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wettability alteration on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using nonionic surfactants: Capillary pressure measurement 被引量:3
1
作者 Masoud Amirpour Seyed Reza Shadizadeh +1 位作者 Hamid Esfandyari Saeid Ahmadi 《Petroleum》 2015年第4期289-299,共11页
Introducing the novel technique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 from available petroleum reservoir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future energy demands.Among of all operative factors,wettability may be the foremost par... Introducing the novel technique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 from available petroleum reservoir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future energy demands.Among of all operative factors,wettability may be the foremost parameter affecting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in all stage of oil recovery.Although wettability alteration is one of the methods which enhance oil recovery from the petroleum reservoir.Recently,the studies which focused on this subject were more than the past and many contributions have been made on this area.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ion of the two nonionic surfactants effects on altering wettability of reservoir rocks.Purpose of this work is to change the wettability to preferentially the water-wet condition.Also reducing the residual oil saturation(Sor)is the other purpose of this work.The wettability alteration of reservoir rock is measured by two main quantitative methods namely contact angle and the USBM methods.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surfactant flooding is more effective in oil-wet rocks to change their wettability and consequently reducing Sor to a low value.Cedar(Zizyphus Spina Christi)is low priced,absolutely natural,and abundantly accessible in the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Based on the results,this material can be used as a chemical surfactant in field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tability alteration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Nonionic surfactant USBM method Contact angle
原文传递
应用吸水剖面资料确定吸水层动态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彬 王艺景 +1 位作者 赵伟新 郭慧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7-39,共3页
基于岩心长期注水试验资料 ,认识到吸水层的残余油饱和度的变化是一个缓慢减小的过程。文章给出了动态残余油饱和度的概念 ,提出了利用吸水剖面测井资料来确定动态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通过现场实测资料的解释 ,建立了动态残余油饱和度... 基于岩心长期注水试验资料 ,认识到吸水层的残余油饱和度的变化是一个缓慢减小的过程。文章给出了动态残余油饱和度的概念 ,提出了利用吸水剖面测井资料来确定动态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通过现场实测资料的解释 ,建立了动态残余油饱和度与吸水层每米累计吸水量的定量关系 ,为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 吸水剖面资料 吸水层 动态残余油饱和度 方法 测井资料 方法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聚合物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预测的φ函数法 被引量:6
3
作者 宋考平 聂洋 +2 位作者 邵振波 张继成 常玉青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9-902,共4页
用φ函数方法对水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进行了预测,考虑了聚合物驱油过程中聚合物的吸附和渗透率下降等特征以及聚合物溶液的黏度与浓度的变化关系,对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了修正,得到聚合物驱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与累积注入孔隙体积倍... 用φ函数方法对水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进行了预测,考虑了聚合物驱油过程中聚合物的吸附和渗透率下降等特征以及聚合物溶液的黏度与浓度的变化关系,对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了修正,得到聚合物驱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与累积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关系。通过相继求解压力和饱和度场,避免了求解过程中解的不收敛和不稳定问题以及数值模拟中需多次通过迭代直接或间接解多元方程组的运算。矿场实际应用表明,预测结果准确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藏 剩余油饱和度 渗透率 聚合物 孔隙体积倍数 φ函数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注水剖面资料确定吸水层动态残余油饱和度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彬 王艺景 +1 位作者 赵伟新 郭惠霞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9-161,共3页
通过岩心长期注水试验资料分析认为 ,随着注水时间的延长和注水量的增加 ,其注水井中各吸水层的岩性和物性发生了变化 ,吸水层的残余油饱和度并不是一个定值 ,而是缓慢减小。由此 ,提出了利用注水剖面测井资料来确定这种动态变化的残余... 通过岩心长期注水试验资料分析认为 ,随着注水时间的延长和注水量的增加 ,其注水井中各吸水层的岩性和物性发生了变化 ,吸水层的残余油饱和度并不是一个定值 ,而是缓慢减小。由此 ,提出了利用注水剖面测井资料来确定这种动态变化的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收集了 12口井的油、水相对渗透率的试验数据 ,做有关的交会图分析发现 ,孔隙度、渗透率越大 ,其残余油饱和度越小 ,同时还与粒度中值和泥质含量有关 ;根据传统观念上的残余油饱和度以及根据历次的注水剖面资料确定注水层各层的注水量和有效厚度 ,在此基础上确定注水层当前的动态残余油饱和度值。例举了应用实例。但含油水层或水层投注后不能用上述方法确定动态残余油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剖面资料 吸水层 动态残余油饱和度 测井资料 油层开发
下载PDF
水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预测的φ函数法 被引量:29
5
作者 宋考平 吴玉树 计秉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95,共5页
由Buckley-Leverett油水两相饱和度面移动方程可知,水相分流量关于含水饱和度的导数(即φ函数)是累积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倒数。以此为基础,首先得到了一维均质油层模型内任一点处剩余油饱和度与累积流入液量孔隙体积倍数的关系,然后将... 由Buckley-Leverett油水两相饱和度面移动方程可知,水相分流量关于含水饱和度的导数(即φ函数)是累积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倒数。以此为基础,首先得到了一维均质油层模型内任一点处剩余油饱和度与累积流入液量孔隙体积倍数的关系,然后将这一关系推广到三维非均质油藏,建立了一种简便、实用的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预测方法。与传统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比较,在对压力场和饱和度场分布进行计算时,对应的方程不必联立求解,只须相继求解即可,而且对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的比例没有约束。另外,这种方法还避免了求饱和度分布时的反复迭代和解巨大方程组的运算,运算过程不存在解的不收敛、不稳定问题,大大提高了运算效率。同时还便于充分利用更多的生产、测试资料,可实现数值模拟自动历史拟合。在油田现有微机条件下,该方法可用于水驱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藏 剩余油饱和度 数值模拟 预测模型 孔隙体积 (φ)函数法
下载PDF
不同分子量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对比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斌会 杨清彦 +2 位作者 贾忠伟 徐联玉 王晓芳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7年第5期192-195,共4页
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描述多孔介质中多相渗流动态及油田聚驱开发指标计算和预测的重要基础资料,而增大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是提高采出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选取五种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通过大量岩心实验,利用非稳态法测定了不... 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描述多孔介质中多相渗流动态及油田聚驱开发指标计算和预测的重要基础资料,而增大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是提高采出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选取五种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通过大量岩心实验,利用非稳态法测定了不同分子量分别在相同浓度和相同粘度条件下的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加,在相同含水饱和度下聚合物相的相对渗透率逐渐降低;油水两相跨度逐渐增大;曲线的右端点和等渗点都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向右偏移,说明增加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确实可以提高岩心内部的微观驱油效率。文中还首次给出了聚合物驱残余油饱和度与聚合物分子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为不同分子量聚合物驱数值模拟研究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量 聚合物驱 相对渗透率曲线 非稳态法 残余油饱和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剩余油饱和度配比系数法探询剩余油分布规律——以下二门油田中下层系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景阳 闫晓芳 周红 《海洋石油》 CAS 2006年第1期57-62,共6页
以往对剩余油饱和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多是利用测井资料定性地研究,多数没有定量化,更很少对每口井的各小层(即时间单元)的剩余油分布做出定量的预测。利用剩余油饱和度配比系数法结合下二门油田中下层系的实际生产数据寻找到一条定量预... 以往对剩余油饱和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多是利用测井资料定性地研究,多数没有定量化,更很少对每口井的各小层(即时间单元)的剩余油分布做出定量的预测。利用剩余油饱和度配比系数法结合下二门油田中下层系的实际生产数据寻找到一条定量预测某一时刻各井各小层剩余油分布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小层劈分,获得了每个时间单元的剩余油量和可动油饱和度,进而为在平面和纵向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供了依据,并结合油田的静态资料探讨了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为今后油田的挖掘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饱和度配比系数法 时间单元 剩余油饱和度
下载PDF
PNST-3D剩余油饱和度测井仪的设计 被引量:4
8
作者 吕俊涛 董建华 +2 位作者 欧昊达 梁庆宝 韦成海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18年第1期29-33,共5页
以PNST脉冲中子全谱测井仪为基础,通过优化源距、屏蔽体尺寸,改进中子发生器等,研制了PNST-3D测井仪。介绍了PNST-3D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各种测井模式的测量原理和技术应用。结果表明,PNST-3D的实测能谱与模拟能谱相... 以PNST脉冲中子全谱测井仪为基础,通过优化源距、屏蔽体尺寸,改进中子发生器等,研制了PNST-3D测井仪。介绍了PNST-3D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各种测井模式的测量原理和技术应用。结果表明,PNST-3D的实测能谱与模拟能谱相互一致,测井结果与全谱PNST的解释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水力输送法 剩余油饱和度 脉冲中子测井
下载PDF
黏度比对稠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守龙 李爱芬 +3 位作者 彭锐罡 于淼 付帅师 马一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3期86-90,共5页
相对渗透率是描述多孔介质中多相流的基本参数,也是评价油藏特征、制订开发方案等的重要依据,通常可由室内实验获得。针对胜利油田某区块稠油,本文采用稳态法测定了油水黏度比相同和不同时的稠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 相对渗透率是描述多孔介质中多相流的基本参数,也是评价油藏特征、制订开发方案等的重要依据,通常可由室内实验获得。针对胜利油田某区块稠油,本文采用稳态法测定了油水黏度比相同和不同时的稠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替代传统称重法测定不同时刻的岩心含水饱和度,结果表明:黏度比对稠油-水相渗曲线具有显著影响。当油水黏度比一定时,相渗曲线不随实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随油水黏度比的增大,油相、水相的相对渗透率均大幅降低,两相渗流区变小,等渗点的含水饱和度降低但幅度较小,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增大,其中,油水黏度比为1861的残余油饱和度比40的高出达10.59%,而采收率则低了近20%,说明油水黏度比对残余油饱和度也有很大影响,且残余油饱和度与油相黏度的对数值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稳态法 油水黏度比 相渗曲线 残余油饱和度
下载PDF
曙光油田曙二区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斌 《断块油气田》 CAS 1995年第4期22-27,共6页
断块油田在高含水期开采中,对剩余油的分布研究是个重点课题。通过对曙二区高含水高采出时期的静动态分析,采用了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动态分析法和数值模拟等四种方法,互相验证,相辅相成,比较准确地确定了分区、分块、分... 断块油田在高含水期开采中,对剩余油的分布研究是个重点课题。通过对曙二区高含水高采出时期的静动态分析,采用了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动态分析法和数值模拟等四种方法,互相验证,相辅相成,比较准确地确定了分区、分块、分层段的剩余油分布状态,并对剩余油在油藏平面、纵向和油层内部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为老油田综合调整、挖潜上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曙光油田 剩余油 水淹井 饱和度分布 方法 研究
下载PDF
单井示踪剂法用于测定孤东小井距试验区复合驱前后残余油饱和度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立春 韩仁功 张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6-81,共6页
单井示踪剂法测残余油饱和度,是在同一口井注入并采出酯类化学示踪剂,由采出液中酯及其水解产物醇浓度峰位置测算油层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本文介绍此法的原理、示踪剂乙酸乙酯注入及乙酸乙酯和乙醇采出分析及此方法优缺人、对比评价... 单井示踪剂法测残余油饱和度,是在同一口井注入并采出酯类化学示踪剂,由采出液中酯及其水解产物醇浓度峰位置测算油层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本文介绍此法的原理、示踪剂乙酸乙酯注入及乙酸乙酯和乙醇采出分析及此方法优缺人、对比评价,详细介绍了孤东小井距开发试验区ASP三元复合驱实施前后残余油饱和度的测定并讨论了测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油饱和度 单井示踪剂法 ASP 复合驱 采油
下载PDF
数模-井间示踪方法在吉林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贺银国 李同华 王志勇 《石油仪器》 2006年第2期46-48,3,共3页
在分析吉林油田注水井组的动、静态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模型,利用数模-示踪方法进行模拟计算,得到测试综合解释结果,为地质上的油藏描述提供详尽的依据,对油田的注水调整、控水稳油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井间示踪测试 数模-示踪方法 示踪荆 剩余油饱和度 吉林油田 井间监测
下载PDF
油藏数值模拟在剩余油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杨 《石化技术》 CAS 2015年第3期89-,共1页
油田开发后期,作为预测剩余油饱和度的定量方式之一的油藏数值模拟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其预测精度往往会由于多种原因而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将多种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可有效地提升剩余油饱和度的预测精度。
关键词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 预测方法 剩余油饱和度
下载PDF
石油沥青及渣油的组成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窦民娜 修远 +2 位作者 曹青 徐华 肖占敏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19年第5期356-360,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石油沥青及渣油四组分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四组分分离方法的改进(高效液相色谱法、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仪法)、快速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偏最小二乘法和核磁共振法)以及在四组分分离基础上进... 综述了近年来石油沥青及渣油四组分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四组分分离方法的改进(高效液相色谱法、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仪法)、快速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偏最小二乘法和核磁共振法)以及在四组分分离基础上进行的分子水平表征等方面,简述了这些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沥青 渣油 四组分分离 饱和分 芳香分 胶质 沥青质 分析方法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氯能谱测井仪的改进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万金彬 何彪 +3 位作者 王黎 沈爱新 彭其尧 周太柱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60-262,共3页
对于高矿化度地区,一种改进的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仪已研制成功。它利用3He计数管测量热中子,BGO晶体替代NaI晶体,使得探测效率明显提高;在源室和BGO探测器之间加一屏蔽层,使得信噪比提高;双探测器同时测量热中子和次生中子伽马,双... 对于高矿化度地区,一种改进的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仪已研制成功。它利用3He计数管测量热中子,BGO晶体替代NaI晶体,使得探测效率明显提高;在源室和BGO探测器之间加一屏蔽层,使得信噪比提高;双探测器同时测量热中子和次生中子伽马,双向差异解释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地层骨架和泥质的影响,解释精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测井 BGO晶体 有效计数率 双向差异 解释方法 剩余油饱和度
下载PDF
单井示踪剂法测残余油饱和度技术应用
16
作者 魏立春 韩仁功 张萍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5年第4期48-53,共6页
单井示踪剂法是一种新兴的测残余油饱和度方法。它具有快速、准确、优越等特点。近年来,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高含水油田中,测定目前油层中的残余油数量及分布情况,为研究油层物性和三次采油提供依据。本文介绍了该方法的发展状况,并... 单井示踪剂法是一种新兴的测残余油饱和度方法。它具有快速、准确、优越等特点。近年来,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高含水油田中,测定目前油层中的残余油数量及分布情况,为研究油层物性和三次采油提供依据。本文介绍了该方法的发展状况,并重点概述该方法的原理及其在胜利石油管理局孤东小井距开发试验区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井示踪剂法 残余油 饱和度 油层 测井
下载PDF
探讨当前油藏发展过程中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
17
作者 王栋 《能源与节能》 2015年第1期169-171,共3页
残余油饱和度对预测采油量模拟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岩心驱替实验所使用的脱气原油在粘度上与油藏原油非常相似,这使得整个油田生成有代表性的ROS分布变得异常困难。对测量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究了油藏发展过程中残余油... 残余油饱和度对预测采油量模拟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岩心驱替实验所使用的脱气原油在粘度上与油藏原油非常相似,这使得整个油田生成有代表性的ROS分布变得异常困难。对测量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究了油藏发展过程中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旨在促使地下ROS测量迈入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残余油饱和度 下套管井 新方法
下载PDF
新木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
18
作者 王波 李超炜 +3 位作者 朱霖 贾君庆 王曦 杨叶 《测井技术》 CAS 2022年第6期729-734,共6页
为了满足新木油田低孔隙度低渗透率高含水期老井剩余油挖潜的需求,采用迭代编程法实现地层混合液电阻率的连续求取,考虑泥质影响,优选新木油田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方法,建立适合该油田高含水期水淹层测井精细解释... 为了满足新木油田低孔隙度低渗透率高含水期老井剩余油挖潜的需求,采用迭代编程法实现地层混合液电阻率的连续求取,考虑泥质影响,优选新木油田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方法,建立适合该油田高含水期水淹层测井精细解释方法,实现水淹层定性解释到定量准确评价。在单井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测井与地质油藏开发一体化老井潜力层评价技术研究了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系统评价了老井潜力,最终提出183口井的挖潜建议。目前采油厂挖潜126口井,累计增油2.06×105 t,有效解决了油田的生产难题,为各油田调整及老井措施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混合液电阻率 剩余油饱和度 水淹层解释方法 沉积韵律 地质构造 井网 剩余油分布 潜力层 挖潜效果 新木油田
下载PDF
一种外推残余油饱和度的新方法-线性外推法
19
作者 谢明英 代玲 +2 位作者 黄军立 涂志勇 缪云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5年第20期112-116,共5页
残余油饱和度值在实验室条件下较难获得,在无长岩心驱替数据及密闭取心资料的情况下,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外推确定残余油饱和度是一种常用方法。常规多项式回归外推法存在多项式的阶数及对油相相对渗透率开方的次数无取值依据的缺陷,且... 残余油饱和度值在实验室条件下较难获得,在无长岩心驱替数据及密闭取心资料的情况下,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外推确定残余油饱和度是一种常用方法。常规多项式回归外推法存在多项式的阶数及对油相相对渗透率开方的次数无取值依据的缺陷,且多项式阶数的选择是否合适无从检验。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残余油饱和度外推方法——线性外推法,同时提出通过反算n值的方法检验外推值的合理性,从而有效地降低外推值的不确定性。与常用外推法相比,线性外推法的外推结果更接近油藏水驱后已能达到的最低含油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油饱和度线性外推法 多项式外推 相对渗透率曲线
下载PDF
渣油化学族组成方法的探讨
20
作者 陈光 《石油商技》 2004年第6期48-50,共3页
用氧化铝作填充柱,渣油试样用不同溶剂进行冲洗后,可分离为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通过对 其试验方法的探讨发现,测试方法不同,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油化学 族组成 溶剂 芳烃 渣油 试样 氧化铝 沥青质 胶质 饱和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