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探讨
1
作者
魏凯峰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3,共5页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以功能失调为主;血分统营分,以实质损害为主,兼有更加严重的功能失调。外感热病重症转化病机包括热盛动血、热闭心包、热盛动风、化源欲绝、少阴寒化及正气外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共性病机
传变机制
卫气郁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叶天士与柳宝诒伏温思想的异同比较
被引量:
1
2
作者
梁沛崧
黄辉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3期198-201,共4页
基于“伏寒化温”学说,通过研究叶天士与柳宝诒主要著作中伏气温病的内容,比较两者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辨证、治法、方药认识的异同。病因方面,两者皆从邪伏少阴说,发病认识存在内外之分;辨证方面,两者均重视伏气温病的鉴别诊断,...
基于“伏寒化温”学说,通过研究叶天士与柳宝诒主要著作中伏气温病的内容,比较两者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辨证、治法、方药认识的异同。病因方面,两者皆从邪伏少阴说,发病认识存在内外之分;辨证方面,两者均重视伏气温病的鉴别诊断,叶天士从临证角度将伏气温病辨证分型,柳宝诒从寒温统一角度出发,重视六经及兼症;治法方面,两者均重视顾护津液,叶天士治以“清、养”并以清热逐邪为先,柳宝诒治以“清、养、透、托”并强调育阴扶正;在遣方用药上,两者对黄芩汤、伏温中后期的用药及助阳之品的运用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温病
伏寒化温
叶天士
柳宝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医外感病概念演变的历史规律
被引量:
9
3
作者
王伟
陈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6期1360-1361,共2页
外感病是现代的叫法。在中医史上,外感病的称谓几经变化,其中"中风"、"伤寒"、"温病"都曾经作为外感病总称的代表。这些名称的变化,其实有它的规律可循,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根据竺可桢等科学家...
外感病是现代的叫法。在中医史上,外感病的称谓几经变化,其中"中风"、"伤寒"、"温病"都曾经作为外感病总称的代表。这些名称的变化,其实有它的规律可循,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根据竺可桢等科学家的研究,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温暖期和寒冷期的交替,它们对外感病名称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病
中风
伤寒
温病
气候
冰期
寒冷期
温暖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概论
被引量:
4
4
作者
程磐基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13-15,共3页
综合南北朝前医学典籍及医家临床经验的有关内容 ,从理论和治法两方面疏理相应时期外感热病学的学术渊源及发展脉络。理论方面 ,《内经》提出“热病”概念 ,奠定了理论基础 ;《难经》提出“伤寒有五”的学术观点 ;《伤寒论》创立了外感...
综合南北朝前医学典籍及医家临床经验的有关内容 ,从理论和治法两方面疏理相应时期外感热病学的学术渊源及发展脉络。理论方面 ,《内经》提出“热病”概念 ,奠定了理论基础 ;《难经》提出“伤寒有五”的学术观点 ;《伤寒论》创立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例》详述 10余种外感热病病证。治疗方面 ,产生了解表、清热、攻下、寒温并用表里双解等多种治法。该期外感热病证治理论已基本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伤寒
热病
温病
南北朝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寒温合用在外感热病中应用探讨
被引量:
2
5
作者
周岁锋
缪英年
李亮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7-19,共3页
通过分析外感热病的发病机制,阐述伤寒和温病在外感热病中的理论差异及治疗争议,总结寒温并用的理论基础及其临床意义,为丰富外感热病治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外感病
治法
寒温合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伤寒论》中头痛的机理与辨治
被引量:
4
6
作者
渠玉梅
《河南中医》
2003年第7期1-2,共2页
《伤寒论》论述头痛 ,以六经作为分证纲领 ,将头痛分为太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少阳经头痛、太阴经头痛、少阴经头痛、厥阴经头痛六种 ,治疗上太阳经头痛多以解表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麻黄汤、桂枝汤 ;阳明经头痛多以通腑泄热法为主 ,代...
《伤寒论》论述头痛 ,以六经作为分证纲领 ,将头痛分为太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少阳经头痛、太阴经头痛、少阴经头痛、厥阴经头痛六种 ,治疗上太阳经头痛多以解表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麻黄汤、桂枝汤 ;阳明经头痛多以通腑泄热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承气汤 ;少阳经头痛多以和解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 ;太阴经头痛多以温中散寒为主 ,代表方剂为理中丸 ;少阴经头痛多以回阳救逆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厥阴经头痛多以温散寒邪为主 ,代表方剂为吴茱萸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头痛
解表法
清热法
和解法
温中散寒法
回阳救逆法
温散寒邪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寒温少阳论气机升降出入
被引量:
4
7
作者
容颖诗
吴玥喆
徐国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716-719,共4页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矣”,人身上下内外,无处不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少阳以枢为功,其在条达表里、通畅上下气机中占有重要作用,世虽多云伤寒之少阳病在足经而重表里出入,温病之少阳病在手经而重上下...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矣”,人身上下内外,无处不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少阳以枢为功,其在条达表里、通畅上下气机中占有重要作用,世虽多云伤寒之少阳病在足经而重表里出入,温病之少阳病在手经而重上下升降,但寒温本为一体,手足少阳本为一气,少阳实为横向气机与纵向气机的交汇纽带,共主升降出入。临证凡病及少阳,皆可握其枢之机,畅其上下之升降,达其表里之出入,则气之乖戾复安而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阳为枢
升降出入
气机
寒温统一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白长川谈外感热病辨证新观
被引量:
11
8
作者
郜贺
阎超
白长川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514-518,共5页
中医外感热病从《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的寒温合论,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详寒略温,再到明清正式创立温病学派为标志,外感热病由寒温合论变为伤寒、温病两个分支的分论,同时辨证方法增加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该...
中医外感热病从《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的寒温合论,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详寒略温,再到明清正式创立温病学派为标志,外感热病由寒温合论变为伤寒、温病两个分支的分论,同时辨证方法增加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该三种辨证体系对于初学者不易把握,白长川教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融汇贯通伤寒、温病,在传承前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三纲脏腑定位,两化气血定性"这一辨治热病的新思路,将寒温统于一个既有定位、又有定性的框架之内进行辨证论治,以期完善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长川
外感热病辨证
寒温合论
三纲
两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三阴三阳辨证体系贯通温热病文献研究综述
被引量:
3
9
作者
尹相乾
马文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7期122-126,共5页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用来辨治外感热病。宋时,因六经辨证的提出使后人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感热病的辨治,于是温病理论逐渐兴起,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至清代,温...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用来辨治外感热病。宋时,因六经辨证的提出使后人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感热病的辨治,于是温病理论逐渐兴起,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至清代,温病基本成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中医诊疗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繁多,包括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六经辨证等。这给广大医生辨治外感热病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如果把温病学中温热病的方证归纳到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中,统一寒温的辨证方法,将能够简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思维,提高临床疗效。笔者通过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温病学的历史著作、病因、辨证、治疗范围以及前人试图统一寒温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概述其研究进度,以期对本课题研究方法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三阴三阳辨证
三部六病
温热病
寒温统一
《伤寒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伤寒论》对后世温病的启迪(下)
被引量:
2
10
作者
王明炯
王文华
余钰
《河南中医》
2019年第4期487-491,共5页
伤寒与温病有三个相同点:第一、伤寒温病致病原因相同,发病途径不同;第二、伤寒温病同以六经为传变途径;第三、伤寒和温病初期表现有相似之处。在此背景下,仲景写作的《伤寒论》必定会涉及温病。辨别《伤寒论》中涉及温病方证的方法:①...
伤寒与温病有三个相同点:第一、伤寒温病致病原因相同,发病途径不同;第二、伤寒温病同以六经为传变途径;第三、伤寒和温病初期表现有相似之处。在此背景下,仲景写作的《伤寒论》必定会涉及温病。辨别《伤寒论》中涉及温病方证的方法:①脉证不符;②用药寒热同调;③里热或表里倶热;④阴液被伤。但是由于温病的复杂性,张仲景为了让后世找到治疗外感疾病的思路,不得不从最简单的伤寒入手,因为仲景创立的是一种规范,建立的是一个辨证之模型。如果能把仲景创立的辨证模型运用的得心应手,便能找到温病的门径,临床上就能如仲景所言"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后世薛雪、叶桂之温病名家的著作和观点无一不是从仲景之处得到启悟,开创温病治疗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谈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
被引量:
3
11
作者
熊益亮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0期1189-1190,1193,共3页
[目的]总结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以期为温病学研究注入新意。[方法]通过整理《通俗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论述内容,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通俗伤寒论》一书虽未大论温病之名,但其内容却可见温病之实,在温...
[目的]总结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以期为温病学研究注入新意。[方法]通过整理《通俗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论述内容,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通俗伤寒论》一书虽未大论温病之名,但其内容却可见温病之实,在温病的诊断、治疗及病后调护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结论《]通俗伤寒论》虽以"伤寒"为名,贯穿始终,但后学当明此"伤寒"为广义之伤寒,为四时外感百病之总名也。本书既发皇仲景本意,又融汇了后世温病学医家之论以补仲景伤寒论温病之不足,体现了俞根初"寒温一统"的学术思想,开创了绍派伤寒研究之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根初
通俗伤寒论
绍派伤寒
温病
证治特点
寒温并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医诊治感冒评说
被引量:
2
12
作者
陈立兵
朱少铭
+1 位作者
王开放
李国臣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年第10期1793-1795,共3页
受柴中元老中医《外感指迷》的启发,作者根据时令特点将外感热病分为温病类、中病类和伤病类三大类,并试图将伤寒与温病合二为一。主张在表病、表里同病的框架下,参照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以八纲辨证为根基,将感冒病分为时行感冒、风...
受柴中元老中医《外感指迷》的启发,作者根据时令特点将外感热病分为温病类、中病类和伤病类三大类,并试图将伤寒与温病合二为一。主张在表病、表里同病的框架下,参照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以八纲辨证为根基,将感冒病分为时行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风燥感冒、阳虚感冒、阴虚感冒和血虚感冒等八个证型。进一步研究发现,阴阳学说是八纲辨证的源泉,辨证论治契合中药四气,而五行学说下的整体观念,由此而衍生的升降施治内容恰好与中药五味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冒
八纲辨证
外感热病
伤寒
温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辨温病“春温”与伤寒“少阳病”
被引量:
3
13
作者
满天
姬永宽
《河南中医》
2019年第4期496-499,共4页
春温是一种因"冬伤于寒"导致"热气内伏","伏热"入春发于少阳,而具有明显季节特征,以温热为主要性质的疾病;少阳病是一种"气郁"引起"邪热"稽留少阳的疾病。二者病邪均属"郁火、...
春温是一种因"冬伤于寒"导致"热气内伏","伏热"入春发于少阳,而具有明显季节特征,以温热为主要性质的疾病;少阳病是一种"气郁"引起"邪热"稽留少阳的疾病。二者病邪均属"郁火、伏热",病位均在"少阳",治疗上的主方分别为"黄芩汤"和"小柴胡汤",二方在方义上亦有诸多同源。然而,较之于临床辨证,两病的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春温病因单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冬伤于寒,春发于少阳",而成为一种特有的疾病形式,因属"伏热"而无外感,故可直清里热;少阳病的疾病来源相对较多,如《伤寒论》中所讲的"表证传变"或"误下、误治"等所导致的邪入少阳。少阳病来源虽多,但疾病性质却统一为"邪伏少阳",治法统称"和解",并依据邪热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兼有表证,而有变方、合方、加减及缓急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温”
温病
“少阳病”
伤寒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时时轻扬、频频温服”与外感热病方剂煎服
14
作者
杨逸淦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4-7,共4页
临证辨证处方固属首务,煎药、服药方法亦不容疏虞。外感热病多为解表剂,方剂煎服宜"时时轻扬、频频温服"。时时轻扬之法肇自《内经》,完善于吴鞠通,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又恐病重药轻,取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服法:时...
临证辨证处方固属首务,煎药、服药方法亦不容疏虞。外感热病多为解表剂,方剂煎服宜"时时轻扬、频频温服"。时时轻扬之法肇自《内经》,完善于吴鞠通,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又恐病重药轻,取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服法:时时服之,多备少服,中病即止。亦有学者认为药轻病重,贻误病机;温邪秽浊多从口鼻而入,初在上焦;芳香逐秽轻灵之药,久煮则药气耗散,失轻清宣散之效,过煮味厚入中焦矣;药量多则气味浓烈,刺激脾胃,药过重,则过病所,故宜轻扬。吴氏所言"轻扬"乃选药质地、用量、煎服,仅对上焦温病,非所有外感热病;时时服之,既能规避药轻病重,也不会药过病所,正是吴氏心思灵巧之创。仲景桂枝汤服法更为明确:"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轻":不宜久煎,一次服药剂量不宜太大、浓度不宜过浓;趁温多次频服,中病即止。"扬"即表解、表透;"时时"即常常,每时每刻,服药间隔短,连服。器具:砂锅最优器,亦可不锈钢锅替代,不可用铁、铝、铜等器皿;火候与时间:先武火,再文火,芳香性药物,则先煮沸再文火;次数控制:1剂药物,一般2~3次为宜;浸泡与用水:煎煮前需用水浸泡,30~60min为佳,水温25~30℃。外感热病传变迅速,宜打破一日一剂,水煎分两到三次服用习规,不宜超过两天量,随病情变化,跟换方阵,以应病势,热退身凉则弃余药不用,病势不减则加快服药速度,或改法拟方,此即医圣张仲景所言"周时观之"内涵所在。附成人外感、幼儿支气管炎(风寒闭表、痰热内蕴)验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汤剂
煎煮
时时轻扬
频频温服
中病即止
黄帝内经
伤寒论
吴鞠通
外感
幼儿支气管炎
风寒闭表
痰热内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景岳全书·伤寒典》对绍派伤寒发展的意义
被引量:
5
15
作者
朱飞叶
谢冠群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376-3378,共3页
绍派伤寒系发源于浙江绍兴地区有关外感病证治的一个学术流派,一般认为张景岳是绍派伤寒的开山鼻祖,《景岳全书·伤寒典》是张景岳系统论述外感病的专篇,其在温热病的中医理论、诊断、辨证与治疗等方面都有所创新,绍派伤寒在寒温统...
绍派伤寒系发源于浙江绍兴地区有关外感病证治的一个学术流派,一般认为张景岳是绍派伤寒的开山鼻祖,《景岳全书·伤寒典》是张景岳系统论述外感病的专篇,其在温热病的中医理论、诊断、辨证与治疗等方面都有所创新,绍派伤寒在寒温统一、舌诊、八纲辨证等方面都继承了张景岳的学术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外感热病学术流派,对于诊治江浙一带的外感病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派伤寒
通俗伤寒论
景岳全书
伤寒典
原文传递
绍派伤寒与朱氏伤寒腹诊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
7
16
作者
张玲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986-2988,共3页
腹诊法是中医四诊中按诊的重要组成。中医通过切按胸腹,判断病邪之部位、性质,正气之虚实及体质之强弱。以清代绍兴名医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和以近代江阴名医朱莘农为代表的朱氏伤寒派均擅治伤寒热病,均注重腹诊法。前者最重虚里与...
腹诊法是中医四诊中按诊的重要组成。中医通过切按胸腹,判断病邪之部位、性质,正气之虚实及体质之强弱。以清代绍兴名医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和以近代江阴名医朱莘农为代表的朱氏伤寒派均擅治伤寒热病,均注重腹诊法。前者最重虚里与脐间动脉按诊,精于冲任命门不足之证与真假寒热之证的鉴别,临证结合腹诊运用峻下法治疗阳明证尤有心得。后者最重脐诊,精于夹阴伤寒之体的识别,临证擅用桂枝类方治疗体虚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颇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派伤寒
朱氏伤寒派
腹诊
体质
大陷胸汤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蜀漆救逆汤
原文传递
《温疫论》之前明代温病理论的创新
被引量:
1
17
作者
张志斌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195-199,共5页
《温疫论》出现之前,明代一些医家对“伤寒病温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认为温热乃“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温热病与伤寒的概念分离已经从模糊到清晰。随着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对温、热、暑、疫邪气的新感...
《温疫论》出现之前,明代一些医家对“伤寒病温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认为温热乃“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温热病与伤寒的概念分离已经从模糊到清晰。随着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对温、热、暑、疫邪气的新感认识,并提出暑邪、温邪从口鼻而入。此期医家提到的六经温病辨证与瘟疫五种汗解法是温病辨治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明代医学
原文传递
管窥《伤寒论》第六条“温病”
被引量:
1
18
作者
马坤
庞晓晨
+1 位作者
卢艳
张静莎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691-694,共4页
《伤寒论》第六条论述的"温病"与"伤寒"所感邪气相同,均为寒邪。二者发病形式不同,后者感而即发,前者感而不发,至春才病发诸证。温病的发病因春升之阳触动伏寒,邪正交争于外,故而"发热",少阴乏源于内,出...
《伤寒论》第六条论述的"温病"与"伤寒"所感邪气相同,均为寒邪。二者发病形式不同,后者感而即发,前者感而不发,至春才病发诸证。温病的发病因春升之阳触动伏寒,邪正交争于外,故而"发热",少阴乏源于内,出现"虚故饮水自救"之象,故"渴";太阳病极轻,为区别中风、伤寒之恶寒较重,故言"不恶寒"。临证诊断温病应从发病时间、发病的气候特点、症状特点着眼。对于温病的治疗,应通过症状判断太阳之实与少阴之虚孰轻孰重,再定发汗解表与温阳补肾孰先孰后,或如何相兼而行,方可效如桴鼓,不至"变证"迭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伤寒
《伤寒论》第六条
张仲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医外感热病的源流探析与当代思考
被引量:
13
19
作者
杨凤
罗亚敏
+6 位作者
付兴
侯鉴宸
周冉冉
李芊芊
李明
张瑶
陶晓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70-774,共5页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所致、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发病原因多样,临床发热表现亦各异,从古至今都是中医研究的重点。早在先秦与《内经》《难经》时代,中医对外感热病就有诸多认识,随后东汉末年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治体系,魏晋隋唐时期重...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所致、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发病原因多样,临床发热表现亦各异,从古至今都是中医研究的重点。早在先秦与《内经》《难经》时代,中医对外感热病就有诸多认识,随后东汉末年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治体系,魏晋隋唐时期重在整理与补充外感热病的内容,宋金元时期发展伤寒学说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明清时期发展与完善了疫病和温病学说,清代医家尤重视寒温融合,近现代医家则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各种新型的发热类流行病、传染病频发的当下,厘清中医外感热病的源流、发展历程及形成的不同学说,有助于现代临床应用和学术传承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源流
发展
伤寒
温病
疫病
原文传递
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学术观点探析
20
作者
郑志攀
叶放
周学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5238-5241,共4页
文章分析和总结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外感热病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分为5个方面:第一,外感热病有伤寒、温热病和瘟病之分;第二,外感热病主要分为肺系和胃系两方面;第三,温、热、火的联系和区别;第四,寒温统一,多元辨证;第五,外感热病...
文章分析和总结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外感热病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分为5个方面:第一,外感热病有伤寒、温热病和瘟病之分;第二,外感热病主要分为肺系和胃系两方面;第三,温、热、火的联系和区别;第四,寒温统一,多元辨证;第五,外感热病五大证——热、痉、厥、闭、脱。为进一步总结和发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发展外感热病理论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国医大师
周仲瑛
寒温统一
多元辨证
原文传递
题名
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探讨
1
作者
魏凯峰
杨进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
出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3,共5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3〕85号)
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苏中医科教〔2021〕7号)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
文摘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以功能失调为主;血分统营分,以实质损害为主,兼有更加严重的功能失调。外感热病重症转化病机包括热盛动血、热闭心包、热盛动风、化源欲绝、少阴寒化及正气外脱等。
关键词
外感热病
共性病机
传变机制
卫气郁
伤寒论
温病条辨
Keywords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common pathogenesi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wei qi stagnatio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Systematic Differentiation
of
warm
diseases
分类号
R228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叶天士与柳宝诒伏温思想的异同比较
被引量:
1
2
作者
梁沛崧
黄辉
机构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出处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3期198-201,共4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20-037)。
文摘
基于“伏寒化温”学说,通过研究叶天士与柳宝诒主要著作中伏气温病的内容,比较两者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辨证、治法、方药认识的异同。病因方面,两者皆从邪伏少阴说,发病认识存在内外之分;辨证方面,两者均重视伏气温病的鉴别诊断,叶天士从临证角度将伏气温病辨证分型,柳宝诒从寒温统一角度出发,重视六经及兼症;治法方面,两者均重视顾护津液,叶天士治以“清、养”并以清热逐邪为先,柳宝诒治以“清、养、透、托”并强调育阴扶正;在遣方用药上,两者对黄芩汤、伏温中后期的用药及助阳之品的运用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
伏气温病
伏寒化温
叶天士
柳宝诒
Keywords
hidden
exogenous
seasonal disease
latent
cold
transforming into
warm
YE Tianshi
LIU Baoyi
分类号
R254.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医外感病概念演变的历史规律
被引量:
9
3
作者
王伟
陈萌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6期1360-1361,共2页
文摘
外感病是现代的叫法。在中医史上,外感病的称谓几经变化,其中"中风"、"伤寒"、"温病"都曾经作为外感病总称的代表。这些名称的变化,其实有它的规律可循,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根据竺可桢等科学家的研究,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温暖期和寒冷期的交替,它们对外感病名称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外感病
中风
伤寒
温病
气候
冰期
寒冷期
温暖期
Keywords
exogenous
diseases
wind
diseases
cold
diseases
warm
diseases
weather
ice age
cold
period
warm
pe-riod
分类号
R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概论
被引量:
4
4
作者
程磐基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
出处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13-15,共3页
文摘
综合南北朝前医学典籍及医家临床经验的有关内容 ,从理论和治法两方面疏理相应时期外感热病学的学术渊源及发展脉络。理论方面 ,《内经》提出“热病”概念 ,奠定了理论基础 ;《难经》提出“伤寒有五”的学术观点 ;《伤寒论》创立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例》详述 10余种外感热病病证。治疗方面 ,产生了解表、清热、攻下、寒温并用表里双解等多种治法。该期外感热病证治理论已基本形成 。
关键词
外感热病
伤寒
热病
温病
南北朝前
Keywords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
cold
injury,febrile
diseases
,
warm
diseases
,before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分类号
R25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寒温合用在外感热病中应用探讨
被引量:
2
5
作者
周岁锋
缪英年
李亮
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市中医院急诊科
出处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7-19,共3页
文摘
通过分析外感热病的发病机制,阐述伤寒和温病在外感热病中的理论差异及治疗争议,总结寒温并用的理论基础及其临床意义,为丰富外感热病治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外感病
治法
寒温合用
Keywords
exogenous
disease
Curl method
cold
and
warm
treatment
分类号
R254.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中头痛的机理与辨治
被引量:
4
6
作者
渠玉梅
机构
河南大学医院
出处
《河南中医》
2003年第7期1-2,共2页
文摘
《伤寒论》论述头痛 ,以六经作为分证纲领 ,将头痛分为太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少阳经头痛、太阴经头痛、少阴经头痛、厥阴经头痛六种 ,治疗上太阳经头痛多以解表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麻黄汤、桂枝汤 ;阳明经头痛多以通腑泄热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承气汤 ;少阳经头痛多以和解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 ;太阴经头痛多以温中散寒为主 ,代表方剂为理中丸 ;少阴经头痛多以回阳救逆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厥阴经头痛多以温散寒邪为主 ,代表方剂为吴茱萸汤。
关键词
《伤寒论》
头痛
解表法
清热法
和解法
温中散寒法
回阳救逆法
温散寒邪法
Keywords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headache
diaphoretic method
method
of
eliminating heat
mediation method
method
of
warm
ing the middle energizer to dispel
cold
method
of
recuperating depleted yang
method
of
dispelling
cold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寒温少阳论气机升降出入
被引量:
4
7
作者
容颖诗
吴玥喆
徐国峰
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省中医院
出处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716-719,共4页
基金
第四批全国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24号文)。
文摘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矣”,人身上下内外,无处不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少阳以枢为功,其在条达表里、通畅上下气机中占有重要作用,世虽多云伤寒之少阳病在足经而重表里出入,温病之少阳病在手经而重上下升降,但寒温本为一体,手足少阳本为一气,少阳实为横向气机与纵向气机的交汇纽带,共主升降出入。临证凡病及少阳,皆可握其枢之机,畅其上下之升降,达其表里之出入,则气之乖戾复安而愈。
关键词
少阳为枢
升降出入
气机
寒温统一派
Keywords
Shaoyang as the pivot
ascending,descending,exiting
and
entering
of
qi
qi movement
school of unified exogenous cold and warm diseases
分类号
R25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长川谈外感热病辨证新观
被引量:
11
8
作者
郜贺
阎超
白长川
机构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大连市中医药研究院长兴医院
大连市中医医院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514-518,共5页
基金
白长川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文摘
中医外感热病从《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的寒温合论,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详寒略温,再到明清正式创立温病学派为标志,外感热病由寒温合论变为伤寒、温病两个分支的分论,同时辨证方法增加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该三种辨证体系对于初学者不易把握,白长川教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融汇贯通伤寒、温病,在传承前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三纲脏腑定位,两化气血定性"这一辨治热病的新思路,将寒温统于一个既有定位、又有定性的框架之内进行辨证论治,以期完善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
关键词
白长川
外感热病辨证
寒温合论
三纲
两化
Keywords
BAI Changchua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unified
febrile
and
warm
disease
threecardinal guides
two - izations
分类号
R25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三阴三阳辨证体系贯通温热病文献研究综述
被引量:
3
9
作者
尹相乾
马文辉
机构
山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
出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7期122-126,共5页
基金
山西科学技术厅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社会发展方向)【No.201803D31199】
山西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创新团队(面上团队)【No.2018TD-013】
文摘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用来辨治外感热病。宋时,因六经辨证的提出使后人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感热病的辨治,于是温病理论逐渐兴起,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至清代,温病基本成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中医诊疗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繁多,包括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六经辨证等。这给广大医生辨治外感热病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如果把温病学中温热病的方证归纳到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中,统一寒温的辨证方法,将能够简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思维,提高临床疗效。笔者通过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温病学的历史著作、病因、辨证、治疗范围以及前人试图统一寒温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概述其研究进度,以期对本课题研究方法有所启发。
关键词
外感热病
三阴三阳辨证
三部六病
温热病
寒温统一
《伤寒论》
Keywords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
of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three regions
and
six
diseases
warm
-heat
diseases
unification
of
cold
disease
and
heat disease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分类号
R25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对后世温病的启迪(下)
被引量:
2
10
作者
王明炯
王文华
余钰
机构
善春堂国医馆
长沙医学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出处
《河南中医》
2019年第4期487-491,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04197)
文摘
伤寒与温病有三个相同点:第一、伤寒温病致病原因相同,发病途径不同;第二、伤寒温病同以六经为传变途径;第三、伤寒和温病初期表现有相似之处。在此背景下,仲景写作的《伤寒论》必定会涉及温病。辨别《伤寒论》中涉及温病方证的方法:①脉证不符;②用药寒热同调;③里热或表里倶热;④阴液被伤。但是由于温病的复杂性,张仲景为了让后世找到治疗外感疾病的思路,不得不从最简单的伤寒入手,因为仲景创立的是一种规范,建立的是一个辨证之模型。如果能把仲景创立的辨证模型运用的得心应手,便能找到温病的门径,临床上就能如仲景所言"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后世薛雪、叶桂之温病名家的著作和观点无一不是从仲景之处得到启悟,开创温病治疗新局面。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伤寒论》
张仲景
Keywords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warm
disease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Zhang Zhong-jing
分类号
R254.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谈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
被引量:
3
11
作者
熊益亮
机构
福建中医药大学
出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0期1189-1190,1193,共3页
文摘
[目的]总结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以期为温病学研究注入新意。[方法]通过整理《通俗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论述内容,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通俗伤寒论》一书虽未大论温病之名,但其内容却可见温病之实,在温病的诊断、治疗及病后调护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结论《]通俗伤寒论》虽以"伤寒"为名,贯穿始终,但后学当明此"伤寒"为广义之伤寒,为四时外感百病之总名也。本书既发皇仲景本意,又融汇了后世温病学医家之论以补仲景伤寒论温病之不足,体现了俞根初"寒温一统"的学术思想,开创了绍派伤寒研究之先。
关键词
俞根初
通俗伤寒论
绍派伤寒
温病
证治特点
寒温并用
Keywords
Yu Genehu
Common Treatise
of
Febrile
diseases
typhoid fever
of
Shao
school
febrile disease
syndrome
and
treatment characteris tics
cold
-
warm
combination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医诊治感冒评说
被引量:
2
12
作者
陈立兵
朱少铭
王开放
李国臣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中西结合医院
出处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年第10期1793-1795,共3页
文摘
受柴中元老中医《外感指迷》的启发,作者根据时令特点将外感热病分为温病类、中病类和伤病类三大类,并试图将伤寒与温病合二为一。主张在表病、表里同病的框架下,参照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以八纲辨证为根基,将感冒病分为时行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风燥感冒、阳虚感冒、阴虚感冒和血虚感冒等八个证型。进一步研究发现,阴阳学说是八纲辨证的源泉,辨证论治契合中药四气,而五行学说下的整体观念,由此而衍生的升降施治内容恰好与中药五味相吻合。
关键词
感冒
八纲辨证
外感热病
伤寒
温病
Keywords
cold
s
eight dialects dialectical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exogenous
cold
disease
warm
disease
分类号
R229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辨温病“春温”与伤寒“少阳病”
被引量:
3
13
作者
满天
姬永宽
机构
河南中医药大学
出处
《河南中医》
2019年第4期496-499,共4页
文摘
春温是一种因"冬伤于寒"导致"热气内伏","伏热"入春发于少阳,而具有明显季节特征,以温热为主要性质的疾病;少阳病是一种"气郁"引起"邪热"稽留少阳的疾病。二者病邪均属"郁火、伏热",病位均在"少阳",治疗上的主方分别为"黄芩汤"和"小柴胡汤",二方在方义上亦有诸多同源。然而,较之于临床辨证,两病的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春温病因单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冬伤于寒,春发于少阳",而成为一种特有的疾病形式,因属"伏热"而无外感,故可直清里热;少阳病的疾病来源相对较多,如《伤寒论》中所讲的"表证传变"或"误下、误治"等所导致的邪入少阳。少阳病来源虽多,但疾病性质却统一为"邪伏少阳",治法统称"和解",并依据邪热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兼有表证,而有变方、合方、加减及缓急之法。
关键词
“春温”
温病
“少阳病”
伤寒
《伤寒论》
张仲景
Keywords
'spring
warm
th'
warm
disease
'shaoyang disease'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Zhang Zhong-jing
分类号
R25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时时轻扬、频频温服”与外感热病方剂煎服
14
作者
杨逸淦
机构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
出处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4-7,共4页
文摘
临证辨证处方固属首务,煎药、服药方法亦不容疏虞。外感热病多为解表剂,方剂煎服宜"时时轻扬、频频温服"。时时轻扬之法肇自《内经》,完善于吴鞠通,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又恐病重药轻,取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服法:时时服之,多备少服,中病即止。亦有学者认为药轻病重,贻误病机;温邪秽浊多从口鼻而入,初在上焦;芳香逐秽轻灵之药,久煮则药气耗散,失轻清宣散之效,过煮味厚入中焦矣;药量多则气味浓烈,刺激脾胃,药过重,则过病所,故宜轻扬。吴氏所言"轻扬"乃选药质地、用量、煎服,仅对上焦温病,非所有外感热病;时时服之,既能规避药轻病重,也不会药过病所,正是吴氏心思灵巧之创。仲景桂枝汤服法更为明确:"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轻":不宜久煎,一次服药剂量不宜太大、浓度不宜过浓;趁温多次频服,中病即止。"扬"即表解、表透;"时时"即常常,每时每刻,服药间隔短,连服。器具:砂锅最优器,亦可不锈钢锅替代,不可用铁、铝、铜等器皿;火候与时间:先武火,再文火,芳香性药物,则先煮沸再文火;次数控制:1剂药物,一般2~3次为宜;浸泡与用水:煎煮前需用水浸泡,30~60min为佳,水温25~30℃。外感热病传变迅速,宜打破一日一剂,水煎分两到三次服用习规,不宜超过两天量,随病情变化,跟换方阵,以应病势,热退身凉则弃余药不用,病势不减则加快服药速度,或改法拟方,此即医圣张仲景所言"周时观之"内涵所在。附成人外感、幼儿支气管炎(风寒闭表、痰热内蕴)验案。
关键词
外感热病
汤剂
煎煮
时时轻扬
频频温服
中病即止
黄帝内经
伤寒论
吴鞠通
外感
幼儿支气管炎
风寒闭表
痰热内蕴
Keywords
exogenous
fever
decoction
decocting
always Qingyang
frequent
warm
clothing
medium disease is over
Huangdi Neijing
typhoid fever theory
WU Jutong
exogenous
sensation
infant bronchitis
Wind-
cold
closure
phlegm-heat connotation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景岳全书·伤寒典》对绍派伤寒发展的意义
被引量:
5
15
作者
朱飞叶
谢冠群
机构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科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376-3378,共3页
基金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No.2019ZQ0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No.2014CB543001)~~
文摘
绍派伤寒系发源于浙江绍兴地区有关外感病证治的一个学术流派,一般认为张景岳是绍派伤寒的开山鼻祖,《景岳全书·伤寒典》是张景岳系统论述外感病的专篇,其在温热病的中医理论、诊断、辨证与治疗等方面都有所创新,绍派伤寒在寒温统一、舌诊、八纲辨证等方面都继承了张景岳的学术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外感热病学术流派,对于诊治江浙一带的外感病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
绍派伤寒
通俗伤寒论
景岳全书
伤寒典
Keywords
Shao
school
of
exogenous
cold
disease
Treatise on Febrile Discascs Source Popular
Jingyue Complete Works
Shangh
and
ian
分类号
R24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原文传递
题名
绍派伤寒与朱氏伤寒腹诊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
7
16
作者
张玲玲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986-2988,共3页
文摘
腹诊法是中医四诊中按诊的重要组成。中医通过切按胸腹,判断病邪之部位、性质,正气之虚实及体质之强弱。以清代绍兴名医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和以近代江阴名医朱莘农为代表的朱氏伤寒派均擅治伤寒热病,均注重腹诊法。前者最重虚里与脐间动脉按诊,精于冲任命门不足之证与真假寒热之证的鉴别,临证结合腹诊运用峻下法治疗阳明证尤有心得。后者最重脐诊,精于夹阴伤寒之体的识别,临证擅用桂枝类方治疗体虚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颇具特色。
关键词
绍派伤寒
朱氏伤寒派
腹诊
体质
大陷胸汤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蜀漆救逆汤
Keywords
Shao Pai
school
of
exogenous
cold
disease
The Zhus’
school
of
exogenous
cold
disease
Abdominal examination
Constitution
Daxianxiong Decoction
Guizhi Removed Shaoyao Adding Muli Longgu Shuqi Jiuni Decoction
分类号
R241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温疫论》之前明代温病理论的创新
被引量:
1
17
作者
张志斌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出处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195-199,共5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2005CB523504)
文摘
《温疫论》出现之前,明代一些医家对“伤寒病温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认为温热乃“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温热病与伤寒的概念分离已经从模糊到清晰。随着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对温、热、暑、疫邪气的新感认识,并提出暑邪、温邪从口鼻而入。此期医家提到的六经温病辨证与瘟疫五种汗解法是温病辨治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明代医学
Keywords
exogenous
cold
disease
warm
disease
Medical science
of
the Ming dynasty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管窥《伤寒论》第六条“温病”
被引量:
1
18
作者
马坤
庞晓晨
卢艳
张静莎
机构
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691-694,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603679)
天津市滨海新区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项目(2017BWKY026,2016BWKY017)。
文摘
《伤寒论》第六条论述的"温病"与"伤寒"所感邪气相同,均为寒邪。二者发病形式不同,后者感而即发,前者感而不发,至春才病发诸证。温病的发病因春升之阳触动伏寒,邪正交争于外,故而"发热",少阴乏源于内,出现"虚故饮水自救"之象,故"渴";太阳病极轻,为区别中风、伤寒之恶寒较重,故言"不恶寒"。临证诊断温病应从发病时间、发病的气候特点、症状特点着眼。对于温病的治疗,应通过症状判断太阳之实与少阴之虚孰轻孰重,再定发汗解表与温阳补肾孰先孰后,或如何相兼而行,方可效如桴鼓,不至"变证"迭起。
关键词
“温病”
伤寒
《伤寒论》第六条
张仲景
Keywords
warm
disease
exogenous
cold
disease
clause 6th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Zhang Zhongjing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医外感热病的源流探析与当代思考
被引量:
13
19
作者
杨凤
罗亚敏
付兴
侯鉴宸
周冉冉
李芊芊
李明
张瑶
陶晓华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出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70-774,共5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9YFC1709200,No.2019YFC1709204)。
文摘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所致、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发病原因多样,临床发热表现亦各异,从古至今都是中医研究的重点。早在先秦与《内经》《难经》时代,中医对外感热病就有诸多认识,随后东汉末年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治体系,魏晋隋唐时期重在整理与补充外感热病的内容,宋金元时期发展伤寒学说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明清时期发展与完善了疫病和温病学说,清代医家尤重视寒温融合,近现代医家则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各种新型的发热类流行病、传染病频发的当下,厘清中医外感热病的源流、发展历程及形成的不同学说,有助于现代临床应用和学术传承创新。
关键词
外感热病
源流
发展
伤寒
温病
疫病
Keywords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origin
and
evolution
development
cold
damage
warm
disease
epidemics
分类号
R254.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学术观点探析
20
作者
郑志攀
叶放
周学平
机构
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
出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5238-5241,共4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No.国中医药人教发[2010]59号)。
文摘
文章分析和总结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外感热病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分为5个方面:第一,外感热病有伤寒、温热病和瘟病之分;第二,外感热病主要分为肺系和胃系两方面;第三,温、热、火的联系和区别;第四,寒温统一,多元辨证;第五,外感热病五大证——热、痉、厥、闭、脱。为进一步总结和发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发展外感热病理论提供思路。
关键词
外感热病
国医大师
周仲瑛
寒温统一
多元辨证
Keywords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TCM master
ZHOU Zhongying
cold
and
warm
unity
Multivariat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分类号
R24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探讨
魏凯峰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叶天士与柳宝诒伏温思想的异同比较
梁沛崧
黄辉
《中医药导报》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医外感病概念演变的历史规律
王伟
陈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概论
程磐基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寒温合用在外感热病中应用探讨
周岁锋
缪英年
李亮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伤寒论》中头痛的机理与辨治
渠玉梅
《河南中医》
200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寒温少阳论气机升降出入
容颖诗
吴玥喆
徐国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白长川谈外感热病辨证新观
郜贺
阎超
白长川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基于三阴三阳辨证体系贯通温热病文献研究综述
尹相乾
马文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伤寒论》对后世温病的启迪(下)
王明炯
王文华
余钰
《河南中医》
201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浅谈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
熊益亮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中医诊治感冒评说
陈立兵
朱少铭
王开放
李国臣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辨温病“春温”与伤寒“少阳病”
满天
姬永宽
《河南中医》
201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时时轻扬、频频温服”与外感热病方剂煎服
杨逸淦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景岳全书·伤寒典》对绍派伤寒发展的意义
朱飞叶
谢冠群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5
原文传递
16
绍派伤寒与朱氏伤寒腹诊法比较研究
张玲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7
原文传递
17
《温疫论》之前明代温病理论的创新
张志斌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8
1
原文传递
18
管窥《伤寒论》第六条“温病”
马坤
庞晓晨
卢艳
张静莎
《中医学报》
CAS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中医外感热病的源流探析与当代思考
杨凤
罗亚敏
付兴
侯鉴宸
周冉冉
李芊芊
李明
张瑶
陶晓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3
原文传递
20
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学术观点探析
郑志攀
叶放
周学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202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