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slip history of the Langshan-Seertengshan piedmont fault(Inner Mongolia,northern China) from cosmogenic ^(10)Be dating on a bedrock fault scarp 被引量:12
1
作者 SHEN Xiao-ming LI De-wen +3 位作者 TIAN Yun-tao LV Yan-wu LI Da-wei LI Yan-f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5期882-890,共9页
Offset geomorphic features and deformed late Quaternary strata indicate active deformation along the Langshan-Seertengshan piedmont fault (LSPF), one of the most active faults in the Hetao fault zone in Inner Mongol... Offset geomorphic features and deformed late Quaternary strata indicate active deformation along the Langshan-Seertengshan piedmont fault (LSPF), one of the most active faults in the Hetao fault zone in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 The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bedrock fault scarps along the LSPF offers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he faulting history. Using cosmogenic ^10Be exposure dating, we measured the exposure ages of the western Langshankou scarp, located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SPF. Our data revealed at least two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at 22.2±3.3 Ira and 7.2±2.4 ka, respectively. These event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paleoseismic trench studies. The regre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 and sampling height along the scarp yield a fault slip rate of 0.10 ±0.05/-0.06 mm/yr, which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post-late Pleistocene fault slip rate of ~1 mm/yr, as estimated from the offset of the T2 terraces by previous studi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lip of the LSPF may have been accommodated by other fault bran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shan-Seertengshan piedmont fault(LSPF) Fault scarp Cosmogenic nuclide Exposureage Fault slip rate
下载PDF
新生代晚期挤压作用下活动背斜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震地质灾害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晓平 陈杰 +5 位作者 李安 黄伟亮 张玲 杨海波 胡宗凯 左玉琦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5-241,共17页
活动背斜是第四纪晚期以来在活动挤压构造区域内吸收地壳缩短变形的主要地质构造之一,其是在挤压背景下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构造系统,由多种活动构造变形组成。发生在挤压构造区的大地震可以使褶皱相关断层、褶皱陡坎、翼部地形倾斜和地质... 活动背斜是第四纪晚期以来在活动挤压构造区域内吸收地壳缩短变形的主要地质构造之一,其是在挤压背景下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构造系统,由多种活动构造变形组成。发生在挤压构造区的大地震可以使褶皱相关断层、褶皱陡坎、翼部地形倾斜和地质体缩短等发生同震破裂或地面倾斜,进而引发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从理论研究和工程抗震两方面均需重视。因此,文章立足现有的逆断层相关褶皱、褶皱侧向扩展等理论,通过典型的主逆冲断层、反冲断层、弯矩断层、弯滑断层、共轭剪切断层和褶皱陡坎等实例,探讨了与褶皱相关的同震活动构造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研究认为,在强震导致的活动背斜地壳缩短、垂向隆升和侧向扩展过程中,背斜两翼和倾伏端的地面掀斜对重大工程建筑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同时,区域地壳缩短引发的弯曲变形给跨越活动背斜的重大线状工程造成的潜在地震危险和诱发的地质灾害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相关断层 褶皱陡坎 褶皱生长 侧向扩展 地震地质灾害
下载PDF
基岩断层面黏滑和蠕滑时岩石表层光释光信号模拟
3
作者 罗明 陈杰 +4 位作者 覃金堂 尹金辉 杨会丽 刘进峰 龚志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7-370,共14页
重建断层的黏滑(seismic slip)和蠕滑(creep)历史对于更好地了解断层活动和地震危险性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利用大地测量技术研究活动断层的蠕滑和黏滑过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然而,在地质历史时期(如百年尺度以上),如何判断活动断层的... 重建断层的黏滑(seismic slip)和蠕滑(creep)历史对于更好地了解断层活动和地震危险性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利用大地测量技术研究活动断层的蠕滑和黏滑过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然而,在地质历史时期(如百年尺度以上),如何判断活动断层的滑动方式(黏滑或蠕滑),并获取其滑动速率仍然是一项挑战。文中基于近十年来发展的岩石表层光释光测年方法,结合内蒙古狼山断裂花岗岩样品的光释光晒退参数进行理论模拟,得到了基岩正断层发生黏滑、蠕滑和崩积楔侵蚀等情形的光释光晒退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断层的黏滑和蠕滑,获得相应的活动期次和位移量,并且有潜力记录崩积楔侵蚀。文中还分析了该方法区分断层活动方式、期次的时间分辨率和获得位移量的空间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断层面 黏滑 蠕滑 岩石表层 光释光测年
下载PDF
陡坎地貌定年理论及其在活动构造与地貌学研究中的应用
4
作者 庞桢辉 徐皓婷 +2 位作者 石许华 葛进 李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1-276,共26页
陡坎是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侵蚀过程所产生的一种地貌现象。对陡坎中蕴含的地质信息进行解译,一方面可定量分析其地貌演变过程、重建相应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相关的地壳运动学过程及动力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了解地貌演化过程中构造、... 陡坎是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侵蚀过程所产生的一种地貌现象。对陡坎中蕴含的地质信息进行解译,一方面可定量分析其地貌演变过程、重建相应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相关的地壳运动学过程及动力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了解地貌演化过程中构造、侵蚀与气候三者之间的互馈关系。然而,在地质条件欠佳的区域(无良好定年沉积物或人员无法到达),通常难以获得陡坎形成的年代。陡坎地貌定年很好地弥补了研究区的史料记载以及传统测年方法(如放射性碳同位素法、释光法和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等)难以获得测年样品的不足。陡坎地貌定年的理论基础为“陡坎演化在稳定的侵蚀退化阶段可以通过坡面演化模型进行模拟”。不同坡面演化模型的提出及发展对研究构造活动、气候变化与地表剥蚀过程等有着重要意义。文中系统总结了陡坎定年理论及其数学模型,同时介绍了发育于不同地貌类型(活动断层、河流及海岸阶地、冲积扇、地外行星等)下的陡坎研究进展,并以帕米尔东北缘正断层陡坎地貌定年为研究实例,进一步探论并展望了陡坎地貌定年在构造地貌学领域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扩散方程 陡坎地貌定年 数值模拟 坡面演化 构造地貌学
下载PDF
河西走廊文殊山隆起西缘发现活动断层
5
作者 刘兴旺 朱俊文 +1 位作者 姚赟胜 赵晓明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628-636,共9页
文殊山隆起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分割了酒西盆地和酒东盆地,是河西走廊内部三大隆起带之一。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及野外考察,发现文殊山隆起西缘存在多条断层陡坎,长度约3 km,陡坎保存比较连续,并表现出正、反向陡坎交替出现的复杂组... 文殊山隆起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分割了酒西盆地和酒东盆地,是河西走廊内部三大隆起带之一。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及野外考察,发现文殊山隆起西缘存在多条断层陡坎,长度约3 km,陡坎保存比较连续,并表现出正、反向陡坎交替出现的复杂组合特征。通过无人机摄影测量以及光释光方法测年,对该断层陡坎开展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陡坎发育于不同期次山前洪积扇之上,根据较早期洪积扇上累积陡坎高度4.9~5.6 m及相应年代(37.3±1.7)ka,确定其晚更新世以来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15 mm/a。断层最新一次活动发生在全新世,为全新世活动断层,形成的断层陡坎高度为0.5~0.7 m。根据资料分析,该断层陡坎的形成与文殊山背斜隆起、扩展的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山隆起 断层陡坎 滑动速率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水轮发电机组轴线调整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熊佳进 官瑶 王一安 《水电与新能源》 2024年第8期26-29,共4页
轴线调整是水轮发电机组检修中的重要工序,关系着机组回装完成后能否安全稳定运行。传统的轴线调整工艺既复杂又难以掌握,且受经验影响,检修难度大,效率低。为此提出了坐标分析法,结合最小二乘拟合曲线来判断盘车数据的真实性,考虑各分... 轴线调整是水轮发电机组检修中的重要工序,关系着机组回装完成后能否安全稳定运行。传统的轴线调整工艺既复杂又难以掌握,且受经验影响,检修难度大,效率低。为此提出了坐标分析法,结合最小二乘拟合曲线来判断盘车数据的真实性,考虑各分段轴之间的摆度,提供了一种快速计算镜板和法兰处刮垫厚度及最大摆度方位的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更简单、方便、易于理解,对于后来者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车 坐标投影分析法 刮垫厚度 最大摆度方位
下载PDF
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古地震破裂的新证据
7
作者 李安 万波 +2 位作者 王晓先 计昊旻 索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26,共16页
1975年海城MS7.3地震是中国第1次成功预报的7级以上破坏型地震,避免了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但在地震后的调查中并没有发现较为连续的地表破裂带,只在零星地点发现了一些地表裂缝和喷砂冒水现象。该地震的等震线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共轭特征... 1975年海城MS7.3地震是中国第1次成功预报的7级以上破坏型地震,避免了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但在地震后的调查中并没有发现较为连续的地表破裂带,只在零星地点发现了一些地表裂缝和喷砂冒水现象。该地震的等震线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共轭特征,因此研究者对于海城地震的发震断层一直存在一定争议。文中对与海城河断裂共轭相交的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进行了遥感影像解译、微地貌测量和古地震探槽开挖等工作,发现金州断裂自大石桥市沿NE向至鞍山市南,在盆山过渡带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地貌面上存在较为明显的沿NE向展布的断层陡坎。由于人类活动,断层陡坎展布不连续。断层陡坎的高度多为1~2m,最大可达3m;在海城市南葫芦峪村开挖的古地震探槽揭露出盖州北—鞍山段具有宽约20m的基岩破碎带,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以来(距今(37.6±2.2)ka)至少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较新的一次地震发生于全新世(距今(11.7±0.8)ka以后,很可能为距今400~500a)。由于全新世地层太薄所限,无法识别出更多全新世古地震,但可以判断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为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州断裂 古地震 断层陡坎 海城地震
下载PDF
基于扩散方程的陡坎形貌测年方法进展
8
作者 许建红 陈杰 +1 位作者 魏占玉 李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1-832,共22页
陡坎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台阶状地貌,但其形成年龄通常很难直接测定。发育在松散堆积物中的陡坎经过初期短暂的重力垮塌之后,将经历漫长的低能退化过程。如果陡坎剖面形态的演化可基于扩散方程来模拟,且扩散系数可独立标定,即可利用陡坎... 陡坎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台阶状地貌,但其形成年龄通常很难直接测定。发育在松散堆积物中的陡坎经过初期短暂的重力垮塌之后,将经历漫长的低能退化过程。如果陡坎剖面形态的演化可基于扩散方程来模拟,且扩散系数可独立标定,即可利用陡坎地形剖面估算其年龄,这种方法被称为形貌测年。文中简要回顾了陡坎形貌测年的研究历史,介绍并讨论了陡坎退化的概念模型与扩散模型,特别是非线性扩散模型的建立及求解、参数在扩散模型中所起的作用、最佳陡坎形貌年龄的确定流程等,分析了陡坎上、下地貌面坡度对陡坎退化的影响,编制了非线性扩散模型的年龄图版,给出了图版的应用实例,验证了形貌测年方法的有效性。线性扩散模型和非线性扩散模型均可用于单次事件陡坎的退化分析,但对于年轻的单次事件陡坎推荐使用非线性扩散模型。断层重复活动形成的陡坎的退化分析则需要谨慎对待,恒定滑动速率陡坎的非线性扩散模型适用于模拟年龄<10ka、活动速率高的断层陡坎的演化;多次事件陡坎模型(包括线性扩散和非线性扩散)需要仔细评估每次事件在陡坎剖面上的断错位置及其位移量。尽管陡坎形貌测年方法存在很多假设条件,但目前快速获取一定范围内的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已成为现实,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沿着同一陡坎提取大量剖面进行分析,继而得到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这为陡坎退化分析和形貌测年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坎 陡坎退化 扩散模型 形貌测年 断层陡坎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全新世新活动的特征
9
作者 郑海刚 姚大全 +2 位作者 赵朋 杨源源 黄金水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文中在野外开挖探槽及年龄样品测试的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全新世的新活动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在泗县赤山镇徐井村附近开挖了2个地质探槽(XJ1、XJ2),其中XJ1探槽揭露了10个地层单元,从老到新依次为U_(1)—U_(10);发现3条断层,由... 文中在野外开挖探槽及年龄样品测试的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全新世的新活动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在泗县赤山镇徐井村附近开挖了2个地质探槽(XJ1、XJ2),其中XJ1探槽揭露了10个地层单元,从老到新依次为U_(1)—U_(10);发现3条断层,由东向西依次为F_(1)、F_(2)和F_(3);识别出3次古地震事件,由老到新依次为E_(1)、E_(2)和E_(3)。事件E_(1)和E_(2)分别为F_(1)和F_(2)的逆冲活动,事件E_(3)为F_(2)逆走滑和F_(3)正走滑共同活动的结果。前2次古地震事件E_(1)、E_(2)发生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晚期之间,后一次事件E_(3)代表最新一次古地震活动,发生于地层U9沉积以后,在该层上部采集的泥炭样品的测定年代为11.10~10.75ka BP,说明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在全新世早期以后仍有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郯庐断裂带 逆断层陡坎 古地震
下载PDF
小型无人机(sUAV)在基岩区古地震研究选点中的应用
10
作者 邹俊杰 何宏林 +5 位作者 周永胜 魏占玉 石峰 耿爽 苏鹏 孙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3-846,共14页
随着断层面形貌测量、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等技术的发展,基岩断层面成为在基岩区古地震研究的良好研究对象。但是,受沟谷侵蚀、沉积覆盖和人为改造等非构造因素影响,并非所有出露的基岩断层面都能完整记录和保存古地震信息。因此,必须在基... 随着断层面形貌测量、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等技术的发展,基岩断层面成为在基岩区古地震研究的良好研究对象。但是,受沟谷侵蚀、沉积覆盖和人为改造等非构造因素影响,并非所有出露的基岩断层面都能完整记录和保存古地震信息。因此,必须在基岩断层面上选择合适的研究点。传统的野外测量方法耗时费力,难以掌握基岩断层面的整体信息,即使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也无法获得基岩断层面的精细结构。小型无人机航测(sUAV)采用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可快速获取基岩断层面高精度的地表三维结构,为筛选目标工作点提供便利。文中以山西地堑系六棱山北麓断裂的马家窑基岩断坎为例,采用小型无人机航测结合SfM摄影测量技术,获得了基岩断层面的高精度三维地形数据,通过精细地貌解译和断层坎剖面分析识别了沿断层坎分布的崩塌破坏、沉积埋藏和侵蚀剥露等非构造因素,分析了侵蚀、埋藏和构造这3种典型的基岩断层面的形态特征,选取了适合开展古地震研究的基岩断层面点,展现了小型无人机在基岩区古地震研究工作中发挥的重要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无人机航测 古地震研究选点 基岩断层面3D模型 断层坎剖面形态 六棱山北麓断裂
下载PDF
崩塌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技术——以嵩县城关镇新一社区为例
11
作者 侯利阳 田飞 吴祖成 《能源与环保》 2023年第9期108-114,共7页
为了达到生态修复、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研究了崩塌地质灾害特征及灾害体防治技术。研究得出,在暴雨工况下,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在承载建筑物工况下,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在汽车震动工况下,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根据治理区存在的地质环... 为了达到生态修复、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研究了崩塌地质灾害特征及灾害体防治技术。研究得出,在暴雨工况下,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在承载建筑物工况下,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在汽车震动工况下,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根据治理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危害程度及边坡陡坎特征、地形地貌、气候及施工条件等,提出采用坡面整理技术、喷锚挂网支护技术、排水渠技术、道路修复技术、护栏技术等治理措施。研究可为治理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地质灾害 边坡陡坎 欠稳定状态 灾害防治 坡面整理 喷锚挂网支护
下载PDF
河西走廊西洞西滩冲洪积扇线性陡坎非构造成因分析
12
作者 郑荣荧 陈柏旭 +1 位作者 周文杰 杨晨爽 《地震科学进展》 2023年第5期203-213,共11页
构造、侵蚀与人为等多种因素均影响着冲洪积扇线性陡坎的形成和发现。结合无人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地形地貌剖面分析、探槽开挖、工程地质剖面分析和音频大地电磁探测等多种方法,对河西走廊西洞西滩冲洪积扇发育的线性陡坎地貌由... 构造、侵蚀与人为等多种因素均影响着冲洪积扇线性陡坎的形成和发现。结合无人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地形地貌剖面分析、探槽开挖、工程地质剖面分析和音频大地电磁探测等多种方法,对河西走廊西洞西滩冲洪积扇发育的线性陡坎地貌由浅及深开展综合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地形地貌剖面显示线性陡坎两侧地形高程递变平缓,未见变形现象;探槽揭示了线性陡坎两侧下伏的地层连续,底部地层近水平产出且产状明显小于顶部地层,未见地层错断现象;工程地质剖面表明线性陡坎两侧的Q3冲洪积砂卵砾石层顶面连续,未见地层错动现象;音频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显示线性陡坎两侧下伏基岩界面连续完整,未见断层通过迹象。因此,综合认为河西走廊西洞西滩冲洪积扇发育的线性陡坎地貌是由大磁窑河水侧向侵蚀作用形成的,而非构造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陡坎 遥感解译 地形地貌剖面 探槽 工程地质剖面 大地电磁
下载PDF
基于TRIZ理论的转炉废钢加入系统创新设计
13
作者 时彦林 李爽 +3 位作者 王真 刘浩 范堡超 高皓阳 《价值工程》 2023年第4期41-44,共4页
用TRIZ理论进行了功能分析和因果链分析,确定废钢比低的关键原因,采用技术冲突、物-场分析和物理冲突工具对废钢加入方法进行了创新设计和改进,得到了4种方案。结合转炉炼钢工序,得到最优的技术方案为:在转炉停止冶炼倾斜受料时,将废钢... 用TRIZ理论进行了功能分析和因果链分析,确定废钢比低的关键原因,采用技术冲突、物-场分析和物理冲突工具对废钢加入方法进行了创新设计和改进,得到了4种方案。结合转炉炼钢工序,得到最优的技术方案为:在转炉停止冶炼倾斜受料时,将废钢通过输送机送到低位蓄热炉预热仓内进行加热,预热后的废钢,由低位蓄热炉预热仓底部的出料口进入废钢加料斗内,由移动平车将废钢加料斗移出后,由天车直接吊运装入倾斜受料位置的转炉内;在转炉直立冶炼时,采用提升装置把废钢提升到转炉高位,用溜管快速进入蓄热炉预热仓,废钢预热后经称量通过溜管加入直立状态正在冶炼中的转炉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Z理论 废钢比 高位加料 低位加料
下载PDF
Evolution of landscape in a piedmont section of Eastern Himalayan foothills along India-Bhutan border: A tectono-geomorphic perspective 被引量:3
14
作者 Chandreyee CHAKRABARTI GOSWAMI Prasun JANA John C WEBER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2期2828-2843,共16页
The present study area involves part of a deformed coalesced fan located along the Himalayan Frontal Thrust(HFT)on the east of river Tista near the India-Bhutan border.The area is marked by two spectacular E-W trendin... The present study area involves part of a deformed coalesced fan located along the Himalayan Frontal Thrust(HFT)on the east of river Tista near the India-Bhutan border.The area is marked by two spectacular E-W trending south-sloping scarps namely the Matiali(ca.60 m)and Chalsa(ca.90 m)Scarps and a north-sloping E-W trending Thaljhora(ca.80 m)Scarp.Our work comprises o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eomorphology and geologic history in the adjacent interfluves of Jaldhaka-Gathia and Neora-Murti rivers to understand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area.We mapped the Jaldhaka-Gathia river interfluve at a 1:25,000 scale and report a hitherto unidentified northerly sloping small scarp of ca.5 m height named the Nagrakata Scarp.This scarp was identified using satellite images,DEMs,and total station survey.We interpret that the two northsloping,E-W trending scarps(Thaljhora and Nagrakata Scarps)are manifestations of steep limbs of anticlines over blind south-dipping back thrusts.Together they form a wrinkle-ridge pair behind the north-dipping HFT,which is manifested by south-sloping Chalsa Scarp.We propose a plausible geomorphic model interpreting that deformation along the small fan in the Jaldhaka-Gathia interfluves is younger compared to fan deposition and deformation in the adjacent Mal-Murti interfluve.The most recent geomorphology of the Jaldhaka-Gathia interfluve is controlled by tectonism associated with the thrust below the Nagrakata Scarp where the youngest deformation episode is recorded to at around^6 ka and is likely related to motion on a splay off of the thrust beneath the Thaljhora Sca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Himalayas Thaljhora scarp Nagrakata scarp Drainage Back-thrust Wrinkle-ridge
下载PDF
Calculation of reverse-fault-related parameters using topographic profiles and fault bedding
15
作者 Yang Xiaodong Li Wenqiao Qin Zhe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5年第2期106-112,共7页
Fault-related parameters are critical for studying tectonic evolution, deformation character- istics, active tectonism, and seismic hazards. A new method of calculating reverse-fault- related parameters has been devel... Fault-related parameters are critical for studying tectonic evolution, deformation character- istics, active tectonism, and seismic hazards. A new method of calculating reverse-fault- related parameters has been developed, which uses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rmal and reverse scarps of reverse faults together with measurements of topographic profiles and fault bedd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suitable method of calculating fault parameters heavily relies on the specific type of fault scarp. For a reverse scarp, the size of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VD) of the fault, the vertical separation (VS) of the hanging wall and the footwall, and the fault scarp height (SH)how the relationship VD ≥VS ≥ SH; conversely, for normal scarps, VD ≤ VS ≤ SH. The theoretical equations were used to study fault deformation in the Southwest Tianshan Mountain foreland bas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every fault, VD ≥ VS ≥SH,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our predicted relationship. This finding demonstrates that this method is suitable to explore structural information of reverse faults. In the study area,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is 1.4 times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suggesting that fiexural-slip fault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erring local deformation from horizontal shortening to vertical uplift. Therefo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eps in correct calculation of reverse-fault-related parameters is selection of the proper equations by identifying the specific type of fault scarp and the corresponding calculatio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verse fault scarp Fault-related parameters scarp height Vertical separation Vertical displacement Topographic profile Fault bedding
下载PDF
依兰-伊通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8
16
作者 闵伟 焦德成 +2 位作者 周本刚 盛俭 陈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郯庐断裂带东北段依兰-伊通断裂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一般认为是第四纪早期活动断裂,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在该断裂多个段落发现断错河流Ⅰ级阶地等全新世地貌面、高1~2m的地表陡坎。其中... 郯庐断裂带东北段依兰-伊通断裂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一般认为是第四纪早期活动断裂,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在该断裂多个段落发现断错河流Ⅰ级阶地等全新世地貌面、高1~2m的地表陡坎。其中,在通河县附近的最新地表陡坎长约70km,舒兰附近的最新地表陡坎长约10km。分别对黑龙江通河县和吉林舒兰县的陡坎进行了探槽开挖,发现通河段断层断错至近地表,被断错的最新地层年龄为距今(1730±40)a,舒兰段断层断错晚更新世地层,被距今(2360±40)a的黑色炭质黏土覆盖。这些资料表明依兰-伊通断裂至少部分段落为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并且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因此,有必要对依兰-伊通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开展详细研究,以查明该断裂的空间分布、最新活动时代、分段特征、大震重复间隔等,为评价未来地震危险性及地震区划等提供依据,对东北地区的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伊通断裂 地表破裂 断层陡坎 全新世
下载PDF
中条山北麓中段洪积扇上全新世断层陡坎的发现及其新构造意义 被引量:17
17
作者 田建梅 李有利 +2 位作者 司苏沛 吕胜华 王怡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6-992,共7页
通过室内航片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中条山北麓中段虞乡镇西南山前洪积扇上发育走向NW290°的陡坎。野外差分GPS测量和DEM数据分析得到其最大高度为13 m,最小高度只有3 m,高度的差别主要与陡坎所在的地貌面的发育先后有关,早期冲积扇... 通过室内航片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中条山北麓中段虞乡镇西南山前洪积扇上发育走向NW290°的陡坎。野外差分GPS测量和DEM数据分析得到其最大高度为13 m,最小高度只有3 m,高度的差别主要与陡坎所在的地貌面的发育先后有关,早期冲积扇上发育的陡坎高度较大,晚期冲积扇上发育的陡坎高度较小。另外,断层下降盘冲沟扇状堆积也影响同一期洪积扇面上陡坎的高度,离开冲沟越远,堆积作用越弱,陡坎就高一些。探槽研究揭示,虞乡镇西南洪积扇上断层陡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发生过两次古地震事件,断层第一次活动时间在16720±70 aBP以后,7700±40 aBP之前,接近16720±70 aBP;断层第二次活动的时间在7700±40~7020±40 aBP之间,垂直断距大于2.2 m,说明该陡坎为全新世断层陡坎。对比研究估计,该断层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9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条山北麓断裂 洪积扇 断层陡坎 古地震 全新世
下载PDF
从两个地表破裂点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汶川地震的破裂方式 被引量:9
18
作者 魏占玉 何宏林 +5 位作者 董绍鹏 陈杰 高翔 孙海清 嘉世旭 王世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3-1032,共10页
汶川MS8.0地震的地表破裂出现在中央和前山2条断裂上,分别形成了235km和72km长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而且地表破裂表现出复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文中选取了中央断裂上虹口乡桐麻坎和擂鼓镇石岩村2个地表破裂点,通过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汶川MS8.0地震的地表破裂出现在中央和前山2条断裂上,分别形成了235km和72km长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而且地表破裂表现出复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文中选取了中央断裂上虹口乡桐麻坎和擂鼓镇石岩村2个地表破裂点,通过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其地表破裂方式。桐麻坎的白沙河河床上4条右阶斜列的主破裂西南侧发育了一条反冲断层坎,精细地形测量反映出了破裂带内的断块特征与破裂过程中的地表掀斜;擂鼓镇石岩村逆冲破裂前缘的2条次级断层形成叠瓦式结构,地貌上表现为挠曲和其上部的地震鼓包。该两点地表破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表明,本次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上的破裂方式以逆冲为主,兼有右旋走滑。这一结果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哈佛大学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此外,桐麻坎和石岩村横切破裂带的地形剖面显示出不同的地表掀斜方向,这种不一致主要由于前者位于断裂挠曲后缘,后者位于断裂挠曲前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 断层反坎 地震鼓包 地表破裂
下载PDF
阿尔金构造系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逆冲活动 被引量:13
19
作者 郑荣章 徐锡伟 +2 位作者 王峰 李建平 计凤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1-373,共13页
在阿尔金构造系中,阿尔金走滑断裂具有逆冲分量。文中将阿尔金构造系的逆冲活动分为西、中、东3段描述。西段从阿依耐克至车尔臣河河口,阿尔金南缘断裂具有逆冲活动迹象,在山前发育了规模较小的逆冲断层,有较新的地貌面被错动;中段从车... 在阿尔金构造系中,阿尔金走滑断裂具有逆冲分量。文中将阿尔金构造系的逆冲活动分为西、中、东3段描述。西段从阿依耐克至车尔臣河河口,阿尔金南缘断裂具有逆冲活动迹象,在山前发育了规模较小的逆冲断层,有较新的地貌面被错动;中段从车尔臣河河口至拉配泉一带,在阿尔金山北缘发育大规模的逆冲断层,有较新的地貌面被错动;东段从拉配泉至宽滩山,逆冲断层有2种形式,此段阿尔金北缘断裂有逆冲分量,同时在阿尔金山北缘及山前冲洪积扇上发育逆冲断裂。自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中段及东段逆冲速率<2mm/a。中段西部江尕拉萨依地区自16kaBP以来逆冲速率约为0.33mm/a,中部米兰桥一带自32kaBP以来的逆冲速率约为1.42mm/a。东段最大的逆冲速率在近中部的团结乡,自约5.31kaBP以来达到约1.81mm/a,向东西两端有减小的趋势,在西部柳城子自约72.36kaBP以来的逆冲速率为0.57mm/a,而东端的红柳沟自约8.99kaBP以来仅为0.05mm/a。团结乡地区约自19kaBP以来,逆冲活动有增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速率 逆断层陡坎 阿尔金构造系
下载PDF
唐家山滑坡后壁残留山体震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胡卸文 罗刚 +5 位作者 黄润秋 郑勇 吕小平 汪雪瑞 陈世勇 施裕兵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49-2359,共11页
在对残留边坡现场地质调查基础上,根据坡体表部裂缝分布、延伸长度和贯入深度,结合唐家山高速滑坡形成机制,推测残留山体除表层零星塌滑外,仍存在较大规模滑坡的可能,其破坏模式以坡顶拉张裂缝贯穿下错→坡体中部沿顺层滑移→前缘切层... 在对残留边坡现场地质调查基础上,根据坡体表部裂缝分布、延伸长度和贯入深度,结合唐家山高速滑坡形成机制,推测残留山体除表层零星塌滑外,仍存在较大规模滑坡的可能,其破坏模式以坡顶拉张裂缝贯穿下错→坡体中部沿顺层滑移→前缘切层剪切破坏的拉裂–滑移–剪断三段式为特点。根据该破坏模式,对残留山坡分别考虑在天然、持续暴雨以及地震等不同工况下,按二维和三维折线型潜在滑面进行稳定性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残留山坡整体稳定,但浅表部稳定性差。在此基础上,对残留山坡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唐家山堰塞湖 唐家山滑坡 后壁山坡 稳定性 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