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a Breeze Front Storm and Its Composite Analysis in Beibu Gulf
1
作者 LU Wei-ping LIANG Wei-liang +3 位作者 LI Jiang-nan LIN Zhen-min LIN Mo LI Ji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9期20-23,27,共5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sea breeze front storm and its composite analysis in Beibu Gulf. [Method] By dint of routine observation data, ground automatic meteorology data and European numerical mode grid da...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sea breeze front storm and its composite analysis in Beibu Gulf. [Method] By dint of routine observation data, ground automatic meteorology data and European numerical mode grid data, rainstorm caused by sea breeze in Guangxi during 1990 and 2007 and the strong convection triggered by sea breeze on June 5 in 2008 were expound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figuration of circulation in the low and high latitude of breeze front of middle scale were summarized. [Result] Sea breeze front storm system was an important middle scale sea breeze front system that triggered storm in the Beibu Gulf. Sea breeze in Beibu Gulf occurred most easily during the southwest monsoon eruption period. Case study pointed out that after sunrise, the continental and island temperature in Beibu Gulf turned from warm-ocean-cold-island into warm-island-cold-ocean. The southerly airstream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met with the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 and dry northerly airstream in Beibu Gulf, and triggered vertical circulation and stimulated ground middle scale sea breeze front system. Composite analysis referred to the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cean and continental temperature in Beibu Gulf. The upper air of south China was in strong divergence center. The air pressure was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 Beibu Gulf was in the southerly torrent belt in front of the trough and after the latitude in cyclonic circulation convergence area. The strata unstable structure of the divergence in the upper air and the convergence in the lower layer and the 'pumping effect' provided upward dynamics for the ocean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The southerly brought rich water vapor to the Beibu Gulf, which was conductive to the formation of strong convective cloud system in the lower layer and the generation of precipitatio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ale convectiv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bu gulf sea breeze front CHARACTERISTICS Composite analysis China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Study on Geological an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in the Region of 1969 M 7.4 Bohai Sea Earthquake 被引量:8
2
作者 Xu Jie, Gao Zhanwu, Sun Jianbao, and Song Changqing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29,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1年第4期365-379,共15页
A more detailed and deep-going analysis of tectonic conditions for the 1989 Bohai Sea M 7.4 earthquake area has been made based on the data of oi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ults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es. The ob... A more detailed and deep-going analysis of tectonic conditions for the 1989 Bohai Sea M 7.4 earthquake area has been made based on the data of oi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results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es. The obtained result fills the gap in seismotectonic research of Large Bohai Sea earthquake area of North China. The earthquake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enozoic rifted basin of the Bohai Gulf, along the intersection zone between the NNE-trending Yingkou-Weifang fault zone and the NW-trending Beijing-Penglai fault zone. In the early-Tertiary fault-depression stage, three sets of faults, the NNE-, NW-, and W-E-trending faults, were developed in the upper crust in the area. They are listric and planar in the form, of normal fault character and mostly the major faults in faulted depressions. In the fault-depression stage since late Tertiary, the preexisting faults have undergone movement to different extent. Meanwhile, a new NE-trending Huanghekou (Yellow River Mouth)-Miaoxibei fault zone was developed. The focal faulting of the M 7.4 earthquake, striking to N45°E and dipping to SE, is nearly vertical, with dextral strike-slip nature, and buried down to depth of 15~34 km. The seismogenic fault for the large earthquake is not the Yingwei fault, but the newly generated Huanghekou-Miaoxibei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gulf basin bohai sea Ms7.4 EARTHQUAKE Newly generated FAULT zone LIS tric FAULT
下载PDF
The research of sea-land breeze (SLB) on the west coast of Bohai Bay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
3
作者 Wei Gu LaiYin Zhu +6 位作者 WeiJia Cui Ning Li JianOu Cong YingJun Xu ShuQing Huang HaiYang Yu LanTao Li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1年第3期264-273,共10页
Four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ere set up in a line from beach to inl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west coast of Bohai Bay. Wind direction and velocity at altitudes of 2 m, 4 m and 12 m were surveyed with 10 minut... Four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ere set up in a line from beach to inl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west coast of Bohai Bay. Wind direction and velocity at altitudes of 2 m, 4 m and 12 m were surveyed with 10 minute intervals. On "Sea-Land Breeze" (SLB) days, the transition from sea breeze to land breeze was very evident in the study area. Direction of sea breeze was basic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coast and mainly from the ENE and E. Duration of sea breeze varied by the stations' distance to the coastline, and the near-coast wind velocity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inland and decreases as it reaches inland. There was increased development of SLB on sunny days than on overcast days. The term "Climatic Coastal Zone" can be defined for the area influenced by SLB, which reaches more than 74 km inland on a typical SLB day but less than 10 km on a non-typical SLB 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sea-land breez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climatic coastal zone
下载PDF
遗产综合体构建研究--以盐城世界自然遗产为例
4
作者 陈耀华 魏天星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6,共6页
世界遗产管理已经进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须探索保护与发展联动的管理模式。借鉴“旅游综合体”这一功能复合、高效互动、以点带面的旅游开发模式,在遗产地构建“遗产综合体”,即以遗产保护为核心,由与遗产相关的监测、研究... 世界遗产管理已经进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亟须探索保护与发展联动的管理模式。借鉴“旅游综合体”这一功能复合、高效互动、以点带面的旅游开发模式,在遗产地构建“遗产综合体”,即以遗产保护为核心,由与遗产相关的监测、研究、展示、服务、产业等多种设施或机构以及管理体制、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等制度环境共同构成的功能复合体。它遵循多元综合、保护与发展联动、区域促进等原则,旨在实现遗产保护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I期)为例,探讨盐城遗产综合体的现状、问题和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世界遗产 遗产综合体 可持续发展 盐城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下载PDF
渤海湾海陆风环流及臭氧特征分析
5
作者 杨宇辉 张金强 +4 位作者 陈洪滨 陈红岩 何文英 潘继东 南卫东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2期8-15,共8页
利用2023年夏季在乐亭县开展的观测实验数据和相关气象数据及环境数据,分析渤海湾地区海陆风环流及其对臭氧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陆风环流可以影响臭氧在海陆间输送,可能导致渤海湾上空及沿海地区臭氧污染。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解析... 利用2023年夏季在乐亭县开展的观测实验数据和相关气象数据及环境数据,分析渤海湾地区海陆风环流及其对臭氧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陆风环流可以影响臭氧在海陆间输送,可能导致渤海湾上空及沿海地区臭氧污染。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解析共有5条主要气团轨迹影响到实验观测地区,其中有2条偏南方向气团通过短距离输送进入实验地区,对该区域的臭氧污染贡献率高达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海陆风环流 臭氧污染 地基观测 轨迹模拟
下载PDF
海风锋在渤海西岸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7
6
作者 东高红 何群英 +2 位作者 刘一玮 解以扬 戴云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00-1107,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中尺度TJ-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天津宁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对沿岸局地暴雨的触发机理。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是在...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中尺度TJ-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天津宁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对沿岸局地暴雨的触发机理。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是在有利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暴雨发生地存在局地层结不稳定和较好的水汽条件。海风锋本身有一辐合抬升区,区域内有弱对流存在;当海风锋移到局地存在层结不稳定且水汽充足的区域,其抬升区的辐合上升运动迅速加强,从而触发该地区雷暴的新生发展;海风锋与迎面移来的雷暴相遇,会对雷暴的加速发展起到加强作用。利用中尺度WRF模式输出资料进行分析看到,两条辐合线相交处易激发出强雷暴,雷暴出现在近地层大气暖干区的北端、湿空气的交汇处;海风锋对雷暴的新生发展有明显的触发抬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海风锋 局地暴雨 触发机理 中尺度TJ-WRF模式
下载PDF
渤海湾海风锋与雷暴天气 被引量:32
7
作者 王彦 于莉莉 +1 位作者 朱男男 汪靖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5-251,共7页
利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到的2008年6~9月共56次渤海湾海风锋天气过程资料、255m高的气象铁塔资料及相应的自动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的气候特征,包括渤海湾海风锋出现的时间、频率和海风锋触发形成雷暴天气的演变特征... 利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到的2008年6~9月共56次渤海湾海风锋天气过程资料、255m高的气象铁塔资料及相应的自动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的气候特征,包括渤海湾海风锋出现的时间、频率和海风锋触发形成雷暴天气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8年6~9月雷达共观测到渤海湾海风锋56次;每日海风锋的形成时间有所不同,最早形成时间是09:30(北京时,下同),最晚在16:00;维持时间也各有长短,最长维持时间为6.5 h,最短的仅1 h;伸展到内陆的一般距离为70~80 km,最远距离达120 km,高度一般为1.5 km,最高为2.0 km。同时,结合2002-2007年典型的海风锋天气个例分析表明,单一海风锋由于水平范围小,垂直厚度最高为2 km,一般不能形成雷暴天气。但是,当它与西边很弱的冷锋形成一定角度(30°~90°)碰撞时,在碰撞的交叉处能够形成雷暴天气;当海风锋与其它系统呈追赶碰撞时,一般不能形成雷暴天气;当海风锋与其它系统平行碰撞时,有时雷暴加强,有时雷暴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回波特征 渤海湾海风锋 雷暴天气
下载PDF
海底表层沉积物中苯系物含量对海域油气指示作用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秦婧 汪双清 +2 位作者 孙玮琳 杨佳佳 沈斌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5-790,共6页
国内外研究表明钻井岩心和海底沉积物样品中单环芳烃(BTEX)指标异常与油气藏直接相关并具有高分辨、高精度特征,是有价值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指标;但由于较深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检测技术成本较高,限制了BTEX指标在海域油气化探工作中的... 国内外研究表明钻井岩心和海底沉积物样品中单环芳烃(BTEX)指标异常与油气藏直接相关并具有高分辨、高精度特征,是有价值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指标;但由于较深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检测技术成本较高,限制了BTEX指标在海域油气化探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本文利用渤海北部辽东湾海域浅海的表层沉积物,通过热解析与气相色谱技术方法对其苯系物含量的特征开展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油气藏和生油凹陷上方的苯系物含量总体高于凹陷外样品,尤其是对二甲苯和间二甲苯均表现出明显差异,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的苯系物含量对生烃凹陷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文证实了利用表层沉积物中BTEX含量预测含油气前景区的有效性,热解析气相色谱检测苯系物含量方便快捷,减小了采样成本和分析成本,显示该技术方法在海域油气化探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对苯系物含量异常点的分析表明,在沿岸及张性断裂上方BTEX含量出现异常高值,显示人类活动以及断裂构造对表层沉积物中的苯系物含量有明显影响,因此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地质特征和其他化探指标综合分析,以降低单一化探指标的多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辽东湾 苯系物 沉积物 油气化探
下载PDF
渤海湾海风锋触发雷暴的观测和模拟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彦 高守亭 梁钊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48-854,共7页
利用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比分析了2007年8月13日海风锋触发雷暴天气的发生、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海风锋起始生消时间、形态特征和位置基本吻合。数值模拟能够更清晰地显示... 利用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比分析了2007年8月13日海风锋触发雷暴天气的发生、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海风锋起始生消时间、形态特征和位置基本吻合。数值模拟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海风锋的物理量特征,也能反映出海风锋前端是东南风和东北风交汇的辐合带,在850 hPa以下向内陆推进过程中呈气温降低和湿度增加的特点,并逐渐形成增厚的热内边界层。从水汽和温度的水平分布来看,海风锋前端为温度和湿度等值线的密集区,海风锋背后为冷湿气团。另外,虽然未能模拟出阵风锋的细线回波,但模拟出阵风锋为干冷气流。雷暴四周均存在低层辐散下沉气流,只是雷暴主体前部阵风锋的辐散气流较强,而多普勒天气雷达仅能观测雷暴主体前部的阵风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海风锋与阵风锋碰撞后,在碰撞交叉处形成雷暴天气,数值模拟揭示了碰撞交叉处形成雷暴天气的物理量特征,即:有明显的垂直运动和散度特征;广义理查逊数的分布特征也较显著,其厚度在1.0 km左右,CAPE值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海风锋触发雷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引发北部湾大暴雨过程的海风锋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卢伟萍 李江南 +3 位作者 梁维亮 林振敏 黄嘉宏 林宗桂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45-952,共8页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2008年6月5日北部湾一次引发大暴雨过程的海风锋系统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模式成功模拟出了降水落区、强度及时间变化;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海陆风环流引发的中小尺度海风锋系统所造成。(2)日出至午...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2008年6月5日北部湾一次引发大暴雨过程的海风锋系统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模式成功模拟出了降水落区、强度及时间变化;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海陆风环流引发的中小尺度海风锋系统所造成。(2)日出至午后14时,北部湾沿海区域,伴随着西南强风气流和出海高压后部的东南风气流,来自印度洋海域和南海海域的两股相对高温、高湿空气在与内陆相对较干较冷的空气相遇,来自洋面的两股暖平流叠加,造成温度梯度增大;暖湿气流堆积后,不稳定能量增加,激发了对流运动,引发海风锋生。降水区域大致位于两个不稳定能量轴之间,随着能量轴的移动而移动,同时能量轴在不断深入内陆的过程中不断消耗减弱,降水强度随着减弱。(3)此次海风锋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整个过程集中在日出至14时前后,海陆温度的分布是由暖海冷陆转变成暖陆冷海的过程中。海风锋的整个垂直对流尺度大约在5 km,主要的对流发生在950~800 hPa层(约0.6~2.0 km),水平尺度约40~60 km,是一种近地面层的中-β尺度系统。(4)海风锋自海岸线向内陆的入侵过程中强度逐渐减小。空气流厚度紧靠锋面处较低,其后迅速增大,锋面过后空气流厚度缓慢减小,充分表现出海风锋结构上存在的一个隆起的"头"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辐射传输 光谱响应 敏感性分析 示踪信号 图像纹理 晴空区导风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一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梁钊明 高守亭 王彦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3-745,共13页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渤海湾地区2009年9月26日一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较好地重现了这次天气过程以及海风锋的结构和特征。结果显示,海风锋锋后是较为深厚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渤海湾地区2009年9月26日一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较好地重现了这次天气过程以及海风锋的结构和特征。结果显示,海风锋锋后是较为深厚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水汽高值区,锋后水汽高值区的形成源于海风的堆积和往高空输送,而锋后对流不稳定能量的产生归因于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的降低以及平衡高度的升高,这些高度变化则源于冷湿海风给低层大气带来的降温和增湿,其中给低层大气带来的增湿是主要影响因子。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相向碰撞时,对流系统容易进入海风锋锋后触发强对流不稳定能量形成强对流运动,同时弱对流抑制为对流运动的触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强对流运动把海风锋锋后充沛的水汽往上输送,从而造成强降水天气。另外,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碰撞后沿着海风锋锋后移动可能更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展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碰撞 海风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渤海湾一次罕见持续性海雾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汪靖 郭玲 +2 位作者 吴振玲 史得道 罗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2-118,147,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NCEP提供的FNL客观分析资料以及NOAA提供的最优海温插值资料,诊断分析了2013年1月27-31日渤海湾罕见持续性海雾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罕见海雾发生在中纬度高空暖性高压脊、大气层结...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NCEP提供的FNL客观分析资料以及NOAA提供的最优海温插值资料,诊断分析了2013年1月27-31日渤海湾罕见持续性海雾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罕见海雾发生在中纬度高空暖性高压脊、大气层结稳定的气象背景下。渤海湾位于中国东部海域高压后部,有利于低纬度暖湿水汽向渤海湾输送和汇合,为海雾的形成、发展提供有利水汽条件。低空西南急流迅速发展,近海面层大气湍流发展加强,渤海湾位于急流左侧的辐合气流中,导致大量水汽和暖湿平流往渤海湾输送、聚集,渤海湾海气温差出现明显的由正向负转折,由平流蒸发雾转为冷却雾,边界层内逆温发展加强且逆温层高度增高,上述因素是海雾发展加强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31日白天水汽通量、温度平流、水汽辐合及垂直运动的空间配置达到最好,特强浓雾天气因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海雾 成因分析 边界层特征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的资料诊断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梁钊明 高守亭 王彦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7-616,共10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地面自动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近年来7次典型的渤海湾地区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资料分析显示对流系统正面碰撞海风锋时(偏东西向碰撞)得到显著发展,而追赶碰撞海风锋时(偏南北向)则没有明显加强。海风锋...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地面自动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近年来7次典型的渤海湾地区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资料分析显示对流系统正面碰撞海风锋时(偏东西向碰撞)得到显著发展,而追赶碰撞海风锋时(偏南北向)则没有明显加强。海风锋移动沿途近地面出现明显的降温和风切变可以帮助判断海风锋的移动位置。高层稳定的偏西风有利于引导对流系统与西进海风锋发生正面碰撞。而低层的风场辐合则有利于碰撞过程中对流运动的发生,同时副高西北侧的水汽输送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渤海湾地区地形的热力效应形成的低层偏中性层结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生,另外,在高空偏西风环境下地形可能对与海风锋碰撞的对流系统的触发或加强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海风锋 碰撞 资料分析
下载PDF
利用太阳光度计反演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总量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文煜 高润祥 +2 位作者 刘洪韬 郭军 王彦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9-843,共5页
利用CE-318型太阳光度计936 nm水汽吸收通道的太阳辐射观测值和太阳光度计在该通道的透过率与水汽量关系,采用瞬态法反演了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总量。结果表明:利用太阳光度计936 nm通道可以反演晴空大气柱水汽总量,其局限性是要在晴... 利用CE-318型太阳光度计936 nm水汽吸收通道的太阳辐射观测值和太阳光度计在该通道的透过率与水汽量关系,采用瞬态法反演了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总量。结果表明:利用太阳光度计936 nm通道可以反演晴空大气柱水汽总量,其局限性是要在晴空下使用;渤海湾西岸大气柱水汽含量时间分布极不均匀;不同季节晴空日的水汽含量日变化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光度计 瞬态法 渤海湾 大气柱水汽总量
下载PDF
MODIS和GOCI卫星遥感反射率产品在浑浊海区交叉检验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军 朱建华 +2 位作者 高飞 杨安安 陈春涛 《海洋技术》 2015年第1期15-20,共6页
对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GOCI)和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传感器在中国渤海辽东湾海区的卫星大气校正算法开展评估工作。主要对比了GOCI和MODIS的412 nm,443 nm,488 nm,547 nm,678 nm波段的... 对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GOCI)和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传感器在中国渤海辽东湾海区的卫星大气校正算法开展评估工作。主要对比了GOCI和MODIS的412 nm,443 nm,488 nm,547 nm,678 nm波段的遥感反射率(Remote Sensing Reflectance:Rrs)。结果表明:GOCI的去云算法较严格,在卫星有效数据覆盖率方面差于MODIS;遥感反射率产品比对结果表明:GOCI和MODIS的遥感反射率产品有较好的线性相关,且GOCI反演值大于MODIS反演值;分区域的对比结果表明,MODIS和GOCI的遥感反射率差异随着水体的浑浊度增加而增大,GOCI需要开发适用于近岸水体的大气校正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CI MODIS 遥感反射比 辽东湾 交叉检验 中国渤海 高浑浊海区
下载PDF
北部湾海风锋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卢伟萍 梁维亮 李菁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0年第3期1-4,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地面自动气象资料及欧洲数值模式格点数据,对1990~2007年广西暖区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影响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并重点就由于中-β尺度对流系统海风锋系统所引发的暖区暴雨天气过程个例进行了综合分析,首次指...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地面自动气象资料及欧洲数值模式格点数据,对1990~2007年广西暖区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影响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并重点就由于中-β尺度对流系统海风锋系统所引发的暖区暴雨天气过程个例进行了综合分析,首次指出海风锋系统作为一个中尺度系统,是触发北部湾暖区暴雨的一个重要中-β尺度系统,并归纳出北部湾海风锋暴雨海风锋系统环流配置的主要特征,得到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海风锋 气候特征 统计分析
下载PDF
渤海湾天津段水体质量评价及污染源分类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丕波 王海荣 +2 位作者 闫晶 武力 殷学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4-121,共8页
对采自渤海湾地区的水体样品进行了多项污染指标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呈弱碱性,主要污染物质为无机氮、锌、铅和汞。除无机氮外,其他指标基本符合二类水质标准。而无机氮浓度符合三类水质标准。研究区水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陆地河... 对采自渤海湾地区的水体样品进行了多项污染指标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呈弱碱性,主要污染物质为无机氮、锌、铅和汞。除无机氮外,其他指标基本符合二类水质标准。而无机氮浓度符合三类水质标准。研究区水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陆地河流输入是影响研究区水质的主要因素,而养殖活动、石油开采、工业和民用污水排放等对研究区水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为渤海环境治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进一步参考依据,并建议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既有或者潜在的影响渤海湾水质的因素进行分别控制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污染 污染源
下载PDF
2008年北部湾一次海风锋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卢伟萍 梁维亮 林墨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0年第4期16-19,共4页
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多普勒雷达探空数据、FY卫星云图反演数据,对2008年6月5日发生在北部湾海域的一次海风锋触发形成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归纳出本次北部湾海风锋系统活动的特征。结果表明,本次海风锋为一个中-β尺度... 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多普勒雷达探空数据、FY卫星云图反演数据,对2008年6月5日发生在北部湾海域的一次海风锋触发形成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归纳出本次北部湾海风锋系统活动的特征。结果表明,本次海风锋为一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主要受偏南海风、偏北陆风和出海高压后部东风波动的共同影响而形成,锋面呈现东西两端,其中东段深入内陆约15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海风锋 活动特征
下载PDF
北部湾海风锋暴雨过程及合成分析
19
作者 卢伟萍 梁维亮 +3 位作者 李江南 林振敏 林墨 李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21307-21310,共4页
[目的]研究北部湾海风锋暴雨过程及合成。[方法]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地面自动气象资料及欧洲数值模式格点数据,对1990~2007年期间广西海风锋引起的暴雨天气过程并结合2008年6月5日海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个例进行统计和合成分析,归纳出... [目的]研究北部湾海风锋暴雨过程及合成。[方法]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地面自动气象资料及欧洲数值模式格点数据,对1990~2007年期间广西海风锋引起的暴雨天气过程并结合2008年6月5日海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个例进行统计和合成分析,归纳出北部湾中尺度海风锋系统高低空环流配置的主要特征。[结果]海风锋系统是触发北部湾暴雨的一个重要中尺度系统;在西南季风爆发期间最易激发北部湾海风锋锋生。个例分析初步指出日出后,北部湾海陆温度逐渐由暖海冷陆转变成暖陆冷海,高温高湿的偏南气流与相对低温干燥的偏北气流在北部湾海区交汇,引发垂直环流并激发近地面层的中尺度海风锋系统。合成分析指出了北部湾海风锋锋生的环流特征,即华南上空高层处于强辐散中心,越往低层气压场呈东高西低的形势,北部湾海域位于槽前高后的偏南风急流带,呈气旋性环流的辐合区;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层结不稳定结构和"抽气效应"为海风环流发展所必须的上升动力,偏南风为北部湾区域带来了丰富的水汽,有利于低层强对流云系的形成和降水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的特征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海风锋 暴雨过程 特征 合成分析
下载PDF
我国渤海污染防治法律路径探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晓滨 都博洋 《天津法学》 2022年第1期5-13,共9页
渤海是中国的最大内海,但工业的集聚排放对渤海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各级立法与行政机关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形成了一套包括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跨区域跨部门的环境污染防治协调制度与专项整治... 渤海是中国的最大内海,但工业的集聚排放对渤海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各级立法与行政机关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形成了一套包括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跨区域跨部门的环境污染防治协调制度与专项整治计划在内的渤海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体系。但我国目前仍存在立法协作不足,配套立法落后,跨区域协调不足等问题。借鉴《长江保护法》立法经验,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已经取得重大成果的背景下,未来渤海污染防治的完善,需要中央层面制定渤海特别法,实行完善“湾长制”,完善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配套立法,建立专门跨区域环境治理协作机制,从而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成果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环境保护 专项治理 渤海特别法 湾长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