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7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local scour on the flow field near the spur dike
1
作者 Yu-Tian Li Jie-Min Zhan Wing-Hong Onyx Wai 《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CAS CSCD 2024年第2期98-105,共8页
The flow field near a spur dike such as down flow and horseshoe vortex system(HVS)are susceptible to the topographic changes in the local scouring process,resulting in variation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with time.In ... The flow field near a spur dike such as down flow and horseshoe vortex system(HVS)are susceptible to the topographic changes in the local scouring process,resulting in variation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with time.In this study,large eddy simulations with fixed-bed at different scouring stage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flow field.Th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bed deformation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flow rate per unit area,which represent the capability of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by water,in the scour hole.Moreover,the intensity of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and bimodal motion near the sand bed induced by the HVS were also varied.However,the peak moments between the two sediment transport mechanisms were different.Hence,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topography and flow field is essential for the local scour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ur dike Local scour Large eddy simulation Down flow Horseshoe vortex system
下载PDF
2.7-Ga-old mafic dike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2
作者 Haiyan Liu Chong Pe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124-1129,共6页
We studied an Archean mafic dike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which has a magmatic age of 2701 ± 83 Ma and is currently the oldest mafic dike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Such an old di... We studied an Archean mafic dike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which has a magmatic age of 2701 ± 83 Ma and is currently the oldest mafic dike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Such an old dike is extremely rare in the world. The presence of mafic dikes indicates that the North China Craton was in a tensional tectonic environment at 2.7 Ga.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reveal that this mafic dike belongs to continental tholeiitic basalt. Results from Hf isotope analysis reveal that the mafic dike originates from a depleted mantle. The plate assembly in the North China landmass was realized during the Archean era(2.7 Ga), and a thick and stable continental crust was formed. Therefore, the first cratoniz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was completed before 2.7 Ga. The intrusion of the 2.7-Ga-old mafic dike from the deep lithospheric mantle of the continent indicates that the North China Craton has undergone a period of extensional tectonic activity. This event marks a significant extensional event that occurred after the cratoniz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EAN Mafic dik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North China Craton Hf CRATONIZATION
下载PDF
鄱阳湖区某典型圩堤堤基管涌发展过程试验研究
3
作者 李火坤 王文韬 +6 位作者 王姣 唐义员 王萱子 胡强 熊威 黄伟 朱慧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6,共9页
堤基管涌是造成鄱阳湖区圩堤险情乃至溃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从机理上研究并揭示鄱阳湖区圩堤堤基管涌的致灾机制,对于应对管涌险情、科学开展应急抢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鄱阳湖区某圩堤典型堤基结构,采用堤基原型土和自行设计制作的模... 堤基管涌是造成鄱阳湖区圩堤险情乃至溃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从机理上研究并揭示鄱阳湖区圩堤堤基管涌的致灾机制,对于应对管涌险情、科学开展应急抢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鄱阳湖区某圩堤典型堤基结构,采用堤基原型土和自行设计制作的模型槽开展管涌物理模型试验,完整模拟了原型多层复杂堤基管涌发生、发展及致溃的全过程。结合试验现象对管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水力条件、堤基破坏机理和土体颗粒侵蚀速度等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圩堤堤基结构中管涌破坏集中于下伏砂层,在渗透压的作用下上覆弱透水层被渗流击穿,于砂层与上覆层的接触面形成管涌通道后加速土体颗粒的侵蚀,最终导致堤基溃决;鄱阳湖区某典型圩堤堤基中夹于黏土层中的壤土层无法起到强弱透水层间过渡层的作用,土体颗粒侵蚀规律与无壤土过渡层的堤基结构相类似,形成表面管涌出口和堤基开裂的土体颗粒累计侵蚀量增长速率均低于0.1 g/s;该圩堤发生管涌的堤基平均总体临界水平坡降约为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圩堤 堤基 管涌 机理 模型试验
下载PDF
二元堤基结构堤防管涌机理模型试验
4
作者 李火坤 王文韬 +6 位作者 王姣 唐义员 王萱子 胡强 熊威 黄伟 朱慧琪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8,共10页
为了科学解释二元堤基结构堤防管涌致灾机制并揭示其形成、演化过程和致溃规律,在考虑堤基强、弱透水层之间壤土过渡层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完整地模拟了二元堤基管涌从单个泡泉发展至管涌群并最终造成堤基塌陷溃决的全过程。... 为了科学解释二元堤基结构堤防管涌致灾机制并揭示其形成、演化过程和致溃规律,在考虑堤基强、弱透水层之间壤土过渡层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完整地模拟了二元堤基管涌从单个泡泉发展至管涌群并最终造成堤基塌陷溃决的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上部黏土及壤土层在渗流的顶托作用下向上隆起并在堤基内部产生层间水平渗漏通道,导致发生潜层砂沸,最终向上发展为表面砂沸的渗透破坏;二元堤基结构管涌发展可分为裂缝发展、潜层破坏、上覆层破坏、管涌通道上溯、堤基破坏和堤基溃决6个发展阶段;表面砂沸由潜层砂沸发展而来,潜层砂沸是由于土层内竖向坡降所引起的渗流力大于上部土体浮容重时造成的土层结构破坏所致,临界竖向坡降处于0.9~1之间;壤土层的存在会加快堤后自由边界区域管涌群的发展速度,但可以延缓管涌通道的上溯,对堤基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防 二元堤基 管涌机理 潜层砂沸 模型试验
下载PDF
考虑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的堤防工程渗流分析
5
作者 庞锐 徐明洋 +1 位作者 柴伊豪 周扬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7-210,共4页
水力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堤防的渗流状态有明显影响,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可为堤防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为此,基于随机场理论建立了非侵入式随机渗流分析框架,研究了复杂堤防在不同随机场参数下堤防内水力坡降、渗流量等渗流控制指标的变化... 水力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堤防的渗流状态有明显影响,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可为堤防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为此,基于随机场理论建立了非侵入式随机渗流分析框架,研究了复杂堤防在不同随机场参数下堤防内水力坡降、渗流量等渗流控制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变异系数每增大0.2,堤防内粘土的水力坡降最大值增加20.4%,中砂则增加60.5%,水力参数空间变异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此外,同时考虑堤防内所有材料的随机渗流特性与仅考虑粘土随机渗流特性相比,粘土内最大水力坡降和流量存在较小波动,这意味着粘土作为主要防渗材料,其渗流安全主要受自身材料属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防 渗透系数 渗流指标 空间变异性 非侵入式随机渗流
下载PDF
透水丁坝孔型对坝体附近水流特性影响研究
6
作者 樊新建 浮文文 +2 位作者 王之君 汪开宏 程扬威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4-207,199,共5页
为深入探讨透水丁坝透水孔型对其附近水流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高精度水槽试验,采用三维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对矩形、方圆形和椭圆形三种透水孔型下丁坝附近水流流速进行测量,获得不同透水孔型影响下的丁坝附近水流流速和紊动强度分布特征... 为深入探讨透水丁坝透水孔型对其附近水流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高精度水槽试验,采用三维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对矩形、方圆形和椭圆形三种透水孔型下丁坝附近水流流速进行测量,获得不同透水孔型影响下的丁坝附近水流流速和紊动强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坝后水流流速波动和紊动强度明显大于坝前,透水丁坝对近坝区水流影响较大,距丁坝越远,流速均匀性越好,紊动强度越小。透水丁坝的缓流效果与透水孔型密切相关,矩形透水孔的坝后缓流率为35.4%,缓流效果较好,方圆形透水孔次之,椭圆形最小,研究结果可为丁坝的透水孔型选择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丁坝 透水孔型 流速分布 紊动强度 缓流率
下载PDF
长江上游水井湾航道整治数值模拟
7
作者 付旭辉 唐荣岭 +2 位作者 何京霖 张波 龚慧玲 《水运工程》 2024年第5期95-102,155,共9页
水井湾滩段是长江上游弯道分汊河道,具有急、浅、险等多种碍航特性。洪中枯流量的差异引起主支汊分流比与分沙比的变化,河床不稳定。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丁顺坝平面初步布置方案,研究丁顺坝坝头不同偏角布置下水井湾航道的通航水流条... 水井湾滩段是长江上游弯道分汊河道,具有急、浅、险等多种碍航特性。洪中枯流量的差异引起主支汊分流比与分沙比的变化,河床不稳定。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丁顺坝平面初步布置方案,研究丁顺坝坝头不同偏角布置下水井湾航道的通航水流条件及汊道分流比变化规律,对比分析各布置方案的计算结果得到平面布置最优方案。研究表明:通航水流条件与丁顺坝坝头偏角不成正向变动关系,坝头偏角存在合适区间;分汊主河道分流比与流量成反向变动关系,坝头偏角对河道分流比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河流航道整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井湾 丁顺坝 分汊河道 通航水流条件
下载PDF
天津市滨海新区白水头堤段海堤堤型比选设计
8
作者 李鹏 张萌 《海河水利》 2024年第9期41-45,共5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位于渤海湾西岸,海岸线北起津冀交界涧河口,南至沧浪渠入海口。由于沿海区域地势平坦,历史上曾多次受到风暴潮侵袭,造成不同程度经济损失。现状海堤防潮设计标准为20~50 a一遇潮位组合7级风,经过多年运行大多数堤段发生... 天津市滨海新区位于渤海湾西岸,海岸线北起津冀交界涧河口,南至沧浪渠入海口。由于沿海区域地势平坦,历史上曾多次受到风暴潮侵袭,造成不同程度经济损失。现状海堤防潮设计标准为20~50 a一遇潮位组合7级风,经过多年运行大多数堤段发生不同程度沉降,不满足原防潮设计标准,距规划防潮标准100~200 a一遇潮位组合50~100 a风浪差距较大,海堤提标建设工作亟待开展。主要阐述滨海新区白水头堤段不同型式的海堤在工程中的比选及设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新区 防潮海堤 提标 堤型 比选
下载PDF
堤防漫顶溃决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忠祥 张大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8,共1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堤防保护区内人口及资产密度不断提高,一旦遭遇极端降雨事件引发堤防溃决,会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威胁,因此开展堤防溃决机理和溃堤水流特性的研究对水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堤防漫顶溃决物理模型试验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堤防保护区内人口及资产密度不断提高,一旦遭遇极端降雨事件引发堤防溃决,会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威胁,因此开展堤防溃决机理和溃堤水流特性的研究对水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堤防漫顶溃决物理模型试验是研究堤防溃决机理与溃堤水流特性的重要手段,有必要对该方面众多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的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堤防漫顶溃决物理模型试验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堤防漫顶溃决试验所用装置及测量设备,并对堤防溃口处水力特征、溃口形态演变以及溃口出流过程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已有试验成果中对河道内外水动力响应变化规律的认识并不成熟,对堤防溃口水沙运动机理的阐述也不够清晰,继续开展堤防漫顶溃决试验,深入研究堤防溃决机理与溃堤水流特性依然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防 漫顶溃决 物理模型 溃口 测量 试验
下载PDF
堤前红树林对直立堤波压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10
作者 雷佳欣 张荣 +2 位作者 陈永平 王远 姚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30,共14页
基于非静压模型SWASH,建立数值波浪水槽,通过设置有无红树林的对比实验,系统研究了波浪-红树林-直立堤相互作用时的水动力特性,并分析了波陡,相对水深,厄塞尔数,红树林长度、密度、特征直径等因素对直立堤堤前波高、迎浪面最大波压力的... 基于非静压模型SWASH,建立数值波浪水槽,通过设置有无红树林的对比实验,系统研究了波浪-红树林-直立堤相互作用时的水动力特性,并分析了波陡,相对水深,厄塞尔数,红树林长度、密度、特征直径等因素对直立堤堤前波高、迎浪面最大波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红树林时Goda公式无法准确估算直立堤上的冲击荷载;在模型比尺为1∶10的数值实验中,2 m宽的堤前红树林可使波高衰减6%~45%,波压力衰减11%~74%,然而,在相对波高较大且红树林特征参数较小时会引起堤前波高增大4%~26%;在本文考虑的水力条件下,最大波压力随波陡减小而减小58%~93%,随相对水深增大而减小42%~72%,随厄塞尔数减小而减小87%~96%;堤前波高和波压力衰减率随红树林宽度、密度及特征直径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红树林的消浪效应及红树林生态系统与海堤组合的海岸防护工程的设计与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直立堤 波压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均质土堤漫溢溃决机理试验研究
11
作者 黄卫 魏红艳 +1 位作者 史德亮 段文刚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8-224,共7页
为研究堤防漫溢溃决机理及溃决影响因素作用规律,考虑河道来流量、堤高以及诱导溃口宽度3个影响因素,开展了5组均质土堤大尺度漫溢溃决试验。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溃口发展过程可分为初期较快发展期、中间快速增长期、后期缓慢增长期和稳定... 为研究堤防漫溢溃决机理及溃决影响因素作用规律,考虑河道来流量、堤高以及诱导溃口宽度3个影响因素,开展了5组均质土堤大尺度漫溢溃决试验。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溃口发展过程可分为初期较快发展期、中间快速增长期、后期缓慢增长期和稳定期4个阶段。研究表明:在第1个阶段存在陡坎侵蚀现象,峰值溃决流量则出现在第2个阶段;初始诱导溃口较宽时,第1个阶段溃口无明显扩宽;溃决过程中,溃口附近水位及水流不对称,进而导致溃口上下游侧均呈左右不对称发展;来流量和堤顶高程的增加均使得溃决峰值流量增大,而初始溃口宽度的增大则导致溃决初期坡面冲刷形态发生变化;来流量较大时,溃口初期扩宽速度较大。初始溃口宽度越窄,溃口平均扩宽速度越大。研究成果可为堤防建设与防汛抢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防溃决 漫顶水流 溃决机理 物理试验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辽宁兴城玄武岩脉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12
作者 么丝嘉 王宏伟 +3 位作者 耿建珍 黄雅琪 何登洋 邱昆峰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3期291-299,279,共10页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期间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的减薄,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明显改变.揭示克拉通减薄的机制并约束克拉通破坏时限是地学界的重大科学问题.华北克拉通广泛发育中生代玄武岩,玄武岩作为岩浆作用的产物...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期间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的减薄,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明显改变.揭示克拉通减薄的机制并约束克拉通破坏时限是地学界的重大科学问题.华北克拉通广泛发育中生代玄武岩,玄武岩作为岩浆作用的产物,所蕴含的年代学信息可以为岩石圈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的时间约束.辽宁兴城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北缘,其内发育的太古宙—中新生代岩浆岩是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理想对象.尽管前人对这些玄武岩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其结束时间仍然存在争论.本文选取兴城地区出露的玄武岩脉为研究对象,采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金红石U-Pb年代学方法,探讨成岩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辽宁兴城玄武岩脉年龄为104.8±6.5Ma,而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结束年龄也可推到105Ma左右.此年代学信息为早白垩世晚期华北克拉通大规模岩石圈减薄过程的时限提供了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中生代 玄武岩脉 锆石U-PB年龄 金红石U-Pb年代学
下载PDF
弗劳德数影响下的沙质河床丁坝群局部冲刷数值模拟
13
作者 刘尚昆 何文社 杨喜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1,共5页
为分析弗劳德数对沙质河床丁坝群局部冲刷的影响,基于MIKE21对三种泥沙粒径沙质河床在不同弗劳德数下的丁坝群局部冲刷进行数值模拟,总结了冲刷范围及特征断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局部冲刷除Ⅱ号坝头产生淤积外其余丁坝坝头均产生局... 为分析弗劳德数对沙质河床丁坝群局部冲刷的影响,基于MIKE21对三种泥沙粒径沙质河床在不同弗劳德数下的丁坝群局部冲刷进行数值模拟,总结了冲刷范围及特征断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局部冲刷除Ⅱ号坝头产生淤积外其余丁坝坝头均产生局部冲刷;同一弗劳德数下,泥沙粒径越小,冲刷范围及断面变化越大,高弗劳德数时更为明显,而同一粒径下,弗劳德数越大,冲刷范围及断面变化会越大,在泥沙粒径较小时更为明显;在泥沙粒径较小、弗劳德数较大时,冲刷范围几乎影响整个丁坝群河道且首坝附近河床整体为先冲后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劳德数 沙质河床 丁坝群 局部冲刷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多模型融合监控重力式航道防护堤变形
14
作者 陈水兵 郭辉 +2 位作者 黄圯平 王明光 吴震宇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航道防护堤变形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单一数学模型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监测数据包含的有效信息,无法准确描述和监控结构变形行为,因此存在预测精度较低和监控误警率较高等缺陷。采用序贯蒙特卡洛(SMC)近似贝叶斯方法对8种常用的水... 航道防护堤变形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单一数学模型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监测数据包含的有效信息,无法准确描述和监控结构变形行为,因此存在预测精度较低和监控误警率较高等缺陷。采用序贯蒙特卡洛(SMC)近似贝叶斯方法对8种常用的水工结构变形监控模型进行参数概率分布估计和模型后验概率计算,以模型后验概率作为融合权重建立充分利用各单一模型优势的集成监控模型。某航电工程混凝土防护堤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所建立的航道防护堤变形多模型融合在线监控模型能更准确描述其变形规律和趋势,预测精度相比各单一模型明显提升,监控误警率显著降低。多模型融合监控技术通过概率权重合理融合多种不同形式的数学模型,能有效弥补各单一模型的性能缺陷,降低变形监控的不确定性,提高安全预警准确性,为航道防护堤变形监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监控 模型融合 序贯蒙特卡洛法 航道防护堤
下载PDF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宽肩台抛石堤稳定性试验中的应用
15
作者 费成鹏 刘鸣洋 +2 位作者 朱颖涛 栾英妮 陈汉宝 《水运工程》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主要应用于地形测绘、建筑物建模以及文物修复等,为了拓展这项技术在物理模型试验上的应用,利用Trimble CX型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宽肩台抛石堤物理模型整体形态进行测量,并联合使用Trimble realworks 9和GMT 5.4两款软件...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主要应用于地形测绘、建筑物建模以及文物修复等,为了拓展这项技术在物理模型试验上的应用,利用Trimble CX型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宽肩台抛石堤物理模型整体形态进行测量,并联合使用Trimble realworks 9和GMT 5.4两款软件对扫描数据进行处理并成图。与相机照片相比,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操作更便捷、精度更高、可视化效果更突出等特点,在物理模型上能够取代部分传统测量仪器的功能。试验前后扫描结果显示,宽肩台抛石堤在波浪作用下会发生明显变形,但最终会形成动态稳定的S形剖面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宽肩台抛石堤 物理模型试验
下载PDF
陕西池沟Cu-Mo矿床新发现花岗岩脉的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16
作者 李照义 谢桂青 +1 位作者 任涛 刘凯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5-1110,共16页
池沟是近年在东秦岭成矿带发现为数不多的中型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初步研究表明浅部铜矿体与晚中生代闪长质岩浆有关,但是否存在同一岩浆事件的不同演化阶段岩浆和相关矿化还不清楚。最近,矿区北部开展深钻孔ZK701(1615 m),在标高约57... 池沟是近年在东秦岭成矿带发现为数不多的中型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初步研究表明浅部铜矿体与晚中生代闪长质岩浆有关,但是否存在同一岩浆事件的不同演化阶段岩浆和相关矿化还不清楚。最近,矿区北部开展深钻孔ZK701(1615 m),在标高约573 m和-558 m均发现多层铜矿体和细粒花岗岩脉,矿体主要产于岩脉接触带的矽卡岩中。文章选择新揭露的细粒花岗岩开展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并对矽卡岩中的代表性矿物进行EMPA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池沟地区发育钙铁榴石(And_(86-94)Gro_(0-8))+透辉石(Di_(60-72)Hd_(26-38))的矿物组合,暗示其形成于氧化条件。细粒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46.3±5.7)Ma,与石英闪长斑岩成岩年龄接近,并发育早古生代和新元古代捕获锆石。锆石微量元素计算获得ΔFMQ=0.8~1.0和Eu_(N)/Eu_(N)*>0.4,暗示细粒花岗岩具有高氧逸度和含水量。通过综合研究,文章认为细粒花岗岩具有成铜潜力,并与石英闪长斑岩构成多阶段成岩成矿,推测该区具有形成大型铜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矽卡岩铜矿 细粒花岗岩脉 成矿作用 池沟矿床 东秦岭
下载PDF
西苕溪流域[土斗]-圩田传统人居体系成因及特征
17
作者 孙瑾璐 王晴 郭巍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0,共7页
【目的】湖州西苕溪流域[土斗]-圩田是本土先民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创造的一种地域性景观。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对[土斗]-圩田传统人居智慧的探讨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运用生态思想应对灾害,还可以为该地区文化景观... 【目的】湖州西苕溪流域[土斗]-圩田是本土先民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创造的一种地域性景观。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对[土斗]-圩田传统人居智慧的探讨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运用生态思想应对灾害,还可以为该地区文化景观的更新设计提供指引。【方法】以西苕溪流域平原地区[土斗]田、圩田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从形态学角度探讨[土斗]-圩田景观水利、农业以及聚落系统的特征。【结果】西苕溪流域[土斗]-圩田人居体系存在整体性与差异性特征。从上游至下游,水网越来越稠密,农地越来越破碎,聚落密度先升高后降低,聚落规模则先减小后增大,聚落选址与形态和水系的耦合关系越来越明显。【结论】[土斗]-圩田传统人居体系的形成是适应并改造自然的结果。结合场地特征,提出优化水网格局、促进产业升级和保护传统村落等策略,可指导场地未来的更新设计,并为其他地区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体系 文化景观 [土斗]-圩田景观 西苕溪流域 形态学研究 ArcGIS分析法
下载PDF
Early Cretaceous Metasomatized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Central Jiangnan Orogen in South China:Geochemical and Sr-Nd Isotope Evidence from the Tuanshanbei Dolerite
18
作者 WANG Cheng WEI Hantao +1 位作者 LIU Qingquan YANG Z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02-616,共15页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Cretaceous magmatism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SCB)is related to the Paleo-Pacific subduction.However,the starting time and the associated deep crust-mantle processes are still debatable.Maf...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Cretaceous magmatism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SCB)is related to the Paleo-Pacific subduction.However,the starting time and the associated deep crust-mantle processes are still debatable.Mafic dike swarms carry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the deep earth(including mantle)geodynamics and geochemical evolution.In the Jiangnan Orogen(South China).there is no information on whether the Mesozoic magmatic activities in this region are also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acific subduction or not.In this study,we present detailed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wholerock element and Sr-Nd isotope data for Early Cretaceous Tuanshanbei dolerite dikes,and provide new constraints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mantle dynamics of the SCB during that time.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suggests that this dolerite erupt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145 Ma).All samples have alkaline geochemical affinities with K_(2)O+Na_(2)O=3.11-4.04 wt%,K_(2)O/Na_(2)O=0.50-0.72,and Mg^(#)=62.24-65.13.They are enriched in LILE but depleted in HFSE with higher initial^(87)Sr/^(86)Sr ratio(0.706896-0.714743)and lower ε_(Nd)(t)(-2.61 to-1.67).They have high Nb/U,Nb/La,La/Sm and Rb/Sr,and low La/Nb,La/Ta,Ce/Pb,Ba/Rb,Tb/Yb and Gd/Yb ratios.Such geochemical signatures suggest that th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is obvious but crustal contamination play a negligible role during magmatic evolution.Tuanshanbei dolerite were most likely derived from low-degree(2%-5%)partial melting of a phlogopite-bearing mantle material consisted of~85% spinel peridotite and~15% garnet peridotite previously metasomatized by asthenospherederived fluids/melts with minor subduction-derived fluids/melts.Slab-rollback generally lead to the upwelling of the hot asthenosphere.The upwelling of asthenosphere consuming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y thermo-mechanical-chemical erosion.The lithospheric mantle may have partially melted due to the heating by the upwelling asthenosphere and lithospheric extension.It is inferred that the Tuanshanbei dolerite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initial slab rollback and corresponding lithospheric extension occurred potentially at ca.14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Cretaceous mafic dike metasomatized lithospheric mantle Tuanshanbei dolerite Jiangnan Orogen South China
下载PDF
微芯桩监测技术在黄河丁坝根石走失预警中的应用
19
作者 栗铭阳 张宝森 +2 位作者 孟昱含 高宇翔 赵启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8-141,共4页
黄河下游丁坝根石走失问题频发,传统监测方法成效有限。为提高根石走失预警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创新性地将微芯桩监测设备应用在黄河神堤控导工程13#、14#、15#、20#坝,监测根石走失情况以及坝体倾斜角度、振动冲击合加速度等变化情况。... 黄河下游丁坝根石走失问题频发,传统监测方法成效有限。为提高根石走失预警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创新性地将微芯桩监测设备应用在黄河神堤控导工程13#、14#、15#、20#坝,监测根石走失情况以及坝体倾斜角度、振动冲击合加速度等变化情况。微芯桩监测系统利用物联网一体化感知技术,通过感知终端实现对水下根石运行状态的24 h全天候监测。应用情况表明,丁坝基础石料在水流或者外力作用下产生滑移,使丁坝发生轻微的位移、倾斜或振动时,微芯桩能灵敏地捕捉到这些指标信息,监测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坝 根石 微芯桩 监测预警 黄河神堤控导工程
下载PDF
500 a来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洞庭湖区水环境演变的影响
20
作者 冯晨 梁杏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5-248,共14页
为扭转洞庭湖区人-水之争严重制约湖区可持续发展的局面,需要厘清洞庭湖区水环境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演变规律。通过梳理500 a来洞庭湖区人-水关系演变历程,研究了围垦建垸与长江水利工程对湖区水环境的影响,结合洞庭湖区构造沉降... 为扭转洞庭湖区人-水之争严重制约湖区可持续发展的局面,需要厘清洞庭湖区水环境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演变规律。通过梳理500 a来洞庭湖区人-水关系演变历程,研究了围垦建垸与长江水利工程对湖区水环境的影响,结合洞庭湖区构造沉降和来水来沙特征,探讨了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对湖区水环境演变的影响,分析了洞庭湖区与长江水沙蓄泄关系变化,以及洞庭湖区未来演化的趋势。结果表明:(1)持续围垦建垸,侵占了蓄滞洪水的水域,大幅削减了洞庭湖蓄洪能力。(2)荆江大堤的修建,抬高了荆江洪水位并对洞庭湖形成了顶托作用,加剧了丰水期洪涝灾害。(3)荆江裁弯取直,造成城陵矶-武汉段淤积,以及荆江三口分流河道衰退萎缩,致使洞庭湖入口萎缩、出口堵塞。(4)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来水泥沙淤积量大幅减少,城陵矶以下荆江河段泥沙淤积量大幅增加。人类工程造成洞庭湖调蓄洪水容量大幅减少,洪水难泄,洪灾加剧;洞庭湖出现淤积滩涂,枯水期加长,长江水难以流入,旱灾加剧。(5)江汉-洞庭湖平原目前仍处于构造沉降速度较快时期,由于洞庭湖泥沙淤积速率超过构造沉降量,造成洞庭湖容量逐年减小,洞庭湖部分地区有沼泽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围垦建垸 水利工程 构造沉降 泥沙淤积 洞庭湖区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