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component seismic data in thin interbedded reservoir exploration
1
作者 张丽艳 王彦春 裴江云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79-85,122,共8页
We present the first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ree-component seismic data to thin interbedde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Daqing placanticline of the LMD oilfield. The oilfield has reached the final high water... We present the first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ree-component seismic data to thin interbedde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Daqing placanticline of the LMD oilfield. The oilfield has reached the final high water cut stage and the principal problem is how to recognize the boundaries of sand layers that are thicker than 2 m. Conven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single PP-wave seismic data results in multiple solutions, whereas the introduction of PS-wave enhances the reliability of interpretation. We analyze the ga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by joint PP- and PS-waves, and use th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decomposition attributes to delineate the gas reservoir boundaries because of the minimal effect of fl uids on S-wave. We perform joint inversion of PP- and PS-waves to obtain V P/V S, λρ, and μρ and map the lithology changes by using density, λρ, and μρ. The 3D–3C attribute λρ slices describe the sand layers distribution, while considering the well log data, and point to favorable region for tapping the remaining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3C thin interbedded reservoirs gas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joint inversion tapping remaining oil
下载PDF
Hydraulic fracture geometry and proppant distribution in thin interbedded shale oil reservoirs
2
作者 ZOU Yushi SHI Shanzhi +4 位作者 ZHANG Shicheng LI Jianmin WANG Fei WANG Junchao ZHANG Xiaoh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5期1185-1194,共10页
Small-scale true triaxial sand fracturing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on thin interbedded shale samples made from cores of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shale oil reservoir in Jimsar sag, Junggar Basin, NW China. Combined ... Small-scale true triaxial sand fracturing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on thin interbedded shale samples made from cores of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shale oil reservoir in Jimsar sag, Junggar Basin, NW China. Combined with high-precision CT scanning digital core model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ydraulic fracture geometry and proppant distribution in thin interbedded shale oil reservoirs are studi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in interbedded shale oil reservoir, the interlayer difference of rock mechanics and the interlayer interface near the wellbore cannot restrain the growth of fracture height effectively, bu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racture width distribution in the fracture height direction. Hydraulic fractures in these reservoirs tend to penetrate into the adjacent layer in “step-like” form, but have a smaller width at the interface deflection, which hinders the transport of proppant in vertical direction, resulting in a poor effect of layer-crossing growth. In shale layers with dense laminae, hydraulic fractures tend to form “丰” or “井” shapes. If the perforated interval is large in rock strength and high in breakdown pressure, the main fracture is fully developed initially, large in width, and supported by enough sand. In contrast, if the perforated interval is low in strength and rich in laminae, the fracturing fluid filtration loss is large, the breakdown pressure is low, the main fracture will not open wide initially, and likely to have sand plugging. Proppan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main hydraulic fractures with large width near the perforated layer, activated laminae, branch fractures and fractures in adjacent layers contain only a small amount of(or zero) proppant. The proppant is placed in a limited range on the whole. The limit width of fracture that proppant can enter is about 2.7 times the proppant particle s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thin interbedded reservoir rock mechanics lithologic interface hydraulic fracturing fracture shape proppant distribution
下载PDF
塔河油田T1-5H井泵送桥塞分段加砂压裂工艺
3
作者 谢进 刘述忍 +3 位作者 刘凯 王龙海 权吉忠 王明意 《油气井测试》 2024年第3期53-59,共7页
针对塔河油田泵送桥塞分段加砂压裂施工中存在泵送桥塞工具串易遇阻遇卡,缺乏相配的井下工具,含硫化氢、井控风险较高等问题,以T1-5H井为例,提出了井下工具泵送模拟技术,提高工具串在复合套管中的通过性;形成了人工井底地质深度回归结... 针对塔河油田泵送桥塞分段加砂压裂施工中存在泵送桥塞工具串易遇阻遇卡,缺乏相配的井下工具,含硫化氢、井控风险较高等问题,以T1-5H井为例,提出了井下工具泵送模拟技术,提高工具串在复合套管中的通过性;形成了人工井底地质深度回归结合连续油管探底的高精度校深方法,保证首段射孔位置精确;采用大通径全封堵桥塞,解决高压气井组下生产管柱的难题。应用表明,T1-5H井泵送桥塞分段加砂压裂完井工艺4段5簇,注入地层总液量3210.7 m^(3),累计产能提高2401.6 t,有效提高了储层动用程度。该工艺为西北工区砂泥岩薄互储层改造提供经验借鉴,为实现超深石炭系储层大规模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泵送桥塞 分段加砂压裂 砂泥薄互储层 连续油管 封隔器 可溶桥塞
下载PDF
基于模型的薄互层地震反射滤波效应研究
4
作者 罗敬 孙成禹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4期996-1005,共10页
薄层和薄互层油气藏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地震资料对薄层的分辨能力有限,且传统的褶积模型无法模拟出薄层中复杂的波场传播现象,导致这类储层的地震预测难度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层状介质中的传递矩阵法为基础,发展了一种... 薄层和薄互层油气藏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地震资料对薄层的分辨能力有限,且传统的褶积模型无法模拟出薄层中复杂的波场传播现象,导致这类储层的地震预测难度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层状介质中的传递矩阵法为基础,发展了一种垂直入射时的反射率法,并运用该方法对多组典型的薄互层模型做正演模拟,然后对正演模拟的结果做频谱分析,研究薄互层对地震反射波的滤波效应。相较于层状介质中的传递矩阵法,垂直入射时的反射率法在更适用于纵波入射下的薄互层研究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反射率法正演的效率;而在频域对薄互层反射滤波效应做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域上分辨率不足的缺点。对于薄互层模型的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入射时的反射率法能较好地保留薄互层的层间信息,对根据该方法得出的正演结果做频谱分析,频谱曲线的幅值和陷波点的变化能反映出薄互层中互层数和砂泥比的变化情况,这对于油田后期的精细勘探阶段中薄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及其性质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模型 垂直入射的反射率法 频谱分析 陷波现象
下载PDF
松南盆地情字外前缘砂页交互储层可压性评价
5
作者 陈凯 段永伟 +3 位作者 于雪盟 刘洪霞 王翠翠 朱旭 《油气井测试》 2024年第4期66-72,共7页
松南盆地情字外前缘砂页交互储层资源储量丰富,但储层孔渗较低,资源禀赋差,在采取改造措施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可压性评价。通过对该区的岩心进行X射线衍射、三轴应力压缩等实验,以脆性系数、水平地应力差异系数、断裂韧性以及脆性矿... 松南盆地情字外前缘砂页交互储层资源储量丰富,但储层孔渗较低,资源禀赋差,在采取改造措施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可压性评价。通过对该区的岩心进行X射线衍射、三轴应力压缩等实验,以脆性系数、水平地应力差异系数、断裂韧性以及脆性矿物含量四种影响因素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所占权重,构建了与储层具有较好匹配程度的可压性指数计算模型,综合波速各向异性分析、应力敏感性评价等实验结果,对储层的可压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情字外前缘砂页交互储层可压性指数计算结果为0.28,可压性中等,但水平层理及天然裂缝较为发育,目标层整体具有较大的改造潜力。应用该方法对H2-1井开展可压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压裂方案进行优化,优化后微地震解释有效改造体积491.2×10^(4)m^(3)、平均日产油9 m^(3),应用效果显著,研究成果可为压裂施工技术路线的确定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南盆地 砂页交互储层 矿物特征 力学特征 波速各向异性 应力敏感性 可压性评价 压裂优化
下载PDF
基于共生互层的页岩油储层含油饱和度测定方法
6
作者 李广青 阎保雄 宁涛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CAS 2024年第1期102-106,共5页
针对页岩油储层内部存在黏土量过高、发育状态较差、孔隙度较低和渗透率较小的问题,基于共生互层提出一种页岩油储层含油饱和度测定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根据理论计算公式分析共生互层的渗透压,检测离散裂缝,通过计算扩散引起的盐离子... 针对页岩油储层内部存在黏土量过高、发育状态较差、孔隙度较低和渗透率较小的问题,基于共生互层提出一种页岩油储层含油饱和度测定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根据理论计算公式分析共生互层的渗透压,检测离散裂缝,通过计算扩散引起的盐离子通量得到双向流动运移通量,建立页岩油储层流体的控制方程,分析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实现双层控制。选择储层含油饱和度测量方法,确定页岩分层状态,通过稳态电流连续性方程实现数值模拟,建立岩石三维图像,利用X射线对目标区域岩石构建数字孔隙,并根据岩层电阻率和地层水导电率计算各饱和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测量过程中可同时分析压差、毛管力和渗透压3种驱动机制的影响,发现在15 d时对渗透量的吸收已经达到80%,渗透压平衡时间远大于压力扩散平衡时间,此时油储层含油状态达到饱和,会出现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饱和度 测定方法 渗透量 共生互层 页岩油储层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流花D油田珠江组下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7
作者 韦贤 杨小江 +3 位作者 李建 何理鹏 张永江 黄国平 《华南地震》 2024年第2期91-101,共11页
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分布规律的认识是深水油田产能指标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是深水油田开发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针对南海深水流花D油田珠江组下段储层展开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分析,并结合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深入研究,厘清了油田内部... 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分布规律的认识是深水油田产能指标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是深水油田开发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针对南海深水流花D油田珠江组下段储层展开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分析,并结合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深入研究,厘清了油田内部非均质性分布认识。研究认为南海深水流花D油田隔层和夹层的分布是非均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储层内发育隔层6套,夹层9~10套;此外,油田位于古陆架坡折带附近,沉积由三角洲前缘向浅海陆棚碳酸盐台地转变,在海侵的大背景下,水动力条件变换引起的沉积物变化是影响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田 珠江组 储层非均质性 隔夹层 沉积相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interbeds on distribution of i ncremental oil displaced by a polymer flood 被引量:3
8
作者 Hou Jian Du Qingjun +2 位作者 Lu Teng Zhou Kang Wang Rongro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00-206,共7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remental oil displaced by a polymer flood (extra-displaced oil) using numerical reservoir simulation. These factors include the locati...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remental oil displaced by a polymer flood (extra-displaced oil) using numerical reservoir simulation. These factors include the location, area and permeability of a thin low-permeability interbed, and the perforation location relative to the interbe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e locations from where the incremental oil was displaced by the polymer solution. The interbed position from the oil formation top affects the location of extra-displaced oil. The interbed area has a slight influence on the whole shape of extra-displaced oil. Larger interbed area leads to higher partition extent of extra-displaced oil. Higher vertical permeability of interbeds contributes to worse partition extent of extra-displaced oil and the partition effect disappears if the ratio of vertical to horizontal permeability is more than 0.05. The perforation location relative to the interbed affects polymer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nd also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extra-displaced oil in polymer floo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simulation polymer flooding interbe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地震拓频技术在涠洲6-12油气田薄储层刻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益 魏峰 +3 位作者 查玉强 袁丙龙 隋波 张宇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4,共10页
涠洲6-12油田涠二段储层含油层系多,单砂体厚度变化大,受地震资料品质限制,常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难以识别该区薄砂岩储层。基于储层空间的相变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优选谱蓝化技术进行地震资料的拓频处理,拓展该区地震资料频带范围,进而... 涠洲6-12油田涠二段储层含油层系多,单砂体厚度变化大,受地震资料品质限制,常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难以识别该区薄砂岩储层。基于储层空间的相变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优选谱蓝化技术进行地震资料的拓频处理,拓展该区地震资料频带范围,进而通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对同类样本井进行多尺度分析,对高频信息采用波形指示进行插值,使高频部分逐步确定。通过拓频技术的使用,将地震频带从原始数据的12~65 Hz扩展到5~70 Hz。对地震频带限制的突破,实现了对横向岩性变化点和尖灭点的精确刻画,实现了对大于4 m的薄层砂岩的有效刻画。通过岩性和阻抗分布的空间约束,清晰刻画了砂体空间变化。盲井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砂体吻合度高达85%。为涠洲油田薄互层砂岩储层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指示 薄互层砂岩储层 地震拓频技术 谱蓝化 空间约束
下载PDF
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动态多级暂堵压裂技术优化
10
作者 孔祥伟 许洪星 +1 位作者 张晓辉 赵长德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71,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6-长8储层属于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具有厚度薄、物性差、非均质严重等特点。目前薄互层油藏暂堵压裂中存在暂堵剂加量计算方法和压裂设计参数不明确的问题,导致纵向薄层不能被全部压开、压裂缝高难控,压裂后增产及...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6-长8储层属于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具有厚度薄、物性差、非均质严重等特点。目前薄互层油藏暂堵压裂中存在暂堵剂加量计算方法和压裂设计参数不明确的问题,导致纵向薄层不能被全部压开、压裂缝高难控,压裂后增产及稳产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基于上述问题,通过实验评价了动态多级暂堵压裂时暂堵剂的最优组合,提出了包括射孔炮眼和近井带的暂堵剂加量计算方法,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优化了射孔段长、排量及加砂量等参数,形成了陇东地区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动态多级暂堵压裂技术。现场试验表明暂堵剂有效封堵了射孔炮眼和近井带裂缝,通过对比压裂前后各向异性成果解释,得出纵向各层射孔段均产生了压裂裂缝,试验井的试油产量与邻井相比有大幅提升。该技术在薄互层砂岩油藏取得了显著的压裂改造效果,为目标区块薄互层油气藏高效压裂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薄互层油藏 多级暂堵 暂堵压裂 水溶性暂堵剂 压裂参数优化
下载PDF
考虑定压生产的陆相页岩气藏多层窜流产能模型 被引量:6
11
作者 邱凯旋 李恒 +2 位作者 张丽霞 李东海 贾红娟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1期104-110,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气储层泥页岩层段普遍夹杂砂质薄互层。为了进一步研究砂质薄互层与页岩层之间的窜流对产能的影响,分别推导出单层和多层储层的产量解析公式,针对页岩-砂岩-页岩真实岩性组合特征形成定压条件下考虑层间窜流的解析... 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气储层泥页岩层段普遍夹杂砂质薄互层。为了进一步研究砂质薄互层与页岩层之间的窜流对产能的影响,分别推导出单层和多层储层的产量解析公式,针对页岩-砂岩-页岩真实岩性组合特征形成定压条件下考虑层间窜流的解析计算流程,通过构造数值算例来验证解析计算流程的准确性,在考虑层间窜流情况下分别从孔隙度、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渗透率比值以及薄互层厚度3个角度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页岩层与砂岩层之间存在窜流,对页岩气产能有较大影响,砂岩层与页岩层的连通性越好,页岩气藏的初始产量越高;2)砂岩薄互层的厚度越大,对厚页岩层的开发效果越好,单井产量越高;3)砂岩薄互层的孔隙度以及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渗透率比值在较小范围内变化时对单井产量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气 层间窜流 薄互层 定压生产 产能预测
下载PDF
含砂岩薄互层陆相页岩气藏生产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邱凯旋 李恒 +3 位作者 郝世彦 张丽霞 唐永槐 马玉珊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为了进一步加快对延安地区陆相页岩气的开发,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页岩气储层普遍发育砂岩薄互层的情况,运用基于改进的电容电阻法推导出定产条件下考虑或不考虑层间窜流的生产预测模型。针对3种典型储层岩性组合(砂岩-页岩组合,页岩-砂岩... 为了进一步加快对延安地区陆相页岩气的开发,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页岩气储层普遍发育砂岩薄互层的情况,运用基于改进的电容电阻法推导出定产条件下考虑或不考虑层间窜流的生产预测模型。针对3种典型储层岩性组合(砂岩-页岩组合,页岩-砂岩-页岩组合及砂岩-页岩-砂岩组合)构建数值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以及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存在层间窜流时,砂岩薄互层与页岩气层相互沟通,气井初始产量提升约5~10倍;2)不存在层间窜流时,多层储层的开采过程表现出高渗层(砂岩薄互层)的早期递减特征,气井初始产量高,稳产时间较短;低渗层(页岩层)的后期递减类似于低渗基质中油气衰减的特征,气井以较低产量持续生产较长时间。该研究成果为陆相页岩气实际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气藏 电容电阻法 砂岩薄互层 定产生产 生产预测
下载PDF
渤海海域新近系薄互层砂体沉积特征及定量预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龙 李超 +2 位作者 秦润森 穆朋飞 张鹏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4,共9页
为明确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薄互层砂体的沉积特征与展布规律,运用岩心、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地震沉积学研究,确立了研究区薄互层形成于浅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前缘席状砂。基于波阻抗反演的井震标定发现,当薄互层形成一套砂层... 为明确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薄互层砂体的沉积特征与展布规律,运用岩心、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地震沉积学研究,确立了研究区薄互层形成于浅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前缘席状砂。基于波阻抗反演的井震标定发现,当薄互层形成一套砂层组时,地震最小振幅对其具有一定指示性。据此,将主要发育薄互层的明下段Ⅳ-2亚油组纵向划分为3套砂层组,并提取各砂层组地层切片,以确定其砂体边界与平面分布范围。最后以实钻砂层组储层厚度、地震属性值统计为数据基础,建立了薄互层储层定量预测拟合关系。在预测的厚度较大的甜点区实施评价井,验证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沉积 薄互层储层 地震沉积学 定量预测 黄河口凹陷
下载PDF
渤海典型薄互层油藏水驱动用及关键开发指标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鑫朋 庞维浩 +2 位作者 石洪福 张文俊 郑金定 《天津科技》 2023年第10期28-31,35,共5页
P油田整体为典型的薄互层油藏,主要特点是储层厚薄不均、薄层发育、储层横向变化快、储层连通性差、测试及生产动态资料少,导致真实水驱动用程度预测难度大。水驱油藏中注采对应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水驱动用程度,对油藏关键指标如采收率... P油田整体为典型的薄互层油藏,主要特点是储层厚薄不均、薄层发育、储层横向变化快、储层连通性差、测试及生产动态资料少,导致真实水驱动用程度预测难度大。水驱油藏中注采对应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水驱动用程度,对油藏关键指标如采收率、递减率和含水上升率的预测精度有重要影响。首先基于地质精细小层对比,从薄互层油藏注采对应率出发,得到油田平均静态注采连通率在75%左右,进一步分析油田的随钻测压资料及实际生产数据,油藏实际动态注采对应率为70%;通过建立能够代表油田薄互层油藏地质特征的典型数值模型来判断注采对应率对递减率、采收率、含水上升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产液速度条件下,注采对应率越高,递减率越小;反之,则递减率越大。随着注采对应率的提高,油田采收率和含水上升率也相应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油藏 水驱动用程度 递减率 采收率 含水上升率
下载PDF
砂泥岩互层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15
作者 吕照 潘丽燕 +2 位作者 郝丽华 邹娜娜 邹志坤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9-738,共10页
砂泥岩互层储集层压裂改造难度大,研究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影响因素有利于优化施工参数,提高储集层纵向动用程度。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主要受层间岩石力学和地层应力差异及工程参数的影响,利用ABAQUS软件嵌入水力压裂裂缝与层界面的... 砂泥岩互层储集层压裂改造难度大,研究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影响因素有利于优化施工参数,提高储集层纵向动用程度。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主要受层间岩石力学和地层应力差异及工程参数的影响,利用ABAQUS软件嵌入水力压裂裂缝与层界面的内聚力单元,研究压裂液排量、压裂液黏度、泥岩与砂岩弹性模量之比、抗拉强度和地层应力差对裂缝垂向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裂缝阻碍主裂缝穿层扩展,但有利于降低水力压裂裂缝延伸压力,促进缝网的形成;压裂液高排量和低黏度可促进裂缝穿层扩展,也会加快界面裂缝的开启;当泥岩与砂岩弹性模量之比小于0.6时,泥岩隔层的遮挡作用明显,水力压裂裂缝主要以“工”字型为主,穿层能力较弱;地层应力差大于泥岩与砂岩抗拉强度之差时,裂缝的垂向扩展能力较强,可作为水力压裂裂缝穿层的初步判断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互层 储集层 水力压裂裂缝 穿层扩展 数值模拟 层间性质差异 内聚力单元
下载PDF
某建成水电站水库渗漏问题分析和研究
16
作者 肖力君 李正顺 宋传星 《红水河》 2023年第6期102-106,122,共6页
某水电站受地质条件和帷幕灌浆效果不佳影响,建成后水库渗漏量整体偏大。为解决该水电站水库渗漏问题,笔者阐述了通过地下水位长观、水文地质试验及示踪试验等方法对水库渗漏进行勘察和综合分析,查明了主要的渗漏地段和渗漏通道,提出渗... 某水电站受地质条件和帷幕灌浆效果不佳影响,建成后水库渗漏量整体偏大。为解决该水电站水库渗漏问题,笔者阐述了通过地下水位长观、水文地质试验及示踪试验等方法对水库渗漏进行勘察和综合分析,查明了主要的渗漏地段和渗漏通道,提出渗漏处理方案。结果表明,补强灌浆后,水库渗漏量减少了1.3 m3/s,满足相关规范和电站安全运行的需要。总结出工程经验:陡倾角裂隙发育的泥岩与砂岩互层地层的渗漏处理,需要重点控制灌浆孔间距、灌浆压力等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渗漏 泥岩与砂岩互层 地下水位 压水试验 示踪试验 帷幕灌浆
下载PDF
薄互层调谐规律研究与净厚度估算 被引量:36
17
作者 黄文锋 姚逢昌 李宏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4-591,682+513-514,共8页
如今众多的薄层定量描述方法通常基于Widess模型,利用地震属性能识别地层厚度小于四分之一地震波长(λ/4)的孤立薄层。然而实际工作中通常遇到的是一套薄互层,其中单个薄层的厚度往往远小于λ/4,应用现有地震方法难以分辨每个薄层。本... 如今众多的薄层定量描述方法通常基于Widess模型,利用地震属性能识别地层厚度小于四分之一地震波长(λ/4)的孤立薄层。然而实际工作中通常遇到的是一套薄互层,其中单个薄层的厚度往往远小于λ/4,应用现有地震方法难以分辨每个薄层。本文通过构建楔状薄互层模型研究薄互层调谐规律,建立了薄互层地震响应与薄互层参数之间的联系,提出了薄互层净厚度估算方法。文章首先提出地震视净毛比概念,并在研究薄互层调谐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去调谐算法,然后将薄互层地震响应经过去调谐转化成视净毛比,再通过视厚度与视净毛比相乘计算出净厚度。文中选用具有地层波阻抗意义的90°相位子波地震数据解释薄互层储层,并研究了90°相位子波的去调谐算法,能将90°相位子波地震振幅较准确地转化为视净毛比。四川广安地区须四段薄互层实例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净厚度估算技术能有效预测河道三角洲相含气砂体的平面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 薄互层 去调谐 净毛比 净厚度
下载PDF
砂岩储层酸化自转向酸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世彬 王浩儒 +1 位作者 郭建春 赖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0-493,共4页
利用一种长链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在酸液中的聚集形态变化,形成了以土酸为主体酸的自转向酸体系:15%HCl+3%HF+4%转向剂+1%缓蚀剂+0.5%铁离子稳定剂。该体系在酸化改造过程中不需要大量钙镁离子的"交联"作用,仅依靠自身聚集形态... 利用一种长链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在酸液中的聚集形态变化,形成了以土酸为主体酸的自转向酸体系:15%HCl+3%HF+4%转向剂+1%缓蚀剂+0.5%铁离子稳定剂。该体系在酸化改造过程中不需要大量钙镁离子的"交联"作用,仅依靠自身聚集形态随酸浓度的变化即可增黏,胶束平均水合直径最大可达330.5 nm,酸液黏度最大可达180 m Pa·s,能有效实现砂泥岩储层暂堵转向酸化的目的。体系缓速性能出色,酸岩反应20 min后,含转向剂的土酸酸液溶蚀率仅为13%,并且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流变性,在90℃下剪切90 min后的黏度依然保持在60m Pa·s以上。自转向酸残酸凝胶与地层原油接触120 min后,酸液黏度降至10 m Pa·s左右,能加快残酸返排。现场试验表明,自转向土酸酸液体系在砂岩储层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转向土酸 砂岩 薄互层 酸化
下载PDF
基于Ricker子波匹配追踪算法在薄互层砂体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宋新武 郑浚茂 +1 位作者 范兴燕 肖高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87-392,共6页
我国东部大多数中、新生代陆相含油盆地大都以薄层砂、泥岩沉积为主,地层岩性和厚度横向变化均较大,而这些地层的厚度远低于常规地震勘探的垂向分辨率。为解决薄互层储层预测问题,笔者综合分析了短时傅里叶变换、连续小波变换和匹配追... 我国东部大多数中、新生代陆相含油盆地大都以薄层砂、泥岩沉积为主,地层岩性和厚度横向变化均较大,而这些地层的厚度远低于常规地震勘探的垂向分辨率。为解决薄互层储层预测问题,笔者综合分析了短时傅里叶变换、连续小波变换和匹配追踪算法的优缺点,通过实验模型及实际资料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与短时傅氏变换与连续小波变换相比,基于Ricker子波匹配追踪算法的频谱分解技术在分析薄互层储层时具有更高的时频分辨率,能够更客观地刻画地质体;从平湖油气田地震、测井数据分析,基于Ric-ker子波匹配追踪算法更有效地刻画出储层的空间形态,并且与实钻数据储层的分布吻合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ker子波 匹配追踪算法 时频分析 薄互层 储层
下载PDF
河流相砂泥岩薄互层基本地震属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刘伟 尹成 +2 位作者 王敏 赵虎 彭达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8-476,共9页
在砂泥岩薄互层储层预测研究中,常因地震资料的"假象"或"陷阱"造成解释或预测结果的错误。在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单砂体楔形模型,运用褶积方法正演合成地震记录,并提取其振幅类和瞬时类共20种基本... 在砂泥岩薄互层储层预测研究中,常因地震资料的"假象"或"陷阱"造成解释或预测结果的错误。在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单砂体楔形模型,运用褶积方法正演合成地震记录,并提取其振幅类和瞬时类共20种基本地震属性;讨论了不同属性提取时窗对这些地震属性的影响,遴选出8种受时窗影响小且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属性。建立了两种典型砂泥岩薄互层地质模型,重点分析了遴选出的8种基本地震属性的变化特征,总结了它们随薄互层砂岩厚度、泥岩夹层厚度和砂泥岩累积厚度的变化规律,为砂泥岩薄互层地震解释和储层预测的地震属性优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薄互层 河流相储层 基本地震属性 正演模拟 地震解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