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本法律观: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龙 魏腊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3-97,共5页
人本法律观揭示了一条规律,即法律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论证了一条原理,即“人是法律之本”;解决了一个困惑,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解读;回答了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即法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人本法律观既是对人类法律文化... 人本法律观揭示了一条规律,即法律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论证了一条原理,即“人是法律之本”;解决了一个困惑,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解读;回答了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即法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人本法律观既是对人类法律文化遗产的科学总结,也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法律领域的具体运用,人本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法学 中国化
下载PDF
从发展观演变的角度评中国的新发展观 被引量:6
2
作者 欧阳海燕 马久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1-246,共6页
发展观是对发展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体现出人们对发展的基本价值判断。发展观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经济发展观阶段;社会发展观阶段;可持续发展观阶段;人类发展观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独立自... 发展观是对发展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体现出人们对发展的基本价值判断。发展观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经济发展观阶段;社会发展观阶段;可持续发展观阶段;人类发展观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其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到重视社会发展,继而到关注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再到提倡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2003 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新要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对我国国情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深化和创新,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发展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 党中央领导集体 人类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观 社会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 2003年 科学发展观 基本观点 价值判断 独立自主 中国人民 人与环境 经济增长 以人为本 演变过程 发展内涵 协调发展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及其实践指引——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 被引量:36
3
作者 白暴力 程艳敏 白瑞雪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36,共11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经济理论的中国化。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为我国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引领;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为我国生态经济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经济理论的中国化。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为我国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引领;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为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确立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指引我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确发展思路,明确了“绿色发展”是化解我国生态经济矛盾的根本之策,并为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指引下,我国生态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我国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坚定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态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指引 绿色低碳发展 碳达峰 碳中和
下载PDF
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中国法学的全局——再论人本法律观 被引量:32
4
作者 李龙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0-396,共7页
人本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是法律的本源”、“人是法律的依归”、“人是法律的主体”、“人是法律的目的”等是人本法律观立论的依据。人本法律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人本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是法律的本源”、“人是法律的依归”、“人是法律的主体”、“人是法律的目的”等是人本法律观立论的依据。人本法律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理念,把“尊重人格、合乎人性、保障人权”贯彻到法治的全过程,是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本的法律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 人本法律观 人民根本利益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党对其认识和概括 被引量:5
5
作者 韩广富 张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3-117,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为标志的,其历史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为标志的,其历史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概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日臻完善的过程;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概括既反映了理论创新的传承性又体现了理论创新的时代性,既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又成功地指导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健康发展,既包容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又为将来党进行新的理论创新预留了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永贵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0,共6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针,它统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崭新创造。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我国社...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针,它统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崭新创造。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体系,呈现出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协调性相衔接、层次性与开放性相关照、人民性与统领性相结合等鲜明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理论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列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景权 王德侠 刘昆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49-52,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社会发展一般理论,列宁结合着俄国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加以发展,形成了马列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社会发展一般理论,列宁结合着俄国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加以发展,形成了马列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通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结合着中国的实际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不仅继承了马列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而且在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开拓性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三代领导集体 马列主义 社会发展理论
下载PDF
中国“儒家社会主义”论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盛邦和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9-115,共7页
“儒家社会主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与西欧和俄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相比,诞生时间早、经历时间长,对古今中国的影响恒久深远。儒家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其高端纲领——大同社会论,及其低端纲领——小康社会论。“儒家社会主义”是宝... “儒家社会主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与西欧和俄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相比,诞生时间早、经历时间长,对古今中国的影响恒久深远。儒家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其高端纲领——大同社会论,及其低端纲领——小康社会论。“儒家社会主义”是宝贵的民族精神遗产,既有其理想的光辉,又有其空想的色彩。历史证明,惟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和谐进步的科学发展理论方为当代中国践行必胜的思想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社会主义” 大同社会论 小康社会论 和谐进步的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被引量:7
9
作者 卫兴华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8,114,共6页
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中,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问题,需要首先弄清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和强调... 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中,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问题,需要首先弄清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和强调这一问题,既是针对改革开放前"左"风时期忽视快速发展生产力,漠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贫穷社会主义,也是针对在党的理论和宣传史上,没有从社会本质上把握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原则。快速发展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质手段,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是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十八大报告进一步系统和突出地论述这一问题,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七个经济理论问题,结合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理论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齐久恒 王家芳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8年第3期13-16,共4页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发展的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时,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关于"四位一体"、"五个统筹"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发展的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时,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关于"四位一体"、"五个统筹"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整体论的新内涵;关于"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的观点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持续论的新境界;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社会发展理论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永贵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不仅科学地阐释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还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不仅科学地阐释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还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认识和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我们应全面理解和认识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性,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进一步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意识形态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钦梅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9,共9页
社会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对中共党史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它规范着党史研究的构架并引导其发展方向。中共党史学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框架下,深入阐释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主体、阶段、本质和趋势,提出了许多新的观... 社会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对中共党史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它规范着党史研究的构架并引导其发展方向。中共党史学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框架下,深入阐释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主体、阶段、本质和趋势,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论断。新时期党史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要求以辩证、整体的观点进行理解和把握,反对把它归结或导向为"经济决定论""单一模式论"甚至"理论假说",代之以其他理论标准解释党的历史发展;要求深入分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问题和挑战,警惕西方社会错误思潮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性质和方向的歪曲、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形态 中共党史学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重要问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先春 杜军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83,共11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特色、精神实质等,对于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特色、精神实质等,对于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师吉金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2-95,共4页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原理,蕴涵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即辨证法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科学体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 发展
下载PDF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启示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忠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2,共8页
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全面展开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深入发展的阶段和改革开放沿着科学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的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全面展开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深入发展的阶段和改革开放沿着科学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的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人民群众对目前的社会状况也有不满意之处。所有这些,都要认真加以解决。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轨迹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新华 尹斌 潘利红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33-138,共6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还是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科学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还是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认识,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表现。因此,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轨迹
下载PDF
现状与展望: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利生 祝黄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共7页
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重复性比较突出、系统性有所欠缺、观点分歧比较明显、理论创新有所欠缺等值得深思的现象。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是我党... 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重复性比较突出、系统性有所欠缺、观点分歧比较明显、理论创新有所欠缺等值得深思的现象。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有必要从发展的一般意义上建立研究视角,要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以增强研究的系统性,要树立理论研究中的世界眼光以增强中国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要重视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的新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关系
下载PDF
“审美意识形态论”与人在文学活动中的存在 被引量:3
18
作者 冯宪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6-170,共5页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中国文学理论在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指引下所创生的学术成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所揭示的文学性质,是文学中呈现出来的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结合在一起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它的产生不仅是中国新时期对艺术的科学认识...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中国文学理论在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指引下所创生的学术成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所揭示的文学性质,是文学中呈现出来的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结合在一起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它的产生不仅是中国新时期对艺术的科学认识的回归,而且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回归,在理论基础上是有马克思学说的人学与社会学统一的学理依据的。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在当代中国学术环境中再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人本主义思想,应该注重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建设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马克思学说 人学与社会学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荣开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1-6,共6页
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形成、发展、层次结构和基本特点,是深入学习贯彻该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亟需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本文从新的角度对此作了探讨。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演进的新阶段 被引量:1
20
作者 陶蕾韬 路日亮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99-103,共5页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是开放的、动态的,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和提升,形成与时代息息相通的新的时空理念。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其理论溯源与实践检验无不与时代紧密相关,并在时空发展的历...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是开放的、动态的,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和提升,形成与时代息息相通的新的时空理念。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其理论溯源与实践检验无不与时代紧密相关,并在时空发展的历史中获得时空理论内核的支撑。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理论的精神实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也为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泛和深远的时间与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社会时空观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