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波束测深和图像分割的海底地貌边界提取研究
1
作者 屈杨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6期38-42,共5页
为了获取完整清晰海底地貌边界,为海洋工程建设与环境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设计多波束测深和图像分割的海底地貌边界提取方法。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采集海底地貌测深数据,利用数据生成海底地貌深度图像,经灰度化、滤波及增强处理此深度图... 为了获取完整清晰海底地貌边界,为海洋工程建设与环境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设计多波束测深和图像分割的海底地貌边界提取方法。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采集海底地貌测深数据,利用数据生成海底地貌深度图像,经灰度化、滤波及增强处理此深度图像后,获取高质量海底地貌灰度图像,结合全局阈值分割方法分割此灰度图像,获得图像内海底地貌边界部分,实现海底地貌边界提取。结果表明,该方法根据测深数据生成的图像质量好,对比度高,暗处细节清晰,提取的海底地貌边界清晰、完整,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测深 海底地貌 边界提取 深度图像 增强处理 全局阈值分割
下载PDF
多波束测深技术在渤海曹妃甸海域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曹凡凡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4期68-70,共3页
为了充分利用多波束测深技术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全覆盖、高精度的特性,文章以渤海曹妃甸海域为例,通过精细的作业部署和质量控制,获得了米级的海底地形地貌数据,揭示了渤海曹妃甸海底地质沉积类型和地形特征,并发现了塌陷及洼地等地貌特征... 为了充分利用多波束测深技术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全覆盖、高精度的特性,文章以渤海曹妃甸海域为例,通过精细的作业部署和质量控制,获得了米级的海底地形地貌数据,揭示了渤海曹妃甸海底地质沉积类型和地形特征,并发现了塌陷及洼地等地貌特征,拓展了对海底地质和沉积动力机制的理解。研究表明,多波束测深技术在海洋工程和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加强对多波束测深技术的跨学科研究,以提升其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测深技术 渤海曹妃甸海域 海底地貌
下载PDF
珠江河网横向汊道水位演变特性及原因探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博 蔡华阳 +4 位作者 杨昊 王博芝 刘锋 魏稳 欧素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3-330,共18页
珠江河网横向汊道体系是维持三角洲河网动力平衡的独特地貌结构,具有泄洪纳潮的重要功能,探讨该结构水位的阶段性演变及其影响因子辨识是河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采用流量驱动的R_TIDE数据驱动模型,对研究区域内“容桂-凫洲水道... 珠江河网横向汊道体系是维持三角洲河网动力平衡的独特地貌结构,具有泄洪纳潮的重要功能,探讨该结构水位的阶段性演变及其影响因子辨识是河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采用流量驱动的R_TIDE数据驱动模型,对研究区域内“容桂-凫洲水道”和“潭洲-前航道”两个典型横向汊道体系共8个站点的日均水位序列进行分解,分离出由上游流量驱动引起的水位变化及地形和海平面共同驱动的水位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水库的调蓄作用,在“容桂-凫洲水道”,流量驱动导致冬季日均水位抬升(平均为0.04m),其余三季日均水位下降;“潭洲-前航道”则由于北江流量增大导致流量驱动的日均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平均为0.17 m)。由于地形下切和海平面上升,地形和海平面共同驱动的日均水位变化普遍为负值(除南沙、黄埔站分别为0.11、0.07 m),“容桂-凫洲水道”中下部河段在秋季受海平面上升(秋季海平面高程最大)影响大于河床地形下切效应导致水位抬升,而其余站点主要受到疏浚、采砂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形下降影响,水位下降,且上游变化幅度明显大于下游;对径潮动力方差贡献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容桂-凫洲水道”和“潭洲-前航道”夏季径流对水位的方差贡献率平均分别减小10%和15%,冬季则平均分别减小5%和3%,显示出强人类干预后总体呈现泄洪压力减小,纳潮能力增强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 水位梯度 RTIDE数据驱动模型 流量驱动 地形和海平面共同驱动
下载PDF
声纳和浅剖在渤西管线物探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鲲 孙艳军 +2 位作者 隋海琛 邢存良 田春和 《水道港口》 2003年第1期43-47,共5页
油气管线的埋深、裸露、悬空直接影响油田和安全生产。介绍了声纳和浅剖在管线物探调查中的使用方法和调查程序 ,并进行分析总结 ,对管线的下一步保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 调查 浅层剖面仪 旁侧声纳 海底地貌 地质构造 油气管线 物理勘探 水下地形测量
下载PDF
埕岛海域水深地形特征及冲淤规律探讨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效国 朱孝强 《黄渤海海洋》 CSCD 2000年第1期34-39,共6页
介绍了埕岛海域水深及地形特征 ,简述了埕岛海域经历的快速冲刷、缓慢冲刷及冲淤调整的 3个阶段 ,探讨了位于局部高部位、平坦海底及过渡地带 3种井场的冲淤规律。
关键词 水深 地形 海底地貌 冲淤规律 埕岛海域
下载PDF
尼日尔盆地某深水海底扇发育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艳军 鲍志东 +3 位作者 王星 孙立春 李燕 陈志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12,117,共7页
深入分析了深水勘探"金三角"之一的尼日尔盆地某深水海底扇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提出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分区控制的深水海底扇相展布模式,认为不同重力流类型对沉积物的搬运能力是不同的,从陆坡顶部向盆地方向,重力... 深入分析了深水勘探"金三角"之一的尼日尔盆地某深水海底扇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提出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分区控制的深水海底扇相展布模式,认为不同重力流类型对沉积物的搬运能力是不同的,从陆坡顶部向盆地方向,重力流沉积类型存在"蠕动—滑动—滑塌—碎屑流—浊流"的演化过程.对海平面波动和古地貌对深水海底扇发育的控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平面变化控制了深水海底扇发育的规模,古地貌控制了海底扇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海底扇 相展布模式 海平面变化 古地貌 尼日尔盆地
下载PDF
古代中国探测南海珊瑚岛礁的历史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昆勇 余克服 王英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共7页
古代探测南海珊瑚岛礁是中国发现、管理和开发南海诸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漫长历史活动集航海技术、渔民生产、岛礁地貌、海洋生态、领土主权于一体,是古代中国开发利用南海诸岛的重要历史证据。从属性来看,南海珊瑚岛礁的发现、管理... 古代探测南海珊瑚岛礁是中国发现、管理和开发南海诸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漫长历史活动集航海技术、渔民生产、岛礁地貌、海洋生态、领土主权于一体,是古代中国开发利用南海诸岛的重要历史证据。从属性来看,南海珊瑚岛礁的发现、管理和开发在古代中国历史中不断演进,古代中国各朝代对南海珊瑚岛礁管理既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形成了中国南海多元、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历史画卷;从归属来看,南海珊瑚岛礁的管理和开发推动了古代中国各个更替朝代在海洋领域发展的历史演进,历代中国人民在南海诸岛生产生活,进而推动南海诸岛主权归属很早进入中国领土版图的渊源历史;从主体来看,历史发展形成了多层次而又具传承性的南海珊瑚岛礁主体,南海问题发展中也应将南海珊瑚岛礁视为一个历史发展主体,它既拥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发展积淀,又面临着颇具争议的南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国 南海 珊瑚岛礁 地貌探测 主权归属 历史意义
下载PDF
南海海底地形可视化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周冠华 温珍河 +3 位作者 姜效典 赵永超 柳钦火 田国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9-145,共7页
海底地形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物理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等研究的基础资料,是影响海洋要素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视化是地形数据解译的关键,它为揭示海底地形与其他海洋要素之间所蕴含的关系和规律提供了独到的方法。基于可视... 海底地形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物理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等研究的基础资料,是影响海洋要素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视化是地形数据解译的关键,它为揭示海底地形与其他海洋要素之间所蕴含的关系和规律提供了独到的方法。基于可视化工具Vertical Mapper,在MapInfo Professional中对南海海底地形信息进行了渲染图与三维可视化实现,并对地形进行了剖面分析,进而将可视化的南海海底地形信息与表层沉积物类型、流场等其他海洋要素信息进行叠加分析,由此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类型的分布与地形、海洋动力条件等的空间相关性,说明海底地形的可视化对于海洋地质现象的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形 可视化 VERTICAL MAPPER 南海
下载PDF
1605年琼山强地震导致的同震海岸快速下沉、可能紧随的海啸及其证据 被引量:15
9
作者 徐起浩 《华南地震》 2006年第1期17-27,共11页
根据琼州府志、琼山县志及一些家谱、族谱等的记载,再加上对海域中退潮后海底残留的房屋、坟墓等各种沉没于海的人类活动废墟和东寨港海域中地震地貌的发现与考察,结合本人和前人以往的研究成果,证实1605年7月13日海南岛琼山县发生的71/... 根据琼州府志、琼山县志及一些家谱、族谱等的记载,再加上对海域中退潮后海底残留的房屋、坟墓等各种沉没于海的人类活动废墟和东寨港海域中地震地貌的发现与考察,结合本人和前人以往的研究成果,证实1605年7月13日海南岛琼山县发生的71/2级强地震导致琼州海峡东南侧与琼北陆地相连的海底及与海相连的琼北东部一些沿岸陆地大面积同震快速下沉,使得原先为陆地的东寨港、北创港和舖前港及其以北海域等地区大面积陆陷成海。这是一次生源地在与海相连的海岸带的同震海岸下沉。推断了这次地震海啸;比较了这次陆陷成海地震海啸与生源地在近海和大洋海底的地震海啸的异同;也与北美西海岸生源地在太平洋板块斜插在北美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消减带的海岸同震下沉及海啸比较了异同。最后还提出,琼州大地震陆陷成海灾害应从根本上区别通常所说的震陷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啸 史料记载 海底废墟 陆陷成海 地震地貌 东寨港
下载PDF
南海地形、底质特征与鱼类配布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彩华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2004年第1期44-51,共8页
讨论了南海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底质的特征 ,从而了解了南海渔业资源的特点 ;认识到南海渔业区的划分是与地形地貌、底质特点相互呼应 ;由此更好地对南海鱼类在该海域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的分布进行研究。
关键词 南海 地形地貌 底质 鱼类配布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的中国沿海地区填海造地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飞 金茹 王在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9-437,共9页
填海造地是沿海地区最为重要的海域使用活动,全面准确掌握沿海地区填海造地活动特征对于海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填海造地海域使用过程出发,将填海造地活动划分为在填区、成陆区、建设区,并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判别提取... 填海造地是沿海地区最为重要的海域使用活动,全面准确掌握沿海地区填海造地活动特征对于海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填海造地海域使用过程出发,将填海造地活动划分为在填区、成陆区、建设区,并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判别提取2008-2015年期间沿海地区填海造地影像,并结合海岸地貌特征和开发利用类型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5年期间累计填海造地201 738.56 hm^2,填海在填区、填海成陆区、填海建设区面积分别为44 607.00 hm^2、100 949.65 hm^2、56 181.91 hm^2;总体空间分布上填海造地在部分地区呈集聚分布态势,与海岸地貌类型紧密关联,低潮出露潮滩海岸填海造地有109 614.38 hm^2,河口海湾区域填海造地可达132 767.41 hm^2;港口+工业、城镇+旅游两种组合类型是沿海地区典型的填海造地区域开发利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海域使用 海岸地貌 空间分异
下载PDF
海坛岛的地貌及其发育演变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方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0-66,共7页
海坛岛濒临太平洋边缘活动带,晚三叠纪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奠定了其地貌发育的基础.以差异性断块升降运动为特征的新构造运动和以流水、风以及海洋动力为主的外力的相互作用,塑造了海坛岛的现代地貌景观.第四纪以来气候... 海坛岛濒临太平洋边缘活动带,晚三叠纪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奠定了其地貌发育的基础.以差异性断块升降运动为特征的新构造运动和以流水、风以及海洋动力为主的外力的相互作用,塑造了海坛岛的现代地貌景观.第四纪以来气候一海面的频繁变动对其地貌的发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海坛岛的地貌可划分为流水、风成和海成地貌三大类共10种地貌基本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坛岛 地貌特征 地貌类型 地貌发育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海域构造地貌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汉泉 吴庐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3-70,共8页
构造地貌是指由新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一种动态的、积极活跃的地貌类型。南海南部海域新构造运动强烈,类型众多,它们是控制海底构造地貌形成和发育的主要内动力因素。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该区区域构造沉降、海底扩张、断裂作用、褶... 构造地貌是指由新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一种动态的、积极活跃的地貌类型。南海南部海域新构造运动强烈,类型众多,它们是控制海底构造地貌形成和发育的主要内动力因素。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该区区域构造沉降、海底扩张、断裂作用、褶皱作用和火山活动等新构造运动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分析。区域构造沉降形成规模较大的构造台地、深水阶地和陆坡盆地等;海底扩张形成西南海盆、中央海盆及其内部的众多构造地貌类型;断裂作用形成断层崖、断阶、海底谷、断块山、断陷盆地等;褶皱作用形成山地和挤压构造盆地;火山作用形成海山、海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貌 南海南部 新构造运动 海底扩张 海盆 断裂作用 褶皱作用 类型 形成 资料
下载PDF
丹霞地貌概念讨论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尚仁 刘瑞华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6期669-674,共6页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上的不同意见,主要是:①岩性岩相上是较单一的"陆相碎屑岩"还是涵盖多种岩性岩相的"沉积岩";②地貌上是"丹崖",还是"赤壁丹崖",或是"赤壁丹崖群"。根据目前已知的... 关于丹霞地貌概念上的不同意见,主要是:①岩性岩相上是较单一的"陆相碎屑岩"还是涵盖多种岩性岩相的"沉积岩";②地貌上是"丹崖",还是"赤壁丹崖",或是"赤壁丹崖群"。根据目前已知的中外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初步认为,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经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赤壁丹崖群地貌。近10a来,一些丹霞地貌概念,基本上属于"中国丹霞地貌"的概念,不完全符合世界丹霞地貌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概念 海相红层 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 赤壁丹崖群
下载PDF
陆内水体浅识——兼谈波浪状构造地貌的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战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17-521,共5页
首先阐发了陆内水体的自然功能与社会功能,接着重点对渤海这个我国最大的陆内水体的重要作用以及渤海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性进行了论述,最后强调了应适度维护波浪状地貌景观,因地制宜兴利除弊,并提出了“导黄(河)入黄(海)”以拯救... 首先阐发了陆内水体的自然功能与社会功能,接着重点对渤海这个我国最大的陆内水体的重要作用以及渤海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性进行了论述,最后强调了应适度维护波浪状地貌景观,因地制宜兴利除弊,并提出了“导黄(河)入黄(海)”以拯救渤海的较具体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水体 渤海 波浪状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
下载PDF
1605年琼州大地震陆陷成海和可能的海啸 被引量:26
16
作者 徐起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6-156,共11页
关键词 史料记载 海底废墟 陆陷成海地震地貌 东寨港 海啸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南岸平原黄土阜地貌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30
17
作者 张祖陆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64-470,T001,共8页
在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上发现一种新地貌类型黄土阜。研究表明,它形成于晚更新世晚玉木冰期。在此寒冷时期,渤海曾水退为平原,由于极少植被覆盖,形成陆架荒漠。裸露的海底松散沉积物被强劲的北风向南吹扬搬运,于南岸平原有利地形位... 在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上发现一种新地貌类型黄土阜。研究表明,它形成于晚更新世晚玉木冰期。在此寒冷时期,渤海曾水退为平原,由于极少植被覆盖,形成陆架荒漠。裸露的海底松散沉积物被强劲的北风向南吹扬搬运,于南岸平原有利地形位置上沉积下来,形成厚层砂质黄土,并顺风向形成了阜状黄土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貌 莱州湾 南岸平原 晚更新世 古地理
下载PDF
晚更新世间冰期时的南海海平面
18
作者 刘尚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98-103,共6页
从海蚀平台、晚更新世海积地面及其沙坝下伏的滨海相粘性土顶界高程等来看,距今约2~3万a的间冰段时南海高海面及其北部岸线接近现在的情况.晚更新世与全新世形成的海蚀平台类高,老、新沙坝比邻和类高,这是南海北部海岸地貌的特... 从海蚀平台、晚更新世海积地面及其沙坝下伏的滨海相粘性土顶界高程等来看,距今约2~3万a的间冰段时南海高海面及其北部岸线接近现在的情况.晚更新世与全新世形成的海蚀平台类高,老、新沙坝比邻和类高,这是南海北部海岸地貌的特色.总体上同期该岩石海岸和沙坝泻湖海岸的构造升降相对稳定,而三角洲海岸间歇下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更新世 海岸地貌 冰期 海平面
下载PDF
广东深圳大鹏半岛海岸地貌特征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崧 孙现领 +8 位作者 王为 黄日辉 赖宜迅 刘韫 朱雷 宋婷 金杏杏 张欢欢 田雪莲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7-658,共12页
大鹏半岛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东部,海岸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基岩海岸、堆积海岸和生物海岸3大类型。文章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结果论述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类型、分布和成因,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演化过程:... 大鹏半岛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东部,海岸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基岩海岸、堆积海岸和生物海岸3大类型。文章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的结果论述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类型、分布和成因,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大鹏半岛海岸地貌演化过程:由于大鹏半岛处在构造隆升区,海岸类型以基岩海岸为主。多处基岩海岸保留了完好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槽穴、海蚀柱等各类典型的海蚀地貌。该半岛的堆积海岸主要发育于岩石岬角间的海湾内,在有河流流入的海湾处形成岬湾沙坝―澙湖海岸,在无河流的海岸处则形成湾顶海滩。半岛中段狭窄的呈哑铃状腰部的东岸,因深入内凹、波浪减弱,有淤泥质海岸发育;红树林发育于淤泥质海岸以及各澙湖内,而半岛周边浅海区有珊瑚群落生长。大鹏半岛以及邻近地区海岸地貌特征和海岸沉积物年代数据显示:1)地质构造与海平面升降是塑造该半岛海岸地貌的主要因素;2)该半岛的海岸地貌是在中全新世早期以后才开始发育的;3)该半岛全新世以来不存在强烈的地壳抬升;4)该半岛海岸中全新世出现过高于现代海平面的高海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地貌 基本特征 全新世高海面 大鹏半岛
下载PDF
北黄海海底麻坑群形态的定量研究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晓瑜 冯秀丽 +4 位作者 陈义兰 唐秋华 刘乐军 路波 焦鹏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9,共14页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水深数据和反向散射强度数据,对北黄海海底麻坑群的形态参数进行定量研究,结合水深、地形坡度和后向散射强度的变化准确界定了麻坑的轮廓,识别出圆形、椭圆形、拉长型麻坑共282个,并在ArcGIS软件中对其形态参数...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水深数据和反向散射强度数据,对北黄海海底麻坑群的形态参数进行定量研究,结合水深、地形坡度和后向散射强度的变化准确界定了麻坑的轮廓,识别出圆形、椭圆形、拉长型麻坑共282个,并在ArcGIS软件中对其形态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麻坑的平均长轴1.36km,短轴0.78km,直径0.94km,面积0.88km2,平均周长3.82km,长宽比1.83,深度0.3~2.5m,平均面积密集度13%,麻坑的剖面形态有麻坑边缘凹陷、中部有明显凸起(W1型),麻坑边缘凹陷、中部略凸起(W2型),麻坑中部单纯凹陷(V型),分别集中分布在麻坑群的北部、南部、西部。麻坑的平面规模大、深度小的原因与地层中形成麻坑的游离气体浓度较小有关,也可能受到了地震、海啸等外力的诱发。麻坑的长轴优势走向为ENE-WSW、NNE-SSW,底流对其形状的塑造起了较大作用,部分麻坑成串排列,形成串珠状的麻坑链,其排列方式受到海底古河道、古潟湖等沉积地层结构的控制。海底麻坑群发育区反向散射强度为-60^-71dB,麻坑内部较麻坑外部平均高5dB,可能为麻坑内部气体泄漏引起海底沉积物被剥蚀后残留下的粗颗粒物质或海底生物活动留下的遗迹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地形地貌 形态学 北黄海 多波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