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色季拉山阳坡林线方枝柏种群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郭其强 卢杰 +2 位作者 罗大庆 方江平 王贞红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18,44,共5页
通过对海拔4320m以上林线0.8hm。样地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种群的每木调查,分析了阳坡林线特征、种群结构、数量动态及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320m为森林郁闭上限,阳坡林线上限为4520m,属渐变型林线;方... 通过对海拔4320m以上林线0.8hm。样地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种群的每木调查,分析了阳坡林线特征、种群结构、数量动态及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320m为森林郁闭上限,阳坡林线上限为4520m,属渐变型林线;方枝柏种群径级结构中Ⅰ~Ⅳ龄级个体所占比重较大,此后种群数量随径级增大而急剧减少;种群存活曲线介于DeeveyⅠ和DeeveyⅡ之间,基本趋于稳定。死亡率(qx)和消失率(kr)变化基本趋势一致,都在Ⅲ龄级出现低谷,以后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均随龄级增加而上升;时间序列分析表明,未来种群发展老龄个体逐渐增多。说明方枝柏种群在Ⅳ龄级前能够适应高山林线区域特殊的生境条件,生长较好并发育到青壮年期,此后由于竞争加剧,导致种群发生自疏。这也是种群自身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高山生态系统恶劣生境中种群的一种适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枝柏 年龄结构 生命表 存活曲线 时间序列
下载PDF
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生境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卢杰 唐晓琴 +1 位作者 李连强 兰小中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期13-19,共7页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与监测法对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的生境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长鞭红景天种群生境主要为4个类型:急尖长苞冷杉林、方枝柏林、硬叶柳灌丛和鳞腺杜鹃灌丛。4个生境中,硬叶柳灌丛内有41种植物,急尖长苞冷杉林内有33种植...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与监测法对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的生境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长鞭红景天种群生境主要为4个类型:急尖长苞冷杉林、方枝柏林、硬叶柳灌丛和鳞腺杜鹃灌丛。4个生境中,硬叶柳灌丛内有41种植物,急尖长苞冷杉林内有33种植物,方枝柏林内有29种植物,鳞腺杜鹃灌丛内仅有17种植物。不同生境群落中长鞭红景天种群数量特征各异,重要值排序为鳞腺杜鹃灌丛>方枝柏林>急尖长苞冷杉林>硬叶柳灌丛。4个生境群落中月平均气温排序为急尖长苞冷杉林>硬叶柳灌丛>方枝柏林>鳞腺杜鹃灌丛,平均湿度排序为鳞腺杜鹃灌丛>方枝柏林>硬叶柳灌丛>急尖长苞冷杉林,光照强度排序是急尖长苞冷杉林>硬叶柳灌丛>鳞腺杜鹃灌丛>方枝柏林。不同生境土壤温度排序为硬叶柳灌丛>方枝柏林>急尖长苞冷杉林>鳞腺杜鹃灌丛,而土壤湿度排序为硬叶柳灌丛>方枝柏林>鳞腺杜鹃灌丛>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生境群落中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湿度等存在较大差异,对长鞭红景天种群也有相应的影响,结合数据特征来看,鳞腺杜鹃灌丛是其最适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鞭红景天 色季拉山 急尖长苞冷杉林 方枝柏林 硬叶柳灌丛 鳞腺杜鹃灌丛
下载PDF
Temperature change along elevati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alpine timberline tree growth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
3
作者 CHEN Bao-Xiong SUN Yu-Fang +4 位作者 ZHANG Hong-Bin HAN Zhi-Hua WANG Jing-Sheng LI Yao-Kui YANG Xiao-Lin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185-191,共7页
Smith fir (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 which is the timberline constructive tree species in the cool slope of Mt. Sygera in the southeast ofTibe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timberline completen... Smith fir (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 which is the timberline constructive tree species in the cool slope of Mt. Sygera in the southeast ofTibe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timberline completeness and indica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is study uses theinstrumental recorded meteorological data along the altitude from 3600 to 4400 m at every 200 m in the growing season, investigates the smithfir growth biomass from 2006 to 2010 in the same timberline ecotone, and makes a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alpine tree growth biomass and its in-situ environment con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ol and warm slope share different airtemperature lapse rates, which were 0.48 C (100 m)1 in the warm slope and 0.54 C (100 m)1 in the cool slope,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dominant timberline tree species in the warm slope was Sabina saltuaria, and it can reach as high as 4570 m, which is approximately 170 m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ol slope. Moreover, the smith fir in the cool slope was only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elevation from approximately3600 to 4400 m. The altitude of approximately 3800 m was the appropriate altitude for the growing smith fir, where the mean air temperature inthe growing season was about 9.0 C, and the young smith fir tree can form more biomas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lpine forest chose asuitable environment where trees can grow more in the prolonged succession, but not in the warmer or cooler condition, it could be seen as abiological evidence for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 Growth biomass SABINA saltuaria In-situ environment condition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下载PDF
羌族“木香树”枝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战国 胡慧玲 +1 位作者 包希福 杨福寿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第16期7-8,共2页
目的:分析羌族“木香树”(方枝柏)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木香树”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色谱柱为Rtx-5SilMS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0.25μm);升温程序为起始温度6... 目的:分析羌族“木香树”(方枝柏)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木香树”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色谱柱为Rtx-5SilMS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0.25μm);升温程序为起始温度60℃,以6℃·min-1升温至150℃。再以8℃·min^-1升温至250℃,保持5min;进样口温度为260℃;分流比为60:40;质谱条件为EI源,接口温度为280℃,电子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30℃;扫描范围为50—800aum。结果:共分离鉴定出22个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超过5%的成分有榄香醇(31.50%)、柏木脑(10.88%)、α-桉叶醇(10.86%)、δ-杜松烯(6.80%)、4-萜烯醇(5.95%)。结论:为羌族“木香树”芳香避秽,杀菌消毒,净化空气,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民族民间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香树 方枝柏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油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变动 被引量:4
5
作者 樊志颖 李江荣 +3 位作者 陈康 汪汉驹 丁慧慧 陈文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48,共9页
【目的】研究高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以更好地揭示高山林线的形成机制。【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的5种木本植物(阳坡:乔木方枝柏,灌木林芝杜鹃和雪层杜鹃;阴坡:乔木急尖长苞冷杉,灌木雪山杜鹃)为研... 【目的】研究高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以更好地揭示高山林线的形成机制。【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的5种木本植物(阳坡:乔木方枝柏,灌木林芝杜鹃和雪层杜鹃;阴坡:乔木急尖长苞冷杉,灌木雪山杜鹃)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8月初)与非生长季(11月底)分别取其树叶、树枝、树干(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树根等组织,测定并分析其NSC含量。【结果】林线过渡带植物在整个生长周期都有充足的NSC,生长季植物NSC含量在2.74%~3.56%,非生长季NCS含量是生长季的2.85~3.84倍。生长季5种林线过渡带植物的NSC源/汇值为1.12~1.79;非生长季2种乔木NSC含量的NSC源/汇值均大于1,表明植物碳供应充足;3种灌木植物的NSC源/汇值均小于1,表现为碳供应不足。低温等不良环境是导致非生长季植物可溶性糖与淀粉比值较生长季明显升高的主要因素;非生长季林线过渡带植物可溶性糖含量是生长季的2.64~7.66倍,而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与淀粉间持续的动态转化都是植物顺利过冬的保障。【结论】构成色季拉山林线的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均未表现出碳供应不足的现象,“生长抑制”和“更新繁殖障碍限制”两种假说能很好地解释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 林线过渡带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急尖长苞冷杉 方枝柏 色季拉山
下载PDF
四川稻城海子山方枝柏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研究
6
作者 邹莉丽 徐姗姗 +6 位作者 郑超刚 李生芮 连婉婧 商志远 张志刚 孔兴功 赵志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7-927,共11页
对四川稻城县海子山高原上的方枝柏进行树芯采集,经交叉定年后建立林线上限位置的方枝柏树轮宽度年表。标准化年表与气象资料的响应分析结果揭示了该地区树木生长主要受当年生长季前期温度条件的控制。轮宽指数与前一年9月到当年2月的... 对四川稻城县海子山高原上的方枝柏进行树芯采集,经交叉定年后建立林线上限位置的方枝柏树轮宽度年表。标准化年表与气象资料的响应分析结果揭示了该地区树木生长主要受当年生长季前期温度条件的控制。轮宽指数与前一年9月到当年2月的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1)。由此重建了该地区1850—2019年这170 a的前一年9月到当年2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转换函数方差解释量31.7%。重建结果与邻近地区树轮记录的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重建序列显示工业革命以来,研究区经历较冷的时期有:1870—1890年和1960—1980年;较暖的时期有:1884—1892年、1919—1925年、1940—1960年以及1980—2019年。1940—1960年是20世纪最暖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温度呈现下降趋势,1980年开始气温保持持续升高,2010年之后气温有小幅下降。重建气温序列与太阳黑子数变化和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涛动AMO有较强的响应,揭示了太阳活动、海温等因子可能对该区温度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温度重建 林线 方枝柏 稻城
下载PDF
玛可河林区方枝柏育苗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邓小林 王宽邦 《青海农林科技》 2004年第4期37-37,40,共2页
玛可河林区是青海省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之一,由于育苗技术的原因,育苗树种仅限阴坡造林树种,忽视了该区阳坡树种育苗。为了加快三江源玛可河自然保护区恢复森林资源步伐,培育适宜当地生长良好的阳性树种对于全面发展本区造林具有重要... 玛可河林区是青海省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之一,由于育苗技术的原因,育苗树种仅限阴坡造林树种,忽视了该区阳坡树种育苗。为了加快三江源玛可河自然保护区恢复森林资源步伐,培育适宜当地生长良好的阳性树种对于全面发展本区造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可河林区 方枝柏 育苗技术 干旱阳坡造林
下载PDF
四川亚丁自然保护区不同林线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8
作者 刘泽 李君 +5 位作者 石松林 杨睿 罗雯文 马熠霖 别小娟 王国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7-1186,共10页
高山林线区域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为敏感。本研究对四川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林线区域方枝柏、川滇冷杉和大果红杉3个针叶树种进行年轮采样与处理,建立标准化年表,研究不同林线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 高山林线区域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为敏感。本研究对四川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林线区域方枝柏、川滇冷杉和大果红杉3个针叶树种进行年轮采样与处理,建立标准化年表,研究不同林线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2000年后,大果红杉的径向生长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川滇冷杉自2002年后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近10年来,方枝柏也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不同林线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方式存在差异。方枝柏径向生长对温度响应较为敏感,与上年10月—当年8月平均最低温度、上年11月—当年4月和当年7—10月平均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7—10月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川滇冷杉径向生长与当年5—6月平均温度和平均最高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5—6月相对湿度和帕默尔干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大果红杉径向生长与上年11—12月平均温度和平均最高温度、当年3月平均最高温度和当年8月平均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林线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时间稳定性存在差异,方枝柏和川滇冷杉径向生长与温度的正相关关系逐渐减弱,而大果红杉径向生长与温度的正相关关系逐渐增加。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度升高可能促进大果红杉的径向生长,抑制川滇冷杉和方枝柏的径向生长,改变区域林线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丁自然保护区 方枝柏 川滇冷杉 大果红杉 高山林线 气候响应
原文传递
川西高原两种针叶树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静茹 彭剑峰 +3 位作者 杨柳 崔佳月 李轩 彭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512-3520,共9页
基于树轮年代学手段,建立了岷江冷杉和方枝柏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以及混合树种年表,研究川西地区理县凉台沟两种针叶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混合年表中包含了2... 基于树轮年代学手段,建立了岷江冷杉和方枝柏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以及混合树种年表,研究川西地区理县凉台沟两种针叶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混合年表中包含了2个单个年表的共同气候信息,其信噪比和样本总体解释量均高于单个年表。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显示,3个年表对气候要素的响应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均对温度响应敏感,尤其是方枝柏最为敏感。相对湿度在5、10月对两树种的限制作用明显强于降水。1994年升温突变后,岷江冷杉宽度年表与月均温的相关性变化最为明显,部分月份由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表明岷江冷杉树木径向生长对温度的响应呈现出不稳定性,但两树种径向生长呈差异性变宽趋势,对气温响应的敏感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树木年轮 岷江冷杉 方枝柏 气候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