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产宝石级方柱石基本特征及改色工艺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汪立今 何金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19-520,共2页
本文对新疆产宝石级方柱石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了不同的手段 (加热工艺 ,化学工艺 ,辐射工艺等 ) ,进行了改色工艺实验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这对提高新疆地产宝石级方柱石经济价值 ,意义重大。
关键词 宝石级方柱石 改色 宝石学 新疆 加热工艺 化学工艺 辐射工艺
下载PDF
东秦岭泥盆纪成矿海盆中一种(准)同生热水蚀变岩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薛春纪 马国良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3年第1期25-32,共8页
赋存层控铅锌矿床的东秦岭泥盆系内发育一类特殊岩石——方柱黑云岩。野外和室内的研究表明,它是与火山及热泉活动有关的异常地热海盆中的一种特殊沉积相。矿物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也为其原凝灰质沉积岩经过热卤水“浸泡效应”(soa... 赋存层控铅锌矿床的东秦岭泥盆系内发育一类特殊岩石——方柱黑云岩。野外和室内的研究表明,它是与火山及热泉活动有关的异常地热海盆中的一种特殊沉积相。矿物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也为其原凝灰质沉积岩经过热卤水“浸泡效应”(soaking effect)形成方柱黑云岩类的成因提供了可靠信息。据此推测秦岭泥盆纪层控矿床成矿海盆的异常地热背景和热水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海盆 蚀变岩 黑云岩 热水
下载PDF
Na_4Ca_4Al_6Si_9O_(24)∶Ce^(3+),Tb^(3+)荧光粉合成及其能量传递研究(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媛媛 何久洋 +2 位作者 阿孜古丽·热合曼 巴哈德尔·肉孜 艾尔肯·斯地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41-3246,共6页
天然方柱石是一种典型的硅酸盐类的发光矿石,针对天然高发光效率方柱石的生成条件及化学成份,采用高温固相法在1 100℃弱还原气氛下合成了Na4Ca4Al6Si9O24(方柱石),并合成了一系列掺杂Ce3+,Tb3+的荧光粉,对其晶体结构做了讨论。通过分... 天然方柱石是一种典型的硅酸盐类的发光矿石,针对天然高发光效率方柱石的生成条件及化学成份,采用高温固相法在1 100℃弱还原气氛下合成了Na4Ca4Al6Si9O24(方柱石),并合成了一系列掺杂Ce3+,Tb3+的荧光粉,对其晶体结构做了讨论。通过分别对单掺Ce3+,Tb3+和共掺Ce3+,Tb3+样品发光性质的研究,发现共掺杂的样品其在545nm处由于Tb3+的5 D+4→7 F5跃迁发光强度远远大于单掺Tb3的样品。最后通过掺杂不同浓度Ce3+样品发光性质的研究,以及其荧光寿命和能量传递机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e3+掺杂浓度的变化,样品的Tb3+的5 D7 4→F5跃迁(545nm)发光强度及寿命也随着变化,并发现Ce3+对Tb3+存在能量传递,且当Ce3+和Tb3+的质比为0.02∶0.03时能量传递效率最高。通过色坐标的测量,发现随着Ce3+浓度的改变,样品的发光可在绿色区域进行调节。因此,认为Na4Ca4Al6Si9O24∶Ce3+,Tb3+荧光粉有望成为新型白光LED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4Ca4Al6Si9O24∶Ce3+ Tb3+ 高温固相法 能量传递 荧光寿命
下载PDF
曹庄群中几种少见岩石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阎月华 李万兵 J.D.Sills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9-27,共9页
太古代曹庄群中少见的铬云母石英岩、堇青石石英岩、钡冰长石片麻岩、方柱石角闪岩等为中国太古代早期地壳的性质提供了信息和证据。这些岩石的存在表明早在曹庄群原岩沉积之前华北准地台就存在原始的硅铝壳;早太古代冀东地区曾出现蒸... 太古代曹庄群中少见的铬云母石英岩、堇青石石英岩、钡冰长石片麻岩、方柱石角闪岩等为中国太古代早期地壳的性质提供了信息和证据。这些岩石的存在表明早在曹庄群原岩沉积之前华北准地台就存在原始的硅铝壳;早太古代冀东地区曾出现蒸发岩岔地。堇青石石英岩中的堇青石-夕线石组合为曹庄群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提供了矿物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云母 石英岩 曹庄群 堇青石
下载PDF
西昆仑南带斜长角闪岩中方柱石的形成与流体挥发分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任留东 高岩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8-406,共9页
对西昆仑南带变基性岩矿物组合及矿物成分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挥发分的种类和含量直接影响到变基性岩矿物组合和矿物成分,如角闪石、黑云母、方柱石、磷灰石和榍石;方柱石并非如有人总结的那样没有出溶现象,实际上其自身亦可沿{10 0 ... 对西昆仑南带变基性岩矿物组合及矿物成分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挥发分的种类和含量直接影响到变基性岩矿物组合和矿物成分,如角闪石、黑云母、方柱石、磷灰石和榍石;方柱石并非如有人总结的那样没有出溶现象,实际上其自身亦可沿{10 0 }析离出黄铁矿晶体,所含硫的赋存状态很可能是S2 - ,而不是SO42 - ;方柱石是早期(高温)变质过程中大部分挥发分(如Cl、CO32 - 、S2 - )的存储器,晚期剪切变形降温和/或降压时挥发分释出,伴随的流体作用可形成金属硫化物,并可能导致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闪岩 方柱石 流体挥发分 昆仑山
下载PDF
东秦岭中泥盆世成矿海盆中一类特殊岩石—方柱黑云岩 被引量:4
6
作者 薛春纪 祁思敬 梁文艺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30-39,116,共10页
赋存层控金属矿床的东秦岭中泥盆统中发育一类特殊岩石——方柱黑云岩。野外和室内研究表明,其为与火山及火山热卤水活动有关的地热异常海盆中的一种特殊沉积相。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也为其原岩经过卤水... 赋存层控金属矿床的东秦岭中泥盆统中发育一类特殊岩石——方柱黑云岩。野外和室内研究表明,其为与火山及火山热卤水活动有关的地热异常海盆中的一种特殊沉积相。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也为其原岩经过卤水“浸泡”蚀变和埋藏热变质形成方柱黑云岩类的成因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据此,推测出秦岭中泥盆世层控金属矿床形成的地热异常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 黑云岩 泥盆世 成矿海盆 地热
下载PDF
一颗钙柱石的宝石学特征测试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廖任庆 郭杰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20-28,共9页
通过常规和大型宝玉石检测仪器对排查中出现的1颗无色样品的宝石学及谱学特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粒样品的折射率值为1.550~1.588,双折射率为0.038,密度值是2.89±0.02 g/cm3,放大观察可见大量定向排列针状包裹体及垂直方向排... 通过常规和大型宝玉石检测仪器对排查中出现的1颗无色样品的宝石学及谱学特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粒样品的折射率值为1.550~1.588,双折射率为0.038,密度值是2.89±0.02 g/cm3,放大观察可见大量定向排列针状包裹体及垂直方向排列的短柱状晶体;X射线能谱仪测试显示样品主要化学元素属于方柱石族系列,Ma平均值为10.14%;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显示,其特征谱峰主要是由CO2-3和Si-O、Al-O、O-H基团所致,其中拉曼光谱在448、1090、1327 cm^-1处具有谱峰,红外光谱在指纹区峰位1404、1516、1007、853、609、544、459、413 cm^-1处具有谱峰;官能团区2939,2496、2612、3391 cm^-1处具有谱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样品在可见光区基本无明显吸收峰,在312 nm处出现的吸收峰可能与Fe3+离子和Fe3+-Fe3+离子对的d-d电子跃迁有关,光致发光光谱测试其主要发光光谱带位于608 nm中心,并伴随558、569、588、629、650、678、698 nm的肩峰,综合结果显示该粒样品为较为少见的钙柱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柱石 方柱石族 谱学特征 宝石学特征
下载PDF
电子辐照及热处理对无色—浅黄色方柱石颜色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蒋佳丽 陈美华 任芊芊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22-29,共8页
对天然无色—浅黄色方柱石样品进行电子辐照改色处理,并对部分改色后为褐色/烟紫色的样品进行了热处理,肉眼观察颜色变化情况并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结果显示,电子辐照处理可使无色—浅黄色方柱石样品变为紫色、黄色,部分样品带... 对天然无色—浅黄色方柱石样品进行电子辐照改色处理,并对部分改色后为褐色/烟紫色的样品进行了热处理,肉眼观察颜色变化情况并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结果显示,电子辐照处理可使无色—浅黄色方柱石样品变为紫色、黄色,部分样品带棕褐色调。经电子辐照处理成紫色的方柱石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黄绿区有宽的吸收带;辐照处理成黄色方柱石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吸收峰位置与天然方柱石基本一致,蓝紫区的吸收明显增强。笔者推测电子辐照致方柱石产生紫色的原因与天然紫色方柱石颜色的成因可能相似,而产生黄色的原因可能与O-色心有关。加热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恒温时间为2h,恒温温度在500℃以下时,辐照产生的不理想的褐色调不能被有效消除;恒温温度为600℃,恒温时间2h以上时,辐照改色的样品褪色为近无色—浅黄色;加热气氛对方柱石颜色变化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石 颜色 电子辐照 热处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下载PDF
新疆某地宝石级方柱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汪立今 《新疆工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150-154,共5页
新疆盛产宝玉石,品种之多、质量之好,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宝石界同行的关注.宝石级方柱石是新疆地产宝石中又一新品种,目前尚未见报到.本文对新疆某地宝石级方柱石进行了初步研究,这在新疆尚属首次,对新疆的宝石开发、利用具有较... 新疆盛产宝玉石,品种之多、质量之好,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宝石界同行的关注.宝石级方柱石是新疆地产宝石中又一新品种,目前尚未见报到.本文对新疆某地宝石级方柱石进行了初步研究,这在新疆尚属首次,对新疆的宝石开发、利用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宝石级 方柱石 宝石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段错那洞钨-锡-铍矿床中铍的赋存状态及成因机制初探 被引量:22
10
作者 何畅通 秦克章 +3 位作者 李金祥 周起凤 赵俊兴 李光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593-3606,I0001-I0015,共29页
近年来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被认为是稀有金属成矿的有利地区,并已在该区伟晶岩中发现诸多稀有金属矿物。错那洞矿床是该带内发现最早并具有较大规模的钨锡铍(W-Sn-Be)矿床,Be矿化包括伟晶岩型和矽卡岩型,但目前铍元素的赋存状态还没有... 近年来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被认为是稀有金属成矿的有利地区,并已在该区伟晶岩中发现诸多稀有金属矿物。错那洞矿床是该带内发现最早并具有较大规模的钨锡铍(W-Sn-Be)矿床,Be矿化包括伟晶岩型和矽卡岩型,但目前铍元素的赋存状态还没有被清晰地查明。伟晶岩型矿化主要为伟晶岩中晶型较好的绿柱石晶体;而矽卡岩型铍矿化表现形式则复杂多样。Be元素除了赋存于绿柱石、硅铍石、羟硅铍石等含铍矿物中,还可以广泛分布于矽卡岩矿物中。其中,符山石(Be含量:43×10-6~887×10-6)和方柱石(Be含量:1333×10-6~4643×10-6)是铍元素赋存的主要载体。矽卡岩型矿化与淡色花岗岩有关,岩浆高分异演化使熔体中Be、Sn、W及挥发分逐步富集,在伟晶岩中饱和绿柱石;之后Be元素在F的络合下随出溶流体进入碳酸盐岩,发生水岩相互作用,萤石的析出引起Be-F络合物失稳,导致Be元素的沉淀。含铍矿物种类及成因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喜马拉雅地区同类型矿化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洞 花岗伟晶岩 矽卡岩 铍赋存状态 符山石 方柱石 成因机制 喜马拉雅
下载PDF
浅黄色方柱石化学成分及热处理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芊芊 陈美华 +1 位作者 李新宇 蒋佳丽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34-39,共6页
方柱石是自然界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矿物,颜色丰富、透明度高、颗粒较大者被应用于宝石领域。本文对来自非洲某地的12颗浅黄色方柱石样品进行常规的宝石学测试,并随机选择3颗方柱石样品利用LAICP-MS测试其化学成分,通过阴离子法数据分析和... 方柱石是自然界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矿物,颜色丰富、透明度高、颗粒较大者被应用于宝石领域。本文对来自非洲某地的12颗浅黄色方柱石样品进行常规的宝石学测试,并随机选择3颗方柱石样品利用LAICP-MS测试其化学成分,通过阴离子法数据分析和计算的结果表明,3颗方柱石样品均为方柱石族中的针柱石。为了确定恒温温度、恒温时间、热处理气氛三个主要因素对方柱石颜色的影响,设计了不同参数的热处理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添加活性炭营造还原气氛,对比热处理前、后方柱石样品的紫外-可见光光谱变化特点,利用色纯度降低率公式分析颜色改变的效率。实验结果说明,在恒温温度为600℃和恒温时间6h的热处理条件下,方柱石样品的天然色心能被有效消除,颜色由原来的浅黄色转变为无色,色纯度降低率最高可达64.57%,且改色效果理想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石 热处理 化学成分 实验参数
下载PDF
基性麻粒岩中方柱石的出溶现象及成因机制:以西藏南部日玛那穹隆麻粒岩为例
12
作者 邸英龙 曾令森 +2 位作者 陈晶 高利娥 张立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35-3444,共10页
方柱石是一种含挥发分的架状铝硅酸盐矿物,其成因一直有争议。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定结地区基性麻粒岩中方柱石及其出溶物的矿物化学和纳米结构分析表明:(1)方柱石为富S类型;(2)内部出溶矿物为陨硫铁,晶胞参数为a=b=0.5968nm,c=1.174nm,α=... 方柱石是一种含挥发分的架状铝硅酸盐矿物,其成因一直有争议。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定结地区基性麻粒岩中方柱石及其出溶物的矿物化学和纳米结构分析表明:(1)方柱石为富S类型;(2)内部出溶矿物为陨硫铁,晶胞参数为a=b=0.5968nm,c=1.174nm,α=β=90°,γ=120°;(3)陨硫铁的(001)面平行于方柱石的(100)面。出溶前的方柱石在榴辉岩相条件下形成,其稳定压力上限与Fe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麻粒岩相作用时,无水条件下方柱石内的SO^(2-)_(4)发生自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出溶矿物和O_(2),反应方程式为:Fe ^(2+)+SO_(2)-4=FeS+2O_(2)。类似反应可能导致下地壳氧逸度高于中上地壳。方柱石的形成与分解记录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在大陆俯冲与折返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地壳深部挥发分的调节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地球深部氧逸度调节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石 出溶作用 氧化还原作用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俯冲与折返
下载PDF
马达加斯加黄色方柱石的谱学特征研究
13
作者 丁薇 陈全莉 +1 位作者 艾苏洁 尹作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94-2199,共6页
利用常规宝石学仪器、电子探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三维荧光光谱仪等,对马达加斯加黄色方柱石的宝石学性质及谱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马达加斯加方柱石的宝石学特征与方柱石理论值基本一致... 利用常规宝石学仪器、电子探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三维荧光光谱仪等,对马达加斯加黄色方柱石的宝石学性质及谱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马达加斯加方柱石的宝石学特征与方柱石理论值基本一致;方柱石样品颜色均匀,具有玻璃光泽,原石晶型较为完好且表面普遍可见纵纹及褐红色杂质,部分样品表面可见晕彩效应,样品内部可见多种包裹体,如黑云母、无色晶体包裹体等。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在指纹区均显示1039,1105和1196 cm^(-1)处Si(Al)—O伸缩振动吸收峰;752 cm^(-1)处Si—Si(Al)伸缩振动吸收峰;551,687和624 cm^(-1)处O—Si(Al)—O弯曲振动吸收峰;459 cm^(-1)处Si—O—Si的弯曲振动与Na(Ca)—O伸缩振动的耦合吸收峰;416 cm^(-1)处Si—O—Si弯曲振动吸收峰。红外光谱官能团区的诊断性鉴定依据为:3530和3592 cm^(-1)处O—H振动引起的吸收峰;2499,2629和2964 cm^(-1)处CO_(3)^(2)振动产生的吸收峰。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桥氧弯曲振动产生459和538 cm^(-1)两处吸收峰;Al—O振动导致775 cm^(-1)吸收峰;硅氧四面体Q_(4)结构单元振动产生1114 cm^(-1)吸收峰。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可知,马达加斯加方柱石为过渡金属元素致色,铁离子的存在导致了379和420 nm两处吸收峰,且420 nm吸收峰的强弱影响着方柱石的颜色深浅。致色原因为占据了晶体结构中四面体位置的Fe^(2+)与Fe^(3+)之间电荷转移,从而产生黄色。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显示,方柱石具有较为一致的发光行为,均可见一强一弱两个荧光峰,多集中在302 nm(λ_(ex))/343 nm(λ_(em))附近。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属于方柱石族系列中的针柱石,Ma值范围为66%~69%,平均Ma值为68.1%,且随着Ma值的增高,双折射率随着变小。谱学测试作为无损测试技术,适用于鉴定宝石品种。对鉴定马达加斯加方柱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产地溯源、区分优化处理品种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石 宝石学特征 谱学特征 马达加斯加
下载PDF
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Namakkal陆块新太古代钙硅酸盐岩的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14
作者 周峰 苟龙龙 +5 位作者 翟明国 张成立 GORGE Paul Mathews 卢俊生 赵燕 敖文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3-1234,共22页
本文对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Namakkal陆块Tammampatti地区方柱石石榴子石钙硅酸盐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变质相平衡模拟研究,以研究其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岩相学观察识别出两阶段变质矿物组合:第一阶段为石榴子石+方柱... 本文对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Namakkal陆块Tammampatti地区方柱石石榴子石钙硅酸盐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变质相平衡模拟研究,以研究其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岩相学观察识别出两阶段变质矿物组合:第一阶段为石榴子石+方柱石+斜长石+榍石+钛铁矿;第二阶段为石榴子石边部的绿帘石和方柱石边缘的方解石、斜长石和石英冠状体。CL图像分析显示锆石可分为两种,分别为高亮度和低亮度的变质锆石。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高亮度变质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562±17Ma,而低亮度变质锆石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稍年轻,为2495±15Ma。基于相平衡模拟计算了2个样品18ID-24和18ID-25的P-T视剖面图,确定它们峰期变质PT条件分别为4.3~7.1kbar、800~960℃和4.0~7.8kbar、750~854℃。高亮度变质锆石年龄2562±17Ma与Namakkal陆块紫苏花岗岩的原岩结晶年龄相当,其代表了紫苏花岗岩的原岩侵入导致的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方柱石石榴子石钙硅酸盐岩的时代;低亮度变质锆石年龄2495±15Ma与该地区大约2530~2440Ma的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时代相吻合,因此认为其代表区域性变质作用叠加的时代。根据全岩成分以及矿物组合,我们推测该岩石为中酸性岩浆岩(紫苏花岗岩原岩)与碳酸盐岩发生交代变质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石石榴子石钙硅酸盐岩 相平衡模拟 紫苏花岗岩 交代变质作用 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
下载PDF
拉曼面扫描无损鉴定矿物包裹体:以彩虹方柱石中的磁铁矿包裹体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叶旭 丘志力 +1 位作者 陈超洋 张跃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05-2109,共5页
如何利用拉曼光谱对矿物中的微小包裹体进行无损鉴定,是矿物学与宝石学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彩虹方柱石是一种含有特殊包裹体的方柱石,其包裹体在反射光下呈现虹彩效应。本文利用超景深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粉... 如何利用拉曼光谱对矿物中的微小包裹体进行无损鉴定,是矿物学与宝石学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彩虹方柱石是一种含有特殊包裹体的方柱石,其包裹体在反射光下呈现虹彩效应。本文利用超景深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特别是创新性运用拉曼光谱面扫描填图技术对彩虹方柱石中微小的磁铁矿包裹体进行了无损鉴定研究。显微特征显示,彩虹方柱石的包裹体可能和固溶体出溶有关,微小包裹体平行排列,形成了类似反射型衍射光栅的结构,导致其在反射光下出现彩虹色。根据电子探针测试结果,彩虹方柱石端元组分为Ma 68.2—69.7 Me 30.3—31.8,属针柱石亚族。根据拉曼光谱测试结果,部分包裹体出现了位于661 cm^(-1)处的弱拉曼峰。由于图谱信噪比普遍偏低且该峰并不会在所有测试位置出现,所以容易被忽略。为进一步探究该峰的来源,对包裹体部位进行拉曼面扫描,并选择630~680 cm^(-1)范围的拉曼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确认了包裹体位置普遍存在位于661 cm^(-1)处的弱拉曼峰。该拉曼峰可归属为磁铁矿的A 1g振动峰,从而确认了产生虹彩效应的针状包裹体中包含有更微小的磁铁矿包裹体。XRD测试结果表明,包裹体较多的样品存在位于2.51处的磁铁矿(311)晶面衍射峰,进一步验证了拉曼光谱面扫描的结果。根据上述实验,拉曼面扫描技术或许可以成为鉴定矿物宝石中微小包裹体的有效辅助性手段。该研究创新性提出,如果矿物包裹体的拉曼信号很弱,可以将拉曼面扫描结果与包裹体的分布特征结合分析来判断该信号的有效性。同时为无损鉴定矿物中的包裹体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虹方柱石 磁铁矿包裹体 拉曼光谱面扫描 电子探针 XRD
下载PDF
Eu_2O_3掺杂天然方柱石蓝色长余辉发光特性
16
作者 程静 杨志杰 +1 位作者 何久洋 艾尔肯.斯地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2期75-79,共5页
文章采用高温固相法在1000摄氏度弱还原气氛下制备了Eu^(2+)掺杂天然方柱石光致发光粉末。对天然方柱石的化学成分采用了电子探针能谱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结构表征分析,并观测了样品的发光性质。结果表明,掺杂Eu^... 文章采用高温固相法在1000摄氏度弱还原气氛下制备了Eu^(2+)掺杂天然方柱石光致发光粉末。对天然方柱石的化学成分采用了电子探针能谱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结构表征分析,并观测了样品的发光性质。结果表明,掺杂Eu^(2+)的天然方柱石发出强烈的蓝色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皆为宽带谱,发射谱峰值位于440 nm左右,对应于Eu^(2+)的4f^(65)d→4f^7跃迁,其余辉时间超过2分钟。最后通过对掺杂不同浓度Eu^(2+)样品发光性质的研究,认为最佳掺杂浓度为1.5 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石 EU^2+ 高温固相法 光致发光 长余辉
下载PDF
Metasomatic Stages and Scapolitization Effects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asveh Pluton,NW Iran
17
作者 S A Mazhari S Amini +1 位作者 J Ghalamghash F Bea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619-631,共13页
Pasveh gabbros are mafic component of a plutonic complex in the northwest Sanandaj- Sirjan Zone. These cumulative rocks are composed of plagioclase and calcic clinopyroxene (Cpx), which yield unusually high CaO (〉... Pasveh gabbros are mafic component of a plutonic complex in the northwest Sanandaj- Sirjan Zone. These cumulative rocks are composed of plagioclase and calcic clinopyroxene (Cpx), which yield unusually high CaO (〉19 wt.%) in whole-rock chemistry. Petrograph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suggest that Pasveh gabbro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free scapolite and scapolite-bearing gabbros. The second group has higher Na20, K20, and P205 relative to free scapolite ones and is enriched in LIL (large ion lithophile) and HFS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Two stages of metasomatism affected the primary composition of mafic rocks. Firstly, high temperature reaction caused to invert primary high Ti clinopyroxene to low Ti cUnopyroxene+high Ti amphibole. This reaction was extensive and included all gabbroic samples. Hydrothermal fluids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can be derived from dehydration reactions of country rocks or from other magmas incorporated in the formation of Pasveh complex pluton. The second metasomatic stage relates to scapolitization of limited parts of gabbroic rocks. An external saline fluid, which is composed of major NaCI and minor KCI and P205 components, impacted locally on Pasveh gabbros and formed the second metasomatic stage. Possible sources of Na and Cl are primary evaporites or brines, which were present in the host sediments of the gabbros. The carbonate-free nature of these hydrothermal fluids suggests that hydrothermal fluids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scapolite in Pasveh gabbros are derived from marine evaporitic paren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an Sanandaj-Sirjan Zone Pasveh pluton GABBRO METASOMATISM high Ti Cpx low Ti Cpx amphibole scapoli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