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东德水电站日调峰对下游裂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
1
作者 曹俊 陈小娟 +2 位作者 卢晶莹 邓鑫欣 陶江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5,共9页
日调峰是乌东德水电站日常运行的主要出力约束和调度目标。为了探讨电站调度引起的出库流量大幅涨落对下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采用河道内流量增量法,通过构建二维水动力模型,研究了乌东德水电站日调峰引起的下游河段水文水动力条件波... 日调峰是乌东德水电站日常运行的主要出力约束和调度目标。为了探讨电站调度引起的出库流量大幅涨落对下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采用河道内流量增量法,通过构建二维水动力模型,研究了乌东德水电站日调峰引起的下游河段水文水动力条件波动对裂腹鱼类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并分析了2023年电站基荷发电生态调度试验效果。结果表明,乌东德电站下泄流量低于1160 m^(3)/s,坝下江段裂腹鱼类潜在产卵场面积相对较大;流量高于2000 m^(3)/s,裂腹鱼类潜在的产卵场面积显著减少。电站日调峰结束时,出库流量降幅越大,裂腹鱼类潜在产卵场脱水面积及鱼卵脱水风险越大。乌东德电站基荷发电生态调度期间,坝下江段裂腹鱼类潜在产卵场的加权面积有所减少,但潜在产卵场和鱼卵早期的脱水风险显著降低。为提高繁殖期裂腹鱼类生境适宜性和持续性,有必要进一步减少电站日调峰频率,降低出库流量至适宜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腹鱼类 日调峰 生态调度 生态流量 乌东德电站
下载PDF
Effect of total dissolved gas supersaturated water on early life of David's schizothoracin (Schizothorax davidi) 被引量:6
2
作者 Rui-feng LIANG Bo LI +1 位作者 Ke-feng LI You-cai TUO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7期632-639,共8页
The effect of total dissolved gas (TDG) supersaturation on fish living downstream of dams is one of the main ecological risks of high dam construction. A strategy for mitigat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is needed urgent... The effect of total dissolved gas (TDG) supersaturation on fish living downstream of dams is one of the main ecological risks of high dam construction. A strategy for mitigat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is needed urgently since many high dams are under construc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 Experiments on the hatching process of David's schizothoracin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tching rat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DG levels, and that most eggs hatched within a very short time in the higher TDG saturation groups. By using a stereomicroscope, damages to the head, yolk sac, body, anus, etc. were found in larvae which hatched in TDG supersaturated water.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sion rat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DG levels. Furthermore, 7-d-old David's schizothoracin were exposed to TDG supersaturated water levels of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and 140% for testing their tolerance to TDG supersaturation. We found that the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s (LC50) for 13, 14, 20, 35, 52, 73, and 96 h exposure were 138%, 138%, 134%, 130%, 129%, 128%, and 126%,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lethal times (LTs0) were 7.49, 11.04, 19.25, and 35.38 h for exposure to water with TDG levels of 145%, 140%, 135%, and 130%,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dissolved gas (TDG) TDG supersaturation David's schizothoracin HATCH LARVAE
原文传递
Signatures of functional constraint at Fgfr1a Genes in schizothoracine fishes (Pisces: Cypriniformes): The dermal skeleton variation adapted to high-altitude environments
3
作者 Xinyi GUO Ling XIE +6 位作者 Xuze ZHANG Yinfa JI Juan CHEN Bo PANG Yongtao XU Delin QI Songchang GUO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86-97,共12页
Fishes harbor a huge resource of phenotypic diversity and are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mor­phological variation.However,it is difficult to transfer classical genetic mapping to most non-model... Fishes harbor a huge resource of phenotypic diversity and are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mor­phological variation.However,it is difficult to transfer classical genetic mapping to most non-model species.In this study,we performed a comparative sequence analysis of Fgfr1a to first interpret the evolution of this candi­date scale-loss gene in 15 schizothoracine fishes with various scale phenotypes.While considerable amino acid(AA)substitutions were observed,molecular evolut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overall coding regions were subject to functional constraint.We also identified extra copies of Fgfr1a in 4 scale-loss fishes and detected ac­celerated evolution in one AA substitution specific to these duplicates.We speculate that Fgfr1a had accumulat­ed mutations in the ancestral lineage of scale-loss schizothoracine fishes before experiencing duplication events,which was further followed by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pecies.In silico mutation analysis predicted deleterious ef­fects of the mutations while no disruptive molecular mechanism was detected.Collectively,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role of Fgfr1a gene in the adaptive evolution of schizothoracine fishes during their radiation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ive evolution Fgfr1a scale loss schizothoracine
原文传递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the highly specialized grade schizothoracine fishes (Teleostei:Cyprinidae) inferred from cytochrome b sequences 被引量:21
4
作者 HE DeKui CHEN YiF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6期777-788,共12页
We recovere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23 species and subspecies of the highly special-ized grade schizothoracine fishes distributing at 36 geographical sit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regi... We recovere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23 species and subspecies of the highly special-ized grade schizothoracine fishes distributing at 36 geographical sit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regions by analyzing sequences of cytochrome b genes. Furthermore, we estimated the possible divergent times among lineages based on a historical geological isolation event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molecular data revealed that the highly specialized grade schizothoracine fishes were not a monophyletic group, but were the same as genera Gymnocypris and Schizogypsi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pparently reflected their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associations with drainages, namely species from the same and adjacent drainages clustered together and had close relationships. The divergence times of different lineages were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rapid uplift phas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late Cenozoic, suggesting that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schizothoracine fishes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 changes resulting from the upheaval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 细胞色素b序列 分子系统发生 生物地理学 鲤科
原文传递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specialized schizothoracine fishes(Teleostei:Cyprinidae),with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9
5
作者 HEDekui CHENYifeng +1 位作者 CHENYiyu CHENZim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1期39-48,共10页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ree genera containing nine species and subspecies of the specialized schizothoracine fishe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gene. Meant...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ree genera containing nine species and subspecies of the specialized schizothoracine fishe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gene. Meanti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ain cladogenetic events of the specialized schizothoracine fishes and the stepwis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re also conducted using the molecular clock, which is calibrated by geological isolated events betwee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Qinghai Lak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pecialized schizothoracine fishes are not a monophyly. Five species and subspecies of Ptychobarbus form a monophyly. But three species of Gymnodiptychus do not form a monophyly. Gd.integrigymnatus is a sister taxon of the highly specialized schizothoracine fishes while Gdo pachycheilus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Gd. dybowskii, and both of them are as a sister group of Diptychus maculatus. The specialized schizothoracines fishes might have originated during the Miocene(about 10 MaBP), and then the divergence of three genera happened during late Miocene (about 8 MaBP). Their main specializ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 Pliocene and Pleistocene (3.54-0.42 MaBP). The main cladogenetic events of the specialized schizothoracine fishes are mostly correlated with the geological tectonic events and intensive climate shift happened at 8, 3.6, 2.5 and 1.7 MaBP of the late Cenozoic.Molecular clock data do not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uplifted to near present or even higher elevations during the Oligocene or Miocene, and neither in agreement with the view that the plateau uplifting reached only to an altitude of 2000 m during the late Pliocene(about 2.6 M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沫丽蛤科 真骨鱼次亚纲 青藏高原 分子钟 生物地理学
原文传递
裂腹鱼类系统进化及高原适应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宝珊 魏开金 +2 位作者 赵天一 裴福成 霍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8-820,共13页
裂腹鱼类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群鲤科鱼类,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由原始的鲃亚科鱼类逐渐演化为适应于寒冷、高海拔和急流等恶劣环境的一个自然类群,其共同特征是肛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列特化的鳞片(臀鳞),具有生长缓慢、... 裂腹鱼类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群鲤科鱼类,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由原始的鲃亚科鱼类逐渐演化为适应于寒冷、高海拔和急流等恶劣环境的一个自然类群,其共同特征是肛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列特化的鳞片(臀鳞),具有生长缓慢、性成熟晚、寿命较长、繁殖力低等生活史特征。裂腹鱼类是四倍体起源,多倍体化事件在其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裂腹鱼类特殊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遗传结构和生活史对策使其成为研究多倍体鱼类和高原适应机制的重要材料,并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合分类学、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遗传学和生物学等领域,重点从考古学和系统学等多角度对裂腹鱼类的起源与进化进行论述,基于转录组学阐述裂腹鱼类高原适应的分子机制,较为全面地总结了高原多倍体鱼类的系统进化及极端环境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裂腹鱼类 生物地理学 系统进化 高原适应性
下载PDF
色林错裸鲤的年轮特征 被引量:29
7
作者 陈毅峰 何德奎 段中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4-392,共9页
本文描述了色林错裸鲤 (Gymnocyprisselincuoensis)的臀鳞、背鳍条磨片和耳石磨片上的生长标志及特征 ,指出色林错裸鲤臀鳞上的繁殖痕迹 ,以及耳石磨片早期生长中出现类似月周期的生长阻断、光镜下透明带中日生长增长的减少甚至消失等... 本文描述了色林错裸鲤 (Gymnocyprisselincuoensis)的臀鳞、背鳍条磨片和耳石磨片上的生长标志及特征 ,指出色林错裸鲤臀鳞上的繁殖痕迹 ,以及耳石磨片早期生长中出现类似月周期的生长阻断、光镜下透明带中日生长增长的减少甚至消失等现象与色林错裸鲤的繁殖习性及多变的高原环境相关。在 5种年龄鉴定的材料中 ,以耳石磨片上的轮纹特征最为明显、清晰且规律性强 ,是最好的年龄解释材料 ,而鳃盖骨和脊椎骨上都只能观察到少数几个轮纹 ,并不适合用作年龄鉴定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林错裸鲤 年轮特征 耳石 背鳍条 鳞片 西藏 裂腹鱼类
下载PDF
饲料蛋白水平及鱼粉蛋白含量对齐口裂腹鱼生长、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向枭 周兴华 +3 位作者 陈建 李代金 王文娟 周小秋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4-80,106,共8页
试验探讨了不同蛋白水平(CP)及鱼粉蛋白含量(FP)对齐口裂腹鱼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分别设5个蛋白水平(30%、32.05%、37%、41.95%、44%)和5个鱼粉蛋白水平(0%、5.86%、20%、34.14%、40%)。以CP、FP作为试验因素。按照二因子二元二次正交... 试验探讨了不同蛋白水平(CP)及鱼粉蛋白含量(FP)对齐口裂腹鱼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分别设5个蛋白水平(30%、32.05%、37%、41.95%、44%)和5个鱼粉蛋白水平(0%、5.86%、20%、34.14%、40%)。以CP、FP作为试验因素。按照二因子二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分为16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11.45±0.39)g]。经过50 d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蛋白水平及鱼粉蛋白含量对齐口裂腹鱼幼鱼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CP 37%,FP40%时,试验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质效率(PER)最大(分别为103.31%、1.42%/d和145.74%),CP 44%,FP 20%时,试验鱼的饵料系数(FCR)最低(为1.97)。以WGR、SGR、PER、FCR为指标,利用二元回归分析表明,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最优时饲料CP、FP分别为39.94%~42.54%,30.67%~45.47%;对齐口裂腹鱼体组成分析表明,不同的饲料CP、FP对鱼体粗灰分和水分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有显著的影响(P<0.05);适宜的饲料CP、FP能有效改善齐口裂腹鱼消化酶的活性,提高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率。综合考虑各生长指标、肌肉营养成分、消化酶活性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和成本因素,建议在实际生产配方中齐口裂腹鱼幼鱼饲料中蛋白水平及鱼粉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以39.94%~42.54%,30.67%~45.47%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口裂腹鱼 蛋白水平 生长 体组成 消化酶活性
下载PDF
黄河裸裂尻鱼五种群mtDNA控制区的遗传结构 被引量:15
9
作者 祁得林 晁燕 +1 位作者 郭松长 赵新全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2-980,共9页
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兰州以上黄河干支流水系和高原北部柴达木内流水系,由于其对高原特殊生境表现出独特的适应性而受研究者关注。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一个分... 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兰州以上黄河干支流水系和高原北部柴达木内流水系,由于其对高原特殊生境表现出独特的适应性而受研究者关注。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一个分布于柴达木内流水系种群和四个黄河支流种群共99条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821bp核苷酸的序列,探讨了其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99条个体的序列经比对后,发现77个(9.37%)多态性位点,共定义了53个单倍型,其中有一个单倍型(DT12)为两个种群(大通种群和互助种群)所共享,其余52个单倍型均为某个种群所特有。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柴达木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0.79±0.06)和核苷酸多样度(π=0.0027±0.0017)均略低于黄河支流各种群。AMOVA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差异主要发生在种群之内,占75.39%,而不同水系的种群间只有24.61%,各种群间成对的Fst及遗传距离均表明种群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种群分化,但系统进化树显示出一种混杂的单倍型分布格局,提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事件所造成的水系间的隔离形成较晚。单倍型歧点分布呈现为单峰以及中性检验Tajima的D(-1.497,P=0.058)和Fu的Fs(-24.741,P=0.001)结果综合表明,黄河裸裂尻鱼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曾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裸裂尻鱼 线粒休DNA控制区 种群遗传结构 种群扩张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用RAPD技术对特化等级裂腹鱼类亲缘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2
10
作者 陈自明 陈毅峰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62-268,共7页
为确定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遗传分化关系 ,对 7种 2 2个裂腹鱼个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研究。从所使用的 40个随机引物中 ,选择了 37个扩增带谱清晰的引物进行分析。根据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划分为 3个属级分... 为确定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遗传分化关系 ,对 7种 2 2个裂腹鱼个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研究。从所使用的 40个随机引物中 ,选择了 37个扩增带谱清晰的引物进行分析。根据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划分为 3个属级分类单元较为合适 ,这与采用形态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一致。在 2 2个个体之间遗传距离矩阵中 ,最大的遗传距离指数达到了 90 38% ,此外 ,还有较多的遗传距离指数也在 6 0 %~ 90 %之间。通过分析 ,认为用RAPD标记技术来分析属级或属级以上分类单元的亲缘关系 ,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对于一些遗传差异较大的类群 (如裂腹鱼类 ) ,应用属级或属级以上分类单元的亲缘关系 ,很可能会出现个体之间遗传距离接近或达到 10 0 %的情况 ,从而无法探讨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 亲缘关系 裂腹鱼亚科
下载PDF
黄河裸裂尻鱼染色体核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燕琴 杨成 +3 位作者 赵娟 李柯懋 唐文家 王振吉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77-580,共4页
采用活体PHA—秋水仙素注射法,研究黄河裸裂尻鱼的染色体核型。试验结果表明,黄河裸裂尻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92,核型式为24m+24 sm+22 st+22 t,NF=130。黄河裸裂尻鱼可能是二倍化了的四倍体,可能起源于鲃亚科中某些原始类型。
关键词 黄河裸裂尻鱼 染色体核型 多倍体
下载PDF
黄河裸裂尻鱼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文家 祁得林 +1 位作者 杨成 申志新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1,共3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黄河裸裂尻鱼的血清、鳃、肝脏、性腺、心脏、鳔、肾脏、眼、脑和肌肉组织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同工酶)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各种组织均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黄河裸裂尻鱼是二倍化了的...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黄河裸裂尻鱼的血清、鳃、肝脏、性腺、心脏、鳔、肾脏、眼、脑和肌肉组织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同工酶)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各种组织均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黄河裸裂尻鱼是二倍化了的四倍体,可能起源于鲃亚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裸裂尻鱼 乳酸脱氢酶 同工酶 电泳
下载PDF
伊犁河两种裂腹鱼类基因安全和种群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牛建功 蔡林钢 +1 位作者 李红 马徐发 《水产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1-5,共5页
研究伊犁河流域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Kessler)和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es Steindachner的种群空间分布和性腺发育。结果表明:这两种裂腹鱼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重叠性与相似性,可以远缘杂交,说明这两种裂腹鱼类具... 研究伊犁河流域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Kessler)和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es Steindachner的种群空间分布和性腺发育。结果表明:这两种裂腹鱼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重叠性与相似性,可以远缘杂交,说明这两种裂腹鱼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是,它们的繁殖习性却截然不同,性成熟的斑重唇鱼会选择性腺发育处于I^II期的新疆裸重唇鱼共同栖息;性成熟的新疆裸重唇鱼也会仅选择性腺发育处于I^II期的斑重唇鱼共同栖息生长;他们相互之间通过繁殖习性因子的选择避免自然条件下的基因污染,保证自身基因遗传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腹鱼类 种群分布 性腺发育 生殖适应性
下载PDF
中国鲤科鱼类染色体组型研究——8种裂腹鱼亚科鱼类核型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余祥勇 李渝成 周暾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2期97-104,共8页
本文报道了8种裂腹鱼亚科鱼类核型比较研究的结果,发现它们具有三种2n 值:94、92和90,它们的 NF 值在142~150范围内。比较已报道的有关核型资料,我们认为裂腹鱼亚科是多倍体起源的,其原始核型为2n=98。裂腹鱼很可能是从某些适应青藏高... 本文报道了8种裂腹鱼亚科鱼类核型比较研究的结果,发现它们具有三种2n 值:94、92和90,它们的 NF 值在142~150范围内。比较已报道的有关核型资料,我们认为裂腹鱼亚科是多倍体起源的,其原始核型为2n=98。裂腹鱼很可能是从某些适应青藏高原特殊生态境环的原始鲃类演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腹鱼 核型 起源 鱼类 鲤科
下载PDF
齐口裂腹鱼幼鱼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需要量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何雷 冯健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80,共5页
试验设21个日粮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梯度变化范围分别在33%~51%、3%~18%、23%~32%。在水温(25.25±1.91)℃条件下,在水泥池中对平均体重为(2.01±0.04)g的360尾齐口裂腹鱼进行了60d的生长试验,研究日粮中蛋白质、脂... 试验设21个日粮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梯度变化范围分别在33%~51%、3%~18%、23%~32%。在水温(25.25±1.91)℃条件下,在水泥池中对平均体重为(2.01±0.04)g的360尾齐口裂腹鱼进行了60d的生长试验,研究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齐口裂腹鱼生长、体组成和肝脏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鱼特定生长率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体蛋白含量不受日粮组成的影响,体脂肪随着日粮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体碳水化合物受日粮碳水化合物的影响极显著,而不受日粮蛋白质和脂肪的影响。齐口裂腹鱼幼鱼能耐忍23%~26%的碳水化合物水平,且能利用6%~12%的日粮脂肪。基于齐口裂腹鱼幼鱼对日粮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需求分别为23%~26%和6%~12%时,蛋白质需求量为42%~48%,能蛋比为41.3kJ/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口裂腹鱼 幼鱼 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
下载PDF
五种裂腹鱼亚科鱼类外胚层发育不良因子A受体基因Edar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16
作者 郭新异 谢玲 +3 位作者 张湑泽 冀银发 庞礴 郭松长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1期49-53,67,共6页
裂腹鱼亚科鱼类具有丰富的体表附属器官变异,而Edar是控制这类结构发育的关键基因。以5种裂腹鱼的代表物种为材料克隆其Edar基因的编码区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在裂腹鱼中存在长度不同的组氨酸重复序列,串联组氨酸插入可... 裂腹鱼亚科鱼类具有丰富的体表附属器官变异,而Edar是控制这类结构发育的关键基因。以5种裂腹鱼的代表物种为材料克隆其Edar基因的编码区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在裂腹鱼中存在长度不同的组氨酸重复序列,串联组氨酸插入可能与蛋白定位有关;基因树支持裂腹鱼与金线鲃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分子进化分析未检测到正选择信号,裂腹鱼Edar基因的低复杂区可能是受选择区域。以上结果说明裂腹鱼Edar基因的结构变异可能与裂腹鱼表型变异和演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腹鱼亚科 体表附属器官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裂腹鱼亚科鱼类Hif-α基因的分子进化及低氧诱导表达
17
作者 吴蓉蓉 晁燕 +4 位作者 赵永丽 陈祺昌 郑志琴 夏明哲 祁得林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3-443,共11页
目的 探究低氧诱导因子Hif-α在裂腹鱼亚科鱼类适应低氧环境中的作用及表达调控。方法 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了裂腹鱼亚科鱼类13个代表物种的Hif-1αΑ、Hif-1αB、Hif-2αΑ和Hif-2αB基因编码区序列,基于裂腹鱼亚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开... 目的 探究低氧诱导因子Hif-α在裂腹鱼亚科鱼类适应低氧环境中的作用及表达调控。方法 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了裂腹鱼亚科鱼类13个代表物种的Hif-1αΑ、Hif-1αB、Hif-2αΑ和Hif-2αB基因编码区序列,基于裂腹鱼亚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开展了基因选择压力分析,并选取花斑裸鲤进行低氧诱导表达研究。结果 Hif-1αΑ、Hif-1αB、Hif-2αΑ和Hif-2αB基因编码区长度分别为2196、2325、2544和2511 bp。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裂腹鱼亚科鱼类HIF1αΑNODD结构域中保守脯氨酸羟基化基序LxxLAP发生缺失,特化及高度特化的裂腹鱼的HIF1αBCODD结构域中脯氨酸羟基化基序突变为PxxLAP。与常氧组相比,在重度缺氧条件下花斑裸鲤的脑和心脏组织中部分Hif-α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在中度低氧中心脏组织中的Hif-1αA和Hif-2αA基因表达量上调。结论 Hif-α基因在13个物种中受到正向选择作用,但具体物种分支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裂腹鱼亚科鱼类在适应慢性低氧和急性低氧环境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表达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腹鱼亚科鱼类 低氧诱导因子 分子进化 低氧环境
下载PDF
3种不同海拔裂腹鱼肾脏转录组比较
18
作者 汤先湖 郝恬 +2 位作者 江守文 吴智超 许强华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3-551,共9页
裂腹鱼亚科鱼类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缺氧环境,是研究低氧适应机制的天然生物模型。对3种裂腹鱼:高海拔(>3600 m)的孤唇裂腹鱼和巨须裂腹鱼与低海拔(<700 m)齐口裂腹鱼的主要渗透调节器官肾脏进行转录组分析。通过对孤唇裂腹鱼和巨... 裂腹鱼亚科鱼类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缺氧环境,是研究低氧适应机制的天然生物模型。对3种裂腹鱼:高海拔(>3600 m)的孤唇裂腹鱼和巨须裂腹鱼与低海拔(<700 m)齐口裂腹鱼的主要渗透调节器官肾脏进行转录组分析。通过对孤唇裂腹鱼和巨须裂腹鱼与齐口裂腹鱼的肾脏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分别筛选出504个和47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99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对共同差异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的富集分析发现,两组共同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糖酵解/糖原生成过程、脂质生物合成过程和血管生成等通路上。其中eno3、fbp1α、prpf19和ctsz等基因的高表达可能在高海拔裂腹鱼长期适应低氧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揭示高原鱼类长期低氧适应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裂腹鱼 转录组 糖代谢 低氧
原文传递
鱼类遗传对喜马拉雅河流演化的记忆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茜茜 钱建硕 +3 位作者 黄俊豪 朱仁 林鹏程 何德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9-837,共19页
喜马拉雅地区河流发育是青藏高原地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科学问题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曾有多种假说解释该地区河流奇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机制,但受可利用的研究材料所限,地学研究仍未取得一致性认识。现生淡水鱼类携带的遗传信息为认识... 喜马拉雅地区河流发育是青藏高原地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科学问题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曾有多种假说解释该地区河流奇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机制,但受可利用的研究材料所限,地学研究仍未取得一致性认识。现生淡水鱼类携带的遗传信息为认识河流的演化过程提供了生物学的解决方案。本研究采用喜马拉雅地区分布的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和裸鲤属(Gymnocypris)鱼类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分布范围全覆盖采样的基础上(共计22个地理种群),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分析了种群遗传结构,并通过重建其谱系地理结构和演化历史,揭示喜马拉雅地区河流的发育历史。研究结果显示,520尾样本中,共检测到101个单倍型;每条水系均含有特有单倍型,但多庆错与亚东河,佩枯错与朋曲,以及雅鲁藏布江、帕隆藏布、然乌湖分别存在共享单倍型;朋曲、雅鲁藏布江、亚东河种群在晚更新经历了快速扩张;系统发育分析将喜马拉雅地区裸裂尻鱼属和裸鲤属鱼类分为4个高度支持的谱系,在空间上依次对应为西巴霞曲-错那、亚东、朋曲-佩枯错以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帕隆藏布;分子估算的分化时间表明这些谱系的分歧发生在中更新世最大冰期(聂聂雄拉冰期)以来。分子谱系地理分析认为发育于大型南北向裂谷内的喜马拉雅南坡河流溯源侵蚀和河流袭夺是北坡的雅鲁藏布江鱼类向南坡水系扩散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被袭夺的流域和湖泊扮演了北坡和南坡水系间鱼类扩散的“踏脚石”。基于鱼类遗传结构的证据认为,喜马拉雅地区的河流溯源侵蚀和袭夺很大程度上受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降水以及第四纪冰期影响。鱼类谱系从东往西依次分化的空间顺序反映了喜马拉雅地区南坡河流溯源侵蚀北坡水系的时序过程,即喜马拉雅东部地区的河流最先溯源侵蚀,而位于中喜马拉雅地区西部的河流(孔雀河-卡尔纳利河)最晚;河流的溯源侵蚀历史也反应了喜马拉雅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河流袭夺 溯源侵蚀 裂腹鱼类 谱系地理学 中更新世
原文传递
三种裂腹鱼血细胞及血浆的元素含量测定与比较
20
作者 侯微微 吴智超 +2 位作者 江守文 林枫 许强华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65,共6页
为探究高原裂腹鱼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本实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法测定并比较了两种高海拔的裂腹鱼,拉孜裸鲤(Gymnocypris scleracanthus)(4580 m)与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a)(3650 m)和一种低海拔的齐... 为探究高原裂腹鱼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本实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法测定并比较了两种高海拔的裂腹鱼,拉孜裸鲤(Gymnocypris scleracanthus)(4580 m)与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a)(3650 m)和一种低海拔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650 m)体内血细胞及血浆中的11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血细胞Cr、Mg和Cu的含量在三种裂腹鱼间呈显著差异;分布于低海拔的齐口裂腹鱼血浆中K和P的含量显著高于拉孜裸鲤和尖裸鲤,Na的含量显著低于两种高海拔裂腹鱼。为适应高原低温缺氧环境,裂腹鱼会通过调控体内元素含量来调整机体代谢水平。本研究结果可为裂腹鱼高原低氧环境的生理适应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腹鱼 青藏高原 血细胞 血浆 元素含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