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王朝龙门石窟大佛营造意图的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久野美树 马彪(译) 《石窟寺研究》 2013年第1期182-197,共16页
本文是对唐代龙门石窟的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潜溪寺洞、奉先寺洞大佛像营造意图进行的考察。唐魏王李泰不仅营造了宾阳南洞像,而且是将未完成的龙门石窟予以竣工的人物,他很有可能继承了'融王权形象于大佛'之北魏大佛的营造意... 本文是对唐代龙门石窟的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潜溪寺洞、奉先寺洞大佛像营造意图进行的考察。唐魏王李泰不仅营造了宾阳南洞像,而且是将未完成的龙门石窟予以竣工的人物,他很有可能继承了'融王权形象于大佛'之北魏大佛的营造意图。宾阳南洞大佛像在形式上可以理解为'既有兼备永远性报身的尊恪,又是应身的阿弥陁';在建造意图上,正如《伊阙碑》碑文反映出的'永远性法身、佛'意识那样,'既是垂迹身又是应身的释迦尊格'。进一步说,由《伊阙碑》所记载大佛像的拖主魏王李泰之亡母文德皇后乃'成佛之存在',可以推测宾阳南洞大佛像即'作为王权象征之文德皇后形象'的再现;而与宾阳南洞大佛像在营造地点、时代、规模部很接近的宾阳北洞、潜溪寺洞大佛像,也像宾阳南洞大佛像那样有着复数尊格重叠的特征。关于奉先寺洞卢舍那像,笔者根据《大卢舍那像龛记》证明其也蕴含着'法身'意识;而从卢舍那大佛像的莲华座小如来坐像来看,笔者认为本像可以解释为《梵网经》之卢舍那像,即'具备法身性格之报身的卢舍那像'是由大佛像的形态予以显现的。通过一系列的考察,笔者指出:唐王朝的掌权者出于对'佛之法身、报身永远性'的重视,在这些大佛像中重叠以自身的'王权形象',是将'出世间、世间的王者性'作为政治的一部分加以利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龙门石窟 大佛 法身 报身 阿弥陁 卢舍那 王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