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张协状元》与《两地书》的“添”
1
作者 崔山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8-89,共12页
南戏《张协状元》与鲁迅的《两地书》中有“V添”,这“添”是实义动词,还是后置副词,学界有不同看法。其实,《张协状元》第18出“宛转些添”的“添”不是后置副词,此句前面还有“钱谁与添?”两个“添”都是动词,义为“增加;增补”,在句... 南戏《张协状元》与鲁迅的《两地书》中有“V添”,这“添”是实义动词,还是后置副词,学界有不同看法。其实,《张协状元》第18出“宛转些添”的“添”不是后置副词,此句前面还有“钱谁与添?”两个“添”都是动词,义为“增加;增补”,在句中义为“借(钱)”。据目前收集的材料可知,“添”作后置副词在清末传教士的文献中才有。根据宋、明、清、民国等一些用例来看,《两地书》中的“添”应是“添置”义,与“买(购买)”组成并列式合成词“买添”,与之同义的还有“添买”一词,古代文献也较为常见。“买添”与作为后置状语的“V添”有区别:形式上,后置状语“V添”中的“V”后面一般不能直接加“添”,而是中间要加量词或数量词;语义上,“V添”表示“动作继续进行或动作行为的重复,数量继续追加”,“买添”无此形式,也无此语义。因此,《两地书》中的“添”也是动词,不是后置副词。同时,绍兴山区仍有“V添”的说法,至于市区,“新派”不说了,但“老派”仍有一些人在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戏 《张协状元》 鲁迅作品 《两地书》 词性
下载PDF
1949年之前关于鲁迅古籍整理的研究述评
2
作者 马慧慧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8-116,共9页
1949年之前关于鲁迅古籍整理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鲁迅早年古籍整理情形的回忆性记述,另一种是关于鲁迅古籍整理的具体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这一阶段的研究肯定了鲁迅古籍整理搜集全面、治学严谨的优点,还注意到鲁迅的研究具... 1949年之前关于鲁迅古籍整理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鲁迅早年古籍整理情形的回忆性记述,另一种是关于鲁迅古籍整理的具体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这一阶段的研究肯定了鲁迅古籍整理搜集全面、治学严谨的优点,还注意到鲁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新质,但存在选题冷热不均、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及没有意识到鲁迅古籍整理对于研究其思想和眼光的独特价值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古籍整理 研究述评 学者鲁迅
下载PDF
学者风范与教师情怀——冯光廉先生及其学术自选集 被引量:1
3
作者 房福贤 吴辰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54-62,共9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五代学人中,第二代学人在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结这一代人的学术成就与经验,有助于学科更好地发展。冯光廉作为第二代学人的突出成就,首先体现在鲁迅研究上。他的鲁迅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对于学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五代学人中,第二代学人在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结这一代人的学术成就与经验,有助于学科更好地发展。冯光廉作为第二代学人的突出成就,首先体现在鲁迅研究上。他的鲁迅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对于学术上的研究和追求,也是一种对于当下文学研究以及国民精神的探索和追问,更是一种用自己的生命去贴近鲁迅的生命所得到的感悟。冯光廉对于现代文学学科建设也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有着系统建设性意义的主张。作为一名教师,冯光廉醉心于教书育人的事业,秉承鲁迅先生的人梯精神,在建构学术大厦的过程中,甘愿去做一块基石,表现了老一代学者对于学术深沉的爱和炽热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学人 冯光廉 鲁迅研究 学科思考 人梯精神
下载PDF
池大为:一个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孤独者”——阎真小说人物塑造鲁迅因子试论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吉鹏 董毛毛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92-95,共4页
阎真兼有鲁迅研究者和作家双重身份,其小说《沧浪之水》中的主人公池大为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再次演绎了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生存悲剧,从池大为的精神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夏瑜、吕纬甫、魏连殳等精神基因的存在。
关键词 阎真 沧浪之水 池大为 鲁迅因子 知识分子
下载PDF
同而不同——论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借鉴与超越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秋菊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13-116,共4页
《儒林外史》杰出的讽刺艺术让鲁迅拍案惊奇,使其受益匪浅。鲁迅不仅继承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将之打上个性化的印痕,具有“同而不同”的特色,而且超越了吴敬梓的讽刺成就。
关键词 吴敬梓 儒林外史 鲁迅 讽刺艺术 同而不同
下载PDF
“呸!”来“呸!”去的“学者文人”——鲁迅与陈西滢的几个回合争斗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文海 李淑敏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32-39,共8页
鲁迅与陈源围绕“女师大学潮”、“五卅惨案”、“剽窃案”、“三·一八惨案”等几个事件展开几个回合论战。这不是敌我之间的较量 ,而是是非曲直的辩白。有“公理”之争 ,也有“私仇”之争。论战双方都受到了伤害 ,也都呈现了自己... 鲁迅与陈源围绕“女师大学潮”、“五卅惨案”、“剽窃案”、“三·一八惨案”等几个事件展开几个回合论战。这不是敌我之间的较量 ,而是是非曲直的辩白。有“公理”之争 ,也有“私仇”之争。论战双方都受到了伤害 ,也都呈现了自己的锋芒 ,树立了自己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陈源 文人学者 论战
下载PDF
雅士·隐士·斗士——鲁迅之知识分子观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占彪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71-77,89,共8页
就知识分子的"出"与"入"而言,鲁迅反对两种"出"的倾向:一是"吟风弄月"的雅士;二是"息影林泉"的隐士。因为他们要么陶醉于艺术世界里自得其乐,要么逃避到太虚幻境中自我欺骗,总之,他... 就知识分子的"出"与"入"而言,鲁迅反对两种"出"的倾向:一是"吟风弄月"的雅士;二是"息影林泉"的隐士。因为他们要么陶醉于艺术世界里自得其乐,要么逃避到太虚幻境中自我欺骗,总之,他们对于自己身外的世界或漠不关心,或熟视无睹,鲁迅期望一种能自觉到自己生活在现时现地,并能直面社会人生,具有刚健不挠的抗争精神的知识分子斗士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知识分子观 雅士 隐士 斗士
下载PDF
文学史家的鲁迅?
8
作者 王学谦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1-14,共4页
在当下的学术界,鲁迅被过度地从学者的角度加以阐释,却忽略了其摩罗式精神战士的个性和光彩。鲁迅一生无意做书斋式学者,却努力成为一个战斗的战士。这种对鲁迅的阐释,主要源于胡适派自由知识分子,是现代知识分子不同价值的冲突。但是,... 在当下的学术界,鲁迅被过度地从学者的角度加以阐释,却忽略了其摩罗式精神战士的个性和光彩。鲁迅一生无意做书斋式学者,却努力成为一个战斗的战士。这种对鲁迅的阐释,主要源于胡适派自由知识分子,是现代知识分子不同价值的冲突。但是,当今普遍的"正人君子"气、国粹气却未免有些可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学者 文学史 叶公超
下载PDF
冯雪峰的周作人研究与“士节”话语认同
9
作者 张慧强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0期10-13,49,共5页
冯雪峰的周作人研究,以"鞭挞"为目标,以"批判"为形式,以《谈士节兼论周作人》为代表。在该文中,冯雪峰的"批判的武器"是中国古代的士节话语。冯雪峰既阐述了士节话语的历史有效性,又论证了士节话语的现... 冯雪峰的周作人研究,以"鞭挞"为目标,以"批判"为形式,以《谈士节兼论周作人》为代表。在该文中,冯雪峰的"批判的武器"是中国古代的士节话语。冯雪峰既阐述了士节话语的历史有效性,又论证了士节话语的现代有效性。通过士节话语的认同和运用,冯雪峰指出了周作人在知与行之间、话语与实践之间、学识与道德之间的严重断裂和尖锐矛盾,从而既褫夺了周作人的现代知识分子资格,又更进一步从根本上褫夺了周作人的"士"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雪峰 周作人 鲁迅 士节 有效性
下载PDF
情感结构与多重转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主体跳跃
10
作者 朱崇科 陈沁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37-43,共7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身在厦门的中年鲁迅回望少年时期求学经历的散文创制,既是他彼时“情感结构”的梳理,同时又是他人生重要阶段的再反思。从宏阔的层面看,其中的褒扬暗合了其借助美好童年“立人”的思考,而其中的悲剧感却又折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身在厦门的中年鲁迅回望少年时期求学经历的散文创制,既是他彼时“情感结构”的梳理,同时又是他人生重要阶段的再反思。从宏阔的层面看,其中的褒扬暗合了其借助美好童年“立人”的思考,而其中的悲剧感却又折射了其冷暖自知的中年意绪与心境。需要指出的是,其间张力十足,主要是因为文本中包含了多重转换,包括童年内部的角色转换,从顽童到书生;其心境的转换,中年心态作为封套,包裹了少年乐园及情结。同时,文本中亦有理解视域的转换,如何从文化精英角度审视儿童时期的精神资源及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 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儿童 书生 中年
下载PDF
严肃启蒙与传统通俗: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中的两种选择
11
作者 薛熹祯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64,共9页
关于知识分子的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课题之一。文章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巨匠鲁迅与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的雅俗文学对比探讨为切入点,并以韩国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成果为辅,论述现代文学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 关于知识分子的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课题之一。文章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巨匠鲁迅与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的雅俗文学对比探讨为切入点,并以韩国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成果为辅,论述现代文学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两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张恨水 知识分子 韩国研究
下载PDF
金圣叹是“并非反抗的叛徒”还是“清议运动的代表”——试比较鲁迅与胡适的批评
12
作者 蒋成德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4-49,53,共7页
金圣叹是历史上一个思想比较复杂的人物。肯定者有之 ,否定者亦有之。文章把二十世纪初鲁迅与胡适的批评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从“哭庙案”事件、晚明的“清议运动”和金圣叹的思想等历史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 ,认定金圣叹“并非反抗的叛徒... 金圣叹是历史上一个思想比较复杂的人物。肯定者有之 ,否定者亦有之。文章把二十世纪初鲁迅与胡适的批评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从“哭庙案”事件、晚明的“清议运动”和金圣叹的思想等历史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 ,认定金圣叹“并非反抗的叛徒” ,也非“清议运动的代表” ,他只是一个有“名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明末清初 文学批评 胡适 鲁讯 小说 戏曲 通俗文学
下载PDF
从《儒林外史》看胡适、鲁迅的小说批评观
13
作者 乔根 《黄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05-108,共4页
20世纪初,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和鲁迅在“白话小说乃文学之正宗”这一观念的引领下,都不约而同地对《儒林外史》展开了批评。仔细地比较一番,就会发现他们的批评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异。从这些同特别是异的批评中,可以看出这... 20世纪初,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和鲁迅在“白话小说乃文学之正宗”这一观念的引领下,都不约而同地对《儒林外史》展开了批评。仔细地比较一番,就会发现他们的批评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异。从这些同特别是异的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两位古典小说研究者在艺术鉴赏上的差异和小说审美境界上的高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鲁迅 《儒林外史》 批评 比较
下载PDF
“血缘”与“神源”:论宗族文化对鲁迅士大夫精神品格的影响
14
作者 闫宁 《昆明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23-127,共5页
宗族文化是家族精神的彰显者和连接者,同一宗族的人不光有血缘关系,同时具有"神源"关系。鲁迅作为士大夫家族的长房长孙,士大夫文化背景对其文化品性和审美取向具有深远影响。士大夫宗族文化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士大夫精... 宗族文化是家族精神的彰显者和连接者,同一宗族的人不光有血缘关系,同时具有"神源"关系。鲁迅作为士大夫家族的长房长孙,士大夫文化背景对其文化品性和审美取向具有深远影响。士大夫宗族文化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士大夫精神的追求、宗族核心价值的传播,即藏书文化和宗族文化等几个方面。通过对鲁迅身世文化背景的挖掘,我们看到传统士大夫文化精神和人格理念对鲁迅文化品格和文字生涯的潜在影响和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宗族文化 血缘关系 士大夫精神 文化品格
下载PDF
王德威和大陆学者的鲁迅小说观辨析
15
作者 陈一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8-93,共6页
王德威在《"头"的故事:历史·身体·创伤叙事》一文中通过"砍头"意象否定了鲁迅小说的积极作用,将它仅仅看做是在"‘断头'的焦虑与‘无头'的恐惧"之间纠缠的艺术游戏。这种对待鲁迅小说... 王德威在《"头"的故事:历史·身体·创伤叙事》一文中通过"砍头"意象否定了鲁迅小说的积极作用,将它仅仅看做是在"‘断头'的焦虑与‘无头'的恐惧"之间纠缠的艺术游戏。这种对待鲁迅小说的态度,对王德威来说具有一贯性。显然,王德威如此评判鲁迅小说,与钱理群等大陆学者形成了悖反。方法论的差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王德威主要采用了文学文本的细读法,而钱理群等大陆学者主要在使用"参证法"。两种不同方法的运用包含了复杂的内容,既有意识形态的问题,又投射了研究者不同的文学批评传统和相异的情感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王德威 大陆学者 文本细读 参证法 意识形态 情感立场
下载PDF
评卓光平《战后日本文化语境中的“池田鲁迅”研究》
16
作者 任金刚 李红霞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4-27,共4页
在新近出版的专著《战后日本文化语境中的"池田鲁迅"研究》中,卓光平聚焦了池田大作对鲁迅的接受与传播,并将之放置在日本"学院鲁迅"和"民间鲁迅"的学术场域中,勾勒出了"池田鲁迅"这一全新的&q... 在新近出版的专著《战后日本文化语境中的"池田鲁迅"研究》中,卓光平聚焦了池田大作对鲁迅的接受与传播,并将之放置在日本"学院鲁迅"和"民间鲁迅"的学术场域中,勾勒出了"池田鲁迅"这一全新的"鲁迅像"。凭着细致翔实的史料梳理,多维系统的阐释角度和立体网状的研究架构,该著作不仅拓展了日本鲁迅传播研究的新空间,而且对国内"鲁迅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地指向现实这一课题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田鲁迅” 生命感应 “学院鲁迅” 学术特质
下载PDF
论鲁迅对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传承
17
作者 张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5期102-105,共4页
士大夫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社会现象,这一群体的存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中国精神命脉得以传承。士大夫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事件,还历史一个公正清白,以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去监督限制皇权的滥用。鲁迅凭借犀利之笔,直指... 士大夫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社会现象,这一群体的存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中国精神命脉得以传承。士大夫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事件,还历史一个公正清白,以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去监督限制皇权的滥用。鲁迅凭借犀利之笔,直指社会病灶痛处,对中国人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批判。在鲁迅身上折射出的社会责任感正是鲁迅对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士大夫 精神气质
下载PDF
鲁迅治学方法浅探——以《中国小说史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松荣 《红河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6-70,共5页
鲁迅继承了乾嘉学派朴实的作风和治学方法,但他不仅在研究视野上超越了清代学者,而且具有高超的“史识”。此外,他还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和比较文学等方法来研究文学史,树立了自己独特的治学风格。
关键词 鲁迅 清儒家法 《中国小说史略》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下载PDF
论王吉鹏的学者散文
19
作者 李晓峰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340-344,共5页
在新时代学者散文新的转向中,王吉鹏的学者散文可谓代表性的个案。他是走进鲁迅世界的“鲁迅化”的学者,也是“鲁迅化”的散文作家。他“朝花夕拾”类的回忆散文把家族兴衰与个人成长投放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中,成为... 在新时代学者散文新的转向中,王吉鹏的学者散文可谓代表性的个案。他是走进鲁迅世界的“鲁迅化”的学者,也是“鲁迅化”的散文作家。他“朝花夕拾”类的回忆散文把家族兴衰与个人成长投放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中,成为中国社会的历史折光和伟大时代风云变幻的侧影;王吉鹏散文创作的半壁江山正是被称为“散文诗”的诗体散文,是他“一生的哲学”。王吉鹏在回忆散文中,把散文之“散”尽情发挥;在诗体散文中,逻辑思维和哲学意蕴之中蕴藉的整体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投射在具体事件物象上所形成的“思想的碎片”和达到的历史、人性深度,明显承继了《野草》精神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者散文 鲁迅精神 文体 诗学
下载PDF
同步研究瞿秋白鲁迅
20
作者 王明堂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45-46,63,共3页
瞿秋白与鲁迅,两位伟人在艺术欣赏、审美取向、生活经历等方面有不少共同之处。上世纪30年代初期,他们携起手来,彼此尊重,相互支持,以心换心,共同前进。两位伟人不仅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先进文化思想的杰出代表,而且也树立... 瞿秋白与鲁迅,两位伟人在艺术欣赏、审美取向、生活经历等方面有不少共同之处。上世纪30年代初期,他们携起手来,彼此尊重,相互支持,以心换心,共同前进。两位伟人不仅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先进文化思想的杰出代表,而且也树立了大思想家孔子所要求、所向往的真君子形象。这种形象中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瞿秋白,最好也研究鲁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瞿秋白 研究鲁迅 青年学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