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grating ecological approaches to interrupt schistosomiasis transmission: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被引量:3
1
作者 Song Liang Eniola Michael Abe Xiao-Nong Zhou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8年第1期1294-1299,共6页
Background:The development of agenda for global schistosomiasis elimination as a public health problem generates enthusiasms among global health communities,motivating great interests in both research and practice.Rec... Background:The development of agenda for global schistosomiasis elimination as a public health problem generates enthusiasms among global health communities,motivating great interests in both research and practice.Recent China-Africa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initiatives,aiming to enhance collaboration on disease control in African countries,reflect in part that momentum.Yet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to know whether the Chinese experiences can be translated and applied in African settings.Main body:China’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programme,associated experiences and lessons,have much to offer to those combating the disease.Central to the success of China’s control programmes is a strategy termed“integrated control”-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approaches(e.g.improved sanitation,agricultural and hydr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which target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parasite transmission system,to chemical-based drug treatment and mollusciciding.Yet,despite significant measurable public health benefits,such integration is usually based on field experience and remains largely uncharacterized in an ecological context.This has limited our knowledge on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varying components of the integrated control programme to the suppression of disease transmission,making it challenging to generalize the strategy elsewhere.In this opinion article,we hav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these challenges,along with opportunities and research needs to move forward.Conclusions: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formalize an ec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ed control programme that would allow research towards improved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quantification,and prediction of the control effo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stosomiasis transmission interruption Ecological framework Integrated control
原文传递
Elimination of schistosomiasis:the tools required 被引量:8
2
作者 Robert Bergquist Xiao-Nong Zhou +2 位作者 David Rollinson Jutta Reinhard-Rupp Katharina Klohe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7年第1期1410-1418,共9页
Background:Historically,the target in the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has shifted from infection to morbidity,then back to infection,but now as a public health problem,before moving on to transmission control.Currently,al... Background:Historically,the target in the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has shifted from infection to morbidity,then back to infection,but now as a public health problem,before moving on to transmission control.Currently,all endemic countries are encouraged to increase control efforts and move towards elimination as requir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roadmap for the global control of the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NTDs)and the WHA65.21 resolution issued by the World Health Assembly.However,schistosomiasis prevalence is still alarmingly high and the global number of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due to this infection has in fact increased due to inclusion of some‘subtle’clinical symptoms not previously counted.Main body:There is a need to restart and improve efforts to reach the elimination goal.To that end,the first conference of the Global Schistosomiasis Alliance(GSA)Research Working Group was held in mid-June 2016 in Shanghai,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t reviewed current progress in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and elimination,identified pressing operational research gap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and discussed new tools and strategies required to make elimination a reality.The articles emanating from the lectures and discussions during this meeting,together with some additional invited papers,have been collected as a special issue of the‘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entitled‘Schistosomiasis Research:Providing the Tools Needed for Elimination’,consisting of 26 papers in all.This paper refers to these papers and discusses critical questions arising at the conference related to elimination of schistosomiasis.Conclusion:The currently most burning questions are the following:Can schistosomiasis be eliminated?Does it require better,more highly sensitive diagnostics?What is the role of preventive chemotherapy at the elimination stage?Is praziquantel sufficient or do we need new drugs?Contemplating these questions,it is felt that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endemic areas in the world requires WHO policies to be upgraded instituting new,differentiated guidel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stosomiasis TOOLS Morbidity control ELIMINATION transmission Strategy Surveillance Global alliance
原文传递
GPS-based fine-scale mapping surveys for schistosomiasis assessment: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and documentation of field implementation
3
作者 Lydia Trippler Mohammed Nassor Ali +4 位作者 Shaali Makame Ame Said Mohammed Ali Fatma Kabole Jan Hattendorf Stefanie Knopp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22年第1期88-89,共2页
Background Fine-scale mapping of schistosomiasis to guide micro-targeting of interventions will gain importance in elimination settings,where the heterogeneity of transmission is often pronounced.Novel mobile applicat... Background Fine-scale mapping of schistosomiasis to guide micro-targeting of interventions will gain importance in elimination settings,where the heterogeneity of transmission is often pronounced.Novel mobile applications offer new opportunities for disease mapping.We provide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and documentation of the strengths and shortcomings of GPS-based household identification and participant recruitment using tablet-based applications for fine-scale schistosomiasis mapping at sub-district level in a remote area in Pemba,Tanzania.Methods A community-based household survey for urogenital schistosomiasis assessment was conducted from November 2020 until February 2021 in 20 small administrative areas in Pemba.For the survey,1400 housing structures were prospectively and randomly selected from shapefile data.To identify pre-selected structures and collect survey-related data,field enumerators searched for the houses’geolocation using the mobile applications Open Data Kit(ODK)and MAPS.ME.The number of inhabited and uninhabited structures,the median distance between the pre-selected and recorded locations,and the dropout rates due to non-participation or non-submission of urine samples of sufficient volume for schistosomiasis testing was assessed.Results Among the 1400 randomly selected housing structures,1396(99.7%)were identified by the enumerators.The median distance between the pre-selected and recorded structures was 5.4 m.A total of 1098(78.7%)were residential houses.Among them,99(9.0%)were dropped due to continuous absence of residents and 40(3.6%)households refused to participate.In 797(83.1%)among the 959 participating households,all eligible household members or all but one provided a urine sample of sufficient volume.Conclusions The fine-scale mapping approach using a combination of ODK and an offline navigation application installed on tablet computers allows a very precise identification of housing structures.Dropouts due to non-residential housing structures,absence,non-participation and lack of urine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survey designs.Our findings can guide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future household-based mapping or longitudinal surveys and thus support micro-targeting and follow-up of interventions for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and elimination in remot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ogenital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Elimination Intervention Fine-scale mapping Interruption of transmission Micro-mapping Precision mapping Wayfinding ZANZIBAR
原文传递
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措施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黄轶昕 高扬 +5 位作者 张正球 唐明亮 李定新 田斌 洪青标 孙乐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74-178,共5页
目的探讨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采取区域性全覆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方法,强化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辅以人畜查治、健康教育等干预;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畜血吸虫感染... 目的探讨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采取区域性全覆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方法,强化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辅以人畜查治、健康教育等干预;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畜血吸虫感染、血防知识知晓率等变化。结果强化措施后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逐年下降,学生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随灭螺覆盖率的上升而下降,特别是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感染率下降最为显著,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相关分析表明: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钉螺面积=-0.870,P=0.024;r居民阳性率=-0.834,P=0.039),表明药物灭螺的防治效果最为直接而有效。结论采取以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快速控制江滩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钉螺 传播控制 策略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病防治技术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6
5
作者 曾庆仁 杨胜辉 何永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2-435,共4页
本文从理论到实践简要阐述了日本血吸虫病防治及其技术探索的难度,并分析了我国现行血防技术的不足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巩固我国血防已取得的成效,早日实现传播阻断目标,提出了应优先加强研究的血防技术内容。
关键词 中国 日本血吸虫病 传染源 传播 防治技术
下载PDF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监测和评价 被引量:14
6
作者 黄轶昕 洪青标 +2 位作者 蔡刚 赵勇进 朱荫昌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 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 ,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综合筛查方法进行居民血吸虫病监测 ;每年用粪孵法进行耕牛等家畜血吸虫病监测 ;同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钉螺监测。 结果  1999~... 目的 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 ,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综合筛查方法进行居民血吸虫病监测 ;每年用粪孵法进行耕牛等家畜血吸虫病监测 ;同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钉螺监测。 结果  1999~ 2 0 0 2年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钉螺面积平均每年递增 3 3 .82 %和 5 4.5 7% ,新的钉螺孳生地不断出现 ;传播控制地区居民血清阳性率 ( 0 .46% )显著高于传播阻断地区 ( 0 .0 6% ) ,存在当地感染的病人 (包括急性病例 )、病牛 ;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病。 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呈上升趋势 ,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再流行。现行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和监测方案能够有效监控血吸虫病流行动态 ,被动监测系统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钉螺 传播阻断 传播控制 监测
下载PDF
四川省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地区流行现状 被引量:13
7
作者 尹治成 钱晓红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03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了解全省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地区流行现状。方法分层随机抽样调查 2 0 %的流行村的居民、耕牛和钉螺。结果 :全省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分别为 2 1个县和 2 5个县。传播控制区疫情大幅度回升 ,2 0 0 1年钉螺面积... 目的了解全省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地区流行现状。方法分层随机抽样调查 2 0 %的流行村的居民、耕牛和钉螺。结果 :全省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分别为 2 1个县和 2 5个县。传播控制区疫情大幅度回升 ,2 0 0 1年钉螺面积、急血、病人、病牛和感染钉螺分别占全省的 2 8.6 6 %、32 .0 8%、9.13%、17.5 4 %和 4 5 .98% ;传播阻断地区无病人、病牛和感染钉螺发生 ,但是其中 14个县仍残存钉螺 76 .4万m2 。结论传播控制区各级政府应加大血防经费投入 ,加强疾病监测力度 ,作到疫情早发现 ,早控制 ,尽快控制急性血吸虫病连续发生的势头。传播阻断区必须充分认识到血防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搞好监测巩固工作 ,减少残存螺面 ,防止传染源输入和钉螺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播控制 传播阻断 流行病学 四川 钉螺
下载PDF
2008~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何家昶 高风华 +6 位作者 张世清 汪天平 张功华 汪昊 杨卫平 李婷婷 操治国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5年第3期135-138,152,共5页
目的:分析2008~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一个阶段血防工作策略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省51个县(市、区)2008~2014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疫情监测点数据及全省面上防治管理信息资料,进行纵向分析。结... 目的:分析2008~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一个阶段血防工作策略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省51个县(市、区)2008~2014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疫情监测点数据及全省面上防治管理信息资料,进行纵向分析。结果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和患病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4%,较2008年下降了48.2%,病人数下降至16510人,较2008年下降了55.2%,晚血病人数降至5804例,较2008年下降了7.52%,2013年以后全省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全省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下降至0.18%,较2008年下降了88.8%。全省有螺面积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14年全省钉螺面积下降至27280hm2,较2008年下降了4.4%,阳性螺面积逐年下降,2013年以后全省未查出阳性螺面积;钉螺复现与新发现情况一度出现上升,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2009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活螺密度降至0.4896只/0.11m2,较2008年下降了29.6%。有螺村数、有螺环境数及阳性螺环境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阳性螺环境数下降幅度较大。村级和乡镇级传播控制达标升类工作有序推进。结论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播控制 疫情分析 安徽省
下载PDF
2008年安徽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与传播阻断达标地区疫情评估 被引量:4
9
作者 何家昶 张功华 +13 位作者 汪昊 张世清 尹晓梅 刘一平 高风华 汪峰峰 尹年武 庄小弟 汪奇志 王恩木 季虹 虞贝贝 曹晋蓉 汪天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0年第2期75-77,80,共4页
目的调查7个县(区)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判定其是否符合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标准。方法在每个县(区)随机抽取3个乡,每个乡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开展人畜感染情况调查。人群查病采用IHA法对6~6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筛查,阳性者再采用尼龙... 目的调查7个县(区)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判定其是否符合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标准。方法在每个县(区)随机抽取3个乡,每个乡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开展人畜感染情况调查。人群查病采用IHA法对6~6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筛查,阳性者再采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检查;对所有敞放的牛和羊采用粪便直接毛蚴孵化法检查。传播控制达标评估县(区)对近3年查出钉螺且人、畜活动频繁的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调查法查螺;传播阻断达标评估县(区)对历史有螺环境、可疑有螺环境采用全面细查法查螺。同时,审核近5年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结果 4个区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低于1%,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连续2年以上查不到感染性钉螺;3个县(市、区)已连续5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例,连续2年以上查不到钉螺。结论 4个区的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了传播标准,3个县(市、区)的疫情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播控制 传播阻断 疫情评估
下载PDF
安徽省规划达标地区重点流行村血吸虫病疫情风险评估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家昶 高风华 +3 位作者 刘道华 李婷婷 张世清 汪天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2年第4期196-199,共4页
目的评估安徽省规划达标地区重点流行村疫情风险。方法分别收集规控县和规阻县2008~2010年间有关人群疫情、家畜疫情及螺情等数据,按照达标技术指标要求分析各流行村疫情状况,并按照卫生部疾病控制专家委员会血寄分委会提供的到2015年... 目的评估安徽省规划达标地区重点流行村疫情风险。方法分别收集规控县和规阻县2008~2010年间有关人群疫情、家畜疫情及螺情等数据,按照达标技术指标要求分析各流行村疫情状况,并按照卫生部疾病控制专家委员会血寄分委会提供的到2015年达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流行村疫情风险评估依据,对各流行村疫情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全省规控县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重点村尚有577个,占规控县流行村总数的30.6%;规阻县尚有34个重点村,占规阻县流行村总数的35 4%。规控县有663个流行村风险评估值在50分以下,占90.6%;规阻县23个流行村风险评估值集中在50~70分之间,占95.8%。结论规控县疫情风险相对较小,只要认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规划目标较易实现;规阻县疫情风险较大,实现目标难度较大,需进一步加大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疫情评估 安徽省规划达标地区
下载PDF
2008~2010年安徽省规划达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何家昶 高风华 +5 位作者 李婷婷 金伟 张世清 汪天平 张功华 汪昊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2年第1期1-4,21,共5页
目的评价安徽省规划达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0年规划达标地区人畜筛查化疗、钉螺控制、传染源控制等防治工作资料和疫情监测点资料,评价防治效果,分析疫情变化趋势。结果通过防... 目的评价安徽省规划达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0年规划达标地区人畜筛查化疗、钉螺控制、传染源控制等防治工作资料和疫情监测点资料,评价防治效果,分析疫情变化趋势。结果通过防治策略的实施,至2010年,规控县人群感染率降至0.58%,较2008年下降了13.4%;耕牛感染率降至0.67%,较2008年下降了11.8%;钉螺面积上升至30156.34hm^2,较2008年上升了5.3%;活螺密度上升至0.81只/0.11m^2,较2008年上升了15.7%;感染螺密度0.00066只/0.11m^2,与2008年基本持平;急感发生例数分别为19、25和16例。规阻县人群感染率降至0.20%,较2008年下降了13.0%;耕牛感染率降至0.05%,较2008年下降了37.5%;钉螺面积上升至410.08hm^2,较2008年上升了2.1%;活螺密度上升至0.92只/0.11m^2,较2008年上升了95.7%;无急感和感染螺存在。结论 3年来,两类达标地区人畜感染率均进一步下降,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均出现回升趋势:规控县感染螺密度和急感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防治 效果评估 疫情分析 安徽省达标地区
下载PDF
2013年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考核前风险评估和干预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红 蔡顺祥 +5 位作者 周晓蓉 涂祖武 肖瑛 陈艳艳 李博 刘建兵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5年第1期9-12,46,共5页
目的对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考核前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干预,确保全省2013年底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方法在湖北省19个未达到传播控制地区,选取72个重点流行村的140处有螺环境,开展现场钉螺和野粪调查,进行风险分级评估及快速处置。结果... 目的对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考核前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干预,确保全省2013年底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方法在湖北省19个未达到传播控制地区,选取72个重点流行村的140处有螺环境,开展现场钉螺和野粪调查,进行风险分级评估及快速处置。结果 72个流行村中Ⅰ级风险村4个、Ⅱ级13个、Ⅲ级55个,分别占总数的5.55%、18.06%和76.39%;对Ⅰ级、Ⅱ级风险村及时开展了风险干预。结论影响当前湖北省19个县达标的风险较低,耕牛是影响达标的主要风险因素,需加快耕牛淘汰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播控制 风险评估 干预 湖北省
下载PDF
江滩地区高危人畜化疗结合易感地带灭螺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洪青标 高智慧 +7 位作者 徐国堃 潘泰祥 倪少贤 梁祥军 张科 孙乐平 曹奇 吴中兴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6年第3期108-110,共3页
通过对江滩地区的一个血吸虫病流行村连续4年的观察,发现在实施高危人畜化疗结合易感地带灭螺措施后,居民的血吸虫病感染率从3.45%降至0.06%.下降了98.3%,且连续4年未发生血吸虫病急性感染;江滩感染性钉螺面积和... 通过对江滩地区的一个血吸虫病流行村连续4年的观察,发现在实施高危人畜化疗结合易感地带灭螺措施后,居民的血吸虫病感染率从3.45%降至0.06%.下降了98.3%,且连续4年未发生血吸虫病急性感染;江滩感染性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下降了72.5%和41.1%。提示:在江滩地区,该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降低江滩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高危人畜 易感地带 灭螺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血吸虫病“十二五”防治规划实施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32
14
作者 雷正龙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85,共5页
本文回顾了我国血吸虫病在"十二五"的防治成果,特别是2009年以来不同地区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的特征与防治进展。分析了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难点与问题,以及进一步达到传播阻断目标的差距,提出了今后我国消除血吸虫... 本文回顾了我国血吸虫病在"十二五"的防治成果,特别是2009年以来不同地区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的特征与防治进展。分析了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难点与问题,以及进一步达到传播阻断目标的差距,提出了今后我国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努力方向与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防治 疫情 差距分析 阻断传播
下载PDF
2017年武汉市重点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熊月琳 王浩 +3 位作者 李洋 左玉婷 张佳京 徐明星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9年第4期437-440,共4页
目的开展2017年武汉市重点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武汉市90个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村,对所有监测村的螺情和野粪污染情况进行监测,计算活螺密度、死亡率、野粪密度、阳性率,对各监测村进行Ⅰ~Ⅲ... 目的开展2017年武汉市重点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武汉市90个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村,对所有监测村的螺情和野粪污染情况进行监测,计算活螺密度、死亡率、野粪密度、阳性率,对各监测村进行Ⅰ~Ⅲ风险评级,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 共监测170个螺点,调查130076框,查获钉螺5159只,活螺3788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0291只/0.11m^2,以5月份的平均密度最高,8月份最低(P<0.05)。钉螺平均死亡率为26.04%,8月份钉螺死亡率最高,4月份最低(P<0.05)。无阳性钉螺。共计采集粪便289份,其中羊粪50份,牛粪78份,犬粪161份,平均野粪密度为0.0358份/hm^2,4月份平均密度最高,5-10月平均密度均较低且变化幅度不大(P<0.05)。未检出阳性野粪。所有区级重点村风险评级均为Ⅲ级(最低风险)。结论 武汉市重点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较低,但存在有螺环境和风险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尤其应把好春季查螺的关系,加强洪涝灾害季节的螺情监测和防控力度,巩固防治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传播风险 监测 防治
下载PDF
血吸虫病控制后检测循环抗原和抗体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文华 陈朝礼 +1 位作者 刘永才 肖佑全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06年第4期165-168,共4页
目的在已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选择一种更有效的、准确的诊断方法用于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方法用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ScAg)和检测血吸虫抗体(ScAb)的几种常用方法,对历史疫情较重,现已达到传播控制... 目的在已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选择一种更有效的、准确的诊断方法用于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方法用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ScAg)和检测血吸虫抗体(ScAb)的几种常用方法,对历史疫情较重,现已达到传播控制的流行村作平行检测,与历史检测结果作比较研究,并以病原学检查的毛蚴孵化法和Kato-Katz法检查对照。结果应用皮内反应试验(SK)检测皮肤型IgE抗体阳性率为22.6%和20年前(1985)检测阳性率2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间接血凝法(IHA)检测SK试验阳性者为25.5%与过去(1985)检出阳性率29.1%相比,降低较少,酶免疫试验(ELISA)检测抗体仍有28.6%的阳性;采用一步酶免疫法(EIA)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ScAg),对粪检阳性的血吸虫病患者和正常健康人血清的有效诊断率达96.0%,平行检测上述血清阳性率为6.5%,与控制前(1998)的22.2%相比下降15.7%(P<0.01),而经粪检查出阳性的3例均在ScAg检出阳性者之内。结论检测血吸虫皮肤型IgE的SK只能反映历史的流行状况,检测血吸虫ScAb的IHA、ELISA,在反复化疗取得防治成效的流行区只能反映既往感染情况,特异性低,粪便检查受排卵因素影响漏检率高,检测血吸虫ScAg准确性高又能反映治疗后的效果,适合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用于疫情监测及传染源控制的有效查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播控制 循环抗原 抗体 诊断
下载PDF
2008~2016年池州市贵池区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戴建军 柯永文 +5 位作者 杨和奎 胡艺 高风华 何兵 余友胜 赵正斌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8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掌握贵池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为预期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防治参考。方法收集贵池区2008~2016年(达疫情控制)以来血吸虫病防治年报等资料,建立螺、病情数据库,分析不同年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2008年相比,2016... 目的掌握贵池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为预期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防治参考。方法收集贵池区2008~2016年(达疫情控制)以来血吸虫病防治年报等资料,建立螺、病情数据库,分析不同年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2008年相比,2016年全区有螺面积下降19.2%,青通河、清溪河、升金湖和十八索等主要流域有螺面积分别下降53.4%、100%、56.1%和100%,活螺密度下降58.4%,有螺村数增长8.6%;2011年阳性螺密度、面积与环境数较2008年分别下降70.3%、55%和25%,2011年后未再发现阳性螺。2008年以来,居民血吸虫平均感染率逐年下降,至2015年血吸虫病人数下降为0;2010年本地报告急性血吸虫病例较2008年下降50%,2011年后无本地感染急性血吸虫病例报告;家畜(牛)感染率2010年较2008年下降15.5%,2011年后未发现本地感染病牛报告。全区14个镇街88个疫情控制村先后达传播控制标准,2016年22个传播控制村达传播阻断标准。结论贵池区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需持续加强螺情监测,并选择适宜的灭螺方法,加强渔船民等重点人群防控,进一步巩固传染源控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疫情分析 传播控制 传播阻断 贵池区
下载PDF
大理市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克林 杨光怀 +1 位作者 段所胜 夏光辉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5-237,共3页
目的 分析大理市 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 5年间的疫情变化。 方法 收集 1995~ 2 0 0 0年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数据 ,并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 结果  1995~ 2 0 0 0年 ,大理市人群粪检阳性率逐年升高 ,每年均有 14岁以... 目的 分析大理市 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 5年间的疫情变化。 方法 收集 1995~ 2 0 0 0年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数据 ,并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 结果  1995~ 2 0 0 0年 ,大理市人群粪检阳性率逐年升高 ,每年均有 14岁以下血吸虫病患者和新感染者。 1996~ 1998年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耕牛粪检阳性率处于波动状态。1996年有螺面积扩大 ,1997~ 2 0 0 0年阳性螺点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每年大于 2 0 0点 )。 结论 大理市血吸虫病疫情呈回升趋势 ,可能的原因包括服药率低 ,家畜流动频繁及灭螺不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市 血吸虫病 疫情分析 疾病预防
下载PDF
2008~2012年池州市血吸虫病流行趋势与传播控制达标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9
作者 巩六兵 邹武庆 袁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3年第4期225-228,共4页
目的了解池州市2008~2012年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分析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风险。方法收集2008~2012年池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有螺环境数据库、疫情监测报表等资料,分析全市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特点。结果 2008~2012年间,人群血吸虫... 目的了解池州市2008~2012年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分析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风险。方法收集2008~2012年池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有螺环境数据库、疫情监测报表等资料,分析全市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特点。结果 2008~2012年间,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别为0.79%、0.60%、0.58%、0.52%和0.36%,急血发病率由2008年的0.38/10万降至0,晚血病例数由2274降到1 894;5年间,耕牛感染率分别为1.70%、1.44%、1.16%、1.68%和0;螺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现有钉螺面积分布仍较广,且螺情不稳定,山区感染性螺点数量相对较多。结论池州市达疫情控制标准后的5年间,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进一步控制,但仍然存在影响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的风险因素,今后需进一步加大以传染源控制和钉螺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流行趋势 传播控制 风险评估 池州市
下载PDF
2008~2013年安徽和县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世川 周发银 毛益松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5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分析和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该县制定今后一个阶段血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和县2008~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监测点数据及面上防治管理信息资料,纵向分析全县6年间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疫情分布和流行特点。结... 目的分析和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该县制定今后一个阶段血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和县2008~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监测点数据及面上防治管理信息资料,纵向分析全县6年间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疫情分布和流行特点。结果全县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7%,较2008年下降了73.3%,晚血病人数降至27例,较2008年下降了55%,2011年以后全县连续3年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全县耕牛感染率下降明显,2013年下降为0,较2008年下降了100%;全县有螺面积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底全县钉螺面积为802.68hm2,较2008年上升了9.1%,阳性螺面积逐年下降,2012年以后,全县未查出阳性钉螺;钉螺复现与新发现情况一度出现上升,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活螺密度降至0.16只/0.11m2,较2008年下降了56.8%;有螺村数、有螺环境数及阳性螺环境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阳性螺环境数下降幅度较大;村级和镇级传播控制达标升类工作有序推进。结论和县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播控制 疫情分析 和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