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根沉降征与重度中央型/混合型腰椎管狭窄受压节段硬膜囊横截面积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楠 刘娜 +5 位作者 丑凯平 王明达 郑伟 张雪娇 王玉呋 闫景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9-925,共7页
目的:评价神经根沉降征与重度中央型/混合型腰椎管狭窄节段硬膜囊横截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LSS)的87例患者的MRI图像,均... 目的:评价神经根沉降征与重度中央型/混合型腰椎管狭窄节段硬膜囊横截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LSS)的87例患者的MRI图像,均被确诊为中央型或混合型LSS,MRI明确显示L3/4或L4/5节段至少一个扫描层面的硬膜囊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80mm^2。患者均有间歇性跛行,行走距离≤500m。单节段狭窄61例,其中L3/4狭窄19例,L4/5狭窄42例;双节段(L3/4、L4/5)狭窄26例,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狭窄节段113个,分析其中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的发生率,并将其分为沉降征阳性组与沉降征阴性组。L3/4、L4/5节段各扫描3层,在横截面MRI T2加权相图像上测量最小硬膜囊CSA、最小椎管正中矢状径(PAD)、最大硬膜囊横截面积差(CSAD),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curve)即ROC曲线分析神经根沉降征阳性发生率与最小硬膜囊CSA、最小椎管PAD、最大硬膜囊CSA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113个重度腰椎管狭窄节段中,28个狭窄节段沉降征阴性,85个狭窄节段沉降征阳性,神经根沉降征阳性发生率为75.22%。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组最小椎管PAD为12.00±2.10mm,阴性组为11.47±2.04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组最大硬膜囊CSAD为36.94±13.97mm^2,阴性组为18.60±7.70mm^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阳性组最小硬膜囊CSA为47.34±12.55mm^2,阴性组为45.16±15.35mm^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小椎管PAD的ROC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64(P<0.05);最大硬膜囊CSAD的ROC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929(P<0.01);最小硬膜囊CSA的ROC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557(P>0.05)。结论:阳性神经根沉降征的发生与狭窄节段硬膜囊受压变窄的变化程度有关,硬膜囊最大CSAD可作为评估腰椎管狭窄节段硬膜囊受压变窄的变化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神经根沉降征 硬膜囊横截面积 椎管正中矢状径 硬膜囊横截面积差 相关性
下载PDF
颈椎动力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兴武 陆建猛 +2 位作者 水淼 俞武良 韦勇力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3期266-268,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动力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量42例患者共59节病变节段在颈椎过屈、中立、过伸位时的硬膜囊中矢径与脊髓中矢径,对比两者在不同体位下的变化。结果 59节病变节段,在过屈、中立、过伸位时,测出平均硬... 目的探讨颈椎动力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量42例患者共59节病变节段在颈椎过屈、中立、过伸位时的硬膜囊中矢径与脊髓中矢径,对比两者在不同体位下的变化。结果 59节病变节段,在过屈、中立、过伸位时,测出平均硬膜囊中矢径分别是:(7.63±0.90)mm,(6.48±0.82)mm,(5.85±0.89)mm;平均脊髓中矢径分别是:(6.44±0.80)mm,(5.81±0.82)mm,(5.56±0.82)mm。在过伸位时,硬膜囊中矢径与脊髓中矢径之间差值最小(0.29±0.60)mm(P<0.01),脊髓代偿空间最小。结论在脊髓型患者中,颈椎病动力位MRI可以显示脊髓在不同体位下动态受压变化,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有极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动力位磁共振 硬膜囊中矢径 脊髓中矢径
下载PDF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飞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3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在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后路手术组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组(48例/组)。为后... 目的:探讨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在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后路手术组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组(48例/组)。为后路手术组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进行治疗,为前后路联合手术组患者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在术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且前后路联合手术组患者的JOA评分高于后路手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前后路联合手术组患者JOA评分的改善率高于后路手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术前,两组患者硬脊膜囊的矢状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两组患者硬脊膜囊的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增大,且前后路联合手术组患者硬脊膜囊的矢状径大于后路手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前后路联合手术组患者硬脊膜囊形态的改善率高于后路手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解除其脊神经遭受的压迫,改善其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神经功能 硬脊膜囊的矢状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