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ximal tibial osteotomy for genu varum:Radiological evaluation of deformity correction with a plate vs external fixator 被引量:1
1
作者 S Ali Ghasemi David T Zhang +1 位作者 Austin Fragomen S Robert Rozbruch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1年第3期140-151,共12页
BACKGROUND High tibial osteotomy(HTO)is a well-known procedure for the correction of knee varu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radiological results and accuracy of deformity correction performed using tw... BACKGROUND High tibial osteotomy(HTO)is a well-known procedure for the correction of knee varu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radiological results and accuracy of deformity correction performed using two different techniques:acute opening wedge correction using a plate and gradual correction with a monolateral external fixator.AIM To compare of the radiological results of two different techniques:acute opening wedge correction(a plate and screw)and gradual correction(external fixator).METHODS A total of 43 patients with plates and 36 patients with external fixators were included.All patients had moderate uniplanar varus deformities.We measured radiographic parameters,including the 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Caton-Deschamps Index(CDI),posterior proximal tibial angle,and joint line obliquity angle(JLOA).The accuracy of MAD correction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a correction goal of neutral or overcorrection for medial compartment arthritis.RESULTS Demographics including age,body mass index,sex,and preoperative deformitie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groups.The M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from 23.6 mm medial to the midline(SD=8.2 mm)to 6.9 mm lateral to the midline(SD=5.4 mm)(P<0.001).The accuracy of MAD correction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groups and was 96.1%(SD=8.1%)in the plate group and 98.2%(SD=5.2%)in the external fixator group(P=0.18).The MPTA significantly improved from 83.9°(SD=2.9°)to 90.9°(SD=3.3°)(P<0.001),and the change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groups.Differences were noted in patella height,with a CDI change of-19.2%(SD=13.7%)and 3.1%(SD=8.0%)for the plate and external fixator groups,respectively(P<0.001).The change in JLOA was 1.6 degrees(SD=1.1 degrees)and 0.9 degrees(SD=0.9 degrees)for the plate and external fixator groups,respectively(P=0.04).CONCLUSION Reliable correction of moderate varus alignment was achieved with both the acute opening wedge technique with a plate and the gradual monolateral external fixator technique.The patellar height decreased with the open wedge plate technique.Joint line obliquity decreased to a greater degree with the open wedge plate technique,perhaps as a result of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release.The appropriate technique should be selected based on surgeon and patient preferences;however,external fixation may be a better choice when the preservation of patellar height is deemed import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tibial osteotomy external fixator Gradual correction Plate and screw Genu varum RADIOLOGICAL
下载PDF
枢椎支点螺钉在寰枢椎钉棒固定中复位能力的生物力学测试
2
作者 陈树金 马向阳 +4 位作者 邹小宝 廖英强 漆海如 刘宝 曾宪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16-3120,共5页
背景:目前,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主要采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提拉复位,术中常通过增大连接棒的弯曲度进而增加寰椎和枢椎间的落差来提升复位效果,但增加了手术难度及风险。枢椎支点螺钉直接增加了寰椎和枢椎间的复位落差,但... 背景:目前,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主要采取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提拉复位,术中常通过增大连接棒的弯曲度进而增加寰椎和枢椎间的落差来提升复位效果,但增加了手术难度及风险。枢椎支点螺钉直接增加了寰椎和枢椎间的复位落差,但其增加复位能力的程度尚不清楚。目的:测试枢椎支点螺钉的复位能力,并与普通螺钉进行对比。方法:选取6具新鲜人体颅颈标本,切除双侧侧块关节囊、寰齿关节囊及横韧带制成寰枢椎失稳模型,每具标本枢椎双侧均依次进行3种内固定:植入单轴枢椎支点螺钉(A组)、多轴枢椎支点螺钉(B组)及普通螺钉(C组),将柔性超薄式薄膜压力传感器置于寰齿前间隙,置入2根相同曲度连接棒,模拟提拉复位,获取寰齿前间隙压力,3组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①A-C组标本寰齿前间隙压力分别为(97.59±8.58),(60.43±5.09),(22.74±0.81)N,3组间寰齿前间隙压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51.603,P=0.00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②结果显示相较于普通颈椎后路螺钉,枢椎支点螺钉应用于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可提升复位能力,且单轴枢椎支点螺钉相较于多轴枢椎支点螺钉提升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的复位能力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支点螺钉 寰枢椎钉棒内固定系统 寰枢椎脱位 复位能力 生物力学
下载PDF
Dynamic condylar screw or hip joint (spanning) external fixator for treatment of pathological fractures of femoral neck and trochanter secondary to benign lesions 被引量:6
3
作者 ZHANG Chun-lin ZENG Bing-fang +2 位作者 DONG Yang Daria brooks Terrell Martin M. Malawer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78-180,共3页
The treatment of pathological fractures of the femoral neck and trochanteric region secondary to benignlesions can be a challenge for orthopaedic surgeons because of the size and nature of the lesions, the resulting ... The treatment of pathological fractures of the femoral neck and trochanteric region secondary to benignlesions can be a challenge for orthopaedic surgeons because of the size and nature of the lesions, the resulting bony defect, the risk of recurrence, the possible associated deformities, and the risk of osteonecrosis. Numerous treatment modalities have been report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hological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femur secondary to benign lesions. An unsatisfactory outcome in 25% of patients and a complication rate of 45% have been ob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hological fractures benign lesions dynamic condylar screw external fixator
原文传递
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比较
4
作者 张建 王清 +5 位作者 李广州 钟德君 王高举 陈润森 张浩 张鹏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3,共9页
目的:比较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3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3.2... 目的:比较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3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3.2±1.9年(2~9年)。男性31例,女性8例,年龄43.1±16.1岁(13~70岁)。其中22例接受单纯后路钉棒固定术(不植骨组:A组),17例接受后路钉棒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植骨组: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两组间C2/3移位、成角和颈椎前凸角,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三维CT上观察骨折愈合情况、C2/3后方关节突关节(小关节)、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A组99.3±14.2min,B组137.9±19.5min;术中出血量A组94.6±12.6mL,B组140.6±17.8mL,A组比B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A组2例术后发生浅表切口感染,B组1例术后发生浅表切口感染、4例供骨区疼痛,予以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N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SIA分级及Odom′s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2/3成角、移位及颈椎前凸角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9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良好。A组C2/3双侧小关节均自发融合,椎体前缘自发融合1例,椎体后缘自发融合9例,椎体前缘和后缘均自发融合4例;B组C2/3双侧小关节均骨性融合,椎体前缘自发融合0例,椎体后缘自发融合10例,椎体前缘和后缘均自发融合3例;末次随访时,两组C2/3小关节(全部融合)和椎间融合率(A组63%、B组76%)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和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均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C2/3小关节及椎体间融合率相似。不植骨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避免取髂骨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后路钉棒固定 不植骨 自发融合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摘除融合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疗效
5
作者 马祖宁 李要争 +1 位作者 章鑫 陈国豪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73-176,193,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摘除融合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LDH)伴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116例LDH伴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实验组(n=65)。对照组行传统腰椎间盘摘除术;实验组行腰椎间盘突出摘除融合钉棒...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摘除融合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LDH)伴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116例LDH伴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实验组(n=65)。对照组行传统腰椎间盘摘除术;实验组行腰椎间盘突出摘除融合钉棒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手术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影像学参数(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孔间最大高度、棘突顶距)、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植骨融合率。结果:实验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3、6、12个月,实验组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12个月的腰椎影像学参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6、12个月的植骨融合情况较好73.31%、81.54%、90.77%。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摘除融合钉棒固定治疗LDH伴腰椎不稳症的疗效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不稳症 钉棒固定 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 疗效
下载PDF
骨水泥棒外固定支架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6
作者 任远洋 季亮 +4 位作者 胡兴峰 李青松 梁伟 王洋 张博伟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比较骨水泥棒外固定支架与交叉克氏针在力学稳定性方面的差异,为手术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特别是第五掌骨颈开放性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名健康志愿者,采集其手腕关节的三维CT图像数据,首先利...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比较骨水泥棒外固定支架与交叉克氏针在力学稳定性方面的差异,为手术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特别是第五掌骨颈开放性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名健康志愿者,采集其手腕关节的三维CT图像数据,首先利用Mimics Research 21.0、Geomagic Studio 2021软件进行三维图形数据处理,在此基础上应用Solidworks 2020软件构建第五掌骨颈骨折骨水泥棒外固定支架模型(A模型)和第五掌骨颈骨折交叉克氏针固定模型(B模型)。在ANSYS Workbench 17.0中对各模型的材料属性进行赋值、划分网格,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最后通过在第五掌骨头远端关节面进行轴向施加和第五掌骨三点弯曲实验,计算得出两种施压方式的远端骨折块的最大位移,以此评价骨水泥棒外固定支架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的稳定性。结果(1)轴向施压时,A模型远端骨折块的最大位移、最小位移和平均位移的值大于B模型,A模型近端骨折块的最大位移、最小位移和平均位移的值小于B模型,A模型最大相对位移、最小相对位移和平均相对位移大于B模型。(2)在三点折弯给力时,A模型远端骨折块最大位移小于B模型,远端骨折块最小位移等于B模型,近端骨折块的最大位移和最小位移的均值大于B模型,A模型最大相对位移、最小相对位移和平均相对位移大于B模型。(3)与B模型相比较,A模型的总体应力、固定物应力均明显较小。结论骨水泥棒外固定支架及克氏针交叉固定在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方面,在轴向和纵向上的位移及总位移均未超过1 mm,差异较小;但骨水泥棒外固定支架在两种施力方式中与交叉克氏针相比应力更小,提示骨水泥棒外固定支架能提供可靠的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掌骨颈骨折 骨水泥棒外固定支架术 稳定性 交叉克氏针固定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余玉珍 孔来法 丁颖威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417-419,共3页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77.5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小(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均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88%,对照组死亡率为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钢板内固定相比,使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疗效显著,有利于减少骨折区域的出血量,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棒系统 钢板内固定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探 被引量:28
8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9 位作者 尹庆水 夏虹 吴增晖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许俊杰 王智运 邱锋 麦小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折复位不佳者3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共置入直径3.5mm的寰椎、枢椎螺钉各16枚,其中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3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3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1枚、椎板螺钉固定5枚;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左、右旋转均约35°~55°,平均约45°。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颈椎左、右旋转均约50°~70°,平均约60°;随访6~12个月后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颈椎左、右旋转均约80°~90°,平均约8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齿状突骨折 新鲜骨折 钉棒固定 非融合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及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刘安庆 张银光 +1 位作者 王春生 王坤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9期856-858,共3页
目的 :为解决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多样性和繁杂性。方法 :采用股骨 2 0具 ,制成骨折模型 ,分别用 4种方法固定 ,经加载后测出各种固定物的抗弯及抗旋转强度 ;同时 ,总结随访病例 2 71例 ,分析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动力... 目的 :为解决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多样性和繁杂性。方法 :采用股骨 2 0具 ,制成骨折模型 ,分别用 4种方法固定 ,经加载后测出各种固定物的抗弯及抗旋转强度 ;同时 ,总结随访病例 2 71例 ,分析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动力髋螺钉固定最稳定 ,承载最大 ,其次是支架、麦氏鹅头钉 ,而单纯斯氏针最差。临床随访病例与力学实验结果相符。结论 :对于能耐受手术的病人 ,应首选动力髋螺钉 ;否则 ,应尽可能用支架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生物力学 动力髂螺钉 支架
下载PDF
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结合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9
10
作者 龙浩 肖杰 +4 位作者 邹伟 吴陈 张洋 冯明星 符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结合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结合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进行治...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结合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结合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5-18个月)并复查影像学资料。比较术前及最后一次随访Frankel分级、伤椎前缘高度、椎管狭窄程度及Cobb角的情况。结果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41.5±3.7)%恢复至(90.6±2.3)%,椎管狭窄程度由术前(29.3±6.5)%降至(5.5±1.6)%,Cobb角由(29.4±8.3)°降至(5.3±1.4)°,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Frankel神经功能障碍分类显著改善(P〈0.05);术后影像学图片显示椎体高度恢复好,植骨分布均匀,脊柱序列恢复正常,椎管内骨块复位;术后随访12个月影像学图片显示植骨均愈合,椎体高度保持好,无明显临床症状和矫正角度丢失现象;随访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结合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显著,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置钉 钉棒系统复位固定 后路
下载PDF
应用可吸收钉棒治疗关节内骨折 被引量:9
11
作者 郭文健 刘克 +2 位作者 庄桂炉 陈泽锋 郭天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钉、棒治疗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1998年6月~2004年8月,应用自身增强-聚乙酯(self-reinforcedpolyglycolicacid,SR-PGA)、自身增强-聚丙酯(self-reinforcedpoly-L-Lacticacid,SR-PLLA)可吸收螺钉、棒,手术治疗关节内骨... 目的探讨可吸收钉、棒治疗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1998年6月~2004年8月,应用自身增强-聚乙酯(self-reinforcedpolyglycolicacid,SR-PGA)、自身增强-聚丙酯(self-reinforcedpoly-L-Lacticacid,SR-PLLA)可吸收螺钉、棒,手术治疗关节内骨折35例,其中男30例,女5例。年龄4~62岁。均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松质骨骨折。手术时间为伤后3h~29d。应用SR-PGA全螺纹钉9枚,SR-PLLA拉力螺钉26枚,SR-PLLA固定棒15枚。术后行骨牵引或石膏外固定。结果患者术后获随访3~60个月,平均28个月,伤口均期愈合;骨折于1~3个月内达临床愈合,无再移位、感染及局部积液。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根据美国骨科协会(AASO)关节功能评价:优26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4.3%。结论可吸收内固定钉、棒治疗关节内及关节周围骨折,免除了患者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痛苦,是一种有效和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内骨折 可吸收钉棒 内固定
下载PDF
皮下钉棒系统改良置钉法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2
作者 吴晓天 陈农 +2 位作者 潘福根 刘佐庆 何小健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 :探讨皮下钉棒系统改良置钉法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选择性应用钉棒系统改良经髂前下棘和耻骨结节置钉治疗14例Tile B型骨盆骨折,男8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观察患者的... 目的 :探讨皮下钉棒系统改良置钉法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选择性应用钉棒系统改良经髂前下棘和耻骨结节置钉治疗14例Tile B型骨盆骨折,男8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并采用Matta复位标准及Majeed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0.5个月。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2 min;术中出血量10~35 ml,平均18 ml。术后骨折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9~14周,平均12.5周。术后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4例出现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出现单侧股神经麻痹,最终均恢复正常。Matta复位标准结果 ,优7例,良5例,中2例。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为(81.50±8.05)分,其中优5例,良7例,中2例。结论 :应用皮下钉棒系统改良经髂前下棘和耻骨结节置钉固定前环创伤小、复位牢靠、并发症少,是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一种有前景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固定术 钉棒系统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经骶骨骨折脱位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被引量:11
13
作者 付晓玲 张湘生 +2 位作者 邱睿韫 吴凯 吴庆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25-1428,共4页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经骶骨骨折脱位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3月共收治16例经骶骨骨折脱位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16例,Tile分类:C211例,C35例,均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经骶骨骨折脱位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3月共收治16例经骶骨骨折脱位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16例,Tile分类:C211例,C35例,均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应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均获得11~18个月随访,平均14.8个月,定期摄骨盆正位X线片,随访复查未发现螺丝钉和接骨板松动、断裂等现象,无骨盆环明显畸形、骨折不愈合、双下肢不等长。其中外固定钉钉道处表浅感染3例,术后骶神经症状部分恢复。根据Matta评分标准,对术后骨盆X线片进行测量,优12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3.7%。结论椎弓根螺钉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是治疗经骶骨骨折脱位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外固定支架 旋转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
下载PDF
地震伤C1型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 被引量:8
14
作者 邓少林 权毅 +5 位作者 屈波 马泽辉 关静 潘显明 蒋凯 梁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227-1229,共3页
[目的]探讨地震伤C1型骨盆骨折经皮微创技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3例Tile分类C1型骨盆骨折患者采取前环骨盆外固定架结合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拉力螺钉复位固定骶髂关节。[结果]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成... [目的]探讨地震伤C1型骨盆骨折经皮微创技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3例Tile分类C1型骨盆骨折患者采取前环骨盆外固定架结合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拉力螺钉复位固定骶髂关节。[结果]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成功,外固定架固定骨盆前环复位良好,术后复查X线片复位满意。[结论]外固定架结合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是治疗骨盆C1型骨折的最好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微创 拉力螺钉 外固定架 地震伤
下载PDF
经皮螺钉内固定结合支架外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英勇 程少文 +4 位作者 陈克伟 李红波 顾运涛 孟珠龙 彭磊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4期116-119,125,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螺钉内固定结合支架外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螺钉内固定结合支架外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28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8例患者均成功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 目的评价经皮螺钉内固定结合支架外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螺钉内固定结合支架外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28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8例患者均成功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8个月)。全部病例均在6个月内I期愈合(平均3.8个月),1例出现大腿外侧皮肤麻木感,考虑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对症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2例出现钉道反应,加强换药后反应消失。随访按Tornetta标准评价:19例优,7例良好,2例可,优良率92.8%;按Majeed功能评分表评分:16例优,8例良好,3例可,1例较差,优良率85.7%。结论经皮螺钉内固定结合支架外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微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经皮 螺钉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
下载PDF
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周围骨折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超 阮狄克 +3 位作者 何勍 王鹏建 孙笑非 李景云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9年第5期411-412,417,共3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棒治疗关节周围骨折的效果。方法2002年8月-2005年12月,应用自身增强聚乙酯(SR-PGA)、自身增强聚丙酯(SR-PLLA)可吸收螺钉、棒,治疗关节周围骨折3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5例,年龄16-64岁。手术均在伤后4h-7d内完...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棒治疗关节周围骨折的效果。方法2002年8月-2005年12月,应用自身增强聚乙酯(SR-PGA)、自身增强聚丙酯(SR-PLLA)可吸收螺钉、棒,治疗关节周围骨折3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5例,年龄16-64岁。手术均在伤后4h-7d内完成,术后行皮肤牵引或石膏外固定。结果患者术后随访24-61个月,平均41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0周。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根据美国骨科协会(AASO)关节功能评价:优21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91.9%。结论应用可吸收内固定钉、棒固定是一种有效治疗关节内及关节周围骨折的方法,良好的疗效基于合理选择适应证及正确的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周围骨折 可吸收钉棒 骨折内固定
下载PDF
改良Endobutton系统重建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强 沈影超 +3 位作者 张永良 蒋晓伟 姚平 陈俊 《骨科》 CAS 2014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 观察改良Endobutton系统技术重建下胫腓联合体的治疗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 2011年2月至2011年9月对25例患者采用改良的Endobutton系统技术重建下胫腓联合复合体治疗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与往年18例采用金属螺... 目的 观察改良Endobutton系统技术重建下胫腓联合体的治疗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 2011年2月至2011年9月对25例患者采用改良的Endobutton系统技术重建下胫腓联合复合体治疗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与往年18例采用金属螺钉固定的患者进行对比.通过随访及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踝功能评分,评估该技术的疗效.结果 Endobutton组患者为25例,随访时间24.0~32.0个月,平均(26.2&#177;2.4)个月.依据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7例,良6例,一般2例;金属螺钉组为18例,随访时间18.0~20.0个月,平均(16.2&#177;3.4)个月,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9例,良6例,一般3例.Endobutton组优良率、评分值较属金属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复合体为优(χ2=46.8,P<0.05).结论 改良Endobutton系统技术治疗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恢复了下胫腓联合的正常运功功能、作用确切,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外固定器 骨螺丝 骨重建
下载PDF
两种后路内固定结合单开门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9
18
作者 唐少龙 黄庆华 +4 位作者 吴罗根 周文华 曹华敏 陈大勇 袁野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比较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3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术(微型钛板组),24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钉棒固定术(钉棒组)。比较... 目的比较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3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术(微型钛板组),24例行后路颈椎板成形钉棒固定术(钉棒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VAS评分、术后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术后活动度影响及手术并发症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微型钛板组为(23.8±8.1)个月,钉棒组为(23.6±8.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两组手术后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痛VAS评分:术前钉棒组显著高于微型钛板组(P<0.05),术后两组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矢状径:两组术后3 d和未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改善明显优于钉棒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活动度均较术前减少(P<0.05),钉棒组减少的度数明显大于微型钛板组(P<0.05)。结论后路颈椎板成形术钉棒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微型钛板对颈椎的活动度影响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微型钛板固定 螺杆系统固定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钉棒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梁鸿志 周立 +3 位作者 姚树俊 刘照树 张潇 赵晗程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棒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9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4例,女性45例;年龄24~63岁,平均41.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5例...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棒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9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4例,女性45例;年龄24~63岁,平均41.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5例,摔伤37例,道路交通伤37例;骨折部位:T1123例、T1222例、L127例、L227例;骨折类型:压缩性骨折51例,爆裂性骨折48例。将入选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53,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和B组(n=46,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功能改善、疼痛情况、影像学指标情况,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81.6±5.3)min vs.(102.8±4.8)min]、住院时间[(8.1±1.4)d vs.(11.1±1.9)d]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52.8±4.1)mL vs.(66.6±3.1)mL]少于A组(P<0.05);B组术后1、3、12个月VAS评分均低于A组[(3.6±0.4)分vs.(4.6±0.4)分,(2.4±0.4)分vs.(3.5±0.4)分,(0.9±0.2)分vs.(1.8±0.2)分,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低于A组[(25.1±3.3)分vs.(33.2±3.9)分,(16.9±2.4)分vs.(23.7±3.7)分,(9.2±1.1)分vs.(15.8±2.2)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后凸Cobb角较术前下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较术前升高(P<0.05);但A、B两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9%vs. 10.87%,P>0.05)。结论相对于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在获得同等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 钉棒 内固定
下载PDF
Quadrant微创通道下与传统开放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单纯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7
20
作者 康飞科 丘德赞 +4 位作者 李荣祝 黄孝英 覃俊君 赵勇 潘崧木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比较Quadrant微创通道下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纯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57例,其中微创组27例,采用Quadrant微创系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开放组30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两组患... 目的比较Quadrant微创通道下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纯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57例,其中微创组27例,采用Quadrant微创系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开放组30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前后VSA评分及Cobb角变化。结果与开放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短(P均<0.05),术后VSA评分低于开放组(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Quadrant脊柱微创系统下进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单纯胸腰椎骨折具有切口小、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微创手术 QUADRANT系统 椎弓根 钉棒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