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肝化郁解毒汤联合针刺对宫颈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孙立盼 王翠娟 +3 位作者 赵小辉 李美 郑春宇 付桐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针对宫颈癌术后化疗患者,疏肝化郁解毒汤与针刺联合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将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2月—2022年2月行术后化疗的104例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 目的探讨针对宫颈癌术后化疗患者,疏肝化郁解毒汤与针刺联合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将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2月—2022年2月行术后化疗的104例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疏肝化郁解毒汤与针刺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免疫功能、凝血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CD_(8)^(+)细胞、中医证候积分评分、D-二聚体、纤维蛋白均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CD_(4)^(+)细胞、CD_(4)^(+)/CD_(8)^(+)比值上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CD_(8)^(+)细胞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CD_(4)^(+)细胞、CD_(4)^(+)/CD_(8)^(+)比值、NK细胞更高(P<0.05)。结论针对宫颈癌术后化疗患者,疏肝化郁解毒汤与针刺结合治疗的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凝血功能,增强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肝化郁解毒汤 针刺 宫颈癌 中医证候积分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复方归芎胶囊联合电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
作者 黄焕龙 吴莹莹 +2 位作者 颜洪亮 傅帆 丘波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7期23-26,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归芎胶囊联合电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非随机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梅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组,各25例。对照组应用电针推拿治疗,观察组加用复方归芎... 目的观察复方归芎胶囊联合电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非随机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梅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组,各25例。对照组应用电针推拿治疗,观察组加用复方归芎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及颈椎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25/25),高于对照组的76.00%(1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5,P<0.05)。观察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颈椎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予以复方归芎胶囊联合电针推拿治疗效果良好,可改善临床症状,恢复颈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复方归芎胶囊 电针 中医症候积分 颈椎功能
下载PDF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3
作者 黄海军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5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湛江市开发区仁瑞医院2023年1月1—31日收治的70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物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湛江市开发区仁瑞医院2023年1月1—31日收治的70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物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评分、眩晕障碍调查量表(DHI)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7.652,P=0.006)。治疗前,两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神倦乏力及视物模糊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DHI、AIS、WHOQO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HI、AIS评分下降,WHOQOL评分升高,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眩晕及相关症状缓解,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颈性眩晕 中医症状积分 睡眠质量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骨正筋柔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叶喜喜 樊沛 +1 位作者 卢迪 周奕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10期134-138,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1周,治...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1周,治疗1个疗程后3个月,评估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测量齿突与寰椎侧块间隙差值(VBLADI),并最终进行评判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1周、治疗1个疗程后3个月,2组眩晕积分、头颈肩积分、日常工作及社会心理适应积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眩晕积分、头颈肩积分、日常工作以及社会心理适应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1周、治疗1个疗程后3个月,2组VBLADI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BLAD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积分与VBLADI呈负相关性,眩晕积分越小,眩晕症状越严重,寰齿错位越严重。临床疗效痊愈率观察组40.00%,对照组1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骨正筋柔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颈性眩晕优于单纯使用针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骨正筋柔 针刀 美式整脊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
下载PDF
耳穴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红 钱拉拉 +3 位作者 李敏燕 娄冉 黄克勤 梁灵芝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5期1064-1066,共3页
目的:评价耳穴综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耳穴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在治疗前和两疗程后,检查两组患者的头颅多普勒(TCD)... 目的:评价耳穴综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耳穴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在治疗前和两疗程后,检查两组患者的头颅多普勒(TCD),观察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同时对患者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两疗程后的主观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痊愈率34.22%,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痊愈率16.67%,统计结果表明,两组间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痊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治疗前后,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有明显改善(P<0.01),主观症状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且治疗组首次治疗前后主观症状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耳穴综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肯定,对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有明显改善,同时,对主观症状的改善,起效快,即时效应明显高于传统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耳穴综合疗法 经颅多普勒 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估
下载PDF
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邦伟 胡汉通 +1 位作者 狄忠 高宏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法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氟桂利嗪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病临床评价...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法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氟桂利嗪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取得较好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1)。结论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症状,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其疗效与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腹针 牵引术 弧度牵引 颈椎病 椎动脉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 椎动脉超声检查
下载PDF
针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7
作者 胡国强 杜晓楠 田佳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9期165-168,17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颈性眩晕(CV)患者的临床疗效,为CV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CV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治...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颈性眩晕(CV)患者的临床疗效,为CV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CV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治疗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ESCV评分、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检测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CV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意义。其长远期疗效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倪刚 毛世洲 +1 位作者 陈庆亮 李传健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5期169-173,共5页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体征...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体征、DR检查变化、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共脱落2例,2组均纳入统计34例。愈显率治疗组79.4%,明显高于对照组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均能得到明显改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头部旋颈试验改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生理曲度异常方面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椎间隙狭窄、椎体失稳方面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刃针、针刺推拿不良反应情况。结论:与临床常用的针刺结合推拿方法治疗CSA相比,刃针结合推拿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刃针 推拿 旋颈试验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下载PDF
宫颈癌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系统综述 被引量:12
9
作者 曹鎏 殷东风 潘玉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4期1-4,共4页
[主要目的]分析宫颈癌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资料来源]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案室,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宫颈癌患者病历。[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临床观察。②研究对象:经细... [主要目的]分析宫颈癌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资料来源]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案室,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宫颈癌患者病历。[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临床观察。②研究对象:经细胞涂片或病理诊断为宫颈癌;中医四诊资料全面;同一患者多次入院证候发生变化时重复纳入,无明显变化时仅纳入第一次入院情况。③诊断分型:肝郁气滞型,乏力,口干,口苦,心烦,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肝郁脾虚型,乏力,腹痛,腹胀,眠差,恶心,便溏,胸闷,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湿热下注型,腹痛,纳差,尿频,尿痛,便秘,舌暗红,苔黄,脉滑;脾肾阳虚型,乏力,腹胀,腰痛,下肢浮肿,纳差,尿少,排尿困难,便秘,眠差,口干,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④评价指标:KPS评分、死亡率等各项指标。共48例(57例次)住院宫颈癌患者原始病历。[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统计临床表现,入院功能状态评分(含死亡出院病例)。功能状态: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标准(卡氏,KPS,百分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临床症状频率及出现频次并排序。[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出现频率排序:乏力,纳差,苔薄白,腹痛,腹胀,下肢浮肿,舌暗红,下肢疼痛,舌红,舌淡红,便秘,脉沉细等。辨证分型:57例次辨证为肝郁气滞11例次(19.30%),肝郁脾虚13例次(22.81%),湿热下注19例次(33.33%),脾肾阳虚14例次(24.56%)。次要临床表现出现频率排序:皮肤淤点、自汗、少苔、呕吐、呼吸困难、带下异常、脉细数、脉弦滑、胁肋胀痛、小便失禁、畏冷、发热、便血、脉弦、胸痛、尿痛等;次要临床表现辨证分型:3种兼证,血瘀证5例次、血证7例次、痰饮证13例次。从临床症状、体征、KPS评分统计分析死亡率,湿热下注和脾肾阳虚死亡率较高。[未来展望]随着科技发展,未来中医药治疗将以创伤少、可持续,改善患者不良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为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宫颈癌 证治规律 KPS评分 临床症状 功能状态 循证医学 回顾性分析 系统综述
下载PDF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从安 张峰 +1 位作者 孙铁锋 师彬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将6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3例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牵引、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 目的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将6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3例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牵引、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针灸、拔罐、推拿、牵引每周治疗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2 d,药物持续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3个月时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观察2组治疗前后阳性症状及体征、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及收缩峰值流速(Vs)变化情况,统计2组近期疗效。结果2组疗程结束时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疗程结束3个月时均明显高于治疗结束时(P均<0.05),治疗组各时间点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2组椎动脉扭曲试验、颈肩部疼痛、肌肉紧张痉挛和颈后压痛阳性率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其中治疗组肌肉紧张痉挛和颈后压痛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2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m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但Vs均未见明显改变(P均>0.05);2组疗程结束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m及V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灸、拔罐、推拿、牵引、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可通过调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小关节紊乱,恢复颈椎的内外力学平衡,缓解肌痉挛,减少对交感神经和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提高显效率,且远期效果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 血流速度
下载PDF
基于盛氏六脉诊疗技术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毅 王雯 +6 位作者 何婧 胡智海 张艾嘉 张静静 宋峥雨 金晓晓 吴政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10期1236-1238,共3页
目的基于盛氏六脉诊疗技术,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根据盛氏六脉诊疗技术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多普勒超声学中... 目的基于盛氏六脉诊疗技术,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根据盛氏六脉诊疗技术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多普勒超声学中椎动脉血流速度以及临床症状体征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6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多普勒超声学中椎动脉血流速度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基于盛氏六脉诊疗技术进行针刺治疗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盛氏六脉诊疗 颈椎病 椎动脉型 椎动脉血流速度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
下载PDF
针刀治疗颈性眩晕57例疗效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正权 陈领 +2 位作者 陈勇 周健红 王亚倩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11期1589-1591,1595,共4页
目的研究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收集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来源于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和山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例颈性眩晕患者,在治疗前按照《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量表》初评,按照中医的理论和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分7次... 目的研究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收集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来源于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和山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例颈性眩晕患者,在治疗前按照《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量表》初评,按照中医的理论和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分7次治疗,每次10个部位;治疗1个疗程后和半年后各评估1次,得出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结果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疗效评定,经过针刀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 25%,治愈率为91. 23%;半年后随访总有效率为92. 98%,治愈率为91. 23%。治疗后和治疗半年后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及治疗半年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与治疗半年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短期和长期疗效均比较显著,值得在基层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针刀 中医疗法 颈性眩晕症状 功能评估量表
下载PDF
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治疗颈性眩晕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郭敏 余杭英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第10期1285-1289,共5页
目的观察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对照组采用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督脉铺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 目的观察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对照组采用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督脉铺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眩晕、颈肩痛、头疼、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4.1%和85.3%,对照组分别为87.9%和60.6%。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会 任脉 隔姜灸 铺灸 眩晕 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下载PDF
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疼痛度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孙玲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17期239-241,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应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医学科针灸室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对照组予以推拿治疗,研...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应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医学科针灸室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对照组予以推拿治疗,研究组予以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分析两组临床效果、中医症状评分及疼痛度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且研究组活动受限评分为(0.97±0.31)分、头晕目眩评分为(0.93±0.38)分、神疲乏力评分为(0.91±0.32)分、肢体麻木评分为(0.95±0.28)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度评分(2.78±1.02)分低于对照组的(3.61±1.19)分(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应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针灸 推拿治疗 颈椎功能 中医症状评分 疼痛度
下载PDF
颈椎微调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剑强 柳晨希 +2 位作者 杨君 龚旭芳 陈雅萍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7期131-134,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微调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药物治疗、牵引治疗及功能锻炼,对照组加用传统推拿治疗,观察组加用颈椎微调手法治疗... 目的:观察颈椎微调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药物治疗、牵引治疗及功能锻炼,对照组加用传统推拿治疗,观察组加用颈椎微调手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以及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A、RVA、B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LVA、RVA、BA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微调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血流速度,临床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 颈椎微调手法 颈椎牵引 眩晕症状评分 血流动力学指标
下载PDF
穴位手法推拿对颈性眩晕患者症状积分及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关玉东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34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穴位手法推拿对颈性眩晕患者症状积分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就诊于丹东弘信医院的184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9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手... 目的:探讨穴位手法推拿对颈性眩晕患者症状积分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就诊于丹东弘信医院的184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9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手法推拿治疗,持续4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液D-二聚体含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头痛、颈肩痛、眩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手法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水平,降低D-二聚体含量及症状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穴位手法推拿 症状积分 脑组织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壮志 慈丽纹 丛海铭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2期236-23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颈源性眩晕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针灸法治疗,观察组予以排针平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与... 目的探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颈源性眩晕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针灸法治疗,观察组予以排针平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为(19.82±6.27)分,高于对照组(14.28±5.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1.45±3.64)d,低于对照组(15.62±3.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与对照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以督脉穴为主的排针平刺效果优于以足少阳经穴为主的常规针刺效果,针刺督脉穴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眩晕 针灸 疗效 症状与功能评分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范乾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6期52-55,共4页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2例门诊患者按按就诊顺序号简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1例电针,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部皮肤,针灸针(华佗牌0.3×40mm)患者双侧颈夹脊穴进针,刺进椎体...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2例门诊患者按按就诊顺序号简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1例电针,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部皮肤,针灸针(华佗牌0.3×40mm)患者双侧颈夹脊穴进针,刺进椎体,深度以患者感觉为据,针感放射至肩部即可;长度0.3×50mm针灸针,直刺大椎,深度1~1.5寸,轻轻上挑针尖,注意询问患者感觉,以患者感觉有局部酸胀且放射至上肢部位最佳;据病情选相应穴位连续波电针,5min调试电流1次,逐渐加大强度,以可承受为准,30min/次。治疗组51例温针灸,在针柄上套上长短适宜艾条,温针灸,持续30min,2~4穴/次,将阻隔物垫于温针针具下以防止皮肤烫伤,连续波电针,初始电流2~10m A,5min调试电流1次,逐渐加大强度,以可承受为准,持续20min;电针治疗同对照组。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评分、颈椎病症状评分,疼痛评分、颈性眩晕评分、不良反应。治疗1~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生活质量评、颈椎病症状评分、疼痛评分、颈性眩晕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温针灸 电针 生活质量评分 颈椎病症状评分 疼痛评分 颈性眩晕评分 臂丛牵拉试验 椎间孔挤压试验 中医药治疗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下载PDF
针刺联合整脊疗法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19
作者 荆玮 吕志刚 祁龙 《内蒙古中医药》 2022年第8期96-98,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整脊疗法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医院治疗的84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整脊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整脊疗法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医院治疗的84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整脊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价两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价临床疗效,半年内统计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83.33%,35/42)(P<0.05),研究组复发率(4.76%,2/42)低于对照组(19.05%,8/42)(P<0.05)。结论:针刺联合整脊疗法治疗老年颈性眩晕,可改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提升疗效,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整脊疗法 老年颈性眩晕 眩晕症状及功能 疗效
下载PDF
天麻活血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妩荻 陈娉婷 顾婷婷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9期56-59,共4页
目的:观察天麻活血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加用天麻活血汤... 目的:观察天麻活血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加用天麻活血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积分、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分,检测血清学指标[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素B2 (TXB2)、白细胞介素-8 (IL-8)]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8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程度、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评分、FS-CS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眩晕程度、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评分、FS-C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AF、TXB2、IL-8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PAF、TXB2、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活血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临床疗效较好,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调节血清学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症 脑供血不足 天麻活血汤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 血流动力学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栓素B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