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temisia ordosica communi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llowing sand-dune stabilization in the Mu Us desert,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Dongqing Fan Yuqing Zhang +1 位作者 Shugao Qin Bin W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Artemisia ordosica is an excellent sand-fixing shrub for sand stabiliz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Sand dune stabilization, a critically important process, leads changes in abiotic factors, such as soil structure and ... Artemisia ordosica is an excellent sand-fixing shrub for sand stabiliz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Sand dune stabilization, a critically important process, leads changes in abiotic factors, such as soil structure and nutrient content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factors on an A. ordosica community following sand stabilization remain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us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 ordosica communi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t three habitats: semi-fixed dune (SF), fixed dune with low-cov- erage biological soil crust (F), and fixed dune with high- coverage biological soil crust (FC) in Mu Us desert. The mean height and coverage of plants increased with sand stabilization, while species diversity and richness increased initially and then reduced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CA revealed that slope,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nutrient contents, proportion of fine soil particles, soil moisture, and thicknes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 were all highly correlated with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uld explain 40.42 % of the vege- tatio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t the three habitats.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oil moisture in the SF dune. Soil moisture, soil nutrient, and fine-particle contents mainly affected plants distribution in the F dune. In the FC dune,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was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hicknes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 and soil moisture at a depth 0-20 cm, respectively. The dominance value of typical steppe spec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ollowing sand-dune stabilization and relations between species and samples in CCA ordination bi-plots showed that perennial grasses could invade the A. ordosica community on FC, indicating A. ordosica communities had a tendency to change into typical steppe vegetation with the further fixa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not only occurred in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mong the three stages of dune fixation. So,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dune ecosystems should be based on habitat conditions and ecological ne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ordosica analysis Environmental factor stabilization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Mu Us desert Sand dune
下载PDF
甘肃青土湖地区不同类型沙丘的表沙理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2
作者 潘美慧 李娜 +3 位作者 龚逸夫 陈晴 赵慧敏 王金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80,共12页
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理化特征在揭示风沙的来源、沉积过程、风化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分析了甘肃青土湖地区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青土湖地区沙丘表层沉积... 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理化特征在揭示风沙的来源、沉积过程、风化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分析了甘肃青土湖地区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青土湖地区沙丘表层沉积物以细砂为优势粒级,平均含量达72.08%,其次为极细砂,黏粒成分很少。频率分布曲线为单峰分布,概率累积曲线表现为三段式,反映出沉积环境较为稳定。(2)研究区沙丘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以SiO2为主,平均含量为76.40%,其次为Al2O3和CaO,平均含量分别为5.05%、3.74%。微量元素以Cr、Mn、Co、Sr、Ba、Ti、Ce和P为主,平均含量均>100 mg/L。(3)Y、Zr和Y/Zr、Rb/Zr双变量图、A-CNK-FM图解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为其沙源。风沙搬运过程中的磨蚀、风选作用是研究区富集Fe、Mg元素的主要原因。此外,下伏湖相沉积物就地起砂,石羊河冲积物也为其提供了部分沙物质。(4)A-CN-K和A-CNK-FM三角模式图表明研究区风化程度较弱,处于初期脱Na、Ca阶段。在沙丘固定过程中成土作用增强但淋溶作用减小,这是由于植被的影响导致半固定、固定沙丘Na、Ca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 粒度特征 地球化学元素 风成沉积 风化作用 青土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城东工区三维地震成像技术及应用
3
作者 陈可洋 周辉 +4 位作者 王成 刘洋 刘建颖 王洋洋 刘继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9-498,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古城东工区被沙漠覆盖,受松散的厚沙丘结构影响,采集的地震资料叠加了较强能量的沙丘鸣震噪声,导致奥陶系海相礁滩体储集层不能准确成像。针对传统成像方法存在的分辨率低、成像不聚焦等问题,在保真地震资料处理基础上,利用... 塔里木盆地古城东工区被沙漠覆盖,受松散的厚沙丘结构影响,采集的地震资料叠加了较强能量的沙丘鸣震噪声,导致奥陶系海相礁滩体储集层不能准确成像。针对传统成像方法存在的分辨率低、成像不聚焦等问题,在保真地震资料处理基础上,利用“三步法”沙丘鸣震噪声衰减技术对其进行大幅衰减。采用三维频率空间域叠前随机噪声压制技术提高叠前预处理道集的信噪比,并充分利用垂直地震剖面速度、测井信息、解释层位等资料,开展多信息约束网格层析建模和各向异性逆时偏移。结果表明:沙丘鸣震噪声得到衰减,叠前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传统去线性噪声方法明显提高;叠前道集中残余的地震随机噪声得到有效压制,处理后道集的速度谱能量更聚焦,有利于速度模型的精准建立;在高密度地震成像道集基础上,进行反演网格由粗到细逐级细化的深度域模型反演,构建的速度模型能够精细刻画奥陶系海相礁滩体储集层;采用各向异性逆时偏移方法实现了奥陶系海相礁滩体储集层复杂波场的准确归位,提高其分辨率和聚焦度。研究成果支撑了古城东工区G1井侧钻轨迹的优化设计,并得到了实钻验证,可为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同类地震资料的高精度成像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地震成像 沙丘鸣震噪声 层析建模 各向异性 礁滩体 储集层
下载PDF
福建海岸沙地5种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4
作者 高伟 叶功富 +2 位作者 岳新建 刘海 黄志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4-212,共9页
[目的]探明福建海岸沙地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机制,为海岸带防护林森林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5种主要防护林为对象,分别为次生林、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人工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 [目的]探明福建海岸沙地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机制,为海岸带防护林森林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5种主要防护林为对象,分别为次生林、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人工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人工林和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hospholipids fatty acid, PLFA)比较了不同防护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1)海岸沙地不同防护林土壤中共检测到18种PLFA生物标记,在尾巨桉和次生林中种类最多,湿地松和厚荚相思人工林最少。(2)土壤总磷脂脂肪酸、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含量均表现为尾巨桉和次生林较高,厚荚相思和木麻黄人工林较低,土壤真菌含量为尾巨桉林最高,丛枝菌根菌含量为次生林最高,真菌和丛枝菌根菌含量在其他防护林间无显著差异。(3)次生林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4种人工林。(4)土壤pH、细根碳氮含量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为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凋落物木质素/氮和细根碳氮比。[结论]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中引种尾巨桉和乡土树种,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沙地 防护林 土壤微生物群落 磷脂脂肪酸 亚热带
下载PDF
风沙地区铁路选线中的主导风向与沙丘移动速度判别方法研究
5
作者 高玉祥 程建军 李泽宇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4-182,共9页
风沙危害是影响沙区铁路选线设计的重要因素。为解决主导风向和沙丘移动数据获取的技术难题,通过分析沙丘空间形态与风况作用的内在关系,构建新月形沙丘、线性沙丘和金字塔沙丘等不同沙丘区域的主导风向判别方法;结合沙丘形态学参数,利... 风沙危害是影响沙区铁路选线设计的重要因素。为解决主导风向和沙丘移动数据获取的技术难题,通过分析沙丘空间形态与风况作用的内在关系,构建新月形沙丘、线性沙丘和金字塔沙丘等不同沙丘区域的主导风向判别方法;结合沙丘形态学参数,利用Google Earth历史影像和GIS空间分析,提出沙丘移动速度的测算模型。以和若铁路沿线区域为研究对象,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沙丘形态分析的铁路沿线主导风向识别方法能快速地得到选线范围内的主导风向,判别结果与气象监测数据的误差不超过15°;利用卫星影像和GIS的测量方法可实现沙丘移动速度的计算,沙丘移动数据能对气象站观测的风沙数据进行有效补充,提高了铁路设计中沙害勘察的准确性与效率。研究成果可为风沙地区铁路减灾选线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选线 风沙地区 主导风向 沙丘移动 形态特征 和若铁路
下载PDF
和田-若羌铁路“七带一体”综合防沙技术
6
作者 赵加海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16期144-147,共4页
和田—若羌铁路(和若铁路)位于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剧烈的风沙活动对其中409.19 km线路的运营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因此风沙治理成为和若铁路成功建设和安全运营的关键。该文首先调查和归纳和若铁路沿线的风沙危害现状,... 和田—若羌铁路(和若铁路)位于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剧烈的风沙活动对其中409.19 km线路的运营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因此风沙治理成为和若铁路成功建设和安全运营的关键。该文首先调查和归纳和若铁路沿线的风沙危害现状,随后对铁路建设过程中摸索总结的“七带一体”的综合防沙技术进行介绍,实现建设期沙害不上道的目标,目前植物综合成活率达到85%以上,植株平距高度在1.0~1.5 m,为和若铁路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相关工作和成果能够指导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管理,为国家在项目审批中的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危害 七带一体 综合防沙技术 雾喷固沙 和若铁路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成沉积空间格局、沉积模式及其环境效应
7
作者 夏敦胜 杨军怀 +12 位作者 王树源 刘鑫 陈梓炫 赵来 牛潇毅 金明 高福元 凌智永 王飞 李再军 王鑫 贾佳 杨胜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9-244,共16页
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雅江)流域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缝合带,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该区域中更新世以来的风成沉积物不仅是揭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演化的重要窗口,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构造、气候及地表... 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雅江)流域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缝合带,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该区域中更新世以来的风成沉积物不仅是揭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演化的重要窗口,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构造、气候及地表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我们对于该区域风成沉积物的空间格局、沉积模式及其环境效应至今仍然缺乏系统的认识。本文在大量野外考察和已有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典型沉积物样品的综合分析,对雅江流域风成沉积体系进行了梳理,绘制了《雅江风成沉积空间分布图》,包括1幅序图和6幅区域分布图,其中风沙和黄土沉积呈斑块状分布,二者通常相伴而生。黄土与沙丘、河流砂等松散沉积物之间存在密切的物质联系,区域内的风成沉积以自循环过程为主,记录了区域气候的空间差异。河谷沉积物在接受有限的远源粉尘输入的同时,在高空西风的作用下向全球贡献粉尘物质。中更新世以来的粉尘活动受控于构造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耦合,而全新世粉尘活动受河谷环境影响表现较为复杂,区域气候变化受中纬度西风和印度夏季风的协同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南部 雅鲁藏布江 沙丘 黄土 分布 物源 气候变化 全新世
下载PDF
沙丘地质下悬空输油管道力学特性分析
8
作者 吴玉国 高勇飞 +3 位作者 帕尔哈提·阿布都克里木 李小玲 范开峰 吴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6-153,共8页
沙丘流动会导致埋地输油管道发生悬空,处于长距离悬空状态下的输油管道会发生断裂、变形等失效形式。为了探究输油管道在不同悬空状态下的力学特性,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建立管-沙土有限元模型,在综合考虑沙土物理特性以及... 沙丘流动会导致埋地输油管道发生悬空,处于长距离悬空状态下的输油管道会发生断裂、变形等失效形式。为了探究输油管道在不同悬空状态下的力学特性,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建立管-沙土有限元模型,在综合考虑沙土物理特性以及管-沙土非线性接触的基础上,基于热-流-固单向耦合方法分析处于不同工况下的悬空输油管道在多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变形特性,并对悬空输油管道的极限状态进行安全评估。结果表明:热应力对悬空输油管道力学特性的影响不可忽略;随着悬空长度增加最大Mises等效应力发生的位置由悬空中心处变为悬空段与埋地段的分界处;在考虑热应力的基础上,最大Mises等效应力随悬空长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在综合影响下,算例中的悬空输油管道极限长度为77.41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流动 悬空管道 流-固-热耦合 安全评估
下载PDF
南疆沙漠区单炮记录间品质差异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9
作者 张伟 宋智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8-566,共9页
南疆沙漠区地层平缓,同相轴连续,从浅到深层位也较齐全,但常会遇到“不同位置的原始单炮记录间同相轴信息相差较大”的现象,包括同相轴的数量、清晰度、相对能量关系等,表现为同一条同相轴在某些炮记录中有,而在另一些炮记录中不可见,... 南疆沙漠区地层平缓,同相轴连续,从浅到深层位也较齐全,但常会遇到“不同位置的原始单炮记录间同相轴信息相差较大”的现象,包括同相轴的数量、清晰度、相对能量关系等,表现为同一条同相轴在某些炮记录中有,而在另一些炮记录中不可见,或者在有的单炮记录中非常清晰,而在另外单炮记录中非常微弱,给人感觉这些同相轴在单炮记录间“上蹿下跳”,而且人们在整个工区都难以挑选到品质相当的典型单炮记录做展示。究其原因,本文分析认为,各个排列上的沙丘鸣震不同,导致单炮资料品质差异大。将沙丘鸣震压制之后,单炮记录的品质趋于统一。同时,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际资料对比分析,厘清了该区沙丘鸣震波场特征,并据此进一步完善了相应的压制沙丘呜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沙漠区 单炮记录同相轴差异 不同地表位置 沙丘鸣震 共检波点道集 线性噪声压制
下载PDF
羽翼袋沙障的防风阻沙效果与成本效益分析
10
作者 尚海军 韩雪莹 +3 位作者 梁晓晨 闫茂林 海冰 梁海荣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10-15,共6页
羽翼袋沙障是一种新型沙障,可增大风沙阻力,减弱风速,达到底袋固沙、羽翼消风的作用,提高了防风固沙效果。通过与传统沙袋沙障对气流速度、风沙流结构及相对阻沙能力的影响比较,分析了羽翼袋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为防沙治沙筛选新材料提... 羽翼袋沙障是一种新型沙障,可增大风沙阻力,减弱风速,达到底袋固沙、羽翼消风的作用,提高了防风固沙效果。通过与传统沙袋沙障对气流速度、风沙流结构及相对阻沙能力的影响比较,分析了羽翼袋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为防沙治沙筛选新材料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3种风速下,羽翼袋沙障有效防护范围较沙袋沙障增大3.99~7.50倍,减弱风速效能提高10.50%~21.23%;沙袋沙障各点位输沙量均大于羽翼袋沙障,各高度阻沙能力系数反之,羽翼袋沙障相对阻沙能力较沙袋沙障增加1.19~1.3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技术 防风效能 阻沙能力 流动沙丘 乌兰布和沙漠
下载PDF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沙丘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强强 毛东雷 +3 位作者 徐佳瑞 张凯丽 刘蕾 杨郭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5-145,共11页
[目的]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沙丘类型下风沙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分布特征及环境敏感粒级组分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沙丘类型下风沙沉积物相关参数及分布规律。[方法]基于绿洲-沙漠过渡带4种沙丘各部位粒度数据及磁化率数据,采用数... [目的]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沙丘类型下风沙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分布特征及环境敏感粒级组分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沙丘类型下风沙沉积物相关参数及分布规律。[方法]基于绿洲-沙漠过渡带4种沙丘各部位粒度数据及磁化率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种沙丘在不同地貌部位表层的沙物质粒级含量有所差别,回涡、灌丛、新月形及风影沙丘表面沙物质主要由极粗粉砂、极细砂、细砂组成,百分含量总和由小到大依次为96.71%,97.54%,98.48%,98.65%。4种不同沙丘表面沙物质分选性均为分选中度好。不同沙丘的峰态平均值介于0.93~1.02,属于中等峰态,从总体上分析4种沙丘的峰态值从迎风坡底到顶部逐渐增大,顶部到背风坡底部逐渐减小。新月形沙丘偏度值最小,偏度值介于-0.03~0.01,主要表现为对称,风影、回涡及灌丛沙丘偏度值介于-0.04~0.44,为对称和正偏。风影、灌丛及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平均粒径与偏度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沙粒平均粒径愈粗愈趋向正偏。风影、回涡及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偏度与峰态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沙物质分选性愈差,就愈趋于窄峰态。通过沉积环境判别得出沉积物为风成沙,主体为风成沉积环境,4种不同的沙丘环境敏感粒级组分集中于100~570μm,表明研究区域风沙活动强烈。由于地理要素所组成的差异化构造及人为原因,导致每个不同地貌部位表面沉积物的粒级-标准偏差值相对变化差异较大。[结论]绿洲-沙漠过渡带4种风积地貌沙物质粒径差异主要是由地形、风况及沙源沉积物结构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带 沉积环境 粒度特征 磁化率 沙丘 策勒
下载PDF
植被沙障下沙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文煜 毛东雷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植被作为地表天然沙障在全球分布广泛,在干旱区、半干旱区和海岸带地区植被生长发育影响沙丘演化,许多学者对植被沙障下沙丘进行了研究,但对于沙丘流场结构、粒度特征、形态和发育过程研究不够深入,一些沙丘发育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文... 植被作为地表天然沙障在全球分布广泛,在干旱区、半干旱区和海岸带地区植被生长发育影响沙丘演化,许多学者对植被沙障下沙丘进行了研究,但对于沙丘流场结构、粒度特征、形态和发育过程研究不够深入,一些沙丘发育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文章在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植被沙障下沙丘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植被沙障形态、体积、疏透度、盖度、坡度和空间位置对沙丘形态、流场结构、粒度特征和发育过程有重要影响。并基于上述总结简要提出了目前植被沙障下沙丘发育演化研究中的不足,认为未来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不同季节植被沙障下沙丘发育演化规律,尤其是人为破坏植被或冬季植被衰退后沙丘变化特征;2)植被生理生态特性对沙丘发育影响及植被沙障前相邻回涡沙丘间物质交换及发育机制;3)植被沙障下沙丘周边流场的研究,尤其是湍流对沙丘发育影响;4)植被疏透度、盖度和体积等因素对沙丘粒度特征影响;5)加强对海岸带地区植被与沙丘之间关系研究,并建立沙丘发育演化模型;6)结合多种指标定量研究不同发育时期植被沙障下沙丘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7)改进风洞实验中模型材料并运用无人机等新技术对大尺度范围内地形–植被相互作用下沙丘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沙障 沙丘 形态 发育过程 流场 粒度
下载PDF
新疆艾勒逊乌拉沙漠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径及分形特征
13
作者 曾燚 马倩 王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7-94,共8页
[目的]对新疆艾勒逊乌拉沙漠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其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影响沉积物粒度分布的因素。[方法]对沙漠及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进行粒级划分,并对粒度参数、分形维数分析。[结果]①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2... [目的]对新疆艾勒逊乌拉沙漠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其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影响沉积物粒度分布的因素。[方法]对沙漠及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进行粒级划分,并对粒度参数、分形维数分析。[结果]①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284.63μm,中砂为主,占48.93%;偏度为-0.18,呈负偏,距沙源近,搬运介质动力强;分选系数为1.10,分选性极好;峰度值为1.01,属常峰态,沉积物颗粒分布较均匀。②流动性沙丘和半固定沙丘表层沉积物偏度值分别为-0.13和-0.08,分别呈负偏、中等,两类沙丘粗砂砾较多;分选系数分别为1.66和1.76,均呈中等,沉积物粒度分布较均匀;峰度值分别为1.10和1.12,为常峰态和较窄峰,说明沙丘的粗颗粒沉积物在沙漠中相对集中。③流动性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从迎风坡底到背风坡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平均粒径值依次分别为289.58,310.44,290.92,277.64,275.36μm和310.34,306.68,337.78,290.36,277.68μm,两类沙丘粗颗粒沉积物均集中在迎风坡。半固定沙丘迎风坡粗颗粒沉积物含量高于流动性沙丘迎风坡粗颗粒沉积物含量,半固定沙丘截沙能力更强;流动性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的分选系数从迎风坡底到背风坡底变化趋势,前者波动大,呈W形变化,后者变化小,呈V形变化,灌丛植被使分选系数变化趋势在丘顶转折;④沙漠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分形维数值是1.35,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性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分形维数分值别为1.59和1.34。分形维数的波动强度影响沉积物颗粒分布的均匀度、土壤肥力和植被生长。[结论]艾勒逊乌拉沙漠距沙源近,沙丘的粗颗粒沉积物在沙漠中相对集中,灌丛是影响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流动性沙丘 半固定沙丘 分选系数 艾勒逊乌拉沙漠
下载PDF
南昌市厚田剖面末次冰期沉积的色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14
作者 李星耀 李志文 +3 位作者 朱志军 詹江振 李向洁 李世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0-179,共10页
色度是古环境重建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于黄土高原黄土古气候重建,但其在亚热带湿润区第四纪沉积中的研究十分少见且意义不明。选取鄱阳湖南岸之厚田沙地的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色度测试,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将色度参数与其他气候... 色度是古环境重建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于黄土高原黄土古气候重建,但其在亚热带湿润区第四纪沉积中的研究十分少见且意义不明。选取鄱阳湖南岸之厚田沙地的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色度测试,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将色度参数与其他气候代用指标进行对比,探讨MIS4—MIS2期间的古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色度参数曲线在剖面垂直方向上产生了较大波动,呈现出干冷→暖湿→干冷的多个冷暖震荡。其中L^(*)值曲线的波峰段主要集中在沙丘砂层(HT6、HT4、HT1),指示MIS4阶段、MIS3b阶段和MIS2晚期阶段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冬季风增强;a^(*)、b^(*)、C^(*)和h^(*)值曲线的波峰段主要集中在砂质古土壤层(HT5、HT3、HT2),指示MIS3c阶段、MIS3a阶段和MIS2早期阶段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夏季风增强,反映了该区域在末次冰期受冬季风和夏季风交替影响的气候演变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沙丘砂-砂质古土壤序列 色度 古环境 厚田沙地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不同沙障组合措施的防风固沙效益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石麟 李红悦 +4 位作者 赵雨兴 任余艳 何金军 于凤强 哈斯额尔敦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8-279,共12页
为了解毛乌素沙地沙柳再生沙障、聚乳酸(PLA)沙袋沙障和草绳沙障配置固沙植物种组合措施下的防风固沙效益,通过对各类组合措施下不同高度处风速、近地表输沙量、障内蚀积形态的测定,对比分析了不同材料、坡位、规格下几种沙障组合措施... 为了解毛乌素沙地沙柳再生沙障、聚乳酸(PLA)沙袋沙障和草绳沙障配置固沙植物种组合措施下的防风固沙效益,通过对各类组合措施下不同高度处风速、近地表输沙量、障内蚀积形态的测定,对比分析了不同材料、坡位、规格下几种沙障组合措施的防风固沙效益。结果表明:(1)1 m×1 m规格沙柳再生沙障、草绳沙障组合措施下降低近地表风速效能最大,可达80.29%、78.49%,3 m×3 m规格的草绳、PLA沙障组合措施下防风效能仅为58.14%、57.88%;(2)输沙率降低率表现为:沙柳>草绳>PLA,且呈随规格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其中沙柳再生沙障组合措施阻沙效果较稳定,其他2种稳定性较差;(3)各类措施下障内微地形主要受NW~NNW风向控制,不同类沙障材料障内形态特征不同,整体以侵蚀为主,草绳沙障组合措施障内相对侵蚀深度最大,PLA沙障措施下次之,沙柳沙障措施下表现为以-10~5 cm区间侵蚀深度范围为主的弱蚀积状态,但相对侵蚀深度范围均呈随规格增大、坡位增加而减小的趋势。综合分析认为,沙柳再生沙障配以撒播固沙植物种的人工固沙植被体系最为稳定,防风固沙效益最优,为毛乌素沙地较为适宜的流动沙丘沙障促进植被恢复治理技术措施,其余组合措施可视沙障材料获取难易、运输条件以及流沙环境和治理目的适当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沙丘 沙障 组合措施 防风固沙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优势物种的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贾美玉 陈秋华 +3 位作者 张优倩 宋振辉 王泽禹 李国栋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1期71-77,共7页
植被恢复与重建在保护水土资源、防止生态退化和荒漠化扩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一定尺度内优势物种的格局反映了植被恢复的过程。通过在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迎风坡底部建立了20 m×20 m样方,调查... 植被恢复与重建在保护水土资源、防止生态退化和荒漠化扩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一定尺度内优势物种的格局反映了植被恢复的过程。通过在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迎风坡底部建立了20 m×20 m样方,调查了流动沙丘3种优势物种的位置和高度信息,采用点格局分析的方法,对优势物种格局、过程与尺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经研究发现:沙蓬在该样方内,r<5 cm尺度上均匀分布,5 cm<r<50 cm尺度上表现为均匀分布与聚集分布交替出现的格局;狗尾草和差巴嘎蒿在0<r<50 cm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但狗尾草在r=10 cm尺度上聚集分布和r=18 cm尺度上均匀分布。在r<5 cm尺度内,沙蓬和狗尾草表现为负相关,随着尺度的增大,出现正相关,但整体尺度以正相关为主且随着尺度增加相关性减弱。同质性条件下种子扩散模型不能解释沙蓬与狗尾草的空间格局,由于流动沙丘异质性较强,推测环境异质性是导致优势物种格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沙丘迎风坡底部 格局、过程与尺度 种内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U-Net深度学习方法对沙丘特征线提取研究
17
作者 陈明均 陈竹安 《江西科学》 2023年第2期333-338,共6页
近地球表面风况及其环境变化与沙丘特征形态演变过程息息相关,在研究过程中,较大范围的沙丘特征线提取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基于U-Net深度学习,对库布齐沙漠内存在的大范围沙丘特征线进行高精度提取,所识别的沙丘特征线为沙脊线... 近地球表面风况及其环境变化与沙丘特征形态演变过程息息相关,在研究过程中,较大范围的沙丘特征线提取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基于U-Net深度学习,对库布齐沙漠内存在的大范围沙丘特征线进行高精度提取,所识别的沙丘特征线为沙脊线和沙丘背风坡坡脚线。实验结果表明:基于U-Net深度学习方法提取卫星影像中的沙丘特征线精度评价指标分别为:MIoU值77.43%、MPA值80.25%、Precision值87.67%,评价指标数据均优于SegNet方法;提取出的沙脊线走向呈NW-SE分布,与气象站测得的风向基本保持一致;利用U-Net深度学习方法自动提取的沙丘特征线的准确性高,与实际观测结果较为符合,可有效地用于区域性的沙脊线走向分析,为沙丘特征演变研究提供了有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et深度学习 沙丘特征线提取 沙脊线走向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植被区降水入渗与再分配规律研究 被引量:49
18
作者 王新平 李新荣 +4 位作者 康尔泗 张景光 周海燕 杨诗秀 雷志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34-1241,共8页
试验于 2 0 0 1年 8月 1 7日至 9月 30日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进行 ,主要利用时域反射仪 ( TDR)连续测量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方法 ,观测受植物根系吸水、蒸散作用影响下的人工植被荒漠灌木柠条 ( Caragana korshinskii)群落... 试验于 2 0 0 1年 8月 1 7日至 9月 30日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进行 ,主要利用时域反射仪 ( TDR)连续测量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方法 ,观测受植物根系吸水、蒸散作用影响下的人工植被荒漠灌木柠条 ( Caragana korshinskii)群落区固定沙丘降水入渗与再分配过程。土壤体积含水率由水平埋设在植物根系剖面内 1 2个深度层次 ( 5~ 2 0 0 cm)的时域反射仪探头每小时自动测定 1次。天然降水条件下的土壤入渗速率由入渗深度与相应的入渗时间之比值计算得到。结果表明 :在 7次不连续降水过程中 ,土壤入渗速率与降水强度呈简单线性相关关系 ,土壤入渗速率约为降水强度的 1 0倍强。然而当次降水过程中降水强度小于 0 .46mm/h时 ,土壤入渗速率约为 0 cm/h,此时的降水对人工植被固定沙丘区的土壤基本上没有水分补给作用。受荒漠灌木柠条根系吸水作用的影响 ,其根系密集剖面深度 40~ 1 40 cm内降水水分入渗积累不明显。降水入渗速率及入渗深度受土壤剖面初始含水率多寡而变化 ,干燥土壤剖面有助于提高入渗速率及入渗深度。降水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区域环境内空气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适宜 ,柠条生长进入相对旺盛阶段 ,其根系密集层 1 4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率在总体上下降的过程中 ,表现出昼消夜长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生态系统 土壤水分 入渗 水分平衡 人工植被 固定沙丘 柠条
下载PDF
流动沙丘降雨入渗和再分配过程 被引量:59
19
作者 刘新平 张铜会 +1 位作者 赵哈林 岳广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6-171,共6页
本文通过野外监测和模拟降雨试验对流动沙丘降雨入渗补给、再分配过程和蒸发消耗几个方面作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0~200cm深度土壤层特性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0—20cm为表层千沙层;20—140cm为降雨影响变化层;14... 本文通过野外监测和模拟降雨试验对流动沙丘降雨入渗补给、再分配过程和蒸发消耗几个方面作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0~200cm深度土壤层特性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0—20cm为表层千沙层;20—140cm为降雨影响变化层;140cm以下为深部稳定层。土壤入渗速率受降雨强度的控制,强度大,入渗也大,入渗深度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之问存在线性关系。湿润锋迁移速率在降雨开始较小,而后逐渐增大,达到峰值之后,又随时间而降低,最后趋于稳定。13.4mm的降雨是无效降水和补给地下水的分界点;≥20mm的降雨可使蒸发层土壤在再分配结束后达到最小持水量;≥50mm的降雨通过土壤水分的再分配可以使120cm深度土壤水分达到饱和持水量,进而下层进行饱和排水入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沙丘 土壤水分 降雨入渗 蒸发 再分配
下载PDF
沙坡头固定沙丘结皮层的微生物区系动态 被引量:24
20
作者 邵玉琴 赵吉 +3 位作者 包青海 刘新民 雍世鹏 廖仰南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8-303,共6页
对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人工植被固定沙丘、红卫自然植被固定沙丘的结皮层和流动沙丘表层(0~ 0 5cm)中的微生物类群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①好气性细菌数量影响着微生物总数量的变化趋势 ;②微生物总数量分布依次排列为 :自然... 对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人工植被固定沙丘、红卫自然植被固定沙丘的结皮层和流动沙丘表层(0~ 0 5cm)中的微生物类群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①好气性细菌数量影响着微生物总数量的变化趋势 ;②微生物总数量分布依次排列为 :自然植被固定沙丘 >195 6年栽植区 >196 4年栽植区 >自然半固定沙丘 >1982年栽植区>流动沙丘 ;③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与结皮层的形成、植物覆盖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因子有密切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坡头 固定沙丘 结皮层 土地微生物区系 人工植被 荒漠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