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tes on Mysterious Yarlung Zangbo River Grand Canyon
1
《China's Tibet》 1998年第5期47-47,共1页
DOJECEDAINTheauthor,aTibetan,isthegeneralcouncilmemberoftheChinaTibetanStudiesCenter.Prof.YangYichou,withthe... DOJECEDAINTheauthor,aTibetan,isthegeneralcouncilmemberoftheChinaTibetanStudiesCenter.Prof.YangYichou,withtheGeographicalRe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yon zangbo yarlung NOTES RIVER grand Mysterious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OPHIOLITIC MELANGE IN THE YALU TSANGPU GRAND CANYON AREA
2
作者 Geng Quanru,Pan Guitang,Liu Yuping,Zheng Lailing,Liu Chaoj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53-54,共2页
Since 1980’s Chinese geologists have organized several scientific expeditions with foreign colleagues to enter the Canyon to study its geology and geography.1\ Major petrologic units\;There are three major petrologic... Since 1980’s Chinese geologists have organized several scientific expeditions with foreign colleagues to enter the Canyon to study its geology and geography.1\ Major petrologic units\;There are three major petrologic units in this region: (1)Namche barwa formation(Pt nj ). It is situated in the center of great bend area ,representing the lower part of Indian plate wedged into Eurasia plate, which is composed of plagioclase gneiss, amphibole\|containing high\|pressure granulite lenses. (2)Gandise formation(Pt gd ).It is exposed in the outside of Namche barwa edge(Pt nj ),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lower part of Eurasia plate which is composed of plagioclase\|gneiss, amphibolite, marble, quartzite, etc., and were intruded by large granite batholiths (γ 2 5 to γ 6). (3)Great bend formation(Mz). It stretches along Yarlung Zangbo river and is constrained between Pt nj and Pt gd . It is composed of metamorphic basic igneous rocks , ultramafic rocks and quartzite. The whole rock assemblage is characterized by ophiolite suite. Nice ophiolitic mélange exposures exist in Pangxin, Jiaresa and between Pailong and Zhaqu.2\ Basic rock assemblage\;The present ophiolitic components are mostly metamorphic rocks after structural movements and metamorphism for long period. (1) Meta\|intermediate rocks. Amphibolite is a dominant component of ophiolitic mélange in this region . Chemical analysis and protolith recognition shows that amphibolite originated from basalt, diabase and gabbro. (2) Ultramafic rocks. This kind of rocks distributes along the northeast edge of the wedge from Pangxin to Jiaresa. Original pyroxene\|olivinite and serpentine exposures have been found . Electronic\|probe and bulk\|rock analysis suggest that original olivinite is strongly MgO\|enriched and can be named magnesian olivinite. (3) Quartzite. It is exposed along the northeast and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wedge forming steep cliffs and high peaks . In some places it consists of pure fine\|grained quartz and may contain muscovite, biotite, plagioclase or epidote grains in different amount, which suggest that quartzite in this area was formed in small sea basin and not deep oceanic environment as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for standard ophiolite suite. (4) Marble blocks. Pure white marble blocks have been found near the village of Bayu and Daduka which were surrounded by amphibolite , quartzite (Mz) or plagioclase\|gneiss(Pt nj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rlung zangbo grand canyon ophiolitic MÉLANGE eastern syntaxis WEDGE UPLIFT
下载PDF
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3
作者 赵佳敏 关丽雪 +1 位作者 王伟 郑维列 《高原农业》 2024年第1期65-79,共15页
为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N、P养分利用特征,该研究在墨脱不同森林植被区选取6个采样点,对每个采样点优势植物进行了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叶片碳含量均值为452 g kg^(-1),在不同采... 为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N、P养分利用特征,该研究在墨脱不同森林植被区选取6个采样点,对每个采样点优势植物进行了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叶片碳含量均值为452 g kg^(-1),在不同采样点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余指标在部分采样点之间则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生活型看,研究区木本植物叶片碳含量要高于草本植物,氮含量差异不显著,磷含量则低于草本植物;在不同采样点之间木本植物叶片碳氮磷含量差异不显著,木本植物碳氮差异也不显著,但草本植物部分采样点之间磷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植物叶片C与N、C与P相关性均不显著,但N、P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墨脱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叶片C含量略低于我国南方其它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叶片碳含量,氮含量略高于其他区域,但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的植物叶片P含量,因此C/N,C/P及N/P均较低,N/P的均值为11.4。本研究结果支持植物叶片氮磷在不同生境中均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结合生长速率假说,墨脱常绿阔叶林区的植物生长速率可能远高于我国其他常绿阔叶林区,因此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以及面对全球N沉降背景下的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常绿阔叶林 植物叶片 化学计量特征 生活型
下载PDF
雅鲁藏布大峡谷植被垂直分布格局研究--以多雄河及邻近区域为例
4
作者 陈林 刘猛 +5 位作者 李坤 王伟营 左有璐 栾丽 姜跃良 罗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46-151,共6页
通过对多雄河及邻近区域的现场调查,结合基于3S技术的遥感解译技术,以多雄河及邻近区域为例,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植被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白马西路河3条支流(多雄河、比西日河以及丹戈着河)的植被类型相似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通过对多雄河及邻近区域的现场调查,结合基于3S技术的遥感解译技术,以多雄河及邻近区域为例,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植被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白马西路河3条支流(多雄河、比西日河以及丹戈着河)的植被类型相似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雄河及邻近区域的植被从江面往上依次为热带季雨林带,亚高山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草丛带,流石滩植被带以及永久冰雪带共6个垂直分布带;比西日河与多雄河的植被类型相似性比丹戈着河与多雄河的植被类型相似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雅鲁藏布大峡谷 植被 垂直分布 多雄河
下载PDF
水汽输送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陆—气间水热交换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张强 文军 +4 位作者 杨依婷 贾东于 刘闻慧 陈亚玲 陆宣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3-618,共16页
藏东南地区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以下简称大峡谷地区)是印度洋暖湿气流输送至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在高原水分与能量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揭示不同水汽输送对陆-气间水热交换通量的影响,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 藏东南地区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以下简称大峡谷地区)是印度洋暖湿气流输送至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在高原水分与能量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揭示不同水汽输送对陆-气间水热交换通量的影响,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数据产品,根据大气中总水汽含量和水汽水平输送通量将大峡谷地区2013年5月20日至7月9日的水汽强度划分为强/弱/极弱三种级别。并利用第五代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5.0,CLM5.0)模拟了水汽输送对大峡谷-大气间水热交换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峡谷地区的南(东)边界为水汽主要的输入(输出)边界,大峡谷南侧河谷存在水汽强输送带。CLM5.0模拟的大峡谷-大气间水热交换通量与实际相比误差较大,通过优选热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和土壤属性替代数据集,提高了CLM5.0模拟大峡谷-大气间水热交换通量的精度。其中Zeng and Dickinson(1998)的方案(以下简称Z98方案)效果最优,较CLM5.0默认参数化方案下模拟的小麦站和草地站近地面感热通量均方根误差分别下降18.2%和10.9%。区域模拟结果显示:大峡谷地区近地面潜热通量区域模拟总体分布为东南高而西北低,近地面感热通量则相反,随水汽水平输送强度的减弱,潜热通量大值区向西北延伸面增大,而感热通量大值区则向东南延伸面增大。冰雪覆盖的高海拔地区近地面感热通量维持低值,而潜热通量则相反。整个试验阶段,大峡谷地区降水时长达59%,不同水汽输送条件下近地面有效能量主要以潜热的方式向大气输送,其中在强水汽水平输送条件下的水汽强输送带的近地面感热输送最弱,Z98方案下的感热通量日均值仅为-1.80 W·m^(-2),潜热通量则大于70.0 W·m^(-2)。对于大峡谷地区,当水汽维持高值范围时,近地面净辐射降低,但近地面净辐射主要被潜热消化,水汽保温大气的效应使得地-气温差降低,近地面感热输送抑制显著。本研究结果对认识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陆面过程及其对水汽水平输送的响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水热交换 水汽输送 CLM5.0 热力学粗糙度
下载PDF
论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冈底斯岛弧花岗岩带 被引量:20
6
作者 耿全如 潘桂棠 +4 位作者 郑来林 刘宇平 孙志明 欧春生 王小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6-22,共7页
雅鲁藏布大峡谷北部的冈底斯岛弧花岗岩带可分为若干亚带 ,但岩浆活动大致可分为两大期次 ,分别与两次大规模造山活动有关。喜马拉雅造山作用在本区形成大量中新世花岗岩体 ,分布在离雅鲁藏布结合带较近部位 ;本区北部大量的早侏罗世至... 雅鲁藏布大峡谷北部的冈底斯岛弧花岗岩带可分为若干亚带 ,但岩浆活动大致可分为两大期次 ,分别与两次大规模造山活动有关。喜马拉雅造山作用在本区形成大量中新世花岗岩体 ,分布在离雅鲁藏布结合带较近部位 ;本区北部大量的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花岗岩 ,据其空间展布、岩浆活动时间、成因类型和岩石组合特征分析 ,应与怒江特提斯洋的闭合造山有关 ,同时说明本次造山作用可能是中生代的一次长期的构造 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冈底斯岛弧花岗岩带 造山作用 成因 岩浆活动
下载PDF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蛇绿混杂岩带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耿全如 潘桂棠 +1 位作者 刘宇平 郑来林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8-43,共16页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主要有南迦巴瓦群 (Pt1 nj)、大拐弯群 (Mz)和冈底斯群 (Pt1 gd)三个岩石地层单元。其中大拐弯群主要分布在楔入体的东缘 ,主要由变玄武岩 /辉绿岩、辉石岩、镁质橄榄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等组成 ,岩石类型和化学成分...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主要有南迦巴瓦群 (Pt1 nj)、大拐弯群 (Mz)和冈底斯群 (Pt1 gd)三个岩石地层单元。其中大拐弯群主要分布在楔入体的东缘 ,主要由变玄武岩 /辉绿岩、辉石岩、镁质橄榄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等组成 ,岩石类型和化学成分特征与蛇绿岩套类似。但其岩石化学性质与典型的大洋中脊蛇绿岩差别较大 ,形成环境为具有陆壳性质的中等—慢速扩张的小型洋盆 ,属陆间海 /弧后盆地。自 4 5Ma以来 ,该地区经历了强烈的褶皱、隆升和剥蚀作用 ,使下部地壳暴露地表并形成无与伦比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钽藏布大峡谷 蛇绿混杂岩带 杂岩 蛇绿岩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 被引量:27
8
作者 陈建军 季建清 +1 位作者 龚俊峰 庆建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1-499,共9页
通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地貌形成响应时间域的定量估算,大峡谷与上游河道特征的对比,以及大峡谷入口处河湖阶地的沉积分析和定年研究,结合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和数值地貌分析成果,系统论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现今的... 通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地貌形成响应时间域的定量估算,大峡谷与上游河道特征的对比,以及大峡谷入口处河湖阶地的沉积分析和定年研究,结合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和数值地貌分析成果,系统论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现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与大峡谷上游的河道在大峡谷形成之前分属不同的河流体系,大约在距今30kaBP前后,原属于帕隆藏布江水系支流的扎曲—直白河段因溯源侵蚀,袭夺了位于现今直白河段上游的古雅鲁藏布江水系,使得此前向南经南伊沟(纳伊普曲)流出高原的古雅鲁藏布江与帕隆藏布江合二为一,雅鲁藏布大峡谷得以贯通和强烈的侵蚀下切,形成现今著名的大峡谷和大拐弯式样的流域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河流袭夺 释光定年
下载PDF
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楔入及其地质效应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宇平 潘桂棠 +2 位作者 耿全如 郑来林 刘朝基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2-59,共8页
南迦巴瓦构造结由其核部的喜马拉雅构造单元和周边的冈底斯构造单元、雅鲁藏布构造单元组成。喜马拉雅构造单元为构造楔入体 ,两侧发育有右旋和左旋走滑断层系 ,构成南迦巴瓦楔入构造。由于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楔入作用 ,使雅鲁藏布缝合线... 南迦巴瓦构造结由其核部的喜马拉雅构造单元和周边的冈底斯构造单元、雅鲁藏布构造单元组成。喜马拉雅构造单元为构造楔入体 ,两侧发育有右旋和左旋走滑断层系 ,构成南迦巴瓦楔入构造。由于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楔入作用 ,使雅鲁藏布缝合线横推错位 ,形成滇藏涡旋构造 ,并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南迦巴瓦楔入构造的形成与印度板块连续的向北汇聚推挤作用发生反时针旋转有关 ,并可分为点碰撞 (45Ma前 )、碰撞楔入 (45~ 7Ma)和旋转抬升 (7Ma以来)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构造结 楔入 滇藏涡旋构造 地质效应
下载PDF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被引量:12
10
作者 邓立斌 陈端吕 邓丽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共6页
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状况改善、教育科研价值、生态旅游价值4个方面,选取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自然性、适宜性、脆弱性、人类威胁7项Ⅰ级评价指标,部分Ⅰ级评价指标又分别构... 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状况改善、教育科研价值、生态旅游价值4个方面,选取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自然性、适宜性、脆弱性、人类威胁7项Ⅰ级评价指标,部分Ⅰ级评价指标又分别构成Ⅱ级和Ⅲ级评价指标层,建立保护区生态评价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化处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各生态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数。结果表明:准则层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制约性最强,景观生态状况改善次之,生态旅游价值最弱。从指标层各指标对目标层的贡献来看,多样性最大,稀有性、自然性、代表性次之,适宜性、人类威胁再次之,脆弱性最小。最后,得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CEI)为0.9451,说明该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很好,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生态评价 自然保护区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下载PDF
基于GIS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景观格局与生态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江荣 卢杰 +3 位作者 郑维列 陈甲瑞 杨文凤 牛腾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5-203,222,共10页
针对近期高寒山区生态景观急剧变化、严重影响生态敏感性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评价和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现象,选取大峡谷为研究区,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确定景观类型,以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聚合度指数等作为... 针对近期高寒山区生态景观急剧变化、严重影响生态敏感性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评价和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现象,选取大峡谷为研究区,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确定景观类型,以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聚合度指数等作为指标,对研究区的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和分析。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最终得到10类景观类型的斑块共1761个,其中林地景观和草地景观的面积占比最大,分别为48.84%和22.68%,冰雪/冰川景观的占比为17.39%。从景观指数来看,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74,优势度指数为0.982,均匀度指数为0.597,聚合度指数为97.374。可以看出,大峡谷研究区拥有较高的多样性,单一景观优势度相对较低,不同景观空间分配情况更好,总体上该区域景观以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和冰川为主,人类活动干扰较小,并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农田和草地的转换中。综合6类影响因子对大峡谷研究区生态敏感性进行加权分析,生态敏感性主要集中在中度和高度敏感区域,占比合计95.71%。中度敏感区域集中分布于河谷周边低海拔、低坡度区域,以水域、草地、灌木林为主;高度敏感区域集中分布于山地高海拔区域,以林地景观、冰雪/冰川景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指数 面向对象分类 生态敏感性
下载PDF
基于FAHP模型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以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立斌 邓丽群 陈端吕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2期16-21,共6页
为了科学规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行为,确保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以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FAHP模型,选取资源质量、环境条件、开发条件3个Ⅰ级评价指标,自然景观资源、人... 为了科学规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行为,确保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以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FAHP模型,选取资源质量、环境条件、开发条件3个Ⅰ级评价指标,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环境容量、环境质量、区位特性、区域条件6个Ⅱ级评价指标以及22个Ⅲ级评价指标,建立了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对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Ⅱ级指标层中,得分最高的是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略次之,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共同构成该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框架;环境质量的得分位居第3,区位特性和区域条件的得分较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Ⅰ级指标层中,资源质量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环境条件,开发条件的得分较低。最终得出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得分为90.6分,评价等级为1级,说明其生态旅游资源整体上达到了很好的水平,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旅游资源评价 自然保护区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下载PDF
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忠斌 杨小林 +1 位作者 张敏 范清梅 《林业调查规划》 2014年第3期92-96,共5页
旅游环境容量是景区调控游客规模、实现景区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依据。以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为研究对象,依据旅游环境容量分为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和旅游社会环境容量4个分量指标,按这些指标对大峡谷... 旅游环境容量是景区调控游客规模、实现景区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依据。以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为研究对象,依据旅游环境容量分为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和旅游社会环境容量4个分量指标,按这些指标对大峡谷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的日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为2 395人次;月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为71 850人次。空间环境容量是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限制因子,游客量随季节分布明显且存在较大差异。针对大峡谷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提出具体的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空间环境容量 生态环境容量 设施环境容量 社会环境容量
下载PDF
恩施大峡谷七星寨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艾训儒 易咏梅 +1 位作者 吴威龙 马友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431-434,共4页
对恩施大峡谷七星寨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限制景观环境容量的主要因子是景区空间容量(为2936人/d)和游客心理容量(为2028人/d);生态容量最大可达38.08万人/d;景区旅游资源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不构成控制影响的限制因子.... 对恩施大峡谷七星寨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限制景观环境容量的主要因子是景区空间容量(为2936人/d)和游客心理容量(为2028人/d);生态容量最大可达38.08万人/d;景区旅游资源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不构成控制影响的限制因子.综合分析表明,恩施大峡谷七星寨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值为2028人/d,入景速度控制在11.3人/min左右,全年游客容量可达到50.7万人/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施大峡谷 七星寨景区 旅游环境容量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以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立斌 陈端吕 邓丽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51-53,共3页
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据,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该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与评价。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 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据,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该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与评价。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可以分为8个主类,27亚类,98个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单体多达295个。通过对主要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可以得知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仅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特色显著,而且优良级旅游资源众多、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是开展高端生态旅游和特种旅游的理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自然保护区 旅游资源 评价
下载PDF
雅鲁藏布大峡谷羚牛牙齿珐琅质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16
作者 李玉梅 刘东生 +6 位作者 洪冰 储国强 洪业汤 朱咏煊 彭建华 董丽敏 韩家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7-922,共6页
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羚牛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其牙齿珐琅质羟基磷灰石结构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羚牛牙齿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相当宽,且随着栖息地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重,反映了食谱中C4植物从无到有、由少... 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羚牛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其牙齿珐琅质羟基磷灰石结构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羚牛牙齿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相当宽,且随着栖息地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重,反映了食谱中C4植物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变化趋势。C4植物含量最高可能达到70%。这一变化与当地自然带的划分相吻合。羚牛牙齿珐琅质结构碳酸盐的δ18O值分布范围较窄,与海拔高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氧同位素分馏可能与水源和物种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 羚牛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C4植物
下载PDF
雅鲁藏布大峡谷高位岩质崩塌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邹子南 王运生 +1 位作者 辛聪聪 张运达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9年第1期20-29,共10页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和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雄踞于大峡谷西、北、东三方,地形呈北高南低走势;该地区地层岩性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地震活动性强且震级高、风化卸荷作用强烈、气候条件复...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和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雄踞于大峡谷西、北、东三方,地形呈北高南低走势;该地区地层岩性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地震活动性强且震级高、风化卸荷作用强烈、气候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本文主要探讨大峡谷高位岩质崩塌的影响因素。在卫星遥感解译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机载雷达高清航拍手段,通过详细地表地质调查,系统分析了该河段的大地构造背景、地形地貌特征、岸坡地质建造、岸坡地质结构和发震断裂分布等地质条件,从内、外营力作用、岸坡外形、内部结构以及应力状态等方面阐述了高陡岸坡的变形与破坏过程。研究认为,雅鲁藏布大峡谷高位岩质崩塌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河谷形态、岩性特征、构造条件、地震活动性、地壳隆升与河流下切、高地应力、风化卸荷和气候条件等。崩塌发育是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是岸坡形态与地质结构,最主要的诱发因素是区域破坏性地震的反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结合带 高位岩质崩塌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监测预警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守春 张敏 +1 位作者 张长耀 刘秀丽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5-209,共5页
根据已建立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指标体系(共三层指标)和各指标相应的容量值,参考生态监测、生态安全预警的有关文献,结合景区实际建立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监测、预警模型,确定了监测、预警的标准及等级。该模型按指... 根据已建立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指标体系(共三层指标)和各指标相应的容量值,参考生态监测、生态安全预警的有关文献,结合景区实际建立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监测、预警模型,确定了监测、预警的标准及等级。该模型按指标层次及各项指标监测、预警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弱载、适载、超载等情况。以有记录以来单日接待游客最多数量为例,按瞬时预警方式研究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监测预警模型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环境容量 监测预警 模型 应用
下载PDF
基于光谱特征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森林枯落物水源涵养能力反演研究
19
作者 龙芊芊 周仁浩 +4 位作者 岳德鹏 牛腾 毛雪晴 王朋冲 于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9-235,共7页
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重要的服务功能,森林作为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组成部分对于水源涵养的贡献率各不相同;森林枯落物直接覆盖于地表,既来自于林冠层也抑制土壤层的水分蒸散,因此枯落物层在水源涵养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和高光... 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重要的服务功能,森林作为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组成部分对于水源涵养的贡献率各不相同;森林枯落物直接覆盖于地表,既来自于林冠层也抑制土壤层的水分蒸散,因此枯落物层在水源涵养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和高光谱技术为远距离识别面状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提供了解决方案,特别在高原地区,遥感是获取地表信息的快速手段。以雅鲁藏布大峡谷为研究区,用ASD(便携式地物)光谱仪测定主要树种(高山松、林芝云杉和川滇高山栎)的叶片高光谱数据并构建植被指数,同时,通过样地采样获取枯落物样本并计算样本的持水拦蓄性能,然后建立植被指数与有效拦蓄量的多元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Sentinel-2影像反演大峡谷主要树种枯落物的水源涵养能力分布情况,最后结合验证点对反演模型进行精度评价。结果显示:(1)三类树种的叶片反射率趋势相似,川滇高山栎的反射率最高,高山松次之,林芝云杉最低;(2)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从大到小排序为:林芝云杉(48.36 t·ha^(-1))>川滇高山栎(39.24 t·ha^(-1))>高山松(32.32 t·ha^(-1))。林芝云杉枯落物的分解程度和蓄积量均最高,因此持水拦蓄能力最强;川滇高山栎的革质叶片不利于分解堆积,进而限制蓄水能力;高山松含有较多油脂,不易被水浸湿,导致持水能力较弱。(3)通过Person相关系数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知,叶片蜡质参数和衰减程度越高,枯落物的水源涵养能力越弱;植被生长态势越好、色素和叶片水分含量越高,其水源涵养能力越强。(4)枯落物水源涵养能力反演模型的精度评价结果良好,高山松、林芝云杉和川滇高山栎的样本检验点拟合优度R^(2)分别为0.943,0.815和0.812,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597,2.270和1.953,表明模型可以用于大峡谷森林枯落物水源涵养能力的预测分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水源涵养 枯落物 遥感反演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下载PDF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近地面-大气间水热交换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强 文军 +3 位作者 武月月 陈亚玲 李悦绮 刘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3-166,共14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数据产品,归类分析了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汽输送类别。选取大峡谷地区排龙站、墨脱站两个站点2019年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分析不同水汽条件下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不同位置近地面水热交换通...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数据产品,归类分析了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汽输送类别。选取大峡谷地区排龙站、墨脱站两个站点2019年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分析不同水汽条件下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不同位置近地面水热交换通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季风期对应大峡谷地区水汽强输送期和温湿期,高原非季风期则相反。墨脱站、排龙站在高原季风期/非季风期典型晴天/阴天近地面潜热通量日变化对大气水汽条件较为敏感且响应一致,近地面潜热通量在强水汽条件下的日变化均强于弱水汽条件下,墨脱站特征最为显著,在高原季风期典型晴天强水汽条件下潜热通量日均值为84.05 W·m^(-2)是弱水汽条件下的1.13倍,日变幅达345.37 W·m^(-2)。两个站点在高原季风期/非季风期近地面感热通量对大气水汽条件响应不同。高原季风期典型晴天下,两个站点在弱水汽条件下的近地面感热通量日变化均强于强水汽条件下,海拔较高的排龙站在弱水汽条件下感热通量日均值(32.71 W·m^(-2))和日较差(191.10 W·m^(-2))是强水汽条件下的1.66倍和1.26倍。云覆盖和水汽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其自身的温室效应,墨脱站和排龙站在高原季风期/非季风期典型阴天弱水汽条件下的近地面感热通量日变化均强于强水汽条件下,排龙站在高原季风期/非季风期典型阴弱水气条件下近地面感热通量日均值为35.12 W·m^(-2)和14.32 W·m^(-2)分别是强水汽条件下的2.59倍和1.27倍。大峡谷地区存在水汽输送通道,大气水汽的辐射强迫对陆-气间水热交换过程存在显著影响,但近地面能量分配受地表水热属性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水热交换 水汽输送 大气水汽总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