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生态责任 被引量:4
1
作者 张邦辉 黄开腾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1-23,27,共4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而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明确政府对自然、市场、公众和政府自身的生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而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明确政府对自然、市场、公众和政府自身的生态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政府生态责任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建立合作和谐的劳动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立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2,共5页
劳动生存利益是人类社会共生共存的基础, 劳动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严重不均衡的劳动关系状况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由于制度缺失, 我国劳... 劳动生存利益是人类社会共生共存的基础, 劳动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严重不均衡的劳动关系状况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由于制度缺失, 我国劳动关系已出现严重的不均衡, 必须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劳动政策, 着力加强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建设, 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能真正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劳动关系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合作 市场经济要求 劳动关系主体 国际竞争力 科学发展观 人类社会 社会关系 社会和谐 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 政治稳定 制度缺失 劳动政策 重新审视 制度建设 承担责任 不均衡 国家 生存 义务
下载PDF
从生态学的层面以能量流动解析社会发展过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世雁 刘静妍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01-204,225,共5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本质,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从生态学的层面解析了社会发展过程。论述了发展的本质是能量的流动、追求有序,发展的方向是负熵能量流动的方向。人产生于自然发展过程之中,人本身是自然最伟大的创造,需要最大的负... 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本质,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从生态学的层面解析了社会发展过程。论述了发展的本质是能量的流动、追求有序,发展的方向是负熵能量流动的方向。人产生于自然发展过程之中,人本身是自然最伟大的创造,需要最大的负熵能量流动,这样,自然相对于人具有先在性。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体现了现实的人、人类思维、人的创造性等有关人的逻辑,从而揭示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分析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及广泛联系的生态关系延伸进入社会,如何构筑了社会和谐发展的逻辑。指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利益矛盾的化解 被引量:7
4
作者 蒋硕亮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41,共7页
和谐社会的利益矛盾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的矛盾;第二种是利益主体的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第三种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这三种利益矛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三种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前两种矛盾。... 和谐社会的利益矛盾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的矛盾;第二种是利益主体的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第三种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这三种利益矛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三种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前两种矛盾。不同主体利益矛盾的根源在于利益主体与利益对象相结合的人类社会制度安排的缺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客观公正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克服以往制度的缺陷,实现不同主体之间利益的共生和多赢,以此化解和谐社会的多种利益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利益矛盾 化解
下载PDF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韩民 李世东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0,共4页
林业既是大农业的屏障和支撑,又是大农业的组成和依托,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目标是:生态良好、产业发达、生活富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主要任务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 林业既是大农业的屏障和支撑,又是大农业的组成和依托,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目标是:生态良好、产业发达、生活富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主要任务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发展现代林区新经济、创新林区发展的新机制、优化林区生产生活的新环境、建设和谐林区新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要注意先急后缓,分步实施;要突出林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突出重点,带动全面;要加强领导,要明确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林区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三十年中国环境法治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9
6
作者 常纪文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8-35,42,共9页
以改革开放为主线,以十一届三中全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加入WTO为分界点,对中国环境法治发展的历程、热点、特点和实效进行了阶段性考察。
关键词 环境法治 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
下载PDF
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被引量:6
7
作者 马林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民族地区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和出现了一些限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所有制结构、对外开放等九个方面提出了旨在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经济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自主创新的内在统一性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励 陈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07年第6期6-8,共3页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自主创新,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上相继提出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指导,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自主创新,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上相继提出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指导,和谐社会是发展的目的,而自主创新则是发展的手段。三者间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创新体系
下载PDF
川西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论 被引量:1
9
作者 何亚平 黄登才 +6 位作者 费世民 隆廷伦 刘兴良 蔡小虎 林强 刘伟 何飞 《四川林业科技》 2009年第4期38-49,共12页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涉及一些基本的理论。这些理论都是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出发点。本文汇集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些基本理论,如最小存活种群、岛屿生物学理论、集合种群、边缘效应、生物最小面积、生物伦理学、生态...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涉及一些基本的理论。这些理论都是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出发点。本文汇集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些基本理论,如最小存活种群、岛屿生物学理论、集合种群、边缘效应、生物最小面积、生物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系统理论、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的伦理价值、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这些基本理论能为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区 生态伦理学 景观生态学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长春 魏淑元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91-95,共5页
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相互关系着眼,指出二者在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核心内容上是一致的。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提出的场合不同,含义不同,所起作用的范围不同。从相互作用上分析,科学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相互关系着眼,指出二者在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核心内容上是一致的。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提出的场合不同,含义不同,所起作用的范围不同。从相互作用上分析,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现实任务,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内涵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互关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农业建设对策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蔡普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6327-6328,共2页
要构建生态农业,必须从构建宣传导向机制、政策引导机制、技术支撑机制、产业带动机制入手,使生态农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力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科学发展观 协调发展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和谐社会构建与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左崇良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年第6期12-14,共3页
和谐社会理论赋予高等教育以全新内涵,并指导其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撑,而高等教育也急需反思自身的种种不和谐。高教改革中矛盾冲突不断,影响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造和谐的高等教... 和谐社会理论赋予高等教育以全新内涵,并指导其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撑,而高等教育也急需反思自身的种种不和谐。高教改革中矛盾冲突不断,影响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造和谐的高等教育新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高等教育 改革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虹 阚有林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2-15,共4页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同时,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政治...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同时,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所贯穿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不断开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和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先进生产力 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载PDF
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法治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艳红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9,共3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期的重要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基础,在法治的推动和保障下进行;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标志,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的质量。两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期的重要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基础,在法治的推动和保障下进行;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标志,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的质量。两者互促互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具有崭新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治 和谐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中国共产党 科学发展观 奋斗目标 中国人民 社会实践 新时期
下载PDF
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业友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3-15,共3页
科学发展观是侧重生产力理论的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是侧重生产关系理论的创新。实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衔接,关键是统筹协调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态伦理观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玉凤 耿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2-135,共4页
生态伦理观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对人与自然的矛盾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则是这种生态伦理观的“思想支撑点”。从《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到孔子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孟子的“仁民爱物... 生态伦理观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对人与自然的矛盾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则是这种生态伦理观的“思想支撑点”。从《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到孔子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孟子的“仁民爱物”,老庄的“返朴归真”,张载的“民胞物与”等,无不包含着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思想。认真研究这些合理思想,对于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伦理观 天人合一 仁民爱物 民胞物与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统一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昉荔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7-18,共2页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的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战略指导思想。二者的思路存在着怎样的继承性,又如何统一起来并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这不仅是一个值得分析思考的理论问题...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的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战略指导思想。二者的思路存在着怎样的继承性,又如何统一起来并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这不仅是一个值得分析思考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 中国
下载PDF
和谐发展学习型组织及其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导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裕民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54-57,共4页
本文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视野中解读学习型组织,提出了和谐发展学习型组织的新概念,分析了它对于加强普通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学习型组织 高校 基层党组织建设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产业政策选择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铮 董亚珍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4-26,共3页
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设立的非均衡产业结构安排,虽然带来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却损失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失了应当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就业岗位,也剥夺了一些人的公平发展机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追求以人为本、机会公平和整个... 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设立的非均衡产业结构安排,虽然带来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却损失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失了应当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就业岗位,也剥夺了一些人的公平发展机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追求以人为本、机会公平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应当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循环经济、节能、少污染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产业政策选择
下载PDF
论川渝政府合作助推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新视角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顺湘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5-19,共5页
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重庆和成都同时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深化改革的战略谋划。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区域统筹城乡发展,是川渝面临的难题。破解这道难题的大手笔就是加... 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重庆和成都同时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深化改革的战略谋划。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区域统筹城乡发展,是川渝面临的难题。破解这道难题的大手笔就是加强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成渝两试验区携手共筑经济高地,将重庆"1小时经济圈"和成都"1小时经济圈"构建起成渝城市连绵带,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加大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在统筹中推进城乡互动,在两西部试验区互动中实现城乡共繁荣,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政府合作 城乡统筹 科学发展 成渝试验区互动 和谐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