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of Transverse Mandibular Width in Set-Back Mandibular Surgery: Sagittal Split versus Intraoral Verticosagittal Osteotomy
1
作者 Farnoosh Razmara Hamid Mahmoodhashemi +1 位作者 Shohreh Zahraei Ali Mahmoudhashem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8年第5期400-407,共8页
Aim: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movement of the proximal segment following different methods of ramus osteotomy that is one of the side effects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Theoretically, with intraoral vert... Aim: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movement of the proximal segment following different methods of ramus osteotomy that is one of the side effects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Theoretically, with intraoral verticosagittal ramus osteotomy, it can minimize the movement of the proximal segment.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gonal distance of mandible and the angle of the ramus flaring in two methods of osteotomy have been compared in this study.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i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included 60 patients (32 males) with mandibular prognathism and without any asymmetry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 = 30). One group underwent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technique to achieve mandibular setback and the other by the intraoral verticosagittal ramus osteotomy technique. Intergonial width and inner-ramal angle in the transverse plane were measured on radiographs preoperatively and 1 and 12 weeks postoperatively.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covariance test with the significance level set at P 0.1). Conclusion: Considering our finding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ramus osteotomy techniques regarding changes in mandibular width and inter-ramal flaring an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Bssro) INTRAORAL Verticosagittal ramus osteotomy (IVSRO) Intergonial WIDTH MANDIBULAR Prognathism Inter Ramal Angle
下载PDF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unfavorable fractures during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A single surgeon’s experience
2
作者 Haoshu Chi Ming Cai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22年第2期100-104,共5页
Background:Unfavorable fractures are among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unfavorable fracture patterns during BSSRO and assess the relate... Background:Unfavorable fractures are among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unfavorable fracture patterns during BSSRO and assess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measures.Methods:The clinical records and radiographs of 679 patients(1358 sides)who underwent BSSRO at Shanghai Ninth People’s Hospital between September 2013 and December 2021 were examined.Results:Patients with unfavorable fracture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restoration were studied.The incidence of unfavorable fractures was 0.8%(n¼11),with the highest rate in the third year.The unfavorable fractur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by loca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1)SSRO could still be completed after buccal/lingual plate unfavorable fracture(0.6%,n=8);(2)condylar/coronoid process fractures/intermaxillary fixation needed(0.1%,n=2);(3)additional osteotomy required(0.07%,n=1).Conclusion: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s a surgeon’s experience increases,the rate of unfavorable fractures may decrease.The novel classification of unfavorable fractures for SSRO might be useful for surgeons to make appropriate treatment choices during orthognathic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favorable fracture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CLASSIFICATION Surgeon’s experience
下载PDF
A guiding oblique osteotomy cut to prevent bad split in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a technical note
3
作者 Gururaj Arakeri Peter A.Brennan 《Plastic and Aesthetic Research》 2015年第1期127-129,共3页
Aim:To present a simple technical modification of a medial osteotomy cut which prevents its misdirection and overcomes various anatomical variations as well as technical problems.Methods:The medial osteotomy cut is mo... Aim:To present a simple technical modification of a medial osteotomy cut which prevents its misdirection and overcomes various anatomical variations as well as technical problems.Methods:The medial osteotomy cut is modified in the posterior half at an angle of 15°-20°following novel landmarks.Results:The proposed cut exclusively directs the splitting forces downwards to create a favorable lingual fracture,preventing the possibility of an upwards split which would cause a coronoid or condylar fracture.Conclusion:This modification has proven to be successful to date without encountering the complications of a bad split or nerve da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iding oblique osteotomy cut lingual bad splits medial cut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原文传递
手术优先的BSSRO-术后正畸治疗下颌前突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莉亚 李澍源 +4 位作者 滕利 孙晓梅 徐家杰 卢建建 张超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6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探讨手术优先的双侧下颌升支矢装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术后正畸治疗下颌前突(Mandibular prognathism,MP)的稳定性。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18位MP伴/不伴面部不对称患者进...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探讨手术优先的双侧下颌升支矢装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术后正畸治疗下颌前突(Mandibular prognathism,MP)的稳定性。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18位MP伴/不伴面部不对称患者进行手术优先的BSSRO-术后正畸治疗。术前(T0)、术后5天(T1)及术后1年及以上(T2)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骨骼标志点的移动距离及相关角度的变化。结果在水平向,B点在T1较T0平均后退7.5 mm,在T2较T1平均前移2.1 mm(28.0%);Pog点在T1较T0平均后退6.6 mm,在T2较T1平均前移2.9 mm(43.9%)。在垂直向上,B点(1.3 mm)和Pog点(1.0 mm)在T1平均向下移;B点和Pog点在T2都出现了上移,分别为0.1 mm(7.7%)和0.3 mm(30.0%)。Ramus angle在T1较T0平均增加4.3°,在T2较T1平均减小1.1°(25.6%)。在水平向和垂直向,B点和Pog点的后退距离(T1-T0)与术后长期改变的距离(T2-T1)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水平向,Ramus angle、Go和Condylion的改变(T1-T0)与Pog点的改变(T2-T1)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手术优先的BSSRO-术后快速正畸治疗MP在水平向、垂直向都存在一定的复发率;无论在水平向还是垂直向,B点和Pog点的复发程度与其后退幅度无显著线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突 矢装劈开截骨术 复发
下载PDF
单纯BSSRO联合术后正畸治疗下颌前突的颞下颌关节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杨莉亚 滕利 +5 位作者 孙晓梅 徐家杰 卢建建 张超 解芳 许美邦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158-162,共5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探讨单纯双侧下颌升支矢装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联合术后正畸,治疗下颌前突(Mandibularprognathism,MP)患者的TMJ变化情况。方法 2012年至2014年,24例(男性8例,女性16例)MP伴/不...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探讨单纯双侧下颌升支矢装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联合术后正畸,治疗下颌前突(Mandibularprognathism,MP)患者的TMJ变化情况。方法 2012年至2014年,24例(男性8例,女性16例)MP伴/不伴面部不对称患者入组,面部对称及不对称的患者各12例,均行BSSRO联合术后快速正畸。测量术前及术后1年TMJ间隙及髁突和升支的角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偏颌侧面部对称组与面部不对称组相比,各参数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非偏颌侧面部对称组冠状位升支角明显大于面部不对称组(P=0.016 1)。术后偏颌侧面部对称组水平位髁突角明显小于面部不对称组(P=0.017 9),非偏颌侧两组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面部对称组中,偏颌侧术前术后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非偏颌侧冠状位髁突角(P=0.035 5)及前间隙(P=0.041 2)术后明显大于术前。面部不对称组中,偏颌侧术前术后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非偏颌侧冠状位升支角(P=0.017 5)及矢状位升支角(P=0.039 8)术后明显大于术前;上间隙术后明显小于术前(P=0.031 9)。结论单纯BSSRO联合术后快速正畸,面部对称组的非偏颌侧术后冠状位髁突角及前间隙出现了扩张,面部不对称组的非偏颌侧术后冠状位升支角及矢状位升支角增加,上间隙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突 矢装劈开截骨术 颞下颌关节间隙 不对称
下载PDF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BSSRO)后退术对下颌角区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杜青香 侯敏 +1 位作者 杨佑成 肖玲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65-67,71,共4页
目的:研究BSSRO后退术后下颌角区形态的变化。方法:通过38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BSSRO后退手术前后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及口腔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片对硬组织结构定点测量。结果:2种测量均显示术后下颌角角度较术前减小,下颌升支坡度亦减... 目的:研究BSSRO后退术后下颌角区形态的变化。方法:通过38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BSSRO后退手术前后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及口腔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片对硬组织结构定点测量。结果:2种测量均显示术后下颌角角度较术前减小,下颌升支坡度亦减小;下颌骨的宽度将增加。结论:BSSRO术后下颌角变小,下颌骨宽度增加;将使患者的面貌变宽,咬合功能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下颌前突 下颌角
下载PDF
BSSRO术后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毛懿 陈旭卓 张善勇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8年第1期57-60,共4页
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SSRO)是正颌手术的一种常用术式,灵活性强,能很好地实现下颌位置的前伸和后退,在治疗下颌各类畸形中应用广泛。BSSRO术后的固定已由非坚固内固定向坚固内固定发展,近年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固定方式。随着影像技... 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SSRO)是正颌手术的一种常用术式,灵活性强,能很好地实现下颌位置的前伸和后退,在治疗下颌各类畸形中应用广泛。BSSRO术后的固定已由非坚固内固定向坚固内固定发展,近年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固定方式。随着影像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聚焦于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本文对BSSRO术后固定方式的进展和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 坚固内固定 颞下颌关节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的效果
8
作者 党禄 陈孝强 +4 位作者 李学拥 荀文兴 赵华强 齐田源 李金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的效果。方法纳入6例高低眼畸形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行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治疗。记录手术效果、患者满意度、计算机辅助设...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的效果。方法纳入6例高低眼畸形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行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治疗。记录手术效果、患者满意度、计算机辅助设计时间和手术时间,评价骨块就位准确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观察鼻根部小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高。计算机辅助设计时间为(8.4±1.9)h,鼻腔周截骨时间为(87.3±17.7)min,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截骨时间为(125.5±38.0)min,上下颌骨分块截骨时间分别为(32.5±8.2)min、(328.5±9.2)min。骨块就位与术前规划的误差小,就位准确度高。患者术后未出现复视、反射性头痛、干鼻症及嗅觉丧失等并发症,鼻根部切口瘢痕不明显。结论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可有效矫治高低眼畸形,明显改善患者颜面部的不对称,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眼畸形 计算机辅助技术 LefortⅠ型截骨术 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 鼻腔周截骨 钛板预弯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偏颌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5
9
作者 卢妍竹 赵芮 +2 位作者 简繁 孙洁 赖文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2期123-130,共8页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偏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例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畸治疗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正颌术式为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加颏成型,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术中植入8颗种...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偏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例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畸治疗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正颌术式为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加颏成型,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术中植入8颗种植钉配合数字化[牙合]板进行颌间牵引,术后通过垂直牵引使后牙咬合紧密;患者依从性良好,通过1套矫治器完成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建立磨牙尖牙Ⅰ类关系及前牙正常覆覆盖,下颌前突及偏斜改善良好,术后1年稳定性良好。文献复习结果表明,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的应用已较为普遍,相较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无托槽隐形矫治数字化的特性使其与计算机辅助的正颌手术设计之间的配合更为紧密,可供探索的空间更广阔。结论 对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高效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简单病例,其数字化设计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无托槽隐形矫治 偏颌 开[牙合] 反[牙合]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 颏成型术 面部不对称 颌间牵引 数字化医学 数字化[牙合]板
下载PDF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10
作者 高明 陶永炜 +2 位作者 毕思思 李锦峰 任战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测量,探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行BSSRO的骨性Ⅲ...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测量,探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行BSSRO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行CBCT扫描。利用Mimics 21.0软件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状突顶点(condylion,Co)间距、喙突顶点(corsup,Cor)间距、下颌角点(gonion,Go)间距、下颌角外展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术后1周,患者Go间距、Co间距及下颌角外展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4.37±3.32)、(1.58±1.51)mm及(5.92±2.04)°(均P<0.05);Cor间距减小了(2.19±3.99)mm(P<0.05)。术后1年,患者Go间距及下颌角外展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2.43±3.04)mm及(5.08±2.59)°(均P<0.05),Cor间距减小了(2.83±4.41)mm(P<0.05);而Co间距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SSRO术后1周,髁状突及下颌角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外展,喙突则会有一定程度的内收;术后1年,髁状突的位置基本恢复,下颌角的外展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而喙突的位置并未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颌畸形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锥形束CT 三维 近心骨段横向宽度
下载PDF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下颌术后骨的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程波 东耀峻 +3 位作者 杨学文 李祖兵 黄群 余世斌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8-360,共3页
目的 :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BSSRO)后退下颌骨以钢丝结扎固定两骨段加颌间固定术后骨的稳定性 ,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 14例 ,于手术前 1周 ,手术后 1周 ,术后 6个月分别... 目的 :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BSSRO)后退下颌骨以钢丝结扎固定两骨段加颌间固定术后骨的稳定性 ,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 14例 ,于手术前 1周 ,手术后 1周 ,术后 6个月分别拍摄定位头颅侧位片及许勒位X线片 ,用于测量下颌移动的距离及确定下颌骨髁状突的位置。结果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 ,6个月的复发率为 2 7.2 %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下颌后退的距离与复发相关。结论 :BSSRO后退下颌骨的距离越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升支劈开截骨术 下颌骨后退术 下颌稳定性 复发 颌骨畸形
下载PDF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不同截骨术矫治下颌前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滕利 任敏 +5 位作者 张智勇 吴国平 丁波 杨锴 卢建建 归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09-712,共4页
目的 探讨改良和经典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矫治下颌前突方面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1997年1月~2005年1月,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正真性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男34例,女61例。年龄15~44岁,平均2... 目的 探讨改良和经典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矫治下颌前突方面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1997年1月~2005年1月,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正真性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男34例,女61例。年龄15~44岁,平均21.3岁。单纯下颌前突53例,下颌前突合并偏颌28例,上颌后缩11例,大舌2例,双侧颧骨突出1例。X线头影测量: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ella—nasion—A point,SNA)80~83°,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ella—nasion—B point,SNB)80~84°,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point—nasion—B point,ANB)-3~1°。采用改良术式43例,经典术式52例。结果 患者术后面型及咬黯关系均得到明显改善。经典术式组患者术后单侧或双侧下唇区感觉障碍9例,劈骨时单侧下颌升支意外骨折1例,严重出血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畸形轻度复发3例。改良术式组患者术后下唇区感觉障碍2例,畸形轻度复发1例,无颌骨意外骨折、严重出血和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7年,复查X线并进行头影测量:SNA角81~83°,SNB角78~81°,ANB角1~4°。结论 改良术式是下颌前突尤其是严重前突和伴有偏颌患者升支矢状劈开旋转、后退比较理想的一种手术方式,而对轻度至中度下颌前突患者则既可应用改良术式也可应用经典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下颌前突 对比分析 矫治
下载PDF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数字模型的建立及不同固定方式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殷学民 张君伟 +2 位作者 任晓旭 徐国翔 刘啸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6,共6页
目的:建立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数字模型,探讨3种不同固定方式的应力及位移改变。方法:CT扫描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以及Geomagic中,建立下颌骨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矢状劈开、坚固内固定,ANSYS进行网格划分,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边... 目的:建立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数字模型,探讨3种不同固定方式的应力及位移改变。方法:CT扫描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以及Geomagic中,建立下颌骨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矢状劈开、坚固内固定,ANSYS进行网格划分,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边界约束后,进行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咬合力(132 N)加载。结果:建立了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3种不同固定方式三维有限元模型,获得术前下颌骨及矢状骨劈开后咬合力加载的应力及位移生物力学特点。结论: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倒L形固定应力分布最均匀,劈开处位移最小,与其他2种方式相比,其固定稳定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 应力 位移 稳定性
下载PDF
与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相关的下颌管解剖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华泽权 刘妍琼 +2 位作者 宋九余 陈志洪 佟浩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44-445,共2页
目的 研究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走行和位置关系 ,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提供指导。方法选用 30具完整的干燥下颌骨标本 ,分别在第二磨牙远中的垂直线 ,磨牙后三角尖至下颌角连线及下颌孔下 3mm呈冠状锯开下颌骨 ,观察测量下颌管的... 目的 研究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走行和位置关系 ,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提供指导。方法选用 30具完整的干燥下颌骨标本 ,分别在第二磨牙远中的垂直线 ,磨牙后三角尖至下颌角连线及下颌孔下 3mm呈冠状锯开下颌骨 ,观察测量下颌管的解剖位置。结果 下颌管是下颌骨的骨松质内较薄的骨密质骨管。下颌管在下颌第二磨牙后缘切面的位置靠内侧型占 87% ,中间型占 13% ;在连线切面的位置内侧型占 92 % ,中间型占8% ;在下颌孔下 3mm平面内侧型占 98% ,外侧型占 2 %。越接近下颌孔 ,颊侧骨皮质越厚。结论 了解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位置及比邻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管 解剖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下牙槽神经
下载PDF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正畸快速建立咬合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晓梅 滕利 +4 位作者 王玉华 李风 张智勇 吕长胜 归来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快速建立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患者咬合关系的方法。方法:37例术前未做正畸治疗的下颌前突患者,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第2日即开始用固定矫治器快速正畸,利用带钩方丝托槽行颌间牵引建立咬合。结果:3~7个月内患者基本上建立正... 目的:探讨快速建立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患者咬合关系的方法。方法:37例术前未做正畸治疗的下颌前突患者,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第2日即开始用固定矫治器快速正畸,利用带钩方丝托槽行颌间牵引建立咬合。结果:3~7个月内患者基本上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恢复咬合功能。结论:!下颌前突患者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立即开始正畸治疗可以快速建立咬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下颌矢状劈开术 咬合关系 下颌前突
下载PDF
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及其矢状截骨线对面部轮廓的美学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伟 李祖兵 +1 位作者 东耀峻 杨学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分析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及其矢状截骨线对下颌骨近心骨段横向位移的改变,探讨手术设计和操作对面部轮廓的美学考虑。方法:20例行SSRO后退术的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1周(Tl)、术后1周(T2)和6月(T3)分别拍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对相关软... 目的:分析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及其矢状截骨线对下颌骨近心骨段横向位移的改变,探讨手术设计和操作对面部轮廓的美学考虑。方法:20例行SSRO后退术的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1周(Tl)、术后1周(T2)和6月(T3)分别拍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对相关软硬组织变化进行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下颌升支上段间宽度改变不明显,升支外展角有所增大,1~3月内下颌角间距增加较明显(平均3.59mm),6~12月后恢复较大,总体上有一定增加(1.51mm);且增加量与下颌骨矢状截骨线在冠状面上所成角度负相关,与下颌后退量无关。结论:SSRO后退术对近心骨段和髁突造成一定移位,面下宽度有所增加,不规则的矢状截骨线会加大这种改变。手术操作应尽可能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并可结合患者的审美要求和容貌特征进行面部轮廓的手术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 面下宽度 面部轮廓 矢状截骨线 美学
下载PDF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并发症防治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3
17
作者 祝颂松 王旭东 +12 位作者 杨学文 王晓霞 田磊 刘曙光 郑广森 唐正龙 吴国民 李志勇 白晓峰 黄旋平 黄立 习伟宏 朱耀旻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7-254,共8页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SSRO)是正颌外科中最为常用的一类矫治下颌骨畸形的手术。由于局部解剖和操作步骤的复杂性,SSRO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诊疗策略的选择及转归与并发症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SSRO)是正颌外科中最为常用的一类矫治下颌骨畸形的手术。由于局部解剖和操作步骤的复杂性,SSRO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诊疗策略的选择及转归与并发症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密切相关。为此,国内相关专家编写本共识,对SSRO各类常见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处置措施进行阐述,以期提高广大同行对SSRO并发症的认识,确保手术安全进行并获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 正颌外科 并发症 专家共识 牙颌面畸形
下载PDF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及髁突位置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美玲 黄臻 +1 位作者 王宠 王予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9-524,共6页
目的探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BSSRO)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症状及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 目的探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BSSRO)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症状及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按Helkimo指数整理记录关节症状,并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在三维方向上测量髁突水平位及冠状截面最大径、髁突短轴径、髁突颈部宽度、髁突高度、不同角度(45°、90°、135°)下关节间隙宽度、双侧髁突间距及髁突角度(水平角、垂直角、受力角),分析不同时期TMJ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BSSRO术前与术后的Helkimo指数均为Ai、Di 0级或1级,二者之间无差异。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时髁突水平角、45°及90°下关节间隙宽度增大,135°下关节间隙宽度减小(P<0.05);术后12个月时,除髁突水平角增大(P<0.05)外,其余测量项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BSSRO不会对Helkimo指数为Ai、Di 0级或1级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TMJ症状及髁突位置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 骨性Ⅲ类错[牙合] 颞下颌关节 髁突 锥形束CT
下载PDF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下颌前突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 被引量:6
19
作者 任敏 滕利 +5 位作者 张智勇 丁波 吴国平 杨锴 卢建建 归来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815-81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下颌前突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5年1月于我院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正的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单... 目的:探讨应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下颌前突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5年1月于我院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正的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单侧或双侧下唇区感觉障碍11例,严重出血1例,劈骨时单侧下颌升支意外骨折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畸形轻度复发4例。结论:下齿槽神经损伤、出血、骨折、感染和复发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可能危及生命。必须根据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或避免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下颌前突 并发症
下载PDF
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6
20
作者 袁灏 沈国芳 王旭东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其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设置性别、远心骨段移动距离、下牙槽神经暴露情况3组变量,对随访时间达术后24周的19例37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患者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情况进... 目的:探讨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其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设置性别、远心骨段移动距离、下牙槽神经暴露情况3组变量,对随访时间达术后24周的19例37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患者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情况进行研究。使用触觉检查、痛觉检查和两点辨别觉检查3种检查方法,参照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观察在不同变量值的情况下,术后4周、12周、24周下唇感觉功能的变化。使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多个样本率的χ2检验,了解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发生及恢复情况。结果:性别差异对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程度无显著影响(P>0.05)。下牙槽神经暴露者的术后下唇感觉优秀恢复率为25.0%,非暴露者为96.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远心骨段后退幅度<6mm者,下唇感觉优等恢复率为100.0%,下颌骨远心骨段后退幅度≥6mm者为6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完全暴露下牙槽神经以及大幅度的下颌远心骨段后退会显著增加术后下唇感觉障碍的程度。在手术方案的设计中,将下颌后退幅度控制在6mm以内是比较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感觉功能障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