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多样性及动态监测初探 被引量:7
1
作者 张书理 彭宝明 +3 位作者 巴特尔 李桂林 宁忠勋 鲍伟东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6-319,共4页
2006年对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进行了监测调查,发现3种鸟类新记录,使本地区国家级保护鸟类达到31种,3种珍稀兽类数量增加.结合以往资料分析了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比较了不同时期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2006年对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进行了监测调查,发现3种鸟类新记录,使本地区国家级保护鸟类达到31种,3种珍稀兽类数量增加.结合以往资料分析了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比较了不同时期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特点,得出保护区内的珍稀野生动物得到了有效保护,物种和数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提出了在保护区内中实施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长期动态监测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动物 动态监测 赛罕乌拉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被引量:6
2
作者 袁梨 戴魁 +1 位作者 鲍伟东 蔚培龙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285,共3页
2007年8月~2008年6月,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结合以往采集标本,保护区内共有两栖爬行动物11种,其中,两栖类1目2科3种,爬行类1目3科8种。中国林蛙和中介蝮分别为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优势种,但分... 2007年8月~2008年6月,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结合以往采集标本,保护区内共有两栖爬行动物11种,其中,两栖类1目2科3种,爬行类1目3科8种。中国林蛙和中介蝮分别为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优势种,但分布较集中。中介蝮常见于村落溪流附近,可能成为局部有害动物,建议保护区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其对生态旅游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爬行动物 赛罕乌拉 内蒙古
下载PDF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藻类植物区系及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陈乐 冯佳 +2 位作者 刘晓铃 李峰 谢树莲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6-382,共7页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山地,阿尔山支脉,地理坐标为118°18′—118°55′E,43°59′—44°27′N,总面积为100446.1hm2(图1)。该自然保护区于1997年经巴林右旗人民政府批...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山地,阿尔山支脉,地理坐标为118°18′—118°55′E,43°59′—44°27′N,总面积为100446.1hm2(图1)。该自然保护区于1997年经巴林右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8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区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以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和西辽河上游水源涵养林为主要保护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植物 群落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被分类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书理 雍伟义 +3 位作者 杨永昕 卢朝霞 张帆 李桂林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79,共6页
通过样方调查和群落分析的方法研究表明,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有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38个群系,主要群系有华北落叶松林、白木千林、白桦林、岳桦林、山杨林、蒙古栎林、虎榛子灌丛、照山白杜鹃灌丛、山杏灌丛、岩蒿半... 通过样方调查和群落分析的方法研究表明,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有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38个群系,主要群系有华北落叶松林、白木千林、白桦林、岳桦林、山杨林、蒙古栎林、虎榛子灌丛、照山白杜鹃灌丛、山杏灌丛、岩蒿半灌木丛、贝加尔针茅草原、银穗草草原等.植被由森林、灌丛过渡到草甸和草原.主峰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海拔由低至高分布规律是草原-沟谷杂木林-虎榛子、杜鹃灌丛-山杨、白桦林(阳坡为蒙古栎林)-白桦林-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岳桦林)-亚高山草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罕乌拉 植被 森林 灌丛 草原 草甸
下载PDF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角鸮(Otus scops)的繁殖生态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胡磊 李明 +6 位作者 王安梦 张逦嘉 张书理 杨永昕 李桂林 巴特尔 鲍伟东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12年第3期9-12,共4页
为了解红角鸮(Otus scops)的繁殖状态,2009年5~8月,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直接观察法对红角鸮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观察的4个巢址全部是以柳树为主干的树洞巢,巢内铺垫物较少或无铺垫,巢距地面的平均高度为... 为了解红角鸮(Otus scops)的繁殖状态,2009年5~8月,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直接观察法对红角鸮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观察的4个巢址全部是以柳树为主干的树洞巢,巢内铺垫物较少或无铺垫,巢距地面的平均高度为91.3cm,巢内径平均为13.5cm,巢外径平均为15.0cm,巢深平均32.0cm(n=4)。平均窝卵数为3.75,对其中一窝进行测量,4枚卵平均量度是28.9mm×24.6mm,重量9.5g。雏鸟孵出后,雌性亲鸟承担主要育雏任务,雄性亲鸟日间停歇于离巢不远的树上负责警戒工作,夜间与雌鸟共同哺育雏鸟。小型鼬科动物的捕食可能是干扰红角鸮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红角鸮 巢址选择 育幼行为
下载PDF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 被引量:3
6
作者 唐立红 王志玲 +4 位作者 张帆 李桂林 杨永昕 贺伟 张书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857-2863,共7页
通过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物进行调查,并对该区植物地理区系进地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物区系以少数几个大科为主组成,维管束植物种类多样,区系成分复杂,东亚植物区系在组成上占有突出地位,草原植物区系成分对植被有强烈影响,植物区系... 通过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物进行调查,并对该区植物地理区系进地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物区系以少数几个大科为主组成,维管束植物种类多样,区系成分复杂,东亚植物区系在组成上占有突出地位,草原植物区系成分对植被有强烈影响,植物区系年轻,无特有种,过渡性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罕乌拉 自然保护区 维管束植物 区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白桦种群构件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闫宝龙 赵清格 +3 位作者 周梅 赵鹏武 向昌林 张昊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6年第2期23-27,48,共6页
为了探究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种群当年构件的特性,了解其生存策略及对环境的响应。文章研究通过测定各构件的数量、生物量及构件间关系,对不同光照条件和不同径级的构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条件下,枝条的长度有显著差异,... 为了探究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种群当年构件的特性,了解其生存策略及对环境的响应。文章研究通过测定各构件的数量、生物量及构件间关系,对不同光照条件和不同径级的构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条件下,枝条的长度有显著差异,而枝条鲜重无显著差异;不同径级下,枝条长度差异明显,而枝条鲜重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片的数量和鲜重均有显著差异;不同径级下,叶片数量没有显著差异,而叶片鲜重差异明显。生殖构件与营养构件间的异速生长关系不显著,体现了构件间生长关系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罕乌拉 白桦 构件特征
下载PDF
赛罕乌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蝶类调查及区系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戈昕宇 滕悦 +3 位作者 洪雪萌 马方舟 阿拉坦.曹布道 李俊兰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7-569,共13页
通过对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资源的调查研究,共发现蝶类66种,隶属于5科52属,其中渲黑眼蝶Atercoloratus alini,黄环蛱蝶Neptis themis,枯灰蝶Cupido minimus,玄灰蝶Tongeia fischeri为内蒙古新记录,蛱蝶科Nymphalidae为优势科... 通过对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资源的调查研究,共发现蝶类66种,隶属于5科52属,其中渲黑眼蝶Atercoloratus alini,黄环蛱蝶Neptis themis,枯灰蝶Cupido minimus,玄灰蝶Tongeia fischeri为内蒙古新记录,蛱蝶科Nymphalidae为优势科,优势种为云粉蝶Pontia daplidice、菜粉蝶Pieris rapae、白矩朱蛱蝶Nymphalis vau-album、绢粉蝶Aporia crataegi.在中国动物区系中,赛罕乌拉蝶类的区系成分为蒙新区,其次是东北区,共有6类15种分布型.在内蒙古的区系成分属蒙古高原亚区,其次是嫩-西平原亚区,共有6类15种分布型,其中蒙古高原亚区特有种有10种,占总数的15.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类 多样性 区系 赛罕乌拉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的季节性食物构成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唐书培 姜秀丽 +5 位作者 王晓玲 洪美静 孟和达来 陈琛 韩莹莹 鲍伟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1-316,共6页
食物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食性研究是了解野生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动物生存状况和栖息地质量的基础工作。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食物季... 食物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食性研究是了解野生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动物生存状况和栖息地质量的基础工作。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食物季节性构成分析,发现中华斑羚全年取食植物16科27属31种,冬季取食植物种类与其他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8.865,P<0.001),食物种类明显低于其他3个季节。各季节取食乔木的比例均最低,且冬季取食乔木种类仅1种。全年取食非禾本科草本种类各季节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7.213,P<0.001),冬季明显低于其他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食物生态位宽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Pielou均匀度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斑羚的食物选择对栖息地的植被变化具有一定适应性,受植物丰富度和可食部位,以及自身的季节性活动范围和能量平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斑羚 食性 粪便显微分析法 季节变化 适应性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次生林区倒木对森林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管立娟 赵鹏武 +5 位作者 周梅 舒洋 刘兵兵 郭娇宇 张今奇 周立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3,共7页
[目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是内蒙古罕山次生林的典型地段。研究该地区的倒木分布情况以及倒木对森林更新的影响。[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样地内的倒木及其森林更新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发现,倒木样地更新密度... [目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是内蒙古罕山次生林的典型地段。研究该地区的倒木分布情况以及倒木对森林更新的影响。[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样地内的倒木及其森林更新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发现,倒木样地更新密度为(4050±824)株·hm^(−2),枯立木样地更新密度为(2950±265)株·hm^(−2),对照样地更新密度为(2625±237)株·hm^(−2);赛罕乌拉倒木平均储量有(58.51±16.56)m^(3)·hm^(−2),其中分解等级Ⅱ、Ⅲ、Ⅳ、Ⅴ级的倒木分布密度分别为(50±21)、(806±198)、(189±76)、(22±5)株·hm^(−2)。研究区倒木主要以“干基折断”的形式存在,占倒木总数的68.78%。[结论]大量倒木积累在林内,对种子、幼苗、幼树等更新产生障碍、拦截、遮阴作用,同时倒木在倾倒瞬间和倾倒后较长时间会对林下的更新幼苗等植物产生严重的压死、砸伤等负面影响,压死砸伤率为5.3%~7.8%。但是适量高分解等级的倒木可促进幼苗、幼树生长,合理利用倒木与森林更新之间的关系,可有效促进森林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罕乌拉 倒木 分解等级 更新方式 更新密度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行为节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婧 陈照娟 +6 位作者 乌力吉 王晓玲 穆丽光 向昌林 刘波 陈琛 鲍伟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6-262,共7页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研究动物行为节律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2015年9月15日-10月6日采用直接观察法、2016年5-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研究动物行为节律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2015年9月15日-10月6日采用直接观察法、2016年5-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行为节律进行观察,了解其行为适应对策。记录了7类中华斑羚行为,包含27种具体行为内容,通过对每种行为进行描述,建立了行为谱。中华斑羚的行为节律具有月度变化特点,摄食行为11月比例最高、站立行为8月比例最高、移动行为12月比例最高,发情行为在10月、12月出现。研究表明,中华斑羚的行为特点是对该区域生态条件与捕食风险的有效适应,对于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采取救护措施、促进隔离种群恢复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斑羚 行为谱 红外相机 捕食风险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羚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5
12
作者 唐书培 穆丽光 +4 位作者 王晓玲 张静 刘波 孟和达来 鲍伟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08,共7页
【目的】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是一个孤立的小种群,急需开展救护措施。通过分析该物种在保护区内的适宜生境,为保护区制定物种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基于GIS技术,结合该保护区内中华斑羚分布位点和... 【目的】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是一个孤立的小种群,急需开展救护措施。通过分析该物种在保护区内的适宜生境,为保护区制定物种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基于GIS技术,结合该保护区内中华斑羚分布位点和生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斑羚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平(AUC=0. 967),其中月平均昼夜温差、最干月降水量、海拔、距护林站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斑羚的分布有重要影响;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中南部,适宜生境面积为4 891. 23hm2,占研究区域的4. 59%;不考虑干扰因子情况下,适宜区面积可增加12 685. 14 hm2。【结论】斑羚的生境选择可能与斑羚对觅食利益和捕食风险的权衡有关;斑羚对干扰因子具有回避效应,且干扰因子对斑羚适宜生境影响显著,建议控制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以降低人为干扰。模型预测结果初步明确了斑羚在保护区内的分布状况,对保护区制定斑羚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中华斑羚 生境评价 干扰因子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淑杰 杨小丹 +3 位作者 李明 周梅 李桂林 赵鹏武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73,共5页
本研究通过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物进行调查,并对该区植物地理区系进行研究,在植物调查和标本采集的基础上,从科、属、种3个层次对植物区系的组成特点,地理分布规律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植物区系物种多样性丰富,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植... 本研究通过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植物进行调查,并对该区植物地理区系进行研究,在植物调查和标本采集的基础上,从科、属、种3个层次对植物区系的组成特点,地理分布规律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植物区系物种多样性丰富,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植物792种(包括8亚种、48变种、2变型),隶属于348属,91科,其中被子植物占主导地位。优势科明显,中生植物种类丰富。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分布区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温带成分明显,并与其他成分有较广泛的联系,过渡性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维管束植物 区系 地理成分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梦霄 王晓玲 +6 位作者 穆丽光 姜秀丽 胡磊 乌力吉 王翠 孟和达来 鲍伟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4-219,共6页
为探究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蹄类动物日活动节律与行为的季节变化对生存环境和捕食者的适应,2013年3—12月,在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狍Capreolus pygargus进行了行为特征监测研究。共得到3 439份野生动物有效影视数据... 为探究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蹄类动物日活动节律与行为的季节变化对生存环境和捕食者的适应,2013年3—12月,在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狍Capreolus pygargus进行了行为特征监测研究。共得到3 439份野生动物有效影视数据,鉴别出狍个体共693只次。数据显示:(1)狍具有明显的晨昏活动习性,每日相对活动强度的2个高峰期分别为04∶00—06∶00和17∶00—19∶00;与其他季节相比,夏季相对活动强度高峰均推迟,主要受夏季高温以及捕食者的胁迫因素影响。(2)狍的日活动强度不存在季节差异,但春季的相对活动强度(49.64%)最大,其次为冬季(27.99%),夏季(10.68%)与秋季(11.69%)接近,温度、捕食风险、发情期和食物需求等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3)狍的行为以取食、舔食营养盐和警戒为主,行为比例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野生狍的生活习性,为保护区有蹄类动物的有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行为类型 红外相机 相对活动强度
下载PDF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琸鑫 孙紫英 +4 位作者 周梅 金红艳 舒洋 赵鹏武 曹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5038-5045,共8页
为了揭示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变化规律。基于Landsa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研究2002—2013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格局。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3年... 为了揭示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变化规律。基于Landsa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研究2002—2013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格局。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3年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状况良好、总体情况稳定,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88%,植被覆盖度类型以高植被覆盖度为主,其次是中植被覆盖度;在2002—2008年和2008—2013年两个时期,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转移趋势,植被状况变好;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政策等人为因素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成效评估 被引量:4
16
作者 孟和达来 程鲲 +3 位作者 达布希拉图 孟和 洪美静 陈照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3-781,共9页
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是一个自然保护区成功实施就地保护和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过程。通过对评估指标的量化分析和专家打分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成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系统结构、... 保护和管理成效评估是一个自然保护区成功实施就地保护和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过程。通过对评估指标的量化分析和专家打分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成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服务、主要威胁因素和违法违规情况5项保护成效评估内容的17个指标经赋值计算后,最终得分为87.25分,保护成效非常显著,除生态系统结构中的评估指标草地覆盖面积占比下降外,其他量化指标如主要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林地覆盖面积占比、湿地面积占比、指示物种生境适宜性、物种丰富度和防风固沙面积等均显著增加。(2)管理成效评估最终得分为88.0分,评估等级为“优”,说明保护区总体上处于较好的管理水平。管理措施中的科研能力和宣传教育指标为满分,但管理保障中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专门执法机构2项指标得分率相对较低,分别为45%和48%,管理成效中的社区参与指标得分率相对较低,为45%。基于评估结果提出了带动社区发展,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等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成效 管理成效 评估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彩 乌恩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年第2期77-80,共4页
文章使用SWOT法分析了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通过分析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对赛罕乌拉的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构建了赛罕乌拉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整个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总共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中间层... 文章使用SWOT法分析了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通过分析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对赛罕乌拉的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构建了赛罕乌拉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整个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总共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产品类型由观光旅游产品、游憩旅游产品、科普旅游产品、修学旅游产品和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组成。另外,划定了6个重点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疗养休闲度假游产品、地质专项游产品、辽文化专项游产品、民族风情游产品和金代遗址游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罕乌拉 生态旅游 产品体系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长期监测简报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婧 李春华 +5 位作者 姜秀丽 穆丽光 乌力吉 向昌林 张书理 鲍伟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3-176,共4页
开展生物多样性动态长期监测,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探明生物多样性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10年野生动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新发现保护区分布哺乳动物7种、鸟... 开展生物多样性动态长期监测,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探明生物多样性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10年野生动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新发现保护区分布哺乳动物7种、鸟类98种,内蒙古鸟类新纪录2种,内蒙古蛇类新纪录1种。但也未发现一些以往有记录的物种,需要进一步强化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探明物种变化的原因。后续监测工作引入了非损伤采集动物粪样提取DNA技术,从而深入了解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群长期稳定的遗传学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有效管理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动态监测 内蒙古新纪录 自然保护区管理 赛罕乌拉
下载PDF
赛罕乌拉保护区龙胆科植物资源调查与利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蓉 向昌林 蓝登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5期12-14,共3页
采用野外调查、整理标本及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对赛罕乌拉保护区龙胆科野生植物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得出该地区龙胆科植物共计6属12种。12种植物皆可用于观赏花卉,其中10种可药用,中、蒙共同使用的有4种,仅供中药使用的有3种,仅... 采用野外调查、整理标本及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对赛罕乌拉保护区龙胆科野生植物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得出该地区龙胆科植物共计6属12种。12种植物皆可用于观赏花卉,其中10种可药用,中、蒙共同使用的有4种,仅供中药使用的有3种,仅供蒙药使用的有3种;1种可用于农药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罕乌拉保护区 龙胆科 野生植物
下载PDF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书理 李桂林 +1 位作者 巴特尔 那顺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6期618-622,共5页
1 990~ 1 999年 ,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进行了考察研究 ,共记录到鸟类 1 50种 ,隶属于 1 7目 4 7科 1 0 2属 .其中 63种是夏候鸟 ,38种是留鸟 ,1 0种是冬候鸟 。
关键词 内蒙古 鸟类区系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标本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