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EOR过程中油藏储层构造封存能力的模拟
1
作者 王璐 刘森 +6 位作者 姬泽敏 廉黎明 田茂章 宋文枫 岳孝昆 房红旭 鲁效庆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2期99-107,共9页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脱颖而出,因此CO_(2)提高采收率后的地质封存安全性和相应的封存能力评估引起了广泛关注。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吉林油田某区块油藏的实际储层条件,构建了注入CO_(2)含量为10%...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脱颖而出,因此CO_(2)提高采收率后的地质封存安全性和相应的封存能力评估引起了广泛关注。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吉林油田某区块油藏的实际储层条件,构建了注入CO_(2)含量为10%~90%的9个模型,分别探究了含水饱和度为30%,50%和90%以及储层压力为10 MPa,20 MPa和30 MPa时油藏各相组分的分布规律;基于前人对封存CO_(2)安全储存状态划分的研究,最终明确了CO_(2)的安全封存量。结果表明:1)当含水饱和度(30%)和压力(10 MPa)一定时,增加CO_(2)含量(10%~90%)可大幅提高CO_(2)的有效封存体积分数(26%~93%);2)压力的提升(10~30 MPa)促进了CO_(2)在油相中的溶解,从而略微降低了储层的封存能力(18%~7%);3)含水饱和度对储层封存CO_(2)的能力的影响微乎其微。该研究旨在阐明不同条件下CO_(2)的构造埋存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封存 封存能力评估 含水饱和度 储层压力 co_(2)含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盐水层地质参数对CO_(2)封存效果的评价
2
作者 张琳琳 赖枫鹏 +1 位作者 董银涛 戴玉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32-3943,共12页
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中,盐水层封存CO_(2)由于具有分布面积广和封存潜力大等多重优势,逐渐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2050年世界净零目标、减少CO_(2)排放的有效方法。为提高盐水层中CO_(2)的封存效果,以国内外现有的相关... 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中,盐水层封存CO_(2)由于具有分布面积广和封存潜力大等多重优势,逐渐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2050年世界净零目标、减少CO_(2)排放的有效方法。为提高盐水层中CO_(2)的封存效果,以国内外现有的相关地质封存项目数据为基础,采用Petrasim软件中的TOUGHREACT/ECO_(2)N模块,选取CO_(2)溶解质量和气态CO_(2)饱和度为评价指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从盐溶液体系和储层物性参数2个方面,揭示地层盐水盐度、地层盐水组分、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和渗透率5个地质参数对盐水层CO_(2)封存的影响机制,并定量评价CO_(2)封存效果。结果表明:①各地质参数主要通过改变CO_(2)、地层盐水的密度和黏度、CO_(2)溶解度以及CO_(2)–盐水–岩石的化学反应等,进而控制地层流体的溶解度、流动性和传质性;②CO_(2)的溶解度和地层盐水密度分别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增大,但前者受其影响程度更大,从而盐度对CO_(2)的溶解表现出抑制作用,因此低盐度的盐水层更有助于增加CO_(2)封存量及提高埋存安全性;③根据苏林分类法得到的4种盐溶液组分中,CaCl_(2)水型对应的CO_(2)溶解质量略低于其他3种水型,但整体上不同盐溶液组分对CO_(2)封存效果影响不大;④在CO_(2)溶解度和气液两相黏度比的共同作用下,CO_(2)溶解质量随压力和温度的增大而减少,气态CO_(2)饱和度变化相反;渗透率对气体流动性和运移距离起直接控制作用,因此地层压力和温度越低,渗透率越大的盐水层越有利于CO_(2)封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储层 co_(2)地质封存 地质参数 co_(2)溶解质量 气态co_(2)饱和度
下载PDF
Analysis of pressure response at an observation well against pressure build-up by early stage of CO_(2)geological storage project
3
作者 Qiang Sun Kyuro Sasaki +3 位作者 Qinxi Dong Zhenni Ye Hui Wang Huan Su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470-482,共13页
To ensure a safe and stable CO_(2)storage,pressure responses at an observation well are expected to be an important and useful field monitoring item to estimate the CO_(2)storage behaviors and the aquifer parameters d... To ensure a safe and stable CO_(2)storage,pressure responses at an observation well are expected to be an important and useful field monitoring item to estimate the CO_(2)storage behaviors and the aquifer parameters during and after injecting CO_(2),because it can detect whether the injected CO_(2)leaks to the ground surface or the bottom of the sea.In this study,pressure responses were simulated to present design factors such as well location and pressure transmitter of the observation well.Numerical simulations on the pressure response and the time-delay from pressure build-up after CO_(2)injection were conducted by considering aquifer parameters and distance from the CO_(2)injection well to an observation well.The measurement resolution of a pressure transmitter installed in the observation well was presented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pressure response against pressure build-up at the injection well and CO_(2)plume front propagations.Furthermore,the pressure response at an observation well was estimated by compar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the curve of CO_(2)saturation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It wa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can be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sure response tendency using pressure build-up and dimensionless parameters of hydraulic diffusivity.Thus,a criterion was established for selecting a pressure transducer installed at an observation well to monitor the pressure responses with sufficient accuracy and resolution,considering the distance from the injection well and the pressure build-up at the injection well,for future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storage Saline aquifer Observation well Pressure response co_(2)saturation
下载PDF
基于气−水两相流的注热CO_(2)增产CH_(4)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张林峰 杨艳国 +3 位作者 穆永亮 范楠 刘康 姚文军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8,共14页
注CO_(2)增产煤层气技术(CO_(2)−ECBM)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功能。为研究气−水两相流条件下,在含水煤层中注CO_(2)增产CH_(4)的排采规律以及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不同CO_(2)注入条件对CH_(4)产量、CO_(2)... 注CO_(2)增产煤层气技术(CO_(2)−ECBM)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功能。为研究气−水两相流条件下,在含水煤层中注CO_(2)增产CH_(4)的排采规律以及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不同CO_(2)注入条件对CH_(4)产量、CO_(2)储存和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构建了竞争吸附、温度变化、煤体变形以及水运移的流−固−热耦合模型,通过与现场数据、已有试验以及现有模型的数值解结果,对比证明了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对模型的优势做出具体阐述,随后利用COMSOL开展了CO_(2)−ECB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注CO_(2)可以提升CH_(4)产气速率和产气量,这表明了注CO_(2)增产的可行性。随着CO_(2)持续注入,储层CH_(4)浓度降低,CO_(2)浓度升高,注气井附近温度升高,生产井附近温度降低且从注气井到生产井的温度缓慢下降;注气抽采期间,水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减小,气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增大。由于有效应力、基质收缩/膨胀共同作用,储层渗透率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煤层初始含水饱和度越大,CH_(4)产量越低,渗透率下降幅度越小。累计CH_(4)产量最大下降15.19%,忽略煤层中水的影响会高估CH_(4)产量,在进行数值模拟时要考虑煤层水的影响;CO_(2)注入温度与注入压力越大,CH_(4)产量越大,渗透率下降幅度越大。累计CH_(4)产量分别增加13.27%、39.77%,渗透率分别下降20.4%、46.14%,提高CO_(2)注入温度和注入压力有利于提高CH_(4)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增产 流−固−热耦合模型 气−水两相流 含水饱和度 注入温度 注入压力 渗透率 co_(2)封存
下载PDF
水限制环境CO_(2)与施氮交互作用对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裕 齐月 +3 位作者 王小恒 朱青青 岳平 张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8-234,共7页
在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环境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施氮处理对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探索水资源限制地区提高春小麦水分利用率及其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与施氮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率有显著影响。在CO_(2)... 在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环境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施氮处理对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探索水资源限制地区提高春小麦水分利用率及其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与施氮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率有显著影响。在CO_(2)浓度升高90μmol·mol^(-1)环境条件下,135 kg·hm^(-2)和315 kg·hm^(-2)施氮处理春小麦产量的水分利用率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5.8%和15.1%;225 kg·hm^(-2)和405 kg·hm^(-2)施氮处理春小麦产量的水分利用率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9.3%和8.9%;225 kg·hm^(-2)和405 kg·hm^(-2)施氮处理使春小麦生物量水分利用率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0.4%和10.8%;而135 kg·hm^(-2)和315 kg·hm^(-2)施氮处理造成春小麦生物量水分利用率不同程度地下降。90μmol·mol^(-1) CO_(2)浓度升高与施氮处理导致春小麦千粒重水分利用率下降,其中135 kg·hm^(-2)和315 kg·hm^(-2)施氮处理使春小麦千粒重水分利用率较对照分别下降了13.9%和21.2%。在CO_(2)浓度升高180μmol·mol^(-1)环境条件下,施氮处理对春小麦产量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不显著。尽管施氮处理提高了春小麦生物量水分利用率,却导致春小麦千粒重水分利用率不同程度降低。综上可知,在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可以根据CO_(2)浓度升高幅度,从调控氮肥投入量途径入手,提高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其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限制地区 春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co_(2)浓度升高 施氮量
下载PDF
多因素对液态CO_(2)冻融致裂煤体的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西华 周露函 +3 位作者 姜延航 白刚 刘天祥 王学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8-67,共10页
为研究多因素耦合对液态CO_(2)冻融致裂煤体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液态CO_(2)冻融致裂试验装置,利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测定不同影响因素下液态CO_(2)冻融致裂后煤体的孔隙度,分别研究液态CO_(2)冻结时间(t)、冻融循环次数(n)和煤体含水... 为研究多因素耦合对液态CO_(2)冻融致裂煤体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液态CO_(2)冻融致裂试验装置,利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测定不同影响因素下液态CO_(2)冻融致裂后煤体的孔隙度,分别研究液态CO_(2)冻结时间(t)、冻融循环次数(n)和煤体含水饱和度(W)对煤体孔隙度(φ)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设计试验,构建φ与t、n和W的二次回归响应曲面模型,分析t、n和W单独及耦合作用时对φ的敏感程度及影响特征,并预测优化与验证不同影响因素下的φ。结果表明:随着t的延长和n的增多,φ呈指数函数关系变化,随W的增大,φ呈线性关系增加;影响因素t、n和W均为φ的极显著项(显著性判别值P<0.01),对φ影响的主次关系为:n>W>t。交互项nt交互作用极显著,nW交互作用次之,Wt交互作用不显著,对φ影响的主次关系为:nt>nW>Wt。模型预测当t、n和W分别为57 min、19次、96%时,φ达到最大值(9.47%),4组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平均误差为2.98%,所测φ平均值为9.58%,φ较优化之前(8.94%)提高了7.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致裂 液态co_(2) 孔隙度 冻结时间 冻融循环次数 含水饱和度
下载PDF
碳钢在CO_(2)环境中无机垢下腐蚀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贺三 罗斯琪 +1 位作者 赵浩童 薛培强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57,共10页
垢下腐蚀(UDC)是油气管道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垢层下腐蚀环境区别于无垢层覆盖区域,可能产生严重的局部腐蚀,甚至引起管道穿孔。针对CO_(2)环境下的无机物垢层,对油气管道中碳钢的垢下腐蚀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简述了垢下腐蚀的作用机... 垢下腐蚀(UDC)是油气管道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垢层下腐蚀环境区别于无垢层覆盖区域,可能产生严重的局部腐蚀,甚至引起管道穿孔。针对CO_(2)环境下的无机物垢层,对油气管道中碳钢的垢下腐蚀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简述了垢下腐蚀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由于化学成分和环境的多样性,垢下腐蚀的作用机制并不唯一,发现在CO_(2)环境下电偶腐蚀机理被普遍讨论,根据阴阳极的分布情况,从3个方面对电偶腐蚀机理进行了概括。垢下腐蚀速率主要与垢层性质和介质环境有关,总结了无机物垢层性质、pH值和不同工况条件对碳钢垢下腐蚀的影响。概述了垢下腐蚀的主要控制方法,着重介绍了缓蚀剂的作用机理,发现缓蚀剂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垢层性质的影响。最后,对垢下腐蚀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揭示无机盐与CO_(2)腐蚀产物混合层的保护性,有必要从半导体电子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在高浓度CO_(2)环境下探讨垢下腐蚀的作用机制与影响规律,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垢下腐蚀 co_(2)环境 碳钢 腐蚀机理 影响因素 控制方法
下载PDF
Ca^(2+)对3Cr钢在CO_(2)环境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8
作者 张雅妮 邵英杰 +4 位作者 张少刚 吉楠 龙岩 樊冰 王思敏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5-62,共8页
随着油气开发进入到高含水期,高Ca^(2+)、高Cl-的地层水环境对管柱的安全服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高温高压釜模拟井下流态环境,结合电化学研究结果,分析了Ca^(2+)浓度和暴露时间对3Cr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Ca^(2+)的存在... 随着油气开发进入到高含水期,高Ca^(2+)、高Cl-的地层水环境对管柱的安全服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高温高压釜模拟井下流态环境,结合电化学研究结果,分析了Ca^(2+)浓度和暴露时间对3Cr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Ca^(2+)的存在会促使溶液酸化,但3Cr钢在含Ca^(2+)溶液中的腐蚀速率更多取决于试样表面的膜层质量。当溶液中总Cl-浓度为128000 mg/L,Ca^(2+)浓度在0~3600 mg/L的范围内时,3Cr钢在Ca^(2+)浓度为1080 mg/L时平均失重速率最大,为2.2 mm/a。在Ca^(2+)含量为180 mg/L的环境中,3Cr钢的失重速率曲线显示3Cr钢的失重速率随时间呈反“V”变化趋势,当腐蚀时间为240 h时,试样的平均失重速率达到最大值。当将3Cr钢放入通入CO_(2)的含有Ca^(2+)的溶液中时,3Cr钢表面形成Fe_(x)Ca_(1-x)CO_(3)化合物,Fe/Ca之间并无严格的比例,产物形态取决于溶液中的Ca^(2+)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Cr钢 腐蚀行为 含Ca^(2+)环境 co_(2)气氛 膜层
下载PDF
CO_(2)纯度对咸水层碳封存过程中残余水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智凯 李铱 +3 位作者 索瑞厅 刁玉杰 李琦 马鑫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5,共9页
CO_(2)在地下深部咸水含水层的封存过程中,岩石孔隙内形成的残余水对CO_(2)可注入性、封存量及安全性都有负面影响,因此深入探究各因素影响下残余水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取自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储层的天然岩心,在40℃和8 MPa... CO_(2)在地下深部咸水含水层的封存过程中,岩石孔隙内形成的残余水对CO_(2)可注入性、封存量及安全性都有负面影响,因此深入探究各因素影响下残余水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取自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储层的天然岩心,在40℃和8 MPa的实验条件下利用3种纯度的CO_(2)(99.999%CO_(2)、75%CO_(2)+25%N_(2)以及50%CO_(2)+25%N_(2))进行饱水岩心驱替实验,以探究CO_(2)纯度对残余水的影响。实验表明,在3种CO_(2)纯度下的岩心驱替实验中,达到突破点和排水终点所需时间排序均为:99.999%CO_(2)<75%CO_(2)+25%N_(2)<50%CO_(2)+50%N_(2);不可再降残余水饱和度大小排序为:99.999%CO_(2)<75%CO_(2)+25%N_(2)<50%CO_(2)+25%N_(2)。分析发现,CO_(2)纯度变化会导致界面张力、湿润性以及黏度比等两相流系统重要性质的变化。通过对LogCa-LogM驱替稳定性图进行分析,确定了毛细力是影响本实验结果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对不同条件下残余水饱和度的预测以及CO_(2)封存量的评价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深部咸水含水层 残余水饱和度 co_(2)纯度
下载PDF
日本苫小牧CO_(2)海底地质封存监测技术分析及其启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晓艺 李琦 +2 位作者 谭永胜 刘桂臻 李霞颖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4,共12页
海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排温室气体CO_(2)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愿景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海沉积盆地封存潜力巨大,2022年中国首个CO_(2)海底地质封存示范工程已在南海珠... 海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排温室气体CO_(2)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愿景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海沉积盆地封存潜力巨大,2022年中国首个CO_(2)海底地质封存示范工程已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咸水层中正式启动。日本苫小牧咸水层封存项目作为迄今为止亚洲最成功的海底封存项目,其CO_(2)封存监测工作为我国离岸封存项目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及技术指导。文章全面回顾了苫小牧CCS项目案例情况,对项目执行、场地监测内容及布点、监测设施及技术、监测结果等进行分析,总结苫小牧CCS项目的成功经验,以及陆—井—海结合一体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测体系,旨在助力中国海上CO_(2)封存项目顺利运行,确保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海底地质封存 苫小牧CCS项目 安全风险 海底地震 海洋环境 陆海统筹监测
下载PDF
海洋CO_(2)封存的国内外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海滨 卢迪 +4 位作者 熊剑智 李世刚 王教凯 陈亮鸿 高波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12期166-169,215,共5页
2023年6月1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成功实施我国首个百万吨级海洋CO_(2)封存工程,填补我国海洋CO_(2)封存技术的空白。本文结合国内外海洋碳封存现状,分析国内外海洋碳封存监测技术方案。对比发现,国外海洋碳封存基... 2023年6月1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成功实施我国首个百万吨级海洋CO_(2)封存工程,填补我国海洋CO_(2)封存技术的空白。本文结合国内外海洋碳封存现状,分析国内外海洋碳封存监测技术方案。对比发现,国外海洋碳封存基础理论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封存后地质环境监测,我国海洋碳封存起步较晚、经验较少、规模较小,与国外相比,我国在海洋碳封存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尚存在差距。未来,我国应制定顶层规划,提供配套政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海洋碳封存,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co_(2) 碳封存 地质环境监测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环保型HFO-1234ze(E)/CO_(2)混合气体分解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璨 胡兴 +2 位作者 冯璐 袁发庭 袁召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57,共10页
由于SF6气体的温室效应,以C_(4)F_(7)N、C_(5)F_(10)O、C_(6)F_(12)O和HFO-1234ze(E)等气体为代表的新型环保替代气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对于这些气体分子在局部过热或放电状态下导致设备内部温度升高时的分解机理还缺乏研究。为了进... 由于SF6气体的温室效应,以C_(4)F_(7)N、C_(5)F_(10)O、C_(6)F_(12)O和HFO-1234ze(E)等气体为代表的新型环保替代气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对于这些气体分子在局部过热或放电状态下导致设备内部温度升高时的分解机理还缺乏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究新型环保气体替代SF6气体的可行性,本文以HFO-1234ze(E)分子为例,基于ReaxFF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从微观层面模拟研究了HFO-1234ze(E)分子和不同温度下20%HFO-1234ze(E)/80%CO_(2)混合气体的分解现象。结果发现:HFO-1234ze(E)分子存在着7种不同的分解路径,且CO_(2)中的C=O会最先分解;而HFO-1234ze(E)中的C—F键和C=C双键焓值较高,断裂较为困难,随着温度的升高,发生分解的时间也越早。当温度低于2000 K时,HFO-1234ze(E)/CO_(2)混合气体几乎都不会发生分解;当温度为2000 K时,HFO-1234ze(E)分子不会发生分解,CO_(2)分子会迅速发生分解;当温度为2600 K以上时,温度每上升2000 K,HFO-1234ze(E)分子就会多分解5个左右,CO_(2)分子就会多分解35个左右,直到最后基本完全分解。混合气体主要分解产生CO、O_(2)、C_(2)O_(2)、HF、CF_(4)、C_(2)F_(6)、C_(3)F_(6)和C_(3)H_(3)F_(3)等各类自由基,其中:CO为有毒气体、HF为强腐蚀性气体,应采取措施对其含量进行监测;其他分解产物的化学性质均较为稳定且对环境无害,并仍然具有一定的绝缘能力。以上表明20%HFO-1234ze(E)和80%CO_(2)混合气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全替代SF6气体,这也为进一步研究其他新型环保混合气体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型混合气体 密度泛函理论 HFO-1234ze(E)/co_(2)混合气体 分解机理
下载PDF
恩平15-1油田开发CO_(2)回注封存工程方案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衣华磊 郭欣 +5 位作者 贾津耀 田永芹 尹晓娜 张明 刘梦诗 陆争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3-169,共7页
恩平15-1油田CO_(2)回注封存项目是中国首个海上超百万吨级CO_(2)回注封存示范工程。该油田部分伴生气CO_(2)含量高达95%,累产约8.3亿m3。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和要求,中国海油以此油田为试点首次提出了海上回注地层封存方案。本... 恩平15-1油田CO_(2)回注封存项目是中国首个海上超百万吨级CO_(2)回注封存示范工程。该油田部分伴生气CO_(2)含量高达95%,累产约8.3亿m3。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和要求,中国海油以此油田为试点首次提出了海上回注地层封存方案。本文从CO_(2)浓度对脱水工艺的影响和三甘醇与分子筛脱水工艺比选两方面开展了CO_(2)脱水工艺研究,认为分子筛脱水工艺更适用于海上高含CO_(2)气体脱水;开展了压缩回注设备选型及国产化研究,首次在海上采用超临界大分子三级往复式压缩机,可以适应本油田压缩流量较小、压比较高的工况;采用高温高压釜室内实验研究超临界CO_(2)对碳钢的腐蚀情况,发现在不饱和含水工况下釜内和釜底超临界CO_(2)相中的试样平均腐蚀速率很低;对CO_(2)回注封存环境监测提出了回注前、回注中和停注后的环境监测方案,对于海上CO_(2)回注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开展CO_(2)回注设施安装方案的比选研究,认为模块化安装有利于恩平15-1CEP平台整体实施进度,形成海上CO_(2)回注封存工程技术体系。恩平15-1油田CO_(2)回注封存示范工程填补了中国海上CO_(2)捕集与封存的技术空白,对于推动中国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发展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平15-1油田 co_(2)回注封存 脱水工艺 增压方案 腐蚀控制 环境监测
下载PDF
饱和油藏CO_(2)非混相吞吐增油规律研究——以印尼南苏门答腊盆地典型油藏为例
14
作者 程子芸 丁伟 +2 位作者 张晓玲 曲良超 代芳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49-251,共3页
目前工业化应用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中,在矿场实际应用的主要为稠油热采、气驱和化学驱三种技术,按照产量增加的程度来进行排序,这三种提高采收率程度依次为热采、气驱和化学驱(张洪,2023)。近年来CO_(2)驱油/CCUS技术发展迅速,主要应用于... 目前工业化应用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中,在矿场实际应用的主要为稠油热采、气驱和化学驱三种技术,按照产量增加的程度来进行排序,这三种提高采收率程度依次为热采、气驱和化学驱(张洪,2023)。近年来CO_(2)驱油/CCUS技术发展迅速,主要应用于低渗、特低渗透、中高含水、致密等不同油藏类型,成为重要的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吞吐 非混相状态 饱和油藏
下载PDF
Q235钢在H_(2)S-CO_(2)环境下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15
作者 刘佳琪 谢飞 +4 位作者 宫克 王丹 孙凯 沈歌 赵鑫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1-24,29,共5页
采用交流阻抗、动电位极化曲线技术对Q235钢进行电化学测试,并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表面腐蚀形貌。研究了在H_(2)S-CO_(2)体系中,不同H_(2)S/CO_(2)比例对Q235钢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并对其腐蚀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H_(2)S-CO_(2)... 采用交流阻抗、动电位极化曲线技术对Q235钢进行电化学测试,并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表面腐蚀形貌。研究了在H_(2)S-CO_(2)体系中,不同H_(2)S/CO_(2)比例对Q235钢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并对其腐蚀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H_(2)S-CO_(2)体系中,CO_(2)对于H_(2)S的腐蚀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H_(2)S则会加速CO_(2)对于Q235钢的腐蚀。当H_(2)S/CO_(2)为2∶1时,Q235钢的腐蚀速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235 H_(2)S-co_(2)环境 电化学腐蚀 交流阻抗
下载PDF
温度对S135钢和G105钢在CO_(2)/H_(2)S共存体系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16
作者 高科超 尚锁贵 +3 位作者 张智 高强勇 马金鑫 刘婉颖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30,共7页
在气体分压分别为20,0.1 MPa的CO_(2)/H_(2)S共存模拟油田地层水中,利用高温高压釜在不同温度(室温、100℃、180℃)下对S135钢和G105钢进行腐蚀试验,研究了温度对2种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00℃下S135钢和G105钢的腐蚀速率最大,... 在气体分压分别为20,0.1 MPa的CO_(2)/H_(2)S共存模拟油田地层水中,利用高温高压釜在不同温度(室温、100℃、180℃)下对S135钢和G105钢进行腐蚀试验,研究了温度对2种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00℃下S135钢和G105钢的腐蚀速率最大,分别为0.8463 mm·a^(-1)和0.8500 mm·a^(-1),180℃下的腐蚀速率最小,分别为0.2291 mm·a^(-1)和0.2309 mm·a^(-1);100℃下钢表面腐蚀产物主要为FeCO3和FeS,此温度下CO_(2)为腐蚀主控因素,室温和180℃下的腐蚀产物主要为FeS,H_(2)S为腐蚀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S135钢 G105钢 co_(2)/H_(2)S共存环境 地层水 腐蚀行为
下载PDF
CO_(2)/O_(2)环境对柴油着火及燃烧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万源 刘永峰 +2 位作者 毕贵军 刘海峰 张璐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54,共11页
为研究CO_(2)/O_(2)环境对柴油着火和燃烧特性的影响,以正庚烷为柴油表征燃料,利用CONVERGE计算了不同CO_(2)/O_(2)环境下正庚烷的着火和燃烧过程,并搭建了可视化定容燃烧弹试验平台进行了验证。使用高速摄影机记录了初始温度850 K,初... 为研究CO_(2)/O_(2)环境对柴油着火和燃烧特性的影响,以正庚烷为柴油表征燃料,利用CONVERGE计算了不同CO_(2)/O_(2)环境下正庚烷的着火和燃烧过程,并搭建了可视化定容燃烧弹试验平台进行了验证。使用高速摄影机记录了初始温度850 K,初始压力3 MPa,CO_(2)体积分数分别为35%、40%、50%和60%时正庚烷燃烧的自发光强度,利用CHEMKIN中定容均质反应器分析了CO_(2)物理和化学作用对着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CO_(2)体积分数35%时存在爆燃的现象,随着CO_(2)体积分数增长,着火延迟时间增长,着火位置远离喷嘴,稳态燃烧阶段火焰的长度和宽度也增大,CO_(2)体积分数在50%~60%之间时火焰自发光强度峰值明显下降;CO_(2)的物理作用抑制了着火,第三体作用对着火的促进作用大于直接参与反应对着火的抑制作用,造成CO_(2)的化学作用缩短了着火延迟时间,并且随着CO_(2)体积分数增大,化学作用对着火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O_(2)环境 定容燃烧弹 着火过程 火焰自发光强度 第三体作用
下载PDF
电催化CO_(2)还原过程中非均相界面的动态行为
18
作者 申珅玉 郭庆丰 +1 位作者 武甜甜 苏亚琼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52-71,共20页
自工业革命以来,CO_(2)的过量排放导致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由可再生电力驱动的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CO_(2)RR)技术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价值的燃料和化学品,因而是一种有效的CO_... 自工业革命以来,CO_(2)的过量排放导致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由可再生电力驱动的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CO_(2)RR)技术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价值的燃料和化学品,因而是一种有效的CO_(2)转换和利用的方法.尽管电催化CO_(2)RR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但其工业化应用依旧面临着许多挑战:CO_(2)RR的反应路径涉及多步电子-质子转移,其产物组分较复杂(包括C1到C3的产物),并且反应过程伴随着析氢反应(HER)副反应发生.此外,不同电催化剂的使用以及实验操作条件均对CO_(2)RR影响较大,导致目前CO_(2)RR催化剂性能尚不够理想,因而难以获得实际应用.为进一步开发性能良好的电催化CO_(2)RR体系,以及认识实际反应过程中催化体系真正的活性位点,理解电催化剂表面结构演变机制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CO_(2)RR条件下非均相催化界面的动态演变行为.首先,本文讨论了催化界面动态演变的原理和分类.催化剂结构在实时工况下会发生演变,导致活性位点难以确定,因此需要明确催化界面动态演变的机制.动态演变行为主要分为催化剂表面形态演变和性质演变:表面形态演变主要指原子重排或迁移,该过程由热力学和动力学驱动;性质演变主要是化学态发生改变,它是催化剂表面性质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围绕着催化剂表面和次表面活性位点展开,所讨论的影响催化剂性质的因素主要包括化学组成、晶面和表面形态等.除催化剂内在性质外,还详细讨论了影响动态演变的外界环境因素,包括外加电位、温度、电解质以及杂质等.外加电位是影响催化界面的主要因素,电解质中的阴阳离子也对反应选择性有较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认识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总结了光谱表征、X射线表征、微观表征等技术在研究催化界面动态演变行为中的应用.特别地,脉冲CO_(2)电解技术可以调节催化界面的动态演变行为,进而更好地调控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在此基础上,理论模拟方法如密度泛函从头算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可以模拟环境条件驱动下的催化剂表面重构,为动态演变机制提供新的认识.本文还总结了当前研究电催化还原CO_(2)反应界面的动态演变行为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了CO_(2)RR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还原反应 动态行为 活性位点 外界环境 电催化
下载PDF
20钢在油气田中CO_(2)与H_(2)S共存环境下的腐蚀行为及机理
19
作者 宋成立 宋晓俊 +3 位作者 陈庆国 李坤 贾海东 李广山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65,共6页
利用高温高压动态反应釜模拟油气田CO_(2)和H_(2)S共存环境的实际工况,通过腐蚀试验分析了20钢在不同CO_(2)分压(0.01,0.05,0.21,0.50 MPa)和H_(2)S分压(0.0003,0.003,0.01,0.05 MPa)下的腐蚀行为以及CO_(2)和H_(2)S分压对均匀腐蚀和点... 利用高温高压动态反应釜模拟油气田CO_(2)和H_(2)S共存环境的实际工况,通过腐蚀试验分析了20钢在不同CO_(2)分压(0.01,0.05,0.21,0.50 MPa)和H_(2)S分压(0.0003,0.003,0.01,0.05 MPa)下的腐蚀行为以及CO_(2)和H_(2)S分压对均匀腐蚀和点蚀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H_(2)S分压为0.003 MPa条件下,当CO_(2)分压为0.01,0.05 MPa时,20钢主要发生均匀腐蚀,随着CO_(2)分压的继续增大,点蚀越来越严重;在CO_(2)分压为0.05 MPa条件下,当H_(2)S分压为0.0003 MPa时,20钢表面腐蚀轻微,随着H_(2)S分压的增大,腐蚀加剧,但仍主要发生均匀腐蚀;H_(2)S和CO_(2)分压对20钢的均匀腐蚀速率和点蚀速率均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H_(2)S分压对均匀腐蚀的影响程度较大,而CO_(2)分压对点蚀的影响程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和H_(2)S共存环境 均匀腐蚀 点蚀 分压 20钢
下载PDF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CO_(2)泡沫压裂优化设计与实践——以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鸿照 苑秀发 +7 位作者 李云云 王玉柱 雒君 曹晓莉 赵国英 徐传龙 吴则鑫 朱会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134,共9页
CO_(2)泡沫压裂是提高致密砂岩气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中部为下一步稳产重要接替区,相对于北部主产区,其储层连续性、物性均较差,可动水饱和度较高,导致常规水基压裂气井水锁伤害现象严重、压裂液返排难度增大。以苏... CO_(2)泡沫压裂是提高致密砂岩气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中部为下一步稳产重要接替区,相对于北部主产区,其储层连续性、物性均较差,可动水饱和度较高,导致常规水基压裂气井水锁伤害现象严重、压裂液返排难度增大。以苏X-A3井为例,基于CO_(2)泡沫压裂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首先应用建模数模一体化,研究储层物性、含气性与可动水分布等生产特征选井选层,避水布井射孔;其次应用地质压裂一体化,研究储层物性与压裂工艺匹配性,优化压裂液体系与压裂规模、泵注程序;最后应用评估修正一体化,根据返排试气试采资料,评价压裂效果与工艺的适应性,修正压裂前地质模型,完成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闭环。研究结果表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应用于CO_(2)泡沫压裂优化设计,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储层品质与生产动态,提高CO_(2)泡沫压裂设计的针对性,为CO_(2)泡沫压裂效果提供保障。现场实践表明,该方法较以往常规水基压裂设计更符合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co_(2)泡沫压裂 可动水饱和度 致密砂岩气藏 优化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