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train state and slip mode on the texture evolution of a near-α TA15 titanium alloy during hot deformation based on crystal plasticity method 被引量:7
1
作者 Jie Zhao Liangxing Lv +1 位作者 Kehuan Wang Gang Liu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ure evolution of near-αtitanium alloys during the hot metal forming can help obtain an optimal crystallographic texture and material performance.The strain state has an obvious eff...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ure evolution of near-αtitanium alloys during the hot metal forming can help obtain an optimal crystallographic texture and material performance.The strain state has an obvious effect on the texture evolution of near-αtitanium alloys during the hot metal forming.In this paper,the texture evolution of a near-αTA15 titanium alloy during the hot metal forming under different strain states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crystal plasticity finite element method.It is found that the basal and prismatic slip systems are regarded as the dominant slip modes due to the similar low critical resolved shear stress during the hot metal forming of the TA15 sheet rotating the lattice around the[1010]and 0001 axis,respectively.Once both of them cannot be activated,the pyramidal-2 slipping occurs rotating the lattice around the[1010]axi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ure evolution and strain state is established.All the(0001)orientations form a b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irst principal strain.The width of the band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econd principal strain depends on the ratio of the compressive effect to the tensile effect of the second principal strain.This relationship can help control the crystallographic tex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titanium alloys component during the hot metal fo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xture evolution strain states Crystal plasticITY method Near-αTA15 sheets Hot deformation
原文传递
PREDICTION FOR FORMING LIMIT OF AL2024T3 SHEET BASED ON DAMAGE THEORY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1
2
作者 Tang C.Y. Fan Jianping Tsui C.P.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SCIE EI 2006年第2期174-180,共7页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of anisotropic damag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forming limit diagram of A12024T3 aluminum alloy sheet. In the prediction of limiting strains of the aluminum sheet structure, a finite ...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of anisotropic damag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forming limit diagram of A12024T3 aluminum alloy sheet. In the prediction of limiting strains of the aluminum sheet structure, a finite element cell model has been constructed. The cell model consists of two phases, the aluminum alloy matrix and the intermetallic cluster. The material behavior of the aluminum alloy matrix is described with a fully coupled elasto-plastic damage constitutive equation. The intermetallic cluster is assumed to be elastic and brittle. By varying the stretching ratio, the limiting strains of the sheet under biaxial stretching have been predicted by using the necking criterion proposed. The prediction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Moreover, the finite element cell model can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microscopic damage mechanism of the aluminum alloy. Over-estimation of the limit strains may result if the effect of material damage is ignored in the sheet metal forming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ing limit diagram (FLD) anisotropic damag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limit strain localized necking elasto-plastic deformation
下载PDF
基于应变软化模型的软岩高边坡过程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何忠明 吴维 +2 位作者 付宏渊 曾铃 胡庆国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03-1208,共6页
为了研究软岩边坡开挖过程中及支护后的稳定性变化规律,基于应变软化模型采用FLAC3D软件对边坡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塑性区分布、安全系数的变化以及采取不同处治措施的支护效应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FLAC3D软件建立的应变软化模... 为了研究软岩边坡开挖过程中及支护后的稳定性变化规律,基于应变软化模型采用FLAC3D软件对边坡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塑性区分布、安全系数的变化以及采取不同处治措施的支护效应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FLAC3D软件建立的应变软化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软岩边坡应变软化特性;在软岩边坡开挖过程中,铅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各特征点铅直位移总体上大于水平位移;边坡剪切、张拉塑性区分布主要集中在边坡表层2~4m范围内;在开挖过程中,边坡安全系数逐渐降低;采用全长注浆锚杆对边坡进行支护能有效控制边坡变形,且安全系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软化 分步开挖 变形 塑性区 支护措施
下载PDF
用嵌入螺柱法测量金属体内塑性应变分布 被引量:3
4
作者 苑世剑 张吉 +2 位作者 何祝斌 李锋 王仲仁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3-366,共4页
为解决传统塑性应变测试方法无法有效地测量体积成形中金属体内应变分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测量金属塑性应变的新方法.其原理是将工件加工成内部嵌入螺柱的组合件,对组合件进行塑性变形,测量变形后组合件内部的螺纹界面的变形,进而计算... 为解决传统塑性应变测试方法无法有效地测量体积成形中金属体内应变分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测量金属塑性应变的新方法.其原理是将工件加工成内部嵌入螺柱的组合件,对组合件进行塑性变形,测量变形后组合件内部的螺纹界面的变形,进而计算相应位置上的应变.该方法可以定量给出变形体内部的应变分布,与传统的坐标网格法相比,具有不需要剖分工件、不改变应力状态的优点.该方法可应用于镦粗、挤压、模锻等塑性变形工艺中金属变形流动行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螺柱法 塑性变形 应变测量
下载PDF
网格尺寸对别克轿车副车架总成焊接变形预测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俊梅 陆皓 +2 位作者 汪建华 陈卫新 郝达军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3-35,39,共4页
焊接时焊缝及其附近因热膨胀受到周围温度较低金属的拘束 ,产生大量的压缩塑性应变 (简称残余塑变 ) ,残余塑变的大小和分布决定了最终的残余应力和变形。副车架的焊接变形对汽车底盘的制造精度和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用残余塑变法对... 焊接时焊缝及其附近因热膨胀受到周围温度较低金属的拘束 ,产生大量的压缩塑性应变 (简称残余塑变 ) ,残余塑变的大小和分布决定了最终的残余应力和变形。副车架的焊接变形对汽车底盘的制造精度和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用残余塑变法对别克轿车副车架焊接总成时 ,连接前梁、后梁、左梁和右梁的 2 1条焊缝焊接以后的变形规律进行了有限元建模与分析。计算采用了两种大小的有限元网格尺寸 ,结果表明 ,对副车架焊接变形分析 ,焊缝附近大小为 15mm的网格尺寸是合理的。所得焊接变形的有关数据可供焊接工艺设计时的预留变形量、工艺参数以及夹具设计等参考 ,从而保证底盘件的焊接精度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尺寸 别克轿车 副车架 总成 预测精度 焊接变型 残余塑变
下载PDF
应力/应变场对插销试验焊接接头氢扩散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显辉 陈佩寅 谭长瑛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12,共4页
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及有关焊接接头中氢扩散与集聚的计算模拟技术计算分析了不同外加载荷条件下插销试件的应力、应变场及其对氢扩散与聚集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 ,静载拉伸条件下插销缺口前沿有明显的应力应变集中 ,随着外加... 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及有关焊接接头中氢扩散与集聚的计算模拟技术计算分析了不同外加载荷条件下插销试件的应力、应变场及其对氢扩散与聚集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 ,静载拉伸条件下插销缺口前沿有明显的应力应变集中 ,随着外加载荷的增加 ,缺口尖端应力逐渐增大 ,但应力集中系数逐渐减小 ;在相同初始氢条件下 ,随着外加载荷的增加 ,缺口前沿应力应变集中部位氢的峰值浓度逐渐提高 ,氢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也逐渐增长。分析认为 ,插销缺口附近产生的应力应变集中是导致氢在该区域产生聚集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 应变场 插销试验 焊接接头 氢扩散 钢材
下载PDF
新型矩形蜂窝夹芯夹层加筋圆柱壳抗水下爆炸冲击载荷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汪浩 程远胜 +1 位作者 刘均 李荣富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166,226,共6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矩形蜂窝夹芯夹层加筋圆柱壳结构形式。分析了其在水下爆炸冲击载荷下的动力响应特征及冲击防护作用机理。采用LS-DYNA计算该结构在水下爆炸冲击载荷下的动力响应;并以耐压壳体的最大变形和塑性应变为评价指标,计算讨论... 提出了一种新型矩形蜂窝夹芯夹层加筋圆柱壳结构形式。分析了其在水下爆炸冲击载荷下的动力响应特征及冲击防护作用机理。采用LS-DYNA计算该结构在水下爆炸冲击载荷下的动力响应;并以耐压壳体的最大变形和塑性应变为评价指标,计算讨论了典型设计参数变化对冲击防护效果的影响最后针对一个典型方案,分析了其在不同冲击环境下的冲击防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蜂窝夹芯夹层加筋圆柱壳 塑性应变 最大变形 有限元 冲击环境
下载PDF
用数字散斑法测量铜/铝复层板拉伸变形 被引量:13
8
作者 孙涛 梁晋 +1 位作者 蔡勇 王伊卿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599-2606,共8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法和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全场三维变形测量方法,实现了对爆炸焊接制备的铜/铝复层材料的变形测量。研究了该方法所涉及的数字散斑相关算法、三维坐标、位移和应变计算等关键技术,借助于VC++6.0开发环境,研制...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法和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全场三维变形测量方法,实现了对爆炸焊接制备的铜/铝复层材料的变形测量。研究了该方法所涉及的数字散斑相关算法、三维坐标、位移和应变计算等关键技术,借助于VC++6.0开发环境,研制并开发了用于铜/铝复层板全场变形测量的试验系统及其软件。为了验证本文所述测量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精度验证实验和铜/铝复层板单向拉伸试验,且对复层板拉伸试验结果与有限元软件Abaqus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应变测量精度优于0.5%,与引伸计测得的结果基本相当;测得的应变极值分布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很吻合;在板料发生颈缩前,塑性应力-应变模拟曲线与试验结果很吻合;整个变形过程中位移-载荷模拟曲线的变化趋势与试验结果一致,模拟得到的极限载荷的相对误差为0.06%~2.25%。实验结果说明,数字散斑方法是一种精确获得复层板料全场应变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散斑相关法 铝复层板 变形测量 应变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型复杂船体分段焊接变形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丁振斌 朱元伟 +1 位作者 王波 贾晓丹 《中国舰船研究》 2011年第3期79-82,共4页
为了预估大型复杂船体分段的焊接变形,运用热弹塑性法计算典型结构的焊接变形,得出典型船体分段的固有应变,采用固有应变法计算该船体分段焊接变形,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固有应变法计算大型复杂船体分段的焊接变形... 为了预估大型复杂船体分段的焊接变形,运用热弹塑性法计算典型结构的焊接变形,得出典型船体分段的固有应变,采用固有应变法计算该船体分段焊接变形,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固有应变法计算大型复杂船体分段的焊接变形是可行的;船体分段焊接变形呈现整体外张的趋势,且两舷侧边缘位置的焊接变形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弹塑性法 固有应变法 焊接变形 船体分段
下载PDF
7A60超高强度铝合金流动应力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洪涛 陆政 顾家琳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2-15,共4页
采用等温恒应变速率压缩试验对 7A60超高强度铝合金的流动应力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合金流动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确定了该合金流动应力对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 采用等温恒应变速率压缩试验对 7A60超高强度铝合金的流动应力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合金流动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确定了该合金流动应力对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敏感,对应变的变化不敏感。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是影响该合金流动应力的关键因素,从而也是变形工艺控制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应力 超高强度铝合金 变形温度 应变速率 变形工艺 压缩试验 研究 敏感 试验数据
下载PDF
基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的土壤离散元参数标定 被引量:21
11
作者 谢方平 吴正阳 +3 位作者 王修善 刘大为 邬备 张正中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39-47,共9页
为标定基于Edinburgh Elasto-Plastic Adhesion(EEPA)模型的土壤离散元参数,该研究通过单轴密闭压缩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无侧限抗压强度σu为黏性指标,轴向应变εn为塑性指标,轴向压力-轴向应变曲线特征参数(a,b)为弹性指标,基... 为标定基于Edinburgh Elasto-Plastic Adhesion(EEPA)模型的土壤离散元参数,该研究通过单轴密闭压缩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无侧限抗压强度σu为黏性指标,轴向应变εn为塑性指标,轴向压力-轴向应变曲线特征参数(a,b)为弹性指标,基于响应面标定了土壤离散元仿真参数。结合文献与实际情况确定参数试验范围,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对7个初始参数进行筛选,发现塑性变行比λp和表面能Δγ对黏塑性指标影响显著。根据试验结果,进行2次Central Composite试验,建立σu、εn与黏塑性参数的二次回归模型和σu、εn、a、b与弹性参数二次回归模型,并以实测值为目标优化求解,获得的优化参数组合为:塑性变形比为0.36、表面能为15.6 J/m^2、恢复系数为0.37、静摩擦系数为0.6、滚动摩擦系数为0.26、黏性分支指数为4.24、切向刚度因子为0.52。最后将该参数组合下的仿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发现仿真εn和b与实测值无显著差异,σu和a与实测值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表明基于响应面法标定的EEPA模型参数可表征试验土壤的轴向塑性变形和3%~45%轴向应变内的应力-应变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应力 应变 离散元法 标定 塑性变形 无侧限抗压强度
下载PDF
多步非稳态载荷下钢轨滚动接触应力和弹塑性变形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温泽峰 金学松 肖新标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58-163,168,共7页
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分析了多步非稳态载荷下钢轨滚动接触应力和变形。多步载荷指的是钢轨同时受到机车和车辆车轮的反复作用或多趟列车通过钢轨。通过在钢轨表面重复移动Hertz法向压力分布和切向力分布来模拟车轮的反复滚动作用。材料... 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分析了多步非稳态载荷下钢轨滚动接触应力和变形。多步载荷指的是钢轨同时受到机车和车辆车轮的反复作用或多趟列车通过钢轨。通过在钢轨表面重复移动Hertz法向压力分布和切向力分布来模拟车轮的反复滚动作用。材料循环塑性本构模型采用考虑材料棘轮效应的Jiang-Sehitoglu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非稳态载荷作用下,钢轨接触表面产生不均匀塑性变形而形成波状表面;多步载荷对钢轨残余应力影响不大;随着机车车轮通过次数的增加,钢轨残余剪应变、表面材料位移、波深和残余累积等效塑性应变将增大,在机车车轮通过之后,随着车辆车轮通过次数的增加,前三个量将减小,而残余累积等效塑性应变继续增大,但其增大的速率变小。随着机车和车辆车轮反复滚过钢轨,钢轨残余剪应变、表面材料位移和波深变化速率即棘轮率呈衰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稳态 多步载荷 残余应力 塑性变形 滚动接触 有限元法
下载PDF
双相不锈钢应力应变曲线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庆祥 吴晶 +1 位作者 赵宏 Park Joong-keun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4-128,共5页
设计了成分与SAF2205双相不锈钢中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成分相近的单相奥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根据其应力-应变曲线,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双相不锈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同时对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和双相不锈钢中两相... 设计了成分与SAF2205双相不锈钢中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成分相近的单相奥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根据其应力-应变曲线,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双相不锈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同时对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和双相不锈钢中两相屈服强度之比(C*)等影响双相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由单相奥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的应力-应变曲线计算的双相不锈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实测的双相不锈钢应力-应变曲线吻合很好,说明本文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正确。计算表明奥氏体体积分数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弹性部分没有影响,而对塑性部分影响较大。在外应力作用下,随着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加,应变增加;不同奥氏体与铁素体屈服强度之比(C*)对应力-应变曲线弹性部分没有影响,而对塑性部分略有影响,在外加应力作用下,随着C*增加,应变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不锈钢 应力-应变曲线 数值模拟 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岩石应变局部化的二维应变梯度塑性解析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刚 潘一山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785-1791,共7页
通过在屈服函数中引入材料的内部长度,建立了小应变弹性变形下的塑性增量本构关系,给出了岩石材料在单轴压缩条件及二维平面应力条件下等效应变的解析表达式。导出了在Mises屈服准则下平面应力情况的岩石材料应变局部化带的带宽与其倾... 通过在屈服函数中引入材料的内部长度,建立了小应变弹性变形下的塑性增量本构关系,给出了岩石材料在单轴压缩条件及二维平面应力条件下等效应变的解析表达式。导出了在Mises屈服准则下平面应力情况的岩石材料应变局部化带的带宽与其倾角的关系式,讨论了应变局部化带宽度的分布范围,并给出带宽最大值和最小值形成的条件。讨论了岩石材料破坏I,II类变形的条件,并推出了破坏的临界角度,对岩石材料I类变形进行了详细分析;讨论了在不同泊松比、不同的E/λ条件下材料应变局部化带的倾角的变化范围。最后,利用梯度塑性理论得到的结论同材料破坏的库仑准则进行了对比研究,对内摩擦系数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应变梯度 塑性理论 应变局部化带
下载PDF
塑性体积成形中金属流动及应变分布的测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峰 李莉 王香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70-974,共5页
针对复杂塑性体积成形过程中金属塑性应变和流线分布难于测定的问题,采用了一种用套环螺纹的测量方法.该方法不用替代材料即可实现对模锻成形过程中三维塑性变形的测量,并可定量分析.利用此方法对轮毂件成形过程中典型截面上四条流线及... 针对复杂塑性体积成形过程中金属塑性应变和流线分布难于测定的问题,采用了一种用套环螺纹的测量方法.该方法不用替代材料即可实现对模锻成形过程中三维塑性变形的测量,并可定量分析.利用此方法对轮毂件成形过程中典型截面上四条流线及其轴向应变、径向应变进行了测定,且定量给出了该复杂锻件成形过程中变形及应变分布规律.因此可知,该方法是测试模锻成形过程中金属塑性变形流动较为有效的实验手段,利用其可对镦粗和挤压等一般塑性体积成形过程中的金属流动和应变分布进行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成形 塑性变形 应变分布 螺纹法 金属流动
下载PDF
用损伤理论方法预测铝合金薄板成型极限 被引量:4
16
作者 樊建平 邓泽贤 崔智邦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9-115,共7页
应用各向异性损伤理论研究2024-T3铝合金薄板的成形极限,通过构造有限元单胞模型预测薄板结构的极限应变.单胞模型由两相材料组成:铝合金基体和金属强化物.基体采用全耦合弹塑性-损伤本构方程描述,而金属强化物则视为弹脆性材料.采用所... 应用各向异性损伤理论研究2024-T3铝合金薄板的成形极限,通过构造有限元单胞模型预测薄板结构的极限应变.单胞模型由两相材料组成:铝合金基体和金属强化物.基体采用全耦合弹塑性-损伤本构方程描述,而金属强化物则视为弹脆性材料.采用所提出的缩颈准则,得到了双轴拉伸状态下铝合金薄板的极限应变,和实验结果比较两者吻合较好.研究结果揭示有限元单胞模型可以提供铝合金的细观损伤机理信息,当忽略材料的损伤影响,采用金属薄板成型理论的研究结果将过高估计薄板的极限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形极限图 各向异性损伤 有限元方法 极限应变 局部缩颈 弹塑性变形
下载PDF
微小形变的电测法——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实验 被引量:5
17
作者 樊英杰 曹昌年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7-49,共3页
通过对"微小形变的电测法"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引导学生利用物理实验培养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科学素养。叙述了微小形变电测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 微小形变 电测法 电阻应变片 综合设计能力
下载PDF
二辊横轧圆坯过程的应力场和应变场及破裂的倾向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胜祗 陈大宏 孙中建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0,共4页
用MARC Autoforge有限元软件,对圆坯的横轧过程进行了热 力学耦合分析,得到了变形和应力分布。用数值分析法研究了横轧圆坯时出现破裂的倾向性。结果表明:当圆坯的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坯料中心韧性破裂的倾向性增强,直至开始出现裂纹... 用MARC Autoforge有限元软件,对圆坯的横轧过程进行了热 力学耦合分析,得到了变形和应力分布。用数值分析法研究了横轧圆坯时出现破裂的倾向性。结果表明:当圆坯的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坯料中心韧性破裂的倾向性增强,直至开始出现裂纹。随着轧制进程的继续,韧性断裂区逐渐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坯 横轧 应力 应变 塑性变形 破裂 有限元法 热-力学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室温下304不锈钢的单轴循环棘轮行为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显杰 高庆 +1 位作者 蔡力勋 刘宇杰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6-372,共7页
在室温下对固溶处理的304不锈钢进行了系统单轴应变与应力循环实验。 研究了具有平均应力的工程应力幅值历史以及相同工程应力幅值下平均应力历史、每一循环平均应力有一固定应力增量的应力幅值历史对单轴棘轮变形行为的影响。得到了一... 在室温下对固溶处理的304不锈钢进行了系统单轴应变与应力循环实验。 研究了具有平均应力的工程应力幅值历史以及相同工程应力幅值下平均应力历史、每一循环平均应力有一固定应力增量的应力幅值历史对单轴棘轮变形行为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不锈钢 棘轮 循环塑性
下载PDF
地下换热器管体热形变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有镗 于鸣 +1 位作者 朱晓林 高青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94-1299,共6页
针对地下换热管的热形变问题,提出采用应变测量法,通过建立受热管体形变位置与其应变的关系,实现利用管体轴向应变测量值推算管体热形变。研究表明,提出的应变测量方法与对比测量方法结果吻合良好,该方法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地下换热管... 针对地下换热管的热形变问题,提出采用应变测量法,通过建立受热管体形变位置与其应变的关系,实现利用管体轴向应变测量值推算管体热形变。研究表明,提出的应变测量方法与对比测量方法结果吻合良好,该方法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地下换热管热结构特性以及管土间隙和传热衰减等问题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换热器 热形变 测量方法 应变 位移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