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port on Childhood Obesity in China (5) Body Weight,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of Chinese Children Aged 9-10 Years 被引量:10
1
作者 YAN-PING LI GUAN-SHENG MA +4 位作者 EVERT G. SCHOUTEN XIAO-QI HU ZHAO-HUI CUI DONG WANG FRANS J. KOK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1-18,共8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weight,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among Chinese children. Methods The fasting body weight and height of the third and fourth grade students (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weight,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among Chinese children. Methods The fasting body weight and height of the third and fourth grade students (n=3886, aged 9 or 10 years) from 20 schools in Beijing, China, were measured, and th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choose the figures of body image and to complete the self-reported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CDI Cronbach's alpha was 0.81. The total CDI score was 9.60±7.50, 13.2% of children (boys 16.7% vs girls 9.5%) were at risk of developing depression symptoms. Overweight girls, but not boy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total CDI score than their normal weight counteparts. Both obese girls and boys showed a higher negative self-esteem score. More than one fifth underweight girls still wanted to be thinner while more than one third obese boys still wanted to be heavier. Children who wanted to be thinner showed slightly higher scores of ineffectiveness and negative self-esteem. After introducing the body dissatisfaction into the model, overweight was still associated with total CDI score among girls and obesity was still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self-esteem among both boys and girls. Conclusion Overweight girls show a significantly higher depression symptom score than their normal weight counterparts, which maybe partially explained by body dissatisfaction. Obese boys and girls are both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low self-esteem, which is partially explained by body dissatisf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pression symptoms Body dissatisfaction OVERWEIGHT children
下载PD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lifestyle self-monitoring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female nursing school students
2
作者 Yukiko Okami Gyozen Nin +13 位作者 Kiyomi Harada Masayo Iwasa Kaori Kitaoka Ayako Saruwatari Wataru Aoi Sayori Wada Misaka Kimura Hiroaki Asano Yusuke Okuyama Susumu Takakuwa Motoyori Kanazawa Shin Fukudo Tomiko Tsuji Akane Higashi 《Ope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3年第8期328-336,共9页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verify the efficacy of lifestyle self-monitori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BS and reveal what has been changed due to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11 nursing school...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verify the efficacy of lifestyle self-monitori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BS and reveal what has been changed due to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11 nursing school stud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hree groups, two intervention groups (a two-month intervention group, n = 34, and a four-month intervention group, n = 35) and a control group (n = 34). The intervention groups conducted lifestyle self-monitoring in conjunction with a 15-minutes group work for either two or four months.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was Rome II criteria for IBS. Other outcome measures were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 and the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 (GSRS). They were assessed at the baseline and the end of both of the intervention period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s intention-to-treat.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IB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 any of the groups. The HAD-A score, a subscale of the HADS score for anxiety, decreased 1.4 points in the two-month intervention group (p = 0.02) and 2.3 points in the four-month intervention group of (p = 0.01) after intervention. The average GSRS decreased 0.2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0.3 points in the four-month intervention group (p < 0.01). Conclusions: Lifestyle self-monitoring for two or four months did not reduce the prevalence of the IBS significantly, but it did decrease anxiety and improved the QOL related to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female nursing school stud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STYLE SELF-MONITORING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 NURSING school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河北省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现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幼东 王建强 +7 位作者 彭雨涵 刘久楹 王紫妍 邓屹杉 李少雄 吕晶 张伟 杜玉茹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660-666,共7页
目的:调查“双减”背景下河北省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关键症状及容易导致共病的症状,为制定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 目的:调查“双减”背景下河北省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关键症状及容易导致共病的症状,为制定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河北省6个地区48所的4413名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小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3.7%、10.4%,共病检出率为6.3%。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共同危险因素为女生、住宿、感到学习压力大、受过欺凌和睡不着觉(P<0.05),其中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为初中和独生子女(P<0.01),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为城镇、双亲家庭、每日上网时间>2小时和对学校感到不适应(P<0.05)。网络结构中预期影响较高的症状为GAD4“很难放松”(Z=1.09)、PHQ6“感觉自己糟糕或让其他人失望”(Z=1.06)、PHQ1“兴趣下降”(Z=1.05);桥梁预期影响较高的3个症状分别为PHQ9“存在消极观念”(Z=0.54)、PHQ1“兴趣下降”(Z=0.53)、GAD7“害怕将有可怕的事发生”(Z=0.46)。结论:“双减”背景下河北省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低,但仍有待进一步降低。二者共同危险因素为女生、住宿、感到学习压力大、受过欺凌和睡不着觉,其中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为初中和独生子女,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城镇、双亲家庭、每日上网时间>2小时和对学校感到不适应。焦虑抑郁症状网络中的关键症状为GAD4、PHQ6、PHQ1,传递风险较高的桥梁症状为PHQ9、PHQ1、GAD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抑郁症状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网络分析 中小学生 双减
下载PDF
海口市高年级小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刘颖 施慧玲 +1 位作者 周洁 赵婧娴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03-708,共6页
目的了解海口市高年级小学生的抑郁症状流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干预儿童心理问题提供依据。方法于2022年6—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口市8所学校中5~6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抑郁症状流行现状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 目的了解海口市高年级小学生的抑郁症状流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干预儿童心理问题提供依据。方法于2022年6—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口市8所学校中5~6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抑郁症状流行现状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高年级小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结果海口市高年级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源地为乡镇(OR=1.248,95%CI:1.021~1.525)、单亲家庭(OR=1.754,95%CI:1.193~2.578)、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OR=1.709,95%CI:1.361~2.145)、母亲性格暴躁(OR=1.553,95%CI:1.043~2.313)、教养方式为溺爱型(OR=2.160,95%CI:1.347~3.463)、亲子关系亲密(OR=0.564,95%CI:0.462~0.690)、为早产儿(OR=1.469,95%CI:1.016~2.124)、母亲孕期情绪较差(OR=2.961,95%CI:1.408~6.227)、每日运动时间1~2 h(OR=0.731,95%CI:0.609~0.878)、每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1 h(OR=0.823,95%CI:0.685~0.989)、学习压力较大(OR=1.705,95%CI:1.336~2.178)、人际关系较差(OR=3.230,95%CI:1.884~5.539)、体弱多病(OR=1.475,95%CI:1.190~1.828)、存在焦虑症状(OR=14.192,95%CI:11.447~17.594)是影响海口市高年级小学生检出抑郁症状的主要因素。结论海口市高年级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往年有所下降,未来可通过预防围生期高危因素、提供科学教育环境和教养方式、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等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状 小学生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国5省初中生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5
作者 杨瑞君 吕书红 +2 位作者 刘志业 张新 刘志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8-364,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5省初中生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东部地区的浙江、广东,中部地区的江西,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共5省106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行... 目的·了解中国5省初中生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东部地区的浙江、广东,中部地区的江西,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共5省106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行为情况、饮食行为情况、抑郁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初中生的抑郁症状报告率、每日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每日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并分析前两者的交互作用。结果·中国5省初中生抑郁症状报告率为12.9%,西部地区、非独生子女、每周零花钱超过100元、有过吸烟行为、有过饮酒行为、每日视屏时间≥2 h、有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初中生抑郁症状报告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5.2%初中生每日视屏时间≥2 h;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每日视屏时间<2 h组相比,≥2 h组抑郁症状报告率更高(OR=1.89,95%CI 1.22~2.95)。29.5%的初中生有不健康饮食行为;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健康饮食行为组相比,不健康饮食行为组抑郁症状报告率更高(OR=2.16,95%CI 1.47~3.19)。6.4%的初中生每日视屏时间≥2 h且有不健康饮食行为;调整混杂因素后,这部分学生比每日视屏时间<2 h且饮食行为健康学生抑郁症状报告率更高(OR=4.26,95%CI 2.24~7.56)。调整混杂因素后,每日视屏时间与饮食行为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存在相加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due to interaction,RERI)为1.21(95%CI 1.02~1.51),交互作用归因比(attributable proportion due to interaction,AP)为0.19(95%CI 0.13~0.31),交互作用指数(synergy index,S)为1.35(95%CI 1.12~1.69)。结论·视屏时间过长且有不健康饮食行为的中国初中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且两者对抑郁症状有相加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视屏时间 饮食行为 抑郁症状
下载PDF
6~24岁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抑郁及焦虑症状检出率Meta分析
6
作者 田梅 马晓燕 +3 位作者 丁文清 曹娟 马艳 李静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94-399,共6页
目的 评估6~24岁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抑郁及焦虑症状检出率。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搜集有关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抑郁及焦虑症状检出率的文献,检索时限均由建库至2022年12月。由... 目的 评估6~24岁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抑郁及焦虑症状检出率。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搜集有关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抑郁及焦虑症状检出率的文献,检索时限均由建库至2022年12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中,抑郁及焦虑症状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21%(95%CI:17%~25%,I2=95.8%)和20%(95%CI:13%~27%,I2=96.7%);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比非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更有可能有抑郁症状(OR=1.62,95%CI:1.25~2.10,P<0.05)和焦虑症状(OR=2.13,95%CI:1.11~4.10,P<0.05)。结论 抑郁及焦虑症状在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中较常见,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有较高的抑郁及焦虑风险。为了减少抑郁及焦虑风险,应定期进行有效筛查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肥胖 儿童 青少年 抑郁症状 焦虑症状
下载PDF
家校共育视角下同伴侵害的影响因素探究: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7
作者 黄强 侯金芹 陈祉妍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5-852,共8页
为探索家校共育理念指导下家庭与学校对青少年同伴侵害的交互影响,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抑郁情绪对同伴侵害的影响。采用父母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简版、多维同伴侵害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对1710... 为探索家校共育理念指导下家庭与学校对青少年同伴侵害的交互影响,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抑郁情绪对同伴侵害的影响。采用父母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简版、多维同伴侵害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对1710名5~8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亲子关系一方面直接影响同伴侵害,另一方面通过抑郁情绪间接影响同伴侵害;(2)师生关系对中介模型的三条路径均有调节作用,且扮演着不同角色。具体来说,师生关系能强化亲子关系对同伴侵害的保护作用,分担亲子关系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缓冲抑郁情绪对同伴侵害的不良影响。研究证实了从家校共育的视角防治校园欺凌的可行性,建议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家庭与学校的交互作用,以最大程度上发挥两者的双保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伴侵害 抑郁情绪 家校共育
下载PDF
综合医院儿童精神科联络会诊中躯体化症状障碍患儿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自我意识的分析
8
作者 李桂克 孙华 +2 位作者 孟纲 尤美娜 李南施 《内科》 2024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儿童精神科联络会诊中躯体化症状障碍(SSD)患儿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自我意识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3例S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症状表现分为神经系统症状组(n=44)和消化系统症状组(n=39)。比较两组焦虑症状、抑...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儿童精神科联络会诊中躯体化症状障碍(SSD)患儿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自我意识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3例S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症状表现分为神经系统症状组(n=44)和消化系统症状组(n=39)。比较两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自我意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SD患儿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结果神经系统症状组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总分、社交恐怖因子分和学校恐怖因子分均高于消化系统症状组,消化系统症状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焦虑因子分高于神经系统症状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独生子女、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均是SSD患儿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综合医院儿童精神科联络会诊中不同症状表现的SSD患儿的焦虑症状和自我意识水平不同,患儿的自我意识跟人际关系、是否独生子女、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均有关,对SSD患儿的治疗应更多关注其情绪状态,提高其自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化症状障碍 焦虑 抑郁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联络会诊
下载PDF
重庆市中学生睡眠时间型与抑郁症状的交叉滞后分析
9
作者 邓丽雅 李厚源 +4 位作者 邹丛光 徐德伟 廖丽萍 余军洁 王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4-780,共7页
目的:探讨重庆市中学生睡眠时间型与抑郁症状的发展变化及两者间相互影响。方法:选取1 208名中学生(初一613人,高一595人)进行3次追踪调查,每次间隔6个月。T1~T3时期分别代表基线、6月、12月时间点。采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条目(MEQ-5... 目的:探讨重庆市中学生睡眠时间型与抑郁症状的发展变化及两者间相互影响。方法:选取1 208名中学生(初一613人,高一595人)进行3次追踪调查,每次间隔6个月。T1~T3时期分别代表基线、6月、12月时间点。采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条目(MEQ-5)和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分别测量睡眠时间型和抑郁症状。使用SPSS26.0和Mplus8.3进行分析。结果:T1时期MEQ-5得分低于T3时期得分,T2时期MEQ-5得分低于T1与T3时期得分(F=20.08,P<0.001),提示睡眠时间型在基线后先向夜晚型转变,后向清晨型发展,呈现波动关系。PHQ-9得分3次测量存在差异(χ^(2)/df=9.77/2,P<0.01),但两两比较提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滞后模型显示,T_(i)MEQ-5得分负向预测T_(i+1)PHQ-9得分(β_(Ti-Ti+1)=0.12/-0.09,P<0.05)与TiPHQ-9得分负向预测T_(i+1)MEQ-5得分的交叉滞后通径有统计学意义(β_(Ti-Ti+1)=-0.07/-0.11,P<0.05)。结论:青少年睡眠时间型与抑郁症状存在一定变化,越倾向于夜晚型抑郁症状发生可能性更高,抑郁症状越严重后续向夜晚型转变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青少年 睡眠时间型 抑郁症状 交叉滞后分析
下载PDF
中国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看护人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马格格 石慧峰 +3 位作者 李梦诗 赵春霞 王晓莉 张敬旭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年第4期306-312,共7页
目的 分析中国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看护人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获得调查村。通过自编问卷收集调查村内所有3岁以下留守儿童及其主要看护人的资料,通过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ZSDS)评估留守儿童看护人抑郁情况。... 目的 分析中国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看护人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获得调查村。通过自编问卷收集调查村内所有3岁以下留守儿童及其主要看护人的资料,通过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ZSDS)评估留守儿童看护人抑郁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留守儿童看护人抑郁和中重度抑郁的影响因素,采用t检验探讨沟通交流因素与留守儿童看护人抑郁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看护人抑郁发生率为41.4%(372/899)。与外出丈夫保持每日联系的留守儿童母亲以及与外出父母在养育方面无分歧的留守儿童祖辈具有较低的抑郁严重程度指数(DSI)。留守女童的看护人抑郁风险较低(OR=0.74,95%CI:0.56~0.98);留守儿童看护人年龄≥60岁(OR=1.80,95%CI:1.15~2.80;OR=1.75,95%CI:1.06~2.88)、具有3种或以上的负面身体因素(OR=2.93,95%CI:1.66~5.19;OR=1.89,95%CI:1.04~3.44)、家庭经济水平较低(OR=1.41,95%CI:1.05~1.90;OR=1.82,95%CI:1.24~2.66)和家庭成员酗酒(OR=3.12,95%CI:1.82~5.33;OR=1.82,95%CI:1.03~3.21)可使其看护人抑郁及中重度抑郁的风险升高。结论 调查地区留守儿童看护人抑郁发生率较高。高年龄、较差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环境等是留守儿童看护人抑郁的危险因素,此外留守儿童看护人抑郁也与其跟外出家人沟通交流状况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看护人抑郁 中国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每日症状指数的动态监测预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1
作者 蒲犇 江浩 +3 位作者 邬梅红 胡旭姣 方晶晶 许咸加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78,共6页
背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抗抑郁药物已成为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新兴疗法,但如何早期预测疗效仍是一大挑战。目的探讨rTMS+抗抑郁药物治疗过程中预测远期疗效的潜在因子。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首次诊断中重度单相或双相抑郁... 背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抗抑郁药物已成为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新兴疗法,但如何早期预测疗效仍是一大挑战。目的探讨rTMS+抗抑郁药物治疗过程中预测远期疗效的潜在因子。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首次诊断中重度单相或双相抑郁症的年龄<18岁、始于住院时连续≥20次的rTMS治疗且有每日症状指数(DI-5)的评分记录、有rTMS治疗前和第20次时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记录的儿童青少年为队列人群,以rTMS治疗最后1次较基线HAMD评分减少≥50%分为应答组和未应答组,对20次DI-5评估结果与HAMD评估行相关性分析,当存在较好的相关结果时,考察rTMS+抗抑郁药物治疗中的DI-5评估是否能更早预测应答结果。主要结局指标DI-5与HAMD评分相关性。结果符合本文纳入排除标准的中重度单相或双相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228例,平均年龄(14.0±3.0)岁,男111例(48.6%),rTMS治疗前和后DI-5分数与HAMD分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0和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TMS治疗20次后应答组101例,未应答组127例,两组在性别分布、年龄、单亲家庭比例、留守儿童比例、家族精神病史、症状始发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学习障碍、语言障碍、运动发育障碍、体重、身高、服药时长、心理咨询次数、甲状腺功能异常、入睡时长、经常做梦比例和饮食习惯-挑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I-5和HAMD基线分数应答组较未应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0次rTMS治疗后DI-5分数应答组较未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AMD最后1次评分应答组较未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1次rTMS治疗时DI-5分数应答组较未应答组DI-5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答组较未应答组DI-5中位数分数减少2分并以此作为分层依据,DI-5量表减少分数<2分组107例(46.9%)在第20次rTMS治疗时有98.1%的概率为未应答,DI-5量表减少分数≥2分组64例(87.4%)在第20次TMS治疗时有89.2%的概率为应答。结论第11次rTMS较治疗前DI-5减分≥2分可能是预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rTMS+抗抑郁药物疗效的早期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儿童青少年 抑郁症 结局预测 每日症状指数
下载PDF
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杀意念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12
作者 肖琛嫦 翟萌曦 +4 位作者 严婧琰 俞斌 燕虹 罗健 赵光红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92,100,共4页
目的了解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杀意念间的作用,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方便选取武汉市2所中学的初中与高中学生509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网络成瘾量表、自杀筛查量表简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流调中心抑郁... 目的了解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杀意念间的作用,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方便选取武汉市2所中学的初中与高中学生509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网络成瘾量表、自杀筛查量表简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流调中心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构建并检验链式中介模型。结果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占25.74%,睡眠质量较差占11.79%,有抑郁症状占27.90%,在过去1年有自杀意念占45.97%。网络成瘾直接影响自杀意念(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60.20%);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在网络成瘾与自杀意念关系中存在链式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7.65%)。结论部分青少年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睡眠不佳、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网络成瘾可直接影响自杀意念,还通过影响睡眠质量或引发抑郁症状间接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学校和家长应采取针对性策略应对,以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中学生 网络成瘾 自杀意念 睡眠质量 抑郁症状 中介效应
下载PDF
云南屏边苗族地区农村中学生生活行为方式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
13
作者 李霄霄 李杨 +3 位作者 胡梦蝶 陈树兵 洪旭 徐洪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85-93,共9页
目的探讨云南屏边苗族地区农村中学生生活行为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改变青少年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和改善抑郁症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云南屏边县随机整群选取2所中学的819名初中生,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收集中学生生活行为方式数据,... 目的探讨云南屏边苗族地区农村中学生生活行为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改变青少年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和改善抑郁症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云南屏边县随机整群选取2所中学的819名初中生,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收集中学生生活行为方式数据,使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21)评估抑郁症状,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生活行为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3.21%,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男生(39.20%vs2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日视屏时间(β=0.283,95%CI=0.114~0.452)、白天户外活动时间(β=-0.292,95%CI=-0.512~-0.071)、早餐行为(β=-0.263,95%CI=-0.455~-0.071)、新鲜食物消费(β=-0.291,95%CI=-0.529~-0.053)、零食消费(β=0.294,95%CI=0.019~0.569)均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P值均<0.05)。学习日视屏时间(β=0.297,95%CI=0.074~0.520)、白天户外活动时间(β=-0.369,95%CI=-0.673~-0.065)、早餐行为(β=-0.288,95%CI=-0.567~-0.010)、新鲜食物消费(β=-0.423,95%CI=-0.735~-0.110)与男生抑郁症状关联(P值均<0.05)。学习日视屏时间(β=0.306,95%CI=0.056~0.557)、抽烟(β=0.679,95%CI=0.044~1.314)、早餐行为(β=-0.304,95%CI=-0.576~-0.031)、西式快餐消费(β=-1.278,95%CI=-2.425~-0.131)与女生抑郁症状关联(P值均<0.05)。结论屏边苗族地区农村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并与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相关,改变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是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状 生活行为方式 饮食行为 中学生
下载PDF
学龄儿童的抑郁 被引量:33
14
作者 郭兰婷 单友荷 +1 位作者 周在东 江晓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51-154,共4页
322名10~12岁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填写了Bulevue抑郁量表(BID)。抑郁症状的出现率3.4%~11.5%,有自杀观念者5.9%。自杀观念与总分、心境恶劣、自卑和自杀、攻击性行为和社会交往4个因子的相关程度最... 322名10~12岁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填写了Bulevue抑郁量表(BID)。抑郁症状的出现率3.4%~11.5%,有自杀观念者5.9%。自杀观念与总分、心境恶劣、自卑和自杀、攻击性行为和社会交往4个因子的相关程度最高。322人中10人(3.1%)为抑郁症检出者,临床表现与成人抑郁症相似,其中8人有自杀观念。结果提示抑郁情绪、自杀观念、抑郁症在学龄儿童中的出现率较高,应加强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儿童 BID
下载PDF
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1
15
作者 刘福荣 宋晓琴 +4 位作者 尚小平 吴梦凡 隋美丽 董一超 刘新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综合评价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2012-2018年发表的关于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病学的文献。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抑郁症状检出率,并对地区、学校类型、性别、年级、居住地、量... 目的:综合评价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2012-2018年发表的关于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病学的文献。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抑郁症状检出率,并对地区、学校类型、性别、年级、居住地、量表等分类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37篇文献,调查88 598例中学生,其中23 589例有抑郁症状,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28.4%(95%CI:24.4%~32.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西部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中部和东部(23.8%,22.9%vs.22.7%),普通中学生高于重点中学生(36.9%vs.21.9%),女生高于男生(27.1%vs.25.5%),高中生高于初中生(28.4%vs.26.8%),农村高于城市(33.3%vs.27.5%),用SDS量表所得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46.1%)高于其他量表。结论: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不同地区、学校类型、性别、年级、居住地、筛选量表间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可能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抑郁症状 检出率 META分析
下载PDF
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的meta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福荣 吴梦凡 +4 位作者 董一超 岳馨培 尚小平 隋美丽 刘新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2-488,共7页
目的:综合评价我国小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情况,为小学生抑郁症状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CBM、CNKI、万方、维普、PubMed、 Embase、APA、Cochrane图书馆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2000~2019年发表的有关小学生抑郁症状流行情况的文献... 目的:综合评价我国小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情况,为小学生抑郁症状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CBM、CNKI、万方、维普、PubMed、 Embase、APA、Cochrane图书馆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2000~2019年发表的有关小学生抑郁症状流行情况的文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抑郁症状检出率,按时间、地区、性别、年级、居住地、量表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纳入39篇文献,共调查71 170人,其中抑郁症状10 618人,meta分析合并效应值为17.1%(95%CI:14.7%~19.5%)。23篇研究报告了调查时间,亚组分析发现,2011-2018年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2001~2010年(16.8%vs.13.8%);经济欠发达地区(21.7%)高于其他地区。六年级学生(19.9%)高于其他年级;农村高于城市(18.8%vs.13.9%)。使用最多的是CDI量表,使用CES-D量表所得检出率(22.2%)最高。结论:我国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应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抑郁症状 检出率 META分析
下载PDF
合肥市小学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洪波 许娟 +4 位作者 王坚杰 王君 高茗 Donald E.Steward 孙静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09-811,共3页
目的:了解小学生抑郁症状现况,探讨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及自编问卷对合肥市2078名小学生进行抑郁症状及其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等情况调查。结果: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1.9%,男生检出率高于女生(13.6%/9.6%,... 目的:了解小学生抑郁症状现况,探讨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及自编问卷对合肥市2078名小学生进行抑郁症状及其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等情况调查。结果: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1.9%,男生检出率高于女生(13.6%/9.6%,χ2=7.01,P<0.01)。早上起床感觉不好、晚上睡觉时间迟及睡眠不好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是没有该情况者的2倍,有节食行为与一周吃早饭天数<3天可使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增加1.5倍。学校生活状况,父母支持、伙伴支持及老师支持是降低抑郁症状发生的保护因素,各得分每增加1分,发生抑郁的危险性可降低约1/2。结论:建立良好的学校、家庭、伙伴等社会支持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有利于降低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小学生 社会支持 横断面调查
下载PDF
中学生的抑郁症状与生活事件:非适应性策略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5
18
作者 陈海燕 姚树桥 +1 位作者 明庆森 侯婵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86-790,共5页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非适应性策略在抑郁症状与负性生活事件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从全国10个城市抽取7110名(男生3486人,女生3624人;高中3496人,初中3614人)中学生,采用流调中心抑郁用量表(CES-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认知情绪...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非适应性策略在抑郁症状与负性生活事件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从全国10个城市抽取7110名(男生3486人,女生3624人;高中3496人,初中3614人)中学生,采用流调中心抑郁用量表(CES-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评定中学生的抑郁症状、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值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并采用路径分析评估非适应策略的中介效应。结果:中学生的CES-D平均分为(17.0±9.2),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7.0%。男生和女生的ASLEC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20.0)vs.(30.5±18.9),P>0.05],高中生的ASLEC得分高于初中生[(33.9±19.6)vs.(27.3±18.6),P<0.01]。CERQ-C的非适应性策略得分为(38.6±10.4),与CES-D得分和ASLEC得分三者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40~0.48,均P<0.05);且非适应性策略在抑郁症状和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12,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中学生的抑郁症状可能与其经历较重的负性生活事件相关,而对负性生活事件的非适应性策略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抑郁症状 负性生活事件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中介作用
下载PDF
芦山地震后儿童急性应激障碍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抑郁症状的交叉滞后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付琳 程锦 刘正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48-553,共6页
目的:考察芦山地震后儿童的急性应激障碍(ASD)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和抑郁症状的关系,并探讨地震后2周儿童ASD症状和抑郁症状对地震后6周PTSD症状和抑郁症状是否存在预测作用。方法:选取经历芦山地震的10~14岁儿童197例(男生9... 目的:考察芦山地震后儿童的急性应激障碍(ASD)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和抑郁症状的关系,并探讨地震后2周儿童ASD症状和抑郁症状对地震后6周PTSD症状和抑郁症状是否存在预测作用。方法:选取经历芦山地震的10~14岁儿童197例(男生93例,女生104例),使用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加州大学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指数修改版(UCLA PTSD-RI)和简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分别于地震后2周和6周进行测查。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地震后2周儿童在ASDS上得分为(36.5±10.9),检出率为28.6%,在DASS抑郁维度上得分为(3.3±2.8);6周儿童在UCLA PTSD-RI上得分为(18.5±12.6),检出率为8.2%,在DASS的抑郁维度上得分为(3.3±3.5)。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2周儿童ASDS得分对6周UCLA PTSD-RI得分(β=0.59,P<0.001)和DASS抑郁维度得分(β=0.29,P<0.001)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而2周儿童DASS抑郁维度得分对6周儿童UCLA PTSD-RI得分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震后儿童ASD症状对随后PTSD症状和抑郁症状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地震后6周内的抑郁症状可能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应激障碍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抑郁症状 交叉滞后分析 儿童
下载PDF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20
作者 冯正直 张大均 汪凤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446-448,共3页
目的:探索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负性自主思维量表(ATQ)和自编的一般影响因素调查表对25所中学的初一至高三2634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负性自主思维、学习成绩、健... 目的:探索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负性自主思维量表(ATQ)和自编的一般影响因素调查表对25所中学的初一至高三2634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负性自主思维、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学校类型、人际关系、父母文化程度6个因素对中学生抑郁症状有预测作用;②在中学生抑郁症状水平的影响因素路径中,有2条直接路径和7条间接路径。负性自主思维、学习成绩直接影响抑郁症状水平,父母文化程度、人际关系、健康状况、学校类型间接影响抑郁症状水平。结论:中学生抑郁症状水平可以通过改进认知方式和提高学习成绩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抑郁症状 自主思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