凸角 骨盆入射角 骶骨水平角 骨盆倾斜角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冠状位Cobb角与腰椎多裂肌萎缩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蒲斯 陈克 +3 位作者 许文博 赵建辉 冷冰 顾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12期1970-1974,共5页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顶椎区域腰椎多裂肌的萎缩情况(LMA),并探讨其与冠状位Cobb角(C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治的64例ADS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Goutallier分级评价磁共振成...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顶椎区域腰椎多裂肌的萎缩情况(LMA),并探讨其与冠状位Cobb角(C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治的64例ADS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Goutallier分级评价磁共振成像(MRI)T2加权像轴位的顶椎区域凹凸侧的多裂肌萎缩LMA的分布情况。同时,采用站立位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上测量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CA)、腰椎前凸角(LL)和骶骨倾斜角(SS)。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顶椎区域凹凸侧的LMA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冠状位CA与年龄、性别、LMA、LL及SS的相关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ADS患者共64例,其中男30例,女34例,平均年龄65.7±6.1岁。凹侧多裂肌萎缩LMA的平均分级评分为2.7±0.7,显著高于凸侧的0.8±0.5,P<0.001;腰椎正侧位X线上测量CA、LL和SS分别为(15.3°±3.6°)、(29.7°±12.5°)和(27.3°±7.5°)。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A与凹侧LMA及凸侧LMA呈显著正性相关(P<0.001);CA与LL和SS呈显著负性相关(P<0.001);而CA与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A与凹侧LMA呈显著正性相关,与LL呈显著负相关,回归系数B分别为2.33和-0.05,P<0.05。结论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顶椎区域多裂肌萎缩以凹侧为重,与侧凸角度密切相关,为全面评价ADS退变程度及理解各影像参数之间关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 腰椎多裂肌萎缩 COBB角 腰椎前凸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骶骨倾斜角和髂嵴连线对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培太 张军 吴硕柱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6期801-804,共4页
目的探讨骶骨倾斜角和髂嵴高度对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影响。方法对本院骨科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单纯L_(4-5)或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骶骨倾斜角和髂嵴连线高度。骶骨... 目的探讨骶骨倾斜角和髂嵴高度对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影响。方法对本院骨科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单纯L_(4-5)或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骶骨倾斜角和髂嵴连线高度。骶骨倾斜角在腰椎CT正中矢状位上测量,两侧髂嵴连线高度于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将L_(4-5)椎间隙平均分为3等份,L_(4)和L_(5)椎体各自平均分为4等份,L_(4-5)椎间隙中1/3赋值0,上方为正值1~5,下方为负值-1~-5。结果两组骶骨倾斜角和髂嵴高度比较有显著差异,L_(4-5)组骶骨倾斜角和髂嵴高度显著高于L_(5)-S_(1)组(P<0.05)。结论高髂嵴、骶骨倾斜角度大的人群易发生L_(4-5)椎间盘突出;反之,易发生L_(5)-S_(1)椎间盘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骨倾斜角 髂嵴连线
下载PDF
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涛 贾世青 +1 位作者 陈武 黎品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76-581,共6页
背景:脊柱-骨盆参数的异常与腰椎椎体滑脱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内固定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行腰椎椎体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60例,测量分... 背景:脊柱-骨盆参数的异常与腰椎椎体滑脱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内固定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行腰椎椎体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60例,测量分析所有患者内固定前后X射线平片的腰椎前凸、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矢状面平衡、椎体滑脱度、椎体滑脱角和椎间盘高度。将上述参数植入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并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植入前后滑脱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及矢状面平衡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椎间盘高度的恢复与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滑脱度及滑脱角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腰椎前凸的变化与滑脱角、滑脱度、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说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能够显著地改善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的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平衡;运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必须考虑不同骨盆投射角下的骨盆代偿模式,个体化地重建椎间盘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滑脱症 内固定 脊柱骨盆参数 滑移度 滑脱角 椎间盘高度 后路椎体间融合 腰椎前凸 骨盆倾斜角 骶骨倾斜角
下载PDF
骶骨倾斜角与腰椎峡部应力相关性有限元分析
7
作者 杨猛 滕勇 +1 位作者 乌日开西·艾依提 李璐遥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6-119,共4页
目的基于有限元分析研究不同骶骨倾斜角(SS)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对腰椎峡部存在的力学机制的影响。方法研究于2021年11月3日于新疆军区总医院完成CT数据扫描,利用Mimics、3-matic构建不同SS的腰骶模型,将其分为SS=30°组、SS=35°... 目的基于有限元分析研究不同骶骨倾斜角(SS)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对腰椎峡部存在的力学机制的影响。方法研究于2021年11月3日于新疆军区总医院完成CT数据扫描,利用Mimics、3-matic构建不同SS的腰骶模型,将其分为SS=30°组、SS=35°组、SS=40°组、SS=45°组、SS=50°组,利用Solidworks进行椎间盘,软骨重建,在Ansys有限元软件中模拟直立、前屈、后伸、侧弯,轴向旋转、前屈+侧弯、前屈+轴向旋转、后伸+侧弯、后伸+轴向旋转运动状态。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结果第五腰椎-第一骶骨(L5-S1)活动度随SS增加呈上升趋势:SS=50°组高于SS=45°组[(2.81±1.33)°比(2.35±1.36)°,F=101.72,P<0.01],SS=45°组高于SS=40°组[(2.35±1.36)°比(1.86±0.92)°,F=52.35,P<0.01],SS=40°组高于SS=35°组[(1.86±0.92)°比(1.52±0.86)°,F=16.42,P<0.05],SS=35°组高于SS=30°组[(1.52±0.86)°比(1.32±0.63)°,F=11.5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5峡部应力随着SS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SS=30°组高于SS=35°组[(11.42±2.13)Mpa比(10.12±2.63)Mpa,F=434.52,P<0.01],SS=35°组高于SS=40°组[(10.12±2.63)MPa比(9.65±2.48)MPa,F=68.32,P<0.01],SS=40°组高于SS=45°组[(9.65±2.48)MPa比(9.23±1.72)MPa,F=13.92,P<0.01],SS=45°组低于SS=50°组[(9.23±1.72)MPa比(12.65±2.22)MPa,F=1168.3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高或过低的骶骨倾斜角会提升或限制L5椎体的活动能力、产生峡部应力增加,从而增加了峡部断裂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骶骨倾斜角 逆向工程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