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初北方诗人的塞外景物民俗诗——以刘秉忠、郝经、王恽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辛昕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30-33,共4页
刘秉忠、郝经、王恽是元好问之后元初北方代表性诗人,有关于塞外景物、民俗的诗作。他们将塞外自然风光写入诗中,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开拓了诗歌的境界。在描写塞外民俗的作品中,他们着重突出了北方少数民族勇猛、彪悍的民族性格,展示出... 刘秉忠、郝经、王恽是元好问之后元初北方代表性诗人,有关于塞外景物、民俗的诗作。他们将塞外自然风光写入诗中,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开拓了诗歌的境界。在描写塞外民俗的作品中,他们着重突出了北方少数民族勇猛、彪悍的民族性格,展示出与中原民族迥然有别的民风民俗。这些内容在元代之前少有涉及,而刘秉忠等人的创作,引领时代风气之先,为元代塞外题材诗歌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秉忠 郝经 王恽 物诗 民俗诗
下载PDF
“景”与“诗景”:唐代文人园林景观审美与诗学概念的形成
2
作者 王书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31-143,共13页
“景”在唐代成为一个具有景观审美义的诗学概念,与唐代文人的园林景观审美密切相关。唐代文人的园林景观营造与审美促使山水审美由宏观远赏向微观近赏转变,自然山水向园林山水延伸,“园景”成为继自然山水之后又一重要的诗歌书写对象... “景”在唐代成为一个具有景观审美义的诗学概念,与唐代文人的园林景观审美密切相关。唐代文人的园林景观营造与审美促使山水审美由宏观远赏向微观近赏转变,自然山水向园林山水延伸,“园景”成为继自然山水之后又一重要的诗歌书写对象。不仅“景”“风景”“景物”等用来描述园景,而且出现了“胜景”“清景”“幽景”等丰富的品鉴园林景观的诗歌语汇。同时,在“采园景入诗”之主动行为与普遍行为的影响下,“吟景”“入诗”“诗情”“诗境”等诗语大量涌现,“诗境”概念应运而生。由“景”到“诗景”,可以看到唐代文人园林景观审美在诗学概念的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观审美 诗学概念
下载PDF
西方传统与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反思 被引量:6
3
作者 田朝阳 连雅芳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8-31,共4页
分析了中西方传统艺术与园林设计的原型、方法、作品、思维方式、结果、自然观,并对西方现代构成理论和空间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评价。发现西方现代构成理论与西方传统艺术、园林设计理论一脉相承,依然是孤立、静止、片面、局部的二... 分析了中西方传统艺术与园林设计的原型、方法、作品、思维方式、结果、自然观,并对西方现代构成理论和空间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评价。发现西方现代构成理论与西方传统艺术、园林设计理论一脉相承,依然是孤立、静止、片面、局部的二元论世界观,其本质均为忽视自然存在的图面设计方法。西方空间理论关注物理空间的研究,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其空间观念难以达到"意境"层次。西方现代构成理论和空间理论在园林设计等空间设计和教学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应该引起业界的重视。中西方园林设计方法的差异在于追求整体的"境"和追求局部的"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 现代构成理论 现代空间理论 图案设计 空间设计 “境”
下载PDF
北管音乐及其乐谱记叙新法 被引量:4
4
作者 郑荣达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9,共8页
流行于闽台地区又不为多数国人所熟悉的北管音乐,是深受福建、台湾部分地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这些源自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的民间小调和器乐曲发展起来的音乐,在2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广东、江苏、浙江等南... 流行于闽台地区又不为多数国人所熟悉的北管音乐,是深受福建、台湾部分地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这些源自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的民间小调和器乐曲发展起来的音乐,在2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广东、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流行的民间音乐以及戏曲音乐方面的素材,形成了闽台地区很有个性的音乐品种,甚至有的地区已发展为颇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本文从该乐种的简单介绍为切入点,着重通过北管音乐与传统音乐中各种工尺传谱的比较分析,解析当地民间乐谱传人创造的一种新的工尺谱式记叙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 工尺谱 井间谱 北管 曲仔 可动唱名
下载PDF
“风人深致”与清人所至——从《人间词话》看作为自觉转型期士人的深与不深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兆勇 方霞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65-68,共4页
《人间词话》作为以词话论词的殿军之作,诞生在清末国门被打开士人普遍以西土为先进的所谓心态转型时期,王国维以倡"风人深致"显其高端;以"所见者真,所知者深"显其逻辑思路的清晰;以"境界"显其理论的谨... 《人间词话》作为以词话论词的殿军之作,诞生在清末国门被打开士人普遍以西土为先进的所谓心态转型时期,王国维以倡"风人深致"显其高端;以"所见者真,所知者深"显其逻辑思路的清晰;以"境界"显其理论的谨严。然把这些理论置于唐五代宋词背景上反观其理论,能发现静安有"真""深"的理论成就,更有真亦不真、深亦不深可加以追寻的诸漏隐匿,读《人间词话》者对此若心知肚明,也许更有滋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乎 出乎 境界 风人深致
下载PDF
张禹碑铭杂识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剑 《出土文献》 CSSCI 2022年第1期82-92,157,共12页
张禹碑铭旧释"割、举、蕹、爾、方、赗、选、永"之字,应分别改释为"剖、基、■、荣(茦)、芀(艾)、赠、送、示"。汉代文字多见的"芀/艻",应释为"艾/刈",其证据充足坚实,近年或有异说,实不可信... 张禹碑铭旧释"割、举、蕹、爾、方、赗、选、永"之字,应分别改释为"剖、基、■、荣(茦)、芀(艾)、赠、送、示"。汉代文字多见的"芀/艻",应释为"艾/刈",其证据充足坚实,近年或有异说,实不可信。碑铭"示不忘君"云云系用周公故事,附及景云碑铭中旧亦尚未得其解之"皇灵炳璧"系用楚平王故事。《后汉书·张禹传》中的"温给",应校正为"溋(盈)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禹碑 铭文补释 芀/艻(艾/刈) 云碑 用典 温给
下载PDF
石膏药性功效辨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晓乐 吕冠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8期1-4,共4页
石膏乃"泻热之圣药",始载《神农本草经》,辛、微寒,《名医别录》改为辛甘、大寒,《中药学》教材及《中国药典》也标为"大寒"。石膏辛甘后世无异议,大寒分歧较多。石膏本非大寒,乃清而和缓的微寒之性,寒凉之性虽不... 石膏乃"泻热之圣药",始载《神农本草经》,辛、微寒,《名医别录》改为辛甘、大寒,《中药学》教材及《中国药典》也标为"大寒"。石膏辛甘后世无异议,大寒分歧较多。石膏本非大寒,乃清而和缓的微寒之性,寒凉之性虽不及黄连、黄柏、龙胆草等苦寒之品,清热能力远高于诸药;张仲景17首方剂用石膏,白虎汤因何重用石膏,微寒何能胜任阳明大热?石膏虽为微寒但质重气轻味辛,质重能坠热下趋,气轻可透热外出,味辛则横通郁结,热乃散消于无形之中,配知母苦寒增强清热之力;微寒亦是张锡纯用石膏之基础,治愈例证数以千计,少则三两,多则七八两,甚则达数斤,患愈之后,饮食有加,毫无寒胃之弊;无论经典文献或医家悬壶,均可证石膏"微寒"而并非"大寒",可放胆运用。石膏治烦乃取寒凉能清,质重能降,辛能散郁之性;大渴必为邪热深伤津重,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鼓动水谷生化,方为治津伤口渴要药,仲景治阳明大渴必加人参;石膏只清邪热,切不可见表象而言石膏为止渴要药,更不可不见大渴而不投白虎于危难之中。石膏发汗,只发实热之汗,不发新受风寒之汗;内热壅盛无论有汗、无汗皆可用石膏,解肌发汗以清热,热清汗自止。石膏味辛能行、能散,微寒能清、能凉;能凉解郁热,消除热痛(因热致郁而痛)。结论:石膏质重气轻、性辛甘,微寒非大寒,能除烦不能生津止渴;解肌发汗只发身有实热之汗,不能发新受之风寒也;能凉解郁热,消除因热致郁而痛者。无论内伤外感、偏虚偏实,确有热者,投无不宜;合理配伍,对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或因郁致热,因热致郁等证亦无不宜,即使大剂量运用亦无寒凉伤中之弊。正如王焘所言"石膏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 神农本草经 名医别录 伤寒论 张仲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微寒 大寒 生津止渴 解肌发汗 清热止痛
下载PDF
论许敬宗及其诗歌创作
8
作者 李晓青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31-33,共3页
在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许敬宗专权擅势、以轻为重、私门成党及擅矫主命的贼臣行为并给以评价;同时结合许敬宗的人品,对其诗歌创作进行了讨论,认为许敬宗诗歌创作以奉和侍宴应诏诗为主,大肆铺排、用事用典密集是其特点,写景... 在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许敬宗专权擅势、以轻为重、私门成党及擅矫主命的贼臣行为并给以评价;同时结合许敬宗的人品,对其诗歌创作进行了讨论,认为许敬宗诗歌创作以奉和侍宴应诏诗为主,大肆铺排、用事用典密集是其特点,写景诗写景状物稍差人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敬宗 奸臣 诗歌 铺排 用典
下载PDF
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在明清的总结性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简圣宇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89-304,共16页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总结期。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完备性和体系性在该时段达到古代社会的最高峰,同时也已到达其自然发展的极限。明清文人将之前积累下来的范畴、命题、理念和理论进行了概括、总结和优化,但主要是以经验主义和...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总结期。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完备性和体系性在该时段达到古代社会的最高峰,同时也已到达其自然发展的极限。明清文人将之前积累下来的范畴、命题、理念和理论进行了概括、总结和优化,但主要是以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对之加以运用,缺乏具有逻辑性、思辨性的深入探究意识,同时也未能建构起一套具有现代学科范式的理论体系。这些问题在20世纪也促使诸多学者借助现代学科资源,通过重新发现和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式来实现对传统意象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意象 概念 学科
原文传递
从《景岳全书》情志之郁理论探讨情志致痛 被引量:19
10
作者 边致远 石焱 +4 位作者 李心悦 沈醉 何俏颖 方剑乔 邵晓梅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367-1370,共4页
疼痛患者易伴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亦会加重疼痛程度。情志异动影响心藏神的生理功能,引起机体疼痛感受程度的改变。通过阐述《景岳全书》情志之郁理论及情志致病不同阶段中疼痛产生的病机,将情志内伤导致的疼痛分为气伤疼... 疼痛患者易伴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亦会加重疼痛程度。情志异动影响心藏神的生理功能,引起机体疼痛感受程度的改变。通过阐述《景岳全书》情志之郁理论及情志致病不同阶段中疼痛产生的病机,将情志内伤导致的疼痛分为气伤疼痛与脏虚疼痛。《景岳全书》论治情志内伤导致疼痛的遣方用药体现了调气和补虚的特点,并倡导以调心神为中心的情志调适之法,其论治思路与方法可指导临床痛证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全书 郁证 疼痛 情志 心神
原文传递
排句变文说——训诂方法补说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芹纳 《南开语言学刊》 2007年第2期102-109,156-157,共10页
排句变文是古人的行文之例,唯其湮昧少闻,故详列书证以为钩沉。学者们利用排句变文训释词义,自来即有先例,故当视为训诂之方法。不明此例,则可能误解词义。如误释"择"为"区别",误释"景"为"阴影"... 排句变文是古人的行文之例,唯其湮昧少闻,故详列书证以为钩沉。学者们利用排句变文训释词义,自来即有先例,故当视为训诂之方法。不明此例,则可能误解词义。如误释"择"为"区别",误释"景"为"阴影"。若据排句变文之例,则其义自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句变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