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railway subgrade frost heave deformation based on GPS 被引量:15
1
作者 Fuxun Ma Ruijie Xi Nan Xu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6年第2期143-147,共5页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ailway subgrade frost heave deformation and temperature variation, five GPS stations' data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deformation on a certain section of railway subgrad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ailway subgrade frost heave deformation and temperature variation, five GPS stations' data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deformation on a certain section of railway subgrade in northeast China. GAMIT software is used to process the data, providing daily solution, daytime solution and nighttime solution. Vertical trends of these five stations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frost heave effect on railway subgrade de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daytime and night induces stations, significant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seasons causes settlement of station which appears linear tr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Railway subgrade Frost heave Permafrost deformation monitoring
下载PDF
Calculation of salt-frost heave of sulfate saline soil due to long-term freeze−thaw cycles 被引量:1
2
作者 Tao Wen Sai Ying FengXi Zhou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20年第5期284-294,共11页
Based on salt-frost heave tests of sulfate saline soil under repeated freeze−thaw cycl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the salt-frost heave under long-term freeze−thaw cycl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lt-fro... Based on salt-frost heave tests of sulfate saline soil under repeated freeze−thaw cycl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the salt-frost heave under long-term freeze−thaw cycl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lt-frost heave can be restricted considerably by loads,and there is a critical load for the salt-frost heave cumulative effect.Under this load,peak values of salt-frost heave approach a constant,and the residual values become 0.There is no longer structure heave or cumulative effect of saline soil exposed to freeze−thaw cycles under the critical load.Taking cumulative effect into account in calculations of salt-frost heave,a salt-frost heave model under freeze−thaw cycles is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lfate saline soil freeze−thaw cycles LOAD salt-frost heave
下载PDF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at two frost mounds during freeze–thaw cycle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Engineering Corridor 被引量:1
3
作者 LiHui Luo Wei Ma +1 位作者 YanLi Zhuang ZhongQiong Zh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7年第4期378-383,共6页
This paper presents various deformation-monitoring technologies employed to monitor the frost heave and thaw settlement of two mound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Engineering Corridor(QTEC), China. The QTEC is known as a ... This paper presents various deformation-monitoring technologies employed to monitor the frost heave and thaw settlement of two mound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Engineering Corridor(QTEC), China. The QTEC is known as a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nd passage connecting inland China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 Three technologie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freeze/thaw–induced 3D surface deformation of two frost mound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two frost mounds exhibited mainly thaw settlement in thawing periods and frost heave in the freezing period, but frost heave dominated after repeated freeze–thaw cycles;(2) different zones of the mounds showed different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3) active-layer thickness(ALT) and elevation changes were highly correlated during thaw periods;(4) integrated 3D-measurement technologies can achie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assessment of hazards in the permafrost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OST mound thaw settlement FROST heave freeze–thaw cycles surface deformation
下载PDF
Floor heav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the roadway driven in deep inclined-strata 被引量:7
4
作者 Wang Meng Guo Guanlong +2 位作者 Wang Xiangyu Guo Yu Dao Vietdo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2期267-273,共7页
Based on in-mine instrument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unsymmetrical large-deformation that occurred in the roadway after excavation,Differential Floor Heave(DFH)was found to be the main reason for roadway f... Based on in-mine instrument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unsymmetrical large-deformation that occurred in the roadway after excavation,Differential Floor Heave(DFH)was found to be the main reason for roadway failure.It needs to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specific roadway was driven in inclined rock strata.In addition,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occurrence of DFH are discussed in detail.It is believed that DFH is triggered by the unsymmetrical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floor and the different rock types encountered near the two floor corners.Hence,DFH control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left floor corner where shearing failure occurs initially and the left floor surface where tensile failure is more severe.The proposed DFH control strategies include unsymmetrical grouting for the whole roadway,re-design of the roof and ribs support,reinforcement of the weak zones,and release of the concentrated stress in the earlier stage.Meanwhile,it is recommended that in the later stage,both bolts and cable bolts with higher strength and the backfilling technique using the coal measure rocks and concrete should be employed in the reversed-arch floor.The field instrumentation results,after using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ies,indicate that large deformation in a DFH roadway has been successfully control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技术 巷道 驱动 大倾角 特性 底臌 地层 控制策略
下载PDF
Analysis of soft rock roadway deformation mechanism in Zhangshuanglou Mine 被引量:1
5
作者 顾士亮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3年第1期38-41,共4页
On basis of ground stress surveying and analysis of physical nature and mechanics character of rock,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west main roadway in Zhangshuanglou Mine is studied. It is put forward that engineering... On basis of ground stress surveying and analysis of physical nature and mechanics character of rock,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west main roadway in Zhangshuanglou Mine is studied. It is put forward that engineering mechanics nature, infiltration of water and concentrated stress on pillar are the main factors to affect stability of the west main roadway. The overall thinking used to restore the roadway is rai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变形机理 底板隆起 围岩 工程地质 应力环境 稳定性
下载PDF
季冻区无砟轨道损伤变形及其对车轨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马理超 吴少培 +3 位作者 王健壹 李得洋 王剑锋 李国芳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8-1842,共15页
为探究季冻区无砟轨道损伤变形对行车安全性和轨道服役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我国季冻区典型无砟轨道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方法和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理论,建立考虑结构配筋的CRTS III型板式无砟轨道精细化非线性分析模型,研究路基冻胀... 为探究季冻区无砟轨道损伤变形对行车安全性和轨道服役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我国季冻区典型无砟轨道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方法和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理论,建立考虑结构配筋的CRTS III型板式无砟轨道精细化非线性分析模型,研究路基冻胀作用下轨道结构的变形和损伤规律;结合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高速车辆-轨道-路基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路基冻胀变形作用下高速铁路车-线-路基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冻胀位置对轨道结构伤损变形和离缝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显著;当冻胀发生在底座板凹槽中间位置时,离缝值最大,当冻胀发生在底座板凹槽位置时,钢轨位移最大;当冻胀发生在底座板伸缩缝位置时,底座板最早产生宏观裂纹;轨道结构的变形损伤和层间离缝随着冻胀幅值增加、冻胀波长减小而增加;底座板相较于其他轨道结构更容易产生损伤,建议将底座板底面波脚产生裂纹的冻胀量作为控制标准;路基不均匀冻胀会加剧轮轨动态相互作用,进而对行车安全性和轨道服役性能产生不良影响;高速铁路的轮轨垂向动力响应随着路基冻胀幅值的增加而增大;20 m冻胀波长以下的冻胀变形及其幅值增大对车轨动力响应影响尤为严重,应予以重视。研究结论以期为季冻区高速铁路路基段基础结构动态性能演变及服役安全提供理论基础和工程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无砟轨道 塑性损伤 冻胀变形 轮轨关系 耦合振动
下载PDF
冻融循环作用下粉砂质硫酸盐渍土变形特性研究
7
作者 江建兵 杨晓松 +3 位作者 肖旻 马兵 张占武 杨保存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0-190,共11页
【目的】为探究南疆地区粉砂质硫酸盐渍土的变形特性,【方法】在封闭系统条件下对粉砂土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利用扫描电镜对土体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结果显示:粉砂质硫酸盐渍土硫酸钠含量为0和1.0%时变形以融沉为主,5次循环后变形... 【目的】为探究南疆地区粉砂质硫酸盐渍土的变形特性,【方法】在封闭系统条件下对粉砂土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利用扫描电镜对土体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结果显示:粉砂质硫酸盐渍土硫酸钠含量为0和1.0%时变形以融沉为主,5次循环后变形量分别为-1.30 mm、-1.02 mm;硫酸钠含量为2.0%、5.0%、8.0%时变形表现为盐胀-冻胀变形,5次循环后变形量分别为2.46 mm、8.53 mm、3.43 mm。【结论】结果表明:粉砂质硫酸盐渍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温度和硫酸钠含量是影响土体发生冻融变形的主要因素。在低温区间土体的变形随温度的降低表现为盐胀-冻胀,在升温过程中土体先后出现冰融和盐溶变形;土体的最终变形量与硫酸钠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后减,当硫酸钠含量为5.0%时,土体的盐-冻胀率达到最大为2.5%。运用扫描电镜可发现粉砂质硫酸盐渍土经冻融循环后在自重作用下会产生沉降,内部盐分重结晶是抑制沉降甚至造成土体膨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砂质硫酸盐渍土 冻融循环作用 盐-冻胀变形 微观结构 变形
下载PDF
南京地铁7号线中胜站密贴下穿运营站MJS+水平冻结施工与实测研究
8
作者 耿天霜 张静 +2 位作者 赵记领 杨平 何文龙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80,共9页
为解决南京新建地铁7号线在承压富水砂层近贴下穿既有10号线中胜站开挖时易发生涌砂涌水现象及冻结对既有线变形的影响问题,提出一种全方位高压喷射工法(metro jet system,MJS)+水平冻结法联合加固承压富水砂性地层的施工方法。根据实... 为解决南京新建地铁7号线在承压富水砂层近贴下穿既有10号线中胜站开挖时易发生涌砂涌水现象及冻结对既有线变形的影响问题,提出一种全方位高压喷射工法(metro jet system,MJS)+水平冻结法联合加固承压富水砂性地层的施工方法。根据实际工程,确定MJS+水平冻结加固工艺、加固参数、加固范围及冻结的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预测冻结温度场的变化规律、计算开始冻结的合理时间和积极冻结时间。对冻结过程中的土体温度、冻结及开挖过程中的既有车站底板位移进行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对暗挖方案进行优化。工程实践表明:1)冻结过程中中部MJS加固体温度一直高于端部MJS加固体温度,应当加强对中部位置温度的监测;2)冻土帷幕范围应控制在MJS加固体范围内,否则土体冻结会对冻胀变形影响较大,为此提出了上部钻孔取土泄压及间歇冻结的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冻胀;3)本工程冻结及开挖阶段既有车站结构变形较小,减小了对近贴既有车站结构的影响;4)优化后的暗挖方案可加快施工进度,原开挖时间约80 d,优化后开挖时间缩短至6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富水砂层 MJS 水平冻结法 冻胀变形
下载PDF
热能转化式路基冻胀控制效果现场试验研究
9
作者 胡田飞 张宗凯 +2 位作者 岳祖润 袁一飞 赵李旗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2,共6页
研究目的:为解决季节冻性土区铁路路基冻胀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热能转化式路基。通过专用地源热泵系统,收集路基附近地基稳定层的低位地温能,并转化为高位热能,然后传递至路基冻胀层,以实现对路基的主动供热和温度控制,根除冻胀。在准池... 研究目的:为解决季节冻性土区铁路路基冻胀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热能转化式路基。通过专用地源热泵系统,收集路基附近地基稳定层的低位地温能,并转化为高位热能,然后传递至路基冻胀层,以实现对路基的主动供热和温度控制,根除冻胀。在准池铁路某冻胀区段,建设1段20 m长的热能转化式路基试验段,在2021—2022年冬季测试热泵供热温度、试验段路基和天然路基的温度场、冻结深度、轨道冻胀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论:(1)热泵供热温度峰值可达59.4℃,间歇运行时的日均供热温度达25.2℃以上,热源品位高,起到有利的热源作用;(2)天然路基冻结期持续141 d,试验段路基相比减小了20 d;试验段轨道中心、路肩及坡脚位置的最大冻结深度分别为88 cm、75 cm、58 cm,相比天然路基分别减少了60 cm、122 cm、78 cm,将冻结深度控制在有害临界值以内;(3)天然条件下轨道冻胀量峰值为9.4 mm,形成有害冻胀;而试验段轨道变形量小于±3 mm,未超出经常保养管理值;(4)热能转化式路基对于低路堤、路堑基床、岔区、涵顶等重要部位的顽固性冻胀病害是一种有效的防控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冻胀 地温能 热泵 供热温度 温度场 冻结深度 冻胀量
下载PDF
联合PS-InSAR技术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的高铁路基冻胀形变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鑫 魏冠军 张德龙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针对传统形变监测及预测难以做到大范围监测和精准预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联合PS-InSAR技术和多变量长短期记忆(M-LSTM)神经网络监测和预测高铁路基冻胀形变的方法。首先,该方法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路基冻胀空间分布特征;然后,使用皮尔... 针对传统形变监测及预测难以做到大范围监测和精准预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联合PS-InSAR技术和多变量长短期记忆(M-LSTM)神经网络监测和预测高铁路基冻胀形变的方法。首先,该方法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路基冻胀空间分布特征;然后,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优化出3种冻胀诱发因素,所得数据经预处理后组成训练数据;最后,引入LSTM构建智能化、多变量冻胀预测模型,精确地预测路基冻胀形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PS-InSAR技术在大范围形变监测中具有可靠性,M-LSTM模型预测精度比传统神经网络模型更高,平均判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73、0.024 mm和0.035 mm,说明M-LSTM模型在高铁路基冻胀形变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为路基冻胀形变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多变量LSTM模型 高铁路基冻胀 形变预测
下载PDF
不同温度路径与干湿状态下粉砂质泥岩冻融特征及劣化机制
11
作者 曾铃 刘赛 +1 位作者 于晓伟 刘杰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1-2341,共11页
为探究冻融条件下粉砂质泥岩冻胀力演化规律与变形特征,针对干燥及饱和状态粉砂质泥岩,开展冻结温度分别为-5,-10和-20℃,融化温度为30℃岩体室内冻融循环试验,结合扫描电镜揭示其冻融特征及劣化机制。结果表明:饱和岩石冻胀力演化可分... 为探究冻融条件下粉砂质泥岩冻胀力演化规律与变形特征,针对干燥及饱和状态粉砂质泥岩,开展冻结温度分别为-5,-10和-20℃,融化温度为30℃岩体室内冻融循环试验,结合扫描电镜揭示其冻融特征及劣化机制。结果表明:饱和岩石冻胀力演化可分为孕育、陡增、平衡、融化波动及消散5个阶段,随温度降低冻胀力峰值增长、冻胀力孕育时间减少呈二项式关系;干湿状态对粉砂质泥岩冻融变形过程影响显著,饱和岩石冻融变形可分为降温冻缩、降温冻胀、低温冻缩、冻缩平台、升温融胀、升温融缩及融化平台7个阶段,而干燥岩石仅存在降温冻缩、冻缩平台、升温融胀及融化平台4个阶段;饱和岩样冻融应变特征值远大于干燥岩样,且均随冻融周期增大,其残余应变、最大应变在不同温度路径下呈指数函数关系增长,-5,-10和-20℃冻结温度下饱和岩样残余应变增长幅值分别为341.05με、377.27με、545.53με,最大应变增长幅值为355.85με、476.64με、536.36με;冻融变形与冻胀力存在一定对应关系,冻胀力萌生时,冻胀变形达到峰值,融化时冻胀力的二次峰值对应融缩变形峰值;冻融劣化包含温度损伤、溶蚀损伤与冻胀损伤,三者反复循环作用,使粉砂质泥岩产生显著冻融劣化。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寒区工程安全建设及营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冻融循环 冻胀力 冻融变形 劣化机制
下载PDF
察达沟谷冰碛土冻结深度与冻胀变形影响因素正交试验研究
12
作者 顾相涛 岳祖润 +3 位作者 胡田飞 仝伟华 张亚泽 张松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272-283,共12页
中国西藏察达沟谷内存在有大量冰碛土,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该地区将有众多基础性工程建设于该冰碛层冻土地基上。为探究该地区冰碛土冻结深度和冻胀变形的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设计,在室内开展开放系统下多因素多水平单向冻结试验,研究... 中国西藏察达沟谷内存在有大量冰碛土,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该地区将有众多基础性工程建设于该冰碛层冻土地基上。为探究该地区冰碛土冻结深度和冻胀变形的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设计,在室内开展开放系统下多因素多水平单向冻结试验,研究了开放系统单向冻结下各因素对冰碛土冻结深度和冻胀变形的影响及显著性大小,同时对冻结后土体不同高度水分重分布进行分析,并给出冻结深度和冻胀变形的多元回归方程。研究表明:对冻结深度和冻胀变形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分别是冻结端温度和初始体积含水率。各因素对冻结深度显著性影响大小排序为:冻结端温度>冻结时间>冻结端降温速率>初始体积含水率>压实度;对冻胀变形影响大小排序为:初始体积含水率>冻结端温度>压实度>冻结时间>冻结端降温速率;当冷端温度低、冻结时间长时,冻结锋面上方3~8 cm处存在冻结缘,此处为水分迁移和水冰相变的关键区域,会作为蓄水带进一步加剧土体的冻胀;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建立了可有效预测该地区冰碛土在多因素影响下的冻结深度和冻胀变形的多元回归方程。研究结果对相关地区冰碛土工程安全性评价与防冻害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系统 单向冻结 冻结深度 冻胀变形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冻结过程中非饱和粗粒土水汽迁移及变形演化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李成艳 张玉芝 +1 位作者 蒋薇 王玺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592-601,共10页
非饱和粗粒土冻胀是季节冻土区路基工程的主要灾害原因。为探究非饱和粗粒土的冻胀变形规律,针对其冻胀过程特点,基于达西定律和傅里叶定律,本文提出一种描述温度变化作用下适用于非饱和粗粒土水汽迁移的数值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冰... 非饱和粗粒土冻胀是季节冻土区路基工程的主要灾害原因。为探究非饱和粗粒土的冻胀变形规律,针对其冻胀过程特点,基于达西定律和傅里叶定律,本文提出一种描述温度变化作用下适用于非饱和粗粒土水汽迁移的数值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冰水相变和水汽迁移对土体冻胀变形的影响,对比数值模拟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通过气态水通量和液态水通量分析冻结过程中蒸汽在水分迁移中的作用,并利用数值试验进一步探究在不同温度梯度作用下粗粒土水汽迁移和冻胀变形规律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在粗粒土冻结过程中,在土柱冻深范围内,气态水有明显的向上迁移趋势,对土体的冻胀有重要贡献。数值试验中发现,不同冷端温度作用对土样温度变化、含水率变化均产生影响,同时对水汽迁移变化和冻胀变形有显著影响。在不同冷端温度作用下,高度为20 cm的试样均在高度3 cm左右达到最大含水率,表面最大冻胀量可达约4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粗粒土 数值模型 冻胀变形 水汽迁移
下载PDF
水平层状碳质页岩地层高速铁路大断面隧道基底变形机理研究
14
作者 周俊超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152,共8页
我国西部、西南部地区在建及建成的高速铁路隧道常发生仰拱隆起病害,严重威胁着隧道施工进度及运营安全。依托兴山东隧道典型的水平层状碳质页岩地层,开展仰拱基底隆起机理研究,对仰拱基底以下的围岩进行模型简化,应用构件试验定性分析... 我国西部、西南部地区在建及建成的高速铁路隧道常发生仰拱隆起病害,严重威胁着隧道施工进度及运营安全。依托兴山东隧道典型的水平层状碳质页岩地层,开展仰拱基底隆起机理研究,对仰拱基底以下的围岩进行模型简化,应用构件试验定性分析、数值模拟定量计算的方法,揭示了不同层厚、层间黏聚力以及材料强度对层状岩体破坏模式的影响,分析导致水平层状围岩隧道底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底鼓控制处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层厚的减小降低了层状复合岩体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弹性阶段的缩短和变形速率的加快;层间黏结强度的降低破坏了层状复合岩体的整体性,导致层状岩体加速进入单一岩层受力阶段,但对极限承载力劣化效应不明显;(2)岩体本身材料强度降低极大地降低了层状复合岩层的承载能力,使得破坏过程显著加快,影响程度和范围进一步加深,结合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岩体本身强度在层状岩体的变形和破坏当中占据主导位置;(3)列车振动的疲劳损伤、地下水聚集的弱化作用以及围岩的长期力学性能均将影响隧道仰拱的稳定性,变形控制效果排序为:加深仰拱>基底注浆>仰拱锚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铁路隧道 水平层状围岩 仰拱底鼓 构件试验 数值模拟 变形机理
下载PDF
冻土地区铁路路基主动供热防冻胀方法现场试验研究
15
作者 胡田飞 张宗凯 +2 位作者 张晓东 何宝华 王力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166,共11页
路基冻胀是冻土地区铁路运营的顽疾,在防排水、土质改良和保温等措施难以消除冻胀的情况下,人工供热是一种备选方案。依托准池铁路K44+970—K45+020冻害路段,设计基于地源热泵的分布式供热方案,建设1个长度为20 m的现场试验段。在2021—... 路基冻胀是冻土地区铁路运营的顽疾,在防排水、土质改良和保温等措施难以消除冻胀的情况下,人工供热是一种备选方案。依托准池铁路K44+970—K45+020冻害路段,设计基于地源热泵的分布式供热方案,建设1个长度为20 m的现场试验段。在2021—2022年冬季开展1个冻融周期的供热试验,基于监测数据对热泵换热温度、路基温度场、冻结深度、轨道变形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泵的供热温度可达50℃以上,热源品位高且供热量稳定。供热试验段内路基冻结范围和温度极值比天然工况显著减小,线路中心处最大冻结深度由148 cm减小为88 cm,冻结锋面保持在地下水毛细迁移高度以上。试验段路基横向冻结深度差值由天然条件的49 cm减小为13 cm,有利于消除横向冻胀差异引起的水平不平顺。试验段纵向上的冻结深度差值基本控制在20 cm以内,可以避免次生高低不平顺。天然路基呈先发育深层冻胀、后在降雪融水入渗时发育浅层冻胀的规律,最大冻胀量达9.4 mm。试验段内路基未发育深层冻胀,且浅层冻胀量得到有效控制,轨道变形量控制在±3 mm以内,没有超出作业验收管理值,有效缓解了试验段冻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冻胀 分布式供热系统 地源热泵 供热温度 温度场 冻结深度 冻胀量
下载PDF
卸压孔设置对冻结暗挖隧道冻胀卸荷影响研究
16
作者 黄建华 陈伟斌 严耿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5,170,共11页
冻结法暗挖隧道施工中,冻胀常导致土体和隧道等发生大变形,给地铁隧道和周边环境以及建(构)筑物带来不利影响。以福州市滨海软土地层冻结暗挖隧道工程为例,通过对原型工程建模和非线性分析,综合实测数据及工程情况,分析冻胀变形分布规... 冻结法暗挖隧道施工中,冻胀常导致土体和隧道等发生大变形,给地铁隧道和周边环境以及建(构)筑物带来不利影响。以福州市滨海软土地层冻结暗挖隧道工程为例,通过对原型工程建模和非线性分析,综合实测数据及工程情况,分析冻胀变形分布规律和设置卸压孔前后冻结暗挖隧道的位移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冻结加固技术结合卸压孔应用,对土体冻胀力的释放和冻胀变形的控制效果较好,与没有设置卸压孔时的地层相比,卸压孔在冻土帷幕冻结交圈形成后,为土体冻胀提供自由变形空间,降低了土体的冻胀位移和冻胀应力;冻结期末2个冻结暗挖隧道中心点纵向剖面处冻胀位移最大值由28.88 mm降至16.75 mm,冻胀应力最大值由335 kPa降至265 kPa,卸压作用效果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人工冻结暗挖隧道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法 冻胀变形 卸压孔 位移场 暗挖隧道
下载PDF
含黄铁矿填料的高速铁路路基上拱特性与机理
17
作者 邓逆涛 陈锋 +5 位作者 张千里 尧俊凯 王鹏程 刘景宇 张栋 郭云龙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共10页
黄铁矿氧化膨胀对建筑物、铁路、公路等结构的影响较大,易引发结构物上拱。通过现场勘察、矿物成分分析和变形监测,系统研究含黄铁矿填料路基上拱病害特征,探究摩擦板及端刺结构型式、路基填料高度对路基上拱变形的影响,分析黄铁矿氧化... 黄铁矿氧化膨胀对建筑物、铁路、公路等结构的影响较大,易引发结构物上拱。通过现场勘察、矿物成分分析和变形监测,系统研究含黄铁矿填料路基上拱病害特征,探究摩擦板及端刺结构型式、路基填料高度对路基上拱变形的影响,分析黄铁矿氧化膨胀反应机理和膨胀特性,以明确路基上拱原因。结果表明:所有上拱区段路基填料均检测出含有少量黄铁矿和石膏;上拱变形主要产生在路基高度范围内,线路开通后路基以0.13~0.46 mm·m^(-1)的速率持续上拱;半填半挖区段轨道结构的上拱量沿路基横向随填方高度的降低呈递减关系;路桥过渡段范围轨道垂向变形特征与摩擦板及端刺结构型式密切相关,摩擦板及端刺结构对路基上拱变形存在抑制作用;黄铁矿氧化是一个长久且持续过程,其生成硫酸盐引发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所伴随的体积膨胀是造成路基上拱的主要原因;为彻底消除该隐患,应对含黄铁矿填料采取暗挖置换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路基上拱 黄铁矿氧化 摩擦板 端刺结构 变形监测 矿物成分分析
下载PDF
高寒季节性冻土区铁路路桥过渡段冻胀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18
作者 董亮 吴贻珂 +2 位作者 邹佳安 韩笑 苏永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8,共11页
铁路路桥过渡段是整个线路中至关重要部分,也是相对薄弱部位,高寒季节性冻土区铁路路桥过渡段填土冻胀引起墩台梁体变形变位,对线路平顺性造成了很大影响。针对高寒季节性冻土区铁路路桥过渡段冻胀问题,基于热力耦合理论,采用ABAQUS软... 铁路路桥过渡段是整个线路中至关重要部分,也是相对薄弱部位,高寒季节性冻土区铁路路桥过渡段填土冻胀引起墩台梁体变形变位,对线路平顺性造成了很大影响。针对高寒季节性冻土区铁路路桥过渡段冻胀问题,基于热力耦合理论,采用ABAQUS软件建立铁路路桥过渡段数值模型,分析过渡段温度场与填土冻胀发展变化规律,探讨由桥台后填土冻胀引起的桥梁-桥台-填土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材料热力学特性与桥台温度边界是影响温度场平衡过程与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且距桥台距离增加,影响逐渐减弱;过渡段土体地温具有正弦分布、相位滞后与振幅衰减规律;随着填土水平冻胀变形发展,桥台会逐渐发生侧移和倾斜,进而导致桥梁与桥台顶紧,影响桥梁结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路桥过渡段 高寒季节性冻土区 冻胀变形 季节性冻土 热力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地下水作用致隧道底鼓和双块式无砟轨道变形规律研究
19
作者 张彩亮 刘秀波 +2 位作者 柯在田 张玉芳 马帅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水压作用会导致隧道底鼓变形,变形传递至轨道会引起轨道几何状态不良。本文从轨道几何形位变化角度出发,对水压力作用导致隧道底鼓时引发的轨道几何状态劣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水压力的近似计算方法;基于荷载-结构法建立了隧道内... 水压作用会导致隧道底鼓变形,变形传递至轨道会引起轨道几何状态不良。本文从轨道几何形位变化角度出发,对水压力作用导致隧道底鼓时引发的轨道几何状态劣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水压力的近似计算方法;基于荷载-结构法建立了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找平层水压作用下轨道的几何不平顺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隧道底鼓-无砟轨道几何不平顺现象是道床板与找平层接触状态变化、沿线路纵向与隧道横断面内的横向变形叠加作用的结果;水压作用除引起轨道高低几何状态劣化外,还可导致轨道轨向、水平变化及扭曲变形;受承压水头和水压分布长度影响,水压引起的内外轨的高低、轨向以及轨道水平变化曲线具有各自形态特征,而并非单一抛物线或正弦线。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隧底找平层底鼓变形的接触状态非线性力学行为,揭示了底鼓变形下轨道线路三角坑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隧道 数值模拟 底鼓变形 双块式无砟轨道 水压作用 轨道几何状态
下载PDF
乌兰木伦煤矿12煤沿空留巷底鼓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20
作者 马添虎 史艳楠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6期217-222,共6页
当采矿地质条件适宜实施沿空留巷时,可取消工作面区段煤柱,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另一方面在掘进队伍紧张时可以更好地安排采掘接替活动。为此,乌兰木伦煤矿在12煤实施了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为控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 当采矿地质条件适宜实施沿空留巷时,可取消工作面区段煤柱,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另一方面在掘进队伍紧张时可以更好地安排采掘接替活动。为此,乌兰木伦煤矿在12煤实施了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为控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底鼓变形,在调研12407工作面沿空留巷底鼓破坏现象的基础上从机理层面开展了沿空留巷巷道底鼓变形的深层次分析。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和滑移场理论进行力学建模,计算得出了采动支承应力作用下沿空留巷巷道底板垂向压力值及最大底鼓压力位置,由此提出了柔模混凝土墙迎山角、临时加强支护优化和打设木点柱等相应的控制措施,控制后的巷道底板平整度良好,能够很好地满足巷道复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模混凝土 沿空留巷 围岩控制 底鼓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